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65|回復: 0

道之傳,盛於呂祖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11-18 10:30: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目錄
道之傳,盛於呂祖
三清
呂祖寶誥
道教神仙
呂祖本傳
道藏輯要
呂祖再論百字碑
呂祖百字碑
呂祖百字碑注
向呂祖問道之旅




義書發初稿
道傳盛鍾呂
垂史五千年
『無為』是真句


此書喜發版梓也,道教神仙始源赤松王喬,祖溯太上師教玄女至東華帝君,為太上之化身者,廣度八仙,益隆於丹法,後得邱祖之龍門及七真傳之諸聖者,其間脈絡,需世人知之詳也,此書應詳備其轍跡也!明乎,內容極佳,宗源廣備,益教於世行述神仙道教之風範矣!

呂祖降示
發表於 2012-11-24 21:19:3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宏泓道者 於 2012-11-18 10:30 AM 發表。

目錄
道之傳,盛於呂祖
三清
呂祖寶誥
道教神仙
呂祖本傳
道藏輯要
呂祖再論百字碑
呂祖百字碑
呂祖百字碑注
向呂祖問道之旅




義書發初稿
道傳盛鍾呂
垂史五千年
『無為』是真句

...


在那裡有買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6 13:20:21 | 顯示全部樓層
道之傳,盛於呂祖
目錄
道之傳,盛於呂祖
道教概述
道教
道教歷史源流
三清
道教神仙源流
呂祖寶誥
道教神仙
呂祖本傳
道藏輯要
呂祖再論百字碑
呂祖道德經
九品仙經
向呂祖問道之旅
神佛仙聖之誕辰
義書發初稿
道傳盛鍾呂
垂史五千年
『無為』是真句

此書喜發版梓也,道教神仙始源赤松王喬,祖溯太上師教玄女至東華帝君,為太上之化身者,廣度八仙,益隆於丹法,後得邱祖之龍門及七真傳之諸聖者,其間脈絡,需世人知之詳也,此書應詳備其轍跡也!明乎,內容極佳,宗源廣備,益教於世行述神仙道教之風範矣!


呂祖仙師降示于紫枬觀,壬辰年辛亥月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崇拜多神,追求得成仙、濟世人。她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對現代人類的生活也有著意義。



大道之傳。始於太上老子。而盛於呂祖。溯其源。少陽帝君。得老子之傳也。兩傳而得呂祖。


道教概述
道教雖奉老子為祖師,但其主張與老子、莊子的思想並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於漢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養壽的黃老道。道教的另一淵源是始於戰國、盛於秦漢的方仙道。方仙道分行氣(含導引)、服餌、房中三派。行氣派尊彭祖、王喬、赤松子為始祖;服餌派以羨門、安期生為代表;房中派以容成、務成子為代表。此外,亦可遙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的內容,南朝梁劉勰《滅惑論》說是上標老子,次述神仙,下襲張陵。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二五說:道家之術,雜而多端。早期道教的經籍中,最早用道教一詞的是張魯撰《老子想爾注》:「真道藏,邪文出,世間常偽使稱道教,皆為大偽不可用。」接着便是晉代葛洪《抱朴子·內篇·明本篇》說:「惟道家之教,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

值得注意道教在其逐漸形成過程中,與當時正進入中國的佛教的互動(佛教對道教的影響以及道家對佛教中國化的影響)。道教早期沒有佛教的木魚、圓磬與鍾等法器,後來在隋唐時引入道教樂器中.佛教也沒有疏文,抽籤後來從道教引入.道教早期只有殺鬼,禁鬼的法術沒有有鍊度鬼的法術,是受到佛教超度的法事才在魏晉南北朝一直到明清才有各種鍊度鬼魂的科儀,基本兩教都有互相模仿。但是道教一直模仿儒佛二教的經典教義和法事。


道教
道教是中國的傳統宗教,它的歷史遠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而正式形成于東漢的中後期。與世界其他大型宗教不同,道教並非是一人一時一地所創所生,乃中國歷代各地不同的文化、思想相結合而成之宗教。

道教歷史源流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道教的淵源,可以追溯至中國古人渴求長生不死的心理和行為中。考古發現:早在一萬八千餘年前﹐中國的原始人類就已表現出他們對生命存在的頑強追求,如這一時期的「山頂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一些象徵生命之紅色(血液)的赤鐵粉,以圖喚回死者的生命。記錄古代先民生活的《山海經》中﹐也有關於「不死國」、「不死民」、「不死樹」和「不死之藥」等的記載。戰國時期,人們又多相信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州等神山,「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並由此出現了許多以追求不死成仙為務的方士,被稱作「方仙道」。「方仙道」在秦漢時期曾活躍一時,係後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方仙道」的活動,多屬具體的實踐行為,而較少有理論的成份。後世道教的思想理論,主要來自於先秦道家哲學。春秋時期,老子曾闡發了一套關於宇宙萬物產生、存在及運動變化的理論,認為「道」是宇宙萬物得以產生的根源及賴以存在的本體,主張人的活動應當遵循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以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由此而開創了道家學派,並為後世道教的發展奠立了理論基礎。戰國時期,又有不少人依托黃帝、老子之名來闡發養生、治國理論,被稱作「黃老道」。「黃老道」的學說,實已不僅限於老子道家,而是還「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吸收了儒、墨、名、法諸家之長;這種融諸家學說於一爐的「新道家」,在秦漢時期的影響也很大,同樣屬後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東漢末年,張道陵在西南蜀中稱得太上老君(老子)「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 ,並造作道書二十五篇,從而創立了天師道(俗稱五斗米道)。在中原地區,也有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組織民眾舉行反抗東漢王朝的起義。天師道和太平道的出現,令道教開始成為有嚴密思想體系和組織制度的教團,故人們多視其為成熟宗教形態的道教之正式形成的標誌。後來,張角的道團遭到統治者的鎮壓,其餘緒逐漸融入天師道;蜀中的天師道則因受制於曹操大軍而被迫遷出西南,並從此開始「分佈天下」

  兩晉南北朝時期,道教中涌現出了大批新的道經,並出現了許多新興的道派,如崇「靈寶經」的靈寶派、崇「上清經」的上清派、崇「三皇經」的三皇派,以及推崇外丹燒煉的金丹道等等。不僅如此,當時道教中還涌現出了葛洪、陸修靜、寇謙之、陶弘景等一大批傑出的人物,對道教思想學說的發展、經典文書的整理、組織制度的完善、神仙譜系的制訂等作出了很大貢獻。如葛洪曾撰有《抱朴子內篇》等,對「仙道可致」的問題進行了系統論證,並對道教的修煉方術進行了總結;陸修靜則編有《三洞經書目錄》等,確立了以「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法來編纂道教經典的體例,並為道教制訂了較為完善的齋醮儀範;寇謙之又宣稱得太上老君降賜《老君音誦戒經》,並據之「清整道教」,對當時道教組織制度中的一些弊端進行了革除;陶弘景則通過編纂《真靈位業圖》,仿照人間的封建等級制度,對道教的群神眾仙進行了有序排列。經過這些道教領袖的努力,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無論是在思想觀念方面、還是在行為儀範方面,都已顯得較為完善。此外,這一時期的道教為了更好地生存,還極力攻擊利用道教來組織反抗統治者的活動,努力將道教改造成了維護統治者利益的官方宗教。

  經過改造後的道教,逐漸得到了統治者的大力扶持,並因此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唐宋時期,道教不僅信徒眾多、宮觀廣布、倍受尊崇,而且在教理教義、修行方法、科儀制度等方面也有了巨大的進步。這一時期,傳統的道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繼續發展,如由上清派衍化而來的茅山宗在唐宋時即頗為顯躍,由靈寶派衍化而來的閣皂宗也於北宋初在江西閣皂山興起;張道陵一系的天師道,雖在三國以後影響頗為衰微,但至北宋時又開始在江西龍虎山顯露聲勢,被稱為龍虎宗。南宋時,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得宋理宗詔命提舉三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從此,龍虎宗遂成為「三山符籙」(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的領袖。

  唐宋時期道教中所發生的最重要的事,當推靈魂成仙說及內丹修煉的興起。早在隋唐之際,傳統道教所宣揚的服食丹藥以求肉體飛昇成仙之說,即因難以在現實中兌現而陷入了困境;於是,而有「重玄學派」的道士破斥傳統的「導引丹藥」之類的修仙術為小乘法門,力主修養「心性」方為大乘法門 。後來,經過成玄英、李榮、王玄覽、司馬承禎、吳筠、杜光庭等唐代「重玄學派」道士的努力,傳統的肉體成仙之說更進一步遭到了破斥,而靈魂則普遍被視為是承擔成仙一事的主體。與此同時,以修煉體內精氣神為要、追求「陽神出殼」為務的內丹修煉也逐漸流行,並出現了以鍾離權、呂洞賓為代表的「鍾呂金丹道」。

  宋金之際,王重陽承鍾、呂之說而創立了全真道,令內丹修煉功夫及靈魂成仙學說逐漸在道教中佔據了主流地位。全真道力倡儒釋道三教合一,主張「性命雙修」,追求「真身飛昇」,並有著一套較為嚴密的組織制度。入元以後,該道派因丘處機曾西行面見成吉思汗而一度受到過蒙元統治者的大力扶持,以致短期內即傳遍了全中國,「東盡海﹐南薄漢淮﹐西北歷廣莫﹐雖十廬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由於全真道有著顯赫的政治地位和龐大的宗教勢力,故原在南方傳布的「南宗」等主修內丹的道派多往往自稱是全真道的門徒,以全真弟子自居;這樣,主修內丹的道派在元代就相互融合而聚集在了「全真」的旗幟之下。與此相應,自元成宗於元大德八年(1340年)加授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符籙」後,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以及其他一些符籙道派如淨明道、神霄派、清微派等也皆紛紛歸聚於「正一道」的旗下,令符籙道派逐漸凝聚成了一個整體。這樣,內丹道派以「全真」為主、符籙道派以「正一」為宗的對峙格局就基本形成了。

  明中葉以後,道教逐漸失去了統治者的扶持,但其在中國民間卻仍然保持著巨大的影響力,許多新興的民間宗教都與道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一些邊遠地區的道教活動也依然興盛。

  今天,道教不僅在中國繼續發展,而且在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流傳。



三清
三清是指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它們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實是「道」的一體三位。「三清」的說法始於六朝,但此時「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別為神寶君、天寶君、靈寶君三位大神居住。後來,「三清」才逐漸作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稱,而「三清境」亦成為其居住地。

道教神仙譜系的基本結構:以三清四禦為核心,以宇宙結構為分佈框架,以位業為依據,綜括了眾多的先天尊神、後天得道仙真、人鬼、星君、地衹、幽冥官吏以及各類召役神將仙吏等成分的龐大體系。

這裏說的諸種成分,都是龐大的群體,打個比方,好像一方方巨大的板塊。這些板塊,在結構中是交錯的,一般先天尊神都處於宇宙最高層的核心位置;後天得道仙真則在各階中擔任仙官,或做散仙;星君、地衹則作為天地間的各種職司之神出現;人鬼之祀有位在天廷的,但多屬幽冥仙官。統一在一起,是一個宇宙的管理系統。

道教神仙源流一事-師可否再評以上表及詳細論述道之傳?

師曰: 始源赤松、王喬祖溯太上師教玄女至東華帝君,為太上之化身者,廣度八仙,益隆於丹法,後得邱祖之龍門及七真傳之諸聖者,其間脈絡,需世人知之詳也!

歷代仙真
四大真人 - 南華真人(莊子)、通玄真人(文子)、洞靈真人(亢倉子)、沖虛真人(列子)
四大天師 - 張道陵、葛玄、許遜、薩守堅
老五祖 - 東華帝君(王誠)、正陽帝君(鍾離權)、純陽帝君(呂喦)、海蟾帝君(劉操)、重陽帝君(王嚞)
南五祖 - 紫陽真人(張伯端)、翠玄真人(石泰)、紫賢真人(薜式)、翠虛真人(陳楠)、紫清真人(白玉蟾)
北七真 - 丹陽真君(馬鈺)、長真真君(譚處端)、長生真君(劉處玄)、長春真君(丘處機)、玉陽真君(王處一)、太古真君(郝大通)、清靜散人(孫不二)

紙呈代真仙
廣成子至尊
餘名合史序
無漏遺也全

全真教者始於丘處機也。邱祖於宋立全真龍門派而趙抱元隨其從遊後創建白雲觀焉,而衍龍門四拾嗣派者白雲觀始聖於明也,君稟中之溯其源甚符史實焉!可譽可讚也!

呂祖紫枬觀殿
本傳小序
呂祖對正陽帝君。欲度盡眾生。方肯上昇。迨上昇之後。復行化度世。是以由唐迄今。隱顯變化不一。世稱呂仙。其自稱回道人。曰無上宮主。究證位無上聖師。靈跡極多。不能盡載。本傳止據原傳敘次。間有增入。並分註處。以備參考。至傳聞有異。有謂本唐宗室姓李。或曰名玨。或曰名瓊。以夫婦入山雙修。易姓呂。或曰舉進士第作令。或曰舉進士不第。或曰六十四歲遊長安。遇正陽帝君。或曰六十四歲上朝元始玉皇。或曰四月十四日生。或曰八月初四日生。其生之年。或曰貞觀。或曰天寶。或曰貞元。種種不一。呂祖嘗曰。呼牛應牛。呼馬應馬。世人之謬。乃真乃假。吾唐以前。吾亦何有也。其言達矣。夫太上降生。指李為氏。雪山初誕。從脇而出。以及二龍繞室。五星在庭。神靈之徵。歷歷不爽。仙佛聖賢之生。由來異矣。若呂祖。吾又烏能測之哉。

呂祖本傳
呂祖名嵓。字洞賓。世為河中府永樂縣人。曾祖延之。仕唐終河東節度使。祖渭終禮部侍郎。父讓海州刺史。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時生。母就蓐時。異香滿室。天樂浮空。一白鶴自天飛下。竟入帳中不見。生而金形木質。鶴頂。龜背。虎體。龍腮。翠眉。鳳眼。修頸。露顴。額闊。身圓。鼻樑聳直。面白黃色。左眉角一黑子。左眼下一黑子。筯頭大。兩足紋隱如龜折。少聰敏。日記萬言。矢口成文。既長身五尺二寸。喜頂華陽巾。繫皂縧。白黃襴衫。狀類張子房。二十不娶。始在繈褓。馬祖見之。曰此兒骨相不凡。自是風塵表物。他時遇廬則居。見鍾則扣。留心記取。後遊廬山。遇火龍真人。傳天遁劍法。自是混俗貨墨於人間。號純陽子。鹹通中舉進士第。時年六十四歲。後遊長安酒肆。見一羽士青巾。白袍。長鬚。秀目。手攜紫笻。腰掛大瓢。書三絕句於壁。曰。

坐臥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乾坤許大無名姓。疏散人間一丈夫。

得道真仙不易逢。幾時歸去願相從。自言住處連滄海。別是蓬萊第一峰。

莫厭追歡笑語頻。尋思離亂可傷神。閒來屈指從頭數。得到清平有幾人。

呂祖訝其狀貌奇古。詩意飄逸。因揖問姓氏。曰。吾複姓鍾離。名權字雲房。呂祖再拜延坐。鍾曰。子可吟一絕。予欲觀之。呂祖遂呈一絕曰。

生日儒家遇太平。懸纓重滯布衣輕。誰能世上爭名利。臣事玉皇歸上清。

鍾祖見詩暗喜。因同憩肆中。鍾自起執炊。呂祖忽困倦枕案假寐。夢以舉子赴京。進士及第。始自州縣。而擢郎署。臺諫給舍。翰苑秘閣。及諸清要無不備歷。升而復黜。黜而復升。前後兩妻。富貴家女。婚嫁早畢孫甥振振。簪笏滿門。幾四十年。又獨相十年。權勢薰炙。忽被重罪籍沒。家資分散。妻孥流於嶺表。一身孑然。窮苦憔悴。立馬風雪中。方興浩歎。恍然夢覺。鍾祖在旁炊尚未熟。笑曰。黃粱猶未熟。一夢到華胥。呂祖驚曰。先生知我夢耶。鍾曰。子適來之夢。升沈萬態。榮悴多端。五十年間一頃耳。得不足喜。喪何足悲。且有大覺。而後知此人世一大夢也。呂祖感悟。知宦途不足戀。再拜曰。先生非凡人也。願求度世術。鍾故辭曰。子骨節未完。志行未定。若欲度世。須更數世可也。翩然別去。呂祖怏怏自失。棄官歸隱。鍾祖自是十試呂祖。一日自外歸。見家人皆病歿。心無悼怛。但厚備棺具。已而沒者皆起。偶鬻貨於市。議定其值。市者翻然止酬其半。亦無所爭。並半值不取。委貨而去。元日有丐者倚門求施。與以錢物。丐者索不已。且加誶詈。再三禮謝。丐者笑而去。牧羊山中。遇一虎追逐群羊。迺推羊下峻阪。獨以身當之。虎隨釋去。獨居山中草舍觀書。忽一女。年可十七八。光艷照人。粧飾靚麗。自雲歸寧母家。日暮倦行。借此少憩。既而調戲百端。夜逼同寢。竟不為動。一日郊出及歸。家資為劫盜席捲。殆無以供朝夕。了無慍色。躬耕自給。忽於鋤下。見金數十餅。急掩之。一無所取。偶於坊市貨銅器數事。歸則皆金也。即訪主人還之。有瘋狂道士在坊陌市藥。曰。服者立死。再世得道。旬日不售。因買藥歸。服之無恙。春潦汎溢。掉一小舟至中流。風濤掀湧。端坐不動。竟亦無虞。一日獨坐室中。忽見奇形怪狀鬼神無數。有欲擊者。有欲殺者。一無所懼。復有夜叉數十。械一囚。血肉淋漓。哭泣號叫曰。汝宿世殺我。急償我命。曰。殺人償命。其又奚辭。遽索刀繩欲自盡。忽聞空中叱聲。鬼神皆不復見。一人撫掌而下。即鍾祖也。謂曰。塵心難滅。仙才難值。吾之求人甚於人之求吾也。吾十度試子。皆無所動。得道必矣。但功行未完。授子黃白祕術。可以濟世利物。使三千功滿。八百行圓。吾來度子。問曰。所作庚辛有變異乎。曰。三千年後還本質耳。呂祖愀然曰。誤三千年後人。不願為也。鍾笑曰。子推心如此。三千八百。悉在是矣。因與之敘棄世得道來歷。且言受苦竹真君記曰。此去遊人間遇人有兩口者。即汝弟子。吾遍遊山海。竟未見人有兩口者。今詳子姓。實符苦竹之記矣。予所居終南鶴嶺。子能從予遊乎。呂因隨往。星月交輝。四顧寂寥。鍾執呂手。偕行纔數步。恍如騎快馬。歷山川。俄頃至洞南。門下鑰矣。鍾以碧縧繫呂帶。俱從門隙中入。豁然開朗。登一高峰。至大洞門東。前有二虎踞守。鍾叱之。虎伏不動。乃引入金樓玉臺。珍禽琪樹。光景照耀。氣候如春。相與坐盤陀石。飲元和酒三盃。俄有一青衣雙髻金鈴。朱裳翠袖。雲履玉珮。異香氤氳。持璽紙金書曰。群仙已集蓬萊上宮。要先生赴天池會。論五元真君神遊記事。鍾祖將去。呂祖慮其不返。賦詩送曰。

道德崇高相見難。又聞東去幸仙壇。杖頭春色一壺酒。頂上雲攢五色冠。

飲海龜兒人不識。燒山符子鬼難看。先生去後身須老。乞與貧儒換骨丹。

鍾曰。汝但駐此。吾去不久。遂望東南乘紫雲而去。呂祖將所付素書。披閱翫誦。旬日。鍾回。曰。子在是岑寂。得無憶歸否。曰。既辦心學道。豈有家山思乎。鍾曰。善哉。汝等不知分合陰陽之妙。守陰只是魄。存陽則只是魂。若能聚魂合魄。使陰陽相合。魂魄同真。是謂真人。呂曰。魂魄冥冥。至理甚深。何以全形。曰。慧發冥冥。泰定神靈。神既混合。豈不契真。金形玉質。本出精誠。大藥既成。身乃飛輕。因問天地。曰。乾三索。而天交於地。乃生三陽。坤三索。而地交於天。乃生三陰。陽中藏陰曰真陰。真陰到天。因陽而生。陰中藏陽曰真陽。真陽到地。因陰而發。交合得道。自然長久。問日月。曰。月受日魂。以陽變陰。陰極陽純。月華瑩淨。修煉到此。積氣成神。問四時五行。曰。一心自有五行。一日自有四時。大抵陰陽相推而已。陽不得陰不成。到底無陰而不死。陰不得陽不生。到底陰盡而皆陽。又問水火龍虎。曰。身中有君火。臣火。民火。真火出於水中。恍恍惚惚。其中有物。視之不可見。取之不可得。真水生於火中。杳杳冥冥。其中有精。見之不可留。留之不可住。腎。水也。水中有氣。名曰真火。心。火也。火中生液。名曰真水。以水生木。腎氣足而肝氣生。以絕腎之餘陰。而氣過肝時。即為純陽。藏真一之水。恍惚名真龍。以火剋金。心液盛而肺液生。以絕心之餘陽。而液到肺時。即為純陰。藏真陽之氣。杳冥名真虎。氣中取水。水中取氣。曰得黍米。歸於黃庭。此大丹也。問鉛汞。曰。鉛性沈重而喜墜。此腎水以潤下而易滿。汞性輕飛而喜升。此心火以炎上而易散。以鉛制汞。以沈重而鎮輕飛。內丹結矣。又問抽添。曰。冬至後陽升於地。地抽其陰。太陰抽而為厥陰。少陽添而為陽明。厥陰抽而為少陰。陽明添而為太陽。夏至後陰降於天。天抽其陽。太陽抽而為陽明。少陰添而為厥陰。陽明抽而為少陽。厥陰添而為太陰。又如日月。月受日魂。日受月魄。前十五日。月抽其魄。而日添其魂。精華已滿。光照下土。不然。無初生而變上弦。上弦而變月望也。月還陰魄。日收陽精。後十五日。日抽其魂。而月添其魄。光照已謝。陰魄已定。不然無月望而變下弦。下弦而變晦朔也。日月往復。而變九六。此抽添之象也。又問河車。曰。人身陽少陰多。無非是水。故有取於河車。河車起於北方正水中。而非若旁門搬運力也。問內觀坐忘之妙。曰。龍虎交媾。陰陽配匹。九皇真人。引一朱衣童子下降。九皇真母。引一皂衣女子上升。相見黃屋之前。有一黃衣老嫗接引。如夫婦之合。盡時歡洽。女復下降。男復上升。如夫婦之離。既畢。產一物。大如彈丸。色同朱橘。拋入黃屋。以金器盛留。問曰。如此修行有魔難否。曰。子知十魔九難乎。衣食逼迫一難也。恩愛牽纏二難也。利名縈絆三難也。災患橫生四難也。盲師約束五難也。議論差別六難也。志意懈怠七難也。歲月蹉跎八難也。時世亂離九難也。一。六賊魔。二。富貴魔。三。六情魔。四。恩愛魔。五。患難魔。六。神佛為害。是聖賢魔。七。刀兵魔。八。女樂魔。九。女色魔。十。貨利魔。又問。雲何證驗。曰。始也淫邪盡絕。外行兼修。採藥之際。金精充滿。陰魄銷融。次心經湧溢。口出甘液。次陰陽擊搏。腹鳴如雷。次魂魄未定。夢寐驚恐。次或生微疾。不療自愈。次丹田夜暖。形容晝清。次若處暗室而神光自現。次若抱嬰兒而上金闕。次雷鳴一聲。關節通而驚汗四溢。次玉液烹煉。成凝酥而雪花散墜。或化血成乳而漸畏腥羶。或塵骨將輕而漸變金玉。次行如奔馬。次對景無心。次吹氣療疾。次內觀明朗。次雙睛如漆。次紺髮再生。次真氣足而常自飽。次食不多而酒無量。次神體光澤。精氣秀媚。次口生異味。鼻有異香。次目視萬裏。次瘢痕銷滅。次涕淚涎汗皆絕。次三屍九蟲悉除。次內志清高。上合太虛。凡情皆歇。心境俱空。次魂魄不遊。夢寐自絕。神采精爽。不分晝夜。次陽精成體。靈府堅固。寒暑不犯。生死不幹。次噓呵可乾外汞。次神光常生坐臥。次靜中時聞天樂。金石絲竹之清。非世所常聞。次內觀或遊華胥。樓臺殿閣之麗。非世所常見。次見凡人腥穢。次見內神出現。次見外神來朝。功圓行滿。膺籙受圖。紫霞滿目。金光罩體。或見火龍飛。或見玄鶴舞。彩雲繚繞。瑞氣繽紛。天花亂墜。神女下降。出凡入聖。逍遙自然。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日也。鍾離悉以上真玄訣傳授。呂祖一一領悟。俄頃聞有扣戶聲。起視。乃清溪鄭思遠與太華施胡浮兩真人。由東南來。緩步淩虛。體凝金碧。相揖共坐曰。適為尹思逸丹成致賀。遂造仙扉。施曰。此一侍者何人也。鍾曰。本朝呂海洲讓之子。少習儒墨。失意上國。邂逅長安酒肆。從吾奉道。通陰陽制煉形神入妙之微。因令拜二仙。鄭施曰。形清神在。目秀精藏。子欲脫塵網。可示一詩。乃授以金管霞箋。靈膠犀硯。即獻詩曰。

萬劫千生到此生。此生身始覺非輕。拋家別國雲山外。煉魄全魂日月精。

此見至人論九鼎。欲窮大藥訪三清。如今會遇真仙面。紫府仙扉得姓名。

二仙歎其才清句秀。各以所祕相贈。而別時春禽攸嚶。鍾祖於洞口題曰。

春氣寒空花露滴。朝陽拍海嶽雲歸。

復謂呂祖曰。吾朝元有期。十洲羽客。至玉京奏此功行。以陞仙階。恐汝不能久居此洞。後十年洞庭相見。取筆於洞中石壁上。草書曰。

晝日高明。夜月圓清。陰陽魂神。混合上昇。

擲筆告曰。世間遊行。當施利濟之道。行滿功成復相聚會。語畢。又以靈寶畢法授之。謂曰。始予於終南石壁之間。曾得靈寶經三部。上部曰元始金誥。中曰元皇玉籙。下曰太上真元義。凡數千卷。予撮其要為畢法。分十六科。及三乘六義。蓋明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天地升降之道。氣中生水。水中生氣。心腎交合之機。以八卦運十二時。而其要在艮。以三田互相反復。而其要在泥丸。至下手工夫。姑借咽氣嗽液為喻。而真氣口訣。實在口傳心授。不在文字間也。又以靈丹數粒示曰。此非世間五金八石。乃世間異寶合成。雖有質而無形。如雲如火。如光如影。可見而不可執。服之與人魂識合為一體。輕虛微妙。非如有形之丹也。復贈詩一章曰。

知君幸有英靈骨。所以教君心恍惚。含元殿上水晶宮。分明指出神仙窟。

大丈夫也遇真訣。須要執持心猛烈。五行匹配自刀圭。執取龜蛇顛倒訣。

三屍神。須打徹。進退天機法六甲。知此三要萬神歸。來駕火神離九闕。

九九道至成真日。三界四府朝元節。氣翱翔兮神烜赫。蓬萊便是吾家宅。

群仙會飲天樂喧。雙童引入升玄客。道心不退故傳君。立誓約言親灑血。

逢人兮。莫亂說。遇友兮。不須訣。莫怪頻發此言辭。輕慢必有陰司折。

執手相別意如何。今日為君重作歌。說盡千般伭妙理。未必君心信也麼。

仔細分明說與汝。保惜吾言上大羅。

呂祖聞已。盡豁塵濁。復進問三元三清三寶三境之說。鍾祖曰。第一混洞太無元。從此化生天寶君。治玉清境清微天宮。其氣始青。第二赤混太無元。從此化生靈寶君。治上清境禹餘天宮。其氣玄黃。第三冥寂伭通元。從此化生神寶君。治太清境大赤天宮。其氣伭白。故九天生神氣。經雲。三號雖殊。本同一也。三君各為教主。乃三洞尊師。授受將畢。忽有二仙。綃衣霞綵。手棒金簡寶符。雲。上帝詔。鍾離權為九天金闕選仙使。拜命訖。謂呂祖曰。吾即昇天。汝好住世間。修功立行。他日亦當如我。呂再拜曰。嵓志異於先生。必須度盡眾生。方肯上昇也。時翔鸞彩鳳。金幢玉節。仙吹嘹喨。鍾祖與捧詔二仙。乘雲冉冉而去。呂祖既得鍾離仙師之道。又得火龍真人天遁劍法。一斷煩惱。二斷色慾。三斷貪瞋。嘗有詩曰。

昔年曾遇火龍君。一劍相傳伴此身。天地山河從結沫。星辰日月任停輪。

須知本性綿多劫。空向人間歷萬春。昨夜鍾離傳一語。六天宮殿欲成塵。

初遊江淮。試靈劍。除長蛟之害。至洞庭湖。登嶽陽樓獨酌。鍾祖忽降。曰。來踐前約。上帝命汝眷屬。悉居荊山洞府。子之名字已注玉清籍中。三月十八日。引拜苦竹真君。傳日月交並之法。年五十三。歸宗廬山。年六十四。上朝元始玉皇。自是隱顯變化不一。惟其誓願弘大。是以浮沈濁世。行化度人。雖愚夫愚婦。罔不聞名起敬。嘗曰。

世人競欲見吾。而不能行吾言。雖日夕與吾同處。何益哉。

人若能忠於國。孝友於家。信於交友。仁於待下。不慢自心。不欺暗室。

以方便濟物。以陰騭格天。人愛之。鬼神敬之。

即此一念。已與吾同。雖不見吾。猶見吾也。

蓋人之性。念於善即屬陽明。其性入於輕清。此天堂之路。

念於惡則屬陰濁。入於粗重。此地獄之階。

天堂地獄。非果有主之者。特由人心自化成耳。

宋藝祖建隆初。呂祖自後苑出。對上稱朱陵上帝。以火德王天下。留語移時。左右皆不得聞。語秘不傳。上解赭袍玉帶賜之。俄不見。上命繪像於太清樓。道錄陳景元。傳其像於世。政和中。宮禁有祟。白晝現形。盜金寶妃嬪。獨上所居無患。自林靈素王文卿諸侍宸治之。息而復生。上精齋虔禱。奏詞凡六。一日晝寢。見東華門外有一道士。碧蓮冠。紫鶴氅。手持水晶如意。前揖上曰。臣奉上帝命。來治此祟。良久。召一金甲丈夫。捉祟劈而啗之。上問丈夫何人。道士曰。此乃陛下所封崇寧真君。關羽也。上勉勞再四。復問張飛何在。羽曰。飛乃臣累劫兄弟。今已為陛下生於相州岳家。他日輔佐中興。飛將有功焉。上問道士姓名。曰。臣姓陽。四月十四日生。夢覺。召侍宸言之。曰。此呂仙也。自是宮禁帖然。遂詔天下有呂仙香火處。皆正妙通真人之號。制曰。朕。嘉。與民偕奉大道。凡厥仙隱。具載冊書。況默應禱祈。宜示恩寵。呂真人匿景藏文。遠邇遊方。逮建福庭。適有寓舍。歎茲符契。錫以號名。神明儼然。尚垂昭鑒。可封妙通真人。塑像於景靈宮。歲時奉祀焉。其神通妙用。載諸傳記者。不可殫述。元世祖。封號純陽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加封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所著詩詞。有渾成集行於世。迨後飛鸞現化於五陵。演有前後八品。鄂渚之棲真。演有五品。涵三演有三品。參同諸經。湖南草堂演有聖德諸經。其先有指伭篇。忠孝誥。修真傳道集。玉樞經讚傳世。按神仙鑑。呂祖曾祖延之。證位餘慶真君。祖渭。證位有慶真君。父讓。證位集慶真君。母王夫人。證位集慶元君。伯父溫良恭儉。俱證位元同宏真君。帝配劉夫人。證位和平元君。

《道藏輯要》是清代嘉慶年間(年17961820年)編纂的一套大型道教叢書。這套叢書分為二十八卷,以天上二十八宿依次命名。根據學者對現存各個版本的研究,基本可以肯定這套叢書最初是由北京覺源壇(又名第一覺壇)信士蔣元庭(蔣予蒲,1796年-1820年)所編輯及刻印。蔣元庭先後主持刻印過數個版本,它們的裝禎、冊數及卷數不盡相同,較好的版本收錄的近300部經典中,約三分之二輯錄自《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而其餘約三分之一是「藏外」經典,大多數為明清時期新出或新撰的經典。《道藏輯要》收錄經典的總數,隨著日後重刊而有所增加。《道藏輯要》的出版過程和其收錄經典,反映了清代中晚期的道教發展,尤其是當時全真道及呂祖道壇的狀況。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莫尼卡發起了道藏輯要研究計畫,旨在發掘、整理與出版關於《道藏輯要》的各類學術研究成果。

叩請師父再論百字碑
養氣忘言守 降心為不為
動靜知宗祖 無事更尋誰
真常須應物 應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在 性住氣自回
氣回丹自結 壺中配坎離
陰陽生反覆 普化一聲雷
白雲朝頂上 甘露洒須彌
自飲長生酒 逍遙誰得知
坐聽無弦曲 明通造化機
都來二十句 端的上天梯

百字碑中其點睛之寶筏四字者是應物而不迷也。「應物而不迷」,「應世而不遺」者,上稟所言者,知足知用以「止慾」也。

孔孟聖言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是知所止也。降心之養氣亦是養吾浩然之氣也,百字碑是自性內斂性命歸結合和成一真氣之功夫,「長生酒」是真性發現於玉鼎降成甘露下十二重樓真入絳宮之神與氣降結於腹中氣穴之法門也。

百字碑是簡單一衹言修真輪廓,本仙之鍾呂一門道丹法訣應見於『金丹心法一書焉,必需讀之!』

呂祖道德真經
道德經序
夫六經皆載道德之書。而其文散著。未有以道德名經者。九之。則自太上五千言始。夫太上之言道非可道。太上之言德不自德。誠至矣妙矣。顧函關已過。疇登眾妙之門。紫氣不來。誰解玄元之奧。仰雜 呂祖純師。由儒入道。化身為三教之師。脫凡昇仙。立言救萬民之苦。黃鶴樓頭。恍覩青牛遺蹟。玉清觀裏。直衍柱下丹章。是以垂為訓者。微之則聲臭俱無。顯之則物理燦著。放之則彌綸六合。卷之則清淨一心。始則推原天運。見道德之大同。繼則力懲人欲。明道德之無我。終則默守吾真。還道德之本來。千言萬語。無非克己之精心。曲喻旁通。要恂盡性之極詣。尚得曰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哉。夫然而道德之說。不獨太上發其蘊。有此經以繼之。直與太上共垂不朽矣。
崇陽趙璧敬序

道德真經
天運初來。與人同得。此謂之道。與人同有。此謂之德。動靜有時。彷彿空虛。
有身之始。愚聖無分。情慾所羈。多遭疾苦。力能超鼎。安免輪迴。智可全軍。
焉能自全。功名香餌。人何爭吞。妄想如絲。徒勞何益。在在可悟。他心自迷。
為昌為殃。皆所自肇。能動不久。能銳易折。守其真神。毋損毋剋。眾靈初成。
先通至性。因無思慮。所以悠悠。人手最毒。遭之不留。他在宇宙。與人何由。
誰不愛生。視之獨輕。此在他物。或謂無關。人之一身。何甘自戕。身雖為累。
實道之基。此基一失。復墮輪迴。清靜自如。不貪不癡。以心思身。以身思情。
何起何沈。靜中一念。為善為兇。防禦功深。惡念自消。打空塵慾。守定清真。
形如枯木。心若寒灰。總皆棄物。烏用躇躊。道非幽異。幽異非道。德不自知。
自知非德。太上虛心。光明如月。普照無窮。究竟無物。有物即暗。如雲掩月。
雲過月明。原無纖塵。草色花光。隱隱動人。花草無心。人自為動。心何不在。
獨在萬慮。勉力驅除。若防寇然。電光易過。見者目炫。當今之人。亦復如斯。
利味何餳。道味何淡。淡則常存。適意悅耳。如物之蠹。道妙無窮。如月在空。
深澗細流。悠悠千古。野鶴孤松。神仙所契。性靜心潔。不近華靡。覺後易惑。
況其未覺。即覺何惑。心慧機多。恃其聰明。好為辯折。舌鋒所觸。造業罪深。
守吾定默。凝吾真神。若愚若屈。功不易居。居之無益。還我本來。穆然無懷。
鏡之對人。人自為現。鏡本無心。妍醜畢現。完全不虧。有如圓月。究竟非久。
一室相聚。終必日散。四大非無。百動從心。心能不動。四大亦空。曠然無礙。
魔亦自遠。一著貪癡。萬魔已圍。此時欲破。恐已無期。勿謂偶過。正罪之基。
所起一念。善惡自知。人何昧昧。謗道曰非。大道盡此。敬修奉行。
呂祖道德經終

九品仙經
九品仙經自序

吾乃唐朝進士。夙世好道。感正陽師。引入終南。投進玄門。自起弘願。度盡眾生。大願已出。追悔難及。嘗聞天地最高。玄妙用之無窮。天高地奧。玄之生玄。三教一理。迷凡不參。虛空生無。復本還原。吾蒙正陽師。立傳金丹。一紀飛昇。朝拜上帝。蒙帝開憐。領旨下方。普度群迷。迷失不醒。顯身留傳八品仙經。廣陵二品。臨江信州共成八品。又奉旨復下濟水。開透凡心。凡子不識。賜之乩鸞。戊子年命諭子。立求九品仙經。拔心寶懺心經。五處留傳八品。少傳一品。後淮揚潘延吉。湊成九品。又有拔心寶懺。玉文賜青靈真人。取回濟水。指引眾生入道。遵天地君親師。仁義禮智信。不敬天地。雷震電隨。暴雨混死。不敬地。屍首落水。體現鴨飱。不孝父母。天地難容。萬劫不免。不忠君王。敗國欺君。後墮沈淪。不遵師教。天地循環。後醒難逃。夫天命之為性。不離理也。離理非道。道理竝行。方成人禮。夫義者。敬重天地。尊事長上。莫犯五愆。義也。夫禮者。禮義廉恥。上不失於鄉黨。下不失於庶民。敬其天。尊其地。孝其親。慈其幼。禮也。夫智者。上智之虛無一氣。中智之於國家。下智之於人倫。智也。夫信者。信之於天地。信之於國家。信之於親黨。下不失信於幼子。此是人倫。仁義禮智信也。吾開迷愚。出凡界。引進眾生入玄門。先敬其天。天降吉祥。天清也。敬其地。地生萬物。地寧也。自然百種生芽。五穀豐登。夫人倫。必行善念。躲獄門。出迷途。離凡界。登覺路。通大道。出海岸。明虛無。漸漸加工。超列仙班。吾親留傳九品仙經之序。有還真會弟子。甄章趙等善。甲午年發願。在白鶴觀。立刊仙經。世人若求道者。休論千萬路遙。誠心進道。何言萬里終南。世人請吾仙經。所謀皆遂。利益皆順。靈符九道。蕩蕩除魔。掃盡人間之禍根。引進乾坤之妙門。尊人倫。有仁義禮智信。信參道。上有精氣神。三教皆有。無所忐忑。印經即印心。刊經即刊道。人道既就。仙道可成。豈不恬於天地之間。存於後代之凡迷。上不測於文。下不失於禮。名登仙譜。九祖生天。豈不快哉。余身列仙班。親筆而成。

太上玄元開化仙經品第九

爾時純陽大帝。在兜率之天。清虛之府。趺跏蕉園。手執如意。晏然默坐。諸天仙神。雷火二部。城隍里社。凜肅侍立。大帝曰。吾奉帝敕。遍歷九洲。普度群迷。闡揚大道。咸登正覺。為因眾生。迷而不悟。吾今弘宣經教八品。一在廣陵。二在金陵。三在毘陵。四在信州。五在臨江。共成八品。為世津梁。眾生信者。百中一二。謗者不可勝紀。吾奉帝命。體好生之德。施廣濟之仁。諄諄告戒。明明敷說。眾生如聾如瞶。以致上帝震怒。水火刀兵。瘟疫蝗蝻。人不聊生。父子兄弟。夫妻骨肉。離散流亡。眾生不知儆悛。反起怨尤。鑒茲冥頑。深加憫惜。故不厭滾滾塵凡。萬億化身。演說道法。超拔苦根。眾生不知玄妙。妄說妄行。謗道謗法。吾愍不咎。益加提醒。但眾生為利慾情愛。迷卻本來。不忠不孝。不友不悌。不公不直。不信不義。祇有剝利於己。不知貽害在人。一味溫飽自求。不念君親兄弟。鰥獨孤寡。忍心毒害。違背聖賢。輕蔑天民。大過不改。小善不為。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種種孽障。自墮坑穽。猶然不悟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一入輪迴。人身難再。三途六道。墮落阿鼻。雖欲改悔。望救何及。茫茫苦趣。惟道可提。清真虛朗。湛然太空。無人我相。乃見元極。眾生懞懵。如夢如醉。醉猶有醒。夢猶有覺。何以眾生。茫然不醒。眼前皆道。三教一識。儒曰執中。釋曰空中。在吾之道。惟曰守中。所以儒者存心養性。若其釋也。明心見性。惟吾之道。修心煉性。惟心之修。忠孝以成。君親兄弟。莫不咸宜。惟性之煉。安份忍辱。不彰人短。不恃己長。治國齊家。惟公惟正。敬感上帝。水火無侵。盜賊消弭。疾疫不生。刀兵永息。父子團圓。骨肉不離。珍禾嘉穗。五風十雨。福祿洊臻。灾祲消除。國祚永寧。民生常怡。諦聽吾言。修真入道。同登彼岸。超脫生死。昔在廣陵。謗吾大道。欺侮上帝。毀仙詈佛。貶聖排賢。以致降戮。吾救不能。深為垂憐。特遊淮海。渡人迷津。眾生其念。勉力為善。毋為自誤。罪墮丘山。慎之慎之。改惡奉行。清虛子。長跪叩曰。道何以名。願指教明。使眾生醒覺。為入門蹊徑。大帝曰。大哉斯問。汝其傾聽。洗心滌慮。諸天仙神。咸禮彤庭。大帝放大光明。三華聚頂。五氣朝元。為諸天雷火城社。而說道曰。夫道也者。位天地。育萬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於恆河沙數。曰道。獨明孤然無侶。曰道。開鴻濛而歸溟涬。曰道。奪造化而超死生。曰道。處卑污而大尊貴。曰道。居幽暗而極高明。曰道。細入微塵。曰道。大包天地。曰道。從有入無。曰道。作佛成仙。曰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吾經言言玄諦。汝當細細參求。普為世說。以悟群迷。即說偈曰。

大哉至哉道。天地萬物生。孝悌及忠信。為人之大經。力行休自怠。本立而道生。
刀兵永無劫。水火總不攻。虎入南山臥。龍歸北海瞑。常使神馭氣。馭氣煉真精。
精化神還虛。引汝拜太清。超然三界外。不在世五行。舉步風雲合。言談鬼魅驚。
自心清湛湛。九祖盡超昇。慎哉吾所言。大道此中尋。

大帝說偈已畢。諸天神將仙子。咸起恭敬。發大歡喜。大帝曰。吾經八品。傳世已久。人未廣信。今上谷潘延吉。欲佈揚玄妙。弘傳大道。受經行世。凡經所在之處。諸天仙神。雷火二部。城隍里社。自加擁護。諸天神將。作禮唯命而退。

讚曰

救劫延生日月長。返魂歸命紫雲鄉。浮羅寶蓋洪鈞合。妙法璠琰不可量。無極大道。元始法王。寶珠一粒在中央。說法放祥光。普演金章。萬聖禮虛皇。萬聖禮虛皇。
九品經終

向呂祖問道之旅
:
孔子曾經拜會過老子多少次?其內容?

:
斯禰宮之禮在所不免於俗例之承傳矣,但孝考同儀禮謁先後之益。子卿執其敬意足之矣。所謂會當一面而事不過三,且儀曩古例,準且無錯,玄蒙之訓話接矮長,俱在知所慎而益所取矣,不亢不卑禮例廝門話無長短。只須景運,且無需索也。

:
儒道釋之別

:
儒者以名立教志在修身齊家治國之大業其理可治國,文可興邦及修養與養生之業亦及性命之所歸也。

道則一檻清虛,自然而法乎天地而佛則圓覺圓通歷修真如本性以妄其法與儒道融通也。玄教一理於宋更見三教欲合一也。修者同參。

:
何為末法之世?

:
末法之勢。乃佛教之寶典中唯此五濁之世界其間集業’ 影響天地之果報,使世人有易修証佛與難修成佛之客觀環境也。

人人皆正心正意修行之時代甚易証佛成仙者,謂之正法時代。後人漸之積業使正法弊蒙,修行困難之世,便是末法之時代矣。

:
在壇前的對聯是什么意思?
天根月窟聞推往往來來
北海蒼悟戲遊朝朝暮暮

:
諸壇皆有其聯也。而每廟每寺每庵每所每闕每作供奉之所皆有聯以示訊息及歌頌神儀,赫展仙風也其間述及源流,歴史,法力,功績,德誥,示詔,封誥等文意在內也。聯意,是法力,修煉歷史及丹法,術法之含玄理也。

:
八仙過海的故事是否屬實?

:
山東省之濱海一縣,昔為秦時徐福帶領三千童男童女共越東海以求仙丹之為長位長生之用而該三千童男女所駐之處以待出海之鎮便是八仙過海民間之傳說處矣、該鎮現乃貝具名,風景秀麗雲山峻穀,海市蜃樓每每常現,後人每以處為八仙過東海向王母賀壽之訛傳矣。

:
心火與腎水如何相交?

:
心火與腎水之相交也實取坎而填離之意而道丹一事盡在炁與息,何來水火之情焉,禪則因機而得炁,道丹則因息有氣而得炁也。故坎中陽與離中陰之象相交而得乾也。

道丹行週天之息,氣轉何車時其像是守黃庭安丹闕,奈何人身陰陽離濟,故必需以意及息動炁,降心火之躁合腎水之柔便成安隆安兆之勢而氣身行安。

:
腎心如何交?經過靜坐修練而成的嗎?

:
靜坐歸禪通觀想
有觀無想使臻此
世人祗知靜坐好
煉氣運炁求一事

靜坐歸禪。蓋能通於稟中之境地。其法是非乎一氣之弄而是觀想之境於真途焉。

:
請賜教愚是否在此日子子午時煉功? 何謂卯酉沐浴及活子時?
1. 三伏日
2. 中秋八月十五日
3. 冬至
4. 每月初三,初八,二十三日

:
道丹煉功之日也有子午週天與卯酉週天兩會之期而稟中所雲之日子與子午乃不得丹機之茂矣。一切不能度用而一日之週天子午卯酉與一月之週天子午卯酉殊為不同焉,子卿細看 『佛義第十章』便明究竟也矣! 子午卯酉之進陽火與退陰符為升降之道,退陰符者是謂之沐浴也焉!

:
道丹64卦與風水64卦之別及共通點在那?是否各運都有不都的卦主宰?六七八九及一二三四運的卦運當旺如八運豫,小畜、姤,復,困,賁,旅,節當旺,九運卦及合十卦都可為作向不能為坐?是如何算出流年卦如今年庚寅年為例?

:
以六十四卦配時年之氣節者,始於孟喜之卦氣圖焉而孟喜之五日一候是表証中原河套一帶之節氣準令而神洲之境宏觀者亦可用之也,以卦配件年及乎元運,則邵雍之皇極經世集兩書能確準天時卦配曆象,不過後人者(猶以今日為最) 配曆象於邵堯夫之元運周曆而象表時年之凶吉,實無多大意義也,姑聊一粲!

:
道丹進陽火是否在大小周天靜坐順呼吸而退陰符在大小周天靜坐逆呼吸達至意息炁互動?何謂道丹日月交幵之法?

:
日月交幵之法即離坎填合之象
道丹之如何取坎中之一陽填
離中之一坎其功法是陞真陽
而降濁陰也取理於靜守息得
氣陳搏之睡功最為妙用取坎
填離之法既側身以寐則腎陽
易溫而營衛交幵準醫理於黃
道合三性於玄宮矣。

:
如何能修成禪之神通境界?

:
弍禪之道己極備神通而修進三禪者則神通而不顧矣,方為佛法之端要知入初禪之境有四大微調之交換,其間感覺皆在坐禪者之自知。
子卿靜觀眼前佛義一書之禪章便知坐禪一境其階能進,第二禪之入殊不難也,第需經時間之勤坐矣。(多寶菩蕯)

:
『道藏』此書最宝貴最重要最實用之處在那?

:
稟中所雲之道藏乃道教之宗門文史玘記載一切歷史其間諸法最重要部份為符籙與道丹。

:
愚如何去『業障』使末來的路更理順?

:
今生之業障為昔世諸世之因果混集而得今生之蘭因絮果也。故消前業為心智與福慧靈明之所必需也。而做業之化去。大需行善積德焉。至於在道佛化業之修為是日常誦懺悔悔之普用而大悲懺之懺悔文,實為其中之表表者業障除後心識自然灵明也。(大勢云菩薩降示)

:
叩請問以下的祭祀日期是否正確?有何吉辰嗎?祭祀品為香、花、燈、水,果對嗎?

:
1. 九月初一九天玄女(師父)
2. 四月+四日呂祖(師父)
3. 十一月十一日太乙真人(恩師)
4. 二月十五日即是太上老君誕

不用多品行祀禮
只宜清齋一炷香
四月十四本師誕
莫將誕期植初四

依歷次則弍月十五日老君誕。
四月十四日本師誕而九月初一日為九天玄女之寶誕。
十一月十一日為太之真人之寶誕。四誕宜祀之時為辰時初或午時末為品期之吉。?
:
將自己的壽命轉于父母可能嗎?如何才能爲長者“進壽延生”?有的人在父母生病時禱告以自己的陽壽轉給父母,這些會真的應驗嗎?陽壽可以轉嗎?要如何才知是否應驗?

:
互古諸師於三教者、俱明言壽數之不可奪又何可以相移。一切變動俱在六道輪迴來生因果之決定矣。歷朝王者之尊,更有國師之協也,亦不可更天壽。只能改人事矣。移壽之說雖入孝悌之思實未盡可能焉。要知臥冰求鯉,割肱飽母者民間傳說矣。

:
叩賜儒釋道三教之心得。

:
啟迪唐初至宋初
三教歸壹現潮流
儒尊於禮明乎教
道為清靜無緒求
佛學真如本性理
俱可參通互共究

:
悟真篇-西江月(十二首)是否頌詞之五音(宮、商、角、徵、羽) 能調節修行的效果。可否詳細賜教?而愚每天晚上聽呂祖讚頌之經,有益嗎?

:
悟真篇之神粹及其首章應為五言之女子衣青衣,?郎君披素練此一叔首開始而西江月十二首則補足九九八十一篇之後秩焉。敘文雲: 以週歲律者實宮商角徵羽之十二律焉。君觀本觀之佛義一書第十章或後便悉一切於此稟之問焉!

:
較早前,師父賜教了愚六十四卦的修丹過程,但愚未能掌握好:
1. 觀心: 通過打坐或坐禪使心身靜方能生慧。
2. :能去內外之慾
3. 氣息: 氣助觀心之路

:
『觀心』與『觀照』者為佛之禪宗和密宗之修煉方法也。觀心觀照與觀想密宗之左觀想,右觀想,俱為淨明其心之道而坐禪一法與觀心更是修神通之妙法焉。道丹之氣息若無觀心之功則仍未臻火候焉。世有 《道門觀心經》 一書,書局有售也。

:
天災人禍能預測但不風避免!(四川及日本大地震等) 皆因人心而成!人心變化也早成定局。如萬物一切己成定局,又何必修行呢?改變不了的定局己成事實。

:
修行力盡一己事
宏法功德向眾生
要知天地滄亡劫
因果報應自深深

生死者。劫難者。十二因緣。因果聚報之蹟焉。眾生皆造業。修行者不多之下。修行人焉。可以甚微量之功德而化去眾生無限之劫怨哉。想四川與日本之受災者,蓋有前生輪迴之惡業也。

關聖帝君降示
(君分判因果業力福報則思維較易明白也。)

:
師父對同性戀者有何看法及評語?

:
斯為業力看
孤陰與寡陽
無法延宗脈
風水宗龍傷

斯為十二因緣中之重業其好此道者。多為前生僧道之犯戒觸淫者焉。故雖度化。必需應業之緣矣!

:
愚無知,泰國時次之際遇大水災,因理何在?一直是奉誠佛教之國,難到沒有神靈保祐嗎?

:
佛教十宗門
泰國為天部
大自在天裹
勾召其為祖

泰邦之佛,其宗門為『大自在天勾召門』,即港人謂之四面佛也。修此天部之佛願必需還,福亦必需還也。觀乎歷代王朝與民間之祭禮,求取多而奉獻少焉。故罹此禍。

佛之秘修有佛部,菩薩部,天部,三者皆可自証皆禊修,爾未明其系統矣。

:
去妄去執去非,離了吉凶是悟者! 如何證明或說服半信半疑的人,神仙是存在的?

:
執者執其執
妄者生其妄
半信與半疑
廣緣福未廣

娑婆世界之人。各具其緣。各有其業。業障宿根重者。不得喜歡仙佛之法門。徒增現世之業而報於下一世也。子卿說教,取理從緣,便稱至善也焉!!

:
諸仙們曾說過歷代多皇帝是老子之化身,將來的領導人會否也出現老子化身之領導人。如是,何時?

:
道德經實治國之道亦真修煉之網維焉。古之三王五帝之多為老聖之化降也。故聖人而王天下者。『正法』之時年焉。今當『末法』之期。統領者多為『天部』諸神與金剛或夜叉部姆之類。故未見聖人出而天下治之期。民宜多修德也!!

:
師父勉勵徒兒修行’, 如何有効之修行?

:
修行自內證
於理守清靜
出空後入空
觀有奪先聲

老聖修行之法為『觀有』後『觀無』焉。觀有之道在譽如佛之寶生如來,先成就於諸有如生命資源、財富、師友等等,再後以『有』觀『空』而入虛也。似虛空成就如來之境焉。

刻下修行辦法是先足於有故應先足天下之富於身當用焉。若大能大賺金錢者,如何闡教也。

:
鵝頸橋打小人除了心靈慰藉外,是否有效?
斯咒詛之事
浪得老嫗為
要知行法者
問理先應該

:
此風俗矣,但行之有神道之風采而非設教之可立。故列詛咒諸事而無益於人。況乎咒人之陰私者,因申寃吐氣則尚可。否則便入因果之論矣!

此事無益於三才而為裏人之風俗矣,何功可有乎?

:
從玄學角度如何段旺角花園街之火災?

:
此區曾為渠
故巷曾溺人
戰日逞兇勢
發之於今日

凡市邑之地理樓宇街巷橋樑諸處有大凶災者,玄學地理者必是一埠一區飛星『屍氣』望駐之處而前曾聚幽及凶事焉。今合火像是戰前渠幽、其施汲黎之火以報矣!非有一場功德者,此事百年左右又復慘烈之重事也。

:
如何可知自己已近清靜,虛空之境界

:
道之觀無而修入虛空之境者。
最得其益是若佛之修身內證也。

老子《道德經》之觀有與觀無之義亦於東密之修持法門,得其實義之啓發也。
觀虛觀無之成是自內証與宇宙亦大一如,混然於天地,得証無生矣。

:
老聖之前,何謂道?

:
道之性體實天地宇宙之本質焉。
修真之為源頭,佛教之謂無生。

故老聖出者,說道而矣。非乎道由老聖而有其存在焉。老聖之說道說教道天地宇宙之至理,啓迪人心之本源真性焉,君知之!

:
金剛經主要之理!

:
金剛妙義破四相
四相最難星人相
我相當真連霸氣
任何主義難較量

金剛之大義者是破四相而入佛智也。經文中以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者為破四相之妙法焉,直入『法界體性智』之最高境界矣!!

:
何謂靈魂出竅?

:
靈魂為俗語
實則為「七識」
七識與六塵
結合便身物

靈魂一事乃佛禪之所謂七識者(七識之諸義見君面前之本觀之佛義道丹壹書) 而竅者妙也。俗亦解孔洞焉。稟之靈霄而竅出是飛昇得道之義。若裏人之靈魂出竅是驚嚇受過之義矣!

:
坊間一直在談有關 養鬼子’ 之事,為己用,為財為名,是否有些事發生?

:
是法甚敗德
斯為飼陰神
三才天地裹
積德是行仁

陰神之中,無論何齡,古法皆可於荒墳古塚中而招飼之也。陽而役陰者,若能則人與鬼之間,必有一些宿因與緣業也。故古之舞屍弄魂之輩,得此怪術者甚稀焉。今人之所謂養鬼仔者,中原之術南傳人異域後。復又再興隆於兩廣矣!!

役陰神者是一種利益之交換焉。最後人必為鬼所誤。莫作此戲也。

:
何知己有 '心領神傳'之能力?暗者為氣為度,度要頓悟是也。

:
心領神傳為一触
妙裡便知着力處
此般能力常人無
需從悟處開得住

心領神傳者,是此心此法所住於頓悟物理,迪啓玄無之功力焉。若君曾坐禪,便知弍禪之境能得傳度也。故術者必需修而非獨咬爵於文字句義而知究竟也。

:
死後捐贈器官益世人,師父有何看法?

:
死而捐器官者遺愛於世之徒焉而有逆髮膚受於父母及歸塵塵土之理也,用『因果律』觀之不孝於天地父母而有義於人間焉,故無可無不可也!

:
朋友是堅信耶穌,認定只有耶穌才是真神,視其它宗教為旁門,為何聖經如此演繹?

:
諸教皆獨尊
可蘭猶其然
上帝一詞義
道籍古早見

上帝一詞,古之道籍早見之矣!觀乎基督天主一教者,勢謂真神唯一之尊者,獨未及乎回教也。基督教之新約於西方亦備受挑戰焉!

彼教唯揚者因其倡愛也,廣及同教同信與天下之諸輩焉,故在教中之攻忤極少,團結猶多也。

君問稟中上章節者是基教之義也!於唐璜三教之立場中並無有關注之需要焉,道亦有上帝一詞為元始天尊之帝號也,君應知之矣!

:
何否解此詩及其意義?
日月常加戌、
時時見破軍、
天罡前一位、
道法不輕傳。

:
斯為修丹句
功法在週天
法訣為龍門
見於書天心

此訣非風水或星福纏氣度之旨圭也,為道丹小周天功法中進陽火退陽符之法訣也。為邱祖龍門派之丹訣焉。加戌者進陽火九四三拾陸之象而破軍則為退陰符,非風水術數中所謂破軍星也。君可訪《天心正宗》一書便能潛解此訣之奧義焉!
:
除了在觀扶鸞和師父請益外,有其它途徑(如家中)向師父請益嗎?

:
古者有天梯
人神兩致和
黃帝廣成子
論道兮時夕

諸金仙聖佛者遊歷時空能逾億劫諸紀者也,人神溝通古有天梯,故仙凡有別於黃帝與廣成子論道之後也,今凡夫風塵皆色界慾界而仙佛則無色界矣,界界有殊,故道丹修煉者是出慾界與色界故能分身化形也,子欲與仙與家中溝通必需煉道丹至出陽神之境也,夜夢總是陰魔,午夢則隨機猶可也,偶爾因緣而矣,道家以無夢為正品而出陽神為鍊修之正宗也。

:
閱過師父 《呂祖修真秘訣》。

:
是書為大統
概論說刀圭
歷清諸修士
解版說衍意

此本與金丹之說不同,其原稿顯於宋末後,歷清代諸北壤之修士衍釋其文,其中雜有乩法之鸞釋解義也。是修道丹之大統輪廓哉可讀,書是北宋龍門派人演發其義者,因龍門派邱祖全訣全法傳至北壤第四代祖周大拙(上玄樸)後己失真傳,其時為清前明末崇禎之父間法訣之失,非關歷史於近代之演變也,君等莫怨乎哉!

:
閱過師父之九天紫府金丹秘旨

1. 《呂祖紫府仙梯》
2. 《呂祖玄功秘要》

:
道之三關詞有可分之玄關、陽關及關元

子卿稟所云之三關修鍊進度者是精化氣,氣化神,神還虛矣,諸丹經皆以為進修之梯航焉,

-初關是小週天補足陽精之功法,
-中關是大週天,時至而採自家水之功法便更進溫養道胎,三千功法而念入太虛焉
-上關為煉神還虛,復還粉碎虛空者,此訣最難鍊也,稟中上關諸法諸景,實中關之用度焉,讀性命圭一書者,甚明其程序矣!

詩一首:
此書之初版殷所見萃成
章節甚明刻後記甚榮喧

此書為萃集前數版而成也,先有天地孝道,五倫再有邑梓,復今家國之論者,一統至大成之境矣,又案前一書為宋元道人修者依本師之靈寶三章一籍以宏發其要義也,非吾本著,但甚具承傳焉,讀此書,兼有諸家丹法之華匯也,可圈可點殊非「之」「無」之詞也。

神佛仙聖之誕辰
端月-農曆正月
正月初一 元始天尊聖誕
正月初一 靈寶天尊聖壽
正月初一 彌勒佛佛辰
正月初一 盤古聖祖聖壽
正月初一 無極天王萬壽
正月初一 無極天父萬壽
正月初一 無極天母萬壽
正月初一 無極老祖萬壽
正月初一 玄玄上人聖壽
正月初一 明明上帝聖壽
正月初一 一炁玄童世尊聖壽
正月初一 鴻鈞老祖萬壽
正月初二 光靈老母聖壽
正月初二 寶聖佛佛誕
正月初二 車公真人
正月初三 孫臏真人聖誕
正月初三 孫天醫真人聖誕 
正月初三 郝真人聖誕
正月初五 玄壇真君
正月初五 孫祖清靜真人誕
正月初六 清水祖師佛辰
正月初六 定光佛聖誕
正月初八 五殿閻羅王聖誕
正月初八 江東神聖誕
正月初九 玉皇大帝萬壽
正月十三 關聖帝君飛昇
正月十三 劉猛將軍聖誕
正月十五 上元天官聖誕 
正月十五 門神戶尉聖誕 
正月十五 佑聖真君聖誕 
正月十五 正一靖應真君聖誕 
正月十五 混元皇帝西子帝君聖誕
正月十五 臨水夫人陳靖姑千秋 
初八到十五日~顯大神通降魔此八日..持齋...有十千萬功德<玄機>謹記在心
正月十六 門神
正月十九 長春立真人聖誕
正月二十二日 武德尊侯沈祖公聖誕
正月二十四 雷都光耀大帝聖誕

花月-農曆二月
二月初一 <太陽升殿之辰宜焚香祭祀> 一殿秦廣王千秋
二月初一 勾陳聖誕
二月初一 劉真人聖誕
二月初二 濟公菩薩聖誕 
二月初二 土穀尊神聖誕
二月初二 福德正神聖誕
二月初二 土地公
二月初三 文昌梓童帝君聖誕<誦救劫章一遍消罪一劫>
二月初四 曾大將軍聖誕
二月初六 東華帝君聖誕
二月初八 三殿宋帝王千秋
二月初八 張大帝聖誕
二月初八 昌福真君聖誕 < 釋迦文佛出家光日誦經一卷比常日有十千萬功德>二月初八 江東神聖誕
二月十三 葛真君聖誕 洪聖大王
二月十五 九天玄女娘娘聖誕
二月十五 精忠岳王千秋  
二月十五 三山國王千秋
二月十五 太上老君萬壽<誦太上感應篇一遍有十千萬功德>
二月十六 開漳聖王千秋
二月十六 護法
二月十七 東方杜將軍聖誕
二月十八 至聖仙師聖誕 
二月十八 四殿五官王千秋 
二月十九 觀世音菩薩佛辰
二月十九 水母聖誕
二月二十一 普賢菩薩佛辰 
二月二十五 玄天聖父明真帝聖誕
二月二十六 南宮趙真君聖誕

三月
三月初一日 二殿楚江王千秋
三月初一日 譚祖長真真人誕
三月初三日 玄天上帝萬壽
三月初三日 王母娘娘聖誕
三月初五日 天上帝聖誕
三月初六日 濟公活佛成道
三月初七日 三天主考聖誕
三月初八日 六殿卡城王千秋
三月十五日 無極老母娘聖誕
三月十五日 保生大帝吳真人千秋
三月十五日 中路財神趙元帥聖誕
三月十六日 準提菩薩佛誕
三月十八日 南天廖將軍聖誕
三月十八日 后土皇神聖誕
三月十九日 太陽星君聖誕
三月二十日 註生娘娘千秋
三月廿三日 天上聖母聖誕
三月廿六日 鬼谷先師千秋
三月廿七日 七穀秦山王千秋
三月廿八日 倉頡先師聖誕
三月廿八日 東嶽大帝聖誕

四月
四月初一日 八殿都市王千秋
四月初一日 長生譚真君成道之辰
四月初四日 文殊菩薩佛辰
四月初八日 釋迦佛祖萬歲
四月初八日 九殿平等王千秋
四月初十日 何仙姑聖誕
四月十四日 呂純陽師祖師聖誕
四月十五日 釋迦文佛佛誕
四月十五日 漢鍾離祖師
四月十七日 十殿轉輪王千秋
四月十八日 北極紫薇帝君千秋
四月十八日 華陀神醫先師千秋
四月廿一日 李托塔天王聖誕
四月廿一日 先天朱將軍聖誕
四月廿四日 金光祖師聖誕
四月廿五日 武安尊王千秋
四月廿六日 五穀先帝千秋
四月廿六日 神農大帝
四月廿六日 南鯤鯓李王爺千秋
四月廿七日 南鯤鯓范王爺千秋

五月
五月初一日 南極長生帝君千秋
五月初五日 地臘之辰南方雷祖聖誕
五月初五日 商天駱恩師聖誕
五月初七日 巧聖先師千秋
五月初八日 西河龍母誕
五月初七日 魯班祖師
五月十一日 天下都城隍爺千秋
五月十三日 關平太子千秋
五月十三日 靈侯大帝
五月十七日 蕭府王爺千秋
五月十八日 張府天師聖誕
五月十九日 九天馬恩師聖誕
五月廿日 馬祖丹陽真人聖誕
五月廿九日 紫青白祖師聖誕

六月
六月初三日 韋馱尊佛佛辰
六月初六日 九天李恩師聖誕
六月初八日 無極小王爺
六月初十日 劉海蟾帝君聖誕
六月十一日 田都元帥千秋
六月十一日 井神
六月十五日 無極老母娘聖壽
六月十五日 王靈天君聖誕
六月十六日 先天王靈官聖誕
六月十六日 楊聖侯王 -
六月十八日 南鯤鯓王爺千砍
六月十九日 觀音菩薩得道紀念
六月廿三日 靈祖大帝
六月廿四日 關聖帝君聖誕
六月廿四日 西秦王爺千秋
六月廿四日 雷祖大帝聖誕
六月廿四日 南極大帝聖誕
六月廿四日 關聖天皇
六月廿六日 二郎真君聖誕妙道真君之誕
七月
七月初七日 道德臘之辰
七月初七日 七星娘娘千秋
七月初七日 大成魁星聖誕
七月初七日 衛房聖母聖誕
七月初十日 鐵拐李真人
七月十二日 西方雷祖聖誕
七月十三日 大勢至菩薩聖誕
七月十三日 圓通文尼在光佛聖誕 (呂祖佛相)
七月十五日 中元地官聖誕
七月十八日 瑤池王母娘聖誕
七月十九日 天然古佛聖誕
七月十九日 值年太歲星君千秋
七月二十日 劉祖長生真人聖誕
七月廿一日 菩庵菩薩聖佛辰
七月廿二日 增福財神
七月廿三日 南客柳星君聖誕
七月廿三日 諸葛武侯千秋
七月廿三日 法主聖君千秋
七月廿四日 鄭延平郡王千秋
七月廿五日 齊天大聖誕
七月廿五日 武德侯沈祖公千秋
七月廿六日 三豐祖師聖誕
七月三十日 地藏王菩薩佛辰

八月
八月初一日 法主歐仙姑 -
八月初三日 北斗星君聖誕
八月初三日 九天司命灶君千秋
八月初三日 九天朱恩師聖誕
八月初三日 姜相子牙千秋
八月初三日 灶君
八月初五日 雷聲普化天尊聖誕
八月初八日 瑤池大會
八月初十日 北岳大帝
八月初十日 曹國舅真人
八月十五日 天然古佛成道
八月十五日 太陰星君聖誕
八月十五日 南宮孔恩師聖誕
八月十五日 臨水夫人林姑千秋
八月十五日 南鯤鯓朱王爺千秋
八月十八日 九天玄女娘娘千秋
八月十八日 開台鄭國姓聖誕
八月十八日 杜康先師
八月廿二日 燃燈古佛萬壽
八月廿二日 廣澤尊王千秋
八月廿三日 桓侯張大帝聖誕
八月廿三日 黃大仙
八月廿三日 邢府王爺千秋
八月廿七日 至聖孔子先師聖誕
八月廿九日 中華聖母聖誕

九月
九月初一日 南斗星君聖誕
九月初一日 九天玄女聖誕
九月初九日 斗母星君聖誕
九月初九日 九皇大帝聖誕
九月初九日 中壇元帥千秋
九月初九日 鄧都大帝聖誕
九月初九日 臨水夫人李姑千秋
九月初九日 天上聖母飛昇
九月初九日 哪吒太子
九月初九日 重陽帝君玄天上帝飛升
九月初九日 中壇元帥豐都大帝聖誕
九月初九日 火德真君
九月十三日 孟婆尊神千秋
九月十五日 無極老母娘聖壽
九月十五日 朱聖夫子聖誕
九月十五日 南鯤鯓吳王爺千秋
九月十八日 倉聖先師千秋
九月十九日 觀音菩薩出家紀念
九月三十日 藥師佛聖誕

十月
十月初一日 民歲臘之辰東皇大帝聖誕
十月初三日 三茅應化真君聖誕
十月初六日 天曹諸司五嶽五帝聖誕
十月初五日 達摩祖師佛辰
十月初十日 水庵尊王千秋
十月初十日 張果老真人
十月十二日 齊天大師佛辰
十月十五日 下元官水大帝聖誕
十月十八日 地母至尊千秋
十月廿二日 青山靈安尊王千秋
十月廿三日 南天周將軍聖誕
十月廿五日 感大帝許真人千秋
十月廿七日 紫傲星君聖誕
十月三十日 周大將軍

十一月
十一月初四日 安南尊王千秋
十一月初九日 韓湘子真人 -
十一月十一日 太乙救苦天尊聖誕
十一月十五日 無極老母娘聖誕
十一月十七日 阿彌陀佛佛誕
十一月十九日 九蓮菩薩佛誕
十一月廿三日 張仙大帝聖誕

十二月
十二月初六日 普庵祖師聖誕
十二月初八日 張英濟王聖誕
十二月初八日 釋迦文佛成道
十二月十六日 福德正神千秋
十二月廿三日 灶王府君(謝灶)
十二月廿二 重陽祖師聖誕
十二月廿二日 丹陽馬真君成道
十二月廿四日 送神
十二月廿五日 天神下降
十二月廿九日 華嚴菩薩佛辰
十二月廿九日 清靜孫真君成道
十二月廿九日 南斗北斗星下降
十二月三十日 紫姑夫人成道日
.






[ 本帖最後由 宏泓道者 於 2012-11-26 01:23 P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1-26 20:43:4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宏泓道者 於 2012-11-26 01:20 PM 發表。
:
何謂靈魂出竅?

:
靈魂為俗語
實則為「七識」
七識與六塵
結合便身物

靈魂一事乃佛禪之所謂七識者(七識之諸義見君面前之本觀之佛義道丹壹書) 而竅者妙也。俗亦解孔洞焉。稟之靈霄而竅出是飛昇得道之義。若裏人之靈魂出竅是驚嚇受過之義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6 02:10 AM , Processed in 0.02719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