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32|回復: 0

修道心法衍繹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6-20 09:52: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華嚴尊者 降

   觀今紅塵俗世,為名為利,忙忙又碌碌,實不知所為何事。雖道場林立而頻降示仙佛聖言,以啟迷入悟,但入道者眾,真心修道者鮮矣!雖有善書經典之普化,但閱書誦經者眾多,然深入經義而知其善書之所云者又是渺渺無幾;故而天命再著造《修道心法衍繹》一書,以摘錄經典善書之精華所在,並加以析論,以節省諸修道子以及有心研習道學之士之鑽研時間,能得少閱經典善書,便知其義理精華之所在也!希世人及修道子精研閱之。
華巖尊者 序於豐原懿敕拱衡堂
天運丁丑年八月二十五日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降

   善哉!世人迷於紅塵五濁不知醒悟,尤受三毒習染,淪落後天,染著於物質之享受,以及聲色之慾求,侵襲身心已久;故而藉此書之著,期達挽風化俗之效也!
   篇幅大致可分為前言,以及世人對道之見解,乃至於初入道者至資深道子之諸般注意事項,此書實為世人及修道子之所必須研習之寶書。盼望諸善知識能潛悟此書之個中義理,則不啻閱經數部也!此書妙用無邊,希各自珍而惜之。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序於豐原懿敕拱衡堂
天運丁丑年九月初二日
deitiy.jpg
 樓主| 發表於 2013-6-20 09:53:12 | 顯示全部樓層
無極九天玄女 降
第一章 道為何物

   道也者,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藏一粟。大寰之下無一不是道,就連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乃至於吃喝休閒之日常生活中之處處,以及花草樹木之間皆在於道;甚至於大自然界之山川河渠,總依循著道在運作。然而應運在人身及靈性方面,則是取其中庸之道。於人道而論,當發慈悲於心而顯慈憫於身,所謂內外身心合一也!

   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道之一字原本就看不到邊而摸不著境;雖然看不見又摸不著,但卻又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譬如水與火,如若沒有水又怎能顯出火之熱能;反之,如果沒有火,又怎會知道水的清涼。又如土與樹木花草,若沒有土,這些樹木及花草如何生存下去;反觀如沒有花草樹木,又如何顯現出大地之雄偉,而風光之明媚又怎會知悉?又好比人與萬物之間,如果沒有人如何知道披毛戴角之可憐;反之,若沒有那些動物群又怎麼知道得人身之可貴。綜觀以上種種,便可知曉道也是相對的,然取其中道便是真理,不可過之與不及,才能顯出道的真性。

   修道之人須以此研悟,奈何世人對道毫無所知,故而以為道是很深、很難懂的,導致於根本不去接近它、瞭解它。所以,從古至今,真心修道者寥寥無幾。

   此章乃為道之淺釋,希世人對道應有所正確概念才是。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6-20 09:55:04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章 修為何物


   【修】也者,究為何物?修道否?道本無名,強名之曰【道】,又何來之修道?既然身入道門,不求修於道,那麼又當修什麼呢?


   修道子須知,人之所以為人,乃在於種種之不圓滿,正所謂凡夫也!亦乃帶業往生、轉生所稱之業報身是也!就因為生來帶業,而此業包含甚廣,可分為善業、惡業、半善半惡業……及種種參差之業。
   業報正是由身、口、意所衍生出來之熟果而障蔽先天本性;其主要乃受困於意業,由意念起,引身而行業愆,是以業主由意起也;意者念也、心也、願也,其力浩瀚也。由心執念深,識體久習成染,障蔽自性,無以顯發智慧;慧既塞,佛性隱;是以欲顯自性佛,當須格除諸般心念意識,包括是與非、真與假之分別。相對二事盡須視之平常,無有異處,無有非常處,亦無有常處,能作如是觀,必顯慧性,與佛無異。


   而外在業報包含又更廣泛,例如口業就分成許多類,如惡口、兩舌、綺語等。以兩舌而言之,兩邊挑撥離間使他人爭執,甚而原本和合者因而成仇成怨,此業甚大。修道子必須修口,口出好言善語,更要語語濟度人心。世人因迷頑不化,故而身行所做事非,修道子知事非而不可故犯之,即是【潔身自愛】。人之軀體得自父母恩賜,不思顯揚父母於萬世,何敢更令自身不淨!是以修道子須知身行以正,差可報答父母於萬一。


   開著之初,粗淺言之。日後諸如:放生之意義、修道子應注意事項及各家法門修子所關注之一切事項,將一一披露無遺。甚希此書之著,眾生深研之,體悟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6-20 09:57:48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三章 皈依


   何謂【皈依】,意乃【皈】一宗教派門,【依】教而修。無論各宗各派,其入門第一要件,便是皈依。不管皈入何宗何派,皆須再依止佛、法、僧;於道即乃神、道師、道書;在鸞門便是依止其主副神及人師(因正鸞之煆煉傳承,須有資深正鸞指導,故有人師;一般鸞生,則以精修之道子或善知識為效法下象)和一切善書、經典;在孔門便是依止孔聖、教師、四書五經。以上所述,各宗俱有其仙師、人師及經書法本。


   修學之人初時選擇道場,先予以了解內部之奉祀神祇是否為心目中所敬仰之神祇;其次熟悉人事,所有修子是否都面露歡喜心去待人接物;再者洞悉為人師者是否認真在教習。初入門者先大致上對此三件事做一剖析,再決定該皈何教門。一旦擇定了自己所歡喜心去接近之教門,便要低下心來虛心請教,努力的認真去學習。


   不管工作如何勞累或是精神的壓力,或自己是多麼的富貴、貧窮,乃至於隔日便要一命嗚呼,一切萬緣當須放下,才能夠真心誠意的去學好道義;也唯有空了心的人,才有容量去吸收來自於十方三界的一切萬法;能容下這萬法之人,才有機緣彰顯內智,而逐漸啟發自性心法。修道之人若做到了此點,才能夠再進一步的去學習。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6-20 10:00:46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四章 拜佛妙義


紅塵滾滾,碌碌忙忙,心思飄渺,靈神虛幻,是以不知終日所為何事,只在名利中鑽營。有者佛性甦醒,而藉一佛禮拜供養,期以尋得心靈之寄託,有者禮佛虔誠,頭面頂足而作禮拜,有者鞠躬行禮如儀,有者拜佛匆促,不知所為何來?

世人須知拜佛要不急不躁,而須緩緩作禮;行三敬禮者,必彎腰向前傾四十五度,此為三敬禮法;行三跪九叩法門者,須頭頂跪墊,雙手置墊上,掌心向下,右掌在下,左掌在上。交疊成四十五度,此為三跪九叩禮拜法,行此法者切莫隨意而作,敷衍了事。三跪九叩絕無腰不彎、頭不著地者,此法手勢亦無兩掌平併,更無兩掌下垂,尤無兩手未合併者,希行此法門者注意之。除凡體有重疾而不便者,其餘行三跪九叩法門禮拜者,皆須依此正規科儀行之,切莫自誤而貽誤他人。


世人須知拜佛究竟在拜什麼,是拜其精神?抑或拜其地位?亦或拜那銅鑄、木雕、鐵打、紙書之所謂【偶像】?修學道者尤須知曉自己心目中所敬拜者究為上述的那一點。須知敬拜一佛,當崇拜其永垂不朽之大無畏精神;而初入道學習者,依其偶像之莊嚴去禮拜,自然是非常自然而無可厚非的事,但習道久來必須昇華淨化,禮拜須依循其精神才是正法。


雖然拜佛全憑一點誠心,但如若不知內心謙下,而外形於禮,又如何能培養出禮儀之心。世人更須知拜佛,乃在拜自性之佛,藉一外相之佛偶像,培養謙卑心,而彰顯自性真佛。如若世人對外相佛作禮不當,即對自我佛性散漫,若更狂言而論拜佛只在心誠;是以故,起心有邪見,不能見如來。眾生須研悟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6-20 10:06:47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五章 念佛要義

   念佛者心要清,莫要雜紊紛飛,否則念佛則不得其功也。然修子多為在家居士,且出自士農工商,雜含百家,俗習染深,欲一時拋萬緣、捨諸思又談何容易?故而以此方便法門,使心亂者、思紊者藉一佛名稱念,亦得心靈清靜而思惟明澈。

   念佛一句可消無量阿僧祇劫罪業,然是否僅一句佛名便可消滅罪源?非也!並非僅短短一句佛名便可滅罪消劫;須知欲達此功力,背後需要付出多少辛酸苦楚及堅忍毅力,才能換來一句佛名滅劫之火候。念佛之人須要老老實實念佛,因為自身之過去世、現在世,不知已造下多少不可抹滅之罪業,更不知未來世將造下多少罪業,故而今生既已聞道,必當下起心正信,發心念佛,願求生佛淨土。然淨土萬千,可擇一佛名稱念,而求往生彼佛國土,見佛聞法,永不退墮。


   念佛者雖可帶業而往生佛淨土,但業重之人,下品下生猶如處在邊界之地,草木之厭生,佛法之少傳,雖不退墮卻難發上增心、大精進心;故而若能在世將業累大部消弭,便可證得更高果品。但念佛者亦不可忽略,要深入經咒,以得智慧圓覺;要行經於世,以得圓滿功德。


   念佛之人要發之於真誠的念佛,不可隨意帶過,念佛不在音聲之大小多寡,全憑至誠一念;但初學者心易亂,故而念佛愈多,對心性愈有大改善,但切忌急躁;如能心不離佛,而佛不離心,便是大工夫。所謂【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佛不離心】。能作如是修,則佛我相應相契,我言如佛語,佛法盡出我心。


   我念一句阿彌陀佛,當下消解無量阿僧祇劫罪,作此修者如佛同在;諸佛不輕語、不誑語、不妄語,能得如是念,得佛法第一諦。
kwantyin.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6-20 10:11:13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六章 向心力


   所謂向心力者,即乃力量團結聚合之共通力。如若沒有此向心力,將處於散漫紊亂之地步,而各自為政,已無法收拾。好比一個人,身體各器官之主宰若全數依其法則而運行,並受元神之支配,那麼身體將運用合宜;若各自主宰皆不受控制,便要造成氣行歸氣行,而眼耳鼻舌身意俱皆各自為用,而無法統合協商,那便要身體各處紊亂,將成百病叢生以致衰弱。


   若將向心力比喻於一個家庭,在家庭裏的成員,基礎便是為父母,再則為兄弟姐妹。成員中以父母為尊,子女則依於父母之慈嚴之中。如若子女不聽父命、不遵母言,那麼一個家將成為數個個體;一旦互不相讓,容忍日久必定各自分離,各自為政,而成為散戶;亦即一個大家庭不團結而分裂成數個小家庭之散戶,若此時再不想辦法聚合便要成為真正之散戶也!


   將向心力比為道場亦如是。一個道場以主事為領導中心,而副主事為輔佐中心,其餘執事為協助力量,而修子便為服務成員。此一系列成員乃為對外善信之服務分編,如若能各自依此層層尊重,層層關愛,時時聚合檢討及計劃,基層人員時時留意堂務之不足處,並將諸般建議事項,於開會時予以提出;而領導者便須將各部人員之所有建議事項予以分析彙整,而釐清施政方針,再層層下達,如此一個道場將興盛有期。如若成員皆各不容忍退讓,上不愛,而下不敬,彼此不合,則遑論道場要興盛,實無其日也。


   依此上推於政府組織亦復如是。期盼世上修子以此依循而行,如此事事將可圓滿順利也。
kwanyin1.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6-20 10:14:07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七章 儀禮之重要


   現今娑婆世界,芸芸眾生,忙碌無暇,求暫閒一刻不得,以致疏失儀規禮節於無形而不自知;導致儀失禮沒,各自心中不古,外鬥內爭而視之平常。奈何人之禮缺久哉,儀甚遠矣!豈怪乎此象之顯,非一朝一夕之所能成形。於今,禮教儀規尚須由修子做起,以立標杆,以為楷模,而再漸漸揚禮展儀於世人,至盼三千大千世界諸原靈子皆得能返璞還原,重得聖教禮節,精修儀規。


   禮者,從無憎怒起,乃時而顯慈眉善目於平常,見面之【招呼】少不得,離去之【告辭】不可無,逢人須笑臉迎之,每於食時,但請眾人共膳之。不但同門敬如兄弟姐妹之手足情誼,更須尊長者如吾父之長輩,待禮更不可輕忽。對於善信大德亦須視如己人,對禮更不可失之。以禮儀之俱足,使大德頓感親切,倍覺溫馨而有所依靠。能如是行,則濟世渡民輕而易舉,蓋因有禮有儀而能召感大德之聚合。


   故修子莫輕禮失儀,人若失去禮儀則人必顯輕浮,更遑論品格之高尚。至此企盼禮儀之復歸於娑婆也。
220px-Jade_Emperor.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6-20 10:16:26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八章 素食之重要性

   所謂素食之定義不似持齋之苛刻;持齋之人必須做到口齋、意齋、心齋、身齋,只要稍微起心動念有所偏即為破戒,故而對於紅塵俗世之眾生可稱之苛刻也。故而現行提倡素食為多,因為素食之人只要餐飲之間,不含動物油,不摻肉類及五葷之菜類,便可言曰素食者。但素食之人因消化較快,因此許多人常覺不久又肚餓,是以在餐飲時必要視當時之飽餓程度做食量控制,易餓者或胃不適者,該準備些許點心,以備不時之需。

   素食之人更不可偏食,才不致於營養不良,而蔬菜類當要有多種變化才能有均衡之營養,以供身體各部門吸收運用。如若有人因出門在外,或因環境因素導致於素食不便者,亦可食用肉邊菜,如若再不便者,可食用五淨肉,何者為五:
一、不見殺。目睹其身嚐受殺害,當思己身親族好友被宰殺身體,故而不忍食之。
二、不聞殺。聞其聲之哀嚎慘悽,憐憫由心而起,故不忍食其肉。
三、不為我殺。我者凡夫之體也,而物物俱有佛性,又吾身無功無德,何敢食其肉。
四、不自己殺。自己殺者,目睹耳聞其悲悽哀鳴如吾之遇害一般,因而不忍食其肉。
五、不為家畜。蓋因日常之飼養如同自家人一般,故而不殺其身而食其肉。
   初學者可先由五淨肉漸而改為肉邊菜,再進化昇華為素食,以此依循而行必有所進步。
   初學者如能發心持早齋及初一、十五齋,再進而持其他,如八關齋、觀音齋及諸佛聖神壽誕日持齋,進而持念該佛名號以做迴向消冤解業,其感應力甚大也。
news_2005111915116.gif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6-20 10:18:41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九章 戒殺之目的


   殺者,暴戾之所由來也,怨之所由生也。蓋欲無怨無暴戾必先由戒殺生做起。
   大寰以下,天地蓋載,而萬物萬靈從茲而生,凡所有生命皆俱有佛性,唯在於深淺。古有明訓【欲知世上刀兵劫,但看夜半屠門聲】,就此足以証明一切刀兵及種種無妄之災,盡是殺生害命之業愆牽纏產生出來的因緣果報。


   世人畏果,竟不知戒因,君不見逢年過節,乃至於做醮三獻,無不有雞鴨魚豬羊之大開殺戒,以為藉此牲禮普奉便可得神靈庇佑而事事如意,實不知此舉已是大違天心之仁。天既慈悲,慈悲者豈有使生靈慘悽受此屍首分離之大難。希世人莫再於祭祀上宰殺生靈性命以瀆天威,自造殺孽而害自身,甚至禍延子孫。

   凡諸祭祀牲禮、拜天之行,乃因古時民生困苦,而雞鴨魚肉之類,皆為皇室貴族方得食用;因此逢年過節百姓之家才可得雞鴨之類食用而直延至今。時值今日,民生可稱富裕,不像以前之人三餐難得一飽,故而殺生拜神之事當改進之才是。

   況且六道輪迴何止千萬年,胎卵濕化有誰可以保証自己從來沒有投生過,甚至畜道之鼠牛馬蛇之類。須知轉輪畜道者皆乃在世時累積貪污、搶劫、騙誘、拐計,背信義、毀盟約等種種惡行之人所來投生,而眾人在生生世世之中或有曾為親族遠戚朋友,而今各自轉世投於不同之形體,世人便已不識真面目。

   故而至希世人能各自守戒不殺生,一來避免殺害宿世之親友,再者可減低世上之災劫、刀兵、禍厄,再者對自身凡體也可避免受諸般毒菌所侵害,而產生不必要之病痛。

bde8dd57d4f9fb23.gif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6-20 10:21:44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章 放生之殊勝


   放生一詞,乃老生常談之字語,但是雖如家常菜一般多聞多見,卻極少有人知道其中奧義與殊勝之因緣所在。有些人僅曉得放生很好,卻不明白好在何處?對大眾說放生可以消殺業、延壽命,但在這科技發達的文明社會裡,說這些名詞是沒有人去理會的,反而招惹更多的批評及嘲譏。行持放生法門者必須先自我充分析解放生之殊妙益處,才能有正見知去為大眾宣說放生妙法。


   放生是將慈悲之心顯發於外在行動,亦即所謂實踐也。而慈悲不單單針對小生物而言,對於人更是如此;但是世人對生物卻較不重視,故而本章專以小生命而言。


   面臨生物之被宰殺,當思及自身被宰殺之痛苦,正所謂感同身受也!而放生之人對於放生物也必要慎重選擇,譬如其面對大自然界之適應能力及求生之能力等;尤其若要尋找將受劫之靈物則又更為殊緣。但不論放生物之靈性高低,盡出自於放生者之一片慈憫之心,待眾聚資,再擇日選購有緣之放生物;當然放生物須找活力充沛之生物,再予以啟開靈竅,求仙佛慈悲護衛,以助之圓滿。而除施放者外,其餘參加人員俱該經咒佛名不斷,直至圓滿完功為止。


   現今不若古時有許多百年以上生靈受劫,但放生總出自於諸眾之赤誠護生心意。眾人細思,小小生物受困於狹窄之容器裡,有如自身受囚於狹窄之牢中,將心比心,自有一番惶恐不安。慈悲發自於內心所在,而外放顯揚於行動,正是身心一體而不稍離也。

e5efb72a63b58b07.gif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6-20 10:25:37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一章 急難救助之殊緣


   所謂急難者,顧名思義乃指突逢變故而遇劫逢難,其中苦楚若非身處其境,實無法知悉個中煎熬之痛苦。然而遇著急難並非窮困人家之專利,就連平時生活物質充足而有所成就之人,亦會有機會遭受災厄之侵襲;但一般人總以為身受災劫急難之人有其兄弟姐妹在,可以不必去理會,正因為諸眾有此一錯誤之觀念,而導致社會上平白激增許多貧困之家。試想那些富足人家突逢變故,若有善德者助上一臂之力,那麼社會上可減少貧窮家庭,因為逢難並非是一輩子的事。剛發生之時,得貴人之助而衝破難關,因受惠者之感恩,必使社會多一支慈濟軍力,但因世人之觀念誤植,而使此一善行力量消失無跡。

   總而言之,急難救助乃在應時而為,所謂適時解困,正是修道者之應有作為。藉救助急難之因緣,可得後世之貴人顯現,快者當世得其蔭,慢者後世可得其善報。
6818995_123950437139_2.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6-20 10:32:34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二章 冬令救濟之意義

   每趨寒冬,諸眾便穿起厚衣禦寒,當開啟門來便一陣寒氣直侵,令人頓覺若似處身寒冰之中,若稍微有些暖氣也是珍貴的。在這樣的季節裏,人人都窩在家中享受豐盛且熱騰騰的大餐,然而在這人人足不出戶的日子裏,於某些的家庭卻是過著凍不死且吃不飽的生活。

   有些家庭雖然有家人在工作以賺取微薄收入,卻每個月要有固定的支出,這樣的家庭在許多地方實無法受到資助及照顧;在世界各角落過著這種生活之家庭為數不少。
   冬令救濟正如雪中送炭一般,適其需要,得中切實。盼諸眾研之!
th2.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6-20 10:34:32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三章 同門之誼


   修道中人,同入一門共修,當知諸般情誼莫輕忽之;道子與道子之相處當要多做溝通與往來,此為所謂【人際關係】,且身在道門更須廣結善緣。然而對外來之善信大德秉持此法可引道緣,至於同門之間情誼之建立和交流卻為多數人之所忽略,甚而根本不去重視,是以常使初入道求修之有心學子,覺得在道場之中比在外更為無聊,有者乾脆就漸漸的少接近聖堂衛道,有者因此便斷了道緣。


   以這樣的例子來說,有人也許認為是初學者之道心不堅;有人會認為是其人道緣尚未顯機;有人甚至於認為彼根本業障深重而無佛緣,或佛緣淺。綜合以上論點可視之為對,亦可視之為錯誤之觀念,何以故?蓋因初入道門求修之學者對道認識不深,正是需要關懷與照顧的時候;若道場讓初入道者深感無趣,無溝通之對象,存著滿心之疑問、痛苦、憂愁、急難……等諸般難解之事,只有對著仙佛偶像兩眼望穿秋水,求解不得,無人可為其分憂解惑,長此以往,初入道者難保心志不退卻?


須知仙佛無言無語,唯人能弘道,乃藉人代言代行聖事。修子對於善信大德皆知接待關懷,更為其身遭困頓而感同情;但反觀對於同門根本很少做溝通,亦很少同門修子相互作居家拜訪,此點鸞門即已輸去他宗甚多。就以一貫天道而言,其宗脈經常舉辦聯誼活動及許多戶外之交流,難怪乎彼門道運興盛,亦難怪乎其門修子眾多,而三施能真心付出,此乃因道場讓修子有親切感,修子間常多方相互拜訪,做意見溝通、情感交流所致。欲廣結植深善緣,首在同門之間多做溝通聯絡,如此可使修子拾回道中之溫馨及被重視之感。


   至希修道之人對待同門應多予以關懷照顧,不但對新入道者須如此,對資深道子亦是如此。有些人則認為自己入道已久,卻少有知音,少有溝通對象,所以同門之情誼交流是修道的最重大一環。同入一門求修即屬緣結百千年之久,不可不重視之。
复件 FRONT PAGE_3.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6-20 10:38:27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四章 懺悔心


   娑婆眾生,六萬年來歷經輾轉輪迴,至今三期末劫年,未知已輪迴多少世在六道三善道之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三惡道之餓鬼道、地獄道、畜生道。(尤有分為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此四生六道亦有所轉生。)


   在此之中,以過去世所行所為已不自知,過去世中或曾對師長悔慢無敬;或曾在過去世中對父母不孝,對父母之言馬耳東風,乃至於忤逆犯上,辱言毆打驅趕;或曾於過去世中手足為分產而爭訟,對兄弟姊妹計害鬥毆;或曾於過去世中為人夫對妻未盡情義,或未盡責以養家,乃至於辱言虐妻,暴行以向,甚而無所事事反而向妻索財花用,或為人妻者亦同;或曾於過去世中對朋友不守信用,毫無義氣;或在過去世中曾犯賣國求榮、盜賣國寶、貪污、殘害忠良,對上不敬,對下不仁。諸此種種,大眾或多或少皆曾有犯,故應當時行懺悔。天不罪悔過之人,若能於二六時中,時刻分秒不離懺悔心,持之以恒,自能漸減輕業力之牽掣。


   尤有甚者乃販賣人口、毒品,以及強淫良家婦女、誘騙拐引無知少女或低能少女、逼迫婦女賣淫等事,無所不有,當知深加懺悔。並應立即改過遷善,發大善愿,若不知早行懺悔,待業愆臨身,後悔恐遲。故至盼世人心中不離懺,及早悟之!
eb6e9b405302a284.gif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1 03:10 PM , Processed in 0.0251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