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0|回復: 0

憨山大師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10-14 12:19: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憨山大師 (1545-1623)憨山大師,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全椒(安徽)人。
明中葉,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個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萬曆時期,佛教中名僧輩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國重新復興的繁榮景象,憨山,雲栖(即袾宏),紫柏(即真可),蕅益(即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憨山十九歲出家,到栖霞山學習禪法,後又學淨土宗的念佛法門。此後,憨山雲游各地,名聲也越來越大,萬曆元年(1573),他來到五臺山,喜愛五臺山的憨山神奇秀麗,便以此為號。明萬曆十四年,明神宗把《大藏經》十五部送給天下名山寺廟,太后將其中一部送給正在東海牢山(青島嶗山)的憨山,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特請憨山主持。萬曆二十三年,憨山因「私修」廟宇獲罪,被充軍到廣東雷州,他在廣東繼續弘揚禪宗,並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寶林寺說法,主張禪宗與華嚴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為當時人們所贊同。憨山在粵五年,竟明滿大江南北。

隨後,憨山獲准回牢山海印寺,著有《法華經通義》,《莊子內篇註》等十餘種,涉及佛,道,儒三教,其門徒還匯篇了《憨山夢遊集》五十五卷,《憨山語錄》二十卷,憨山於天啟三年(1623)年圓寂。享年七十八歲。
buddha094.jpg
th.jpg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4 12:25:40 | 顯示全部樓層
學道人
第一要看破世間一切境界。不隨妄緣所轉。
第二要辦一片為生死大事。決定鐵石心腸。不被妄想攀緣以奪其志。
第三要將從前夙習惡覺知見。一切洗盡不存一毫。
第四要真真放捨身命。不為死生病患惡緣所障。
第五要發正信正見。不可聽邪師謬誤。
第六要識得古人用心真切處。把作參究話頭。
第七要日用一切處正念現前。不被幻化所惑。心心無間。動靜如一。
第八要直念向前。不可將心待悟。
第九要久遠。志不到古人田地。決不甘休。不可得少為足。
第十做工夫中念念要捨要休。捨之又捨。休之又休。捨到無可捨。休到無可休處。自然得見好消息。

學人如此用心。庶與本分事少分相應。有志向上。當以此自勉


[ 本帖最後由 宏泓道者 於 2013-10-14 12:35 PM 編輯 ]
憨山大師.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4 18:10:51 | 顯示全部樓層
為道日損
為學日益。為道日.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5 09:15:55 | 顯示全部樓層
示真遇禪人
禪人真遇。生長盧陵。棄妻子出家。樂遠離行。志向名山。參訪知識。幻人以幻業遷訛至嶺海。禪人因得來參。頃辭往普陀禮達觀師。授以毗舍浮佛偈。復持來五羊。幻人於幻化場中。作如幻佛事。開諸幻眾。說如幻法門。

禪人作禮請益。幻人乃依如幻三昧。為說一切諸法皆如幻夢境界。而開示之曰。善哉佛子。當善思惟。一切諸佛依幻力而示現。一切菩薩依幻力而修持。一切二乘依幻力而趣寂。一切外道依幻力而昏迷。一切眾生依幻力而生死。若夫天宮淨土。依幻力而建立。瓊林寶樹依幻力而敷榮。鐵牀銅柱依幻力而施設。鑊湯罏炭依幻力而沸騰。鱗甲羽毛依幻力而飛潛。蠢蝡蛸翹依幻力而動息。以極三世諸佛之所證。六代祖師之所傳。總不出此幻網。三昧禪人安得而逃之耶。

汝試諦思何因而落生死。何因而入母胎。何因而汩沒愛纏。何因而願出沈淪。何因而發足超方。何因而參訪知識。何因而履名山登福地。穿叢林入保社。今年而南海。明年而五臺。後年而峩眉。汝將遍歷寰中。縱經塵劫。窮盡十方微塵國土。承事十方諸大知識。總皆不出幻化門頭。非究竟真實處也。

然雖如是。喚作迷頭認影。不訪就路還家。苟能一步踏斷幻結。則無邊幻網。一時頓裂。無涯幻海。一時頓枯。無量幻業。一時頓消。無邊幻行。一時頓得。無量幻生。一時頓度。此則是名以幻修幻。
所謂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者也。其或未然。則縱經三生六十劫。以文殊為父。觀音為母。普賢為師。而欲恃此親因。以求出生死事。遠之遠矣。汝諦思惟。其無謂我為幻化人。非真實語也。參參。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5 09:16:32 | 顯示全部樓層
示真遇禪人
禪人真遇。生長盧陵。棄妻子出家。樂遠離行。志向名山。參訪知識。幻人以幻業遷訛至嶺海。禪人因得來參。頃辭往普陀禮達觀師。授以毗舍浮佛偈。復持來五羊。幻人於幻化場中。作如幻佛事。開諸幻眾。說如幻法門。

禪人作禮請益。幻人乃依如幻三昧。為說一切諸法皆如幻夢境界。而開示之曰。善哉佛子。當善思惟。一切諸佛依幻力而示現。一切菩薩依幻力而修持。一切二乘依幻力而趣寂。一切外道依幻力而昏迷。一切眾生依幻力而生死。若夫天宮淨土。依幻力而建立。瓊林寶樹依幻力而敷榮。鐵牀銅柱依幻力而施設。鑊湯罏炭依幻力而沸騰。鱗甲羽毛依幻力而飛潛。蠢蝡蛸翹依幻力而動息。以極三世諸佛之所證。六代祖師之所傳。總不出此幻網。三昧禪人安得而逃之耶。

汝試諦思何因而落生死。何因而入母胎。何因而汩沒愛纏。何因而願出沈淪。何因而發足超方。何因而參訪知識。何因而履名山登福地。穿叢林入保社。今年而南海。明年而五臺。後年而峩眉。汝將遍歷寰中。縱經塵劫。窮盡十方微塵國土。承事十方諸大知識。總皆不出幻化門頭。非究竟真實處也。

然雖如是。喚作迷頭認影。不訪就路還家。苟能一步踏斷幻結。則無邊幻網。一時頓裂。無涯幻海。一時頓枯。無量幻業。一時頓消。無邊幻行。一時頓得。無量幻生。一時頓度。此則是名以幻修幻。
所謂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者也。其或未然。則縱經三生六十劫。以文殊為父。觀音為母。普賢為師。而欲恃此親因。以求出生死事。遠之遠矣。汝諦思惟。其無謂我為幻化人。非真實語也。參參。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5 09:17:00 | 顯示全部樓層
示優婆塞結念佛社
惟吾佛住世。說法利生。四眾人等。各皆得度。隨機教化。各有方便。普令獲益。譬若時雨。三草二木。無不蒙潤。隨分充足。各得生長。是故法有千差。源無二致。

以佛性而觀眾生。則無一生而不可度。以自心而觀佛性。則無一人而不可修。但眾生自迷而不知。又無真正善知識開導。故甘墮沈淪。枉受辛苦耳。所以盧祖初至。黃梅問何處人。答曰。嶺南人。黃梅道。獦獠亦有佛性耶。祖曰。人有南北。佛性豈有二耶。自此一語。如雷驚羣蟄。流布人間。知之者希。悟之者鮮。是則嶺南為禪道佛法之源頭。爰自盧祖演化。道被中原。而門庭之前。竟埋荒草。寥寥幾千載矣。談者皆謂非善根地。是不達佛性之旨耳。

余蒙 恩遣雷陽。以丙申春。至秋來五羊。壘壁閒注棱伽經完。戊戌夏。即為諸來弟子演說。每一座中。見諸善男子輩。亹亹而來。余深嘉之。未幾有善士十餘人作禮。願乞教授優婆塞五戒法。余欣然應請。即為羯磨。自是歸心日誠。聽法彌篤。余哀其未悟。愍其不達進修自度工夫。因授以念佛三昧。教以專心淨業。痛厭苦緣。歸向極樂。月會以期。立有規制。以三時稱名禮誦懺悔為行。欲令信心日誠。罪障日消。必以往生為願。果能此道。雖在塵勞。可謂生不虗生。死不浪死。豈非真實功行哉。

然佛者覺也。即眾生之佛性。以迷之而為眾生。悟之即名為佛。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彌陀。所求淨土。即唯心極樂。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出現。步步極樂家鄉。又何必遠企於十萬億國之外。別有淨土可歸耶。所以道。心淨則土亦淨。心穢則土亦穢。是則一念惡心起。刀林劍樹樅然。一念善心生。寶地華池宛爾。天堂地獄。又豈外於此心哉。

諸善男子。各諦思惟。應當痛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日月如流。時不可待。儻負此緣。當面錯過。大限臨頭。悔之何及。各宜努力。珍重珍重。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5 09:17:37 | 顯示全部樓層
示洞聞乘禪人
洞聞法乘。夙負上根。初脫塵緣。遇水潦鶴。頃覺其非。遂棄去。入天目山。與性融首座輩。結庵居之。切磋己躬下事。堅忍數載。復參達觀禪師。親近有日。以厭喧求寂之念未忘。遂辭去。隱於羅溪。茲特謁老人於瘴鄉。求心地法門。

老人遵梵網經。為授金剛寶戒。乘五體投地。如泰山崩。為法之勤。一至於此。老人以久飲瘴烟。四大違損。乃閉關却跡。習靜以休。乘亦禮拜歸山。請授戒法。因示之曰。三世諸佛。歷代祖師。與一切眾生鱗介羽毛。乃至地獄三途。以極空散銷沈。靡不眉毛廝結。不隔纖毫。其所同者。金剛心地。所異者情。想愛憎耳。由佛祖善用其心。故轉穢邦成淨土。化刀山為寶林。即劇苦辛酸。皆為極樂真境。此無他術。蓋於此心中情想不生。愛憎無寄。譬如淨目。徹見晴空。又何顛倒幻華。自生起滅哉。眾生返此。無怪乎種種顛倒。自取其咎耳。

佛祖憐愍此輩。特特出世一番。並無剩法與人。不過直指此心。令一切眾生。當下知歸。故毗盧老子。初坐菩提場。亦不過宣明過去十方三世諸佛此戒法耳。千華臺上。葉葉釋迦。亦不過稟明諸佛此心。宣傳此戒法。即四十九年搖唇鼓舌。波波挈挈。為人委曲周旋者。亦不過普令眾生。信受此戒法。及至末後拈花。天人瞪目而不知者。亦只迷此心戒耳。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乃至二十八傳。遞代授手。達磨西來。神光立雪。無言無說。蓋亦分明直指此心戒耳。

展轉六傳。至老盧俗漢子。柴擔下聞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蓋乃頓悟此戒。不從人得。不因師授。性自具足者也。又更有何奇特哉。及至黃梅印正。即解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因此黃梅老人。亦不柰伊何。只得無語歸方丈。即三更密付。大似烏豆換人眼睛。豈此外更有奇特哉。
從此兒孫滿目。遍滿寰中。得之者死。失之者生。千七百人。鼓簧播弄。亦不過遞相發明此心地法門。豈此心外別求妙悟耶。若離此外別求。即墮外道邪徑。故梵網經。云盧舍那佛心地。初發心中所誦。一名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又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故五十五位進修。未見佛性。皆墮塗程。及至末後等覺位中。乃云。是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到此直入佛性海中。由是觀之。從凡入聖。成佛作祖之要。捨此金剛心外。豈復更有剩法耶。

是知此戒不易悟。悟則名為住位。不易行。行則名為行位。不易通。通則名為向位。不易淨。淨則名為登地位。不易忘。忘則名為人佛位矣。
法乘今日。誠當自揣。以何心為出家。以何心為參師訪友。以何心為樂求佛法。以何心而願受此戒。苟得其心。則三世諸佛。歷代祖師。普及一切眾生。一齊向老人一毛端頭放光動地。則汝二六時中。與諸聖凡眉毛廝結也。此則是名真持戒者。否則險。險則墮。參參參。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5 09:18:13 | 顯示全部樓層
示無隱桂禪人
明桂西蜀李氏子。年十七出家。參伏牛法光和尚。禮清涼。感文殊光相。燒一指供養。如京謁徧融禪師。從古梅座主聽講。復從大方宗師請益機緣。訪余於東海海印道場。受金剛寶戒。

余觀其骨氣孤硬。可為法門標幟。第以名言厚習。不能洞發性真。初聞余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因字之曰。無隱。每為曲唱傍通。方便調伏者期年。一日聞唯心宗旨。恍然自信。遂誓歸依。三閱寒暑。相從於患難。又期年丙申十月來五羊。依棲於壘壁者數月。

余方觀棱伽。擬令入室。冀入第一義。心忽有歸省之思。余以為忠於法門。孝於師親。其志一也。因示之曰。惟佛性之在纏。如神光之在目。雖明暗去來。而照禮獨立。以障翳厚薄。故智用淺深。是故從上佛祖。必經多劫。事多知識。入多法門。然後得見性真。

所以然者。如人被縛。自不能解。必假手於他。至若釋然解脫。自在縱橫受用處。又非解者所可與也。即稱上根利智。有能一念頓悟自心。不從人得者。
未必不由積累辛苦中來。如萬里還家。入門一步。慶快平生。迴視向之跋涉艱難。間關險阻。依稀彷彿如夢中事然。且大通十劫。猶不現前。身子發心。中道退沮。在聖尚爾。況其他乎。

是知信向此段大事因緣。能操久遠之志。持畢竟之懷者。從古為難得。歷觀前修。拌捨身命。親師擇友。動則三二十年。乃至盡形畢壽。不以窮達改心易慮。以極願力所持。窮劫而不化。千載如一日者。所以光明廣大。一發則為人天師表。非苟然也。
禪人以夙習般若聞熏之力。不忘所先。今幸為佛子。歷事法門。殷勤若是。苟能執金剛心。盡此形壽。乃至周徧恒沙。以極究竟菩提。不退初心。將布法雲於火宅。圓智種於覺園。未必不以今日為因地也。

子行矣。即歸峨嵋。親見普賢。儻問諸變化人。報言瘴海炎方。不減白銀世界。無恙無恙。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5 09: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示奇侍者
佛祖教人於生死中。頓證無生法忍。且每怪其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此語如對市人說夢事。聞者非不明目張膽。但未證真耳。要之所說非所聞。所聞非所見也。

古人貴實證者。直欲於生死法中。親切勘破而已。非別有奇特處也。嘗見小兒怕鬼者。每於夜中行。恍然一物隨之。大生驚怖。雖慈母善諭本無。亦未之信。必待其自信不疑而後止。苟自至不疑之地。縱假鬼怖之。將一笑而釋矣。

余昔遊塞上。同健兒乘馬夜行。道傍一石。馬忽見而大驚。幾墮地。爾乃頓轡奮力鞭策。遶石周行數十帀。仍引熟視良久。方縱逸而去。馬自是遇物皆不驚。

余因是知道人遊生死險道。歷境驗心。必如是而後已。是故華嚴以善財表證。其所歷百城。參多知識。至於刀山火聚。亦遲回待勸而後入。及入之果得清涼大解脫門。此其策馬繞石。令其熟視之謂耶。

由是觀之。佛祖殊無他長。蓋能熟視世間相者耳。世人所驚怖者。非生死禍患乎。佛祖乃欲令人於中證無生忍。且又明言於無生中妄見生滅。噫此果何謂哉。苟非熟視自到不疑之地。吾意雖慈尊善諭。殆亦難免驚怖也。

余比以宏法罹難。上干  聖怒。如白日雷霆。聞者掩耳。自被逮以至出離。二百餘日。備歷苦事不可言。從始至終。自視一念歡喜心。竟未減於平昔。觀者莫不驚異為非常。然而生死禍患。他人故為余驚矣。及視余不減歡喜心。乃又驚。余不驚其所驚。而人驚其所不驚。是或有道焉。
奇侍者。不遠三千里赴難。問余於幽獄。已而荷蒙 聖恩。貶竄嶺南。奇乃伴行舟中。遂書此為別。嗟乎。生死險道。正在所驚。其無聞我歡喜心如夢事耶。異時驗子於寂滅場中。無以今日之言為夢語。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5 09:19:24 | 顯示全部樓層
示無生祿禪人
古人最初發心。真正為生死大事。決志出離。故割愛辭親。參師訪友。歷盡艱辛。心心念念。只為己躬下事未明。憂悲痛切。如喪考妣。若一見知識。如嬰兒得母。儻得一言半句。開導心地。如病得藥。若一念相當。胸中了悟。如貧得寶。拌身捨命。陸沈賤役。

未嘗憚勞若二祖之安心斷臂。六祖之墜腰負石。百丈之執勞。楊岐之供眾。凡名載傳燈光照千古者。無不從刻苦中來。乃至過去諸佛。求無上菩提。捨身命如微塵數。無一類而不受身。無一身而不苦行。百劫修因。故感天上人間。無量供養。乃至末法兒孫。猶受用白毫光中一分功德不盡。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者哉。

痛念末法。去聖時遙。法門典刑。已至掃地。吾輩出家兒。不知竟為何事。生來祇知懼饑寒圖飽煖。一入空門。因循俗習。遊談終日。捧腹縱情。徒騁六根。備造眾惡。不耕而美食。不蠶而好友。虗消信施。唐喪光陰。竟不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豈復知因果難逃。罪福無爽。一朝大限臨頭。如石投水。三途劇苦。一報五千。再得出頭。知更何日。興言及此。痛可悲酸。目擊時流。滔滔皆是。望吾人之修者。如披沙揀金。非曰絕無。蓋亦鮮矣。
嗟乎。三界牢獄。四生桎梏。大火所燒。生死險宅。何由能溼猛燄離眾苦。至無畏處耶。非丈夫兒具靈根含夙骨者。不能奮發猛勇。一超直入。汝等幸爾生逢佛法。形寓袈裟。早值明師。六根完具。若不痛念無常。深思大事。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改往修來。晝夜精勤。早求出離。因循度日。縱放身心。大限到頭。悔之何及。嗟乎行矣。其無忘我臨岐叮嚀之言。以負吾自負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5 09: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示無生祿禪人
古人最初發心。真正為生死大事。決志出離。故割愛辭親。參師訪友。歷盡艱辛。心心念念。只為己躬下事未明。憂悲痛切。如喪考妣。若一見知識。如嬰兒得母。儻得一言半句。開導心地。如病得藥。若一念相當。胸中了悟。如貧得寶。拌身捨命。陸沈賤役。

未嘗憚勞若二祖之安心斷臂。六祖之墜腰負石。百丈之執勞。楊岐之供眾。凡名載傳燈光照千古者。無不從刻苦中來。乃至過去諸佛。求無上菩提。捨身命如微塵數。無一類而不受身。無一身而不苦行。百劫修因。故感天上人間。無量供養。乃至末法兒孫。猶受用白毫光中一分功德不盡。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者哉。

痛念末法。去聖時遙。法門典刑。已至掃地。吾輩出家兒。不知竟為何事。生來祇知懼饑寒圖飽煖。一入空門。因循俗習。遊談終日。捧腹縱情。徒騁六根。備造眾惡。不耕而美食。不蠶而好友。虗消信施。唐喪光陰。竟不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豈復知因果難逃。罪福無爽。一朝大限臨頭。如石投水。三途劇苦。一報五千。再得出頭。知更何日。興言及此。痛可悲酸。目擊時流。滔滔皆是。望吾人之修者。如披沙揀金。非曰絕無。蓋亦鮮矣。

嗟乎。三界牢獄。四生桎梏。大火所燒。生死險宅。何由能溼猛燄離眾苦。至無畏處耶。非丈夫兒具靈根含夙骨者。不能奮發猛勇。一超直入。汝等幸爾生逢佛法。形寓袈裟。早值明師。六根完具。若不痛念無常。深思大事。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改往修來。晝夜精勤。早求出離。因循度日。縱放身心。大限到頭。悔之何及。嗟乎行矣。其無忘我臨岐叮嚀之言。以負吾自負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5 09:23:09 | 顯示全部樓層
以悟為期
學道人第一要發決定長遠之志。乃至盡此形壽。以極三生五生十生百生千生萬生。以至劫劫生生直是一定以悟為期。若不悟此心決定不休。縱然墮落地獄三途。或經鑪胎馬腹。誓願不捨此決定成佛之志。亦不以苦故退失今日之信心。

譬如有人發心。有萬里之行。決定以所至之處為的。從今日出門發足一步。直至入彼所至之門。親彼所求之人。以至升堂入室。與之交歡浹洽。以極忘形而後已。如此方稱有決定志也。

苟無此判然決定之志。只說出門要去。迴顧目前。種種所愛放不下。或因循延挨。口去心不去。或者幸有親朋大力之人。促發出門。及乎上了路頭。悠悠蕩蕩。或遇歌管隊裏。富貴場中。貪戀耳目近玩。忘却未出門的念頭。邈然不知所向往。或中道緣差。撞遇惡友惡緣。弄得囊空資竭。加之疾病纏綿。進退回惶。生無量苦。或身體疲頓。久沐風霜不柰勞苦。便生退還之念。或將近及門。遇見一機一境一事之差。或訛言誤聽以為實。使其將見而不及見其人。臨門而不得入其室。如此者舉皆枉費辛勤。終無實到究竟之地蓋緣初發心時。無決定志耳。

苟如此欲作世間小小功名事業。亦不能成。何況無上佛道。了死生。證菩提乎。故曰。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豈可取近效。求速就哉。雖然如是。有決定之志。更須要真實之見。若知見不真。志其所不當志行其所不當行。亦更枉用工矣。

吾人求道既有此志。須要的信自心。當體是佛。本來清淨無物。本來光明廣大。如此所以日用現前不得受用者。只為彼此幻妄。四大拘蔽。介爾妄想浮心遮障。難得透徹。過此生死關捩子。不啻若干生萬劫之遠也。

吾人既知此心。諦信不疑。今日發心。定要以悟為期。即從今日發心做工夫。便是出門第一步。今日親承善知識開導。便是促發之者。至其促發上路。途中種種境界。種種辛勤。種種遲回。留連不留連。退惰不退惰。皆在學人自己脚跟底本分上忖量。皆非善知識所可與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5 09:23:37 | 顯示全部樓層
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所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是知古人參求。只在生死路頭討端的求究竟。非離此外。別於紙墨文字三乘十二教中。當作奇特事也。所以達磨西來不立文字。只在了悟自心。以此心為一切聖凡十界依正之根本也。

全悟此心則為至聖大乘。少悟即為二乘。不悟即為凡夫。若悟而不存。證而無得。即為超聖凡出生死之向上一路矣。

近代學人去聖逾遠。不見古人真實行履。向日用現前境界。生死岸頭一一透過。即此日用。不離一法。不住一法。處處不輕放過。便是真切工夫。即此目前一切聲色逆順。愛憎境界。一一透得過處。便是真實悟門。即此悟處頭頭法法。便是真實佛法。非是聽座主撞鐘擊鼓。登華座。開大口。學野干鳴。側耳低頭。閉目披衣時。方為佛法也。所以善財童子。南歷百城。參禮佛剎微塵數諸善知識。故得開悟。塵塵剎剎諸解脫法門。然法門固無論。即善知識。安得有剎塵之多多耶。殊不知剎剎塵塵者。乃吾人日用妄想念慮情塵也。

苟能於日用起心動念處。情根固結處。愛憎交錯難解處。貪瞋癡慢種種習氣難消磨處。就於根本痛處劄錐。一一勘破。一一透過。如此便是真實知識。當下即登無礙自在大解脫無上法門。捨此外更有何知識可參。更有甚奇特法門可入耶。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5 09:24:12 | 顯示全部樓層
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所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是知古人參求。只在生死路頭討端的求究竟。非離此外。別於紙墨文字三乘十二教中。當作奇特事也。所以達磨西來不立文字。只在了悟自心。以此心為一切聖凡十界依正之根本也。


全悟此心則為至聖大乘。少悟即為二乘。不悟即為凡夫。若悟而不存。證而無得。即為超聖凡出生死之向上一路矣。

近代學人去聖逾遠。不見古人真實行履。向日用現前境界。生死岸頭一一透過。即此日用。不離一法。不住一法。處處不輕放過。便是真切工夫。即此目前一切聲色逆順。愛憎境界。一一透得過處。便是真實悟門。即此悟處頭頭法法。便是真實佛法。非是聽座主撞鐘擊鼓。登華座。開大口。學野干鳴。側耳低頭。閉目披衣時。方為佛法也。所以善財童子。南歷百城。參禮佛剎微塵數諸善知識。故得開悟。塵塵剎剎諸解脫法門。然法門固無論。即善知識。安得有剎塵之多多耶。殊不知剎剎塵塵者。乃吾人日用妄想念慮情塵也。

苟能於日用起心動念處。情根固結處。愛憎交錯難解處。貪瞋癡慢種種習氣難消磨處。就於根本痛處劄錐。一一勘破。一一透過。如此便是真實知識。當下即登無礙自在大解脫無上法門。捨此外更有何知識可參。更有甚奇特法門可入耶。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5 09:24:40 | 顯示全部樓層
憨山大師於萬歷間遣戍雷州、居粵五年、乃克住錫曹溪。歸侵田、斥僦舍屠門酒肆、蔚為寶坊。緇白坌集、攝折互用。六祖之道場、勃焉中興。
師苦心十年、擬去此而隱居南獄。乃示禪堂諸弟子曰:「老人臨行、特為汝等說梵綱經、誦此戒經、如從佛親聞作法羯磨、毋令毀犯。令三業六根、念念檢點觀察、不許暗生罪過、不得毀犯戒根、即此便是真實修行。眾等戒經習熟、則當背誦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楞嚴法華楞伽諸經以為佛種。其參禪一著、當遵六祖開示慧明:『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當人本來面目?』公案。蘊在胸中、時時參究、久之自有發明時節。如此方是續佛祖慧命之大事因緣也。汝等能遵此語、則如老人常住曹溪、汝等亦不必參方行腳矣。」

憨山大師又示曹溪諸沙彌曰:「今示沙彌、若思念老人、不若思念佛、思念六祖也。若思念佛、當來必有見佛之時。若得見佛、便是出生死時也。思念六祖、當初一賣柴漢耳。如何得今日人天供養。再思今日供養、乃從母親拋卻恩愛、走向黃梅會下、負石舂米、辛苦中來。再思六祖三更入黃梅方丈、得受衣缽、憑何知見、向五百眾中獨自得之。且人人一個臭皮袋、死了三五日、便臭爛不堪、為何六祖一具肉身、千年以來、如生一般。此是何等修行、得如此堅固不爛。沙彌如此細細一一思想。

思想不透、但將壇經熟讀細參、參之又參。全部不能、但只將『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句,蘊在胸中。行住坐臥、喫茶喫飯、搬柴運水、迎賓待客、二六時中一切處、頭頭提撕、直使現前、定要見本來無一物、是個甚麼。如何是不惹塵埃的光景。若能如此用心、是名能參禪。若參到自信不疑之地、則能真見六祖面目。方知老人鼻孔。方是沙彌真真出家、了得生死時節也。若不肯向己心中苦求本分事、空思老人、有何利益。」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7 07:12 AM , Processed in 0.0254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