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1|回復: 0

月溪法師-萬佛寺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10-15 12:44: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月溪法師,生於一八七九年,祖籍浙江錢塘,俗姓吳,諱心圓,字月溪,人稱“八指頭陀”幼受儒業於汪維寅先生,年十二讀蘭亭序至“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句概然有解悟,問先生如何方能不生不死,先生告曰,儒言未知生,焉知死。自是謙攻佛學並潛心於老莊濂洛關閩之性理,博通六經,隨肄業於上海震旦學院通英,法語文涉獵西洋哲學,遍參江浙名山梵刹,叩問諸大德。囬滇后即決志出家,宏揚大法,禮靜安老和尚剃度受具戒,甫出家精進勇猛於佛前燃無名指及小指並剪胸肉掌大,炷四十八燈供佛,發三大願:一不貪美衣食,樂修苦行永無退悔。苦心參究三藏一切經典。三以所得悉講演示道,廣利眾生。後隨參悟法師學天台賢首慈恩諸宗教義。逐遍蒞眾會說法講經聼者如市。膺金陵之請,講楞伽法會,嘗謁牛首山獻花巖鐵巖法師得悉力參見性之法,日夜苦參,形容憔悴,瘦骨如柴,至某夜聞窗外風吹梧桐葉聲豁然證悟通身大汗曰:哦!原來原來不青不白亦不參禪亦不念佛亦無生死事大亦無無常信口說偈曰:本來無佛無眾生,世界未曾見一人,究竟了解是這個,自性還是自己生。數日後往見巖鐵巖大德告以所悟巖曰:汝證悟也,汝可再將傳燈錄印證汝大事畢也。有緣講經渡眾生,無緣隨緣度日。
    月溪上人講經説法皆從自性中流露,故能道化群迷,闡揚宗性,廣博宏辯,畢生講經二百五十餘會,有剃染徒二人,悟道弟子八人,皈依弟子伍拾餘萬,宏法足跡遍布川,湘,鄂,贛,皖,粵,陝,甘,青,平,津,魯,豫,晉,京,浙,香港,澳門等二十餘省市,數十年無虛度,性喜游,曆終南,太白,香山,華山,峨嵋,九華,普陀,五台,泰山,山嵩山,黃,武當,廬山,勞山,恒山,羅浮山等,所到名山必留詩句,善七弦琴,游必擕琴隨身,游華山時曾自書{華山待月空記}生平著作甚多計有,大乘絕對論,大乘八宗修法,大乘佛法用功概論,四乘法門,禪宗修法,禪宗史略,佛法大綱,月溪法師語錄,用周易老莊解釋佛法的錯誤,佛教人生觀,佛法問答錄,月溪法師講無始無名,月溪法師講念佛法門,月溪法師詩詞集,證道歌顯宗記註解,維摩詰經疏,心經疏等九十八種,凡千萬言,所著皆能匯各家之旨趣,振百代之宗風,本名心見性之真傳,破要無始無明,以弘揚大法,使天下古今中外之哲理皆能分別異同有所指歸,若江漢之朝宗於海,發人之所未發,言前人之所未言,闡明義理,使後學者有所依歸

      一九三三年廣州大佛寺被廣州警察局侵佔改爲訓練學校引發信眾抗議。后經粵海艦隊司令姜西圓出面收回並親到雲南昆明禮請月溪上人住錫廣州大佛寺方丈,使千年古刹得以重修,頓時佛事興旺,道風大振。


      一九三八年月溪上人離穗來港弘法住錫沙田萬佛山晦思園。並開始籌備興建萬佛寺        

      一九四九年月溪上人經十餘年籌備,得到多善信及南洋煙草公司創辦人簡玉階居士大力支持下於萬佛山興建萬佛寺道場,歷時八載,事必躬親,擔鐵運石,親手塑造佛像萬餘尊曾一指說偈曰:來本不來,菩提非樹,明鏡非臺。去本不去,上無片瓦,下無寸地,古今諸佛皆在老僧指頭上放光現瑞轉大法輪。       一九六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月溪上人在香港講圓覺經偶感不適自知時至,法師即囑咐其左右弟子待老衲圓寂後將法體封龕入土八個月後撥土開龕如不證得金身隨便處之可也,並說偈曰:講經説法數十年,度生無生萬萬千,待等此日世緣盡,遍滿虛空大自在。至晚八時遂端坐入涅槃住世八十七載。同年農曆十一月十七弟子撥土開龕即見月溪老法師五官俱全,鬚髮仍留,整體無缺,呈金黃色端坐龕內,眾弟子遂加漆鋪金供奉於萬佛寺内。在亞熱帶氣候之香港沒有進行任何醫學處理的情況下能有此奇蹟誠自唐朝六祖而後千餘年來南中國罕有之盛事,其生平苦修行持,戒律精嚴,於此可證。-萬佛寺

chan1_KO4BO9Prr6Rx.jpg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5 12:46:26 | 顯示全部樓層
儒契
chan20_IYb52cPLjt09.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5 12:48:04 | 顯示全部樓層
悟後明白是受薰染,悟後一切種子和盤托出,此時妄念根塵識,俱變為佛性。  見性後,在本體上看是一理平等的。無所謂佛,無謂眾生,無所謂眾生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菩提煩惱,同是空花。
  未見性前,一假皆假,妄識所支配故;既見性後,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總是真如。大地山河,皆為佛性。石頭瓦塊,概屬菩提。嬉笑言談,真心妙用;揚眉瞬目,佛法宣流。蓋即體起用,即用歸體,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為用之體,用為體之用,體用不二故。所以左右逢源,無不自得。前時怎樣也不得,現在怎樣也得。
  法身是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三時間都打破),橫該十方(東南西北橫計八方,上下直計兩方的空間都打破)。經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
結題
  近世歐洲奧國,有位哲學家。他的名字,我忘記了。研究哲學的人,差不多都知道的。他是很聰明,也是很有錢的。古今各國,一切學說和宗教,他都詳細研究過。講到他的身分,上級社會的事業,差不多都做過。高官大員,也當過。錢財、學問、名聲都齊。在傍人看,更好的難得了。但他的氣概,就和一般人的不同。因為他研究過所有的哲學和宗教,都找不出一個絕對的,真實的究竟的道理來。所見的,無非是相對的,不澈底的東西。他就心感不安,莫非這樣糊塗就過了一世嗎?有甚意思呢。但是思來想去沒有法子,這個宇宙之謎終歸莫奈他何。於是就覺得生無樂趣跑到火車路上去,在軌上眠倒,竟然被車輪輾得溶溶爛爛。你說可憐不可憐呢。倘然他當時得聞看佛法,我相信他就無庸自殺了。
  我們中國晉朝時,有位名流,叫王義之。念書的人,差不多都知道他。他在他的蘭亭詩序那篇文章裏面,悲傷的寫著道:「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所講這兩個人都是有智識,為當日社會所敬仰的。獨是可惜他們都與佛法無緣,一則不能安心立命,一則樂極生悲。我們聽了,當有莫大的感想,何以故呢?因為我們有緣得聞,能夠徹底救世的佛法,就可以了生死大事,解宇宙之謎。不是得絕大的欣幸嗎(當作遭難遇救想)?
  佛法深廣,有如大海。三藏經典,不能自己拿來看看就懂的,而且很多註解是錯誤的。所以要多來聽講,慢慢的才可以了解明白,入正知見。
  好了,人生觀現經講完。人生觀解決,宇宙觀同時解決;唯心問題答覆,唯物問題同時答覆。(非如泰西哲學、知識、自然、人生、分開三橛導論,不能圓融兼顧,而唯心唯物,各走極端。)人生真正的目的在學佛,學佛究竟的宗旨在成佛。



月溪法師八十六歲相

月溪法師八十六歲相

月溪法師八十六歲相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5 12:48:55 | 顯示全部樓層
腦筋根本無明佛性的再說明


明鏡有知覺性 就是腦筋。又稱觀照般若(有見聞覺知故)。使我念佛的是個。本有神我(婆羅門)。良知良能,後天之性(王陽明)。率性之命(中庸),平氣質之性,腦筋靈性,智慧思想,節制欲望(西哲),都屬這個範圍。腦筋有知覺,有生滅,有善惡是非,喜怒哀樂,愛憎煩惱,種種俱全,是受薰染(阿賴耶識),有漏的(變化輪迴),人人不是一樣的(各有各的因緣所生故)。腦筋有兩種總功能。一、思想不起,是能起淨緣。二、思想起,是能起柒緣。中國古學所謂陰陽二動,也是指這個妄心,不出那兩種相對的位置之外。眾生的報身,是從腦筋所造成的。
無知覺淨性 就是根本無明。又稱菴摩羅識(九識)。即淨識之意。禪宗口頭所說,百尺竿頭,向上一著;腦後一槌;無明窠臼;黑漆桶底,就是指他。中乘所證的心(主觀的我)法(客觀的宇宙)雙忘;無我(根身)我所(器界)。就是到這個地步。浩然之氣(孟子)。一念不動天命之性(中庸);吾心宇宙(宋儒);喜怒未發(中庸);先天無極(先天大道);清淨無為(老子);清淨快樂(西洋哲學)。通通不出這個境界之外。無明是無知覺,無生滅,無善惡、是非、煩惱、愛欲思想等。
本來妙明自性 就是佛性。本來不可以用名目來拘泥的。但要教化眾生,不得已要用各種名稱來形容他。等眾生好依名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而證實相般若。茲將名目略舉如下,就是,圓覺真性。一真法界。本來面目。真如實相。法界體性智。自心現量。究竟堅固。如來藏心。實相般若。常樂我淨。本有自我。寂滅最樂。自性彌陀。常住真心。大光明藏。法身本心。無生法忍。無餘涅槃(涅不生,槃不滅)。毗廬遮那(遍一切處)。佛性是有知覺,無生滅,無善惡、是非、煩惱生死,是無來無去。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究竟快樂。是不受薰染(本自清淨故)。無漏的(轉識成智故)。人人的是一樣的(為眾生自性故)。
修行的總訣 以佛性為體,以六根為用。以觀照般若(腦筋靈性見聞覺知),利用六根,向內破無明,見佛性,為宗。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5 12:49:31 | 顯示全部樓層
學道誤入歧途

生四種病 學佛易犯的病,大抵有四種。一是止病,就是將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無一點浮樞。二是件病。就是起一個惡思想,改作一個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覺遲;以妄除妄,捨妄取真;前念已滅,後念未起,其中是;背塵合覺,背覺合塵。三是滅病,就是將一切思想滅盡了不起,如明鏡現前,無一點灰塵。四任病。就是思想任他起亦好。滅亦好;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豈知止作滅任,都是腦筋的事情,不是佛性。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滅法,佛性是不生不滅,兩不相干。惡思想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惡是相對,真心是絕對,兩不相干。惡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對不實故。捨取是妄識的作用,不是自性的本體。能捨是妄,所取何真?假心所支配故。前念已滅,後念未起,是空無所有。自性能生萬法,與一無所有是了不相干。背覺合塵,固非佛法;背塵合覺,亦非菩提,相對待故。將一切思想滅盡。當知真性非從滅思想而有,非從起思想而無。思想一起,真性變作假心;灰塵一來,明鏡成為黑版,時時要將他拂拭,不是很麻煩的嗎?至於思想任他起亦好、滅亦好。他就以為是不執著一切相。殊不知他已經執著一個任字,住不執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礙,特不自知而已。
混入外道 以上錯處,就是由於跑入外道,和二乘的見解的緣故。外道雖各自成一家之說,但其極點均約相伺。究其內容,都是強牽遷就的。須知佛法的明心見性,不是從裝作得來的。止滅二病是導源於二乘的斷思想,婆羅們的斷愛念,老子的清淨無為。二乘的過,上邊已經講了。婆羅門將本心來比明鏡,愛慾來比灰塵。但是灰塵除了又來,思想滅了又起。法爾如是,譬如飽不思食,飢則思飯。有飽必有餓,餓時思食,亦是愛欲。如要斷絕,除非死了才可以。老子以少私寡欲,不搖精神為養生之道。但是他的清淨無為,又有清淨的痕跡。就是根本不清淨了。譬如黑白二色。說白是淨,黑是染。但是二者同為色,本無淨染之別(同為太陽或他光線及物體的因緣所生故)。王陽明主張,一念不起,無善無惡,是心之體;一念起,有善有惡,是心之用。此說近於曖昧,思想起,知善知惡。那善惡到底是從內有而起,抑由外入而來。若說內有,善惡二者,何是汝心?若說外來,何干汝意?(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惡,揚雄謂人之性善惡混,韓愈說人性有善惡,及可以善、可以惡三者,書經云:「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執厥中。」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宋儒朱子等主張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此儒家各宗,論心術之大要。但修行皆未得其法,而本性均未得其真也。)至若任病,全以外道的中道,並莊子的放達為註腳。中道的見解,就是不著二邊,不落有無(在正中圈)。上邊已經講過佛和迦葉辯論。莊周的學說,以放達不拘,逍遙自在為旨趣。對於人的本來面目,更漠不相關。不過為求快活的一種手段而已。
真妄辯論 照外道所見,思想斷滅,便為真心。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斷,斷了又起。妄心變為真性,真性變為妄心。反反覆覆何有了止?我今說一比喻。有婦人焉,夫亡守節,是為貞操。設若再醮,便失貞操。後悔再嫁之非,復歸故夫之室。是寡婦者,有貞操乎?無貞操乎?若云貞操未失,豈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婦譬如腦筋;守節譬如思想不起;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復返夫家,譬如再斷思想。思想再斷,真性恢復之見,是何異於寡婦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錯,修末無益也。昔祖師有真妄偈云:「真法性本淨,妄念何由起。從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無初即無末,有終應有始。無始而無終,長懷懵茲理。」就是說佛性本自清淨,那裏會起妄念。起妄念是腦筋,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從佛性起,那末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勝止的。因為無初就無末,有終才有始的。若果無始無終,相對是假,絕對是真。這個道理都不朋白。那就不能夠解悟佛法的。學佛錯用工夫,猶如以沙煮飯,飯終不成。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5 12:50:02 | 顯示全部樓層
佛何以說三乘教

佛教雖分三乘,其實祇有一乘。小中二乘是假設的。惟有大乘,才是真實。因為眾生根機薄劣,樂著小法,不能擔當大法。若果祇說大乘,他們畏難,就會不肯修的。猶如從上海坐船到廣州,路程是很遠的。他們聽了,就會生退縮的心,因此不肯發腳。所以要用手段來引誘,首先就用到汕頭的路程,來騙他們。到了到埠,才對他說,這不是廣州,還要再搭船的。又用香港的路程,來騙他們。到了香港,再對他說,這也不是廣州,還要再前進。於是就到廣州了。二乘也是佛用來騙誘根機下劣的人,使他們慢慢的回小向大,到大乘的法則為宗旨。汕頭譬如小乘;香港譬如中乘;廣州譬如大乘。我們坐船,可以由上海直達廣州。我們學佛,可以發心直學大乘。
  眾生又如無知的小兒,佛如老練的慈父,六道如不安的火宅。火燒起來,小兒還在宅內耍樂。慈父想免兒子的災難,要用方法來誘他們出去。就對他們說:門外有小羊車和小鹿車,很好玩的。他們聽了,就爭先恐後的,快快跑出去。殊不知,外面羊車、鹿車都沒有。剛剛只有一駕大牛車,是預備來載他們離開火患的。須知若果只對他們說:要坐牛車來避免火難,他們就不肯出去的。羊車好比小乘;鹿車好比中乘;牛車好比大乘。所以要修大乘,才能究竟成佛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5 12:50:55 | 顯示全部樓層
大乘佛教的修行

菩提薩埵 就是修大乘的人。菩提者,覺也;薩埵者,有情也,簡稱菩薩,是普濟之謂。又上求佛道為菩,下化眾生為薩。上求者,修慧之事也;下化者,修福之事也。又菩薩者,發菩提大心之眾生也。菩薩以菩提心為體而自度;以大悲心為用(連同體大悲)而度人,自他兼利所以稱為大眾,喻其能多載也。聲聞、緣覺,但求自了,不發大心。所以稱為小乘。喻其不能多載也。
小乘大乘用工的分別 小乘斷六根,中乘斷一念無明,大乘斷根本無明。故此二乘是在果上做工天,大乘是在因上做工夫。須知果從因來,枝折根在。此二乘的用工,所以不是究竟。拔草除本,清流塞源。此大乘的用工,所以才是徹底。
破無明的用工 用六根的隨便那一根。我們南膽部洲(即是這個地球)的人,以眼耳意三根為敏利。如用眼根,眼睛就不向外看,而向內看。其餘五根也不攀緣外境,清清靜靜的,向腦筋裏面來看。看來看去,看到山窮水盡的時間,達到黑黑暗暗,一無所有的無明境界。這時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叻的一聲,無明就會破的。無朋一破,豁然貫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徹天徹地的看見佛性了。或者六根齊用清清靜靜的,將一切外緣放下。眼根反觀觀自性;耳根反聽聽自性;鼻根反聞聞自性;舌根反嘗嘗自性;身根反覺覺自性;意根反念念自性。這樣的用工得多,機緣成熟叻的一聲,就會破無明,見佛性的。又或者隨用一根,統攝五根。好比用一主帥,統領兵將,來進攻敵人一樣。譬如用意根來做主將,領帶其餘五根,向無明窠臼來進攻。眼耳鼻舌身都歸到意根上去,放下萬緣,清清靜靜的起一個純淨的思想,來向心裏去研究。研來研去,研究得多,工夫純熟叻的一聲,無明就會破的。又或者我們沒有時間靜坐來用工,就無庸收攝六根。眼由他看,耳由他聽,意由他想。但是於其中,要執持一個念頭,來照顧佛性。不論何時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寶珠,必定要將他尋獲一樣。如此觀照,機緣一到叻的一聲,也可以見佛性。
不可破與可破 根本無明,譬如盜魁;一念無明,譬如股匪;六根譬如賊匪所用的武器。欲為民除患,必須剿賊。但擒賊要擒王,所謂:「殲厥渠魁。脅從罔治。」盜首已除,股匪無主,則其受撫也必矣。若捨其魁首,而擒其附從,不特擒不勝擒。即使一時擒盡,他時賊王再招新匪,是賊患仍未平也。六根煩惱,一念無明,皆從根本無明而來。根本無明者,根本就不明亮,而迷昧本來妙明自性也。小乘之斷六根,六根何罪?特工具耳。而斷之,是何異奪盜賊之刀兵而毀之,遂以為盜害既除也。豈知害固在盜,而不在兵器。夫兵器靡特不宜毀,且當資之以攻盜賊。六根豈獨無庸斷,反應利之以破無明。中乘之務斷一念無明,而不知斷根本無明,是猶擒賊不擒王也。大乘用一念無明,破根本無明,猶如以毒攻毒然。一念無明,是起一個思想,為法執。根本無明,空空洞洞,一無所有,是空執。法執是不可破的,空執是可破的。
再設比喻 譬如有留學生,從外國回來。他的學問很好,本可在上級社會謀生,但是援引無人,發展無路,因而賦閑。惟上有父母,下有妻子。仰事俯蓄,全無依靠。於是為環境所迫,挺而走險,斯文作賊。無奈為人所執,送諸有司。審問之下,得悉來由。苟有司善為之謀,則誥誡一番後,當代覓一枝棲。以解決其生活問題,則他不但不再為盜,或從此上進,造福社會。蓋推其為盜之由,在於衣食無著。今得其所,是既除做賊之因,則何來犯罪之果。若有司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惟其犯罪之果是治,而不究其犯罪之原,將之監禁。迨至期滿,釋放出獄。豈知他從此膽氣加壯,由小賊而為大賊矣!此有司之不善處理也。是喻何解,留學生,喻腦筋;境遇困窘,喻根本無明;為盜被囚,喻造業受苦;善於處置之有司,代尋職業,喻大乘人,斷根本無明;不善處置之有司,治其盜罪,而不去其盜因,喻小乘錯用工夫,斷六根及一念無明,而不知斷根本無明。夫謀生無計,因也;為盜,果也。根本無明,因也;煩惱,果也。有因必有果,除果要除因。使有生計可安,則盜不禁而自禁矣。若根本無明破,則煩惱不斷而自斷矣。
要用腦筋發揮佛性 未見佛性,固然要用腦筋來破無明,即成佛後何嘗不用腦筋來說法度生。試看釋迦文佛,六祖大師等,也要用說話來宏揚佛法,教化眾生。因為佛性是體,離言絕思的。有體必有用(譬如茶杯有體,就有載茶的用)。腦筋就是用。雖起大用,本體仍然是如如不動。好比太陽,雖然光照一切,但是他的體,還是不動搖的一樣。說法的釋迦佛,是佛的應身。佛的本體,是法身(佛有三身,還有報身。報身佛如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是眾生都有的佛性。眾生只因未見佛性,所以未曾證得法身。佛說法四十九年,他說:「我未嘗道著一個字。」就是指法身來講。
要修幾久方能悟性 這是很不一定,看行者的根機如何。或即生,或數世。前世修行多而善根大者則快,前世修行少而善根小者則慢。
六波羅蜜 菩薩所修,六度萬行。度,濟渡之謂,又名波羅蜜,到彼岸之謂。六度者:布施(梵音檀那,分法施、財施二種)度慳貪;持戒(尸羅)度淫邪;忍辱(羼提)度瞋怒;精進(毗離耶)度懈退;靜慮(禪那)度散亂;智慧(般若)度癡愚。六度萬行,皆是對治迷執煩惱之方。如藥之於病然,病去藥除,惑盡法遣。所謂:「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需船。」
八大教宗 學佛法門甚多。但是目的均同。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中國自昔以來,有八大宗,都是大乘教。現因時間問題,只可把其名目舉出。一、法相宗,又稱唯識宗,修轉識成智觀。二、三論宗,修破空觀。三、華嚴宗,修一真法界觀。四、天臺宗,修三止三觀。五、禪宗,用話頭或動作參究本來面目。六、律宗,大乘梵網經、小乘四分律。七、密宗,又稱真言宗,修三密加持觀。這七種都是難修的。八、淨土宗,念佛法門(淨宗本來法師在講完大乘經典後開示的,這裏不過順便略為提及)這宗是最方便最易修,人人能夠做到,個個可以成功,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至了當,至圓頓的法門。雖上上根不能踰其域,下下根可以登其堂。縱使不能即身成佛,臨命終時,可以往生西方淨土,見佛聞法,直證菩提。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念佛有四種,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此三是難,持名念佛,此一最易。生西壹事,多有徵驗,如將臨命終,預知時至,沐浴端坐,安詳而化,或天樂迎空,異香滿室,種種祥瑞,不壹而足,縱無以上朕兆,最少亦能正念分明,毫無罣礙,至生前得見阿彌陀佛,亦大有其人,昔慧遠祖師,在生曾三睹聖容,蓋西方勝境,佛相莊嚴,雖是阿彌陀佛,功德願力之所成就,亦修行者,阿賴耶識為之也。吾儕念佛修行,一生受用不少,未曾往生極樂世界,既到清涼自在心境,其中好處,行者曉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5 12:51:22 | 顯示全部樓層
根本無明
眾生迷惑的總因是甚麼呢 根本無明
根本無明在那裏 剛才所講緣覺修證的境界,空空洞洞,一無所有。這是甚麼呢?這是黑黑暗暗的根本無明呀!就是眾生迷惑的根本,生死煩惱的本源。若果認他為真心本性,就好像認賊作子一樣。《圓覺經》說:「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故此想見性成佛,必要斷根本無明的。無明有兩種:一是一念無明,又叫枝葉無明;二是根本無明,又叫無始無明。我們學佛法,要弄清楚的。
無明從何而來 根本無明,原來就是虛假沒有的。好比空中的花一樣,空中那裏有花,不過眼病才見的。又譬如做夢,夢境那裏是真實的呢,睡時方有的。無明也是眾生才有的,眾生又是幻化的假相。在真性上,莫講眾生,就是佛也是假的名字呀。
二執二障 眾生因為被根本無明遮住,見不到真性,就有二執。就是我執和法執。從二執生出二障,就是事障,又叫煩惱障,這是從我執來的。和理障又叫所知障,這是從法執來的。我執是執著根身情意等為我(主觀的我)。法執是執著六塵為我所依(客觀的宇宙)。為了這個我,生起貪瞋癡種種的煩惱來,這是迷昧真心的,就是煩惱障。所知障就是偏邪的見解,障礙本性。尤其是外道,以為他所知所信的道理,是真實不錯的。就不肯來學究竟的道理。凡夫執我執法,是事理二障都有。聲聞破我執而留法執,是除事障而遺理障。緣覺去我法二執,而又執我法兩空,是為空執。空執理障仍存,所以無明未破,不得成佛。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5 12:51:56 | 顯示全部樓層
外道的修養及二乘的修證

但是學道,真假要辨。否則差以毫釐,就失之千里。學佛的人,很容易墮入外道的邪見,和二乘的偏見。所以我先將二者的修練略為提舉,以資識別。(述者按:耶教捨卻自己的心性而不研究,惟講上帝的神話,耶穌的神通,實為麤劣的教,不能在此論列。)
本有神我 是婆羅門教的主張。他們以斷除愛欲的煩惱,達到清淨的快樂為目標。他們的用工,可以靜坐三數個月,或經年之久。
清淨無為 這是老子的主張。還有莊子,也差不多這樣的。他們反對用心思聰明來支配生活。說思想和創作,無非自尋煩惱,是傷身敗神,禍國亂民的東西。所以他們要無思無為,放任自然,不識不知,比於赤子。
浩然之氣 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也不過以思想不起為原則。
喜怒未發 中庸那本書所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先天後天 是王陽明的學說,一念不起為先天,一念起為後天。他說人有良知良能,主張修心的法則。一念不起,無善無惡;一念起,如善知惡。
  總觀以上所說,都以一念不動,澄清心源為本位。停止雜念,不起思想。好是好的,但是可暫而不可久。普通的人,頂多靜到十分鐘,二十分鐘,思想就要起的。縱使學到婆羅門教的入定,一坐坐到三年這樣久,終歸也再要起來的,因為六根不可以斷倒不用的,除非死了才可以辦到。
  而且婆羅門教的斷愛欲。殊不知他愛清淨的快樂,也是一個愛欲呀。老子的清淨無為,也是從對面的不淨有為而來的。孟子的浩然之氣,太過混沌不明。中庸的喜怒未發,和陽明的先天後天,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通通都不是究竟的道理。
苦集滅道 叫做四諦,是小乘佛教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聲聞。苦,是受報的苦。集,是招果的因。滅,是寂滅的樂。道,是修持的法。就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意思。諦是審實不錯的意思。修的方法,將六根斷倒,澄心靜慮,清清靜靜的,靜到只有一點淨念。這就是小乘所達的境界。
十二因緣 就是中乘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緣覺。修的方法,將一念無明斷倒,連剛才所講的那一點清淨的思想都不要。打掃得乾乾淨淨,至到一無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這就是中乘所證的境界。
  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感召果報的為因,緣是牽連的意思。這十二件事,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界循環不息的因果。無明就是剛才所講的一念無明,又叫一念妄動性,無明是迷昧不明的意思。是說,不覺的起了念頭,就生出種種的煩惱來。因此造出種種的業,就叫做行。這兩件是前世所作的因。識是業識,就是中陰身被業牽動來投胎。名色是在胎中時,色身還沒有成就,那受想行識四陰,只有名目,沒有色質。六入是在胎中開張六塵所入的地方,就是六根生成功了。觸是出了胎之後,六根觸著六塵。受是領受順的和逆的境界。這五件是今世所受的果。愛是對於塵境有所愛好。取是取著喜歡的事情。有字是業字的意思。今生造了業,就會有將來的報應。這三件是今世所作的因。生是跟隨播下的種子,再來受生。老死是既然有生,就一定有老,有死。這二件是來世當受的果。十二因緣大略的解釋,就是這樣。
  二乘雖比外道為高,但是得到空空洞洞,甚麼東西都沒有的境界,灰心泯志的,好似木石一樣,也是沒有意思。因為我們是有情的人類,不想弄到像死物一般。所以二乘的辦法,還不妥善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5 12:53:30 | 顯示全部樓層
十業五戒

十業五戒
  剛纔說,中陰身以業為主。所有的業,都是從身、口、意三方面造出來的。惡業,身的有殺生、偷盜、邪淫,三種;口的有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四種;意的有貪欲、瞋恨、愚痴,三種,其成十種惡業。
  殺生的生,不是單指人類來講。凡有生命會活動的都是。偷盜,凡取不義的財物,愛非己所當愛的東西都是。邪淫是姦淫別人的妻妾。妄言是說謊來騙詐人。綺語是說不道德的笑話,討人家的便宜。兩舌是說兩頭的話,來中傷人家。惡口是咒罵人家。貪欲是沒有饜足的心;瞋恚是怨恨忿怒的心;愚癡是迷昧不明的心。
  但是殺生,妄言,和惡口。有例外的,不算是惡業。譬如犯法的奸民,害人的強盜。凡罪不在赦的,應當殺的就要殺。有權職的人,若果將他容縱,反失慈悲之心了。至若外國來侵略,因此和他打仗,來抵抗殺死敵人,是應該的事。妄言譬如某甲追尋某乙來殺害,某丙明明明看見某乙由他的面前走過。但是他說不見。這樣的說謊,不但不算是惡業,反是善事了。惡口譬如父母對於不肖的子女,師長對於不良的弟子想教訓他。莫講罵他,就是打他,也是出於慈悲。
  不做以上十種惡業,就叫十戒。不但不做,反能行放生、布施梵行。說誠實、質直、和靜、慈軟的話。作不淨、慈悲、因緣的觀。就是十種善業。
  五戒,就是戒殺生、戒愉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這五種為基本的戒。不但是學佛人要持的,一般人本來都要守的。盜淫妄三種,就是道德法律也不許的。戒酒因為酒能亂性的緣故。講到殺生,世人以為分所當然。(耶教徒且敢公然謂「獸魚蝦等物,乃上帝造給人食的,只要稱謝上帝。」又謂「植物有生魂而無覺魂。動物有覺魂而無靈魂,兼有三者,惟人而已」云云,荒謬絕倫。莫此為甚,未知何所據而云然。推此說也,則浸假有智力者,亦將謂愚弱之人為無靈魂矣;文明之國,亦將謂野蠻之族不是人類矣。從此弱肉強食,亦竟敢公然謂是理所當然矣。堂堂宗教,又與所謂優勝劣敗天演公例的邪說,有何別哉。但他一方面又謂上帝有好生之德:何以自其說。)不知畜牲的本性,原來與人的無二無別。我們殺畜類,實與同類相殘一樣。(列子曰:「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之,豈天本為人而生之,且蚊蚋膚虎狼食肉,豈天本篇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故此比別戒更加重要。所以佛法列他首,莫講因果,即以側隱之心來論,也當守殺戒的。(讀古今諸善知識的戒殺文,描寫畜類受殘殺的慘酷,繪形繪聲令人悲哀,不忍卒讀。若作設身處地之想,不禁心如刀割矣,孟子曰:「無側隱之心非人也」。又曰:「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又曰:「仁民而愛物。」故推儒者的主張。亦當戒殺也。)
因果輪迴
我們做的事,或善或惡,不是做了就算的,就是因為我們有這個阿賴耶識。好比良田一樣,能夠廣納一切種子的。種子將來成熟,所結的果,或苦或樂,還是我們自家作業的人,自家承受的。汝現在種下那樣的業因,將來就收那樣的果報。分毫不爽的,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現在人心這樣的壞,世界這樣的亂,惡事多做,善事不為,都因大多數的人,不知有因果輪迴的緣故。或聞而不信,以為作惡無妨,行善無益。(說人死如燈滅的人,是無智識的。科學尚且謂物質不滅,能力不滅,何況靈妙的心,當然生非偶然有,死非偶然無的,不可以用簡單的頭腦來武斷的。)殊不知因果輪迴,不但是事實上是有,就情理上也當有的,是人情上通得過的事。我們看看世界上的事情,有因必有果,如同有形必有影,有聲必有響一樣。
  佛說三世因果,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可見因果是不二的,所以菩薩畏因,但是凡夫只知畏果,前世造了惡業,今世要受苦報。又還再去造業,汝話可憐不可憐呢?(因做竊匪,而被囚禁,囹圄之中,又盜鄰犯之物。)
  報有三種。現世造業,現世受報,為現報。今生造業,來生受報為生報。今世造業,後幾世受報,為後報。
  修心行善的人,往往即有逆境現前者,後報改為先報,重報變為輕報也。如人欠債還錢,欠期長者縮為短,欠債額多者減為少。
  輪迴有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和地獄。天道有樂無苦;地獄、餓鬼有苦無樂;修羅(鬼神的另一種)有苦有樂。人和畜生,我們都知道了。修上品十善業的生在天道,中品十善的人道,下品十善的阿修羅道。犯下品十惡業的畜生道,中品十惡業的餓鬼道,上品十惡業的地獄道。
  五戒不持,人身難保。想免惡道的苦,要持五戒的。(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孟子謂:「無仁義禮智信五常之端,非人也。」五常所以維持人道,佛法的十善五戒,比儒教的仁義五常,尤為明切)
  《華嚴經》裏面有說:我們的心,就好似工巧的畫師一樣,能夠畫出一切的相來。上邊所講的六道,都是從眾生自己的心畫成的。有一念大善,便是天道的因;有一念大惡,就是地獄的種。瞋恨便為修羅;邪淫即是畜生;貪欲無異餓鬼。總由這心的一念所變現出來的。識田薰染得多,不到汝不成功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5 12:54:05 | 顯示全部樓層
腦筋生從何來死從何去

腦筋生從何來死從何去 中陰身
  上次已然講了,佛性是在腦筋裏面的。但是腦筋從那裡來的呢?就是從中陰身來的。中陰身不是由父母所生的,是無始來輪迴六道的根苗。
  若果說:一個人,全由父母的精血而來的,沒有第三種東西參加成功的。那就有以下的反說了。(一)譬如有甲、乙、丙,三對夫婦,同時結婚。年紀、康健、職業、環境等,大家的都是一樣。過了十年之後,甲夫婦,有六個子女;乙不過兩個;丙就一個也沒有。假使一個人,共由父的精,母的血結合成功的。那就這三對各條件都相同的夫妻,都應當有一樣的多的子女了。何以一則多,一則少,一則全無呢?(二)譬如某人有五個兒子。第一個是很聰明的;第二個是很蠢笨的;第三個是很兇惡的;第四個是很良善的;第五個是平常的,沒有特別的品質的。這五個兒子。都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他們的面孔也都是大家相似的。為甚麼品性就完全不相同呢?
  以上二則,可以證明有中陰身了。第一則的解說:甲對夫婦多子女,就是因為有多中陰身,和他們有緣分;乙對只有兩個子女,就是因為只有兩個中陰身,和他們有緣分;丙對沒有一個,就是沒有中陰身,和他們有緣分的原因(所謂緣分者,前世因也,非親愛則怨憎。)。第二則的解釋:五個兒子,性情各別,就是因為有五個中陰身不同的緣故。至到相貌都差不多一樣,是由於同一樣的父精母血所生的原因。現在科學家,也有說一個人的來歷,除掉父精母血兩種東西以外,必定還有三種條件參加成功的,不過所用的名稱不同,就罷了。
  中陰身我們也可以測驗的。我們在很靜的地方坐著,將所有的念頭都止住不起清清靜靜的靜下去,靜到一切的思想都完全沒有,單單只有一點知覺。這個便是中陰身(古德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當初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就是說修行的人,錯認中陰身為佛性。)
  一個人死後就沒有腦筋,就是因為中陰身離開了他的緣故。那時中陰身雖然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但是見聞覺知四大還在的(所以說人死心不死)。中陰身就是第八的阿賴耶識。佛性也藏在裏面的。
  中陰身離開了肉體以後,就迷迷糊糊的,不能夠自己作得主的。這時就以業為主了。(昔善知識有云:「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
  中陰身捨了軀殼後,四十九天內就要投胎的。所投的胎看他前時(前一世或前兩三世),所造的業,播下的種子,那樣先成熟,就投那樣的胎。所謂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投胎的情形,也不外五蘊的作用。中陰身受生的機緣,成熟的時間,見到有可以投胎的地方就去投。隨他業力的牽引,看見人或畜牲等男女交媾,就為色。接納這件事情,就為受。起心動念,就為想。進行參加,就為行。一參加便即墮落胎中了,識是成了他的業識(欲知詳細看瑜伽師地論)。《圓覺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極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眾生的妄念,以淫欲為最強。淫欲是眾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死死生生輪迴卵、胎、濕、化四生的導火線。中陰身淫念重的成女胎,輕的成男胎。
  中陰身的前生讀得書多的,出了胎之後,將來念書,就會有天聰。前世印象特別少的,今生的資質也分外魯鈍的。一個人有偏僻的脾氣,多是從先天得來的。有特重的習氣,也是由中陰身帶來的。他的印象已然根深柢固,極其濃厚,所以很難拔除。俗語有說:「江山易改,品性難移。」有些人好做的不做,明知這樣的不好,偏要這樣的,好像自己作不得主一樣。這就是被前時的薰染所累的緣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7 12:27 PM , Processed in 0.02678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