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1|回復: 0

捍卫文化主权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12-12 19:37: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曾经预言,由于世界市场的迅速开拓,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文化的生产也同样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生产成为公共财产,这个现实叫人喜忧参半。喜的是,它对于各个国家和民族间扩大和加深文化交流,对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共享,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忧的是,西方强势文化特别是美国正是凭借着资本和技术优势强行向发展中国家及第三世界推行其价值观。这不仅使一些国家的文化主权受到威胁,而且往往为他们的军事侵略鸣锣开道。文化的霸权行径,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军事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我们要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采取相应的对策以防敌对势力对我们的文化侵略。

  文化霸权主义产生的历史渊源

  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制度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构成了对资本主义的威胁。于是,国际资产阶级就千方百计地企图扼杀、否定社会主义,其重要手法是通过各种手段推销其文化观和价值观。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看来,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推行其“和平演变”战略的精神武器,在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提出,美国是“自由世界的主要维护者”,美国有责任使自己的价值观“不容置辩”,提出誓将美国式的“自由”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需要输入的一种产品”。后来到了尼克松时代,他更加直白地提出,瓦解社会主义阵营,除了采取军事手段外,更多地要开辟为军事服务的“思想文化战场”,打一场“没有硝烟的军事文化进攻战”。他在公开讲话中标榜,美国的“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观在全世界具有巨大的号召力”,“这是美国在意识形态的竞争中所拥有的王牌”,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灯塔”。美国的历届首脑们在极力推销其“自由与民主”观念的同时,还在别国人权问题上大做文章。他们攻击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独裁”,是侵犯人权,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是没有自由和民主的“被奴役的人民”;他们竭力输出的是资产阶级反动、腐朽、没落的文化艺术观,倾销其低级、庸俗的书刊、影视、录音、录像等“精神垃圾”,用这些腐朽的东西来毒害人们的思想。他们大肆宣扬资产阶级唯利是图、金钱至上、自私自利、尔虞我诈等资产阶级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把人们的理想、道德、信念引向歧途。

  美国历届首脑正是在推销其所谓“民主”、“自由”价值观念的驱使下,以其实力与技术的强势地位不惜血本在进行军事霸权的同时,强行推行它的军事文化霸权。美国在军事文化上的输出所占的比例,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望尘莫及的。我们仅举下面几组数字就可以说明:

  1998年,美国的文化产业仅电影、电视、录像带、音乐出版的总收入,就多达600亿美元,第一次超过了美国农业和飞机制造业,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

  2000年,世界最大的互联网输入服务提供商美国在线公司收购世界最大的媒体公司时代华纳公司,交易总额达1600亿美元。美国控制了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电视节目60%-70%的栏目内容来自于美国。而在美国所播放的电视节目中,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占有全世界50%的因特网用户,而美国人口仅占世界的4.7%。互联网上,中文信息不到信息总量的万分之一,而不受美国控制的英文信息也不到万分之一。

  2000年年初,美国在线兼并时代华纳的信息传出后,一位法国记者不无感慨地评价道:“在当今时代,只要谁买下了文化,谁就足以控制这个时代。”我认为,这绝非危言耸听之词。当今世界流行的所谓美国大片,就是美国人动辄斥资上亿美元投入,以最高超的技术,最宏大的场面,最令人叫绝的内容吸引全世界影迷们的产物。但是,当我们的一些青年人在影院里为美国大片击掌叫好的同时,不是在潜移默化中为影片宣扬的美国利益至上、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及其价值观所感染了吗?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言,所谓的一些美国大片,特别是一些军事内容的大片,其实不过是美国高尖端装备的大展示,它并没有多少震撼人心的内容;不过是一些高超的特技及现代化的装备让人产生“恐美”的心理,从而对美国的价值观达到心理上的认同而已。弱势文化与美国强势文化的角逐对抗中,其结果常常是强势文化以其霸权行径占主导地位。这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弱小国家来说,不能不说是应当特别警惕的。否则,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军事文化角逐中,就有吃败仗的危险。

  推行文化霸权特点

  美国历史上,对外的军事扩张往往相伴着文化扩张。在美国首脑看来,只有文化上的征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征服。所以,自从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建立了它的霸权体系以来,除了使用“硬实力”(军事)维护加强其霸权地位外,也同时更加重视“软实力”的运用,从而使美国的文化霸权的特点更加突出。就其主要表现形式看,有如下几点:

  (一)在经济援助的幌子下“销售”其价值观。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人们常拿来引用的一句俗话。文化跟着贸易走,美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使美国有能力通过援助的手段推行其价值观。早在1949年,杜鲁门政府就提出了“第四点计划”,旨在通过对不发达国家的援助清除共产主义“赖以生存的土壤”。肯尼迪政府“一手抓剑,一手抓橄榄枝”,通过经济技术援助向东欧灌输“西方的原则”,传播美国的自由和民主。到了里根政府以后,实行所谓的“民主工程”,专门成立了“全国民主基金会”,为不发达国家的选举等政治活动提供援助。在美国的压力下,非洲有20多个国家先后宣布实行多党制。从1977年4月开始,卡特政府提出对拉美地区的“新方针”,其中一项就是“尊重人权”,在拉美地区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并通过中止援助进行威胁,促使一些国家强行按美国的愿意行事。

  (二)利用文化交流进行文化渗透。战后,美国政府提出的最大文化交流项目是“富布赖特项目”。它始于1948年,主要是资助美国及世界各国的学生、专家学者出国或到美国进行学习和研究、访问。截至1997年,参加者已达245000人,有140个国家和地区与美国进行了该项目的合作。除此之外,美国新闻署的国际访问者项目每年使5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从业者赴美国与同行业人员之间进行交流。其真正的目的,是用一切可能的方式进行文化渗透。美国是想,以小的代价,让他们把“美国的民主和自由,把美国的生活方式带回他们的祖国,这比军事的直接介入要奏效得多。”除此之外,美国还采用无偿捐赠图书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推销其价值观。1988年到1993年,美国无偿向弱小国家赠送的图书多达460多万册。当然,就其内容来说,美国人决不会把这些国家经济建设特别需要的技术图书拱手相送的。他们捐赠的,无非是宣扬美国自由民主的政治图书或庸俗不堪的低级读物。其目的很明确,那就是破坏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播,被迫接受美国文化。

  (三)利用媒体进行全球文化渗透。战后美国是世界上媒体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大通讯社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向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万多家用户昼夜发布新闻,每天发稿约700多万字。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时时处处为美军的侵略扩张当“开路先锋”的“美国之音”。这家本是小型私营公司的广播电台,二战后为美国国务院接管,至今已经能用53种语言播音,每周1300多个小时,号称听众1亿多人。美国政府每次发动对外战争,总是由“美国之音”先鸣锣开道。越战中,“美国之音”充分发挥了其媒体功能,只让公众了解一些正面情况,不让公众了解真实情况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后来,美国入侵格林纳达、空袭利比亚、发动海湾战争、空袭科索沃,“美国之音”都充分发挥了马前卒的作用。自从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之后,“美国之音”对我西化、分化使出了浑身伎俩,以致直接威胁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

  对美国来说,控制信息传播渠道,在全球播放美国电视和电视连续剧以及美国式新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所有这些产品都带有文化侵入的目的,都是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来制作的。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言:“美国真正的战略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及所有带政治色彩的文化产业,这是使这个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美国化的最重要的因素。”

  文化霸权,美国进行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某些国家也的确也获得了成果。比如,对前苏联及其东欧一些国家成功的和平演变,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控制等等。

  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

  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天起,美国对我分化西化的图谋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特别是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之后,美国实施文化渗透的目标更多地针对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加大了通过贸易渠道对中国实施文化扩张的力度,通过中国接受美国的民主、人权等价值观,以影响中国。例如,在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中,美国施展霸道手段,强硬要求中国开放国内文化市场,接纳美国音像产品。

  1994年5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亲自撰文宣称,美国要搞“自由亚洲电台”,增加“美国之音”对中国的广播,创办每周一次的“美国之音”电视节目,要把“更多的自由的消息告诉全中国”。美国前国务卿更加露骨地说:我们的政策将设法鼓励那个伟大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自由化势力,来促进中国的和平演变。

  早在美国杜勒斯总统时代,就把我国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作为一种战略提了出来。从此以后,美国的历届政府都不遗余力地在对我进行分化西化方面下功夫。尼克松任美国总统时就说:“要在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会结出和平之果。”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美国政府多年来使出浑身伎俩对中国实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直接支持中国国内崇拜西方民主政治和生活方式的代表人物,支持在政治上鼓吹所谓自由民主的人士,使这些人成为对中国实施“和平演变”的骨干力量。二是支持和鼓励主张西化分化中国的代表人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去影响更多的青年学生,在青年人身上打主意、下功夫,甚至图谋成立独立的政治组织。三是用金钱收买一些文化人,利用他们制造思想动乱,蛊惑人心,贬低丑化共产党的干部特别是政工干部。四是对中国大搞文化霸权和文化渗透。五是运用各种媒体及手段宣扬美国式的人权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在人权问题上搞双重标准。六是美国高层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大肆鼓噪“中国威胁论”。

  构建我国的文化安全体系

  面对美国对我的文化渗透和进攻,我们不能束手待毙,必须采取相应的强有力的政策,以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的文化侵略,捍卫文化主权。我们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呢?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系统的文化安全体系。在世界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这个理论,也是抵制西方文化渗透的重大举措。面对西方的文化渗透,我们不能无所作为,最根本的是,要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抵制和防止美国及西方腐朽反动文化的侵入与渗透。

  我们要建立国家文化安全体系,最根本的是要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立丰富多彩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这是反渗透的最根本保证。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国的丝绸之路、万里长城等都因其独特的民族魅力而享誉世界。所有这些,都足以引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时代车轮在滚滚向前,人类文明已步入信息时代,而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尚未完成。经济上尚不发达,导致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受到来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挑战和冲击。因此,要想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我们的文化就必须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要想建立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就必须加速实现文化传播手段的现代化,用我们民族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普及,来抵制西方腐朽没落文化的渗透。

  (二)努力推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艺术精品。要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意识形态阵地,让先进的文化来抵御西方腐朽没落文化的侵蚀和渗透。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文艺问题的讲话中,曾多次提出要实施“精品战略”的问题。只有社会主义的文化市场丰富多彩了,品位更高了,美国为首的西方腐朽文化反动文化才无缝可入,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才可能得以保护和发展。

  (三)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一种特殊的安全,其目的是要防止他国文化对本国人民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评判标准的重塑和改变。它没有直接的武力冲突,也没有直接的对立和对峙,因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无形战”。所以,对于文化渗透、文化侵略、文化霸权,只能有针对性地运用文化手段,宣传本国文化、保护本国文化、倡导本国文化,确保本国文化在本国人民思想中占主导地位。

  (四)加速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在渗透与反渗透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文化观念的创新是提高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消极防御,不如积极应对。面对美国的强大文化攻势,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在反渗透“作战”中提高我们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文化的先进性,传媒的宣传教育功能与文化竞争力是相辅相承的关系,只有遵循市场规律,加速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文化的先进性和传媒的宣传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也只有以先进文化为内涵,才能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才谈得上文化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在建立国家文化安全体系时,要大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以迅速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五)在批判地吸收借鉴国外一切先进文化成果的同时,努力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我们提倡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主义,并不等于文化保守主义,更不是狭隘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文化的民族性贯穿于古今中外的文化之中,而世界的文明进步正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结果。文化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要积极地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只有这样,世界文化才能在统一性和多样性中取得新的进步。热爱本国文化,尊重他国文化,我们才能克服狭隘民族主义,确保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创新中不断求得发展和进步。在对待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中,我们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在文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打好这场没有硝烟的“文化决战”。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2 19:39:11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1 07:06 AM , Processed in 0.02342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