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10|回復: 0

醫宗金鑒 - 傷寒心法要訣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4-12 05:35:37 | 顯示全部樓層

醫宗金鑒 - 傷寒心法要訣

醫宗金鑒 三十六卷
傷寒心法要訣
傷寒一證, 仲景論中立三百九十七法, 一百一十三方, 神明變化, 可
謂既詳且盡矣. 其治雜證也, 則有『金匱要略』分門別類, 包舉賅括
, 無非示人以規矩準繩, 欲其觸類傍通, 以應變於無窮也. 但其辭旨
古奧, 義薀幽深, 條目繁多, 未易領會, 人多苦之. 茲特撮其要旨,
編為歌訣, 俾學者便於熟讀默記, 融會貫通, 然後再玩味全書, 則易
讀易解, 有會心之樂, 而無望洋之嘆矣. 由此登堂入室, 將見二千年
來大法微言, 昭如日月, 不致塵封 , 庶幾於斯道不無小補云爾.
傷寒傳經, 從陽化熱從陰化寒原委
1. 六經為病盡傷寒, 氣同病異豈期然, 推其形藏原非一, 因從類化
故多端. 明諸水火相勝義, 化寒變熱理何難, 漫言變化千般狀, 不外
陰陽表裡間.
【註】六經, 謂太陽, 陽明, 少陽, 太陰, 少陰, 厥陰也. 為病盡傷
寒, 謂六經為病, 盡傷寒之變化也. 氣同, 為天之六氣, 感人為病同
也. 病異, 謂人受六氣生病異也. 豈期然, 謂不能預先期其必然之寒
熱也. 推其形藏原非一, 謂推原其人形之厚薄, 藏之虛實非一也. 因
從類化故多端, 謂人感受邪氣雖一, 因其形藏不同, 或從寒化, 或從
熱化, 或從虛化, 或從實化, 故多端不齊也. 明諸水火相勝義, 謂水
勝則火滅, 火勝則水乾也. 化寒變熱理何難, 謂邪至其經, 或從陰化
為寒, 或從陽變為熱, 即水火相勝從化之理, 何難明也. 漫言變化千
般狀二句, 謂傷寒變化千般, 總不外乎陰陽表裡間也.
太陽風邪傷衛脈證
2. 中風傷衛脈浮緩, 頭項強痛惡寒風, 病即發熱汗自出, 鼻鳴乾嘔
桂枝功.
【註】中風, 病名也. 傷衛, 謂風傷衛也. 脈浮緩, 謂中風脈也. 頭
痛項強, 惡寒惡風, 發熱汗自出, 鼻鳴乾嘔, 謂中風證也. 桂枝功,
謂桂枝湯功能治中風虛邪也. 詳太陽上篇.
太陽寒邪傷營脈證
3. 傷寒傷營脈浮緊, 頭疼身痛惡寒風, 無汗而喘巳未熱, 嘔逆麻黃湯
發靈.
【註】傷寒, 病名也. 傷營, 謂寒傷營也. 脈浮緊, 謂傷寒脈也. 頭
疼身痛, 惡寒惡風, 無汗而喘, 或巳發熱, 或未發熱, 嘔逆, 謂傷寒
證也. 麻黃湯發, 謂傷寒實邪, 當與麻黃湯發汗最靈也. 詳太陽中篇.
風寒營衛同病脈證
4. 中風浮緊遍身痛, 頭疼發熱惡寒風, 乾嘔無汗兼煩躁; 傷寒身重乍
時輕, 浮緩嘔逆無汗喘, 頭疼發熱惡寒風, 煩躁而無少陰證, 營衛同
病大青龍.
【註】中風謂風傷衛之病也. 頭疼發熱, 惡風惡寒, 乾嘔, 中風之證
也. 浮緊, 寒傷營之脈也. 身疼痛, 寒傷營之證也. 今以中風之病而
得傷寒之脈與證, 更兼不汗出之表實內熱之煩躁也. 傷寒, 謂寒傷營
之病也. 身重不痛, 乍有輕時, 風傷衛之證也. 浮緩, 風傷衛之脈也.
嘔逆無汗而喘, 頭疼發熱, 惡寒惡風, 寒傷營之證也. 是以傷寒之病
而得中風之脈與證, 更兼太陽無汗內熱之煩躁也. 而無少陰證, 謂無
身重但欲寐之證也. 營衛同病, 謂風寒中傷營衛同病也. 二證皆無汗
實邪, 故均以大青龍湯發之. 詳太陽下篇.
誤服三湯致變救逆
5. 傷寒酒病桂勿與, 嘔吐不巳血膿鮮, 尺遲服麻致漏汗, 惡風肢急小
便難, 微弱汗風青龍發, 厥惕悸眩熱仍然, 身??振振欲擗地, 桂加附
子真武痊.
【註】傷寒, 謂傷寒無汗之實邪也. 酒病, 謂病酒狀似中風也. 桂勿
與, 謂皆勿與桂枝湯也. 誤與傷寒, 則表氣愈固, 裡氣更逆, 嘔吐不
巳也. 誤與酒病, 則濕熱內釀, 傷營吐血膿也. 此皆誤用桂枝湯之變
證, 當隨其變證治之可也. 尺遲, 謂傷寒尺中脈遲也. 服麻, 謂服麻
黃湯發汗, 遂致汗出不止, 名曰漏汗也. 肢急, 四肢拘急也. 小便難,
謂小便少而難也. 傷寒脈證, 當用麻黃湯發汗, 若尺中脈遲, 是營氣
不足, 不可發汗, 若誤發之, 則致漏汗惡風, 四肢拘急, 小便難等變
證也. 當以桂枝加附子湯救逆可也. 微弱, 謂大青龍證脈微弱也. 汗
風, 謂大青龍證自汗惡風也. 大青龍證脈不浮緊, 若浮緩而微弱反汗
出, 是大青龍脈證未具也. 誤以大青龍發之, 致其人厥冷筋惕, 心悸
頭眩, 熱仍不退, 身肉?? 動也. 振振欲擗地, 謂聳動不已, 不能興起
欲墮於地也. 此皆誤與大青龍湯發汗之變證, 當以真武湯救逆可也.
詳太陽篇.
三陽受病傳經欲癒脈證
6. 傷寒一日太陽病, 欲吐煩躁數急傳, 陽明少陽證不見, 脈靜身和為
不傳.
【註】傷寒一日太陽受病, 二日陽明受病, 三日少陽受病, 此其傳經
之常也. 若初病頗欲吐, 煩躁脈數急者, 謂邪盛傳經而不解也. 二,
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 脈靜身無所苦者, 謂邪衰不傳, 欲自癒矣.
陽明表病脈證
7. 葛根浮長表陽明, 緣緣面赤額頭疼, 發熱惡寒而無汗, 目痛鼻乾臥
不寧.
【註】太陽未罷, 又傳陽明, 太陽表邪怫鬱, 陽明肌熱, 為陽明經表
病也. 葛根表陽明, 謂葛根湯主治陽明表病也. 浮長, 謂陽明之表脈
也. 緣緣面赤連額頭疼, 發熱惡寒無汗, 目痛鼻乾臥不得寧, 皆謂陽
明經之表證也. 用葛根湯解兩經之邪也. 詳陽明篇. 陽明熱病脈證 8.
白虎煩渴熱陽明, 汗出身熱脈長洪, 不惡寒兮反惡熱, 合柴兼見少陽
經.
【註】太陽已罷, 而傳陽明不傳少陽, 亦未入腑, 其熱漸深, 表裡俱
熱, 為陽明經熱病也. 白虎熱陽明, 謂白虎湯主治陽明熱病也. 脈長
洪, 謂陽明之熱脈也. 煩躁口渴, 引飲汗出身熱, 不惡寒反惡熱, 皆
謂陽明經熱病之證也. 用白虎湯解陽明表裡俱熱也. 陽明未罷, 又傳
少陽, 亦陽明熱病也. 合柴, 謂白虎合小柴胡湯, 治陽明經熱證, 兼
見少陽經弦脈, 寒熱往來, 口苦耳聾, 目眩而嘔, 胸脅痛之病也. 詳
陽明少陽篇.
陽明腑病脈證
9. 胃實脈大腑陽明, 大便難兮脾約同, 蒸蒸潮熱濈濈汗, 滿痛始可議
三承.
【註】脈大腑陽明, 謂熱邪入腑, 陽明當脈大也. 曰胃實, 曰大便難,
曰脾約, 謂腑病受邪之不同也. 脾約者, 太陽陽明也. 胃實者, 正陽
陽明也. 大便難者, 少陽陽明也. 皆為可之下證, 不無輕重之別. 然
必蒸蒸潮熱, 身肢濈濈然汗出, 或滿或痛, 始可議其微、 甚, 以三承
氣湯、麻仁丸下之可也. 詳陽明篇.
陽明慎汗慎下
10. 陽明表證反有汗, 桂枝加葛中風傳. 熱證無汗亡津液, 燥渴仍從
白虎痊. 胃實汗熱原應下, 惡寒浮緩表為先. 欲知定硬識失氣, 不轉
微濇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數, 便硬休攻導自安. 小便數多知便硬,
無苦數少是津還.
【註】陽明表證應無汗, 反有汗, 是從風邪傳來, 仍從表治, 宜用桂
枝加葛根湯. 陽明熱證應有汗, 反無汗, 是或吐, 或汗, 或下亡其津
液, 若無燥渴, 則從表治, 若有燥渴, 仍從熱治, 宜用白虎湯. 胃實
自汗潮熱, 原應下之, 若有惡寒浮緩之表, 宜先解表, 表解已, 乃可
攻之. 欲知大便硬定未定, 當稍與小承氣湯, 轉失氣者, 己成定硬,
當與大承氣湯攻之. 若不轉矢氣者, 未成定硬, 攻之必溏, 勿更與也.
若脈微濇者, 亦不可下, 下之則冤死也. 舌滑, 尿白, 裡熱微也, 雖
小便數、 大便硬, 其熱遠在廣腸, 亦不可下, 用蜜煎豬膽導法自可安
也. 凡小便數多, 知大便必硬, 雖大便硬而無或滿、 或痛之苦, 當審
其小便日幾行, 日減數少, 是津液還於胃中, 慎不可攻, 不久必自大
便出也. 詳陽明篇.
少陽脈證
11. 往來寒熱胸脅滿, 脈弦目眩而耳聾, 口苦默默不欲食, 心煩喜嘔
少陽經, 或渴或咳身微熱, 或脅硬痛腹中疼, 或悸不嘔尿不利, 舌胎
滑白小柴宗.
【註】脈弦, 謂少陽病脈也. 往來寒熱胸脅滿, 目眩耳聾, 口苦默默
不欲食, 心煩喜嘔, 少陽經主證也. 或渴, 或咳身微熱, 或脅硬痛,
腹中疼, 或悸不嘔, 尿不利, 舌胎滑白者, 皆少陽或有之證也. 均宜
小柴胡湯主之, 隨證加減治之可也. 詳少陽篇.
少陽病用柴胡湯加減法
12. 胸煩不嘔去參夏, 加蔞若渴半易根, 腹痛去芩加芍藥, 心悸尿秘
苓易芩, 脅下痞硬棗易蠣, 不渴微熱桂易參, 咳去參棗加乾味, 小柴
臨證要當斟.
【註】少陽經主證, 宜小柴胡湯主治也. 其或有之證, 務要臨證斟酌
加減可也. 若胸中煩而不嘔, 去半夏, 人參, 加栝蔞實. 若渴者, 以
半夏易栝蔞根. 若腹中痛, 去黃芩加白芍. 若心下悸, 小便不利者,
加茯苓去黃芩. 若脅下痞硬, 加牡蠣去大棗.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 去
人參加桂枝微汗之. 若咳者, 去人參, 大棗, 加乾薑, 五味子. 義詳
少陽篇小柴胡湯下.
少陽禁汗吐禁下
13. 少陽三禁要詳明, 汗譫吐下悸而驚, 甚則吐下痢不止, 水漿不入
命難生.
【註】三禁, 謂少陽禁吐、 禁汗、禁下也. 若誤發汗, 則生譫語, 若
誤吐下, 則心悸而驚. 少陽經, 即有心下硬, 不可下, 下之甚, 則下
痢不止. 即有胸中滿, 不可吐, 吐之甚, 則水漿不入, 變成危候, 命
難生也. 詳少陽篇.
少陽可吐可汗可下
14. 胸滿熱煩梔子豉, 痞硬衝喉瓜蒂平, 發熱惡寒肢煩痛, 微嘔支結
柴桂寧. 鬱鬱微煩嘔不止, 心下痛硬大柴攻. 誤下柴胡證仍在, 復與
柴胡振汗生.
【註】上言其禁, 恐失宜也; 此言其可, 貴變通也. 胸滿煩熱, 太陽
少陽輕邪也, 宜梔子豉湯湧之. 胸滿痞硬, 氣上衝喉不得息者, 太陽
, 少陽重邪也, 宜瓜蒂散吐之. 發熱惡寒, 四肢煩疼微嘔, 心下支結,
太陽, 少陽表證也, 宜柴胡桂枝湯, 微汗兩解之. 鬱鬱微煩, 嘔不止,
心下痛硬, 少陽, 陽明表裡證也, 宜大柴胡湯緩攻兩解之. 誤下不致
變逆, 柴胡證仍在者, 復與柴胡湯以和解之, 若解則必蒸蒸振汗出而
解, 以下後虛故也. 詳太陽、少陽篇.
三陽合病併病
15. 合病兩三經同病, 併病傳歸併一經. 二陽合病滿喘發, 自痢葛根
嘔半同. 太少痢芩嘔加半, 明少弦負順長生, 滑數宿食大承氣, 三陽
合病腹膨膨, 口燥身重而譫語, 欲眠合目汗蒸蒸, 遺尿面垢參白虎,
浮大汗下禁當應. 二陽併病汗不徹, 面赤怫鬱大青龍, 表罷潮熱手足
汗, 便難譫語大承攻. 太少頭項痛眩冒, 心下痞硬如結胸, 禁汗吐下
惟宜刺, 譫驚不食痢多凶.
【註】一經未罷, 又傳一經, 二經, 三經同病, 而不歸併一經者, 謂
之合病. 二經, 三經同病, 而後歸併一經自病者, 謂之併病. 二陽,
謂太陽, 陽明也. 太陽則有頭痛, 發熱, 惡寒, 無汗, 陽明則有肌熱
, 惡熱, 心煩, 不眠之證, 相合同病也. 滿喘, 謂二陽合病當下痢不
下痢, 更加胸滿而喘, 宜麻黃湯發之. 自痢, 謂二陽合病當有之證,
宜葛根湯也. 嘔半, 謂二陽合病, 不下痢但加嘔者, 宜葛根湯加半夏
也. 同, 謂二證同用葛根一方也. 太少, 謂太陽, 少陽合病也. 太陽
則有頭痛發熱, 惡寒無汗; 少陽則有寒熱往來, 口苦耳聾, 目眩胸脅
痛之證, 相合同病也. 痢芩, 謂太陽, 少陽合病當自下痢, 宜與黃芩
湯也. 嘔加半, 謂太陽, 少陽合病不自痢, 但加嘔者, 宜黃芩湯加半
夏也. 若不嘔痢而見太陽, 少陽之證, 非合病也; 宜用柴胡桂枝湯兩
解之. 明少, 謂陽明, 少陽兩經之證同見下痢合病也. 弦負, 弦為少
陽木脈, 木勝則土負, 負則死也. 順長生, 長為陽明土脈, 土盛則本
不能災為順, 順則生也. 滑數, 謂陽明, 少陽合病, 下痢黏穢者, 脈
必滑數, 是宿食也, 宜大承氣湯; 嘔酸苦者, 宜大柴胡湯. 三陽, 謂
太陽、 陽明, 少陽合病也. 腹膨膨, 謂腹脹滿也. 口燥, 謂口中乾燥
也. 身重, 謂身重難轉側也. 譫語, 謂妄亂言也. 欲眠, 謂喜睡也.
合目汗蒸蒸, 謂合目出熱汗也. 遺尿, 謂失尿不知也. 面垢, 謂面似
有油垢也. 此皆三陽熱盛, 津液枯竭之證, 設使脈浮, 禁不可汗, 脈
大亦不可下, 惟宜用白虎加人參, 益氣生津清熱可也. 若未經汗下,
津液未傷, 三陽合病, 輕證惟宜柴葛解肌湯, 清解三陽可也. 二陽,
謂太陽陽明併病也. 汗不徹, 謂邪在太陽, 發汗未徹, 又傳陽明也.
面赤, 謂邪猶怫鬱於太陽, 陽明之表, 未併陽明之腑, 宜大青龍湯解
兩經之熱也. 表罷, 謂太陽證罷也. 潮熱, 手足汗, 大便難, 譫語,
謂已歸併陽明腑也, 宜大承氣湯, 攻陽明實熱也. 太少, 謂太陽, 少
陽併病也. 頭頸強痛, 目眩昏冒, 心下痞硬, 如結胸證, 謂太陽少陽
二經之證尚未歸併, 其邪未定—禁不可汗下, 惟宜刺大椎、肝腧, 肺
腧, 以瀉其熱也. 若誤發汗, 則必發譫語. 若誤吐下, 則必心煩而驚,
水漿不入, 下痢不止. 變此惡候, 命多凶也. 義詳合病併病篇.
三陰受病傳經欲癒脈證
16. 傷寒三日二陽盡, 熱微煩躁入陰傳, 其人能食而不嘔, 脈小尿清
為不傳.
【註】傷寒三日, 三陽受邪為盡, 三陰當受邪, 其人身熱雖微, 而煩
躁者, 謂邪去陽入陰不解也. 若其人反能食而不嘔, 脈靜小, 小便清,
謂邪未入於陰為不傳, 欲自癒也.
太陰陰邪脈證
17. 太陰陰邪沉遲脈, 吐食腹滿有時疼, 手足自溫痢不渴, 理中湯主
悸加苓, 腹滿去朮加附子, 吐多去朮加薑生, 雖吐下多還用朮, 渴欲
得水倍朮寧, 欲作奔豚朮易桂, 乾薑寒倍參腹疼.
【註】太陰陰邪, 謂邪從陰化之寒證也. 脈沉遲, 太陰陰邪脈也. 吐
食, 腹滿時痛, 太陰裡寒證也. 手足自溫, 邪入陰也. 自痢不渴, 臟
無熱也, 宜理中湯主之. 若心下悸, 加茯苓. 腹滿, 去朮加附子. 吐
多, 去朮加生薑. 唯吐若下痢多, 還用白朮. 若渴欲得飲水, 仍倍加
朮. 若臍下欲作奔豚, 去朮易桂. 中寒倍加乾薑. 腹痛倍加人參. 詳
太陰篇.
太陰陽邪脈證
18. 陽邪嗌乾腹滿痛, 誤下時痛大實疼, 大承桂枝加芍大, 脈弱芍大
當審行.
【註】陽邪, 謂太陰邪從陽化之熱證也. 嗌乾, 謂咽乾太陰熱也. 腹
滿痛, 太陰有餘證也. 誤下, 謂誤下邪陷太陰當分輕重也. 時痛, 謂
腹有時痛, 有時不痛, 宜桂枝加芍藥湯和之. 大實痛, 謂腹大滿痛,
無時不痛, 宜桂枝加大黃湯下之. 兼陽明胃實, 以大承氣湯下之. 若
脈弱即當行大黃芍藥, 宜斟酌減之, 以其人胃氣弱易動也. 詳太陰篇.
太陰陽明表裡同病
19. 腹滿時減復如故, 此是寒虛氣上從, 腹滿不減不大便, 轉屬陽明
乃可攻.
【註】腹滿時減, 減復如故, 謂腹時滿時不滿, 而減復如常, 此為太
陰寒邪寒虛之氣上逆之滿, 乃可溫之證也, 宜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
湯. 腹滿不減, 謂常常而滿, 終日不減, 或不大便, 此為轉屬陽明實
熱內壅之滿, 乃可攻之證也, 宜大承氣湯. 詳太陰篇. 少陰陰邪脈證
20. 少陰陰邪脈沉細, 背寒欲寐口中和, 咽痛腹痛骨節痛, 厥痢清穀\n四逆瘥.
【註】少陰陰邪, 謂邪從陰化之寒證也. 脈沉細, 少陰陰邪之脈也.
背寒, 謂背惡寒, 陽氣虛也. 欲寐, 謂但欲寐, 陰氣盛也. 口中和,
口中不乾燥也. 咽痛腹痛, 下痢清穀, 寒盛於中也. 骨節疼痛, 四肢
厥冷, 寒淫於外也, 宜四逆湯, 溫中散寒也. 詳少陰篇.
少陰陽邪脈證
21. 少陰陽邪沉細數, 口燥咽乾大承湯, 少陰心煩不得臥, 黃連阿膠
是主方.
【註】陽邪, 謂少陰邪從陽化之熱證也. 少陰病但欲寐, 陰邪則脈沉
細無力, 陽邪則脈加數而有力矣. 始病即口燥咽乾, 水不上升, 熱之
甚也. 宜大承氣湯急下之, 瀉陽救陰也. 少陰病但欲寐, 二、 三日已
上變生心煩不得眠, 是陽邪乘陰, 陰不能靜也, 宜黃連阿膠湯, 清陽
益陰也. 詳少陰篇.
少陰太陽表裡同病
22. 少陰脈沉反發熱 , 麻黃附子細辛湯, 若二三日無裡證, 減辛加草
用之良.
【註】少陰病脈沉, 為陰寒之證, 當無熱, 今反發熱, 是兼有太陽表
也. 宜麻黃附子細辛湯, 急溫而散之. 若二、 三日熱仍不解, 亦無裡
寒吐痢之證, 去細辛易甘草, 緩溫而和之. 詳少陰篇. 厥陰篇.
厥陰陰邪脈證
23. 厥陰陰邪微細厥, 膚冷臟厥躁難安, 囊縮舌短胎滑黑, 四逆當歸
四逆先, 少滿痛厥薑萸入, 蚘厥靜而復時煩, 得食而嘔蚘聞臭, 煩因
蚘動烏梅圓.
【註】厥陰陰邪, 謂邪從陰化之寒證也. 微細, 厥陰陰邪脈也. 厥,
謂四肢厥冷也. 膚冷, 謂肌膚冷也. 臟厥, 謂寒陰臟厥也. 躁難安,
謂煩躁無有安時也. 囊縮, 謂外腎為寒收引縮入腹也, 婦人則乳縮陰
收也. 舌短, 謂舌縮短也. 胎滑黑, 謂舌胎不乾而色黑也. 四逆, 謂
四逆湯也. 當歸四逆, 謂當歸四逆湯也. 先者, 謂先服當歸四逆湯也.
少滿痛, 謂少腹滿按之痛心也. 厥, 謂厥冷也. 薑萸入, 謂當歸四逆
湯加入吳茱萸、 生薑也. 蚘厥, 謂厥而吐蚘也. 靜而復時煩, 謂煩時
止時煩也. 得食而嘔蚘聞臭, 謂嘔因蚘聞食臭而始嘔也. 煩因蚘動,
謂煩因蚘動而始煩也. 烏梅圓蚘厥, 謂宜用烏梅丸也. 詳厥陰篇.
厥陰陽邪脈證
24. 陽邪熱厥厥而熱, 消渴熱氣撞心疼, 煩滿囊縮舌焦捲, 便硬尚任
大承攻, 四逆不分四逆散, 咳加薑味下痢同, 悸加桂枝腹痛附, 下重
薤白秘尿苓.
【註】陽邪, 謂厥陰邪從陽化之熱證也. 厥, 謂手足寒也. 厥而復熱,
熱而復厥, 是為熱厥. 厥微熱微, 厥深熱深也. 消渴, 謂飲水多而小
便少也. 熱氣上撞心疼, 是火挾木邪而逆也. 煩滿, 謂少腹煩滿也.
囊縮, 謂外腎為熱灼, 筋縮入腹也. 舌焦捲, 謂舌胎乾焦而捲也. 便
硬, 謂大便硬, 尚可任攻, 宜大承氣湯. 四逆, 謂四肢厥冷也. 不分,
謂寒熱之厥, 疑似不分也, 宜四逆散, 疏達厥陰. 其厥不回, 再審寒
熱可也. 或咳加生薑, 五味子. 下痢亦加, 故曰同也. 心下悸加桂枝.
腹痛加附子. 瀉痢下重加薤白. 秘尿不利加茯苓. 詳少陰厥陰篇.
少陰厥陰外熱裡寒脈證
25. 少陰裡寒外熱證, 面赤身反不惡寒, 厥痢清穀脈微絕, 通脈四逆
主之先, 痢止參加脈不出, 蔥入面色赤炎炎, 腹痛加芍咽桔梗, 嘔加
聖藥用薑鮮.
【註】少陰裡寒外熱之證, 面赤不惡寒, 格陽外熱也. 四肢厥冷, 下
痢清穀, 脈微欲絕, 陰極裡寒也, 宜通脈四逆湯主之. 服四逆湯下痢
止, 脈仍不出加人參, 面色赤者加蔥, 腹痛加芍藥, 咽痛加桔梗, 嘔
加生薑. 詳少陰篇.
兩感
26. 一日太陽少陰病, 頭痛口乾渴而煩. 二日陽明太陰病, 滿不欲食
身熱譫. 三日少陽厥陰病, 耳聾囊縮厥逆寒, 水漿不入神昏冒, 六日
氣盡命難全.
【註】兩感者, 臟腑表裡同病也. 一日, 頭痛、 太陽也; 口乾煩渴,
少陰也. 二日, 身熱譫語, 陽明也; 腹滿不欲食, 太陰也. 三日, 耳
聾, 少陽也; 囊縮而厥, 厥陰也. 傳經之邪其為病也漸, 兩感之邪其
為病也速. 蓋因陽邪酷烈, 正不能御, 所以三日後水漿不入, 六腑之
氣欲絕, 昏不知人, 五臟之神已敗, 而不即死者, 賴有胃氣未盡耳,
故又三日其氣乃盡而死. 張潔古製大羌活湯, 以羌, 獨, 芩, 連輩,
辛甘以散太陽之表, 苦寒以清少陰之熱, 施之於表裡不急者, 固為得
法也. 若夫一日則頭痛口乾煩渴, 二日則身熱譫語腹滿不欲食, 三日
則耳聾囊縮而厥, 水漿不入, 昏不知人, 傳變如此迅速, 恐用大羌活
湯平緩之劑, 反失機宜, 當遵仲景治有先後之說, 審其表裡孰急, 隨
證治之, 猶或可活. 故於此證初病, 一日表裡俱熱者, 依少陰病得之
二, 三日, 口燥咽乾之法, 用大承氣湯重劑以瀉陽邪之烈; 表裡俱寒
者, 依少陰病始得之, 反發熱脈沉之法, 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以解陰
邪之急. 二日表裡俱實者, 依陽明病譫語有潮熱, 腹滿時減, 減不足
言之法, 用大承氣湯攻之; 表裡虛者, 依三陽合病, 腹滿身重, 面垢
譫語之法, 用大劑白虎加人參湯清之. 三日表裡熱者, 依厥深熱亦深
之法, 用大承氣湯下之; 表裡寒者, 依脈微欲絕手足厥寒之法, 用當
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溫之. 緩則不及事矣, 其間頗有得生者, 後之
學者其留意焉.
汗下失宜致變壞證
27. 太陽三日已發汗, 若吐若下若溫針, 不解致逆成壞證, 觀其脈證
犯何經, 難辨陰陽六經證, 重困垂危莫可憑, 惟用獨參煎冷服, 鼻上
津津有汗生.
【註】太陽病三日, 巳發汗不解, 若吐, 若下, 若溫針, 苟或相當即
成解證. 如其不當, 不但病不解, 或因而致逆變成壞證, 當觀其脈證,
知犯何經之逆. 如汗後亡陽, 渴躁譫語, 下後寒中, 結胸痞硬, 吐後
內煩腹滿, 溫針後黃, 衄, 驚, 狂之類, 隨證治之可也. 甚或脈微欲
絕, 神昏不能言, 循衣摸床, 叉手冒心等, 重因垂危, 難辨陰陽, 六
經莫可憑之證, 此時此際, 惟用人參煎湯, 徐徐冷服, 以待其機. 倘
得鼻上津津有汗, 則為可生之兆也.
表證
28. 表證宜汗太陽經, 無汗發熱惡寒風, 頭項強痛身體痛, 若出自汗
表虛明.
【註】表證, 謂寒邪在表, 無汗發熱, 惡寒惡風, 頭項強痛, 身體痛
也. 太陽經主表, 故曰表證. 有是證無汗者, 皆屬表實. 雖有是證,
若自汗出者, 皆屬表虛, 未可輕汗, 即有風邪, 只宜桂枝湯解肌可也.
表實無汗, 重者麻黃湯主之. 輕者麻桂各半湯主之. 時有汗時無汗者,
桂枝二麻黃一湯主之. 表實躁熱甚者, 三黃石膏湯主之; 微者, 大青
龍湯主之. 不躁有熱者, 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 以上表證, 不必悉具,
亦不論日之多寡, 但見有頭痛惡寒一, 二證, 即為表未罷, 雖有裡證,
當先解表. 表解已, 乃可攻之, 臨證者不可不詳辨也. 詳太陽篇.
裡證
29. 裡證宜下不大便, 惡熱潮熱汗蒸蒸, 燥乾譫語滿硬痛, 便溏為虛
不可攻.
【註】裡證, 謂熱邪內結, 不大便, 惡熱潮熱, 自汗蒸蒸, 口燥舌乾
譫語, 腹滿硬痛也. 陽明腑主裡, 故曰裡證. 裡實者, 有脾約, 有胃
實, 有大便難, 三者均為可下之證, 然不無輕重之別. 三承氣湯、 脾
約丸, 量其可者而與之, 庶乎無過也. 若便溏為裡虛, 即有是證不可
攻也. 論中有急下數證, 不待便實而下之者, 是下其熱也, 非下其結
也. 義詳陽明少陰篇.
陽證
30. 陽證身輕氣高熱, 目睛了了面唇紅, 熱煩口燥舌乾渴, 指甲紅兮
小便同.
【註】陽證, 謂陽熱之證也. 不論三陰、 三陽, 凡見是證者, 均為陽
熱有餘也. 陽主動, 故身輕也. 陽氣盛, 故氣高而喘也. 陽主熱, 故
口鼻氣熱也. 陽主寤, 故目睛了了而不眠也. 目睛不了了, 亦有熱極
朦朧似不了了, 然必目赤多眵, 非若陰證之不了了而神短無光也. 陽
氣熱, 故身熱, 面唇紅, 指甲紅也. 陽熱入裡, 故心煩, 口燥, 舌乾
而渴, 小便紅也. 表實者, 三黃石膏湯發之. 裡實者, 三承氣湯下之.
表裡不實而熱盛者, 白虎解毒等湯清之可也. 詳三陽篇.
陰證
31. 陰證身重息短冷, 目不了了色不紅, 無熱欲臥厥吐痢, 小便白兮
爪甲青.
【註】陰證, 謂陰寒之證也. 不論三陰, 三陽, 凡見是證者, 均為陰
寒不足也. 陰主靜, 故身重也. 陰主寐, 故目不了了但欲臥也. 陽氣
虛寒, 故息短口鼻氣冷也. 陰淫於外, 故面無紅色, 四肢厥冷爪甲青
也. 陰邪入內, 故嘔吐, 下痢清穀, 小便清白也. 以上皆三陰寒證,
臨證者以附子、 四逆、理中、吳茱萸等湯, 擇其宜而與之可也. 詳三
陰篇.
陽盛格陰
32. 陽盛格陰身肢厥, 惡熱煩渴大便難, 沉滑爪赤小便赤, 汗下清宜
陰自完.
【註】經曰: 陽氣太盛, 陰氣不得相營也. 不相營者, 不相入也. 既
不相入, 則格陰於外, 故曰陽盛格陰也. 其外證雖身肢厥冷, 頗似陰
寒, 而內則煩渴, 大便難, 小便赤, 惡熱不欲近衣, 爪甲赤, 脈沉滑,
一派陽實熱證. 汗下清三法得宜, 則陽得以消, 陰得以完全也. 表實
無汗, 三黃石膏湯. 裡實不便, 三承氣湯. 熱盛無表裡證, 宜解毒白
虎湯.
【集註】劉完素曰: 蓄熱內甚, 脈須疾數, 以其極熱蓄甚而脈道不利,
反致脈沉細欲絕, 俗未明造化之理, 反謂傳為寒極陰毒者. 或始得之,
陽熱暴甚, 而便有此證候者; 或兩感熱甚者, 通宜解毒加大承氣湯下
之. 後熱稍退而未癒者, 黃連解毒湯調之. 或微熱未除者, 涼膈散調
之. 或失下熱極, 以至身冷脈微而昏冒將死, 若急下之, 則殘陰暴絕
必死, 蓋陽後竭而然也. 不下亦死, 宜涼膈散或黃連解毒湯, 養陰退
陽, 積熱漸以消散, 則心胸再暖而脈漸以生也.
陰盛格陽
33. 陰盛格陽色淺赤, 發熱不渴厥而煩, 下痢尿清爪青白, 浮微通脈
復陽還.
【註】經曰: 陰氣太盛, 陽氣不得相營也. 不相營者, 不相入也. 既
不相入, 則格陽於外, 故曰陰盛格陽也. 色淺赤, 謂面色見浮淺之紅
赤色也. 其外證面赤發熱而煩, 頗類陽熱, 其內則不渴, 下痢清穀,
小便清白, 爪甲青白, 四肢厥冷, 脈浮微欲絕, 一派陰寒虛證. 宜通
脈四逆湯冷服之, 從其陰而復其陽也. 痢止脈不出, 加倍人參. 下痢
無脈, 宜白通加豬膽汁人尿湯. 厥煩欲死, 宜吳茱萸湯.
陽毒
34. 陽毒熱極失汗下, 舌捲焦黑鼻煤煙, 昏噤發狂如見鬼, 咽疼唾血
赤雲斑. 六七日前尚可治, 表裡俱實黑奴丸, 熱盛解毒裡實下, 表實
三黃石膏煎.
【註】陽毒, 謂陽熱至極之證也. 失汗下, 謂應汗不汗, 應下不下,
失其汗下之時也. 熱毒炎炎不巳, 故舌捲焦黑, 鼻內生煤煙也. 熱毒
內攻乘心, 故神昏噤慄, 發狂如見鬼神, 咽疼唾血也. 熱毒外薄肌膚,
故發赤色如錦雲之斑也. 六, 七日前, 謂日淺毒未深入, 故尚可治.
表裡俱實, 謂有是證, 無汗不大便者, 宜黑奴丸兩解之. 無表裡實證
熱盛者, 宜黃連解毒湯, 兼燥渴者, 合白虎湯清之. 裡實不便者, 宜
解毒承氣湯下之. 表實無汗者, 宜三黃石膏湯發之. 陰毒
35. 陰毒寒極色青黑, 咽痛通身厥冷寒, 重強身疼如被杖, 腹中紋痛
若石堅, 或嘔或痢或煩躁, 或出冷汗溫補先, 無汗還陽退陰汗, 急灸
氣海及關元.
【註】陰毒, 謂陰寒至極之證也. 血脈受陰毒邪, 故面色青黑也. 陰
毒內攻於裡, 故咽痛腹中絞痛也. 陰毒外攻於表, 故厥冷通身, 重強
疼痛如被杖也, 獨陰無陽不化, 故陰凝腹若石之堅硬也. 或嘔吐、 或
下痢, 或煩躁, 或冷汗出, 皆陽虛不足或有之證, 均以溫補為先, 宜
四逆湯倍加人參. 若有是證, 其人無汗, 宜還陽散, 退陰散, 溫而汗
之, 使寒毒散而陽伸也. 凡遇此證, 俱宜急灸氣海, 關元二, 三百壯,
隨服藥餌, 未有不生者也.
醫宗金鑒 三十七卷
表熱裡熱陰熱陽熱
1. 發熱無時熱翕翕, 炊籠騰越熱蒸蒸, 表熱尿白裡熱赤, 外需麻桂內
涼承, 燥乾煩渴為陽熱, 厥痢外熱屬陰經, 陽熱宜清白虎輩, 陰熱四
逆與白通.
【註】發熱無時熱翕翕, 謂發熱無休止之時, 若合羽外復之表熱也.
炊籠騰越熱蒸蒸, 謂發熱如炊籠蒸蒸內越之裡熱也. 表熱, 熱不在裡,
故尿白也; 裡熱, 故尿赤也. 外需麻桂, 謂表熱無汗宜麻黃湯, 有汗
宜桂枝湯. 內涼承, 謂裡熱輕者宜涼膈散, 重者宜三承氣湯. 發熱兼
口燥, 舌乾, 煩渴者, 為陽經之熱也. 發熱兼厥冷, 下痢清穀者, 屬
陰經之熱也. 陽熱宜清, 白虎解毒輩也. 陰熱宜溫, 四逆白通湯也.
【按】翕翕, 蒸蒸發熱, 俱有汗, 二證相類. 若以翕翕之表熱, 誤為
蒸蒸之裡熱, 下之則逆; 若以蒸蒸裡熱, 誤為翕翕表熱, 汗之轉傷.
翕翕之汗熱雖同蒸蒸, 捫之自溫, 不似蒸蒸之汗熱、 捫之自有熱氣透
手也. 其間或有疑似難辨, 又當審小便之白赤, 舌胎之潤燥, 自可決
也.
惡寒背惡寒辨
2. 惡寒表裡陰陽辨, 發熱有汗表為虛, 發熱無汗表實證, 實以麻黃虛
桂枝. 無熱惡寒發陰裡, 桂枝加附頗相宜, 背寒口和陰附子, 口燥渴
陽白虎需.
【註】惡寒一證, 有表裡, 陰陽之辨. 發熱惡寒發於陽表也, 有汗宜
桂枝湯, 無汗宜麻黃湯. 無熱惡寒發於陰裡也, 有汗宜桂枝加附子湯,
無汗宜麻黃附子細辛湯. 背惡寒口和, 謂口中不燥而和也; 陰, 謂屬
少陰也, 宜附子湯. 背惡寒口燥渴, 謂口中燥而湯也; 陽, 謂屬陽明
也, 宜白虎加人參湯.
【按】陰陽二經, 惡寒雖同, 其身有熱無熱則異也, 一則汗之, 一則
溫之. 少陰、 陽明之背惡寒雖同, 其口中和、口中不和則異也, 一則
溫之, 一則清之. 惡寒雖屬輕微之證, 仲景立法可辨, 他可類推矣.
惡風
3. 風寒相因相離少, 三陽俱有惡寒風, 惡風屬陽法從表, 三陰惡寒
無惡風.
【註】風寒二者, 大率多相因而少相離, 有寒時不皆無風, 有風時不
皆無寒, 故三陽俱有惡寒惡風同見也. 惡風與惡寒均表病也 , 法當
從表; 然風屬陽, 寒屬陰, 故三陰經證有惡寒而無惡風也.
頭痛
4. 三陽頭痛身皆熱, 無熱吐沫厥陰經, 不便尿紅當議下, 尿白猶屬
表未清.
【註】三陽, 謂太陽、陽明、少陽也. 頭痛身皆熱, 謂三陽頭痛身皆
熱也. 三陽經頭痛, 法當從三陽治也. 厥陰頭痛, 則多厥而無熱, 嘔
吐涎沫, 是厥陰挾寒邪上逆也, 宜吳茱萸湯溫而降之. 三陽頭痛, 若
不大便, 小便紅赤, 為裡實熱, 法當議下, 宜承氣湯. 若小便清白,
即不大便, 為裡熱未實, 表尚未清, 法當先從表治也. 三陰經無頭痛
, 惟厥陰有頭痛, 以其脈與督脈上會於巔也. 三陰經無發熱, 厥陰少
陰亦有發熱, 謂之反發熱, 以其臟有相火, 陰盛格陽於外也.
項強
5. 項背几几強太陽, 脈浮無汗葛根湯, 有汗桂枝添葛入 , 脈沉栝蔞
桂枝方. 結胸項強如柔痙, 大陷胸丸下必康, 但見少陽休汗下, 柴胡
去半入蔞良.
【註】項強, 太陽病也. 項背強, 太陽、陽明病也. 几几, 拘強而甚
之貌也. 脈浮屬二陽之表脈也. 若無汗是從傷寒傳來, 宜葛根湯;有
汗是從中風傳來, 宜桂枝加葛根湯. 脈沉, 謂邪已入胸裡也, 宜栝蔞
桂枝湯. 結胸, 謂結胸病也, 項強如柔痙, 謂項強背反張, 有汗如柔
痙之狀也, 宜大陷胸丸. 但見少陽, 謂太陽、少陽併病之項強. 休汗
下, 謂邪入少陽, 不可更汗下也, 宜柴胡湯去半夏加栝蔞主之. 良,
好也. 栝蔞桂枝湯方在『金匱要略』.
身痛
6. 身痛未汗表實證, 汗後身疼屬表虛, 桂加生薑參芍藥, 尺遲血少
建中耆, 少陰沉厥附子治 , 厥陰汗痢四逆醫, 風濕盡痛難轉側, 掣
引煩疼桂附宜.
【註】身痛, 未汗屬表實證, 宜麻黃湯. 汗後身疼, 屬表虛證, 宜桂
枝新加湯, 即桂枝湯倍生薑, 芍藥加人參也. 曰桂加, 即桂枝湯加此
也. 尺遲血少建中耆, 謂身痛尺中脈遲, 是血少營氣不足也, 雖未經
汗, 不可發汗, 直建中湯加黃耆以補營血也. 少陰, 謂身痛見少陰沉
脈, 四肢厥冷也. 附子治, 謂宜附子湯治也. 厥陰, 謂身痛見厥陰厥
逆, 汗出不止, 下痢清穀也. 四逆醫, 謂以四逆湯醫也. 風濕, 謂風
濕身痛也. 盡痛難轉側, 是濕則令人一身盡痛不能轉側. 掣引煩疼,
是風則令人筋脈牽引, 煩疼不寧也. 桂附宜, 謂宜以桂枝附子湯也.
煩躁不眠懊??
7. 躁身不靜煩心擾, 不躁難眠作熱觀, 懊?? 煩甚無冷病, 惟躁陰陽
表裡看. 諸煩無論三法後, 便軟梔竹等湯煎, 便硬白虎三承氣, 躁同
陰見便屬寒.
【註】身為熱動而不安謂之躁, 心為熱擾而不寧謂之煩. 煩則擾於內
, 躁則動於外, 故有心煩而無身煩, 有身躁而無心躁也. 大抵煩屬陽
, 躁屬陰. 若懊?? 心中反覆顛倒, 煩不得眠, 不與躁同見者, 皆無
冷病, 當作熱觀也. 惟躁則不然, 當分表裡陰陽取治. 故太陽有不汗
出而煩躁, 謂之在表, 大青龍證也. 陽明有心下硬之煩躁, 謂之在陽
, 白虎湯證也. 三陰有吐痢手足厥之煩躁, 謂之在陰, 四逆輩證也.
諸煩, 謂煩不眠懊?? 也. 無論三法後, 謂不論巳經, 未經, 汗, 吐
, 下三法之前後也. 但大便不硬者, 以竹葉石膏, 溫膽, 梔子豉等湯
主治可也. 便硬者, 量其熱之深淺, 以白虎、三承氣湯主治可也. 躁
同陰見, 謂躁同三陰證見, 便屬陰寒之躁, 宜四逆、理中、吳茱萸湯
主治可也.
自汗頭汗
8. 自汗熱越多急下, 更兼熱痢不休凶, 頭汗熱蒸不得越, 黃濕水火
血皆成.
【註】自汗在太陽, 謂之風邪, 桂枝湯證也. 在陽明, 謂之熱越, 白
虎湯證也. 若大熱蒸蒸汗出過多, 則宜調胃承氣湯, 急下其熱, 救其
津也. 若更兼發熱下痢不休, 內外兩脫, 故凶也. 頭汗出, 躋頸而還
, 則為熱不得外越, 上蒸於首也. 或因黃鬱未發, 或因濕家誤下, 或
因水結胸蒸, 或因火劫熱迫, 或因陽明蓄血, 或因熱入血室, 皆令成
之, 則當分門施治可也.
手足汗
9. 手足濈濈然汗出, 便硬尿利本當攻, 寒中汗冷尿不利, 攻之固瘕
瀉澄清.
【註】胃主四肢為津液之主, 今熱聚於胃, 蒸其津液, 傍達於四肢,
故手足濈濈然汗出, 且小便自利, 胃中津液必乾, 大便必硬, 本當攻
也. 若中寒胃陽土虛, 脾不約束, 津液橫溢, 四肢猶如陰盛淫雨滂沱
, 故汗出而冷也. 陽虛失運, 中寒不化, 故小便不利也. 今雖便硬而
手足汗出, 非為熱越者比, 慎不可攻, 攻之必變生, 固瘕泄瀉澄清不
止也.
潮熱時熱
10. 午後一發為潮熱, 無休發熱汗蒸蒸, 時熱自汗無裡證, 先時與藥
桂枝稱.
【註】潮熱, 陽明腑證也. 陽明王於申酉, 故潮熱發於午後, 如潮信
之不失, 因名之曰潮熱, 可下之證也. 無休發熱汗蒸蒸, 謂發無休止
之時, 熱氣透手溱溱有汗, 名曰蒸蒸發熱, 亦屬陽明內實, 可下之證
也. 時熱自汗者, 謂發熱時輕時重而有自汗也, 似潮熱而次數, 似蒸
蒸而休止. 潮熱蒸蒸之熱, 則必兼有可下之證. 時熱時止之熱, 則必
不兼可下之證, 故曰: 無裡證也. 因其無裡證, 熱而有汗, 知風邪留
連在表不已, 故用桂枝主治. 然必先其發熱汗出之時與桂枝湯也, 蓋\n桂枝不為時熱自汗者設, 而為時熱自汗有表無裡證者設也. 上處重在
無裡證, 非謂凡有時熱自汗, 皆可服桂枝湯也.
譫語鄭聲
11. 譫語為實聲長壯, 亂言無次數更端, 鄭聲為虛音短細, 頻言重複
更呢喃. 同陽經見均屬熱, 同陰經見總為寒, 陽無可攻當清解, 陰不
能溫清補痊.
【註】言語心主之也. 心氣實熱而神有餘, 則發為譫語. 譫語為實,
故聲長而壯, 亂言無次數數更端也. 心氣虛熱而神不足 , 則發為鄭
聲. 鄭聲為虛, 故音短而細, 只將一言重複呢喃也. 蓋神有餘, 則能
機變而亂言. 神不足, 則無機變而只守一聲也. 凡譫語, 鄭聲與陽經
同見者, 均屬熱證, 可以攻之; 與陰經同見者, 總為寒證, 可以溫之
. 若雖與陽經同見, 而無可攻之證, 不可攻之, 當清解也; 與陰經同
見而無可溫之證, 不可溫之, 當清補也.
渴證
12. 三法傷津胃燥乾, 陽往乘陰渴亦然, 渴欲飲水少少與, 莫使停留
飲病乾. 太陽五苓尿不利, 陽明白虎飲連連, 少陽證具心煩渴, 小柴
去半粉加添.
【註】渴病, 多因或汗、 或吐、或下三法傷其津液, 致令胃中乾燥,
故引飲也. 陽邪往乘三陰, 太陰則嗌乾, 少陰則口燥, 厥陰則消渴.
渴在三陰, 陽邪亦屬熱傷津液, 故曰渴亦然也. 三陰之渴, 治法詳於
三陰經內. 凡渴欲飲水者, 當少少與之, 以滋胃乾, 胃和則癒, 若恣
意與飲之, 不但渴不能癒致水停留為病也. 太陽之渴用五苓散者, 以
水停下焦, 小便不利故也. 陽明之渴用白虎者, 以胃熱飲水連連不巳
也. 少陽寒熱往來等證巳具, 心煩渴者, 用小柴胡湯以和解, 去半夏
以避燥, 加花粉以生津液也.
舌胎
13. 舌心外候本澤紅, 紅深赤色熱為輕, 外紅內紫為熱重, 滑白寒表
少陽經, 沉遲細緊臟寒結, 乾薄氣液兩虛空, 黃黑胎潤裡熱淺, 焦乾
刺裂熱深明, 黑滑若與三陰見, 水來剋火百無生.
【註】舌者心之外候, 色應紅澤為無病也. 若初感內外紅深, 則為有
熱. 外紅內紫, 則為熱甚. 舌胎滑白, 則為表寒. 其胎漸厚, 則為傳
少陽經也. 熱者宜辛涼汗之, 寒者宜辛溫汗之. 在少陽者為胸中有寒
, 丹田有熱也, 小柴胡湯兩解之. 胸中指表也, 淺也; 丹田指裡也,
深也, 非直指胸中丹田, 謂半裡之熱未成, 半表之寒猶在. 故舌白一
證, 有寒有熱也. 若其胎滑厚與陰證脈同見, 乃臟虛寒結, 以理中加
枳實溫而開之. 若其胎乾薄與陽證同見, 乃氣虛液竭, 以白虎加人參
清而補之. 若白胎漸變黃色, 此為去表入裡, 其熱尚淺, 表不罷者,
宜三黃石膏湯; 己入裡者, 涼膈散. 如焦乾黑色, 或芒刺裂紋, 此為
裡熱己深, 宜梔子金花湯, 兼滿痛者, 大承氣湯. 紅, 火色也; 黑,
水色也. 與三陽證見, 為熱極反兼勝己之化, 清之下之, 尚可治也.
若與三陰證見, 則為水來剋火, 百無一生. 治者以生薑擦之, 其黑色
稍退, 急用附子理中; 四逆輩救之可生.
胸脅滿痛
14. 邪氣傳裡必先胸, 由胸及脅少陽經, 太陽脈浮惟胸滿, 過經不解
有陽明. 乾嘔潮熱胸脅滿, 大柴加消兩解行. 心腹引脅硬滿痛, 乾嘔
尿秘十棗攻.
【註】邪氣傳裡必先自胸, 若脈浮惟胸滿而不及脅者, 仍屬太陽表分
也, 宜麻黃湯. 因胸及脅而皆滿者, 屬少陽經也, 宜小柴胡湯. 若十
餘日不解, 而胸脅滿, 兼乾嘔潮熱者, 是少陽兼有陽明也, 宜大柴胡
湯加芒硝兩解之. 若表己解, 心下及腹引脅, 滿硬而痛, 乾嘔小便不
利者, 是停飲內實也, 宜十棗湯攻之.
嘔證
15. 嘔病因何屬少陽? 表入裡拒故為殃, 太陽之嘔表不解, 食穀欲嘔
在胃陽, 太陰有吐而無嘔, 厥陰涎沫吐蚘長, 少陰嘔痢有水氣, 飲嘔
相因是水鄉.
【註】嘔病諸經皆有, 因何屬少陽也? 因表邪入裡, 裡氣拒格, 上逆
作嘔, 故為殃屬少陽也, 宜小柴胡湯. 心下硬而煩, 或不大便, 宜大
柴胡湯. 表不解之嘔屬太陽也, 宜柴桂湯. 食穀欲嘔, 屬胃陽;胃陽
, 陽明也. 屬中寒, 宜吳茱萸湯; 得湯更嘔屬表熱, 宜葛根加半夏湯
. 嘔吐涎沫, 或嘔吐蚘, 屬厥陰也. 宜吳茱萸湯; 吐蚘者, 宜烏梅丸
. 嘔而下痢, 是有水氣, 屬少陰也, 宜真武湯. 飲而嘔, 嘔而飲, 飲
嘔相因不已, 是停水也, 宜五苓散.
往來寒熱如瘧寒熱
16. 往來寒熱少陽證, 寒熱相因小柴胡, 如瘧寒熱三五發, 太陽麻桂
等湯除.
【註】寒而熱, 熱而寒, 寒熱相因不已, 故名曰往來寒熱, 為少陽主
證, 宜小柴胡湯. 寒熱而有作止之常, 一日一次, 或隔日一次, 謂之
瘧, 屬雜病也. 寒熱而無作止之常, 日三、五發, 謂之如瘧, 屬太陽
經未盡之表邪也, 宜麻桂各半湯. 若熱多寒少, 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若有汗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若無汗亦宜麻桂各半湯. 此皆治太陽未盡
之微邪法也.
目眩耳聾
17. 少陽目眩神自正, 諸逆昏亂不能生, 重暍耳聾濕溫汗, 不語面色
變身青.
【註】目眩者, 目黑不明也; 耳聾者, 耳無所聞也, 皆少陽經主證,
非死候也. 其目之明, 其耳之聰, 神自完整. 若因三法失宜, 致諸變
逆壞證, 目眩而神昏言亂, 乃神散氣脫之候, 故曰不能生也. 若因誤
發濕溫家汗而不能言語, 耳聾無聞, 身青面色變者, 名曰重暍, 亦死
證也.
腹滿痛
18. 腹滿時痛不足證, 腹滿大痛有餘名. 誤下邪陷太陰裡, 汗熱便硬
轉陽明.
【註】腹滿時痛為不足, 桂枝加芍藥湯, 不癒, 用理中湯. 腹滿大痛
為有餘, 桂枝加大黃湯. 此皆誤下邪陷太陰之裡證也. 若潮熱自汗,
大便硬, 則為太陰之邪轉屬陽明也, 宜大承氣湯.
吐證
19. 中寒吐食不能食, 不渴而厥吐寒虛, 得食吐渴火為逆, 飲吐相因
水病居.
【註】中寒吐食, 謂中寒吐食不能食也. 凡不渴而厥吐, 是寒虛吐也
, 宜理中、吳茱萸輩. 凡渴而得食即吐, 是火吐也, 熱實宜黃連解毒
湯. 熱虛宜乾薑黃連黃芩湯, 或竹葉石膏湯. 渴而飲, 飲而吐, 吐而
復渴, 水逆病也, 宜五苓散.
熱痢寒痢
20. 熱痢尿紅渴黏穢, 寒痢澄清小便白, 理中不應宜固澀, 仍然不應
利之瘥.
【註】自痢不渴者, 屬太陰寒也. 下痢欲飲水者, 以有熱故也. 此以
渴辨寒熱也. 小便黃赤, 穢氣稠黏者, 皆熱痢也. 小便清白, 澄徹清
穀, 皆寒痢也. 熱痢有表證, 輕者升麻葛根湯, 重者葛根湯汗之. 有
裡證者, 量以三承氣湯下之. 無表裡證, 輕者宜黃芩湯, 重者宜葛根
黃連黃芩湯清之. 寒痢宜理中湯溫而補之. 若服理中湯不應者, 此屬
下焦滑脫, 宜赤石脂禹餘糧湯固澀. 仍然不應, 此為清濁不分, 水走
大腸, 宜五芩散或豬苓湯利之, 可瘥也.
但欲寐
21. 行陰嗜臥無表裡, 呼醒復睡不須驚, 風溫脈浮熱汗出, 多眠身重
息鼾鳴.
【註】行陰欲寐嗜臥, 少陰證也. 若欲寐嗜臥無表裡證, 身和脈小,
知已解也. 然解後之睡, 呼之則醒, 醒而又睡, 是陰氣來復, 非陰盛
困陽, 不須驚也. 風溫亦欲寐多眠, 則有脈浮發熱, 汗出身重, 鼻息
鼾鳴之別也.
陰陽咽痛
22. 咽痛乾腫為陽熱, 不乾不腫屬陰寒, 陽用甘桔等湯治, 陰用甘桔
附薑攢.
【註】咽痛一證, 寒熱皆有. 咽乾腫痛, 為三陽熱證, 宜甘桔, 半夏
, 苦酒, 豬膚等湯調治. 不乾不重而痛, 為三陰寒證, 宜四逆湯加桔
梗主治也.
氣上衝
23. 氣撞吐蚘厥陰本, 無蚘陽表桂枝湯, 少腹急引燒?? 散, 衝喉難
息瓜蒂良.
【註】氣撞吐蚘, 謂厥陰本證也. 無蚘, 謂氣撞不吐蚘, 乃邪猶在陽
表也, 宜桂枝湯. 少腹急引, 謂氣上衝, 更少腹引陰急痛, 乃陰陽易
病也, 宜燒?? 散. 衝喉難息, 謂氣上衝喉, 胸滿難以布息, 乃寒實
在胸也, 宜瓜蒂散.
饑不欲食
24. 饑不欲食吐蚘厥, 下後不食屬陽明, 懊?? 頭汗梔子豉, 厥緊心
煩邪在胸.
【註】饑不欲食吐蚘厥, 謂厥陰本證也. 下後饑不能食屬陽明也. 陽
明病則懊??, 心中煩甚, 頭上汗出, 是熱在胃中, 宜梔子豉湯湧之.
厥陰病則吐蚘, 厥逆, 脈微, 今不微而緊更心煩者, 非寒虛邪, 是寒
實邪, 而在胸中宜瓜蒂散吐之.
手足厥逆
25. 太陰手足溫無厥, 少陰厥冷不能溫, 厥陰寒厥分微甚, 熱厥相因
辨淺深.
【註】太陰經無厥逆, 而有手足自溫. 少陰經有寒厥, 而無熱厥. 厥
陰經有寒、熱二厥. 寒厥者, 只寒而不熱也. 熱厥者, 由熱而厥, 由
厥而熱, 熱厥相因無休歇也. 當辨陰陽淺深, 以當歸四逆、承氣等湯
施治可也. 詳厥陰篇.
少腹滿痛
26. 少腹滿而按之痛, 厥逆尿白冷膀胱, 不厥血蓄小便利, 小便不利
水為殃.
【註】少腹滿按之痛, 若四肢厥冷, 小便清白者, 是冷結膀胱, 宜當
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不厥冷, 小便自利者, 是血蓄膀胱 , 宜桃
仁承氣湯. 小便不利者, 是水蓄膀胱, 宜五苓散. 若大小便不利者,
是水熱蓄結, 宜八正散.
神昏狂亂蓄血發狂
27. 神昏胃熱重陽狂, 三黃三承白解湯. 蓄血發狂小便利, 少腹硬痛
屬太陽, 陽明蓄血大便黑, 其人如狂而喜忘, 桃仁承氣抵當治, 須識
作汗奄然狂.
【註】神昏胃熱, 謂神昏是胃經熱極乘心也. 重陽狂, 謂熱入於陽則
狂亂也. 三黃, 謂三黃石膏湯, 治神昏狂亂表實無汗者也. 三承, 謂
三承氣湯, 治神昏狂亂裡實不便者也. 白解湯, 謂白虎解毒湯, 治神
昏狂亂, 無表裡證而熱極者也. 太陽蓄血發狂, 則少腹硬痛, 小便自
利. 若小便不利, 是水熱蓄也, 非血蓄也. 陽明血蓄如狂, 則喜忘,
大便黑. 若大便不黑, 是熱極也, 非血蓄也. 蓄血輕者, 桃仁承氣湯
, 重者抵當湯, 擇而用之可也. 然發狂證, 亦有陽盛陰虛之人, 作汗
將解之時, 奄然發狂, 濈然汗出而解者, 當須識之, 不可以藥也.
循衣摸床
28. 循衣摸床有二因, 太陽火劫熱傷陰, 小便利生不利死, 陽明熱極
熱彌深, 皆緣三法失成壞, 脈實堪下弱難禁, 虛實陰陽難辨處, 獨參
六味可回春.
【註】循衣摸床, 危惡之證也. 一因太陽火劫取汗, 致陽盛傷陰. 陰
若未竭, 則小便利, 多生; 陰若已竭, 則小便難, 多死. 一因陽明熱
極, 汗, 吐, 下三法失宜, 致成壞證. 其熱彌深, 脈實者, 堪下則可
治; 脈弱者, 不堪下則難治. 此已成危惡壞證, 往往陰陽虛實, 醫莫
能辨, 無下手處, 當以大劑獨參, 六味, 乾生地黃湯, 時時與之, 每
獲生也.
太陽陽邪停飲
29. 太陽陽邪有水逆, 消渴發熱汗出煩, 小便不利水入吐, 脈浮而數
五苓攢.
【註】太陽陽邪, 有水逆消渴之病, 謂太陽中風, 有渴欲飲水, 水入
即吐者, 名曰水逆; 飲水多而小便少者, 名曰消渴. 發熱汗出, 風邪
也. 煩, 熱也. 小便不利, 水入則吐, 飲停也. 浮數, 風熱脈也. 均
宜五苓散, 多服暖水, 令微汗出, 外解太陽, 內利停水則癒. 若不能
飲暖水, 欲飲冷水者, 是熱盛也, 以五苓散加寒水石, 石膏, 滑石可
也. 詳太陽上篇.
太陽陰邪停飲
30. 太陽陰邪有水氣, 傷寒無汗熱烘烘, 主證乾嘔咳微喘, 外發內散
小青龍, 小便不利少腹滿, 下痢除麻共入苓, 噎麻易附喘加杏, 渴加
花粉減半平.
【註】太陽陰邪有水氣, 謂太陽傷寒表不解, 發熱無汗, 兼有乾嘔而
咳微喘, 飲病之主證, 宜以小青龍湯, 外發寒邪, 內散寒飲, 則可癒
也. 或小便不利少腹滿, 或下痢, 或噎, 或喘, 或渴, 此飲病或有之
證, 亦以小青龍湯主之. 小便不利, 少腹滿, 是水停下焦, 大便下痢
, 是水走大腸, 俱除麻黃, 共入茯苓, 專滲痢也. 噎為內寒之甚, 以
麻黃易附子, 散內寒也. 喘氣上逆, 加杏仁以降逆也. 渴加花粉, 減
去半夏, 以避燥生津也. 詳太陽下篇.
少陰陽邪停飲
31. 少陰陽邪有停飲, 六七日反不得眠, 下痢而渴咳而嘔, 小便不利
豬苓煎.
【註】少陰陽邪有停飲, 謂少陰陽邪熱證, 兼有停飲病也. 少陰病當
欲寐, 至六、七日反心煩不得眠, 是少陰熱也, 下痢而渴, 咳嘔, 小
便不利, 是水飲停也. 以豬苓湯去其熱、 而利其水可也. 詳少陰篇.
少陰陰邪停飲
32. 少陰陰邪有水氣, 腹痛四肢重沉疼, 小便不利自下痢, 或咳或嘔
真武平. 咳加乾薑辛味共, 小便若利去茯苓, 嘔去附子生薑倍, 痢去
芍藥入乾寧.
【註】少陰陰邪有水氣, 謂少陰陰寒兼有水氣病也. 飲病主證, 謂腹
痛, 四肢沉重疼痛, 大便自利, 小便不利, 宜真武湯溫中利水也. 飲
病或有之證, 或咳, 或小便利, 或嘔, 或下痢. 咳加生薑, 細辛, 五
味子. 小便若利去茯苓. 嘔, 去附子倍加生薑. 痢, 去芍藥入乾薑也
.
喘急短氣
33. 喘息喝喝數張口, 短氣似喘不抬肩, 促難布息為實證, 短不續息
作虛觀, 內因飲病或痰熱, 外因陰陽表裡看, 直視神昏汗潤髮, 脈微
肢厥命難全.
【註】喘息, 氣急喝喝而數張口, 抬肩, 欠肚者, 喘也. 短氣, 則似
喘非喘, 而不張口抬肩也. 二證皆胸中氣病. 肺主氣, 故屬肺也. 無
論喘急, 短氣, 若氣促壅塞不能布息, 為有餘之實證. 若氣短空乏不
能續息, 為不足之虛證. 內因, 謂飲冷傷肺, 或因痰熱也. 外因, 謂
形寒傷表, 表主皮毛, 肺之合也, 皮毛受邪, 其次及膚, 及肌, 及胸
, 及腹入胃, 皆令病喘, 當審陰陽表裡, 從化主治可也. 喘急, 短氣
, 兼直視神昏, 汗出潤髮, 脈微四肢厥冷, 皆死候也. 與三陰寒證同
見, 是為陰喘, 宜四逆加杏仁, 五味子, 虛者倍加人參. 與三陽熱證
同見, 是為陽喘, 宜白虎, 葛根黃芩黃連湯. 與太陽表證同見, 是為
表喘, 無汗者麻黃湯, 兼煩躁者大青龍湯, 有汗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 與陽明裡證同見, 是為裡喘, 宜大承氣湯, 兼結胸者, 宜大陷胸丸
. 若兼水氣, 表實者, 小青龍湯, 表虛者及小便不利, 均宜五芩散加
葶藶子. 裡實者, 宜葶藶大棗湯, 兼腹脅硬痛者, 宜十棗湯. 裡寒者
, 宜真武湯. 若脈微細, 口鼻氣短喘乏, 而無陰陽表裡證, 此氣虛喘
也, 宜保元湯加五味子, 杏仁. 若喘而唾痰稠黏, 喉間漉漉有聲, 此
痰喘也, 重者宜瓜蒂散、礞石滾痰丸, 輕者二陳加苦葶藶子, 蘇子之
類也.
心下悸
34. 築築惕惕心動悸, 怔怔忡忡不自安, 飲多尿少為停水, 厥冷汗後
是虛寒.
【註】心下築築惕惕、 怔怔忡忡, 謂悸病之狀也. 飲水多而小便少,
水停心下之悸也, 宜茯苓甘草湯, 或五苓散. 厥冷為寒, 宜真武湯.
汗後為虛, 宜小建中湯. 或不因汗後, 是虛之甚也, 宜炙甘草湯.
戰振慄
35. 戰身聳動慄心??, 振雖聳動比戰輕, 故振責虛因無力, 慄戰相交
邪正爭, 此證若生三法後, 虛其中外逆而成, 不逆因和而作解, 正勝
邪卻戰汗平.
【註】戰, 謂身抖聳動也. 慄, 謂心內發?? 也. 振, 亦聳動, 比之
於戰則無力也. 所以論中曰: 振振者, 皆責其虛也. 慄, 邪氣為之也
. 戰, 正氣為之也. 邪正相交故爭也. 此證若生於汗, 吐,下之後,是
虛其中外而致逆也. 若不致逆, 邪因以衰, 正因以和而作解, 則為正
勝邪卻, 戰慄汗出而平也.
呃逆噦噫
36. 呃逆今名?? 古名, 不似噦噦胃裡聲,?? 聲格格連聲作, 原夫臍
下氣來衝, 頗類噯噫情自異, 均屬氣逆治能同. 虛熱橘皮竹茹治, 二
便不利利之寧, 氣不歸原宜都氣, 寒虛丁萸附理中, 痞硬下痢生薑瀉
, 痞硬噫氣代赭功.
【註】今之名曰呃逆, 即古之名曰?? 也.?? 者, 氣噎結有聲也. 世
有以噦呃逆者, 蓋不知噦噦之聲, 聲從胃裡出口, 不似?? 之格格連
聲, 氣從臍下來自衝脈, 出口作聲也. 呃逆頗類噯氣噫氣. 噯氣者,
因飽食太急, 比時作噯, 轉食氣也. 噫氣者, 因過食傷食, 越時作噫
, 食臭氣也, 故曰情自異也. 但均屬氣逆為病, 故曰治能同也. 呃逆
之病, 胃氣虛竭也. 兼熱者, 以橘皮竹茹湯加柿蒂主之. 兼大便不利
, 以三承氣湯主之. 兼小便不利, 以二苓散湯主之. 兼腎虛不能攝衝
脈之氣歸原, 以都氣湯加牛膝主之. 兼寒虛, 太陰手足溫, 以丁萸理
中湯主之, 少陰手足厥, 更加附子. 兼痞硬下痢, 以生薑瀉心湯主之
. 兼痞硬噫氣, 以旋覆代赭石湯主之.
結胸
37. 按之滿硬不痛痞, 硬而滿痛為結胸, 大結從心至少腹, 小結心下
按方疼. 熱微頭汗為水結, 漱水不嚥血結名, 瘀衄未盡經適斷, 內實
沈大審的攻, 抵當桃仁大小陷, 誤攻浮大命多傾, 不實浮滑小陷證,
藏結悉具躁煩凶.
【註】傷寒下之太早則成痞硬, 中風下太早則成結胸, 均為表邪乘虛
入裡. 硬滿按之而痛, 為結胸實邪也. 硬滿按之不痛, 為痞硬虛邪也
. 大結, 謂大結胸, 從心下至少腹, 硬滿而痛, 手不可近者, 宜大陷
胸湯攻之. 小結, 謂小結胸, 微結心下, 按之方痛, 不按不疼也, 宜
小陷胸湯開之. 身有微熱, 頭自汗出, 兼有是證者, 為水結胸也, 宜
大陷胸丸攻之. 漱水不欲嚥, 兼有是證者, 為血結胸也, 血瘀不成衄
解, 或衄未盡, 或婦人經來適斷, 皆能成之, 宜抵當丸, 或桃仁承氣
湯攻之. 內實證實可攻也, 沉大脈實可攻也, 審其的當, 則用抵當,
仁承氣, 大陷胸湯丸以攻之. 審若不內實, 脈浮滑或脈浮大是未的也
, 乃小陷胸證, 不可攻也, 誤攻之, 定然凶也. 藏結, 謂狀如結胸,
舌胎白滑, 脈浮而細也. 悉具, 謂結胸通腹, 兩脅皆硬滿痛也, 此證
加之煩燥, 凶死可知.
痞硬
38. 陽證痞硬為熱痞, 大黃黃連瀉心寧, 汗出惡寒寒熱痞, 附子瀉心
兩收功. 誤下少陽發熱嘔, 痞滿半夏瀉心能. 虛熱水氣痞下痢, 心煩
乾嘔腹雷鳴, 虛熱水氣生薑瀉, 痞急氣逆甘草靈. 桂枝表解乃攻痞,
五芩煩渴利尿通.
【註】傷寒下早則成痞硬, 中風下早則成結胸, 此其常也. 然論中中
風下早未嘗無痞硬, 傷寒下早亦有結胸. 大抵從虛化者多為痞硬, 從
實化者多結胸也. 陽證心下痞硬為熱痞, 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若陽證
汗出惡寒, 為寒熱痞, 宜附子瀉心湯. 誤下少陽發熱而嘔, 心下痞滿
, 為嘔逆痞, 宜半夏瀉心湯. 陽證誤下, 心下痞硬, 下痢, 心煩乾嘔
, 腹中雷嗚, 脅下有水氣, 致小便不利, 為虛熱水氣痞, 宜生薑瀉心
湯. 若有是證, 脅下無水氣, 其痞急益甚, 為虛熱客氣上逆之痞, 宜
甘草瀉心湯. 凡有痞者, 有無汗惡寒之表, 宜桂枝湯表解已, 乃可以
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也. 若有痞者, 與瀉心湯, 痞不解其人煩渴, 小
便不利, 先以五苓散, 小便利後, 乃可與諸瀉心湯治痞也. 發黃 39.
濕熱發黃頭汗出, 小便不利渴陽明. 素有寒濕發汗後, 黃從陰化太陰
經. 陽色鮮明陰色暗 , 太陽血蓄並狂生. 表實麻翹赤小豆, 茵陳裡
實梔子清. 陰黃茵陳四逆主, 便溏尿秘茵五苓. 環口黧黑柔汗死, 體
若煙燻陽絕徵.
【註】陽明病應遍身有汗, 謂之熱越. 今頭汗出, 身無汗, 是熱不得
越也. 渴而引飲, 小便不利, 是停水也. 熱與濕瘀, 從土而化, 外薄
肌肉, 謂之濕熱發黃也. 或其人素有寒濕, 為表邪遏鬱, 或巳成黃,
又經發汗, 傳入太陰, 從陰而化, 謂之濕寒發黃也. 陽明屬陽, 故其
色明亮. 太陰屬陰, 故其色晦暗也. 太陽蓄血亦有發黃, 多與狂病並
生, 法當從蓄血治也. 表實無汗發黃者, 宜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汗之.
裡實不便者, 宜茵陳蒿湯下之. 無表裡證熱盛者, 宜梔子柏皮湯清之
. 陰證發黃者, 宜茵陳四逆湯溫之. 若大便溏, 小便秘, 發黃者, 宜
茵陳五苓散利之. 環口黧黑柔汗者, 陰黃死證也. 柔汗、謂冷汗也
. 身體枯燥如煙燻者,陽黃死證也.
疹斑
40. 傷寒疹斑失汗下, 感而即出時氣然. 表邪覆鬱營衛分, 外泛皮脈
痧疹斑. 痧白疹紅如膚粟, 斑紅如豆片連連. 紅輕赤重黑多死, 淡紅
稀暗是陰寒. 未透升麻消毒治, 熱盛三黃石膏煎, 巳透青黛消斑飲 ,
雙解痧疹法同前.
【註】傷寒發斑, 疹, 痧, 皆因汗下失宜, 外邪復鬱, 內熱泛出而成
也. 惟時氣傳染, 感而即出, 亦由疫之為病烈而速也. 發於衛分則為
痧, 衛主氣, 故色白如膚粟也. 發於營分則為疹斑 , 營主血, 故色
紅膚淺為疹, 深重為斑. 斑形如豆, 甚則成片連屬. 斑疹之色紅者輕
, 赤者重, 黑者死, 此以熱之深淺驗死生也. 若其色淡紅而稀暗者,
皆因邪在三陽, 巳成斑疹入裡, 邪從陰化, 或過服冷藥所致, 是為陰
斑, 陰痧, 陰疹, 法當從陰寒主治也. 斑出未透, 表熱輕者, 宜升麻
葛根湯, 合消毒犀角飲治之. 表熱重者, 宜三黃石膏湯發之. 巳透用
青黛消斑飲, 加減清之. 痧疹初起, 表裡不清, 用雙解散先通表裡 ,
餘法同前治之可也.
衄血
14. 陽明衄血熱在裡, 太陽衄血熱瘀經, 太陽頭痛目瞑兆, 陽明漱水
不嚥徵. 衄後身涼知作解, 不解升麻犀角清. 未嚥表實麻黃汗, 裡熱
犀角苓連同.
【註】陽明衄血熱在裡也. 太陽衄血熱瘀經也. 太陽失汗則有頭痛目
瞑之兆, 陽明失下則有漱水不欲嚥之徵. 衄血之後, 身涼脈靜, 知作
解也. 若仍不解, 知衄未盡, 熱留於營也. 無汗表熱, 宜升麻葛根合
犀角地黃湯清解之; 欲作衄未衄者, 表實宜麻黃湯汗之, 裡熱宜犀角
地黃湯加芩連清之. 若表實裡熱者, 則又當合二方兩解之.
吐血
42. 傷寒吐血多因逆, 下厥上竭少陰經, 三陽熱盛宜清解, 血瘀胸滿
痛當攻, 暴吐腐臭內潰死, 過多血脫面無紅, 犀角桃仁宜揀用, 救脫
聖愈及養榮.
【註】傷寒吐血, 皆因失汗, 失下, 火逆, 以致邪熱熾盛, 沸騰經血
故也. 若血從口鼻耳目而出, 小便難, 此為強發少陰汗, 名曰下厥上
竭, 為難治也. 三陽熱盛吐血, 宜升麻葛根合犀角地黃湯, 熱甚加芩
連清解可也. 若血瘀則胸滿或痛, 當以桃仁承氣合犀角地黃湯攻之.
若暴吐腐臭之血, 名曰內潰, 內潰者死. 若吐血過多, 面唇無紅色,
名曰血脫. 救脫, 輕者以聖愈湯, 重者以人參養榮湯.
大小便膿血
43. 熱在膀胱小便血, 八正導赤利之佳, 熱瘀裡急下膿血, 黃連白頭
與桃花.
【註】陽經之熱, 下注膀胱, 傷其營分, 熱少血多, 瘀成血蓄. 熱多
血少, 熱迫血行, 血不得蓄, 而走下竅, 故尿血也, 以八正散, 導赤
散利而清之. 陰經之熱, 轉迫陽明, 傷其營分, 瘀則血蓄, 喜忘如狂
. 不蓄則便血, 熱腐則便膿. 便膿熱鬱, 裡急下重, 所必然也. 輕者
宜黃連阿膠湯, 重者白頭翁湯清之, 滑脫者, 桃花湯濇之可也.
頤毒
44. 傷寒發頤耳下腫, 失於汗下此毒生, 高腫焮紅痛為順, 反此神昏
命必傾. 毒伏未發脈亦隱, 冷汗淋漓肢若冰, 煩渴不便指甲紫, 頗似
三陰了了輕.
【註】傷寒頤毒, 皆因汗下失宜, 毒熱挾少陽相火上攻而成也. 若其
人陽氣素盛, 則高腫焮紅疼痛, 易於成膿, 故為順也, 宜連翹敗毒散
攻之. 或其人陽氣素虛, 或服冷藥過多, 遏鬱毒熱伏藏在裡, 內攻神
昏, 外毒漫腫, 肉色不變, 不疼木硬, 則命必危也. 毒伏未發之前,
往往似三陰亡陽之證, 脈隱不見, 冷汗淋漓, 肢冷若冰, 但身輕目睛
了了, 煩渴不大便, 指甲紅紫為異, 此毒發始, 臨治不可忽也.
狐惑
45. 古名狐惑近名疳, 狐蝕肛陰惑唇咽, 病後餘毒斑疹後, 癖疾痢後
也同然, 面眥赤白黑不一, 目不能閉喜貪眠, 潮熱聲啞腐穢氣, 能食
堪藥治多全.
【註】狐惑, 牙疳、下疳等瘡之古名也, 近時惟以疳呼之. 下疳即狐
也, 蝕爛肛陰;牙疳即惑也, 蝕咽腐齦, 脫牙穿腮破唇. 毒因傷寒病
後, 餘毒與濕?? 之為害也. 或生斑疹之後, 或生癖疾下痢之後, 其
為患亦同也. 其證則面色目眥或赤或白或黑, 時時不一 , 喜睡目不
能閉, 潮熱聲啞, 腐爛之處, 穢氣燻人. 若胃壯能食, 堪受攻病重藥
, 或病之勢緩, 治多全也.
百合
46. 百合百脈合一病, 如寒似熱藥無靈, 飲食起居皆忽忽, 如神若鬼
附其形. 脈數溺時輒頭痛, 溺時不痛淅淅風, 溺時快然但頭眩, 六四
二十病方寧.
【註】百合病者, 謂傷寒過期, 留連不解, 不分經絡百脈, 悉合為一
病也. 如寒似熱, 諸藥無靈, 欲飲不能飲, 欲食不能食, 欲臥不能臥
, 欲行不能行, 精神忽忽, 如神若鬼附其形體, 而莫知所適從也. 如
脈數、溺尿時輒頭痛者, 六十日乃癒. 若溺尿時頭不痛, 惟淅淅然惡
風寒者, 四十日乃癒. 若溺時快然, 但頭眩者, 二十日乃癒. 故曰:
六四二十日病方寧也.
熱入血室
47. 婦人傷寒同一治, 胎產經來熱入室, 晝日明了夜譫妄, 小柴生地
牡丹皮, 無汗加麻有汗桂, 汗後不解再加枝. 寒熱如瘧加麻桂, 中寒
薑附不須疑, 渴熱白虎花粉葛, 瘀血桃仁承氣俱. 產後胎前雖多證,
不外陰陽表裡醫.
【註】婦人傷寒, 與男子治法同也. 惟產後經來, 邪熱乘虛而入血室
, 另有治法. 熱入血室之證, 書日明了, 夜則譫語妄見鬼狀, 宜小柴
胡湯加生地丹皮. 若無汗則為表實, 加麻黃汗之. 有汗則為表虛, 加
桂枝解之. 若有發熱惡寒之表, 巳經發汗, 雖無汗不加麻黃, 再加桂
枝以解之, 不可復用麻黃也. 若有如瘧之寒熱, 加麻黃桂枝兩解之.
若厥而下痢, 則為中寒, 去黃芩加薑, 附, 不須疑也. 若發熱煩渴,
則為裡熱, 去半夏合白虎, 或加花粉葛根. 胸脅少腹或滿硬、或作痛
, 則為瘀血, 宜合桃仁承氣湯攻之. 產後胎前雖有多證, 不能盡述,
總不外陰陽表裡之治, 在臨證者以意消息之耳.
食復勞復
48. 新癒臟腑皆不足, 營衛腸胃未通和, 多食過勞復生熱, 枳實梔子
大黃瘥. 浮汗沉下小柴解, 燥嘔竹葉石膏合, 氣虛補中益氣主, 陰虧
六味倍參多.
【註】新癒之後, 臟腑氣血皆不足, 營衛未通, 腸胃未和, 惟宜白粥
靜養. 若過食胃弱難消, 因復煩熱, 名曰食復. 若過勞役復生熱煩,
名曰勞復. 勞復者, 宜枳實梔子豉湯汗之. 食復者, 宜枳實梔子豉加
大黃湯下之. 脈浮有表者, 宜枳實梔子豉湯以汗解之. 脈沉有裡者,
宜枳實梔子豉加大黃湯以下解之. 若無表裡證者, 宜小柴胡湯以和解
之. 口燥煩渴喜嘔者, 宜竹葉石膏湯主之. 若內傷氣虛勞復者, 宜補
中益氣湯主之. 若犯內事陰虧者, 宜六味生乾地黃湯, 氣少者, 倍加
人參湯主之.
房勞復陰陽易
49. 房勞復與陰陽易, 二病情異證則同. 病後犯色復自病, 病傳不病
易之名. 男女俱主燒?? 散, 少腹急痛引陰中, 身重少氣頭眩暈, 拘
攣熱氣上衝胸.
【註】男女新癒交接, 因而復病, 名曰房勞復. 男女新癒交接, 病男
傳不病之女病女傳不病之男, 名曰陰陽易, 即交易之義也. 犯是病者
, 男以女之?? 襠, 女以男之?? 襠燒灰, 白湯或酒, 日三服之則癒.
少腹急痛牽引陰中, 身重少氣, 頭目眩暈, 四肢拘攣, 熱氣衝胸, 是
其證也.
醫宗金鑒 三十八卷
類傷寒五證
停痰 傷食 腳氣 虛煩 內癰
1. 相類傷寒有五證, 頭疼發熱惡風寒, 停痰頭項不強痛, 胸滿難息
氣衝咽. 傷食惡食身無痛, 痞悶失氣噫作酸, 腳氣腳膝脛腫痛, 或為
乾枯大便難. 虛煩微熱無表裡, 內癰能食審疼緣, 肺癰喘咳胸引痛,
唾黏腥臭吐膿涎, 胃癰當胃痛難近, 腸癰腫痛少腹堅, 身皮甲錯腹中
急, 便數似淋證中看.
【註】類傷寒五證, 初病之時, 皆與太陽表證相類. 一曰停痰, 但胸
滿不得息氣, 上衝咽, 頭項不強痛, 與傷寒異耳. 一曰傷食, 但身無
痛, 心下痞悶, 失氣, 噫氣, 作酸, 吞酸, 與傷寒異耳. 一曰腳氣,
但病起自腳, 腳膝兩脛腫痛, 或乾枯腫痛, 名曰乾腳氣, 大便硬難,
與傷寒異耳一曰虛煩, 惟發熱而煩, 無表裡證, 與傷寒異耳. 一曰內
癰, 其狀頗類傷寒, 但飲食如故, 有癰痛之處, 與傷寒異耳. 胸中隱
痛, 或喘或咳, 吐唾腥黏, 是肺癰也. 當胃作痛, 手不可近, 是胃癰
也. 少腹重痛, 便數似淋, 身皮甲錯 , 是腸癰也.
同傷寒十二證
冬溫 寒疫 瘟疫
2. 春溫夏熱秋清涼, 冬氣冷冽令之常, 傷之四時皆正病, 非時有氣
疫為殃. 應冷反溫冬溫病, 應溫反冷寒疫傷, 瘟疫長幼相傳染, 須識
歲氣汗攻良.
【註】冬病傷寒, 春病傷風, 夏病暑病, 秋病瘧疾, 皆四時正令之常
病也. 若春應暖而反寒, 夏應熱而反涼, 秋應涼而反熱, 冬應寒而反
溫, 此非其時而有其氣, 疫為殃也. 冬應冷反溫而病傷寒者, 名曰冬
溫. 春應溫反寒而病傷寒者, 名曰寒疫. 若一時之氣不正, 長幼皆病
, 互相傳染, 名曰瘟疫. 凡治此病, 須識歲氣太過不及, 六淫勝復,
人之強弱, 臟之寒熱, 量其輕重, 或汗或攻. 輕以劉完素之雙解散,
重以李杲之二聖救苦丸, 隨證施治可也.
溫病 熱病
3. 冬傷於寒春病溫, 夏日熱病早虧陰, 脈浮頭疼發熱渴, 不惡寒兮
是所因. 無汗河間兩解法, 有汗清下早當尋, 失治昏狂諸熱至, 無證
隨經以意神.
【註】經曰: 冬傷於寒, 春必病溫, 至夏為熱病. 熱病者, 皆傷寒之
類也. 冬傷於寒, 謂冬傷正令微寒未即病也. 早虧陰, 謂冬不藏精之
人, 或辛苦之人, 汗出內外失其固密, 在冬則早巳損傷腎臟陰氣, 陽
熱獨治, 所以至春一感微邪, 即引內熱, 炎炎之勢, 不能巳矣. 故病
而即渴不惡寒也. 初病無汗有表證者, 從劉完素兩解湯治法可也. 有
汗內熱盛者, 或清或攻, 急瀉其陽而救其陰, 若因循失治, 昏狂諸熱
證至, 則緩不及事也. 無證, 謂表裡無證, 當隨六經以意消息治之,
自可痛神也.
風溫
4. 風溫原自感春風, 誤汗灼熱汗津生, 陰陽俱浮難出語, 身重多眠
息鼾鳴, 誤下直視失溲少, 被火發黃瘛瘲驚, 威蕤桂枝參白虎, 一逆
引曰再命終.
【註】冬傷於寒不即病者, 復感春寒, 名曰溫病; 復感春風, 名曰風
溫. 風溫有汗, 不可汗也. 若誤汗之, 益助火邪, 則身熱如火, 自汗
津津不止, 言語難出, 身重多眠, 鼻息鼾鳴也. 風溫陰陽脈俱浮, 不
可下也. 若誤下之, 熱陷膀胱, 竭其津液, 則直視失溲, 小便少也.
風濕熱盛, 若誤以火燻蒸強汗, 火旺津亡, 則發黃色, 瘛瘲驚癇也.
風溫之證, 不可汗下, 主以葳蕤湯. 若脈虛汗多, 主以桂枝合人參白
虎湯. 一逆引日再命終, 謂一逆尚可引日, 若汗而又下, 下而又火,
則為再逆, 是促命期也.
溫瘧
5. 溫瘧得之冬中風, 寒氣藏於骨髓中, 至春邪氣不能發, 遇暑爍髓
消肌形, 或因用力腠發泄, 邪汗同出故熱生, 衰則氣復寒後作, 證同
溫熱治相同.
【註】經曰: 溫瘧得之冬中於風, 寒氣藏於骨髓之中, 至春陽氣尚微
, 邪氣不能自出, 因值大暑, 爍腦髓消肌肉, 腠理發泄, 或有所用力
, 邪氣與汗同出, 出則陰虛而陽盛, 故熱生也. 衰則氣復入, 入則陽
虛而陰盛, 故後作寒也. 其證同溫熱, 治亦相同也.
濕溫
6. 溫復傷濕濕溫病, 身重胸滿及頭疼, 妄言多汗兩脛冷, 白虎湯加
蒼朮苓.
【註】溫病復傷於濕, 名曰濕溫. 其證則身重胸滿, 頭疼妄言, 多汗
兩脛逆冷, 宜白虎湯加蒼朮、茯苓、溫、濕兩治法也.
中暍 溫毒 風濕
7. 溫病中暍溫毒病, 證同溫熱熱尤炎. 傷濕汗出當風立, 風濕發熱
重疼牽.
【註】中暍, 即中暑也. 溫熱之病復中於暑, 名曰溫毒證; 治同乎溫
熱, 但熱尤盛也. 傷濕之病復感於風, 名曰風濕;其證發熱身重, 疼
痛牽掣也, 治法已詳於身痛矣. 中暍詳在暑門.
痙證
8. 痙證反張搖頭噤, 項強拘急轉側難, 身熱足寒面目赤, 須審剛柔
治法全.
【註】風濕寒之邪合而為痙, 其證則背反張, 搖頭口噤, 項強拘急,
轉側艱難, 身熱足寒, 面目赤色也. 須審剛柔治之可痊也. 風濕盛者
, 則有汗為柔痙. 風寒盛者, 則無汗為剛痙. 均以小續命湯主之, 剛
痙去附子, 柔痙去麻黃. 表實者去參, 附, 加羌活, 獨活. 裡實者去
參, 附, 加芒硝, 大黃. 甚者則以葛根湯, 桂枝加葛根湯發之. 此治
痙之大略也, 詳在痙門.
易癒生證
9. 神清色澤亮音聲, 身輕膚潤脈和洪, 忽然口噤難言躁, 脈即停伏
戰汗寧, 飲多消散知釀汗, 能食脈浮表還平, 子得午解陽來濟, 午得
子解是陰從.
【註】易癒之病, 取於神則神清, 取於色則色澤, 取於聲則音長, 取
於體則身輕, 取於皮則膚潤, 取於脈則和洪, 皆一脈不死之證, 故曰
生證也. 若有如是之生證, 忽然口噤不語, 煩躁而甚, 六脈停伏, 宜
謹察之, 非變凶也, 乃邪正交爭, 生戰汗之候, 為將癒之兆也. 凡傷
寒渴者, 多陽證易癒, 若忽然飲多尋常, 消散無停, 知釀汗而作解也
. 傷寒多不能食, 若忽然能食且脈浮, 知胃和邪還於表而作解也. 若
不即解者, 陰陽未得其時也, 子時得之午時必解, 陽濟陰生而解也,
午時得之子時必解, 陰從陽化而解也.
難治死證
10. 傷寒死證陽見陰, 大熱不止脈失神, 陰毒陽毒六七日, 色枯聲敗
死多聞. 心絕煙燻陽獨留, 神昏直視及搖頭. 環口黧黑腹滿痢, 柔汗
陰黃脾敗由. 肺絕脈浮而無胃, 汗出如油喘不休. 唇吻反青肢冷汗,
舌捲囊縮是肝憂. 面黑齒長且枯垢, 溲便遺失腎可愁. 水漿不入脈代
散, 呃逆不已命難留. 大發風溫而成痙, 濕溫重暍促命終. 強發少陰
動經血, 口鼻目出厥竭名. 汗後狂言不食熱, 脈躁陰陽交死形. 厥冷
不及七八日, 膚冷而躁暫難寧, 此病名之曰藏厥, 厥而無脈暴出凶,
厥而下痢當不食, 反能食者名除中.
【註】病有生死, 治有難易. 生病不藥可癒, 死病雖藥莫救. 何則?
以陰陽邪正有盛衰也, 正盛邪衰則生, 陰盛陽衰則死. 傷寒陽證, 見
浮大數動滑之陽脈, 則易癒而生, 見沉微濇弱弦之陰脈, 則難治而死
. 故陰病見陽脈者生, 陽病見陰脈者死也. 大熱不止, 邪盛脈失神正
虛, 正虛邪盛, 故死也. 陰毒陽毒, 亢極不生化也; 色枯聲敗內外兩
奪也, 故均主死. 形若煙燻, 神昏直視搖頭者, 此陽邪獨留, 攻心而
絕也. 環口黧黑, 腹滿下痢不止, 柔汗陰黃者, 此為脾絕也. 脈但浮
無胃, 汗出如油, 喘息不休者, 此為肺絕也. 唇吻反青, 四肢冷汗,
舌捲囊縮, 此為肝絕也. 面黑齒長枯垢, 溲便遺失者, 此為腎絕也.
水漿不入, 生無所賴也. 脈代散, 真氣衰散也. 呃逆無休, 元氣不藏
也. 誤發風溫之汗, 因而成痙, 誤發濕溫之汗, 名曰重暍, 皆促人命
也. 強發少陰汗, 動其經血, 從口鼻目出, 名曰下厥上竭. 以上皆死
之候也. 汗後狂言不食, 仍復發熱, 不為汗衰, 脈躁疾者, 名曰陰陽
交, 死之形也. 厥逆不回, 至七、八日即通, 身膚冷而躁, 無暫寧時
者, 名為藏厥, 為陰邪盛極, 真陽飛越也. 凡厥逆而甚者, 多無脈,
服四逆、白通等湯, 脈微續者, 真陽漸復也, 脈暴出者, 回光反照也
. 凡厥逆多下痢, 當不能食, 今反能食, 名曰除中. 中者, 胃也. 除
者, 去也, 謂胃氣已去, 即反能食, 亦無補於胃也. 故仲景曰: 除中
者死. 凡諸病人不能食, 忽然大能食而即死者, 亦此類也.
匯方
桂枝湯 小建中湯 當歸建中湯 黃耆建中湯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
新加湯 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桂枝加附子湯 芍
藥甘草湯 桂枝甘草湯
11. 桂枝芍藥草薑棗, 加飴歸耆日建中, 加葛根湯加乾葛, 新加倍芍
加參稱. 當歸四逆歸通細, 更加吳萸薑用生, 加附子湯加附子, 去桂
去芍兩名興.
【註】桂枝湯,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也. 依本方倍芍藥加
飴糖, 名小建中湯, 更加當歸, 名當歸建中湯, 更加黃耆, 名黃耆建
中湯. 依本方加葛根, 名桂枝加葛根湯. 依本方倍芍藥加人參, 名桂
枝新加湯. 依本方加當歸, 通草, 細辛, 名當歸四逆湯, 更加吳茱萸
, 生薑, 名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依本方加附子, 名桂枝加附子
湯. 依本方去桂枝, 名芍藥甘草湯. 依本方去芍藥, 名桂枝甘草湯.
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 
苓桂朮甘湯 茯苓甘草湯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12. 桂枝去芍加苓朮, 苓桂朮甘去棗薑, 茯苓甘草生薑桂, 加棗除薑
除薑大棗湯.
【註】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 即桂枝, 甘草, 生薑, 大棗, 茯苓
, 白朮也, 依本方減去大棗, 生薑, 即苓桂朮甘湯也. 茯苓甘草湯,
即茯苓, 甘草, 桂枝, 生薑也, 依本方加大棗減生薑, 即茯苓桂枝甘
草大棗湯也.
葛根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
13. 葛根桂枝加麻葛, 合麻桂麻各半湯, 桂二麻一麻減半, 桂二越一
桂倍方.
【註】葛根湯, 即桂枝湯加麻黃, 葛根也. 桂枝麻黃各半湯, 即桂枝
湯, 麻黃湯二方合劑也. 桂枝二麻黃一湯, 即桂枝湯合減一半麻黃湯
也. 桂枝二越婢一湯, 即越婢湯合加一倍桂枝湯也.
麻黃湯 大青龍湯 越婢湯 越婢加附子湯 越婢加半夏湯
14. 麻黃麻桂甘草杏, 加膏薑棗大青龍, 越婢大青減桂杏, 加附加半
風水清.
【註】麻黃湯, 麻黃, 桂枝, 甘草, 杏仁也. 依本方加石膏, 生薑,
大棗, 名大青龍湯. 依大青龍湯減桂枝, 杏仁, 名越婢湯, 治風水病
之肌熱者. 若陽虛惡寒, 加附子, 名越婢加附子湯. 喘咳上氣. 加半
夏, 名越婢加半夏湯. 當分別而施治也.
麻黃加朮湯 三拗湯 麻杏石甘湯
15. 麻黃加朮風濕痛, 三拗去桂喘寒風, 加膏麻杏石甘劑, 外寒內熱
喘收功.
【註】麻黃加朮湯, 即麻黃湯加白朮也, 治風濕在表身痛. 麻黃湯去
桂枝, 名三拗湯, 治風寒表實而喘. 三拗湯加石膏, 名麻杏石甘湯,
治內熱表寒無汗而喘.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
16. 麻黃附子細辛湯, 減辛加草甘草方, 兩感太陽少陰證, 能發表水
裡寒涼.
【註】麻黃附子細湯, 即此三味也. 去細辛加甘草, 名麻黃附子甘草
湯. 不但能發兩感太陽, 少陰表熱裡寒之證, 且能發太陽, 少陰表水
裡寒之腫也.
小青龍湯 附子湯 真武湯
17 .桂芍乾薑辛半味, 麻黃甘草小青龍, 附子朮附參苓芍, 真武無
參有薑生.
【註】小青龍湯, 桂枝, 白芍, 乾薑, 細辛, 半夏, 五味子, 麻黃,
甘草也. 附子湯, 白朮, 附子, 人參, 茯苓, 白芍也. 真武湯, 即附
子湯除去人參加生薑也.
乾薑附子湯 白通湯 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 
茯苓四逆湯 理中湯 桂枝人參湯 附子理中湯 治中湯
18. 薑附加蔥白通劑, 更加尿膽治格陽, 加草四逆蔥通脈, 加參茯苓
四逆方. 理中參朮乾薑草, 加桂桂枝人參湯. 加附名曰附子理, 加入
青陳治中湯.
【註】乾薑, 附子, 名曰乾薑附子湯. 依本方加蔥, 名曰白通湯, 更
加人尿、豬膽汁, 名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依本方加甘草, 名四逆湯
, 更加蔥白, 名通脈四逆湯. 依四逆湯方, 加人參, 茯苓, 名茯苓四
逆湯, 溫中利水. 人參, 白朮, 乾薑, 甘草, 名理中湯. 依理中湯方
加桂枝, 名桂枝人參湯. 依理中湯方加附子, 名附子理中湯. 依理中
湯方加青皮, 陳皮, 名治中湯, 溫中理氣.
五苓散 春澤湯 五茯甘露飲 蒼附五苓散 茵陳五苓散 胃苓湯
19. 五苓停水尿不利, 內蓄膀胱外太陽, 二苓澤朮桂分用, 虛渴加參
春澤湯, 甘露寒水膏滑入, 蒼附內寒附子蒼, 茵陳發黃小便澀, 食瀉
合胃胃苓方.
【註】五苓散, 即茯苓, 豬苓, 澤瀉, 白朮, 桂枝也. 治水停小便不
利, 少腹滿, 則為內蓄膀胱. 若不兼太陽頭痛, 惡寒, 發熱, 自汗之
表, 則不用桂枝而用肉桂, 故曰桂分用也. 治諸虛飲渴, 加人參, 名
春澤湯. 治水停內熱. 加寒水石, 滑石, 石膏, 名五茯甘露飲. 治水
停內寒, 加附子、蒼朮, 名蒼附五苓散. 治內瘀濕熱, 小便不利, 發
黃, 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 治停水傷食泄瀉. 合平胃散名胃苓湯.
梔子鼓湯 梔子甘草豉湯 梔子生薑豉湯 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梔子
豉加大黃湯 梔子乾薑湯 梔子厚朴湯
20. 梔鼓加草加生薑, 枳實梔豉加大黃, 去豉梔子乾薑入, 枳朴梔子
厚朴湯.
【註】梔子、淡豆鼓, 名梔子豉湯. 加甘草名梔子甘草豉湯, 加生薑
名梔子生薑豉湯, 加枳實名枳實梔子豉湯. 依枳實梔子豉方加大黃,
名枳實梔子豉加大黃湯. 去豉加乾薑, 名梔子乾薑湯. 去豉加枳實厚
朴, 名梔子厚朴湯.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梔子柏皮湯 茵陳蒿湯
21. 麻黃連翹赤小豆, 梓皮杏草棗生薑, 梔子柏皮茵陳草, 茵陳蒿湯
茵梔黃.
【註】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即麻黃, 連翹, 赤小豆, 生梓白皮, 杏仁
, 甘草, 大棗, 生薑也. 如無梓皮, 以茵陳代之. 梔子柏皮湯, 即梔
子, 黃柏, 甘草也, 此方當有茵陳. 茵陳蒿湯, 即茵陳梔子大黃也.
大黃黃連瀉心湯 附子瀉心湯 甘草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 生薑瀉心
湯 旋復代赭石湯
22. 大黃黃連瀉心浸, 附子煮汁大連芩, 甘草芩連乾半棗, 半夏同上
更加參, 生薑瀉心生薑入, 復赭薑棗半甘參.
【註】大黃黃連瀉心湯, 即大黃, 黃連, 滾湯浸而服也. 附子, 謂附
子瀉心湯也, 附子煎汁, 大黃, 黃連, 黃芩, 浸而對服. 甘草瀉心湯
, 即甘草, 黃芩, 黃連, 乾薑, 半夏, 大棗也. 半夏瀉心湯, 即同上
方加人參也. 生薑瀉心湯, 即半夏瀉心方再加生薑也. 旋覆代赭石湯
, 即旋覆花, 代赭石, 甘草, 半夏, 大棗, 生薑, 人參也.
十棗湯 白散方 調胃承氣湯 大陷胸湯 大陷胸丸 小陷胸湯
23. 十棗莞花甘遂戟, 白散桔貝巴霜俱, 調胃大黃芒硝草, 大陷去草
八遂須, 為丸更加杏葶蜜, 小陷連半栝蔞實.
【註】十棗湯, 即十枚大棗, 芫花, 甘遂, 大戟也. 白散, 即桔梗,
貝母, 巴豆霜也. 調胃承氣湯, 即大黃, 芒硝, 甘草也. 大陷胸湯,
即調胃承氣湯去甘草加甘遂些須也. 大陷胸丸, 即大陷胸湯加杏仁,
苦葶藶子、蜜也. 小陷胸湯, 即黃連, 半夏, 栝蔞實也.
小承氣湯 大承氣湯 麻仁丸 桃仁承氣湯 抵當湯丸 三一承氣湯
黃龍湯
24. 小承大黃同枳朴, 加硝即是大承方. 麻仁小承麻杏芍, 桃仁調胃
桂枝長. 抵當湯丸分微甚, 俱用桃黃小蛭?. 三承合一名三一, 加參
歸桔黃龍湯.
【註】小承氣湯, 即大黃, 枳實, 厚朴也. 依本方加芒硝, 即大承氣
湯, 麻仁丸, 即小承氣湯方加麻仁, 杏仁, 芍藥也. 桃仁承氣湯, 即
調胃承氣湯加桃仁, 桂枝也. 抵當湯丸, 分病之微甚, 俱用桃仁, 大
黃, 水蛭, ?蟲四味也. 三承, 謂大承氣, 小承氣, 調胃承氣. 三方
合為一方, 名曰三一承氣湯. 依三一承氣方, 再加人參, 當歸, 桔梗
, 名曰黃龍湯.
小柴胡湯 大柴胡湯 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桂枝湯
25. 小柴芩半人參草, 大柴芩半枳芍黃. 小柴胡加芒硝入, 合桂柴胡
桂枝湯.
【註】小柴胡湯, 即柴胡, 黃芩, 半夏, 人參, 甘草也. 大柴胡湯,
柴胡, 黃芩, 半夏, 枳實, 芍藥, 大黃也. 柴胡加芒硝湯, 即小柴胡
湯方加芒硝也. 柴胡桂枝湯, 即桂枝湯, 小柴胡湯, 二方合為一方也
.
豬苓湯 白虎湯 竹葉石膏湯
26. 豬苓二苓膠滑澤, 白虎膏知甘草粳. 竹葉石膏除知母, 加參半竹
麥門冬.
【註】豬苓湯, 即豬苓, 茯苓, 阿膠, 滑石, 澤瀉也. 白虎湯, 即石
膏、知母、甘草、粳米也. 竹葉石膏湯, 即白虎湯除知母, 加人參,
竹葉, 半夏, 麥門冬也.
灸甘草湯.
27. 汗下煩悸小建治, 水悸茯苓甘草君, 虛悸肺痿灸甘草, 地阿桂酒
麥酸參.
【註】汗下後虛煩而悸, 宜小建中湯治之. 心下悸, 若飲水多小便少
, 謂之水悸, 宜茯苓甘草湯. 若因汗下後, 謂之虛悸, 宜炙甘草湯,
即炙草, 生地, 阿膠, 桂枝, 麥冬, 酸棗仁, 人參, 生薑, 大棗, 酒
煎也. 肺痿用麻仁可也.
桃花湯 赤石脂禹餘糧湯 黃芩湯 白頭翁湯
28. 桃花乾薑石脂糯, 石脂禹量固脫功, 黃芩甘草芍大棗, 連柏秦皮
白頭翁.
【註】桃花湯, 即乾薑、赤石脂、糯米也. 赤石脂禹餘糧湯, 即此二
味也. 黃芩湯, 即黃芩, 甘草, 白芍, 大棗也. 白頭翁湯, 即黃連,
黃柏, 秦皮, 白頭翁也.
葛根黃連黃芩湯 乾薑黃連黃芩湯 黃連湯 黃連阿膠湯
29. 葛根連芩湯甘草, 乾薑連芩湯人參, 連參桂草乾半棗, 連膠芩芍
卵黃新.
【註】葛根黃連黃芩湯, 即此三味加甘草也. 乾薑黃連黃芩湯, 即此
三味加人參也. 黃連湯, 即黃連, 人參, 桂枝, 甘草, 乾薑, 半夏,
大棗也. 黃連阿膠湯, 即黃連, 阿膠, 黃芩, 白芍, 雞子黃也.
四逆散 吳茱萸湯 烏梅丸
30. 柴芍枳草四逆散, 人參薑棗吳茱萸. 烏梅參歸連柏細, 椒薑桂附
苦酒需.
【註】四逆散, 即柴胡, 白芍, 枳實, 甘草也. 吳茱萸湯, 即人參,
生薑, 大棗, 吳茱萸也. 烏梅丸, 即烏梅, 人參, 當歸, 黃連, 黃柏
, 細辛, 川椒, 乾薑, 桂枝, 附子為末, 苦酒為丸也. 傷寒附法傷寒
傳變大法, 已詳『傷寒論注』及『心法要訣』中矣. 然近世治四時傷
寒者, 咸用河間兩解等法, 每多神效, 誠治斯證之捷法也. 今復採雙
解散, 防風通聖散諸經驗名方, 編為歌訣, 附於心法之後, 俾後之學
者, 知所變通, 庶幾於傷寒一證, 經權常變, 有所遵循, 而無遺法云
.
雙解散完素解利初法
31. 雙解通聖合六一, 四時溫熱正傷寒, 兩許為劑蔥薑豉, 汗下兼行
表裡宜, 強者加倍弱減半, 不解連進自然安, 若因汗少麻倍入, 便硬
硝黃加倍添.
【註】名曰雙解散者, 以其能發表攻裡, 即防風通聖散, 六一散二方
合劑也. 河間製此, 解利四時冬溫春溫, 夏熱秋熱, 正令傷寒. 凡邪
在三陽表裡不解者, 以兩許為劑, 加蔥, 薑, 淡豆豉煎服之, 候汗下
兼行, 表裡即解. 形氣強者, 兩半為劑, 形氣弱者, 五錢為劑. 若初
服因汗少不解, 則為表實, 倍加麻黃以汗之. 因便硬不解, 則為裡實
, 倍加硝黃以下之, 連進二, 三服, 必令汗出下利而解也. 今人不知
其妙, 以河間過用寒涼, 仲景傷寒初無下法, 棄而不用, 深可惜也.
不知其法神捷, 莫不應手取效, 從無寒中痞結之變, 即有一、二不解
者, 非未盡法之善, 則必已傳陽明, 故不解也. 防風通聖散詳在後.
河間解利後法
32. 汗下已通仍不解, 皆因不徹已傳經, 內熱煩渴甘露飲, 甚用白虎
解毒清, 有表熱煩柴葛解, 表實大熱三黃寧, 裡熱尿赤涼天水, 胃實
不便大柴承.
【註】服雙解散, 汗下已通而仍不解者, 皆因汗之不徹, 或已傳經治
之不及也. 若表已解而裡有微熱煩渴者, 用桂苓甘露飲, 以和太陽之
裡. 若內熱太甚, 大熱, 大煩, 大渴者, 用白虎湯和黃連解毒湯, 以
清陽明之裡. 若表未解又傳陽明, 身熱而煩, 用柴葛解肌湯, 以解兩
陽之邪. 若表實無汗, 大熱而煩, 用三黃石膏湯以清表裡之熱. 若裡
有熱, 尿赤而澀者, 用涼膈散合天水散以清利之. 若胃實潮熱不大便
有微表者, 用大柴胡湯下之, 無表者三承氣湯下之. 桂苓甘露飲, 白
虎湯, 大柴胡湯, 三承氣湯, 已詳傷寒要訣. 六一散, 涼膈散, 詳在
『雜病要訣』.
防風通聖散
33. 防風通聖治風熱, 鬱在三焦表裡中, 氣血不宣經絡壅, 梔翹芩薄
草歸芎, 硝黃芍朮膏滑石麻黃桔梗共防荊, 痢減硝黃嘔薑半, 自汗麻
去桂枝增.
【註】此方治一切風火之邪, 鬱於三焦表裡經絡, 氣血不得宣通. 初
感發熱頭痛, 膚疹傳經, 斑黃抽搐, 煩渴不眠, 便秘尿澀, 皆可服之
, 功效甚奇, 用之自知其妙也.
柴葛解肌湯
34. 四時合病在三陽, 柴葛解肌柴葛羌, 白芷桔芩膏芍草, 痢減石膏
嘔半薑.
【註】此方陶華所製, 以代葛根湯. 凡四時太陽, 陽明, 少陽合病輕
證, 均宜以此湯增減治之. 增減者, 謂如無太陽證者, 減羌活, 無少
陽證者, 減柴胡也. 即柴胡, 葛根, 羌活, 白芷, 桔梗, 赤芍, 石膏
, 黃芩, 甘草也. 下痢減石膏, 以避裡虛也. 嘔加半夏, 生薑, 以降
裡逆也.
黃連解毒湯 梔子金花湯 三黃石膏湯
35. 陽毒熱極疹斑嘔, 煩渴呻吟譫語狂, 下後便軟熱不已, 連芩梔柏
解毒湯, 裡實便硬當攻下, 梔子金花加大黃, 表實膏麻蔥豆豉, 下痢
除膏入葛良.
【註】陽毒熱極等證, 或下後便軟, 壯熱不已, 宜黃連解毒湯, 即黃
連, 黃芩, 黃柏, 梔子也. 若裡實便硬當攻下者, 宜加大黃, 名梔子
金花湯. 若表實無汗, 當發汗者, 宜加石膏, 麻黃, 淡豆豉, 蔥白,
名三黃石膏湯. 下痢者, 減石膏加葛根, 避裡不實也.
消毒犀角飲
36. 消毒犀角表疹斑, 毒壅咽喉腫痛難, 犀角牛蒡荊防草, 熱盛加薄
翹芩連.
【註】消毒犀角飲, 即消毒飲之防風, 荊芥, 牛蒡子, 甘草, 加犀角
也. 熱盛加連翹, 薄荷, 黃芩, 黃連也.
消斑青黛飲
37. 消斑青黛消斑毒, 參虎柴犀梔地元, 黃連熱實減參去, 苦酒加入
大黃煎.
【註】消斑青黛飲, 即青黛. 參虎, 謂人參白虎湯, 即人參, 石膏,
知母, 甘草, 柴胡, 犀角, 山梔, 生地, 元參, 黃連, 用苦酒與水煎
也. 熱甚便實者, 減去人參加大黃可也.
普濟消毒飲
38. 普齊大頭天行病, 無裡邪熱客高巔, 芩連薄翹柴升桔, 蠶草陳勃
蒡藍元.
【註】普濟消毒飲, 治天行傳染, 大頭瘟疫, 無裡可下者, 是其邪熱
客於高巔. 即黃芩, 黃連, 薄荷, 連翹, 柴胡, 升麻, 桔梗, 殭蠶,
甘草, 陳皮, 馬勃, 牛蒡子, 板藍根, 元參也.
連翹敗毒散
39. 連翹敗毒散發頤, 高腫焮紅痛可除, 花粉連翹柴胡蒡, 荊防升草
桔羌獨, 紅花蘇木芎歸尾, 腫面還加芷漏蘆, 腫堅皂刺穿山甲, 便燥
應添大黃疏.
【註】連翹敗毒散, 治時毒發頤, 高腫焮紅疼痛之陽證也. 即連翹,
天花粉, 柴胡, 牛蒡子, 荊芥, 防風, 升麻, 甘草, 桔梗, 羌活, 獨
活, 紅花, 蘇木, 川芎, 歸尾. 兩頤連面皆腫, 加白芷漏蘆. 腫堅不
消, 加皂刺, 穿山甲. 大便燥結, 加酒炒大黃.
都氣湯 橘皮竹茹湯
40. 呃逆腎虛都氣湯, 六味肉桂五味方, 橘皮竹茹虛熱主, 橘竹參草
棗生薑.
【註】都氣湯, 即六味地黃湯加肉桂、五味子也. 橘皮竹茹湯, 即橘
紅, 竹茹, 人參, 甘草, 大棗, 生薑也.
葳蕤湯
41. 風溫浮盛葳蕤湯, 羌麻葛芷青木香, 芎草石膏葳蕤杏, 裡實熱甚
入硝黃.
【註】風溫初起, 六脈浮盛, 表實壯熱汗少者, 宜葳蕤湯, 以發表風
邪也. 即羌活, 麻黃, 葛根, 白芷, 青木香, 川芎, 甘草, 石膏, 葳
蕤, 杏仁也. 裡實熱甚多汗者, 加芒硝, 大黃, 以攻裡熱也.
桂枝白虎湯
42. 風溫虛熱汗出多, 難任葳蕤可奈何, 須是鼾睡而燥渴, 方宜桂枝
虎參合.
【註】風溫初起脈浮有力, 汗少壯熱, 宜與葳蕤湯. 若脈虛身熱汗多
, 難用葳蕤湯者, 合與桂枝白虎加人參湯. 如不鼾睡, 口中和而不燥
不渴, 身熱汗多脈浮盛者, 乃亡陽之證, 非風溫也, 即桂枝白虎加人
參湯亦不可用也.
瀉心導赤各半湯
43. 越經無證如醉熱, 脈和導赤各半湯, 芩連梔子神參麥, 知滑犀草
棗燈薑.
【註】越經, 病名也. 無證, 謂無表裡證也. 無表裡證, 脈和而身熱
不解, 形如醉人者, 是越經證也. 宜瀉心導赤各半湯治之, 即黃連,
黃芩, 梔子, 茯神, 人參, 麥冬, 知母, 滑石, 犀角, 甘草, 燈心,
生薑, 大棗也.
大羌活湯
44. 兩感傷寒病二經, 大羌活湯草川芎, 二防二朮二活細, 生地芩連
知母同.
【註】兩感, 傷寒病名也. 二經, 謂一日太陽少陰, 二日陽明太陰,
三日少陽厥陰同病也. 張潔古製大羌活湯治之, 即甘草, 川芎, 防風
, 防己, 蒼朮, 白朮, 羌活, 獨活, 細辛, 生地, 黃芩, 黃連, 知母
也. 詳在『傷寒要訣』.
還陽散 退陰散 黑奴丸
45. 陰毒還陽硫黃末, 退陰炮烏乾薑均. 陽毒黑奴小麥疸, 芩麻硝黃
釜灶塵.
【註】還陽散, 即石硫黃末, 每服二錢, 新汲水調下. 良久寒熱汗不
出, 再服之, 汗出癒. 退陰散, 即炮變色川烏, 微炒乾薑, 等分為末
, 每服一錢, 鹽湯滾數沸服, 四肢不溫, 連服三次即溫. 熱服若吐,
冷服亦可. 黑奴丸, 即小麥成黑疸者, 名曰小麥奴, 黃芩, 麻黃, 芒
硝, 大黃, 釜底煤灶突煙樑上塵也. 為末, 蜜丸, 重四錢, 新汲水下
. 服後若渴欲飲冷水者, 令恣意飲之, 須臾自當寒振汗出, 腹響微痢
而解也. 若不渴者, 恐是陰極似陽, 服之反為害耳.
九味羌活湯
46. 九味羌活即沖和, 四時不正氣為?. 潔古製此代麻桂, 羌防蒼細
芷芎合, 生地早芩喘加杏, 無汗加麻有桂多, 胸滿去地加枳桔, 煩渴
知膏熱自瘥.
【註】此湯即沖和湯. 張潔古製此以代麻黃, 桂枝二湯. 即羌活, 防
風, 蒼朮, 細辛, 白芷, 川芎, 生地, 甘草, 黃芩也. 喘加杏仁. 無
汗加麻黃. 有汗加桂枝. 胸膈滿悶, 去生地加枳殼, 桔梗, 快膈氣也
. 煩渴引飲加知母, 石膏, 熱自瘥也.
十神湯
47 十神外感寒氣病, 功在溫經利氣殊, 升葛芎麻甘草芍, 薑蔥香附
芷陳蘇.
【註】此湯即升麻, 葛根, 川芎, 麻黃, 甘草, 芍藥, 香附, 白芷,
陳皮, 蘇葉, 生薑, 蔥白也, 能外發寒邪, 內舒鬱氣, 故曰寒氣病.
較之他劑, 有溫經利氣之功殊也.
人參敗毒散 荊防敗毒散 倉廩散
48. 人參敗毒虛感冒, 發散時毒疹痢良, 參苓枳桔芎草共, 柴前薄荷
與獨羌, 時毒減參加翹蒡, 血風時疹入荊防, 表熱噤痢加倉米, 溫熱
芩連實硝黃.
【註】人參敗毒散, 治氣虛感冒時氣之病. 即枳殼, 桔梗, 川芎, 茯
苓, 人參, 甘草, 柴胡, 前胡, 薄荷, 獨活, 羌活也. 時毒, 謂受四
時不正之氣, 或腫兩腮兩頤, 或咽喉腫痛, 依本方減人參加牛蒡, 連
翹治之. 時疹, 謂初病即有之疹. 血風, 謂遍身騷癢之疹. 俱依本方
減人參, 加荊芥, 防風治之, 名荊防敗毒散. 表熱無汗, 噤口痢疾,
依本方加倉米治之, 名倉廩散. 溫病, 熱病熱甚, 俱加黃連, 黃芩.
胃實便硬, 俱加芒硝, 大黃也.
五積散
49. 內傷生冷外感寒, 五積平胃半苓攢, 麻桂枳桔歸芎芍, 薑芷加附
逐陰寒, 腹痛嘔逆吳萸入, 有汗除麻桂枝添, 虛加參朮除枳桔, 婦人
經痛艾醋煎.
【註】五積散, 即蒼朮, 陳皮, 厚朴, 甘草, 半夏, 茯苓, 麻黃, 官
桂, 枳殼, 桔梗, 當歸, 川芎, 白芍, 乾薑, 白芷也. 表重用桂枝.
裡重用官桂. 陰寒肢冷加附子. 腹痛嘔逆加吳茱萸. 有汗除去麻黃加
桂枝. 氣虛加人參, 白朮, 除去枳桔. 婦人經痛加艾葉, 醋煎服之.
升麻葛根湯
50. 升葛芍草表陽明, 下痢斑疹兩收功, 麻黃太陽無汗入, 柴芩同病
少陽經.
【註】升麻, 葛根, 白芍, 甘草, 即升麻葛根湯也. 陽明表邪不解,
或數下痢, 及斑疹不透者, 均宜主之. 若兼太陽無汗之表證, 入麻黃
. 若兼少陽口苦耳聾, 寒熱往來, 半表裡之證, 加柴胡, 黃芩也.
二聖救苦丹
51. 初起時疫溫熱病, 救苦汗吐下俱全, 熱實百發而百中, 大黃皂角
水為丸.
【註】此丹即大黃四兩, 皂角二兩為末, 水為丸也. 每服三錢, 無根
水下. 弱者, 老者, 幼者, 量減服之. 此藥施治於初起時疫, 傳染傷
寒, 溫病熱病, 熱盛形氣俱實者, 百發百中. 服後或汗, 或吐, 或下
, 三法俱全, 其病立解.
溫膽湯
52. 傷寒病後液津乾, 虛煩嘔渴不成眠, 乃是竹葉石膏證, 膽經飲熱
此方先, 口苦嘔涎煩驚悸, 半苓橘草枳竹煎, 氣虛加參渴去半, 再加
麥粉熱芩連.
【註】傷寒病後燥渴虛煩, 乃竹葉石膏湯證, 非溫膽湯證, 詳在傷寒
要訣. 若少陽膽經飲熱, 則口苦、嘔煩、驚悸, 是溫膽湯證也, 即半
夏, 茯苓, 橘皮, 甘草, 枳實, 竹茹也. 形氣俱虛, 或因汗, 吐, 下
後及氣虛者, 均加人參. 渴去半夏加麥冬, 花粉, 以生津也. 有熱加
黃芩, 黃連, 以清熱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7-12-9 16:33:50 | 顯示全部樓層
先生  可谓大家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7-21 18:34:09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正法伤寒论。仲景遗书!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7-24 17: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楼主辛苦了哈!!!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2 03:50 PM , Processed in 0.02241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