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08|回復: 0

[轉貼]荊楚歲時記=民俗節日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4-8 18:37:4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荊楚歲時記=民俗節日

荊楚歲時記=民俗節日
正月部份:
(1)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
按史記云:「正月為端月。」春秋傳曰:「履端于始。」元,始也。
(2 )雞鳴而起。
按:周易緯通卦驗云:「雞、陽鳥也。以為人候四時,使人得以翹首結帶正衣裳也。」注云:「禮記內則云:「子事父母,婦事舅姑,雞初鳴,咸盥漱櫛纚笄。」則惟其常,非獨此日。但元正之朝,存亡慶弔,官有朝賀,私有祭享,虔恭宜早,復位于餘辰,所以標而異焉。
(3)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
按:神異經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長尺餘,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則令人寒熱,名曰山臊。」人以竹著火中朴熚有聲,而山臊驚憚遠去。玄黃經所謂山猓鬼也。俗人以為爆竹燃草起於庭燎,家國不應濫於王者。
(4)帖畫雞,或斲鏤五采及土?于戶上,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
按:莊周云:「有掛雞于戶,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於旁,百鬼畏之。」又魏時人問議郎董勛云:「今正臘旦,門前作煙火、桃神、絞索、松柏,殺雞著門戶逐疫,禮歟?」勛答曰:「禮,十二月索室逐疫釁門戶、磔雞、熯火行,故作助行氣。桃,鬼所惡,畫作人首,可以有所收縳。不死之祥。」又桃者五行之精,能制百怪,謂之仙木。括地圖曰:「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雞,日照則鳴,下有二神,一名鬱、一名壘,并執葦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則殺之,即無神荼之名。」應劭風俗通曰:「黃帝書稱,上古之時,有神荼、壘鬱兄弟二人,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搰人,援以葦索,執以食虎。于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于門,效前事也。
(5)於是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于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凡飲酒次第從小起,梁有天下不食葷,荊自此不復食雞子,以從常則。
按:四民月令云:「過臘一日,謂之小歲,拜賀君親,進椒酒,從小起,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輕能讀作耐老,柏是仙藥。」成公子安椒華銘曰:「肇惟歲首,月正元日,厥味惟珍,蠲除百疾。」是知小歲則用之漢朝,元正則行之(晉世)。典術云:「桃者五行之精,厭伏邪氣,制百鬼也。」董勛云:「俗有歲首,酌椒酒而飲之,以椒性芬香,又堪為藥,故此日采椒花以貢尊者飲之,亦一時之禮也。」又晉海西四令問勛曰:「俗人正日飲酒,先飲小者何也?」勛曰:「俗云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飲酒。」周處風土記曰:「元日造五辛盤,正月元日,五薰鍊形。」注:「五辛所以發五藏之氣,即大蒜、小蒜、韭菜、雲臺、胡荽是也。」莊子所謂:「春正月飲酒茹蔥以通五藏也。」食醫心鏡曰:「食五辛以辟厲氣。」敷于散出葛洪煉化篇。方用柏子仁、麻仁、細辛、乾薑、附子等分為散,井華水服之。又天醫方序云:「江夏劉次卿見鬼,以正旦至市,見一書生入市,眾鬼悉避,劉問書生曰:子有何術以至於此。書生言:我本無術,出之日,家師以一丸藥絳囊裹之,令以繫臂,防惡氣耳。於是劉就書生借其藥,至所見諸鬼處,諸鬼悉走,所以世俗行之。其方用武都雄黃,丹散二兩,蠟和令調如彈丸,正月旦,令男左女右帶之。」周處風土記曰:「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鍊形。」膠牙者,蓋以使其牢固不動,取膠固之義,今北人亦如之。
(6)熬麻子、大豆兼糖散之。
按:煉化篇云:「正月旦吞雞子、赤豆各七枚,辟瘟氣」。又肘後方云:「旦及七日吞麻子、小豆各二七枚、消疾疫」。張仲景方云:「歲有惡氣中人,不幸便死,取大豆二七枚、雞子、白麻子并酒吞之」。然麻豆之設,當起於此。
(7)又以錢貫繫杖腳,迴以投糞掃上,云令如願。
按:錄異記云:「有商人區一作歐明者,過彭澤湖,有車馬出,自稱青湖君,要明過家,厚禮之,問何所須,有人教明,但乞如願。及問以此言答,青湖君甚惜如願,不得已許之,乃是一少婢也。青湖君語明曰:「君領取至家,如要物,但就如願,所須皆得」。自爾商人或有所求,如願並為即得,數年遂大富。後至正旦,如願起晚,商人以杖打之,如願以頭鑽入糞中,漸沒失所,後商人家漸漸貧」。今北人正旦夜,立于糞掃邊,令人執杖打糞堆,以荅假痛,又以細繩繫偶人,投糞掃中,云令如願,意者亦為如願故事耳。
(8)元日服桃仁湯。
元日服桃仁湯,為五行之精,可以伏百邪。(明、養餘月令卷二)
五行之精,元日服之,辟百邪。(月令廣義卷五)
(9)桃板。
謝道通登羅浮山,見數童子以朱書桃板貼戶上。道通還以紙寫之,貼戶上,鬼見畏之。(政和證類大觀本草卷二十三)
(10)屠蘇酒。
屠蘇酒俗說:屠蘇草庵之名,昔有人居庵中,除夜遺閭里一貼藥,令井中浸之,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一家飲之,不病瘟疫,飲必自幼。云:少者得歲故先飲,老者失歲故後之。(月令廣義卷五)
唐人孫思邈有道術,除夕遺閭里藥囊浸井中,元日取水置酒,名屠蘇酒,闔家飲之不染瘟疫,飲必自幼,云:少者得歲故先飲,老者失歲故後飲。屠蘇思邈庵名。(群書類編故事卷二)
(11)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翦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以頭鬢,亦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按:董勛問禮俗曰:「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羊,四日為豬,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以陰晴占豐耗,正旦畫雞于門,七日帖人於帳。」今一日不殺雞,二日不殺狗,三日不殺羊,四日不殺豬,五日不殺牛,六日不殺馬,七日不行刑,亦此義也。古乃磔雞令畏鬼,今則不殺,未知孰是。荊人於此日向辰門前,呼牛羊雞畜令來,乃置粟豆於灰,散之宅內,云以招牛馬,未知所出。劉臻妻陳氏進見儀曰:「七日上人勝于人」。董勛曰:「人勝者,或剪綵或鏤金箔為之,帖于屏風上,或戴之,像人入新年,從新改形容」。華勝起于晉代,見賈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圖金勝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正月七日.戴勝見武帝於承華殿也」。舊以正月七日為人,故名人日,剪綵鏤金箔為人,皆符人日之意,與正旦鏤雞於戶同。今北人又有至人日諱食故歲菜,惟食新菜者,與楚諱食雞正相反,又餘日不刻牛羊豬犬馬之像,而二日獨施人雞,此則未喻。郭緣生述征記云:「魏東平王翕,七日登壽張縣安仁山,鑿山頂為會望處,刻銘於壁,文字猶在,銘云:正月七日,厥日為人,策我良駟,陟彼安仁」。老子云:「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楚詞云:「目極千里傷春心」。則春日登臨,自古為適,但不知七日竟起何代。晉代桓溫參軍張望,亦有正月七日登高詩。近代以來,南北同耳,北人此日食煎餅於庭中作之,云:「薰天」,未知所出也。
(12)人日鬼鳥。
荊楚歲時記云:人日夜,多鬼鳥過,人家槌床打戶,捩狗耳,滅燈燭,以禳之。(歲華紀麗卷一)
荊楚歲時記曰:「正月夜,多鬼鳥度,家家槌床打戶,捩狗耳,滅燈燭.以禳之。」玄中記云:「此鳥名姑獲,一名天帝女,一名隱飛鳥,一名夜行遊女,好取人女子養之,有小兒之家,即以血點其衣為誌,故世人名為鬼鳥。」荊州彌多,斯言信矣(太平御覽卷十九)
荊楚歲時記云:「姑獲夜鳴,聞則捩耳」,乃非姑獲,鬼車耳。二鳥相似,故有此同。(政和證類大觀本草卷十九)
荊楚歲時記云:姑獲一名狗星,衣毛為鳥,脫毛為女。
(13)人日人像
呂氏俗例云:其初七日,楚人取南北二山之土,以作人像一頭,令向正南,建立庭中,集宴其側,卻陰起陽,即以人北為冬氣,拒陰氣之禍,以人南為春氣,招陽氣之祜,故名云:人日也。
(14)人日白馬。
司馬談缺文。
(15)立春之日,悉翦綵為鷰以戴之,帖宜春二字。
按:綵鷰即合歡羅勝,鄭毅夫云:「漢殿鬥簪雙綵鷰,並知春色上釵頭」。宜春二字,傅咸鷰賦有其言矣。賦曰:「四時代至,敬逆其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鷰以迎至,翬輕翼之岐岐,若將飛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刑之有似,銜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嘉祉」。
(16)立春日為施鉤之戲,以緶作篾纜相罥,綿亙數里,鳴鼓牽之。
按:施鉤之戲,求諸外典,未有前事,公輸自遊楚為載舟之戲,退則鉤之,進則強之,名曰鉤強。遂以鉤為戲,意起于此。涅槃經曰:「鬥輪罥索」。其外國之戲乎,今鞦韆亦施鉤之類也,施或作拖。
(17)又為打毬鞦韆之戲。
按:劉向別錄曰:「寒食蹴鞠,黃帝所造,本兵勢也。」或云起於戰國,案鞠與毬同,古人蹋蹴以為戲也。古今藝術圖云:「鞦韆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趫者,後中國女子學之,乃以綵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鞦韆。」楚俗亦謂之施鉤,涅槃經謂之罥索。
(18)立春五辛盤。
立春日作五辛盤,以黃柑釀酒,謂之洞庭春色。蘇詩曰:辛盤得青韭,臘酒是黃柑。(編日新書)
(19)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
按:齊諧記曰:「正月半有神降陳氏之宅,云是蠶室,若能見祭,當令蠶桑百倍,疑非其事,祭門備之七祠。今州里風俗,是一作望日祠門戶。其法先以楊枝插於左右門上,隨楊枝所指,乃以酒脯飲食及豆粥糕糜插箸而祭之。」續齊諧記曰:「吳縣張成夜起,忽見一婦人立於宅東南角,舉手招成,成即就之,謂成曰:此地是君家蠶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於上以祭我,當令君蠶桑百倍,言訖而去,遂失所在,成如言為作膏粥,自此以後,年年大得蠶。」今世人正月十五日作粥禱之,加以肉覆其上,登屋食之。祝曰:登高糜,挾鼠腦,欲來不來,待我三蠶老,是則為蠶逐鼠矣。與齊記相似,又覆肉亦是覆膏之理。石虎鄴中記,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會,則登高又非今世而然者也。
(20)作宜男蟬。
都人上元夜,作宜男蟬,似蛾而大。(月日紀古卷一下 )
(21)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并占眾事。
按:劉敬叔異苑云:「紫姑本人家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于廁中迎之,卜咒云: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婦,小姑可出。」異苑又云:「於廁邊或豬欄邊迎之,捉之覺重,是神來也,平原孟氏恆不信,嘗以此日迎之,遂穿屋而去,自爾廁中著以敗衣,蓋為此也。」洞覽云:「是帝嚳女將死,云生平好樂,至正月半、可以衣見迎,又其事也。」雜五行書:「廁神名後帝。」異苑云:「陶侃如廁,見人自云後帝,著單衣、平上幘。謂侃曰:三年莫說,貴不可言。」將後帝之靈,馮紫姑而言乎?俗云:「溷廁之間必須靜,然後致紫姑。」
(22)正月未日夜,蘆苣火照井廁中,則百鬼走。
(23)正月十六夜
燕城正月十六夜,婦女群遊,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名辟人香。凡有橋處,相率以過,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門釘,中者兆吉宜子。(月日紀古卷一)
燕城正月十六夜,婦女群遊,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名辟人香。凡有橋處,相率以過,名走百病。(月令粹編卷四)
(24)飛百索
飛百索;正月十六日,群兒以長垣丈許,兩兒對牽,飛擺不定。若百索然,群兒乘其動時輪跳,以能過者為勝。(月令粹編卷四)
(25)元日至于月晦,並為酺聚飲食,士女泛舟,或臨水宴會,行樂飲酒。
按:每月皆有弦望晦朔,以正月為初年,時俗重之以為節也。玉燭寶典曰:「元日至月晦,人並酺食渡水,士女悉湔裳酹酒於水湄,以為度厄,今世人唯晦日臨河解除,婦人或湔裙。」又是月,民並脯食之名又似之矣。出錢為醵,出食為脯,竟分明擲虜,名為博射,藝經為擲博。
(26)晦日送窮。
按:金谷園記云:「高陽氏子瘦約,好衣敞食糜,人作新衣與之,即裂破以火燒,穿著之,宮中號曰窮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棄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窮鬼。
(27)正月三十日補天日。
補天日,江南風俗謂:正月三十日為補天日,以紅絲縷繫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穿。(事物異名錄卷二)
二月部份:
(28)二月八日,釋氏下生之日,迦文成道之時,信捨之家,建八關齋戒,車輪寶蓋,七變八會之燈,平旦執香花,遶城一匝,謂之行城。
按:本起經:「二月八日夜,淨居諸天共白太子,今者正是出家之時,車匿自覺,楗陟不復噴鳴,太子放身光明獅子吼,言諸佛出家之法,我亦如是,諸天捧馬四足,并接車匿,釋提柜因執蓋,北門自開,諸天歌讚,至于天曉,行已三踰闍那。」又本行經云:「鬼星已與月合,帝釋諸天唱言,時至太子聞已,以手拔髮令寤,諸天捧馬足出,至聞王內則行城中矣。」故今二月八日,平旦執香行城一匝,蓋起于此。又阿那經云:「二月八日當行八關之戒。」文佛經云:「在家菩薩,此日當行八關之齋戒。」
(29)春分日,民並種戒火草於屋上,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民候此鳥鳴,則入田以為候。
(30)社日,四鄰並結宗會社,宰牲牢,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享其胙。
按:鄭氏云:「百家共一社。」今百家所立社宗,即共立社之義也。
(31)二月社祭。
二月上丁日明日獻胙事。
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胙。(年中行事秘抄)
(32)社日開聰明。
社日小兒以蔥係竹竿,于窗中擉之,曰開聰明。或又加蒜,欲能計算也。(月令廣義卷六)
三月部份:
(33)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
按:歷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介子推三月五日為火所焚,國人哀之,每歲春暮為不舉火,謂之禁煙,犯之則雨雹傷田。陸翽鄴中記曰:寒食三日為醴酪,又煮糯米及麥為酪,擣杏仁煮作粥。玉燭寶典曰:「今人悉為大麥粥,研杏仁為酪,引餳沃之。」孫楚祭子推文云:「黍飯一盤,醴酪一盂,清泉甘水,充君之廚。」今寒食有杏酪麥粥,即其事也。舊俗以介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後漢周舉為并州刺史,移書於介推廟云:「春中食寒一月,老小不堪,今則三日而已。」謂冬至後一百四日、一百五日、一百六日也。」琴操曰:「晉文公與介子綏俱亡,子綏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復國,子綏獨無所得,子綏作龍蛇之歌而隱,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綏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舉火。」又周舉移書及魏武明罰令、陸翽鄴中記並云:「寒食斷火,起於子推。」琴操所云:「子綏即推也。」又云五月五日,與今有異,皆因流俗所傳。據左傳及史記,並無介推被焚之事。周禮司烜氏:「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注云:「為季春將出火也。」今寒食準節氣,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則禁火蓋周之舊制也。
(34)寒食挑菜。
按:如今人春日生菜。
(35)寒食。
寒食無定日,或二月或三月,荊楚記云: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節。又謂之百五節。(事林廣記甲集卷三)
寒食無定日,或二月或三月,去冬至一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節,又謂之百五節。秦人呼寒食為熟食日,言其不動煙火,預辦熟食過節也。六人呼為冷煙節,又云:禁煙節。(月令通考卷四)
(36)鬥雞、鏤雞子、鬥雞子。
按:玉燭寶典曰:「此節城市尤多鬥雞之戲。」左傳有季郈鬥雞,其來遠矣。古之豪家食稱畫卵,今代猶染藍茜雜色,仍加雕鏤,遞相餉遺,或置盤俎。管子曰:「雕卵.然後瀹之。」所以發積藏散萬物。張衡南都賦曰:「春卵、夏筍、秋韭、冬菁。」便是補益滋味,其鬥卵則莫知所出。董仲舒書云:「心如宿卵,為體內藏,以據其剛,髣?鬥理也。」
(37)三月三日,四民並出江渚池沼間,臨清流為流杯曲水之飲。
按:韓詩云:「唯溱與洧,方洹洹兮。唯士與女,方秉?簡兮。」注謂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續魄,祓除歲穢。周禮:「女巫歲時祓除釁浴。」鄭注云:「今三月上巳,水上之類。」司馬彪禮儀志曰:「三月上巳,官民並禊飲於東流水上,彌驗此日。」南岳記云:「其山西曲水壇,水從石上行,士女臨河一作行壇,三月三日所逍遙處。」續齊諧記:「晉武帝問尚書摯虞曰:「三日曲水,其義何指?答曰:漢章帝時,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一村以為怪,乃相與攜酒至東流水邊,洗滌去災,遂因流水以泛觴,曲水之義起於此也。」帝曰:若如所談,便非嘉事。尚書郎束晢曰:摯虞小生,不足以知此,臣請說其始,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汎酒。故逸詩云:「羽觴隨波流。」又秦昭王三月上巳,置酒河曲,有金人自東而出,奉水心劍曰:「令君制有西夏,及秦霸諸侯,乃因其處立為曲水,二漢相沿,皆為盛集,帝曰:善,賜金五十斤,左遷掣虞為陽城令。」周處吳徽注吳地記則又引郭虞三女,並以元巳日死。故臨水以消災所未詳也。張景陽洛禊賦,則洛水之遊,傅長虞神泉文.乃園池之宴,孔子暮春浴乎沂,則水濱禊祓,由來遠矣。
(38)是日取黍麴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謂之龍舌粄,以厭時氣。
(39)曲水之飲。
荊楚之俗,三月三日,亦出水渚沙洲間,或園宅地沼內,為曲水飲,不復用香草。(爾雅翼卷二)
(40)杜鵑。
三月三日,杜鵑初鳴,田家候之,此鳥鳴晝夜,口赤上天乞恩,至章陸子熟乃止。(爾雅翼卷七)
杜鵑初鳴,先聞者,主離別,學其聲,令人吐血於廁溷上,聞者不祥,厭之法,當為狗聲以應之。俗此說,按荊楚歲時記亦云有此言(政和證類大觀本草卷十九)
(41)三月榆莢雨
三月曰榆莢雨,清明曰潑火雨,一曰杏花雨,夏至曰黃梅雨,沾衣皆敗黕,閩以立夏後逢庚為入梅,芒種後逢壬為出梅,五月雨為分龍雨,一曰隔輒雨,六月名濯枝雨,七月六日曰洗車雨,七日曰洒淚雨,九月雨為黃雀雨。(事言要玄集)
(42)三月上巳
樂遊園漢宣所立,唐太平公主置亭遊賞,其地每上巳士女遊戲,就此祓禊。(群書通要卷六)
(42)踏百草
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時有鬥百草之戲,亦祖此耳。(四時宜忌三月事宜)
(43)三月杏花
引犍為舍人曰,杏花如荼,可耕白沙。(農雅釋天第一上)
四月部份:
(44)四月有鳥名獲榖,其鳴自呼,農人候此鳥鳴,則犁杷上岸。
按:爾雅云:「鳲鳩鴶鞠。」郭璞云:「今布榖也,江東呼獲榖。」崔寔正論云:「夏扈趍耕鋤,即竊脂玄鳥,鳴獲榖則其夏扈也。」
(45)四月八日,諸寺各設齋,以五色香水浴佛,共作龍華會。以為彌勒下生之徵也。
按:高僧傳:「四月八日浴佛,以都梁香為青色水,鬱金香為赤色水,丘隆香為白色水,附子香為黃色水,安息香為黑色水,以灌佛頂。」
(46)四月八日.法華會(八字佛)。
四月八日荊楚人相承,此日迎八字之佛於金城,設榻、幢、歌鼓以為法華也(月日紀古卷四上)
荊楚人相承四月八日,迎八字之佛於金城,設幡幢鼓吹、以為法樂。(歲時廣記卷二十)
荊楚人相承此日迎八字之佛於金城,設榻、幢、鼓鼓以為法華也。(淵鑑類函卷十八)
(47)九子母神。
四月八日,長沙寺閣下有九子母神,是日市肆之人無子者,供養薄餅以乞子,往往有驗。(唐歲華紀麗卷二,月令粹編卷八)
四月八日,長沙寺閣下九子母神,市肆之人無子者,供薄餅以乞子,往往有驗。(歲時廣記卷二十)
四月八日,長沙寺閣下有九子母神,是日市肆之人無子者,供養薄餅以乞子,往往有驗。(淵鑑類函卷十八)
(48)芙蓉、菱藕
荊楚之俗,四月八日,有染絹為芙蓉,捻蠟為菱藕。(爾雅翼卷七)
(49)四月十五日,天下僧尼是日就禪剎掛搭,謂之結夏,又謂之結制。
按:夏乃長養之節,在外行則恐傷草木虫類,故九十日安居。禪苑宗規云:「祝融在候,炎帝司方,當法王禁足之辰,是釋子護生之日,至七月十五日,應禪寺掛搭,僧尼盡皆散去,謂之解夏,又謂之解制。」禪苑宗規云:「金風漸漸,玉露瀼瀼,當覺皇解制之辰,是法歲周圓之日。」大藏經云:「四月十五日坐樹下,至七月十五日,僧尼坐草為一歲。」禪談語錄謂之法歲。
五月部份:
(50)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
按:異苑云:「新野庾寔,嘗以五月曝席,忽見一小兒死在席上,俄而失之,其後寔子遂亡。」或始於此。風俗通曰:「五月上屋,令人頭禿。」或問董勛曰:「俗五月不上屋,云五月人或上屋,見影魂便去。」勛答曰:「蓋秦始皇自為之禁,夏不得行,漢魏未改。」按月令:「仲夏可以居高明,可以遠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處臺榭。」鄭玄以為順陽在上也。今云不得上屋,正與禮反。敬叔云:「見小兒死而禁暴席,何以異此乎?俗人月諱,何代無之?但當矯之,歸于正耳。」
(51)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四民並蹋百草之戲,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
按:大戴禮曰:「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楚辭曰:「浴蘭湯兮沐芳華。」今謂之浴蘭節,又謂之端午。蹋百草即令人有鬥百草之戲也。宗則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雞未鳴時採艾,見似人處,攬而取之,用灸有驗。師曠占曰:「歲多病則病草先生,艾是也。今人以艾為虎形,或翦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
(52)是日競渡、採雜藥
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為水車,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土人,悉臨水而觀之,蓋越人以舟為車,以楫為馬也。邯鄲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越地傳云:「起於越王勾踐。」不可詳矣。是日競採雜藥。夏小正云:「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53)以五綵絲繫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條達等組織雜物、以相贈遺,取鴝鵒教之語。
按:孝經援神契曰:「仲夏繭始出,婦人染練,咸有作務。日月星辰、鳥獸之狀。文繡金鏤,貢獻所尊。」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絲、一名朱(一作百)索,名擬甚多。赤、青、白、黑以為四方,黃居中央,名曰襞方。綴於胸前,以示婦人蠶功也。詩云:「繞臂雙條達是也。」或問辟五兵之道,抱朴子曰:「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著心前。」今釵頭符是也。此月鴝鵒子毛羽新成,俗好登巢取養之,必先剪去舌尖,以教其語,謂之花鵒。
(54)夏至節日食粽
按:周處風土記謂為角黍,人並以新竹為筒稯,楝葉插五綵繫臂,謂為長命縷。
(55)是日取菊為灰,以止小麥蠹。
按:干寶變化論云:「朽稻成虫,朽麥為蛺蝶。」此其驗乎?
(56)五月相撲
一相撲音堆,蜀土荊楚襄之間曰堆,堆則爭力競倒之謂也,相堆之名,荊楚歲時記「荊楚之人,五月間,相結件為相堆之戲,即撲也。」俗間或相堆音堆撲也,亦曰相扠,皆非雅正。結件相撲之戲,相撲即相撲。月令云:養壯俠.以助陽氣。
(57)端午
京師以五月一日為端一、二日端二、三日端三、四日端四、五日端五。注:端始也。(元群書通要卷六)
京師以五月二日為端二、三日為端三、荊楚歲時記.四日為端四。(厲荃撰事物異名錄卷二)
五月五日為端陽,一云蒲節,一云重午。(清古今圖書集成歲功典卷五十一)
民斬新竹筍為筒粽,楝葉插頭,五綵縷投江,以為避火厄,士女或取練葉插頭,綵絲繫臂謂為長命縷。(玉燭寶典卷五)
皆連楝葉之玉并莖,黏裹印投羅水之中祭之,天下無災。此日楝葉置井中,而亥時取出治置,治瘧疫者,繫頸差止。五月五日及夏至日,日未出時,向日取井花水、若長流水,口含漱二七,身衣中勿反顧芬氣。五月五日庚午日,書貴人名字,著右足,是大人則歡喜。(惟宗公方撰本朝月令)
(58)游光厲鬼
五日以艾縳一人形,懸于門戶上,以辟邪氣,以五綵絲繫于臂上,辟兵厭鬼,且能令人不染瘟疫。口內常稱游光厲氣四字,知其名則鬼遠避。(遵生人卷四.明月令廣義卷十)
以艾結人形懸於門戶,以辟邪氣。常念游光厲鬼四字,則邪鬼辟。(月令採奇卷二)
五日口內常稱游光厲鬼四字,知其名則鬼遠避。(古今類傳卷二)
(59)解粽節
京師以端午為解粽節,以粽葉長者勝。(山堂肆考宮集卷十一)
京師以端午、為解粽節。(事物異名錄卷二)
(60)粽之由來
屈原以夏至日赴湘流,百姓競以食祭之,常苦為蛟龍所竊,以五色絲、合楝葉縳之,又以為獬廌食楝。(爾雅翼卷十八)
荊楚之俗,五月五日民並斷竹筍為筒粽,楝葉插頭,纏五絲縷,江中以為辟水厄,士女或楝葉插頭,五絲纏臂、謂長命縷。(爾雅翼卷九)
俗言屈原以此日投水,百姓競以食祭之。漢建武中,長沙人有見人自稱三閭大夫者,謂之曰:所祭甚善,長苦為蛟龍所竊,蛟龍畏楝葉、五色絲,自今見祭宜以五色絲合楝葉縳之,所以俗並事之。宗懍引風俗通,以為獬豸食楝,原將以信其志也,然則鳳凰獬豸,皆食楝,而蛟龍特畏之,是亦畏矣。(爾雅翼卷九)
荊楚歲時記云:風俗通獬豸食楝,又云:蛟龍畏楝。(政和證類大觀本草卷十四)
端午以菰葉裹粘米,謂之角黍。蓋取陰陽包裹之義。或云亦為屈原恐蛟龍奪之,以五采絲纏飯投水中,遂襲云。(紀纂淵海卷二)
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常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蛇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仍以五綵絲縳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荊楚歲時記(月令通考卷七)
(61)菖蒲。
端午刻菖蒲為小人子,或謂胡蘆形,帶之辟邪。(山堂肆考宮集卷十一)
端午刻菖蒲為人或葫蘆形,帶之辟邪。(紀纂淵海卷二)
蒲酒;端午以菖蒲生山間中一寸九節者,或鏤或屑泛酒,以辟瘟氣。(潛確居類書歲時部)
(62)土梟。
土梟穴土以居,故曰土梟。而荊楚歲時記稱:鴝鵒為土梟。(爾雅翼卷十六)
漢史曰:五月五日作梟羹…荊楚歲時記云:「聞之當喚狗耳」。又曰:「鴞大如鳩,惡聲,飛入人家不祥,其肉堪為炙」。(歲時廣記卷二三)
(63)蟾蜍。
五月五日,俗以此日取蟾蜍為辟兵。(歲時廣記卷二十三)
五月五日,取蟾蜍辟兵,習鑿齒集。(紺珠集)
(64)啄木。
野人以五月五日得啄木,貨之主齒痛。(歲時廣記卷二十三)
(65)八蠶繭。
八蠶繭出日南,至秋猶飼以柘,荊楚則早晚二蠶,則五月而已。(爾雅翼卷二四)
六月部份:
(66)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曰賀嘉雨。
(67)伏日並作湯餅.名為辟惡餅。
按:魏氏春秋:「何晏以伏日食湯餅.以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則伏日湯餅.自魏已來有之。
(68)六月三伏
案歷忌云:四時代謝.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秋金代火.金畏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也。(湘素雜記卷五)三伏;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末伏.按歷忌云:立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也.故曰伏日。(群書通要卷六)
七月部份:
(69)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
按:戴德夏小正云:是日織女東向.蓋言星也.春秋斗運樞云:牽牛神名略.石氏星經云:牽牛名天關.佐助期云:織女神名收陰.史記天官書云:是天帝外孫.傅玄擬天問云: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會天河.此則其事也.舊說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每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于槎上.多齎糧.乘槎而去.十餘月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有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為說來意.并問此是何處.答云.君還至蜀都.訪嚴君平.則知之.竟不上岸.因還如期.後至蜀.問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時也.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主關梁.織女則主瓜果.嘗見道書云.牽牛娶織女.借天帝二萬錢下禮.久不還.被驅在營室中.河鼓.黃姑.牽牛也.皆語之轉。
(70)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為針.陳几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按:世王傳曰:竇后少小頭禿.不為家人所齒.遇七月七日夜.人看織女.獨不許后出.乃有神光照室.為后之瑞.宋孝武七夕詩云.迎風披綵縷.向月貫玄針.是也.周處風土記曰:七月七日.其夜灑掃庭中.露施几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即牽牛也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咸懷私願.或云.見天漢中有奕奕白氣.或光輝五色.以為徵應.便拜得福.然則中庭祈願.其舊俗乎。
(71)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仙。
按:盂蘭盆經云:有七葉功德.並幡花、歌鼓、果食送之.蓋由此也.經又云:目連見其亡母生餓鬼中.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馳還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所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當為七代父母厄難中者.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佛敕眾僧.皆為施主.祝願七代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是時目蓮母.得脫一切餓鬼之苦.目連白佛.未來世佛弟子.行孝順者.亦應奉盂蘭盆供養.佛言大善.故後人因此廣為華飾.乃至刻木割竹.飴蠟剪綵.模花葉之形.極工妙之巧。
(72)面脂
七月采瓜犀.以為面脂。(古今圖書集成歲功典卷六十三,月令粹編卷十一)
(73)折璃琉筆
陸士衡云:魏武帝劉婕妤.以七月七日.折璃琉筆。(太平御覽卷六0五)
(74)七日曝經書
荊楚之俗.七月曝經書及衣裳.以為卷軸久則有白魚。(爾雅翼卷二四)
漢崔寔曰:七日曝經書及衣裳.習俗然也.穆天子傳.蠹書於羽陵.是也。(年中行事抄七月七日拂拭御調度事)
(75)張騫尋河源
漢武帝令張鶱使大夏尋河源.乘槎經月而至一處.見城郭如官府.室內有一女織.又見一丈夫牽牛飲河.鶱問曰.此是何處.答曰.可問嚴君平.織女取榰機石與鶱.而還後.至蜀問君平.君平曰.某年月日.客星犯牛女.所得榰機石.為東朔所識(歲時廣記卷二七)
張鶱尋河源.得一石.示東方朔.朔曰:此石是天上織女支機石.何至於此。(太平御覽卷五一)
八月部份:
(76)八月雨.謂之豆花雨。
(77)八月十四日.民並以朱墨點小兒頭額.名為天灸.以壓疾.又以錦綵為眼明囊.遞相遺餉。
按:述征記云: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取百草頭露洗眼.令眼明也。續齊諧記云:弘農鄧紹.嘗以八月旦入華山採藥.見一童子執五綵囊.承柏葉上露.皆如珠滿囊.紹問用此何為.答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言終.便失所在.今世人八月旦作眼明袋.此遺像也.或以金箔為之遞相餉焉。
(78)秋分社會
秋分以牲祠社.其供帳.盛於仲春之月.社之餘胙.悉貢饋鄉里.周於族.社餘之會
其在茲乎.此其會也.擲教于社神.以占來歲豐儉.或折竹以卜(太平御覽卷七二六)
秋分牲以祠社.具供帳.盛于仲春之月.社之餘胙.悉貢饋鄉里.周于族.社餘之會.其在茲乎.此其會也.擲筊于社神.以占來歲豐歉.或折竹以卜。(諱略卷三)
八月社日祠社.其供帳者.盛於仲春之節.以社之餘胙.悉以貢饋村里。(年中行事秘抄)
秋社擬教于神.以占來歲豐儉…又歲時記注文曰.教以桐為之.形如小蛤.言教.教令也.其擲法.則以半俯半仰者為吉也.此其所以為教也。(演繁露卷三)
九月部份:
(79)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
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節,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近代皆宴設於臺榭。又續齊諧記云: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厄,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繫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80)九月催禾雨
重九日.常有疏雨冷風.俗呼為催禾雨。(歲時廣記卷三十五)
九月九日事中.稱菰菜地菌之流.作羹甚美.鱸魚作膾.白和玉.一時之珍。(爾雅翼卷六)
(81)菊水源
豫章記云:南陽有菊水.居其側者多壽.劉寬月致三十斛.水源芳菊被崖.故以名。(組珠集)
(82)祿糕
食祿糕.民間九日作糕.上置粉麴.小鹿數枚.號食祿糕。(潛確居類書卷五,續編珠卷一)
民間九日.以粉麵蒸糕.上置小鹿數枚.號食祿糕。(穀玉類編卷二)
十月部份:
(83)十月朔日,黍臛、俗謂之秦歲首。
未詳黍臛之義,今北人此日設麻羹豆飯,當為其始熟嘗新耳,彌衡別傳云:十月朝,黃祖在艨艟上,會設黍臛是也。又天氣和煖似春,故曰小春。
(84)十月一日進暖爐炭
十月朔有司進暖爐炭,民間皆置酒作暖爐。(群書通要卷六)
十月朔有司進爐炭,民間置酒,作煖閣試爐。(元群書通要卷六)
十一月部份:
(850仲冬之月、采擷霜蕪菁,葵等雜菜乾之,並為鹹葅。
有得其和者,並作金釵色,今南人作鹹葅,以糯米熬搗為末,并研胡麻汁,和釀之,石窄令熟,葅既甜脆,汁亦酸美,其莖為金釵股,醒酒所宜也。
(86)冬至日、量日影,作赤豆粥以禳疫。
按: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為疫鬼,畏赤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又晉魏間,宮中以紅線量日影,冬至後,日影添長一線。
(87)十一月蘘荷
仲冬以鹽藏蘘荷,以備冬儲,又以防蠱…干寶搜神記云:其外蔣士先得疾下血言中蠱,家人密以蘘荷置其席下,忽大笑曰:蠱我者張小也,乃收小,小走。(政和證類大觀本草卷二八)
(88)白石李
詩有椇羞,廣雅枳椇實如珊瑚.十一月採.是白石木子。山中多有之.鹽荷蘘一冬儲備又以辟蟲(蠱)毒。(政和證類大觀本草卷十四)
十二月部份:
(89)十二月八日為臘日.史記陳勝傳.有臘日之言.是謂此也.諺言.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繫細腰鼓.戴胡公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沐浴轉除罪障。
按禮記云:儺人所以逐厲氣也.呂氏春秋季冬紀注云:今人臘前一日.繫鼓驅疫.謂之逐除.晉陽秋.王平子在荊州以軍圍逐除.以鬥故也.玄中記:顓頊氏三子.俱亡.處人宮室.善驚小兒.漢世以五營十騎.自端門傳炬送疫.棄洛水中.故東京賦云:卒歲大難.毆除群厲.方相秉鉞.巫覡操茢.倀子萬童.丹首玄製.桃弧棘矢.所發無臬.丹首帥赤幘也.逐除所服.宣城記云:洪矩吳時作廬陵郡.載土船頭.逐除人就矩乞.矩指船頭云.無所載.土耳.小說.孫興公常著戲頭.與逐除人共至桓宣武家.宣武覺其應對不凡.推問乃驗也.金剛力士.世謂佛家之神.案河圖玉版云:天立四極.有金剛力士.兵長三十丈.此則其義。
(90)其日並以豚酒祭灶神。
按禮器云:灶者老婦之祭也.尊於瓶.盛於盆.言以瓶為樽.盆盛饌也.許慎五經異義云:顓頊有子.曰黎.為祝融火正也.祀以為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姓王名搏頰.漢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嘗臘日辰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犬.因以祭之.謂為黃羊,陰氏世蒙其福.俗人所競尚.以此故也。
(91)歲前又為藏彄之戲,始於鉤弋夫人。
按:漢武故事云:上巡狩河間.見青光自地屬天.望氣者云.下有貴子.上求之.見一女子在空室中.姿色殊絕.兩手皆拳.數百人擘之莫舒.上自披即舒.號拳夫人.善素女術.大有寵.即鉤弋夫人也.辛氏三秦記曰:漢昭帝母鉤弋夫人.手拳有國色.世人藏鉤起于此.鉤亦作彄周處風土紀曰:進清醇以告蜡.竭恭敬于明祀.乃有藏鉤.俗呼為行彄.蓋婦人所作金環.以錔指而纏者.臘日祭後.叟嫗各隨其儕.為藏鉤之戲.分為二曹.以較勝負.得一籌者為勝.其負者起拜謝勝者.周處.成公綏並作彄字.藝經.庾闡則作鉤字.其事同也.俗云:此戲令人生離.有禁忌之家.則廢而不修。
(92)歲暮家家具肴蔌一作核,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孔子所以預以陪賓一歲之出,盛于此節。
(93)黑豆糜
吳中煮黑豆作糜,暮夜闔家同享,云能辟瘟氣,雖遠出未歸者,亦留貯口分,至襁褓小兒及僮僕,皆預荊楚歲時記。(編日新書,十二月二十五日.古今類傳)
(94)除夕焚香
除夕宜焚辟瘟丹,或蒼朮、皂角、楓藝諸香,以辟邪袪濕。宜鬱氣、助陽德,即閟空虛堂亦無不到。(月日紀古卷一)
(95)大石鎮宅
大石鎮宅,主災異不起,宅經取大石,鎮宅四隅.十二月暮日,掘宅四角,各埋一大右為鎮宅。(政和證類大觀本草卷三)
十二月暮日,掘宅四角,各埋一大石為鎮宅。(歲時廣記卷四十,本草綱目卷十一)
(96)七十二候之窮
三百六旬之盡,七十二候之窮。(編日新書、十二月三十日.月令廣義卷二十)
(97)閏月不舉百事。
按:周禮云:閏月王出居寢門,故為閏字。門中從王也,是月也,不舉百事,以無中氣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4-9 08:36:3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荊楚歲時記=民俗節日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3 10:42 PM , Processed in 0.01834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