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11|回復: 0

兩岸佛緣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6-23 07: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兩岸佛緣


石齊平/政經評論家教授

證嚴法師的師父印順長老六月四日圓寂了,享年一百歲。弘一法師李叔同死前寫了「悲欣交集」四字,想來也是印順長老圓寂前的心境。
印順,浙江海寧人,生於1906年,二十五歲在普陀山出家,師父是清念上人(倡導「人生佛教」太虛大師的戒兄)。
二十九歲那年,印順走訪奉化雪竇寺,首次禮見太虛大師。太虛圓寂後,印順留住雪竇寺編完《太虛大師全集》。
1949年印順赴港,1952年赴台參加佛學會議,據說因證件遺失,回不了香港,就在善導寺做了住持,並在全台各地弘揚佛法,倡導「人間佛教」,「阿含經」中的兩句經文:「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天上成佛」,成為印順終身奉行不渝的佛理,並因此感動了自行削髮出家的證嚴法師,被證嚴懇請收為徒弟。
印順深研佛理,撰書七百多萬字,但千言萬語,歸納一句,就是糾正世俗宗教的鬼化與神化,主張「人間佛教」,從利他中完成自利的菩薩行。印順繼承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通過慈濟證嚴的力行在台灣播種生根,發揚光大,並進一步澤被海外眾生,包括在中國大陸的諸多善行義舉。
中國大陸1978年鄧小平改革開放以前,對台灣的印象只有「寶島、阿里山、日月潭」。八0年代逐步開放之後,在「寶島、阿里山、日月潭」之外的第一波印象,是鄧麗君和羅大佑的歌,瓊瑤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風靡大江南北,這個印象,基本上是好的,正面的。
接著,第二波印象來自一批批過海西進的台商,必須說,這個階段對台灣的印象毀譽參半,甚至毀多於譽,溫世仁大約是少有的好印象之一。
再下一波,政客,不管是在大陸親身所見,或通過媒體電視所見,給大陸人民的印象恐怕都極為負面。
第四波就有趣了,人很少,屈指可數,可對數以億計的大陸人民而言,不管是看到、聽到、讀到,都產生了巨大的震撼,很多人腦中會想,台灣怎麼會有這樣的人物!短短一、兩年,數以千萬甚至億計的大陸人民,開始著迷於李敖的思想與風采,陳文茜的聰明與機智,龍應台的批判與犀利。大陸人對台灣,一個基本上與大陸隔離了一百一十年的小島,終於有了更多一些的認識了。
然而,台灣真正的、最寶貴的價值,絕大多數的大陸人還未有聽聞,一無所知,那就是證嚴,及數百萬被證嚴感召,無怨無悔,卻又滿心歡喜篤行人間佛教的信眾,綜合而成的「慈濟現象」。
「慈濟現象」是台灣的價值與榮耀,也是全中國的價值與榮耀,甚至是全球人類的價值與榮耀。在濁世滔滔,基督教文明同伊斯蘭文明產生摩擦與矛盾之際,這一支有別於藏傳佛教、泰國佛教、日本佛教,獨樹一幟,摸索而出的人間佛教,自大陸經過香港傳到了台灣,又在台灣這塊寶地上因緣而得以傳承發揚;有朝一日,如又度回到了大陸,那就真是成就了一段兩岸佛緣了。
印順之生,印順之死,「只有緣起,沒有結束」,應可作如是觀。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6-25 08:53:52 | 顯示全部樓層

兩岸佛緣

***** 版主模式 *****

此文章是管理員從<a href=forums.cgi?forum=55>文藝天地</a>轉移過來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6-25 14:52:40 | 顯示全部樓層

兩岸佛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4 11:27 AM , Processed in 0.01706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