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41|回復: 0

捐款比一比》老美最慷慨 法國最摳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2-18 17:25: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報導】 2007.02.18 07:55 am

  
對十二個國家慈善捐款在國內生產毛額(GDP)中所占比率的調查顯示,美國人捐善款最大方,法國人解囊最不慷慨,倒不是法國人摳門,而是稅負和社會保險負擔較重的國家,個人捐獻在國內生產毛額中所占比例自然也較低。

換句話說,政府若以抵稅和減稅等政策鼓勵行善,加上社會福利保險負擔較低,這個國家的人民,會更樂於發善心捐善款。

例如美國、英國政府減稅最大方,個人行善占GDP的比例也分居排行榜的一、二名,稅負與社會福利保險費都高的法國即敬陪末座。接受調查的國家,多數有捐款抵稅的辦法,但影響大小並不清楚。

根據根據非營利組織「慈善援助基金會」的調查,平均所得高的國家,人民不見得樂善好施,荷蘭與法國就是例子,平均所得高,捐款在GDP所占比率卻偏低,而南非與澳洲則恰好相反。只有美國、英國、加拿大是高所得與行善成正比。

十二國的個人行善排行榜,按照所占GDP比率依序為美國(百分之一點六七)、英國(百分之○點七三)、加拿大、澳洲、南非、愛爾蘭、荷蘭、新加坡(百分之○點二九)、紐西蘭、土耳其、德國、法國(百分之○點四)。選擇這十二國作調查,主要是這些國家能執行英文調查。

從比率來看,這些國家的善心落差極大;而所有十二國行善的平均比率占GDP的百分之○點五。此外,英國與荷蘭還可以在個人行善上再加把勁。

就宗教捐獻影響來說,十二國也有顯著差異。美國和愛爾蘭的宗教捐獻比例高,而兩國的個人行善占GDP的比率也高。澳洲、紐西蘭宗教捐獻中等,但澳洲個人行善占GDP的比率高,紐西蘭占GDP的比率較低。
 樓主| 發表於 2007-2-18 17:27:00 | 顯示全部樓層
去年全美捐款數 破紀錄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綜合外電報導】 2007.02.18 07:55 am


「慈善家記事報」十六日報導,股神巴菲特去年大手筆捐出三百六十一億美元(約台幣一兆一千九百億元)給蓋茲基金會,拿下全美捐款第一名的頭銜。在其他慈善家的競爭下,二○○六年的全美捐款總數也打破歷史紀錄。

去年有廿一名美國人捐款金額從一億美元起跳,打破歷來紀錄,對依賴捐款的大學、醫學中心、藝術團體和其他組織來說,去年是大豐收的一年。

慈善家記事報公布六十大慈善家,其中較出名的有洛克斐勒捐出兩億五千兩百萬美元,排名第六;紐約市長彭博捐款一億六千五百萬美元,排名第九;美國財長寶森針對環保和其他運動捐出一億美元,和地產大亨查克曼並列十八。

金融大亨索羅斯捐出六千萬美元;名主持人歐普拉溫芙蕾也慷慨拿出五千八百卅萬美元。

捐款在一億美元以下的富人總共承諾捐出七十億美元,比二○○五年的四十三億美元高出許多。

大多數捐款來自加州的富人。金西金融公司前執行長桑德勒夫婦捐給他們的基金會十三億美元,以支持醫學研究。桑德勒妻子的兄弟歐舍也捐出七億兩千三百萬元,用於學術獎學金和藝術表演。

已故灣區地產大亨約瑟夫捐出五億美元用於猶太教育。微軟創辦人蓋茲夫婦去年捐出三億一千六百萬美元,但他們去年未承諾新捐款,因此未上榜。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7-2-18 17:28:00 | 顯示全部樓層
富豪行善》一擲千金 輸人不輸陣?

【聯合報?編譯王先棠╱報導】 2007.02.18 07:55 am

  
股神巴菲特去年六月宣布要把三百六一十億美元(約台幣一兆一千九百億元)捐給微軟董事長比爾

?蓋茲主持的慈善基金會,創下有史以來最大筆慈善捐款紀錄。在蓋茲和巴菲特聯手號召下,世界級富豪捐款手筆愈來愈大,儼然成為新時尚。

二○○六年美國十五筆最高額善款總數達三百五十億美元(約台幣一兆一千五百億元),遠超過二○○五年的廿億美元和二○○四年的四十四億美元。難怪富比世雜誌等媒體稱去年是「慈善年」。

一筆又一筆數額驚人的善款,不禁讓小老百姓好奇,這些富豪一擲千金行善,究竟動機為何?

善款創新高,巴菲特功不可沒。他去年一共捐出四百卅五億美元(約台幣一兆四千三百五十億元),帶動富豪捐款風潮,連政治人物都起而效法。美國財政部長寶森去年就大手筆捐出八億美元,投入溼地和鳥類保育。

慈善家記事報編輯包默說:「巴菲特登高一呼,幾乎捐出所有家產,促使許多人見賢思齊。」

社會壓力以及富豪想要提升形象,也是捐款的動機之一。貧富差距擴大已是全球性趨勢,窮人看待富人,不免有愈來愈強烈的忌妒甚至帶點仇視。富豪若能捐款濟貧,當然有助於化解這種貧富對立。

維京集團創辦人李察?布蘭森就不諱言,他不想因為一身銅臭造成員工不滿。他在南非鄉下創辦愛滋病醫療中心,並打算以維京集團運輸事業的卅億美元營收發展替代能源,對抗全球暖化。他說,奢華遊艇、私人飛機、超大禮車不會讓大老闆生活更愉快,這些身外之物只會帶給員工負面觀感,「把錢花在非洲豈不是更好,這才是中庸之道」。

巴菲特這類富豪積極行善,主要動機當然是消滅貧困、革除疫疾這種宏偉目標。但除此之外,富比世雜誌認為,富豪之間的「同儕壓力」是捐款手筆愈來愈大的原因之一。

世界級富豪自成一個圈子,相互熟識且經常在相同的社交圈遇上,面子是輸不起的事,你捐了十億,我就不好意思只拿出一億,於是捐款金額節節高升。如今在歐美富豪圈,單筆一百萬美元的捐款,媒體根本懶得理會了。

富豪之間比宅邸豪華、比遊艇大小早已不是新聞,比善款多寡當然不足為奇。

以蓋茲和巴菲特為例,兩人儘管交情不錯,卻經常開玩笑的爭辯誰比較有錢,牌桌上更是互不相讓。有一回十五世紀義大利藝術家達文西的筆記本公開拍賣,兩人都暗自參加競標,結果蓋茲以三千萬美元得標。事後巴菲特就笑說:「早知道跟我競標的是比爾,我會把價格拉抬得更高。」

西方人比較沒有錢留子孫的想法,而是希望子女自力更生,也是他們比較慷慨的原因之一。巴菲特就說,他們夫婦倆從沒想到要留給子女大筆遺產,因為「當你的子女在家庭環境、生活水準和受教育機會等各方面都已占盡優勢時,再留大筆錢給他們是既不正確也不合理的做法」。

育有一兒一女的美國財長寶森也說,他「太愛孩子了,所以不能把自己的錢留給他們」。

大筆捐款能獲得的另一個回饋,就是名垂千古。富豪有了幾輩子都用不完的錢,自然想要留個美名,讓後人記得。美國「能源大王」大衛?柯克捐給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兩千萬美元,協助館方維護舉世聞名的恐龍化石收藏。往後柯克的子孫參觀自然歷史博物館,一定會到「大衛?柯克恐龍廳」。

許多富豪回饋母校也有類似的動機,除了讓學弟妹有更好的學習環境,也能在校園裡有一座以自己為名的大樓。「星際大戰」名導演盧卡斯就透過他的「盧卡斯電影基金會」捐給南加州大學一億七千五百萬美元,增建教學大樓,加強多媒體傳播的研究。

耐吉公司創辦人奈特去年捐了一億零五百萬美元給史丹福商學院,專供興建校舍與促進跨學門研究之用。一九六二年獲得史丹佛企管碩士的奈特說,報答母校的機會「此生難再」,他希望捐款能「使商管教育超越顛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7-2-18 17:28:51 | 顯示全部樓層
富豪行善》辦學建醫院 救貧幫脫貧

【聯合報?編譯陳宜君?報導】 2007.02.18 07:55 am

  
富豪近年來慷慨捐出大筆資產行善,而且不光捐錢給需要救急的對象,還致力從事具有長遠影響的公益事業,最主要就是投入教育和改善窮國衛生,使其果效從現在延伸到未來,從點擴大到面。

微軟公司創辦人蓋茲夫婦的基金會,是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會,致力改善世界各地民眾的生活,減少貧富差距造成的不公平。這個基金會的第一個贊助計畫就是推動全美圖書館提供免費上網,如今美國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圖書館都有這項服務。該基金會還協助美國西北地區的七百所老舊中學整建,並贊助創辦九百所新學校。

蓋茲夫婦的基金會後來將觸角擴及全球衛生問題,提撥六成以上可用資金贊助相關計畫,其中大多用於蓋茲稱為「三大疾病」的瘧疾、愛滋病和結核病。

在該基金會的贊助下,科學家研發出全球第一支可大幅降低瘧疾感染和死亡率的疫苗,最快可在二○一○年上市。

富比世最新富豪排行榜中名列全球第十的香港首富李嘉誠,除了捐款協助學校與教育團體,還在中國大陸推動教育改革,創辦汕頭大學與五間附屬醫院,每年招收六千五百名大學生與一千五百名研究生。他在二○○二年創建長江商學院,希望為大中華地區培養世界級的商業領袖。

美國脫口秀女王歐普拉也成立三個慈善基金會,負責不同領域的慈善工作,並運用個人魅力,在主持的節目中呼籲粉絲一起行善。歐普拉的捐贈對象大多是在非洲,其中投資四千萬美元(約新台幣十三億元)在南非興建的「歐普拉領袖專科學校」一月啟用,第一屆的一百五十二名學生都是來自家庭年所得不及八百美元(約新台幣兩萬六千元)十二至十三歲非洲女孩。該校未來計畫將每屆招生人數擴充到四百五十人。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7-2-18 17:31:01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錢出錢 沒錢的 當志工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報導】 2007.02.18 07:55 am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富豪流行大筆捐款,沒錢的平凡人則愈來愈盛行當志工,為改善世界貢獻一己之力。以美國為例,根據一項美國志工趨勢的長期研究,美國人當志工的時間大為提高,特別是美國老人,卅年來當志工的時間增加了百分之六十四之多。

流行當志工的趨勢當然不限於富裕國家的老人。新聞周刊去年曾深入報導亞洲青年志工熱潮,問卷調查發現印尼三大知名大學學生,高達七成說他們的最大志願是進入非政府組織擔任義工。新聞周刊說,背後原因是亞洲青年想要「改變」,改變社會也改變自己。

不只印尼,統計顯示,南韓從事志工的人數已突破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印度已有兩百多萬個非政府公益組織,連政府控管一向嚴格的中國大陸,近五年來都新成立了兩千多個環保與人權志工團體。

根據「美國志工成長:一九七四年以來趨勢調查報告」,一九八九年來,美國志工成長超過三成二。而嬰兒潮,以及四十五到六十五歲的美國人,是這段期間奉獻志工時間最多的一群。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八九年來,來自教育與青年服務組織的志工時間,也多了百分之六十三。而十六歲到十九歲的青少年男女,做志工的時間也比一九八九年提高一倍有餘。

「國家與社區服務」的研究與政策發展負責人葛里姆指出,年輕志工增加,與參與學校與大學服務學習計畫的人變多有關;中年志工,有部分是因晚婚與晚生子女,但這種中年人,更願為子女的學校活動付出;老人則因平均壽命延長,而有更多的餘裕助人。

宗教團體的鼓吹當然是人們愈來愈樂於當志工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志工熱潮興起的因素,就是富裕國家的人們在溫飽無虞甚至物質氾濫的當代,開始思考人生價值,許多人藉著做志工體驗到奉獻的快樂,成為滿足心靈需求的重要途徑。

當志工不只是奉獻,更能達成自我成長,近年來興起的「公益旅行」就是最好的例子。如今許多年輕人流行花一筆小錢,到海外從事濟貧或環保志工,一方面做好事,一方面行萬里路增廣見聞,不少人經過一趟公益旅行人生觀徹底改變,甚至成為專職志工。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2 01:03 AM , Processed in 0.02186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