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16|回復: 0

M.K.FU(洛子)先生的論文(5)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9-19 16:21: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4 律以揆度和中醫學說的關係:
<<淮南子.天文訓>>中也出現了第三種 “律以揆度” 方式, 在北斗配生二 十 四 時 之 變 當中它的配法是很特別的,


斗指 子 則 冬 至 , 音 比 黃 鐘
加十 五日 指 癸 則 小 寒 , 音 比 應 鐘 ;
加十 五 日 指 丑 則 大 寒 , 音 比無 射 ;
加十 五 日 指 報 德 之 維 , 則 越 陰 在 地 ,
故曰 距 日 冬至 四 十 六 日 而 立 春 , 陽 氣 凍解 , 音 比 南 呂 ;
加十 五 日 指寅 則 雨 水 , 音 比 夷 則 ;
加十 五 日 指 甲 則 雷 驚 蟄 , 音 比 林鐘 ;
加十 五 日 指 卯 中 繩 , 故 曰 春 分 則 雷 行 , 音 比蕤 賓 ;
加十 五 日 指 乙 則 清 明 風 至 , 音 比 仲 呂 ;
加十 五 日 指 辰 則穀 雨 , 音 比 姑 洗 ;
加十 五 日 指 常 羊 之 維 則 春 分 盡 ,
故曰有 四 十 六 日 而 立 夏 , 大 風 濟 , 音 比夾 鐘 ;
加十 五 日 指 巳則 小 滿 , 音 比 太 蔟 ;
加十 五 日 指 丙 則 芒 種 , 音 比 大 呂 ;
加十 五 日 指 午 則 陽 氣 極 ,
故曰 有 四 十 六 日 而 夏 至 , 音 比黃鐘
加十 五 日 指 丁 則 小 暑 , 音 比 大 呂 ;
加十 五 日 指 未 則 大 暑 , 音 比 太 蔟 ;
加十 五 日 指 背 陽 之 維 則 夏 分 盡 ,
故曰有 四 十 六 日 而 立 秋 , 涼 風 至 , 音 比 夾鐘 ;
加十 五 日 指申 則 處 暑 , 音 比 姑 洗 ;
加十 五 日 指 庚 則 白 露 降 , 音 比 仲呂 ;
加十 五 日 指 酉 中 繩 ,
故曰 秋 分 雷 戒 , 蟄 蟲 北 鄉 , 音比 蕤 賓 ;
加十 五 日 指 辛 則 寒 露 , 音 比 林 鐘 ;
加十 五 日 指戌 則 霜 降 , 音 比 夷 則 ;
加十 五 日 指 蹄 通 之 維 則 秋 分 盡 ,
故曰 有 四 十 六 日 而 立 冬 , 草 木 畢 死 , 音比 南 呂 ;
加十 五日 指 亥 則 小 雪 , 音 比 無 射 ;
加十 五 日 指 壬 則 大 雪 , 音 比應 鐘 ;
加十 五 日 指 子 。
或者可以用下圖來顯示:

此圖的特點在於它不像第一種按 黃鐘、大呂、太蔟、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環流方式從子最大, 到亥最小然後重起黃鍾, 而這裡卻是分開十三層, 黃鍾在 “子午” 二位把圓圈分開兩分, 然後從坎宮(北方)三氣 壬子癸中兩氣 從小到大分左右兩路共同 上升。然後到了最上層 位會合後再變為黃鍾按照上文律數看 「黃鍾長八寸十分一,宮。應鍾長四寸二分三分二,羽。」那麼應鍾律長目的兩倍接近黃鍾的律長, 其中出現少許音律學的音分差約4.33律數, 若從音樂樂理上去尋找答案固然不是劉安的原意。如按照古人的寒暑燥濕的概念, 和用淮南子的繩子去量, 此圖分開二十四節氣為十三層可能是把它作為 “氣溫梯度”的想法, 加上黃鍾為眾律之長, 這樣的作用是甚麼? 淮南子在這方面用了大量篇幅去介紹他的理論, 例如大宇宙陰陽論, 陰陽刑德論, 規矩權衡論, 水火論等。 (水火論見下節)
此圖除了在律曆上有關鍵的作用外, 還對中醫學有重要的影響, 按中醫說法, 此圖中仿照人身訂出水火二氣升降模式, <<醫書闡釋>>鄭欽安以 “子午”黃鍾為 一元中之子午針認為氣有餘便是火, 氣不足便是寒()。然後一氣分為下中上三步, 太陽, 陽明, 少陽為三陽從下而上升; 三陰則太陰, 少陰, 厥陰由上中下而降 , 合之二三如六, 故六步成位, 六爻之義於此分, 六氣六經之所由判. 鄭氏太過不足論, 和六氣六爻升降論與張仲景之<<傷寒論>>甚合:
十五 日 得 一 氣 , 於 四 時 之 中 , 一 時 有 六 氣 ,四 六名 為 二 十 四 氣 。
然氣 候 亦 有 應 至 仍 不 至 ,或 有 未 應 至 而至 者,
或有 至 而 太 過 者 , 皆 成 病 氣 也 。
但天 地 動 靜 , 陰陽 鼓 擊 者 , 各 正 一 氣 耳 。 是以 彼 春 之 暖 , 為 夏 之 暑 ; 彼秋 之 忿 , 為 冬之 怒 。 是 故
冬至 之 後 , 一 陽 爻 升 , 一 陰 爻 降 也 ;
夏至 之 後 , 一 陽 氣 下 , 一 陰 氣 上 也 。
若此 子午針一轉, 三陰三陽便出現 <<淮南子.時則訓>>中的六合 現象 :


「孟春 與 孟 秋 為 合 ,
仲春 與 仲 秋 為 合 ,
季春 與 季 秋 為 合 ,
孟夏 與 孟 冬 為 合 ,
仲夏 與 仲 冬 為 合 ,
季夏 與 季 冬 為 合 。」
此又與<<天文訓>>中的說法一致
何謂 六 府 ? 子 午 、 丑 未 、 寅 申 、 卯 酉 、 辰戌 、 巳 亥 是 也。
此論與東漢張仲景所著 <<傷寒論. 傷寒例第三>>之論有極相似之處, 其云:
凡時 行 者 ,
春時 應 暖 , 而 復 大 寒 , 夏 時 應 熱 , 而反 大 涼,
秋時 應 涼 而 反 大 熱 , 冬 時 應 寒 而 反 大 溫 ,
此非其 時 , 而 有 其 氣 , 是 以 一 歲 之 中 , 長 幼之 病 , 多 相 似 者, 此 則 時 行 之 氣 也 。
張仲景更說 : 夫欲 候 知 四 時 正 氣 為 病 , 及 時 行 疫 氣 之 法 ,皆 當按 斗 曆 占 之 。
: 四時 八 節 , 二 十 四 氣 , 七 十 二 候 決 病 法:
立春 正 月 節 斗 指 艮 雨 水 正 月 中 指 寅
驚蟄 二 月 節 指 甲       春 分 二 月 中 指 卯
清明 三 月 節 指 乙       穀 雨 三 月 中 指 辰
立夏 四 月 節 指 巽       小 滿 四 月 中 指 巳
芒種 五 月 節 指 丙           夏 至 五 月 中 指 午
小暑 六 月 節 指 丁           大 暑 六 月 中 指 未
立秋 七 月 節 指 坤           處 暑 七 月 中 指 申
白露 八 月 節 指 庚           秋 分 八 月 中 指 酉
寒露 九 月 節 指 辛           霜 降 九 月 中 指 戌
立冬 十 月 節 指 乾           小 雪 十 月 中 指 亥
大雪 十 一 月 節 指 壬       冬 至 十 一 月 中 指 子
小寒 十 二 月 節 指 癸       大 寒 十 二 月 中 指 丑
二十 四 氣 , 節 有 十 二 , 中 氣 有 十 二 , 五 日 為一 候氣 亦 同 , 合 有 七 十 二 候 , 決 病 生 死 ,此 須 洞 解 之 也
可見張仲景所說和劉安所論幾乎是同一學派, 因此對<<淮南子>>此二十四氣圖的發掘對中醫學家有著重大的意義。
由於律曆是上古集多重科學理論於一體的綜合科技產物, 在日新月異不斷演變的時代裡面, 只能非常無奈地因存在不協調以致被個別學科部分, 甚至全部被摒棄於後。例如漢初陰陽曆法的使用, 對於先秦有可能使用的太陽曆可能已經不再完全被保留, 人們對習慣以久的 “干支”紀年紀月紀日法, 加上干支的特殊固定方位觀念, 不得不帶來很大衝擊
科技是不斷進步的, 而在這種曆法更替以前所產生的各種科學技術, 特別是以先秦天文曆法, 陰陽五行理論為基礎的中醫學, 卻未能與時並進, 甚至連一些源頭理論都 失傳 。 發展至今天它的 “陰陽五行” 和五運六氣理論學說都已經是支離破碎, 在近代出現多次存廢壓力下發展得寸步難行。特別在三陰三陽的問題上發展至今居然可以有三, 四十種的說法, 我們於本文大膽提出淮南子 以律量氣的理論或許可以讓中醫學的學者們從另一角度去審視 <<黃帝內經>>中的陰陽五行理論, 其中尤以 天元紀、五運行、六微旨、氣交變、五常政、六元正紀、至真要等運氣七篇中被唐. 王冰加編的, 近乎玄學的五運六氣理論
    老平點評:論文這一節重點突出了用律以揆度中醫學說。如果要詳細說明這一方面的問題,愚認為非三言兩語可以講清楚的。中醫學自黃帝內經始,作為一套「理論」,因為經過二千多年的歲月變遷,現今流行的版本是否和原來的一樣呢?誰也說不清。而中醫學和易學的關係已經有很多人評論過了,但都是十分混亂。中醫學和術數有很相似的地方,就是派系很多,所謂的理論也是五花八門,都欠缺完整的依據。所以,就形成了被某些人用來攻擊,甚至提出要廢除中醫的謬論。其實,中醫學(包括藥學)是非常科學的,但由於歷史的原因,未能做到與時俱進。愚年青時也曾研究過中醫藥學,看到現時中醫藥學的境況,真的痛心疾首。愚本來已經是頤養天年之時,但仍要不揣淺陋,準備花兩三年的時間去寫一本有關中醫藥學的正本清源及其科學內涵的書。因為其中牽涉到的問題十分之多,所以,這裡就不能詳細說明了。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1 11:12 AM , Processed in 0.02054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