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十二律和易學的關係
承上文關於醫學上與十二律的關係, 本節將繼續跟進<<傷寒論>>中所述 「爻」的問題, 根據鄭氏注<<周禮>>所云
「其律呂相生以陰陽六體為
黃鍾 初九,
下生林鍾初六
林鍾又上生太族之初二,
太族又下生南呂之六二,
南呂又上生姑洗之九三,
姑洗又下生應鍾之六三,
應鍾又上生蕤賓之九四,
蕤賓又下生大呂之六四,
大呂又上生夷則之九五,
夷則又下生夾鍾之六五,
夾鍾又上生無射之上九,
無射又下生仲呂之上六,
故仲呂復生黃鍾而循環焉. 」
班固在<<漢書>>三統説中配十二月令時, 他先是黃鍾為十一月初九, 六月坤之初六, 而林鍾卻一
一時為「未」而在下面卻是「丑」例如:「林鐘未之 丑為地正,太簇寅為人正。三正正始,是以地正適其始紐於陽東北丑位。易曰「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對此二圖以及三統說配十二月令作用並不按照「律以揆度」以律數大小而從生律次序,鄙見認為理論牽強,在未有更好的科學說法前,本節還是以《淮南子》所提出的「律以量氣」為準來論「爻」。
《漢書.律志》跟著配十二月令和十二地支之時卻是按照黃,大,太,夾,姑仲…的六陽律,配六陰呂後,亦即是按律數大小來排列{見生律篇},其在十二律生律上這些說法原襲先秦典籍,其云:
「九六相生,陰陽之應也.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
律以統氣類物,
一曰黃鐘,二曰太簇,三曰姑洗,
四曰蕤賓,五曰夷則,六曰亡射
呂以旅陽宣氣,
一曰林鐘,二曰南呂,三曰應鐘,
四曰大呂,五曰夾鐘,六曰中呂.
宮以九唱六,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始於子,在十一月。
大呂:呂,旅也,言陰大,旅助黃鐘(宮)(宣)氣而牙物也,位於丑,在十二月。
太族:族,奏也,言陽氣大,奏地而達物也。位於寅,在正月。
夾鐘,言陰夾助太族宣四方之氣而出種物也,位於卯,在二月。
姑洗:洗,絜也,言陽氣洗物辜絜之也。位於辰,在三月。
中呂,言微陰始起未成,著於其中旅助姑洗宣氣齊物也。位於已,在四月。
蕤賓:蕤,繼也,賓,導也,言陽始導陰氣使繼養物也。位於午,在五月。
林鐘:林,君也,言陰氣受任,助蕤賓君主種物使長大 盛也。位於未,在六月。
夷則:則,法也,言陽氣正法度而使陰氣夷當傷之物也。位於申,在七月。
南呂:南,任也,言陰氣旅助夷則任成萬物也。位於酉,在八月。
亡射:射,厭也,言陽氣究物而使陰氣畢剝落也,終而復始,亡厭已也。位於戌,在九月。
應鐘,言陰氣應亡射,該臧萬物而雜陽閡種也。位於亥,在十月。
它的起首就是言明「九六相生」,「宮以九唱六,變動不居」等系辭的內容。而這未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和《史記.律書》中,它卻用了十二月辟卦,即《易經》中的復、臨、泰、大壯、夬、乾和姤、遁、否、觀、剝、坤十二辟卦分別對應於自黃鐘始至應鐘止的十二律,代表了一年中的十二個月。
此 「道藏六通圖」其中爻位的陰陽升降變化體現了<<淮南子二十四氣圖>>中的陰陽二氣的升降運動過程。只不過劉安不用 「爻」 而用 「律名」和 「律數」, 或許這可反映易學在漢代興起, 以及對各學科的滲入的過程。
左為陽卦從複卦開始表示陽氣逐漸增加, 到乾卦陽氣已盛至極。
十一月 複卦對應于黃鍾象徵一陽初生,
十二月 臨對應于大呂為二陽生,
正 月 泰對應於太簇為三陽生,
二 月 大壯對應于夾鍾為四陽生,
三 月 夬對應于姑冼為五陽生,
四 月 乾卦六爻皆陽對應于中呂,
此為陽息陰消的過程。
右為陰卦從姤卦開始表示陰氣逐漸增加, 到坤卦陰氣已盛至極。
五 月 姤卦對應於蕤賓為一陰生,
六 月 遁對應于林鍾為二陰生,
七 月 否對應於夷則為三陰生,
八 月 觀對應于南呂為四陰生,
九 月 剝對應於無射為五陰生,
十 月 坤卦六爻皆陰,對應于應鍾,
此為陰息陽消的過程。
一卦三爻, 十二月卦共七十二爻,故創造了七十二候的氣象變化 這就是漢初相傳是孟喜始創的卦氣說, 和候氣聯繫上來作為占卜之用, 由於有天文候氣的科學背景, 以致後期的如東漢末年的《乾象曆》,北魏的《正光曆》,唐代的《麟德曆》、《開元大衍曆》等律曆都有著帶有易學中「卦氣」影子, 而這些都不見於先秦諸說之中。關於十二辟卦, 於下文中將繼續討論。
易學中還有一圖是比較特別的, 它就是水火匡廓圖, 亦即是周濂溪的太極圖。
如果大家還沒有忘記 「1.4 律以揆度和中醫學說的關係」一節裡的 「淮南子二十四氣圖」 , 聰明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二十四氣圖雖然沒有用黑白圖 ; 在<<淮南子.天文訓>>關於二十四氣的論述中亦沒有像<<傷寒論>> 篇中加上 「乾坤艮巽」四維卦。但如果按淮南子 「律以量氣」的技術特性, 以及他在各篇中對水火的論述, 足以證明此二十四氣圖就是上述兩幅易圖, 水火匡廓圖和周氏太極圖的前身 , 而十二辟卦圖雖然同有 「氣的升降」特點, 但它的行氣方式與圖1. 十二律配十二月十二地支圖和道藏的六通圖一樣只是單方向的環流方式, 與淮南子二十四氣圖和水火匡廓圖的雙向升降的特點不同, 故特此提出以供參考。玆把淮南子的水火論演變過程略述如下:
1.6 淮南子水火論
- 於<<原 道 訓>> 劉安首先介紹 「宇宙天地觀」”, 指出北斗在宇宙中的作用, 並引述老子無為之說為 「至柔的水」作為開始他的「水火論」
<<原道 訓>>『紘宇 宙 而 章 三 光 。 甚 淖 而 滒 , 甚 纖 而 微
泰古 二皇 , 得 道 之 柄 , 立 於 中 央 , 神 與 化 游, 以 撫 四 方 。 是 故 能 天 運 地 滯 , 輪 轉 而 無廢 , 水 流 而 不 止 , 與 萬 物 終 始 。
「故老 聃 之 言 曰 : 「 天 下 至 柔 , 馳 騁 天 下 之 至堅 。 出 於 無 有 , 入 於 無 間 。 吾 是 以 知 無 為之 有 益 。 」
2. 並繼續 介紹光和水和無形的關係:
「夫無 形 者 , 物之 大 祖 也 ;
無音 者 , 聲 之 大 宗 也 。
其子 為 光 , 其 孫 為 水, 皆 生 於 無 形 乎 ! 夫
光可 見 而 不 可 握 , 水 可 循 而 不 可 毀,
故有像 之 類 , 莫 尊 於 水 。」
這裡淮南子所謂的光, 亦即為他之後所論述的「火」 , 合之與水便為後來<<天文訓>>中長篇大論的天地水火論二十四氣圖矣。
3. 而水的特性方面, 如:
<<原道 訓>>「天下 之 物 , 莫 柔 弱 於 水」
「與天 地 鴻 洞 , 無 所 左 而 無 所 右 , 蟠 委 錯 紾 ,
與萬 物 始 終 , 是 謂 至德 。」
- 水火合二為一的 「一」即「無形」(見上 夫 無 形 者 , 物 之 大…) ,
它就威力無窮:
<<原道 訓>> 「所謂 無 形 者 , 一 之 謂 也 。
所謂一 者 , 無 匹 合 於 天 下 者 也 。
卓然 獨 立 , 塊 然 獨 處 , 上 通九 天 , 下 貫 九 野, 員 不 中 規 , 方 不 中 矩 , 大 渾 而 為 一 葉,累 而 無 根 , 懷 囊 天 地 , 為 道 關 門 , 穆 忞 隱閔 , 純 德 獨 存 , 布 施 而 不 既 , 用 之 而 不 勤。」
5. 再由無到有的過程生出 形, 音, 味, 色 而成為一圈:
<<原道 訓>>「是故 視 之 不 見 其 形 , 聽 之 不 聞 其 聲 , 循 之 不得 其 身 ,
無形 而 有 形 生 焉 ,
無聲 而五 音 鳴 焉 ,
無味 而 五 味 形 焉 ,
無色 而 五 色 成 焉 。
是故 有 生 於 無 , 實 出 於 虛 , 天 下 為 之 圈 , 則名 實 同 居 。」
此圈亦即為 “太極” 。
6. 有一圈後重複此 「有」,「一」,「圈」的特性,
<<原道 訓>>「是故 一 之 理 , 施 四 海 ; 一 之 解 , 際 天 地 。
萬物之 總 , 皆 閱 一 孔 ; 百 事 之 根 , 皆 出 一 門。
其動 無 形 , 變 化 若 神 ; 其 行 無 跡 , 常 後 而 先。」
<<俶真 訓>>「道出 一 原 , 通 九 門 , 散 六 衢 , 設於 無 垓 坫 之宇 , 寂 漠 以 虛 無 。 非 有 為 於 物 也 , 物 以 有為於 己 也 。 」
又: 「自 其同 者 視 之 , 萬 物 一 圈 也 。」
又: 「同 乘天 機 , 夫 受 形 於 一 圈 , 飛 輕 微 細 者 , 猶 足以 脫 其 命 , 又 況 未 有 類 也?” “渾 渾 蒼 蒼, 純樸 未 散 , 旁 薄 為 一 , 而 萬 物 大 優 , 是故 雖 有 羿 之 知 而 無 所 用 之 。」
7. 到了應用的方面, 他和「人之 治」 扯上關係, 但不外乎 「守內」, 「得中」 , 「不太過」, 「無不及」 等原則:
<<原道 訓>>「」此 五 者 , 則 通 於 神 明 。 通 於 神 明 者 , 得其內 者 也 。」
「是故 以 中 制 外 , 百 事 不 廢 ; 中 能 得 之 , 則 外能收 之 。
中之 得 , 則 五 藏 寧 , 思 慮 平 , 筋 力 勁 強 , 耳目 聰明 , 疏 達 而 不 悖 , 堅 強 而 不」
「無所 大 過 而 無 所 不 逮 ,處 小 而 不 逼 , 處 大 而不 窕 , 其 魂 不 躁 , 其 神 不 嬈」
又: 「是故 內 不 得 於 中 … 不 浸 于 肌 膚 , 不 浹 于 骨 髓, 不 留 于 心 志, 不 滯 于 五 藏 。 故 從 外 入 者, 無 主 於 中 , 不 止 。 從 中 出者 , 無 應 於 外 … 夫 內 不 開 於 中 而 強 學 問 者 , 不 入 於 耳 而不 著 於 心 。」
從上述1-7的宇宙天地日月演化的過程看, 劉安於<<原道訓>>都介紹得非常清楚, 在之後各篇中如<<天文訓>>中更反覆論述上面的演化過程, 不過他的陰陽分類類目眾多, 故列一表以示之:
天 | 地 | 陽 | 陰 | 熱 氣 | 寒 氣 | 火 氣 | 水 氣 | 日 | 月 | 天 道 曰 圓 , | 地 道 曰 方 | 圓 者主 明 | 方 者 主 幽 , | 明 者 , 吐 氣 者 也 | 幽 者 , 含 氣 者 也 | 火 曰 外 景 | 水 曰 內 景 | 天 之 偏 氣 怒 者 為 風 | 地 之 含 氣 和 者 為 雨 | 毛 羽 者 , 飛 行 之 類 也 | 介 鱗 者 , 蟄 伏 之 類 也 | 春 夏 則 群 獸 除 日 至 而 麋 鹿 解 | 月 虛 而 魚 腦 減 月 死 而 蠃 蛖 膲 | 陽 燧 見 日 則 燃 而 為 火 | 方 諸 見 月 則 津 而 為 水 | 而水火之用在 <<天文訓>>有更多技術上之分析, 例如日晷測影術, 干濕度測量, 各種生物的生長過程, 候氣的變化, 天文學上的分至定時等等, 無不與陰陽有關:
日冬 至 則 斗 北 中 繩 , | 日夏 至 則 斗 南 中 繩 , | 陰 氣 極 , 陽 氣 萌 , 故 曰 冬 至 為 德 。 | 陽 氣 極 ,陰 氣 萌 , 故 曰 夏 至 為 刑 。 | 陰 氣 極 , 則 北 至 北 極 , 下 至 黃 泉 | 陽 氣 極 , 則 南 至 南 極, 上 至 朱 天 | 故 不 可 以 鑿 地 穿 井 。 萬物 閉 藏 , 蟄 蟲 首 穴 , 故 曰 德 在 室 。 | 故 不 可 以 夷 丘 上 屋 。 萬 物 蕃 息 , 五 穀 兆 長, 故 曰 德 在 野 。 | 日 冬 至 則 水 從 之 | 日 夏 至 則 火 從 之 | 故五 月 火 正 而 水 漏 | 十 一 月 水 正 而 陰 勝 | 陽 氣 為 火 | 陰 氣為 水 | 水 勝 故 夏 至 溼 | 火 勝 故 冬 至 燥 | 燥 故 炭 輕 | 溼 故炭 重 | 日 冬 至 , 井 水 盛 , 盆 水 溢 , 羊 脫 毛 , 麋 角 解 , 鵲始 巢 ; | 日 夏 至 而 流 黃 澤 ,石 精 出 , 蟬 始 鳴 , 半 夏 生 , ? ? 不 食 駒 犢 , 鷙 鳥 不 搏 黃口 ; | 八 尺 之 修 , 日 中 而 景 丈 三 尺 。 | 八 尺 之 景 , 脩 徑 尺 五 寸 。 | 景 脩 則 陰 氣 勝 | 景 短 則 陽 氣 勝 | 陰 氣 勝 則 為 水 | 陽 氣 勝 則 為 旱 | 陽 生 於 子 , | 陰 生 於 午 | 十 一 月 日 冬 至 , 鵲 始 加 巢 , 人 氣 鍾 首 。 | 五 月 為 小 刑 , 薺 麥 亭 歷 枯 , 冬 生 草 木 必 死 。 | 從<<淮南子>> 劉安以較具科學方法 的「律以量氣」 論到 孟喜「卦氣」說較抽象的 「以卦爻觀氣」, 「以象觀氣」 或「以符觀氣」; 轉變來看的確是存在現代科學理論中的「偽科學」轉變和倒退的問題, 並認為這種「形而上」的理論不夠精密, 違反孔子本身和道家所因循的道, 象, 理, 數的唯物邏輯。部分漢世易儒更試圖以易學中的筮法理論涵蓋, 和模糊化各種科學, 使「物理」本來面貌被任意提升到極為抽像的哲學層次。故被今世科學家們狠批在所難免 !
1.7 淮南子水火論之源流? 十二次舍?
上文我們以律數大小來恢復了<<淮南子>>的二十四氣圖的原貌, 也簡單介紹了它和<<老子>>的 「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的哲學思想有著承傳的關係。到底是否這樣? 通過我們對 「律以揆度」的深入探索, 發現它可能和十二次舍有類似的關係, 現特舉 <<周禮. 春官宗伯>>一文供參考分析:
「以樂 舞 教 國 子 .舞 雲 門 . 大 卷 . 大 咸 . 大 ?. 大 夏 . 大 濩 . 大 武 . 以 六律 . 六 同 . 五聲 . 八 音 . 六 舞 . 大 合 樂 以 致 鬼 神 示 .以和 邦 國 . 以 諧 萬 民 . 以 安 賓 客 . 以 說 遠人 . 以 作 動 物 .乃 分 樂 而 序 之 . 以 祭 . 以享 . 以 祀 .
乃奏 黃 鍾 . 歌 大 呂. 舞 雲 門 . 以 祀 天 神 .
乃奏 大 蔟 . 歌 應 鍾 . 舞 咸 池 . 以祭 地 示 .
乃奏 姑 洗 . 歌 南 呂 . 舞 大 韶?. 以 祀 四 望 .
乃奏 蕤 賓 . 歌 函 鍾[林鍾] .舞 大 夏 . 以 祭 山 川 .
乃奏 夷 則 . 歌 小 呂. 舞 大 濩 . 以 享 先 妣 .
乃奏 無 射 . 歌 夾 鍾 . 舞 大 武 . 以享 先 祖 .」
在這段引文中, 它的十二律名的排列很特別, 而這種排列在在同一篇中反覆提出, 其云:
「大師 掌 六 律 六 同 . 以 合 陰 陽 之 聲 .
陽聲 . 黃 鍾 . 大 蔟. 姑 洗 . 蕤 賓 . 夷 則 . 無射 .
陰聲 . 大 呂 . 應 鍾 . 南 呂. 函 鍾 . 小 呂 . 夾鍾 .」
如果我們按照此文配上十二月, 則可「合出」 下面排列:
陽: 子 寅 辰 午 申 戌
陰: 丑 亥 酉 未 辰 卯
再把此十二律名, 十二月令, 配之以方圓兩圖來對照:
可見這個組合「子丑, 寅 亥, 辰酉, 午 未, 巳申, 戌卯」正是後世陰陽家的所謂「地支六合」,如下表 :
地 支 合 | 合 化 | 午 | 未 | 土 | 巳 | 申 | 水 | 辰 | 酉 | 金 | 卯 | 戍 | 火 | 寅 | 亥 | 木 | 子 | 丑 | 土 | 這六合的名稱與上面第1.4節 「律以揆度和中醫學說的關係」中<<淮南子>>所説的六合雖相同, 而實際內涵卻截然不同, 如陰陽擇日家所説:
《考原》曰:「六合者,以月建与月将为相合也。如正月建寅,月将在亥,故寅与亥合;二月建卯,月将在戍,故卯与戍合也。月建左旋,月将右转,顺逆相值,故为六合」
《蠡海集》曰:「陰陽家地支六合者,
日、月會於子則斗建丑,
日、月會於丑則斗建子,故子與丑合;
日、月會於寅則斗建亥,
日、月會於亥則斗建寅,故寅與亥合;
日、月會於卯則斗建戍,
日、月會於戍則斗建卯,故卯與戍合;
日、月會於辰則斗建酉,
日、月會於酉則斗建辰,故辰與酉合;
日、月會於巳則斗建申,
日、月會于申則斗建巳,故巳與申合;
日、月會於午則斗建未,
日、月會於未則鬥斗午,故午與未合。」
查其有關論述實際和「十二次舍」等有關聯:
【禮·月令】「日窮於次。」
【註】「次,舍也。正義曰:謂去年季冬,日次於𤣥枵,從此以來,每引移次他辰,至此月窮盡,還次𤣥枵,故雲日窮於次。又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次之與辰,上下相值。如星紀在醜,斗牛之次。𤣥枵在子,虛危之次。 又胷中曰胷次。」
<<五行大義>>「支合者:日月行次之所合也。
正月,日月會於諏訾之次,諏訾,亥也,一名豕韋,斗建在寅,故寅與亥合。
二月,日月會於降婁之次,降婁,戌也,斗建在卯,故卯與戌合。
三月,日月會於大梁之次,大梁,酉也,斗建在辰,故辰與酉合。
四月,日月會於實沈之次,實沈,申也,斗建在巳,故巳與申合。
五月,日月會於鶉首之次,鶉首,未也,斗建在午,故午與未合。
六月,日月會於鶉火之次,鶉火,午也,斗建在未,故未與午合。
七月,日月會於鶉尾之次,鶉尾,巳也,斗建在申,故申與巳合。
八月,日月會於壽星之次,壽星,辰也,斗建在酉,故酉與辰合。
九月,日月會於大火之次,大火,卯也,斗建在戌,故戌與卯合。
十月,日月會於析木之次,析木,寅也,斗建在亥,故亥與寅合。
十一月,日月會於星紀之次,星紀,丑也,斗建在子,故子與丑合。
十二月,日月會於玄枵之次,玄枵,子也,一名天鼋,斗建在丑,故丑與子合。」
這種日月之會說法和<<山海經>>七對日月出入的山有關:
《大荒東經》所記載的日月所出之山:
大荒之中,有山名大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東極離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蘇門,日月所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鳥。
| 《大荒西經所記載的日月所入之山: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龍山,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鏊鏖钜,日月所入者。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陽之山,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樹,名曰櫃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 在原文中的安排看似雜亂無章, 但經過整理後發現大荒東經的在說日月所出, 大荒西經所記載的多以日月所入, 排列方式仍可看出井然有序。如從<<周髀算經>>的日衡方式去看, 這裡亦出現了七條日衡線, 太陽月亮依照季節而升降 。
綜合上述引文, 有以下幾個特點:
- 十二次舍是本以太陽週年視運動逐月隨黃道的所值的宮位而命名, 此即是古時擇日家所説的 「太陽到山」或「太陽過宮」理論。
- 「日月之會」中所述的「月」是以北斗分指的赤道座標, 逐月與太陽相會的意思, 當中的「月」不一定是指 月亮, 甚至不一定是日月合朔所規定日月會於同一起跑點, 而是按「定氣」說每月節氣的 「中氣」, 即所謂 「月建」
- 這十二次舍圖實際是兩種天文座標的混合模型, 它把太陽和天球北極 (即地球) 的順逆運動結合於一個平面圖上來表示。
- 按照古人習慣, 斗柄所指之處即是當月月令, 那斗柄真正與太陽相遇的位置和時間, 實際在 「子丑」「午未」之間。
- 而節氣按照「歲」於黃赤道十二次(或稱為宮)分十二月 值宿而定,於此我們認定單一「歳」字是指太陽, 而不是「歳星」, 此説爭論甚多,暫不在本文詳論。
按照<<淮南子>>之説, 冬至起 「子」是以 「北斗所指」而定, 而太陽實際按照黃赤十二次則在丑(星紀) 。 故有一説「冬至為丑中,春分為戌中,夏至為未中,秋分為辰中。」
又有一説以黃赤道十二次的分段法則會出現所謂歲差, 認為天上列宿會隨黃道東行,所以「歲」於冬至在星紀之初, 即子和丑之間。而所謂「以星紀月」有時會以它的所在星象來命名其次,例如 「奎、娄」稱之为 「降娄」, 「房、心、尾」 为 「大火」, 但到了今天斗轉星移數千年, 按星宿而定名之四獸如蒼龍、玄武、白虎、朱雀等已經不在東南西北四正之位, 不能再用來分 「節氣」了。這點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七象數一>>提到六壬合神時持有相同的觀點, 他說: 「“合神”者,正月建寅合在亥,二月建卯合在戌之類…以此決知須用太陽也。然尚未是盡理,若盡理言之,並月建亦須移易。緣目今斗杓昏刻已不當月建,須當隨黃道歲差。今則雨水後一日方合建寅,春分後四日方合建卯,穀雨後五日方合建辰,如此站與太陽相符,復會為一說。然須大改曆法,事事厘正。」
但此論只說明歲差作用於二十八宿和二分至點而出現較明顯的影響和,轉變; 對於北斗, 經過天文愛好者的觀測, 到了今天北斗斗柄仍然按照四季春指東, 夏指南, 秋指西, 冬指北。 至於太陽過宮, 只是宮上的二十八宿轉變了, 它仍然和北斗斗柄分別在夜空中的黃道和赤道上順逆地按十二次圖旋轉著。 如此看來這種以 (北斗)月建和太陽過宮來定十二地支的六合, 仍可作用於今天。
對於這種組合, 「子丑」之間和「午未」之間所形成的軸很特別。 按照今人所認識的磁偏角, 磁極偏離地球北極約11到15度, 而從子到子丑, 午到午未, 一週360度每宮30度算, 半子半丑, 或半午半未正好是15度。 而從另八風圖上看, 子丑或午未所夾交角為30度, 如果北斗代表天球座標的赤道面, 十二次舍代表了太陽黃道面, 那麼這兩種天球座標所形成的交角應約為23.5, 如果我們把古人習慣按周天365.25度來算, 再考慮把余數置潤於子午两極, 那子丑和午未之交角應該小於30度; 加上周髀能對黃赤大距的計算和認識, 可見古人很有可能已經知道掌握了黃赤大距在15度和30之間, 並認為15度磁偏角在這範圍之間; 且認識天球黃赤两種座標和地平座標的關係, 並特意安排八風之廣莫風和景風或八卦中的乾坤(後天八卦為坎離)在子丑, 午未之間, 由於八風八卦之説由來已久(見下文九宮八風一章), 可見這種安排並非隨意安排。
由於年代久遠, 留下來的疑點甚多, 要考證磁北和真北像是癡人說夢, 故暫且不論。
十二次舍之說更加和分野説聯繫上, 見<<後漢書>>引帝王世記曰:「 自天地設闢, 未有經界之制 。 三皇尚矣 。 諸子稱神農之王天下也,地東西九十萬里 , 南北八十五萬里 。 及黃帝受命,始作舟車, 以濟不通。 乃推分星次, 以定律度。」根據這則史料, 可列表如下:
宿 度
| 次
| 辰
| 名
| 律
| 斗建
| 分野
| 斗 十 一 度至 婺 女 七 度
| 星 紀
| 丑
| 赤 奮 若
| 黃 鍾
| 子
| 吳越
| 婺 女 八 度 至 危 十 六 度
| 玄 枵 (天黿)
| 子
| 困 敦
| 大 呂
| 丑
| 齊
| 自 危十 七 度 至 奎 四 度
| 豕 韋 (娵訾)
| 亥
| 大 淵 獻
| 太 蔟
| 寅
| 衛
| 自 奎五 度 至 胃 六 度
| 降 婁
| 戌
| 閹 茂
| 夾 鍾
| 卯
| 魯
| 胃 七 度 至 畢 十 一 度
| 大 梁
| 酉
| 作 噩
| 姑 洗
| 辰
| 趙
| 畢 十 二 度 至 東 井 十 五 度
| 實 沈
| 申
| 涒 灘
| 中 呂
| 巳
| 晉 魏
| 井 十 六 度 至 柳 八 度
| 鶉 首
| 未
| 協 洽
| 蕤 賓
| 午
| 秦
| 柳 九 度 至 張 十 七 度
| 鶉 火
| 午
| 敦牂(大律)
| 林 鍾
| 未
| 周
| 張 十 八 度 至 軫 十 一 度
| 鶉 尾
| 巳
| 大 荒 落
| 夷 則
| 申
| 楚
| 軫 十 二度 至 氐 四 度
| 壽 星
| 辰
| 執 徐
| 南 呂
| 酉
| 韓
| 氐 五 度 至 尾 九 度
| 大 火
| 卯
| 單 閼
| 無 射
| 戌
| 宋
| 尾 十 度 至 斗 十 度 百 三十五 分
| 析 木
| 寅
| 攝 提 格
| 應 鍾
| 亥
| 燕
| 除了<<周禮>>外, 國語.周語中也有不少關於十二次舍之說, 例如其中一段:
『單子 歸 , 告 王 曰 : 「 陳 侯 不 有 大 咎 ,… 對 曰: 「 夫 辰 角 見 而 雨 畢 〔一〕 , 天 根 見 而水涸 〔二〕 , 本 見 而 草 木 節 解 , 駟 見 而 隕 霜〔三〕 , 火 見 而 清 風 戒 寒 。
〔一〕這一句其注曰: 「辰 角 , 大 辰 蒼 龍 之 角。 角 ,星 名 也 。 見 者 , 朝 見 東 方 建 戌 之 初, 寒 露 節 也 。 雨 畢 者, 殺 氣 日 至 , 而 雨 氣盡 也 。 」 即角亦辰, 畢在酉, 故辰酉相合也。
〔二〕「天根 , 亢 、 氐 之 閒 。 涸 , 竭也 。 謂 寒 露 雨 畢之 後 五 日 , 天 根 朝 見 , 水 潦 盡 竭 也 。 月令: 「 仲 秋 , 水 始 涸 。 」 天 根 見 , 乃 盡 竭 也。」亢氐在辰, 仲秋在酉, 故亦辰酉合。
〔三〕駟, 天 駟 , 房 星 也 。 隕 , 落也 。 謂 建 戌 之 中, 霜 始 降 也 。 此為卯戌之合。
近百年來, 十二次舍之説在國際上多有爭論, 有學者認為是從巴比倫傳入, 而實際上十二次舍系統在下數章中, 特別是九宮八風一章中論述九州十二州的源頭時, 足可證明十二次舍的發明與整個「宇宙生成系統」的太陽運動有關, 並且早已經廣泛應用於各種宗教禮制上。從年代上看「科技西來之說」與此系統毫無關係, 故不足論。
再查淮南子二十四節氣的概念來源, 本質卻是來自宇宙生成系統之一的太極圖上的錯卦排列, 詳見 下文第三章<<易經>>科學內涵 的第3.4.2節『月相代入 「宇宙生成系統」』的第三點便自可知之。
由於<<淮南子>>一書篇幅過大, 既有律曆甲子術的推算, 又涉及許多術數內容, 或作另文討論。
老平點評:論文的這一部份十分明确地說明了律與易學的關係。愚希望朋友們能夠花多一點時間及精神去好好品味一下這部份的內容。愚過去曾經不厭其煩地多次說過,任何理論都希望能夠找到源頭,就算暫時未能夠做到可還原性,也希望能夠做到證偽。能夠量化及公式化。愚曾經為希望找到易學的源頭花了不少時間,買了不知多少書籍。到頭來真的不知浪費了多少金錢,更重要的是花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有時候,命運好像真的捉弄人,易學的源頭就在眼前,自已好像變成瞎子。愚個人認為,易學的源頭就是「律」!「律生萬物」、「律為萬事萬物的根本」、「律以揆度」、「律以量氣」。這不是明明白白地擺在眼前嗎?
無論是研究祿命式、抑或是堪輿學、占卜學、包括其它所有術數,都可以從這一點出發,論文中所提到的內容,都是有依據的,是什麼依據呢?就是天文學!也就是地球在太陽系及銀河系所處的位置。典籍中所說的「宮以九唱六,周流六虛,變動不居」、「九六相生」。其實大家都十分明白,九就是陽,就是乾,就是天。六就是陰,是坤,是地。我們經常都離不開說的天唱地和,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從這一點出發,很多以往都未弄清楚的難題,在這裡可以找到答案了!因為要詳細論述這方面的問題要寫很長的文章,所以愚準備另文發表。
FU先生的論文發表到此為止。本來愚還想多發表一些的,但作者為了保護知識產權問題,只同意發表這麼多。愚在此向朋友們表示歉意,祈請原諒為盼。其實,論文的精髓部份在這裡都可以看到了,只要朋友們用心去看及用心思考,自然會領悟到許多東西,或者在愚以後發表的文章中與愚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