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41|回復: 0

李天命哲學講座 - 獨立思考:批判思維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3-4 10:21: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李天命哲學講座
《獨立思考:批判思維--謬誤剖析序論》
李天命先生的《李天命的思考藝術》(部分曾在本刊披載)自出版以迄,一直名列暢銷書榜,短短三年間已銷十七版次,一時無兩。本系列講座主要內容包括思考方法和人生哲學。《李天命的思考藝術》一書以語理分析為主,以謬誤剖析為次。本系列講座論思考方法的部分則以謬誤剖析為主,以語理分析為次。
--編按
獨立思考有時就叫做「批判思維」。批判思維的主要功能在於分辨是非對錯。
有些錯謬的言論,一看就知似是而非。譬如「金錢是沒有用的,因為一百元買不到二百元才能買到的物品」,這個講法顯然是開玩笑。但有些言論的錯謬之處卻較為隱蔽,例如:「醫生是沒有用的,因為醫生不一定能醫好病。」
當錯謬的思想成為名言的時候,即使有明顯破綻,人們也往往視而不見。以下列舉一些這種錯謬之言,並作出(或提示)扼要的批判。
一、名言中的錯謬
海塞說:「被愛並非幸福,愛人才是幸福。」但被所愛的人愛,並非幸福嗎?單戀、生死戀,都是愛人,這才是幸福嗎?
褔爾斯特說:「快樂必須付出痛苦的代價。」其實不一定。賞月,一樂也,通常都毋須付出痛苦的代價。
狄斯累利說:「真理比時間更寶貴。」問題是:兩者怎麼比較?
拿破侖說:「最困難的時刻,也就是離成功不遠的時刻。」用這句話來鼓勵自己和別人,或有價值,但不能當真。有很多公司經過最困難的時刻之後就倒閉,這些事例中的最困難時刻,與其說「離成功不遠」,毋寧說「離失敗不遠」較為貼切。
盧梭說:「任何東西出自造物者之手都是善的,交到人的手裏就變成惡了。」若有造物者,則人也出自造物者之手,依盧梭之言,便應是善的,那為什麼任何東西交到善人的手裏就會變成惡呢?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本身也是「言」,那麼說這句話的老子豈非不知(不智)?
奧古斯丁說:「信心即是相信我們未見的事物,其報酬則是讓我們看見所相信的事物。」當不同宗教的教徒相信互相衝突的教條時,大家都會「看見所相信的事物」嗎?
愛默生提出一種近於奧氏的論調:「全心貫注於所期望的事物上,必如所期。」但我看是「未必」如所期。在賭場裏,人人全心貫注,期望贏錢,結束許多人都垂頭喪氣,失望而回。
戴奧津尼斯說:「我們有兩片耳朵一條舌頭,其意義在於使我們多聽,少說。」然則我們有兩條腿一個頭,其意義是否在於使我們遇事就逃跑,絕不要回頭呢?
二、一般言論中的錯謬
批判思維須有批判的警覺性。要培養這種警覺性,一條很有效的途徑就是從實例入手,剖析一般言論中的錯謬或毛病。現在以一系列實例展示或提示這種剖析如下。
(1)「人類不是上帝造的,上帝才是人類發明出來的。」這個說法在非教徒之間頗為流行,但其實不論人是否上帝所造,「上帝才是人類發明出來的」這句話顯然為假。人類發明了飛機、大砲、指南針、假牙……,但從來沒有發明上帝。我們頂多可以說人類發明了「上帝」這個字眼或概念,但「上帝」這個字眼或概念並不等於上帝。
(2)「世上沒有愚蠢的人,只有未充分發展腦袋的人。」有經常談腦袋的人持此論調。用一下腦就不難看出,這種論調無非歪曲了「愚蠢的人」一詞的意思而已。照這種講法,豈非可以說「世上沒有窮人,只有未充分賺錢的人」、「世上沒有矮人,只有未充分發展身裁的人」?
(3)一位在報上企圖介紹西方思潮的作者被另一作者批評其介紹有錯誤時就這樣反駁:「介紹思潮並無不妥。」的確,介紹思潮並無不妥,但把思潮介紹錯了就有不妥。
(4)「我們不妨相信風水,但不可迷信風水。」兩者有何不同?可否具體說明?
(5)「球是圓的,所以什麼賽果都可能產生。」張大的嘴巴也是圓的,所以什麼話都說得出口?
(6)「無聲的音樂最美。」這個論調大概是受了「大樂無聲」、「心中劍可斷手中劍」一類說法的影響。問題是:既然無聲,怎知「它」最美?如果「它」最美,還有需要去音樂會聽音樂嗎?其實根本沒有這個「它」,因為「無聲的音樂」等於「沒有角的三角形」,兩者都是無有,等於零。或說,「無聲的音樂」意指在心裏「默哼」的音樂,但怎見得在心裏「默哼」就會勝過世上最頂尖演奏家的演奏呢?
(7)「人死不能復生,所以不要悲傷了。」但我們不正是因為人死不能復生,所以才覺得悲傷的嗎?如果人死能夠復生,我們反而不會悲傷了--除非遺產或新歡快要到手,卻因死者復生而空歡喜一場,於是悲從中來。
三、土法思考
針對錯謬作出批判,要具備有效的方法利器。許多人都欠缺這種利器,而只能進行近乎原始的「土法思考」,以含糊的概念和空泛的套式作為他們的「分析工具」:
(1)偽似批判
批判須有理由根據,沒有理據的「批判」只是假冒的批判。毫無理據支持而單講一句「那是錯的」、「他的一套是不行的」、「……沒有料的」、「……很差的」,然後便表示自己「已作出了批判」,那就只不過是偽似批判吧了。
一種狡猾的偽似批判就是:單講一句「某某說法被人批判了」,至於那「人」是誰,給出了怎樣的批判,那批判能否能成立,則全無交代,如此就算做「批判」了某某說法。同理,僅說一句「某某說法被我批判了」,並將這句話本身當做批判,那也是狡猾的偽似批判。
(2)主觀批判
「主觀」、「偏激」、「極端」、「執?」、「扣帽子」等等字眼,有很大的主觀任意性。用這些字眼去批判時,那批判須在上下文或有關語境裏有明確的意義內容和理由根據,否則只是一種無效的主觀批判。主觀批判容易導致糾纏不休、沒完沒了的局面。有時為免浪費精神,我們不妨通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去回應主觀批判:
「說我主觀?那只是你自己的主觀意見吧了。」「指人極端,這本身就是極端。」「用『偏激』這種字眼去批評人,真是太偏激了。」「說人執?,就是執?『執?』。」「指責人扣帽子,那不正是用了『扣帽子』這個罪名去扣人帽子嗎?」
(3)偽學術批判
依西方哲學正統,批判思維公認是哲學思考的基礎。但在國人的哲學圈裏,最多的就是最欠缺批判思維能力的人。「不懂得批判思維的哲學家」這個提法,就像「不懂得提劍的劍客」一樣滑稽。
這類不懂批判思維的哲學學者及其學生,最常用的「批判武器」,只有兩個字眼,其一為「過時」,另一為「不足」。
(A)「過時」--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思想家,只管思索重要的問題,而毋須理會時興的思潮,正如大美人毋須理會時裝潮流一樣。但上述那類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哲學學者,卻終日忙於打探「最近洋人流行什麼思潮」。這個現象其實可以同情地理解,因為這些人既然沒有自己的一套,而只能重述「維根斯坦怎麼說」、「海德格怎麼說」、「洛爾斯怎麼說」、「羅蒂怎麼說」……至於他們自己則「一無所說」,所以他們很自然要戰戰兢兢,緊跟潮流,否則他們重述別人「怎麼說」時,豈非顯得過時?他們只怕所重述的是過時的哲學。在他們看來,被判「過時」就如同被判死刑,無怪乎他們以為「過時」二字就是最犀利的武器了。
但只要反問他們:「怎樣算是過時?三個月前的思潮算不算過時?耶穌 孔子的思想算不算過時?倘若『過時』是指『不適用於當前的實況』,你能具體指出你評之為『過時』的思想如何不適用於當前的實況嗎?倘若『過時』只不過等於『並非在目前流行』,你能說出這有什麼不好嗎?你到底是在討論思想呢,還是在推銷時裝?」那些人被這樣反問時,每每膛目結舌,不知所對。這個觀察絕不過時。
(B)「不足」--缺乏批判思維能力的人,縱使「研究」哲學「研究」了多年,就是不懂分析與論證為何物,更遑論要他們給出(哪怕只是一次)鋒利的分析和深密的論證了。然而這類人往往又最熱衷於參加學術會議(即是「國際學術會議」,因為現時的趨勢是凡會議皆「國際」),在會議裏進行「哲學研討」。但哲學研討欠缺了分析和論證,就等於既沒有哲學也沒有研討。怎麼辦呢?
為免看來太不像話,必須在「研討」時用上一兩個看似帶有批判性的字眼。不過當別人的言論在任何意義下都不能被評為「過時」的時候,「過時」這件武器在當時就過時了。幸好還有一件更好用的武器,就是「不足」。
任何事物都是該事物自己而不是另外的事物,於是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評為「不足」--這就是只懂土法思考的哲學學者對「不足」一詞的用法了。有思考方法訓練的人都知道,足不足,要視乎相干的目標而定;倘若抽空地說「不足」,則任何東西都會「有所不足」。譬如《聖經》對於游泳課程來說是「有所不足」的,相對論對於音樂演奏來說也是「有所不足」的。這麼一來,那些只懂土法思考的哲學學者就以為拿?「不足」二字即等於手握一件萬用利器了:
「你的講法很好,我很佩服,但我有一點補充:你的講法還是有所不足的--你為什麼只講你所講的問題而沒有講你沒有講的問題呢?」
只懂土法思考的哲學學者,他們用「不足」來「批判」時,其內容在實質上通常就只等於上一段話的內容。為顧全禮貌,有思考方法訓練的人只好強行忍笑,待忍笑的情緒平復之後,或可考慮也來「補充」一下:
「你的『補充』很好,我很佩服,但我也有一點『補充』:你的補充還是『有所不足』的--你為什麼只補充一點而沒有多補充幾點呢,也就是說,你為什麼只補充你所補充的而沒有補充你所沒有補充的呢?」
(4)下台公式
土法思考的「攻擊武器」,效用如上所論,就像紙紮的刀槍,不堪一擊。土法思考的「防衛武器」又如何呢?也是一樣。
當土法思考者被駁斥得無法招架時,所用的盾牌或防衛武器不外以下幾條下台公式:
(A)指對方「強辭奪理」--但什麼是強辭奪理?要令得立論最強最穩固的最佳途徑,就是「有理」。有理則辭強,無理則辭弱。有理的立論,如何會被強辭來「奪」?與「強辭奪理」有異曲同工之妙、亦為土法思考者常用的下台公式就是「能服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但其實對方的批判如果有理,自己就應心服口服。對方的批判如果無理,自己就應心不服口也不服。別人並沒有用槍指?你。既認為別人無理,自己卻口服心不服,豈非窩囊?
(B)「見仁見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鹹魚青菜,各有所愛,這都是見仁見智的事情。另一方面,一個言論是否合邏輯,有沒有犯謬誤,有沒有事實根據,這些問題都有客觀性,而不是見仁見智的。例如「2×3=6」、「鑽石的密度大於空氣的密度」,這些斷言都確定成立,而不是見仁見智。而「2×3=π」、「人之所以需要呼吸,是因為吐一口氣之後就必須爭一口氣」,這些斷言都確定不成立,而不是見仁見智。
由此可見,許多土法思考者一被駁倒了就用「是非對錯是見仁見智的」這種謬論來下台,無非詭辯而已。(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辯論中佔盡上風的人,在窮追猛打其對手時,是不會認為自己的言論之正確與否是見仁見智的。)
(C)「有不同意見是好事」--曾見過有土法思考者被駁到啞口無言之際,忽用一句妙不可言的遁辭來轉移視線,那就是:「有不同意見是好事」。
容許不同意見確是好事,那是言論自由。有不同意見不一定是好事。兩個相愛的人由於有不同意見而分手,通常不是好事。兩個人在「分手」這一點上有相同意見,就此而言或是好事。
但縱使有不同意見是好事,用這句話來蒙混過關就不是好事。譬如做老師的信口雌黃,說孔子曾夢見蘇格拉底,學生不以為然,提出異議,做老師的只用這句話去答辯:「有不同意見是好事。」然後就講其他問題。有這樣的老師是不是好事?
(D)「可以商榷,值得深思」--土法思考者另一種常用的套式就是「可以商榷」、「值得深思」之類。這兩個片語既可用來作卑微的「攻擊」,也可用來作保全面子式的守的「防衛」。「那理論真的能成立嗎?這是可以商榷、值得深思的」,這個說法就算沒有理據也仍然有個像是批判的樣子。另一方面,被批判而無法回答時,就說「你的意見可以商榷,是值得深思的」,這個說法常被用做下台的門面話。
附帶一提,這兩個片語又可用來冒充有見解,尤其是前述那類只懂重述別人思想的學者,洋洋灑灑一番之後,最後要做結論時會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在毫無批判性或創新性的純淨腦袋裏搜索出見解或貌似見解的東西來呢?有了:「問題可作進一步的商榷」,「這是值得深思的(或發人深省的)」,諸如此類的浮言,就是其結論所含的全部「見解」了。有多少人會因這種「見解」而去深思呢?這倒是值得「商榷」的。
附注:本文僅略示批判的法度與分際,較細密的釐定有待另文。「土法思考」一節裏的論述,並不意謂土法思考者常用的字眼和套式在任何時候都不可以「使用」,而是要批判其「濫用」。此節所提出的分類,主要是為了方便組織安排和方便閱讀記憶,而不表示有截然的分類界線,更不表示那是完善的分類。其中的解說或準定義都是約略的、初步的、嘗試性的。在「名言中的錯謬」和「一般言論中的錯謬」兩節裏,所作的剖析旨在顯示和引起批判的警覺性,並不否定被批判的言論之中可能有些在同情的理解下可被賦以另外的詮釋。
後記
本系列文章由演講記錄及訪談記錄增刪整理而成。蒙潘耀明兄鞭策,卻仍一拖半年,中間再三延誤,最後倉促而就,只屬初稿性質,未經精細推敲潤飾。內容包括哲學最重要的兩個部分:思考方法和人生哲學。
思考方法最基本的環節為語理分析,其在日常生活裏最有實用價值的環節則為謬誤剖析。《李天命的思考藝術》一書以語理分析為主,以謬誤剖析為次。本系列文章論思考方法的部分則以謬誤剖析為主,以語理分析為次。
目前第一講只算是個粗疏的引論,第二講正式入題,嘗試建構謬誤剖析的系統,名之為「四不架構」。這個架構適用於考察任何思想言論,但在選取實例時,則特別?眼於國人最易犯的思維謬誤。
國家民族的前途,以教育為基,這點已是公論。教育須特別重視在思考方法和人生哲學方面作適當的引導和啟發,這點亦無疑議。今天許多人都慨歎國民質素的低落。在這個問題上,剛才所說的引導和啟發,實是扭轉乾坤的關鍵。
其實現時一般國民的精神面貌,若單就思想開放的程度而言,比起十數年前已是進步得多的了。在那個時候,第一次回國內旅遊,深切感受到封閉思維的禍害。雖屬陳年舊事,卻是印象猶新。念往事,思來者,聊賦打油詩一首,名之為《龍如馬》(*),對於封閉思維的禍害,或可作為鑑戒:
多姿的江山
一式的街景
輝煌的歷史
樣板的表情
鋼鐵的意志
銹化的心靈
舒徐的動作
緊張的神經
龍的傳人
馬的行列
*李後主《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遊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我那年遊江南,不見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只見落花流水龍如馬,處處毛公公。
九三年十二月十二日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6 11:58 PM , Processed in 0.02142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