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08-4-26 18:55:44
|
顯示全部樓層
马英九的祖籍地———湘潭马家堰寺门前,就在这样一个受到大自然眷顾的地方。一位老乡在前面带路,将记者领到了这里。
寺门前位于湘江西岸,一座古老的码头依岸挺立于江水边,在秀丽的风光中显露出一点与众不同———给人以历史凝重感。
看罢码头,老乡又热情地把记者带到一座白色两层小楼前,“马家人修族谱都是在这里,你问问他们,就知道马家的历史了。”
记者走进小楼,迎面遇上一位看起来已年过六旬的老人。寒暄之后才知,他是“马氏六修族谱理事会”的委员马英贵。记者说明来意后,马英贵老人笑着说:“马英九和我是一辈的呢!我们是湖田马氏(注:湖田是马英九祖辈迁至湖南后的第一个落脚点)第22代孙,都是‘英’字辈的,取自族谱里的‘上尊大人,英才继起’。”马英贵边说边走,拉着记者去拜访另一位老人———管理马氏族谱的马大洋。
马英九曾多次提出,自己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代。记者就此向马大洋求证。老人爽快地搬出《湖田马氏五修族谱》和《湖田马氏六修族谱》(初本),指点着告诉记者:“马援是东汉名将,因功累官拜伏波将军,他的后人遍布全国各地,湖南湘潭的湖田马氏,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支。依照族谱看来,马英九说自己是马援的后代一点都没错。不过,要是追溯到战国时期,马英九的老祖宗并不姓马,而是姓赵,就是赵国名将赵奢。赵奢出生在河北邯郸,曾率领赵国军队大败秦军,因功勋卓著,被赵王赐号为‘马服君’。从那个时候起,马英九的祖上开始改姓马,直至现在。”
在马大洋老人看来,马氏先祖生活和活动的轨迹,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从河北邯郸起家的马氏家族,到了东汉依旧显赫。“马援一生南征北战,后来落户陕西茂陵县。他有个儿子叫马拔,字扶风。因马家功绩很大,当地一个村子被命名为扶风毕公村。这也就是有报道称马英九祖籍在陕西扶风的原因。”
1335年,马家祖先迁到江西,参加了朱元璋的红巾军。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激战,前者以少胜多。马家祖先奉命追杀陈友谅,从江西进入湖南,从此开始在湘潭县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83岁的马玉昭,是马英九的堂姐。她的父亲马蒲生,是马立安与第一位妻子刘氏(1915年去世)所生,而马鹤凌则是马立安与第二位妻子向氏所生,二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二叔(马鹤凌)只比我大5岁,所以我跟他很亲近,也谈得来。上世纪80年代初,大陆与台湾还不能直接通信,我就把信寄到美国,然后再转到在台湾的二叔手里。后来可以直接通信了,我寄给二叔的信就更多了,二叔也是一有空就回信。”
在马玉昭眼里,她的二叔马鹤凌不仅是一位体育健将,还是一位爱乡、爱国的人。
“为了躲避土匪的骚扰,祖父马立安带着全家到衡山县生活。那时候,二叔年龄还很小。”马玉昭说,这次无奈的逃难,甚至影响了马鹤凌的人生。
在南岳衡山的山脚下,有一所名为“岳云”的中学。1935年至1940年,马鹤凌的中学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他的体育、国文、物理和历史课成绩都不错,其中体育更是其强项。当时,在体育主任杨一南老师的指导下,马鹤凌在初中二年级就夺得了湖南省运动会的万米长跑冠军,其后又多次获得400米、800米、1500米和1万米冠军。
多年以后,从台湾回到家乡的马鹤凌,向岳云中学捐助了1万美金,设立“一南体育奖学基金”,以表达对母校和恩师的感谢之情。他还向母校赠送了一对楹联,表达对祖国强盛的期盼——
岳峙南天,万千桃李兴中国;
云飞四海,十亿炎黄进大同。
谈到这里,马玉昭说,她还“批评”过马鹤凌。“二叔在衡山度过了他最宝贵的少年时光,以至于他后来说自己是衡山人。听到他这个说法后,我写了一封6页纸的长信,给他找证据、讲道理,告诉他我们大家是湘潭人。一接到信,二婶(马鹤凌的妻子秦厚修)就打电话来了,说我说得太多,二叔不高兴。但是我不怕,事实就是事实。”不过从那以后,马鹤凌走到哪里都说自己是湘潭人。 自从马鹤凌离开家乡后,马玉昭再一次见到二叔,是在1995年。当年5月19日,马鹤凌一行16人回到了长沙。这是他离开家乡40多年后第一次回到大陆。在长沙湘江宾馆,马鹤凌分批会见了大陆的亲友们。说起当天见面时的情景,马玉昭至今依然非常激动。“二叔的湘潭话仍然讲得非常好。”当天晚上,待亲友们离去后,马鹤凌单独留下马玉昭,两人用湘潭话一直聊到深夜。“虽然我是他的侄女,但我只比他小5岁,我们彻夜长谈儿时的往事,我当时就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我还有很多话没有对他讲,他们就离开长沙回台湾了。”
马英九官方网站祖籍一栏早已纠正为湖南省湘潭县,“衡山一说”系媒体以讹传讹而已。具体由来还得从台湾政坛的籍贯文化说起。
籍贯文化在台湾政界素来很有市场,从蒋介石当年的人事安排就可以看出其省籍情结甚浓(似乎国共政治文化在此问题上倒可以遥相呼应,君不见今日之官场几为苏皖之天下)。尤其在民进党崛起之后,更是刻意操纵省籍议题、挑起族群冲突,以省籍来定“颜色”,强行绑架民意,从中获取利益。以至后来台湾大致形成“北蓝南绿”的基本格局(跟随蒋政权逃台的“外省人”多分布在北台湾,而原住民在南台湾占绝对优势)。
即使在泛蓝内部,在籍贯问题上也有其禁区。当年蒋介石初见国军湘籍少壮将领宋达,颇为欣赏其气质才干,欲加以提拔委以重任。然得知其籍贯竟然与其死对头毛泽东同为一县,脸色瞬间转阴,遂不与。同样,桂籍将领亦鲜有机会,盖因李宗仁之缘故。
2000年,宋达之子宋楚瑜脱离国民党参选台湾领导人,国民党(李登辉控制)、民进党均抓住其祖籍问题(湘潭县射埠镇巨鱼村)大肆"抹红",渲染宋和毛彭(早已被台媒体妖魔化为赤匪首)的老乡关系,影射其红色背景;同时抛出“兴票案”进行抹黑,如此奥步双管齐下,居然让原本民调遥遥领先的宋最终惜败。2004年连宋联手对抗以"台湾之子"自居的陈水扁,再次以微弱票数败选。
2005年卸下政治包袱的连宋相继访问大陆。原本是和平破冰之旅,受到了大陆方面的高规格接待。但在亲绿媒体的渲染下,连宋大陆行成了攻击泛蓝的把柄。亲绿媒体编出很多丑化连宋的民谣,甚至小朋友童声诵读的“连爷爷,您回来了”成了当时台岛最流行的恶搞彩铃。
出于政治忌讳,深谙官场险恶的马鹤凌在祖籍一栏长期有意“误填”为湖南衡山。因为在国民党内部,国军浴血奋战的衡阳和忠烈祠所在的衡山在记忆中是“深蓝色”,即使不加分也不至于因祖籍减分。
而生于香港、长于台湾的马英九最初对其祖籍或许不甚明了。台北市长选举期间,马英九竞选团队最初制作的竞选文宣沿用马父"衡山一说"。但在激烈的竞选中,民进党阵营和亲绿媒体还是抓住省籍议题不放,陈水扁讽刺马英九应当去竞选香港特首而不是台北市长。于是我们看到温和的小马哥接连对大陆放出狠话,其实这些多半可以理解为选举语言,意在反击对手的“抹红”。
面对媒体关于其祖籍和出生地的种种议论,马竞选阵营开始采取淡化处理,有意模糊其祖籍,以至香港九龙、湖南衡山、湖南湘潭、陕西扶风、台湾苗栗县马家村等说法莫衷一是。其实只有湘潭马家堰才是正解。而马英九最后还是抛弃了过多的政治考量,勇敢的承认了其祖籍是湘潭县并在其官网上做了更正。实际上大部分台湾选民也厌倦了族群议题,“祖籍门”事件边际效应递减,纵然民进党一再抹红,选民也早已不感冒。
(另注:湘江之畔的马家堰在明、清、民国诸时期均属于湘潭县管辖范围,现归白石乡管辖,亦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家乡。湘潭县素有从军从政传统,晚清以来军政人才辈出,民国时期国民党将领甚至多过共产党将领。马家堰临近的茶恩寺、花桥、白石、中路铺一带国军将领即不下二三十名,只是因为政治原因不曾宣传故不为外人所知)
1)简历上写着那是什么简历?那是网上都能查到的别人替他写的简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这方面出错是不难想象的。一个人要查清他是哪里人一点也不难,就象两只老虎事件要查清是否造假一样同样不难,只要查清他在那里的生活痕迹如族人,祖屋,祖墓就能得出他是哪里人。这三种生活痕迹都指向和锁定在了湘潭马家堰,所以我们就得出马英九祖籍是湘潭马家堰人。而且有人证和物证现在取证也一点不难。我们反过来推断马是衡山人。那么我们就对衡山进行三种生活痕迹扫描,扫描结果他是衡山哪里人不知道无法精确找到目标,衡山有没有簇人同样无法找到目标,有没有祖屋祖墓也无法找到目标。所以得出马祖籍不是湖南衡山的。而是湘潭马家堰人。
2)株洲人说马英九的父亲到湖南而不来回湘潭 ,一过家门而不入只在长沙会见湘潭的亲戚所以马英九的父亲不认为自已是湘潭人。
马英九的父亲来湖南时已是近八十岁的高龄,来大陆还要从香港转机身体又有病难到还要这样的老人来回折腾去湘潭马家堰来证明他是湘潭人?请问株洲人这是哪里人的逻辑?事实是老马带病见到自已的亲戚后由于病情加重立马回了台湾。以后是湘潭的亲戚到台湾与他见面。这么多年了我们就从来没有看到过衡山人的身影。剩余的就只有网络讹传了。顺便告诉你香港和台湾都知道马英九的祖籍是湘潭马家堰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