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将黄道附近的天区,划分为十二段,曰:“黄道十二宫”或“十二次”。每一宫次,都以二十八宿作为标志(距星和入宿度)。太阳沿黄道作周年视运动,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日躔宿度’,历代各个时期,不断有测定和调整。这是因为由于“岁差”缘故,每一年太阳运行有50.25″的退度。《尚书微 考灵曜》:“冬至日月在牵牛一度“。这是二千四百年前的天象实测。当时冬至日躔牛宿一度,适当每月之交节日太阳过宫;日躔之宫次也恰是月建之所合,所以唐﹒李筌在《太白阴经注》中误以“十二月合神为月将”。但取月将的依据是太阳所躔宫次,所以,宋﹒沈括《梦溪笔谈》云:不能用合神,“当从太阳过宫,若不用太阳躔次,则当日当时,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皆不应天行,以此决知须用太阳也”。随着岁差的积累,约在公元700年前后(唐朝),曾己校正为中气后过宫。慎庵氏《罗经解定》考:在元郭守敬制‘授时历’时(1280年)“冬至乃躔箕六”。《罗经透解》曰:“今时冬至,太阳过宫,箕宿三度半”(1877年)。则又当有所校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