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28|回復: 0

米的聯想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8-7 11:26: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窗下思潮》米的聯想

2008/8/6 | 作者:岑逸飛

  
米像珍珠,柴像桂木,這樣的日子又重臨了,生活日益艱難啊!

一個「米」字,令人有很多聯想。我首先想到這是一個長度單位。一米(一公尺)相當於三市尺或大約三點二八呎。但區區一個長度單位,也有學問。

「米制」始於何時?始於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兩年後,當時的法國科學家拉格朗日(J. Louis Lagrange)當選為法國度量衡委員會主席,將經過巴黎的子午線周長一象限的一千萬分之一定為「一米」。只是如何測量地球子午線的長度,就大費周章了。當時法國天文學家德朗布爾(J.B.Joseph Delambre)和梅尚(P.F.Andre Mechain),決定接受此一艱苦任務,約定從巴黎出發,背向而行,德朗布爾向北走,到達巴黎東北的敦克爾克(Dunkerque);而梅尚則向南走,前往西班牙的巴塞隆納。兩人在六年後才抵達目的地,然後開始測量彼此間距離,最後通過測量數據進行計算,才得出一米長度有多少。雖然這次測量,日後仍有修正,但已足以說明一米長度得來不易。「米」作為長度單位,是英文meter的翻譯,而真正中文的「米」,作為量詞,只是喻極少的量,猶如點滴。

杜甫《秋興八首》之七有「波漂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之句,「菰」是淺水沼澤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果實便是「菰米」。詩人以大量菰米漂浮如陰雲密佈;以蓮房花蒂褪落如墜粉紅,描述荒涼冷落的喟嘆。而這菰米大小,長約一至一點五厘米(公分),直徑一至二毫米。

「米」作為量詞,又令人想起「米粒之珠」這句成語,比喻弱小細微的東西。金庸武俠小說便常提到:「米粒之珠,也放光華」,指江湖大俠譏笑無名小卒不自量力,有如米粒大小的珠子竟在價值連城的夜明珠前班門弄斧。

究竟米粒有多大?在書法上,也有「米粒之珠」,以俗稱的「龜筆」寫成,稱為「微書」。台灣苗栗縣的書法家章厚倫,去年七月,便曾展出其「現代章體字」,以三個多月時間抄錄《古文觀止》全本共十一萬六千字,字字都是零點三厘米見方的正楷,寫成十點五米長軸,據說會登錄入金氏世界紀錄(又譯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

由「米粒之珠」說到更小的「奈米」,那是「毫微米」,英文nanometer(nm)的音譯,字首的nano在希臘文原意是「侏儒」,其長度是一米的十億分之一。將一奈米的物體放在乒乓球上,有如把一個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將nanometer譯為「奈米」,確是神來之筆。納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米者,米粒之珠。米粒之珠,光華雖然微小,但匯集一起,也形成耀眼星空。

再看「米」這個中文字。它是漢字的一個部首,從「米」的字,例如粕、粟、粱、粳、粺、糟、糠等,都與稻穀或糧食有關。「米」的本義是穀物和其他植物子實去殼後的子實,是個象形字,其甲骨文的字形有如米粒瑣碎縱橫之狀。《說文》解釋「米」是粟實,象禾實之形。稻子、黍子、高粱等去了皮的都叫米,如大米、小米,即使如米粒大小的東西都叫米,如花生米、蝦米等。

與米相連的詞可多呢,經營糧食買賣的商店叫米行或米舖,用大米磨製成漿並製成薄片狀的粉叫米粉,製成線狀的叫米線,用米煮成的飯叫米飯,淘米水是米泔,米的細糠是米糠,用米釀製的酒是米酒,用米製成的醋叫米醋。

「米」字最好的涵義,恐怕是將「米」字拆開像「八十八」,中國傳統形容長壽,七十七歲是喜壽,八十八歲是米壽,九十九歲是白壽,一百零八歲是茶壽。人能活到米壽,也該心滿意足了,不用再期待白壽、茶壽吧。

總而言之,「米」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有很多與米相關的食品,如米飯、飯糰、壽司、湯圓、粽子、蘿蔔糕以至香港人俗稱的「米黃」,指白粥。然而品嘗米的食品,可不要忘記小時候讀唐詩李紳的《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此詩寫炎炎烈日下農民的田間勞動,當人們端起飯碗,有誰珍惜碗裡的飯食,每一粒都是農民辛勤工作換回的果實?由此詩又令人想到朱柏廬《治家格言》所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小時候長輩教導,吃飯時碗內飯粒要吃得乾乾淨淨,才懂得惜福。

如今米價越來越貴,「粒粒皆辛苦」變成「粒粒皆是錢」。隨著越南和印度相繼限制大米出口,令泰國米在國際市場供不應求,價格持續攀升,而香港大米入口,泰國米占九成以上,港人都要吃貴米。香港俗語說有「米」即是有錢,名副其實了。成語「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價昂貴,這樣的日子又重臨了,生活日益艱難啊!

(《讀者文摘》八月號)
 樓主| 發表於 2008-8-7 11:27: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閒讀擷秀》 飯之味 在百味之上

2008/8/5 | 作者:菲爾


 稻米在商朝已成為中國人的主要糧食。相傳倉頡造字,就有米糧文字。禾為稻之苗,米為稻之實,禾、米都是漢字部首。目前中國也是世上最大的稻米生產國,占全世界總產量的百分之三十。

歷代傳頌的《三字經》寫道:「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寥寥數字,雖然簡單,但意思明白,內涵豐富,說明稻米地位非凡,是六穀之首。

自古以來,種稻米在中國這個農業國,是非常主要的行業。李紳的《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流傳千古。此詩用簡單的文字,說明種植稻米的辛勞,也鼓勵人們愛惜米糧,言簡意賅。

杜甫在《憶昔》寫過:「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說明開元盛世時的盛唐,一個小村莊都有萬戶家庭,不論公家還是私家都很富裕。這首詩也告訴讀者,在唐代稻米已是主要的糧食。

在《紅樓夢》裏,賈元春回家省親時命賈府的兄弟姐妹們為大觀園題詩。賈寶玉賈元春寄予厚望,一個人要做四首律詩。林黛玉代他題了其中一首《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飲,在望有山莊。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熱,十里稻花香。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把大觀園裡點綴景色的田園景致寫得一片太平盛世,被元春評為四首作品內最佳。

清代的文學家、也是美食學家,袁枚,曾說過:「飯之味在百味之上,知味遇有好飯,不必用菜。」可見如果有好的米飯,淨吃米飯就夠滿足,連菜都不用了。中國歷史上,產於湖南江永縣、洋縣的香稻是被歷代視為珍品的好米,也是非常珍貴的貢品,被稱作「貢米」。

假如不能淨吃米飯,那麼可以試試宋代大文豪蘇軾發明一種叫做東坡湯的青菜湯:用兩層鍋,上鍋放了米飯在菜湯上蒸,下面的湯有白菜、蘿蔔、油菜根、芥菜,下鍋之前洗好後放點薑片,這麼一來,飯菜可以同時蒸熟,方便又省錢。

稻米作為中國人,乃至亞洲人的主食已久,對它的文學價值有點認識,在吃飯的時候,肯定也特別香呢。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8-7 12:46:5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csw 於 2008-8-7 11:27 AM 發表。
閒讀擷秀》 飯之味 在百味之上

2008/8/5 | 作者:菲爾


 稻米在商朝已成為中國人的主要糧食。相傳倉頡造字,就有米糧文字。禾為稻之苗,米為稻之實,禾、米都是漢字部首。目前中國也是世上最大的稻 ...



嗯,鱼也喜欢吃饭,小时候一口饭可以吃一小时,被妈妈外婆打~~~~~~~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8-7 13:56:1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csw 於 2008-8-7 11:26 AM 發表。
李紳的《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流傳千古。此詩用簡單的文字,說明種植稻米的辛勞 ...



遇上 旱 澇 風災整季辛勞付之流水  






原帖由 csw 於 2008-8-7 11:26 AM 發表。
小時候長輩教導,吃飯時碗內飯粒要吃得乾乾淨淨,才懂得惜福。
...


小時長輩除教導米糧得來不易要珍惜,還要恐嚇的說:碗內吃剩飯粒,長大會嫁/娶 ''  豆皮 '' 老公?老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8-7 13:59:3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joyinjoy 於 2008-8-7 12:46 PM 發表。



嗯,鱼也喜欢吃饭,小时候一口饭可以吃一小时,被妈妈外婆打~~~~~~~


外婆手拿著飯碗,從後追著魚滿屋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8-7 14:20:2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小狗子 於 2008-8-7 01:56 PM 發表。



遇上 旱 澇 風災整季辛勞付之流水  








小時長輩除教導米糧得來不易要珍惜,還要恐嚇的說:碗內吃剩飯粒,長大會嫁/娶 ''  豆皮 '' 老公?老婆.


偶一剩饭,外公和妈妈就开始说粒粒皆辛苦了~~~~~




原帖由 小狗子 於 2008-8-7 01:59 PM 發表。

外婆手拿著飯碗,從後追著魚滿屋走......?


才没有呢,鱼坐着,外婆喂饭,偶觉得饭嚼上半个小时后,会甜甜的很好吃,就不喜欢咽下去,而且吃下一口还有一口,吃不完的,所以嘴巴塞满饭也不咽下。外婆妈妈只好哄着"外星人来啦,老虎来啦,火车来啦。。。",等鱼一开心把嘴张开,再把饭塞下。

现在鱼的小侄女2岁,吃饭也是个大问题,一顿饭要喂上1个小时,鱼看着都麻烦,长辈偏偏说:"虽然吃的慢,但也比鱼好多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8-7 15:05:45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8-8 12:28:19 | 顯示全部樓層


1
茶壽

相期以茶

 馮友蘭與金岳霖同庚。1983年,兩位老 先生在做88歲“米壽”(米字拆開是八十八)時,馮友蘭寫了兩副對聯,一副給自己,一副送金岳霖。

給自己的一副是:“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胸懷四化,意寄 三松。”

意思是不能止于“米壽”,期望能活到“茶壽”
(茶壽:是108歲,“茶”字上面“卄”是二十,下面也可拆為八十八),我為國家四化的實現而努力, 意寄陶淵明撫松而徘徊的境界,並不計較現實的得失,意境很高遠。

給金岳霖的對聯是:“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論高白馬,道超青牛。”

前兩句同,後兩句是對金 嶽霖邏輯和論道方面的讚歎:
論辯比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要高;論道超過騎著青牛的老子。

2
~ 稻稈香 茶壽編織溫暖滿人間 ~

國內在50-60年代盛行養鳥風潮,居家、店舖飼養各類鳥如十姊妹販售盛極一時。利用稻稈編成鳥巢提供做為孵育之用,由50年代景氣漸進攀昇至民國58年(1969年)前後,鳥市崩盤而一落千丈,一切商機歸於平靜。回顧終年從事農務辛苦的老公,能夠弄個熱呼呼的濃茶即時提供給他喝,該有多好。於是宋陳大妹(民前24年1887年生)經由鄰居謝海鳳先生的建議,仿法雲寺人初編鳥籠雛型再加以改進。靈感起初來自鳥類自築巢穴,和人為仿編以稻稈為材料的稻稈鳥巢,當年(1967年)80歲高齡的長者,用心為夫君宋春回編出第一個以稻稈為素材的茶壺保溫巢,距今2003年,36年前,推出24小時保溫效果,是重要的一項突破,成為第一位編織保溫巢的始祖。

喝「茶」長「壽」有益健康,因而命名叫「茶壽」。稻稈是農村生活產業不可或缺的,早期農村必用的素材。編織稻稈鳥巢替代自然鳥巢,演進成為保溫的茶壽,是農村生活見證的最佳例子。
aaa.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8-8 12:40:35 | 顯示全部樓層
外婆妈妈只好哄着"外星人来啦,老虎来啦,火车来啦。。。"



棍棒出孝子~~棒子來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8-8 15:57:4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8-8 16:42:39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csw 於 2008-8-8 12:40 PM 發表。
外婆妈妈只好哄着"外星人来啦,老虎来啦,火车来啦。。。"



棍棒出孝子~~棒子來了

ht ...


haha,鱼爸爸不打鱼的,鱼妈妈只有在鱼小时候骗人的时候打鱼。

棍棒底下未必出孝子啊。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8-8 16:43:4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王大花 於 2008-8-8 03:57 PM 發表。

牛爸爸,牛爸爸,打杀了奴家也么哥。

幸亏牛先生不是我爸爸,否则以村妇的疯野性格,为了要约束行为举止,牛爸爸肯定要逼我缠足不可。


哈哈,鱼知道一个MM,父母逼婚,一气之下跑去米国读PHD乐,然后N年不回家,把父母气坏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8-9 11:45:19 | 顯示全部樓層
『打』的涵義

打開學習視野~~打下學習基礎

計畫到長大~~而非長大再計畫,
走一步算一步~沒有全盤佈局觀念的棋手,下不出人生好棋。


海倫·凱勒

她在19個月大的時候突然患了急性腦炎,從此失去了聽覺和視覺。但是她仍然努力的保持著和外界的聯繫,運用自己的手語和家庭成員交流。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這樣的交流不再能滿足她,她的脾氣開始變的暴躁。全家人對她的狀況都很擔憂。海倫6歲時,在其家庭醫生的協助下,她的父母邀請柏金斯盲人學校的蘇利文老師作為海倫·凱勒的啟蒙導師。

得遇良師

蘇利文老師十分有愛心,她首先瞭解海倫的脾氣,與她建立互信的關係,再耐心的教導海倫手語,讓她能與別人溝通。其後再教導海倫用手指點字以及基本的生活禮儀。在經過一番訓練後,她父母在她10歲時聘請了霍勒斯曼學校的莎拉·傅樂瓦老師教導其說話,而海倫最終亦學會了說話。對於一個失明和失聰的人來說,這是十分艱巨的事情。在父母和蘇利文老師的悉心教導下,海倫對世界改觀,開始努力向學,認真做人。也學習運用觸覺去感受週遭的事事物物。

名垂青史

海倫·凱勒享年87歲。而在她死後,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有人曾如此評價她:「海倫·凱勒是人類的驕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相信眾多的有疾病而聾、啞、盲的人都能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聾、啞、盲的海倫·凱勒在老師~父母~社會福利資源協助下,可以如同正常人學習~生活~貢獻所學,名垂青史。

一位不適任的英文教師,卻可以將正常普通學生,變成口不能說~眼看不通~耳聽不懂的聾、啞、盲生理障礙版的海倫·凱勒。

體罰打掉學習意願,打擊學習信心,口語羞辱責罵,更是倒足胃口。惡性循環,是三輸的局面。恨鐵不能成鋼的,用技術配合設備~煉鐵才能成鋼的。

大碗吃飯

大碗吃飯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8-9 23:18:07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大家,米是第二日常必需品,珍惜.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7 04:58 PM , Processed in 0.02555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