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51|回復: 0

年表信史之外論武王伐紂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12-1 16:09: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年表信史之外論武王伐紂

公元前2070年夏朝開始,夏易連山早已失傳。甲骨文中商湯的本名就是  大乙,這也許是太乙神數的淵源。我們是利用:《尋找失落的世界》一書中的描述古書《世傳》1976年陝西臨潼出土的利簋刻有:「歲鼎克聞鳳有商」的字句。世傳記載:
「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專家憑籍這個天象求得武王伐紂的大決戰應發生於公元前1046120日的拂曉時份!

    這樣正好是一個典型的五星兵占。歲指的是木星、鶉火指的是二十八宿的柳星張在子午線上;月亮的月相是天駟代表水,太陽的位置代表火,辰可能是土星在斗柄;星可能是太白金星天黿位置。或許這正好演化成後來的太乙神數。讓我們參考太乙數統論宗大全的明始擊臨二十八宿所主篇:【始擊臨南方七宿:柳八星,天之尌宰,始擊臨之,飢饉人民流徒,………張六星,宗廟珍寶也,始擊臨之主禮儀易,財寶更草在午。】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08-12-1 18:58:13 | 顯示全部樓層

自从夏商周断代工程

商周断代工程 - 工程背景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
夏商周断代工程
然而真正有传世文献支持的“信史”迄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此上溯的历史是模糊不清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三代世表》中,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而没有具体在位的年代,这种状况被称为“有世无年”,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陷。千百年来,无数学者为改变这一状况而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然而如此规模庞大的工程是无法由一己之力来完成的。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考古成果不断涌现,改变“有世无史”的时间已经成熟。
第一个对共和元年以前中国历史的年代学作系统研究工作的学者是西汉晚期的刘歆。刘歆的推算和研究结果体现在他撰写的《世经》中,《世经》的主要内容后被收录于《汉书·律历志》。从刘歆以后一直到清代中叶,又有许多学者对共和元年以前中国历史的年代进行了推算和研究。这些工作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他们推算所用的文献基本上不超过司马迁所见到的文献,所以很难有所突破。晚清以后情况有些变化,学者开始根据青铜器的铭文作年代学研究,这就扩大了资料的来源。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以又为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来源。进入20世纪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又为研究夏商周年代学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夏商周断代工程”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来自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学等多种学科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在李学勤、李伯谦、席泽宗仇士华四位首席科学家的带领下,团结协作,共克难关,取得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先后完成了9个课题、44个专题的研究。

编辑本段   回目录 夏商周断代工程 - 立项过程
1995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任宋健邀请在北京的部分学者召开座谈会,会上宋健提出并与大家讨论建立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一设想。
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5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召开了会议,成立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七个单位的领导组成,会议聘请了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作为工程的首席科学家。
1996年春,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织了一个由不同学科的21位专家形成的专家组,并拟定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可行性论证报告在1996年5月得到了通过。
1996年5月16日国务院召开了会议正式宣布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始启动。这一科研项目,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学科,共分9个课题,44个专题,直接参与的专家学者达200人。

编辑本段   回目录 夏商周断代工程 - 工程研究
“工程”要达到以下的具体目标:
1.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包括西周早、中期和晚期前后段各王准确的年代;
2.商代后期从商王武丁至帝辛(纣),确定比较准确的年代;
夏商周断代工程

3.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4.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研究方法:
夏商周断代工程对传世的古代文献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材料进行了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其中有关的天文现象和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学给予计算从而推定其年代;同时对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和墓葬材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期研究,并进行了必要的发掘,获取样品后进行碳-14测年。
工程成果: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对历史文化遗址的发掘,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的鉴定以及对古天文学记录的整理,于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该年表把中国的历史纪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推定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为标识的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并明确了公元前841年以前西周十王的具体在位年代;推定夏商分界年代为公元前1600年,并明确了商武王以下十二王的在位年代,对于商代前期的历史给出基本的年代框架;推定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也相应提出了夏代基本的年代框架。
结论与意义:
“夏商周断代工程”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理清了先秦历史的起承转合和发展脉络,填补了中国古代纪年的一段空白,制定了迄今为止最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代表,为继续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同时,该工程的顺利完成也开启了二十一世纪交叉学科共同研究的范式。

编辑本段   回目录 夏商周断代工程 - 工程争议
自从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以后,来自中国国内和国际的批评就不绝于耳。国际上有人评论夏商周断代工程有政治背景,是中国政府在搞民族主义;有一些学者还对该工程的学术道德产生怀疑;学术上的批评也不断提出。“工程”的《简本》公布后,海外学者对此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辩论,其中持怀疑和批评立场的多于“工程”的拥护者。
互联网——第一次辩论
夏商周断代工程

开始于2000年11月,通过互联网进行,其议论主题有政治性与学术性两类。学术性的则围绕夏朝的存在与否。工程不仅相信夏代的存在,还列出了夏代各王的世系表。对此,不少西方学者持怀疑态度。在西方有关中国古代史的教科书中夏朝只是传说中的一个朝代而非信史;而商朝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这是因为甲骨文证明了商的存在。因此,有些西方学者批评“工程”想当然地视夏为商的前朝并定二里头(在河南省)为夏都,在目前情况下证据尚未充足。综合看来,支持“工程”的学者的依据主要有四:其一,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是周代文献认为的夏人的中心地区,而这个地区的二里头文化最有可能是夏文化的代表;其二,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宫殿基址,表明已经有了国家的存在。其三,碳-14测年结果表明,二里头文化的时间在商代之前。其四,既然司马迁所论的商朝被证明是信史,那么,他所说的夏也应当是信史。一些西方学者则认为,周代文献中论述的夏人的活动很可能是周人出于政治目的而编造的,不能尽信。再则,二里头文化的水平还不足以证明“文明”(一般指有文字、城市、政府、贫富不均的社会)的发生,“除非能够在二里头发现文字、青铜器和车等,或者任何文明的标志,否则史前和历史时期的基本分界线还将是商。”至于司马迁《史记》的可信性,一海外学者反驳说,《史记》也提及商的第一个王是他的母亲踩到一只大鸟的脚印而受孕以及有关黄帝、尧、舜、禹等超自然行为,难道这样的记载也能视为信史吗?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4 09:12 AM , Processed in 0.0224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