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51|回復: 0

腸漏症候群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3-13 19:54: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 腸漏症候群
在上一章,我們討論了「病毒、病菌入侵」,引起體質的破壞等變化,做了概略的描述,這個「激發因子」固然可怕,但是,在媽媽把你的「先天之氣」做好,出生之後把你的「後天之氣」固好,達到「衛固榮守」的狀況,病毒、病菌固然可怕,我們的「維修自療」的能力也不容易被打敗,除非您不注重「養生」,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才會破壞體質,可是有些「激發因子」是很可怕的,觸犯了它,您的健康就會有「兵敗如山倒」的感覺……..
腸道是一條5-7公尺長的管子,腸道的外面是我們的腹腔,腹腔裡幾乎是無菌的,腸道內是各種的食物、好菌、壞菌、消化液等,所以腸道是緻密的結構,可以大量封鎖食物、毒素、好菌、壞菌使它們不致於滲入腹腔而危及性命,同時又能讓消化好的營養素通過腸道,以養活生命。但是,當腸道的功能衰弱的時候,未消化的食物、毒素會侵入體內,就稱為「腸漏症」,會引起身體的過敏病、老化病等,這些病症就稱為「腸漏症候群」,而好菌、壞菌侵入體內,在血管裡快速繁殖,就形成「敗血症」,是很多體質虛弱者死亡的原因。
1.1腸道的免疫功能
健康人的腸道中約有600兆個細菌,大部份是有益菌,少部份是致病菌與觀望菌,不管是那一種細菌,都不許進入我們的體內繁殖,我們的身體是如何辦到的呢?榮民總醫院外科部石宜銘醫師發表了一篇文章「腸道衰竭?細菌位移」,我們來說明一些重點:
A. 細菌位移
外科加護病房中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是多器官衰竭(引用榮總石宜銘醫師/腸道衰竭與細菌位移),其死亡率高達50-70%。病人在出現多器衰竭之前則常表現出敗血症的症狀,但是,引起敗血症
的原因有30%是找不到明顯的感染原因。經過研究證實,原來是腸道中的細菌趁著病人虛弱處在「腸道衰竭」時,侵入我們的體內,叫做細菌位移。
假設100人送進外科加護病房

50?70人死於多器官衰竭
35?49人找得到感染的原因
15?21人找不到明顯感染的原因
30?50人死於其它原因或痊癒
【約15?21%的人死於細菌位移】
B. 腸道屏障
我們的腸道中約有1012種細菌,其中約109種是可能致病的細菌,健康的腸道有四重的屏障來預防這些細菌進入我們的體內:
No.
項目
屏障功能
1
正常的腸道細菌生態
腸道中的好菌、壞菌能維持正常的比率,在好菌占優勢的情況下,能維持健康的生理功能。
2
腸道的機械因素
腸道杯細胞分泌的黏液層
提供了厭氧菌的生存環境及防止病菌的附著。
腸道漿細胞分泌的IgG
防止致病菌在腸壁的攀附。
正常的腸道蠕動功能
維持正常細菌生態及防止細菌在腸壁附著
腸道細胞所形成的細胞屏障
腸道細胞間彼此緊密的連接,正常情況下只容許小分子通過,而不容許細菌通過。
3
免疫系統
全身性的免疫系統及腸道局部的淋巴細胞、淋巴腺、腸系膜淋巴結都扮演著消滅細菌及防止細菌擴散的功能。
4
腸肝軸系
肝膽系統所排泄到腸道的膽汁有維持正常的腸道細菌生態及結合內毒素,防止內毒素由腸道位移的功能。
肝內的網狀內上皮系統亦有去毒殺菌的功能。
C. 腸道衰竭是怎麼形成的?
No.
健康正常腸道的狀況
重症病人腸道的狀況
1
腸道占心臟輸出血液的20%
1. 供應腸道的血液為12%(減少40%)
2. 腸壁的缺血直接衝擊到腸道的機械物理屏障功能。
3. 缺血/再灌注的損傷﹐亦可能啟動細胞激素系統及引起顯微循環系統失調。
2
腸道細菌正常
1. 重症病人往往使用廣效及較強的抗生素。長期使用抗生素往往會改變腸道細菌的正常生態﹐使得致病菌的過度增生,因而增加細菌位移的機會。
2. 重症病人常常服用大量的制酸劑或H2拮抗劑﹐使得上消化道的pH值增大而有利於細菌的增生及胃腸和上呼吸道壁的附著。
3. 由於長期禁食及使用全靜脈營養或高濃度餵食﹐也容易改變腸道細菌正常生態及使細菌過度增生。
4. 腸阻塞或腸蠕動不良是誘發細菌位移的因素之一。
5. 而營養不良,不但降低了宿主的免疫力,也因血中白蛋白值過低﹐引起腸壁水腫﹐而破壞了腸壁的機械物理性屏障。
6. 當嚴重肝硬化或肝功能不佳時,由門脈循環系統所帶來的細菌及內毒素便沒法在肝臟清除﹐而易引起敗血症。
7. 阻塞性黃疸則會引起腸道細菌增生及細菌生態改變。同時因腸道沒有膽鹽來結合內毒素而增加了內毒素被體內吸收的機會﹐使得病人易產生敗血症。
註: H2拮抗劑是降低胃酸分泌的藥。                  
重症病人的腸道「衰竭」時會引起「細菌位移」,導致「永生」。體質虛弱、體質老化的人,他腸道的免疫功能又剩下多少百分比呢?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4 03:45 AM , Processed in 0.02195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