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於 2011-5-18 18:33:23
|
顯示全部樓層
玄德十
載營魄, 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 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 能無疵乎。愛民治國, 能無為乎。天門開闔, 能無雌乎。明白四達, 能無知乎。生之, 畜之,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註: 此章教人以造道之方, 必至忘知絕迹, 然後方契玄妙之德也。載, 乘也。營, 舊註為魂。[楚辭] 云:{ 魂, 識路之營營},蓋營營, 猶言惺惺, 擾動貌。然魂動而魄靜, 人乘此魂魄而有思慮妄想之心者, 故動則乘魂, 營營而亂想; 靜則乘魄, 昧昧而昏沉, 是皆不能抱一也。故 [楞嚴] 曰:{ 精神魂魄, 遞相離合}是也。今抱一者, 謂魂魄兩載, 使合而不離也。魂與魄合, 則動而常靜, 雖惺惺而不亂想; 魄與魂合, 則靜而常動, 雖寂寂而不昏沉。道若如此, 常常抱一而不離, 則動靜不異, 寤寐一如。老子審問學者做工夫能如此乎? 乎者, 責問之辭。專氣致柔: 專: 如專誠之專, 謂制也。然人賴氣而有生, 以妄有緣氣, 於中積聚, 假名為心。氣隨心行, 故心妄動則氣益剛, 氣剛而心益動, 所謂氣壹則動志。學道工夫, 先制其氣不使妄動以薰心, 制其心不使妄動以鼓氣, 心靜而氣自調柔。工夫到此, 則怒出於不怒矣, 如嬰兒號而不嗄也。故老子審問其人之工夫能如此乎? 滌除玄覽: 玄覽者, 謂前抱一專氣工夫, 做到純熟, 自得玄妙之境也。若將此境覽在胸中, 執之而不化, 則返為至道之病; 只須將此亦須洗滌, 淨盡無餘, 以至於忘心絕迹, 方為造道之極。老子審問能如此乎? 此三句, 乃入道工夫, 得道之體也。老子意謂道體雖是精明, 不知用上何如, 若在用上無迹, 方為道妙, 故向下審問其用。然愛民治国, 乃道之緒餘也, 所謂道之真以治身, 其緒餘土苴以為天下国家。故聖人有天下而不與, 愛民治国, 可無為而治。老子審問能無為乎? 若不能無為, 還是不能忘迹, 雖妙而不妙也。天門, 指天機而言。開闔, 猶言出入應用之意。雌, 物之陰者。蓋陽施而陰受, 乃留藏之意。蓋門有虛通出入之意, 而人心之應靈, 所以應事接物, 莫不由此天機發動。蓋常人應物, 由心不虛, 凡事有所留藏, 故心日茆塞。莊子謂:{ 室無空虛, 則婦姑勃蹊; 心無天遊, 則六鑿相攘},此言心不虛也。然聖人用心如鏡, 不將不迎, 來無所粘, 去無蹤跡, 所謂應而不藏, 此所謂天門開闔而無雌也。老子審問放工夫者能如此乎? 明白四達: 謂智無不燭也。然常人有智, 則用智於外, 衒耀見聞。聖人智包天地, 而不自有其知, 謂含光內照, 故曰: 明白四達而無知。老子問人能如此乎? 然而學道工夫做到如此, 體用兩全, 形神俱妙, 可謂造道之極, 其德至妙, 可以合乎天地之德矣。且天地之德, 生之畜之, 雖生而不有, 雖為而不恃, 雖長而不宰, 聖人之德如此, 可謂玄妙之德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