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703|回復: 0

道德經釋義總匯-純陽真人釋義(紫?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3-1 12:25: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天下皆知章第二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不尚賢章第三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道沖章第四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天地不仁章第五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谷神章第六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天長地久章第七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上善曰水章第八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持而盈之章第九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載營魄章第十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三十輻第十一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五色章第十二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寵辱章第十三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古之善為士章第十五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致虛極章第十六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太上下知章第十七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大道廢章第十八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絕聖棄智章第十九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絕學無憂章第二十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曲則全章第二十二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重為輕根章第二十六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善行無轍?章第二十七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將欲取天下章第二十九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以道佐人章第三十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道常無名章第三十二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知人者章第三十三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大道汛兮章第三十四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執大象章第三十五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將欲?之章第三十六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為學日益章第四十八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以正治國章第五十七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 其政悶悶章第五十八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治大国章第六十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 大?下流章第六十一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道者万物之奧章第六十二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 為無為章第六十三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 古之善為道章第六十五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 江海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 天下皆謂章第六十七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善為士章第六十八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吾言甚易章第七十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於敢章第七十三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民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民之飢章第七十五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道德經釋義-純陽真人釋義(紫?觀)-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道德經釋義卷下終
發表於 2010-3-8 18:01:26 | 顯示全部樓層
少將,俺先謝了,整理在一起看起來方便。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4-17 14:48:56 | 顯示全部樓層
好文章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7 22:51:14 | 顯示全部樓層
道德經禪解-憨山道者釋德清著
觀玅一
老子道德經解上篇

,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註:
此章總言道之體用, 及入道工夫也. 氏之學,盡在於此.其五千餘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猶言也,意謂真常之道,本無相無名,不可言說。凡可言者,則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且道本無名,今既強名日道,是則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體也。然無相無名之道,其體至虛,天地皆從此中變化而出,故為天地之始。斯則無相無名之道體,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萬物盡從天地陰陽造化而生死。此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為萬物之母。此二句,言道之用也。此下二句,乃入道之工夫。常,猶尋常也。欲,猶要也。老子謂,我尋常曰用安心於無,要以觀其道之妙處。我尋常日用安心於有,要以觀其之徼處。徼,猶邊際也。意謂全虛無之道體,既全成了有名之萬物。是則物物皆道之全體所在,正謂一物一太極。是則只在曰用目前,事事物物上,就要見道之實際,所遇無往而非道之所在。故莊子曰: ‘道在稊稗,道在屎尿’。如此深觀,纔見道之妙處。此二觀字最要緊。此兩者同已下,乃釋疑顯妙。老子因上說觀無觀有,恐學人把有無二字看做兩邊,故釋之曰:此兩者同。意謂我觀無,不是單單觀無。以觀虛無體中,而含有造化生物之妙。我觀有,不是單單觀有,以觀萬物象上,而全是虛無妙道之理。是則有無並觀,同是一體,故曰:此兩者同。恐人又疑兩者既同,如何又立有無之名,故釋之曰:出而異名。意謂虛無道體,既生出有形天地萬物,而有不能生有,必因無以生有;無不自無,因有以顯無。此乃有無相生,故二名不一,故日:出而異名。至此恐人又疑既是有無對待,則不成一體,如何謂之妙道,故釋之曰:同謂之玄。斯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深觀至此,豈不妙哉!老子又恐學人工夫到此,不能滌除玄覽,故又遣之曰:玄之又玄。意謂雖是有無同觀,若不忘心忘跡,雖妙不妙。殊不知大道體中,不但絕有無之名,抑且離玄妙之跡,故曰:玄之又玄。工夫到此,忘懷泯物,無往而不妙,故曰:眾妙之門。斯乃造道之極也。似此一段工夫,豈可以區區文字者也之乎而盡之哉。此愚所謂須是靜工純熟,方見此中之妙耳。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8 10:15:46 | 顯示全部樓層
穴孔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離,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 是以弗去.

註:
此釋前章可名非常名, 以明世人居有為之跡, 虛名不足尚; 聖人處無為之道以御世, 功不朽而真名常存之意也。意謂天下事物之理, 若以大道而觀, 本無美與不美, 善與不善之跡, 良由人不如道,而起分別取拾好尚之心,故有美惡之各耳。然天下之人,但知適己意者為美,殊不知在我以為美,自彼觀之,則又為不美矣。譬如西施顰美,東施愛而效之,其醜益甚。此所謂如美之為美,斯惡已。惡,醜也。又如比干,天下皆知為賢善也,紂執而殺之;後世效之以為忠,殺身而不悔,此所謂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此皆尚名之過也。是則善惡之名,因對待而有,故名則有無相生,事則難易相成,物則長短相形,位則高不相傾,言則音聲相和,行則前後相隨,此乃必然之勢。譬如世人以尺為長,以寸為短。假若積寸多於尺,則又名寸為長,而尺為短矣。凡物皆然,斯皆有為之跡耳。凡可名者,皆可去。此所謂名可名,非常名也。是以聖人知虛名之不足尚,故處無為之道以應事;知多言之不可用,故行不言之教以化民。如天地以無心而物,即萬物皆往資焉,不以物多而故辭;雖生成萬物,而不以萬物為己有;雖能生物,而不自恃其能;且四時推移,雖有成物之功,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其功,故至功不朽;不尚其名,故真名常存;聖人處無為之道,亦由是也。蓋萬物作焉巳下,皆是說天地之德。文意雙關,莊子釋此意極多。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9 23:02:46 | 顯示全部樓層
不尚賢章第三-安民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註: 此言世人競有為之跡, 尚名好利嗜欲之害,教君人者治之之方,以釋上章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實效也。蓋尚賢,好名也。名,爭之端也。故曰爭名於朝。若上不好名,則民自然不爭。貴難待之貨,好利也。利,盜之招也。若上不好利,則民自然不為盜。故日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所以好名好利者,因見名利之可欲也,故動亂其心以爭競之,若在上者苟不見名利有可欲,則民亦各安其志,而心不亂矣,故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然利,假物也。人以隋誅為重寶,以之投雀,則飛而去之。色,妖態也。人以西施為美色,麋鹿則見而驟之。名,虛聲也。人以崇高為貴名,許由則避而遠之。食,爽味也。人以太牢為珍羞,海鳥則觴而悲之。是則財色名食,本無可欲,而人欲之者,蓋由人心妄相思慮之過也。是以聖人之治,教人先齗妄想思慮之心,此則拔本塞源,故曰虛其心;然後使民安飽自足,心無外騖,故曰實其腹。然而人心剛強好爭者,蓋因外物誘之,而起奔起競之志也。故小人雞嗚而起,孳孳為利;君子雞嗚而起,孳孳為名,此強志也。然民既安飽自足,而在上者則以清淨自正,不可以聲色貨利外誘民心,則民自絕貪求,不起奔競之志,其志自弱,故日弱其志。民既無求,則使之以鑿井而飲,耕田而食,自食其力,故曰強其骨。如此則常使民不識不知,而全不知聲色貨利之可欲,而自然無欲矣。故曰:常使民無知無欲。縱然間有一二黠滑之徒,雖知功利之可欲,亦不敢有妄為攘奪之心矣,故曰:使夫如者不敢為也。如上所言,乃不言之教,無為之事也。人君苟能體此而行以治天下,則天下無不治者矣,故結之曰: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文法極古,然察其微意,蓋多述古;或述其行事,或述其文辭,似此為無為則無不治,乃述上古聖人之行事者。至若是謂等語,皆引古語以證今意,或以己意而釋古語者。且其文法機軸,全在結句,是一篇之主意,蓋結句即題目也。讀者知此,則思過半矣。至其句法,有一字一句,二字一句者極多,人不知此,都連牽讀去,不但不得老子立言之妙,而亦不知文章之妙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10 22:01:40 | 顯示全部樓層
不盈四
道沖章第四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註:此讚道之體用微妙,而不可測知也。沖,虛也。盈,充滿也。淵,靜深不動也。宗,猶依歸也。謂道體至虛,其實充滿天地萬物,但無形而不可見,故曰:用之或不盈。道體淵深寂漠,其實能發育萬物,而為萬物所依歸,但生而不有,為而不宰,故曰似萬物之宗。或,似,皆不定之辭。老子恐人將言語為實,不肯離言體道,故以此等疑辭以遣其執耳。銳,即剛勇精銳,謂人剛銳之志,勇銳之氣,精銳之智,此皆無物可挫,唯有道者能挫之,故日:挫其銳。如子房之博浪,其剛勇可知,大索天下而不得,其精銳可知,此其無可挫之者,唯見挫於圯上老人一草履耳。由子房得此而進之於漢,卒以無事取天下。吾意自莊周以下,而功名之士,老氏之精者,子房一人而巳。以此較之,善禮而善用,方朔得之,則流為詭矣,其他何足以知之。紛,謂是非紛擾,即百氏眾口之辯也。然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此皆無人解之者,唯有道者,以不言之辯而解之,所謂大辯若訥。以道本無言,而是非自泯,故曰解其紛。和,混融也。光,智識炫耀於外。即所謂飾智驚愚,修身明汙者,是也。唯有道者,韜光內照,光而不耀,所讚眾人昭昭,我獨若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故曰:和其光,與俗混一而不分。正謂呼我以牛,以牛應之;呼我以馬,以馬應之,故曰同其塵。然其道妙用如此,變化無方,而其體則湛然不動,雖用而無跡,故曰:湛兮或存。要妙如此,而不知其所從來故曰:吾不知誰之子,且而不是有形之物,或象帝之先耶。帝,即天帝。象,或似也。愚謂此章讚道體用之妙,且兼人而釋者。蓋老子凡言道妙,全是述自已胸中受用境界,故愚亦兼人而解之,欲學者知此,可以體認做工夫,方見老子妙處。字字皆有指歸,庶不為虛無孟浪之談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12 18:52:28 | 顯示全部樓層
守中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註: 此言天地之道。以無心而成物;聖人之道,以忘言而體玄也。仁,好生愛物之心。芻狗,乃縛芻為狗,以用祭祀者。且天地聖人,皆有好生愛物之仁。而今言不仁者,謂天地雖是生育萬物,不是有心要生,蓋由一氣當生,不得不生,故雖生而不有。譬如芻狗,本無用之物,而祭者當用,不得不用,雖用而本垢非有也,故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雖是愛養百姓,不是有心要愛,蓋由同體當愛,不得不愛,雖愛而無心;譬如芻狗,雖虛假之物,而尸之者當重,不得不重,雖重而知終無用也,故曰: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猶,似也。橐,即皮韝,乃鼓鑄物之器。籥,即管籥。乃氶氣出音之器。屈,枉已從人之意。動,猶感觸也。謂橐籥二物,其體至虛而有用,未嘗恃巧而好為,故用不為伸,不用則虛以自處,置之而亦不自以為屈,故曰:虛而不屈。且人不用則巳,若用之,則觸動其機,任其造作而不休,故曰:動而愈出。然道在天地,則生生而不巳;道在聖人,則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已愈多,大道之妙如此。惜乎談道者,不知虛無自然之妙,方且眾口之辯說,說而不休,去道轉遠,故日:多言數窮,不若忘言以體玄,故曰:不若守中。蓋守中即進道之功夫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13 18:50:16 | 顯示全部樓層
谷神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註:此言道體常存,以釋上章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之意也。谷,虛而能應者。以譬道體至虛,靈妙而不可測,互古今而長存,故曰:谷神不死。且能生天生地,萬物生生而不已,故曰:是謂玄牝。牝,物之雌者,即所謂萬物之母也。門,即出入之樞機,謂道為樞機,萬物皆出於機,入於機,故曰: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幽綿不絕之意,謂此道體至幽至微,綿綿而不絕,故曰:若存。愈動而愈出,用之不竭,故曰:不勤。凡有心要作,謂之勤。蓋道體至虛,無心而應用,故不勤耳。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13 20:17:17 | 顯示全部樓層

無私七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註: 此言天地以不生故長生,以比聖人忘身故身存也。意謂世人各圖一已之私,以為長久計,殊不知有我之私者,皆不能長久也。何物長久,唯天地長久。然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私其生,故能長生。其次則聖人長久,是以聖人體天地之德,不私其身以先人,故人樂推而不厭,故曰:後其身而身先。聖人不愛身以喪道,故身死而道存,道存則千古如生,即身存也,故曰:外其身而身存。老子言此,乃審問之曰:此豈不是聖人以無私而返成其私耶?且世人營營為一身之謀,欲作千秋之計者,身死而名滅,是雖私,不能成其私,何長久之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15 08:53:05 | 顯示全部樓層
若水八
上善若水。水善, 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 此言不爭之德, 無往而不善也。上, 最上; 謂謙虛不爭之德最為上善, 譬如水也, 故曰: 上善若水。水之善, 妙在利萬物而不爭。不爭, 謂隨方就圓, 無可不可, 唯處於下; 然世人皆好高而惡下, 唯聖人處之, 故曰: 處眾人之惡, 故幾於道。幾, 近也。由聖人處謙下不爭之德, 故無往而不善; 居則止於至善, 故曰: 善地; 心則淵靜深默, 無往而不定, 故曰: 善淵。與, 猶相與, 謂與物相與, 無往而非仁愛之心, 故曰: 與善仁; 言無不誠, 故曰: 善信; 為政不爭, 則行其所無事, 故曰: 善治; 為事不爭, 則事無不理, 故曰: 善能; 不爭, 則用捨隨時, 迫不得已而後動, 故曰: 善時。不爭之德如此, 則無人怨, 無鬼責, 故曰: 夫惟不爭, 故無尤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15 22:45:40 | 顯示全部樓層
持盈九
持而盈之,不知其己。揣而銳之, 不可長保。金玉滿堂, 莫之能守。富貴而驕, 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 此言知進而不知退者之害, 誡人當知止可也。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者, 謂世人自恃有持滿之術, 故貪位慕祿, 進進而不巳。老子意謂雖是能持, 不若放下休歇為高, 故不如其已。倘一旦禍及其身, 悔之不及, 即若李斯臨刑, 顧謂其子曰: {吾欲與若復牽黃犬, 出上蔡東門逐狡兔, 豈可得乎?} 此蓋恃善持其盈而不已者之驗也, 故云知足常足, 終身不辱, 知止常止, 終身不恥, 此之謂也。謂世人以智巧自處, 恃其善於揣摩, 而更益其精銳之思, 用智以取功名, 進進而不巳。老子謂雖是善能揣摩, 畢竟不可長保。如蘇張縱橫之術, 彼此相詐, 不旋踵而身死名滅, 此蓋揣銳之驗也。如此不知止足之人, 貪心無厭, 縱得金玉滿堂, 而身死財散, 故曰: 莫之能守, 縱然位極人臣, 而驕泰以取禍, 乃自遺其咎, 此蓋知進不知退者之害也。人殊不知天道惡盈而好謙, 獨不見四時乎? 成功者退, 人若功成名遂而身退, 此乃得天之道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18 18:33:23 | 顯示全部樓層
玄德十
載營魄, 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 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 能無疵乎。愛民治國, 能無為乎。天門開闔, 能無雌乎。明白四達, 能無知乎。生之, 畜之,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 此章教人以造道之方, 必至忘知絕迹, 然後方契玄妙之德也。載, 乘也。營, 舊註為魂。[楚辭] 云:{ 魂, 識路之營營},蓋營營, 猶言惺惺, 擾動貌。然魂動而魄靜, 人乘此魂魄而有思慮妄想之心者, 故動則乘魂, 營營而亂想; 靜則乘魄, 昧昧而昏沉, 是皆不能抱一也。故 [楞嚴] 曰:{ 精神魂魄, 遞相離合}是也。今抱一者, 謂魂魄兩載, 使合而不離也。魂與魄合, 則動而常靜, 雖惺惺而不亂想; 魄與魂合, 則靜而常動, 雖寂寂而不昏沉。道若如此, 常常抱一而不離, 則動靜不異, 寤寐一如。老子審問學者做工夫能如此乎? 乎者, 責問之辭。專氣致柔: 專: 如專誠之專, 謂制也。然人賴氣而有生, 以妄有緣氣, 於中積聚, 假名為心。氣隨心行, 故心妄動則氣益剛, 氣剛而心益動, 所謂氣壹則動志。學道工夫, 先制其氣不使妄動以薰心, 制其心不使妄動以鼓氣, 心靜而氣自調柔。工夫到此, 則怒出於不怒矣, 如嬰兒號而不嗄也。故老子審問其人之工夫能如此乎? 滌除玄覽: 玄覽者, 謂前抱一專氣工夫, 做到純熟, 自得玄妙之境也。若將此境覽在胸中, 執之而不化, 則返為至道之病; 只須將此亦須洗滌, 淨盡無餘, 以至於忘心絕迹, 方為造道之極。老子審問能如此乎? 此三句, 乃入道工夫, 得道之體也。老子意謂道體雖是精明, 不知用上何如, 若在用上無迹, 方為道妙, 故向下審問其用。然愛民治国, 乃道之緒餘也, 所謂道之真以治身, 其緒餘土苴以為天下国家。故聖人有天下而不與, 愛民治国, 可無為而治。老子審問能無為乎? 若不能無為, 還是不能忘迹, 雖妙而不妙也。天門, 指天機而言。開闔, 猶言出入應用之意。雌, 物之陰者。蓋陽施而陰受, 乃留藏之意。蓋門有虛通出入之意, 而人心之應靈, 所以應事接物, 莫不由此天機發動。蓋常人應物, 由心不虛, 凡事有所留藏, 故心日茆塞。莊子謂:{ 室無空虛, 則婦姑勃蹊; 心無天遊, 則六鑿相攘},此言心不虛也。然聖人用心如鏡, 不將不迎, 來無所粘, 去無蹤跡, 所謂應而不藏, 此所謂天門開闔而無雌也。老子審問放工夫者能如此乎? 明白四達: 謂智無不燭也。然常人有智, 則用智於外, 衒耀見聞。聖人智包天地, 而不自有其知, 謂含光內照, 故曰: 明白四達而無知。老子問人能如此乎? 然而學道工夫做到如此, 體用兩全, 形神俱妙, 可謂造道之極, 其德至妙, 可以合乎天地之德矣。且天地之德, 生之畜之, 雖生而不有, 雖為而不恃, 雖長而不宰, 聖人之德如此, 可謂玄妙之德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18 20:23:13 | 顯示全部樓層
虛中十一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 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 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 此言世人但有用之用, 而不知無用之用也。意謂人人皆知車轂有用, 而不知用在轂中一竅; 人人皆知器之有用, 而不知用在噐中之虛; 人人皆知室之有用, 而不知用在室中之空。以此為譬, 譬如天地有形也, 人皆知天地有用, 而不知用在虛無大道。亦似人之有形, 而人皆知人有用, 而不知用在虛靈無相之心。是知有雖有用, 而實用在無也; 然無不能自用, 須賴有以濟之, 故曰: 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利, 猶濟也。老氏之學, 要即有以觀無。若即有以觀無, 則雖有而不有, 是謂道妙,此其宗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18 20:48:15 | 顯示全部樓層
為腹十二
五色, 令人目盲。五音, 令人耳聾。
五味, 令人口爽。馳騁田獵, 今人心發狂。難得之貨, 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此言物欲之害, 教人離欲之行也。意謂人心本自虛明, 而外之聲色飲食貨利, 亦本無可欲, 人以為可欲而貪愛之。故眼則流逸奔色, 而失其正見故盲; 耳則流逸奔聲, 而失其真聞, 故聾; 舌則流逸奔味, 而失其真味, 故爽; 心則流逸奔境, 而失其正定, 故發狂; 行則逐於貨利, 而失其正操, 故有訪。所謂利令智昏, 是皆以物欲喪心, 貪得而無厭者也。聖人知物欲之為害, 雖居五欲之中, 而修離欲之行, 知量知足, 如偃鼠飲河, 不過實腹而已, 不多貪求以縱耳目之觀也。諺語有之: {羅綺千箱, 不過一暖; 食前方丈, 不過一飽},其餘皆為榮觀而巳, 故云: 雖有榮觀, 燕處超然,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去貪欲之害, 而修離欲之行, 故去彼取此。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1 12:17 PM , Processed in 0.02549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