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50|回復: 0

小小壇主提供《楊公造命地學秘訣》古本是伪古书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10-10 10:53: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小小壇主提供《楊公造命地學秘訣》古本是现代做旧的假古书.
 樓主| 發表於 2010-10-10 12:03:4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人从事古文物多年愚人认为:此书古而不古.纸非清纸.非自然旧.书黄而无光.纸黄线不黄.墨色非古墨.红印非古红.此书先年号后书名是错.皇清之皇字敢分开非清代敢为.清光緖帝二年.1876年.此书多年不见古色包浆.本人考此书最多20年<90年代仿>.本人对书真伪考究.非对小小壇主特说明!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0-10 12:13:44 | 顯示全部樓層
付录:古书用纸考
(一)藏经纸

在传本古籍中,唐之前的纸写本已很难看到,时代较早的纸写本要算唐人写经和刻印的佛经。还能常见到的唐人写经多用藏经纸。藏经纸色彩黄褐,如同茶色。略有棉性,质地厚硬,不透明。唐人所写佛经、道经,和宋、元、明刻印的释道藏经纸多用这类纸。藏经纸名称的又来,可能即源于此。用之于刷印书本的,传本中还很少见。

(二)麻纸

麻纸名称的由来,大年夜概是因为制造原估中麻的成分最多。麻纸有白麻纸、黄麻纸两种。白麻纸正面雪白滑腻,后头略显粗糙,有草棍纸屑黏附,二本质上倒是很细很薄,质地坚韧,经久性很强,如不着潮经久不会变质。黄麻纸,色略黄,有的比白麻纸略厚,其机能与白麻纸相仿佛,看起来更显粗糙一些。不管白麻纸、黄麻纸,纸纹(俗称帘子纹)都比较宽,约有二指阁下,也有的纸纹不太明显。宋朝印书多用这两种麻纸。



敦煌博物馆展示的西汉麻纸

近代和元朝初期印书和宋朝末年大年夜致雷同,据传本所见,采取黄麻纸的比较多些。元末印数的麻纸,纸纹却变窄了,只有一指阁下宽度,纸的粗、细、薄、厚及坚韧机能,与宋朝麻纸没有多大年夜差别。直到明朝初期,仍有效麻纸印书的。麻纸对风吹日晒也有很大年夜抗性,所以有些宋元印本,传播至今将近千年,犹完全如新。

(三)麻纱纸

宋朝时刻,福建建阳县是一个刻书中间肠区,造纸工业特别蓬勃。建阳县麻沙镇所临盆的纸名麻纱纸。色稍黄,没有纸纹。薄厚韧性与麻纸差不多,宋版麻纱本多用此纸。

(四)蚕茧纸

蚕茧纸有两种色彩,一种雪白如玉,一种呈乳白色。质细而薄,有光泽,从外面看来颇与丝绵类似,韧性很强,元朝印本中,有少数用蚕茧纸。

(五)罗纹纸

罗纹纸,色彩雪白,质地细薄柔嫩。有明显的横纹,看去与丝织的罗绸一样,所以叫罗纹纸。这类纸的临盆时代已久,宋、元、明、清各代都有,并用以印书。但宋元本用罗纹纸印刷的,传到今天的亦属罕有。明清印本中有时还能见到,如雍正间武英殿本《唐宋诗文醇》,席启寓刻的《唐百家诗》,是用罗纹纸印的。郑西谛师长教师印的《中国版画史图录》,个中一部分是用旧罗纹纸印的。

(六)棉纸

棉纸(南边称皮纸),有黑、白两种。白棉纸色彩雪白,质细而柔,纤维多,韧性强。黑棉纸色呈黑黄,韧性稍差。明朝前期印书多用棉纸。嘉靖之前所产棉纸比较细薄,隆庆今后就稍显粗并且厚。用棉纸印书的比重也大年夜为削减。清初还有少数用棉纸印本,今后就更少见了。

(七)贵州棉纸

这类棉纸,因为是贵州本地货,所以称为贵州棉纸。色彩灰白,不太漂亮,薄厚中等很均匀,棉性大年夜,纤维粗,质地松软,应用起来可以或许持久延年,印出版来不甚美不雅,故未被广泛采取,只有清末时贵州、云南的印本书,一部分采取了这类纸。

(八)河南棉纸

河南棉纸也是因产地而名。色彩白而略呈黄色,薄厚不宁靖均,看来很粗糙,但却绵软有韧性,印书采取不广泛,只有清末平易近初河南本省刷印处所志书,一部分采取了这类纸。

(九)山西棉纸

山西棉纸,色彩灰白,比贵州棉纸稍厚。韧性较强,质地略细,印书没有广泛采取,清末印刷处所志书有的采取。

(十)竹纸

竹纸,因为色彩微黄,故又统称黄纸。其制造原料主如果竹子,故以竹纸为名。宋元时代即有临盆,纸性稍脆,韧性较棉纸差。宋元乃至明初,间有应用印书的,但为数很少,明嘉靖今后,直到清朝,用竹纸印书的最为广泛。

竹纸印《聊斋志异》

(十一)梗棒纸

梗棒纸是元朝末年印书所采取的一种纸,也属于竹纸一类,质地粗糙,纸面涩滞,后头多碎草屑,厚并且脆,古书业把这类纸叫梗棒纸。今后用这类纸印的书,传本中已不多见。

(十二)开花纸

开花纸南边叫挑花纸。据说这类纸产自浙江省的开化县,所以又叫开化纸。质地细腻,极其雪白,无纹络。纸虽薄而韧性强,柔嫩可爱。清朝顺、康、雍、乾内府和武英殿刻印的图书多用开花纸。那时产量较多,质量也高。嘉、道今后的产品德量较前降低,数量也大年夜大年夜削减。家刻本中也有采取,但为数很少。开花纸印本,美不雅漂亮,武进陶湘最喜收藏殿版开花纸印本。

(十三)开花榜纸

开花榜纸从外面看来与开花纸类似。比开花纸厚,色彩略显发乌,质量次于开花纸。开花榜纸的临盆比开花纸为晚,清嘉、道间一部分殿版书用开花榜纸刷印,可是传播到如今的,也已很少见了。

(十四)太史连纸

太史连纸纸质骨立,正面光润,后头稍涩,没有草棍纸屑黏附,韧性比棉连纸差,纸料很细,色黄。清朝康熙今后印书,采取这类纸的比较多。如《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就曾采取此纸。

(十五)机械连史纸

机械连史纸是用机械制造的,色彩稍黄,这类纸临盆较晚,清末平易近初才被印书采取。中华书局印《四部备要》,就用的是机械连史纸。

(十六)棉连纸

棉连纸是宣纸的一种。色白如玉,匀净细腻,绵软有韧性。清末平易近国间比较讲究的印本,常常采取棉连纸。别的,还有汪六吉制造的六吉棉连纸,纸质比棉连纸薄,绵软有韧性,摹拓碑版彝器多用此纸。

(十七)川连纸

川连纸因产自四川,所以叫川连,色比粉连纸略黄,也有一种白的,稍有韧性,薄厚不甚匀。印出版来不甚漂亮,其它地区印书很少采取,只用于本处所的出版物,如四川的一部分县志,就是用川连纸印的。

(十八)洋粉连纸

洋粉连纸,色灰白,正面腻滑有亮光,后头粗涩,薄并且脆,不甚延年,也是用机械制造。清末平易近初的付梓本书,石印本书,多用粉连纸印。

(十九)玉版宣纸

安徽宣城是个产纸的处所,这里所临盆的纸统称宣纸。细分起来,品名繁多,印书常常应用的有“玉版”、“棉连”、“料半”等。玉版宣纸,色白,质细而厚、很能接收水分,韧性比棉纸稍差。清末平易近初印刷金石、考古、印谱、书画册等,常常采取这类纸。

(二十)料半纸

料半纸也是宣纸的一种,比玉版宣薄,色彩雪白,性绵软。用以印书漂亮美不雅,晚清至平易近国一部分书采取此纸。

(二十一)毛边纸

毛边纸,色呈米黄,故亦简称黄纸。正面光,后头稍涩,质地略脆,韧性稍差,稳定程度次于太史连。《常昭合志稿》有云:“世界购善本书者,必望走隐湖毛氏,所用纸,遂从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边’,薄者曰‘毛太’,至今犹存其名一向。”毛边纸名称之由来,可能即始于此。清乾隆今后印书用纸,除太史连纸、棉纸外,有一大年夜部分是用毛边纸印的。

(二十二)毛太纸

毛太纸与毛边纸色彩类似,质量次于毛边纸,纸幅也小,薄厚不等,有明显的直纹。清同、光间用毛太纸印书较多。

(二十三)高丽纸

高丽纸类似朝鲜印书用纸,其名称由来可能即缘于此。高丽纸产自河北迁安,色白、质厚、有绵性,很坚韧,有明显的直纹。我国用高丽纸印书的较少,多用以染色作书皮用。

(二十四)桑皮纸

桑皮纸有黄色、白色两种,质地稳定。因制造原料有桑皮成分,故名桑皮纸。据说宋朝、元朝和明朝初期,曾有效以印书的,但传本中却很少见。

(二十五)迁安纸

迁安纸俗称茅头纸,色灰白,质地厚而松,略有绵性,因产自河北迁安县,故称迁安纸。平易近国初年所印平易近间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通俗用书,有些是用茅头纸刷印的。

(二十六)官堆纸

官堆纸比毛边纸略厚。金陵书局印书,多用官堆纸。

(二十七)库笺纸

库笺纸,白色黄色都有,韧性极强,有薄、有厚。清朝宫内用以包裹器械,纸幅多是二尺见方大年夜小。平易近间传播很少,平易近国十九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用薄库笺纸影印过一部分字帖画册。明清两代内府图书多用厚库笺纸染成磁青色装订书皮,世称“库磁青皮”。内府有时用以钞写佛经,五彩套写,绚丽高雅。后来书店装修古书,遇珍善本也用库磁青皮。

(二十八)册子纸

册子纸又叫库钞纸。明朝有的印本,多是为了节约纸张,曾用印上格子的公函纸,或已写上字的赋税册纸,反转过来用空白的后头印书,所见册子纸的印本,多是棉纸。

(二十九)日本皮纸

日本皮纸,又叫东洋棉纸。这类纸产自日本,黄色、白色都有,棉性较强,坚韧有力。日本印书多用这类纸。我国印书在清末平易近初间有效此纸的。

(三十)美浓纸

美浓纸,纸面滑腻,细薄均匀。绵软有韧性。黎庶昌所印《古逸丛书》有一部分是用美浓纸印的,日本刷印古书,采取比较广泛。

(三十一)湖南竹纸

湖南竹纸:俗称湖南黄。纸质松软,粗糙,无韧性,不延年。清同治、光绪间印书多用此纸。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0-10 12:48:16 | 顯示全部樓層
引述小小壇主的回複:我不確定是不是偽書? 只是單純將家中擁有的古書上傳

因為已經殘破不堪? 所以7年前掃描出來存檔這樣?


加註: 我不以這為業,僅供有需要的朋友
小小朋友大大只是單純將家中擁有的古書上傳


先不管真假如何? 純粹一個分享

還要落得如此....

況且沒有實際拿到書....去評論

壇主大大也不是靠這在賺錢....

網路看到實在太多留言者,確實需要審慎


[ 本帖最後由 懸壺子 於 2010-10-10 12:58 P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0-10 13: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懸壺子 於 2010-10-10 12:48 PM 發表。
小小朋友大大只是單純將家中擁有的古書上傳


先不管真假如何? 純粹一個分享
還要落得如此....
況且沒有實際拿到書....去評論
壇主大大也不是靠這在賺錢....
網路看到實在太多留言者,確實需要審慎

本人言论如果对诸位做成不必要的影响。本人在此先道歉。望见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2 02:14 AM , Processed in 0.02272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