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先生在漳州祖墳欣賞
附件 2.jpg (97.56 KB) 2009-12-14 03:50
附件 CIMG01179.JPG (40.64 KB) 2009-12-14 03:53
附件 CIMG01184.JPG (27.79 KB) 2009-12-14 03:54
附件 CIMG0202.JPG (32.52 KB) 2009-12-14 03:55
附件 CIMG0203.JPG (39.74 KB) 2009-12-14 03:56
附件 CIMG01186.JPG (38.92 KB) 2009-12-14 03:57
附件 CIMG01191.JPG (61.64 KB) 2009-12-14 03:58
附件 CIMG01190.JPG (55.02 KB) 2009-12-14 03:59

附件 CIMG01189.JPG (46.6 KB) 2009-12-14 04:00
附件 CIMG01187.JPG (73.9 KB) 2009-12-14 04:01
附件 CIMG01195.JPG (75.58 KB) 2009-12-14 04:03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將於近日回福建漳州馬崎社尋根祭祖。記者特地走訪了當地史志專家和馬崎連氏族人,探究連戰家族與馬崎連氏的淵源。
漳州市下轄的龍海市地方誌編委會原副主任張日慶告訴記者,連戰的祖父、著名史學家連橫在《台南連氏家乘》手稿中寫道:“余姓連氏,名允斌,字雅堂,號慕陶,乳名重送,行四:係出連山氏,望出上黨”;“先世有居於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萬松關馬崎社二十七都,至大清康熙來臺,居於台灣府城內淩南坊馬兵營境,來臺始祖興位公……。”由於幾十年的政區沿革,連橫所說的“龍溪縣萬松關馬崎社二十七都”,現為龍海市榜山鎮長州村馬崎社。
如今,在馬崎社,由於種種原因,原有記載連氏播遷情況的族譜已找不到。但是,馬崎連氏宗親連俊三稱,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他曾見過父輩收藏的明清時期的譜牒資料,從族譜中知道馬崎連氏與台灣連戰宗族同源,係出“連山氏”。
何謂“連山氏”? 張日慶介紹說,建於明萬曆年間,重修于清康熙三十年的馬崎連氏宗祠,供祀著霞漳連氏鼻祖連南夫及其第十代孫、馬崎開基始祖連佛保的牌位。祠內尚存有連南夫公墓道碑。碑文上寫著:“霞漳連氏鼻祖、諱南夫,宋學士贈太子少傅,謚忠肅,應山人也。”
此碑原在“連山”的連南夫墓地,後移至宗祠裏。張日慶稱,“連山”位於今龍海市榜山鎮翠林村,因連南夫葬此得名,尚存連南夫墓。連南夫的子孫後裔為不忘祖籍與本原,皆自稱“連山氏”。
明宣德年間,連南夫第十代孫連佛保之三子連文遠率子孫移居九龍江的三叉河上游馬崎社,在歧山(又稱馬崎山)一帶繁衍生息,並建宗祠,立連南夫為連山始祖,奉連佛保為歧山始祖,同祠祭祀。乾隆年間,為區分一祠兩始祖,馬崎社、漳州城內及漳東各地的同宗連氏經族議,將連南夫“連山始祖”改稱“霞漳連氏鼻祖”,並請漳州人、尚書蔡新撰寫碑文重新鐫刻墓道碑。連南夫嫡傳後裔自此皆改稱“霞漳連氏”。
經多年的查證,張日慶認為,清康熙年間,連佛保的十世孫、十七歲的連興位從馬崎社赴台灣。連橫是連興位的第七代孫,連佛保的第十六代孫,連南夫的第二十五代裔孫。連戰為連興位的第九代孫。連興位入臺時,漳州馬崎連氏尚稱“連山氏”。
連戰家族與漳州馬崎連氏為同宗同族,淵源深厚。連橫一生五次到大陸求學、工作、旅遊。他曾表示要在有生之年回漳州尋根,再續連姓家譜,可惜這個心願尚未實現就病逝上海。
一九九四年四月,福建省政協、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等有關方面在漳州馬崎召開“連橫先生文史研討會”,紀念祖籍在馬崎的連橫。一九九八年,台灣舉辦《追根究底——臺閩族譜暨家傳文物特展》,連戰先生看到一份可能是他祖先抄寫的《連氏祖譜》時,高興地說:“我們家就是從漳州來的,那裏叫馬崎。”
據悉,此次連戰回漳州馬崎尋根祭祖,將替祖父連橫完成遺願,再續連姓家譜。馬崎村民將以最隆重的儀式歡迎連戰 台南公墓中這門墓與連戰家族有無關係 附件 P1050306.JPG (316.88 KB) 2010-1-14 23:14
附件 12.JPG (62.65 KB) 2010-2-11 08:04
连战祖籍地漳州马崎村的“连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祠中文物记述着连氏家族历史上曾有过的显赫与辉煌。连氏宗祠“思成堂”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毁于清初“迁界”。康熙三十一年重建,历经三次修葺。这是一座约二百五十平方米的二进式闽南风格建筑,飞檐拱角,石墙红瓦,雕梁画栋,规模不大却气势不凡。房屋分为天井、思成堂和中堂。中堂供祀着宋宝文阁学士、广东经略安抚使、霞漳连氏鼻祖连南夫及其第十代孙、马崎开基始祖连佛保与夫人李氏的牌位。祠内还保存有漳州名宦、清朝礼部尚书蔡新撰写的连南夫墓道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