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90|回復: 0

(轉)維他命D護心 男少心臟病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6-28 12:34: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維他命D護心 男少心臟病醫:攝取過量 反易腎結石

2011年 06月28日 【沈能元、陳怡妏╱綜合報導】

美國哈佛大學最新研究指出,每天攝取足量維他命D的男性,得心臟病和中風機會,比每天攝取不足量維他命D男性低百分之十六。對此,國內醫師表示,維他命D護心機轉仍待研究,且其屬脂溶性維他命,民眾不宜多吃,以免造成腎結石,不利健康。

據外電報導,該研究二十年來追蹤十一萬九千名成年人,發現每日攝取六百國際單位(IU)維他命D男性,得心臟病跟中風機率,比每天攝取一百國際單位維他命D的男性低百分之十六,女性則無差別,研究團隊認為這可能與女性血液中的維他命D較少有關,因維他命D也可貯於脂肪中,而女性的體脂肪比率較男性高。該研究已刊登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

平日即注重健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群耀認為,上述研究只是個統計數字,不能解釋維他命D真能護心,且維他命D屬脂溶性維他命,食用過多恐致嘔吐、腎結石,不建議多吃。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說,懷疑應是每日攝取充足維他命D的男性,相對其他男性更注重身體健康,降低誘發心臟疾病及中風機率,與是否服用足量維他命D未必有關。

喝牛奶可以補充北市營養師公會總幹事魏賓慧說,衛生署建議一至五十歲民眾,每日維他命D攝取量五微克(二百國際單位),一歲以下嬰兒及五十歲以上攝取量十微克(四百國際單位)。一至五十歲民眾日喝四百八十西西牛奶就能達每日攝取量。

心血管疾病 注意事項◎注意血壓,飲食少鹽少醬油,因其鈉含量高,易造成血壓升高
◎少吃精緻食物,不喝含糖飲料;多吃高纖五穀、新鮮蔬果,避免體重過重
◎民眾應戒菸少喝酒,避免誘發心血管疾病及降低中風機率
◎平時可多攝取牛奶、雞蛋、魚肝油等富含維他命D食物,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
◎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應規律用藥,避免誘發心血管疾病
資料來源:王宗道醫師、黃群耀醫師、《蘋果》資料室

發表於 2011-7-2 11:38:59 | 顯示全部樓層
心血管疾病 注意事項
◎注意血壓,飲食少鹽少醬油,因其鈉含量高,易造成血壓升高
◎少吃精緻食物,不喝含糖飲料;多吃高纖五穀、新鮮蔬果,避免體重過重
◎民眾應戒菸少喝酒,避免誘發心血管疾病及降低中風機率
◎平時可多攝取牛奶、雞蛋、魚肝油等富含維他命D食物,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
◎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應規律用藥,避免誘發心血管疾病


必須注意
以免中風


身體健康最重要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8-29 21:23:22 | 顯示全部樓層
多數心臟病人少食蔬果 比例高於乏運動抽煙
明報 - 2012年8月27日星期一

【明報專訊】瑪嘉烈醫院就高危生活習慣與心臟病 之關係,調查100名心臟病人,結果顯示近九成病人 有不良飲食習慣,比例較缺乏運動及吸煙高,反映 飲食與心臟病關係密切。有心臟科專科醫生指有國 外研究反映,不良飲食習慣人士較良好者患心臟病 的機率高四成,建議院內心臟病復康療程及政府提 供具體良好飲食習慣指引。

心臟病是本港第二號「殺手」,每年平均逾5000人 因心臟病而死亡。瑪嘉烈醫院為了解心臟病與高危 生活習慣包括不健康飲食習慣、缺乏運動及吸煙的 關係,於2010年10月至2012年7月期間,向醫院50 名心肌梗塞及50名低風險心臟病病人進行問卷調 查。受訪者於兩年間一直接受醫院心臟復康療程, 如學習情緒控制及良好生活習慣,另在物理治療師 協助下做運動。

結果發現,近九成病人有高危飲食習慣,即每日食 少於5份蔬果,另外約七成病人缺乏運動及約兩成人 吸煙。瑪嘉烈醫院心臟復康服務聯席總監、心臟科 專科醫生陳藝賢表示,數據反映心臟病和高危飲食 習慣較運動和吸煙習慣有更密切關係,而外國亦有 研究顯示,不良飲食習慣人士較良好者患心臟病的 機率高四成。

醫生﹕推廣健康飲食不得法

另外,調查亦反映醫院心臟病復康療程對改善運動 習慣和吸煙的成效分別達五成和六成,但對改善不 良飲食習慣的功效只得約一成,成效未及前者顯 著。陳藝賢指醫護界過往推廣健康飲食方法未及具 體,「5份蔬果是什麼意思?三低一高又什麼意思? 很多市民都不清楚」。他建議療程及日後宣傳要提 供清晰指引,如一份蔬果意即一碗熟菜或拳頭大小 的生果,或每餐都要吃魚以吸收更多健康蛋白質。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9-3 14:43:38 | 顯示全部樓層
研究:適量巧克力 可降男性中風機率
作者: 莊瑞萌 | 台灣醒報 – 2012年9月3日 下午2:10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男性每週適量攝取巧克力,不僅可滿足味蕾,還可減少中風機率!瑞典研究發現,與不吃巧克力的民眾相比,吃巧克力的民眾中風的風險減少17%。不過,研究者提醒,市面上巧克力含有很高的糖分與脂肪,食用時應適量就好。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觀察3萬7千多名49歲到75歲的男性飲食習慣,要求他們列出常吃的100種食品及飲料,包括巧克力。再從就診資料中,觀察10年間首次中風的病例共1,995件,研究者進一步觀察發現,每週吃最多巧克力(63公克)的男性中風機率最低,與沒吃巧克的相比,約減少17%。

另一項分析5份不同研究(受試者中共有四千多個中風病例)的報告也發現,吃最多巧克力者中風危險降低19%。若以攝取的巧克力份量來看,只要每周攝取50公克以上,中風風險即可減少約14%。

研究者拉森說:「巧克力能降低中風風險,可能與含有類黃酮(flavonoids)有關。巧克力的類黃酮很可能會減少壞膽固醇血液濃度、降低血壓。因此適量食用巧克力可能降低中風危險,但一般市面上的巧克力富含糖分、飽和脂肪與卡路里,適量食用就好。」

研究者並表示,稍早黑巧克力被視為對心臟有益,但瑞典民眾攝取的巧克力近九成都是牛奶巧克力,包括在觀察期間的研究對象。該研究也發現,受試者的飲食中,抗氧化劑來源為巧克力者占4.9%,蘋果及梨子占6.1%,橘子占6.2%。本研究結果刊登在《神經學》專刊。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7 23:50:20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10-11 13:42:35 | 顯示全部樓層
網路流言-每天一片薑 防中風? 醫師:言過其實
    2012-10-11 中國時報
  • 黃天如?台北報導


 秋冬是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網路流傳只要每天吃一片生薑,就能降低阻塞性中風復發的機率。醫師表示,生薑中的薑酚成分,經科學證明確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要達到媲美阿斯匹靈等藥物的效果,每天至少要吃好幾斤的薑才夠,提醒民眾不要誤信偏方,以免延誤病情。

 對於曾有過中風經驗的民眾來說,疾病復發無疑是最可怕的夢魘。但根據美國1989年所作的一項大型研究,阻塞性中風患者兩年內再度復發的機率高達1/3;爾後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但10年後再作相同研究,中風患者5年內復發率還是有1/3。

 對於曾經罹患缺血性(阻塞性)中風的患者來說,藉由長期服用阿斯匹靈來降低復發機率,是標準的臨床作法。然所謂「是藥3分毒」,加上過去常有人吃阿斯匹靈導致胃潰瘍,以致「每天一片生薑,效果媲美阿斯匹靈」說法的真實性,一直受到討論。

 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表示,生薑被視為可降低各種心血管疾病復發的「聖品」,主要是因它含有薑酚,而酚類物質已經科學證明有助抑制人體血栓素A2(TXA2)的合成,進而避免血小板過度聚集,形成血栓的緣故。

 但是,若真要靠吃生薑預防心血管疾病,必須一天至少要吃好幾斤的薑,才能達到足夠的劑量,長此以往,民眾只怕還沒吃出效果,就會先吃出毛病來了。

 撇開生薑是食物,原本就不該與藥物混為一談。 張家蓓強調,以食補養生的觀點,中醫古籍有云:「冬吃蘿蔔、夏吃薑」,因為夏天多吃生薑有助發汗、消暑;一旦時序進入秋冬則應多吃蘿蔔,以利血液聚集在內臟,也有助順氣、去油膩、助消化。

 至於要降低心血管疾病復發機率,還是應正本清源,先從最基本的生活習慣著手,去除菸、酒、肥胖等危險因子,並確實依醫囑按時服藥,才可能維持健康。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08:58:18 | 顯示全部樓層
醫學研究-腦幹一氧化氮 調控血壓新發現
作者: 李宗祐╱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3月21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李宗祐╱台北報導】
腦部「調氣減壓」,開啟高血壓治療新契機!高雄榮民總醫院教學研究部研究員曾清俊帶領研究團隊,透過動物試驗破解腦部中樞神經系統透過一氧化氮調控血壓作用機制。研究團隊正進一步研發「長效型」新藥,從目前每日服藥改為每周吃一次藥,就可有效控制血壓。

此外,研究團隊也利用基因治療把一氧化氮合成酶植入實驗鼠腦細胞,增加腦幹一氧化氮產生量,成功讓實驗鼠血壓恢復正常,證實腦幹一氧化氮含量減少,與誘發高血壓有關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蕭宏昇指出,6個月大且患有高血壓的實驗鼠,經過基因治療後,直至兩歲「壽終正寢」時,血壓都維持正常,療效長達一輩子,證實基因療法有「一勞永逸」根治高血壓的可能性。但這僅是動物試驗結果,人類腦部結構非常複雜,要應用到臨床治療,仍須慎重考量安全性。

曾清俊昨日率領研究團隊在國科會發表高血壓治療新方向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透過實驗鼠發現,類似人類患有高血壓的大鼠,腦幹含有一氧化氮生成量,明顯比正常老鼠低4到5倍;透過合成酶提高腦幹一氧化氮含量後,大鼠血壓就恢復正常,證實腦幹一氧化氮含量與高血壓有關。

研究團隊並進一步探討造成腦幹一氧化氮含量減少的原因,結果發現高血壓大鼠的腦幹自由基含量,明顯高於正常大鼠。腦部自由基增加時,腦神經細胞產生的一氧化氮就會減少;使用降血壓藥物降低大鼠腦部自由基後,血壓跟著恢復正常,證實腦中自由基會影響腦幹的一氧化氮產生量。

曾清俊強調,無論是原因不明的原發性高血壓;或飲食太油過甜等不良生活習慣引發的高血壓,都有腦部中樞神經系統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特癥。要徹底治療高血壓,最好的方法就是從中樞神經下手。在破解腦部中樞神經系統透過一氧化氮調控血壓作用機制後,就有機會找到根治高血壓的新藥或新療法。



一氧化氮

參考

https://forum.shusquar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4909&page=2




[ 本帖最後由 陸K 於 2013-3-21 08:59 A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12: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70餘歲中醫師保有好視力 生活保健顧腎養肝
作者: 台北訊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2月27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台北訊】
(中時健康╱紀聿君報導)您能想像屆齡70餘歲的李深浦中醫師,竟無老花、流眼油、白內障等眼部疾病!要做個快樂的銀髮族,除了身心健康、愉快,亦不能總是淚眼汪汪(流眼油)。有著40多年行醫經驗的資深中醫師李深浦表示,老年人常見的「流眼油」多是因肝腎虧虛,現代人若想老來仍有好視力,可將花花世界盡收眼底,平時「顧腎養肝」絕對不可少。

眼睛是靈魂之窗,其構造精密又能高度運轉,是人體感知外界的重要器官。深浦中醫診所院長李深浦醫師提到,許多人年過40、50歲,便深受「老花眼」所苦,除了看近物模糊不清外,也常伴有眼睛乾澀、容易疲勞、流眼油等問題。眼睛與全身臟腑密切相關,依照中醫理論,肝開竅於目,眼睛是否明亮有神與肝臟健康有關

李深浦醫師指出,眼睛的「瞳孔」屬腎、「黑眼仁」屬肝、「眼白」屬肺、「上下眼瞼」屬脾、「內外眼角」屬心。若身體健康,眼睛應為瞳仁烏黑清澈、眼球白中藍、淚液充足不覺乾澀、視物清晰且自在。反之,如果身體五臟六腑出現問題,則相對應的眼睛部位亦會出現異常,特別是肝血腎精不足者,體內陽衰陰弱,多不能升精於目,眼睛便經常容易疲勞不適,視覺反應不夠神速。

李深浦醫師進一步說明,以常見的「脂肪肝」及「高血脂」為例,患者淚液中的油脂層機能不佳,淚液容易蒸發,無法正常濕潤眼球,所以患者會經常感到眼睛乾澀。而腎主藏精,也主水,腎氣虧虛的人其體氣無法匯集到巔頂,常有鼻淚管閉鎖問題,淚液無法從正常管道排出,故會出現流眼油的現象。

有別於現代醫學利用藥物幫助患者來降低血脂,傳統中醫則強調以提升患者自體脂肪的利用率,予以改善這類病症。李深浦醫師解釋,脂肪肝與高脂血症的形成,多半起因於身體機能無法正常代謝能量,致使脂肪在體內堆積,而中醫療法強調從根本解決,亦即從調整患者體質著手,使患者自身的脂肪轉化率提高,脂肪得以正常代謝、不至於囤積體內而危及健康。

明目之本在於顧好五臟六腑的健康!李深浦醫師深愔其中道理,平時挑選適合自我體質的保健藥材,服用含當歸、防風、川芎、枳實、熟地黃、白芍等成份的補肝良方,以及含金盞花、石斛、枸杞、小米草、山桑子等輸通腎氣的顧眼補品,因此,縱使已屆古稀之年,卻絲毫不顯老態,體力與視力比一般小夥子還要來得好。

中時健康 更多相關新聞 http://health.chinatimes.com/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3-28 08:21:13 | 顯示全部樓層
脂肪肝毫無症狀 定期健檢提早發現
中廣新聞網 – 2013年3月27日 下午5:17

相關內容

  • 看相片 脂肪肝毫無症狀 定期健檢提早發現

現代人經濟富裕,加上飲食西化,出現營養過剩的現象,營養過剩是造成脂肪肝最主要的原因,肥胖更是脂肪肝的殺手。萬芳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永發表示,有一名男性患者體重超過80公斤,本身患有重度脂肪肝,一年以來經過飲食控制、運動,成功甩肉10公斤以上,自然降低不少脂肪肝。

陳永發醫師在中國廣播公司、iCare愛健康與萬芳醫院共同舉辦健康講座中指出,肝臟是沈默的器官,症狀通常都不明顯,脂肪肝就是其中之一。

脂肪肝可說是台灣人最普遍的肝病之一,肝病防治基金會曾對9000個上班族做肝臟超音波檢查發現,罹患脂肪肝的比例高達43%,其中男性上班族更高達49%。另有研究指出,台灣成年人脂肪肝的盛行率約三成,遠高於慢性B型肝炎(15~20%)及慢性C型肝炎(2 #6% )。而如果脂肪肝前期沒有控制得當,會引發脂肪肝炎,發炎時間過久就易變成肝硬化,一旦肝硬化後每年有5%-7%患者會產生肝癌。目前透過抽血檢查肝功能、以及腹部超音波,都能掌控肝臟的狀況。

陳永發醫師建議,民眾想要消除脂肪肝,第一必須飲食控制熱量攝取均衡,每餐吃七八分飽,不要攝取太多澱粉,因澱粉經過肝臟營養素轉換成脂肪,儲存進肝臟內也會造成脂肪肝。再來維持理想體重加上運動,不要喝酒、避免過度吃成藥,定期健康檢查則是發現脂肪肝的不二法門之道。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4-9 08:25:59 | 顯示全部樓層
研究報告-魚油+阿斯匹靈 有效抗發炎
作者: 楊明暐╱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4月5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楊明暐╱綜合報導】

醫學界已經曉得阿斯匹靈以及魚類所含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皆具有抗發炎作用。不過最新的研究表明,兩者若結合在一起使用,能對抗關節炎、心臟病、癌症和阿茲海默症等長期疾病引起的發炎

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和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阿斯匹靈和魚類的omega3脂肪酸一起使用,可以抑制與關節炎等一系列長期疾病有關的過度免疫反應,也就是發炎。

發炎是身體對於受傷或外物入侵所產生的自然反應。當某個有害或刺激性的東西影響身體的某部分時,身體會嘗試將它移除,而發炎症狀顯示身體正試圖治癒自己。

但發炎者若維持高脂肪飲食習慣,身體脂肪過多,或是個菸槍,發炎症狀可能持續不斷,從而使免疫系統失去控制,疾病的風險跟著升高。長期發炎會形成慢性病,傷害心臟瓣膜和腦細胞,引發中風,造成「胰島素抗性」並導致糖尿病。而這也和癌症的發生有關。

目前有數以百萬計的人服用阿斯匹靈來稀釋血液,以降低血凝塊的風險,達到預防心臟病和中風的目的。如今研究人員發現阿斯匹靈能協助omega3脂肪酸促進身體製造名為Resolvin D3的分子,這種分子能關閉,或「解決」肺病、心臟病或關節炎等疾病的發炎狀況

研究人員用小鼠作實驗,發現來自omega3脂肪酸的Resolvin D3在發炎部位持續的時間,要比小鼠自然產生的Resolvin D1和Resolvin D2來得長,這意味Resolvin D3在對抗失控的發炎有其獨特療效。簡而言之,阿斯匹靈與鮭魚和沙丁魚富含的omega3脂肪酸相結合,對於治療關節炎、癌症、心臟病、阿茲海默症等因長期發炎引起的疾病,具有很大幫助。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18 10:51:38 | 顯示全部樓層
吃堅果防心血管病!5大禁忌要注意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7月17日 下午1:36

相關內容

  • 看相片
  • 吃堅果可預防心血管疾病,但國人堅果攝取量卻嚴重不足。
吃堅果可預防心血管疾病,但國人堅果攝取量卻嚴重不足,調查發現,國內30歲以下的民眾,每天堅果攝取量不到標準建議量的1/5,營養師提醒年輕人要掌握「3多2少」原則,,也就是多吃蔬果、全榖及堅果類食物,減少攝取動物性脂肪,及高膽固醇食物,才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指出,心血管疾病是青壯族群健康隱形殺手,根據衛生署的統計,過去10年間,國內青壯族群族群,死於心血管疾病比例,從4.7%遞增為7.2%,增加幅度達5成之多;而年輕上班族吃的多、動的少,外食及飲食西化,都讓心臟血管負擔加重,容易造成血管阻塞,引發各種心臟血管疾病。

堅果每天應攝取1湯匙

而根據衛生署所公布的新版每日飲食指南,將原有6大類食物中的油脂類增加為「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從油脂類中,將堅果種子類獨立出來,就是要呼籲國人多食用堅果類來要降低慢性疾病發生的機率。

事實上,攝取適量的堅果,不但營養價值高,又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建議民眾,在每天的飲食當中,要涵蓋各種不同的堅果類食物,如榛果、杏仁、核桃、腰果,每天吃到1湯匙就足夠,在購買時要注意成分及來源標示清楚的包裝,堅果拆封後要妥善保存,也可冷藏。

堅果好吃但別犯禁忌

營養師提醒,堅果類食物和一般橄欖油、植物性食用油相比營養更多元,除不飽和脂肪酸外,還有高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等,便秘患者吃點堅果可幫助消化、排便。但是如果食用不當,堅果也會給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1.開心果:開心果雖不像其它堅果容易酸壞,但是貯藏時間太久的開心果不宜再食用。另開心果有很高的熱量,並且含有較多的脂肪,凡是怕胖的人、血脂高的人應該少吃

2.南瓜子:急性腸胃炎者宜少食,否則會感到腹脹。

3.松子:存放時間長會產生酸腐味,不宜食用。此外,肝膽功能不良者應慎食

4.腰果:含有多種過敏原,易造成一定的過敏反應。最好不要多吃,可先吃1.2粒後停10分鐘,如果不出現過敏反應再吃。

5.花生:花生外皮有增加血小板數量、抗纖維蛋白的溶解作用,高血脂症者宜去皮食用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23 14:13:40 | 顯示全部樓層
〈養生廚房〉安度盛夏 3招護心
台中康普頓診所,完整心血管健康評估 提早預防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
樓中亮
夏天的飲食盡量要清淡、簡單,不要造成身體的負擔。(彭博)
夏季天熱,心臟病、心肌梗塞、血壓失控的患者比過去多了三到四成。(彭博)
文?樓中亮
以中醫「五運六氣天氣醫學」的角度而言,今年的氣候特質為上半年風木司天,下半年相火在泉,三之氣為三火二木,火為心,木為肝,影響人體方面則易導致偏熱偏陰虛,臨床上常見突發性的心血管疾病。

最近診所裡光是心臟病、心肌梗塞、血壓失控的患者就比過去多了三到四成,且病情都較往常嚴重。中醫認為木要能生火,也就是肝氣要能適度帶動心氣的運轉,心的功能才會強健;若肝木之氣太旺或肝氣無法上升,將無法補足心火,心血管疾病及神志、情緒病就比較容易發生。

中醫認為火生土,心火強健才能濡養脾胃之土,所以如果心系統有毛病,常常會伴隨著脾胃問題發生。
夏天這段時間裡,如果生活作息不正常,經常熬夜,飲食太重鹹、太燥熱,則不僅血壓會失控,心臟病發作猝死及中風的機率更會大大提高,不可不慎。以下提供讀者三招「護心術」,只要確實做到,保你擁有好「心」情。

<保健第一招>飲食兩原則 清淡與簡單
在此提供我個人的日常飲食清單給大家參考看看,大家可以視個人喜好做調整,但盡量不要違背了清淡及調理簡單兩大原則。
早餐:蓮藕粉+麥片(或小米粥)+水煮蛋+青菜(或一小段地瓜)
午餐:糙米飯+青菜+魚
晚餐:海帶+菇類+白肉魚(淋橄欖油)
茶飲:麥門冬三錢、五味子三錢、西洋蔘二錢,煮1000C.C.水

蓮藕粉有修補血管、暢通血管的功效。小米粥的功效等同人蔘,卻沒有人蔘的燥熱及食用禁忌。青菜用川燙的方式烹調。魚肉以小型白肉魚最佳,體型小的魚比較不會累積過量有毒物質或重金屬,而白肉比紅肉較不會造成身體的負擔。魚的烹調採清蒸或乾煎都可以,乾煎的話,油溫不要太高,熟了就立刻盛盤上桌,不要追求酥脆焦香口感而煎得太久。

已有心臟疾病的人應多喝此道茶飲,這是中醫經典名方「生脈飲」,光聽名稱就知道是提振心脈的好東西。一般人喝可預防心臟病。

以上的飲食方式,不僅對心臟好,對於腸道保健的效益更可觀,能夠有效預防大腸癌。我個人在去年健檢時發現大腸有多處瘜肉,但經過清淡飲食法之後,三週前再度做大腸鏡檢查,瘜肉已經完全消失了。

<保健第二招>每天快走30分鐘 好處多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每天快走30分鐘,能夠明顯強化心臟功能、改善更年期症候群、提高新陳代謝、預防糖尿病、減少內臟脂肪、減少失智、改善憂鬱……等等。且持續越久改善的幅度越高,也就是說,持之以恆的快走,數年之後顯現的效益會比僅僅執行幾個月來得更

中醫更認為足部是人體的第二心臟,眾多穴道及三條陰經都由足部開始往上循行,如果第一心臟不佳,就應該鍛鍊第二心臟來補強其功能。

<保健第三招>少應酬 11點前睡
應酬少不了不吃大喝,如果不希望體內囤積過多熱量、脂肪以及酒精傷害,最好婉拒應酬邀約。同時早睡早起,最佳睡眠時間是子時之前,也就是11點以前入睡,有助於保養肝膽系統,間接養護了心系統

中醫認為「心為君主」,意思是說,心在人體的重要性有如君王,一旦心臟有異,五臟六腑都將失去控制,後果極其嚴重,希望大家都能確實養心、護心,安度盛夏。

<醫師小檔案>樓中亮
台灣中醫藥大學藥學士、醫學士,國內外第一位將「黃帝內經」中的「五運六氣天氣醫學」,以現代統計學重新演繹,並將之數位化、生活化的學者。畢生致力於推廣「中醫預防醫學」觀念,並為此創立了「台灣中醫預防保健協會」公益組織。

除鑽研「五運六氣天氣醫學」,亦精通「掌紋全息療法」,更將古中醫療法數位化,完成「樓氏古中醫平台」與「算大限坎點預測系統」。透過網路將保健方法、預防醫學,簡化為人人都能學習及應用的生活知識,讓一般民眾在家也可以輕鬆自我預防疾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25 16:19:59 | 顯示全部樓層
遠離惡性腫瘤 多運動補充維生素D
作者: 華人健康網?特別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7月25日 上午10:02

癌症已連續31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因飲食西化及生活週遭佈滿致癌因子,導致癌症的好發年齡年輕化。營養師提醒,遠離癌症的不二法門,除了保持均衡飲食,吃對營養成份,並且適度補充如維生素D,以及多做戶外運動,也十分重要!

多走出戶外曬太陽,讓維生素D自然生成。

國內外針對癌症的研究發現,只要體內維生素D含量足夠,就能減少罹患癌症的機率,或可降低罹癌後擴散率。多數民眾了解適度補充維生素D,對於骨骼發育有所幫助,但是,卻少有人知道,補充維生素D還能降低癌症的發生率。上班族由於運動量普遍不足,戶外活動也較缺乏,或是進行戶外活動時,擦拭塗抹防曬劑,造成體內轉換生成有效的1,25-二羥化維生素D的效能降低。

營養師梁家瑋建議,補充維生素D的方法除了適量補充市面上單方的維生素D之外,還要多增加曬太陽機會,才能促進維生素D在體內生成,維持體內維生素D的濃度,才有機會預防癌症上身。

長期缺乏維生素D 文明病易上身
一般民眾對於維生素D的好處,普遍停留在對骨骼與牙齒正常生長及發育的重要性。但過去幾年的研究觀察發現,維生素D缺乏和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免疫疾病等文明病息息相關,特別是連續31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的癌症。由此可見,適度補充維生素D,能降低罹患文明病甚至令人聞之色變癌症的機會。

癌症好發年輕化 預防刻不容緩
有醫學研究指出,長期缺乏維生素D的上班族,10年後罹患癌症的機率高出94%,所以攝取適量的維生素D有助於預防癌症的發生。近年來因台灣飲食西化,加上癌症好發年齡開始年輕化,乳癌已成為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而大腸癌也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台灣新國民病,值得國人注意。

日曬+食補 讓身體補充維生素D
許多上班族平時飲食不正常,並且常待在室內不願曬太陽,出門時一定要做萬全的防曬措施才願意出門,放假往往宅在家裡,不願從事戶外活動。梁家瑋營養師呼籲,上班族應多走出戶外曬太陽,主因是日曬與維生素D的生成息息相關,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促使體內自然產生維生素D,建議每天仍然要曬太陽10分鐘,不必過度防曬,不僅可以舒解壓力、活動筋骨,還能促進維生素D的生成

若因工作繁忙、早出晚歸,無法靠日曬補充維生素D的上班族,可以選擇單一不與鈣質或其它為維生素含在一起的複方;並選擇能被人體吸收的維生素D型式—維生素D3所製成,以及攜帶方便的口嚼錠,養成天天補充的好習慣,降低疾病風險。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25 16:37:34 | 顯示全部樓層
多睡午覺 遠離心臟病風險
作者: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3年7月25日 上午10:10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午睡對心臟有益?一項受試者高達2萬多人的大型希臘研究顯示,每週3次、每次至少30分的午睡可減少心臟病致死。研究人員推測,中午午睡可以減少壓力,或許能降低死於心臟病的風險。



儘管這項最新研究結果仍需進一步被證實,但該項計畫主持人DimitriosTrichopoulos醫師認為,午睡的害處很少,但可能對健康的好處卻很大。

他表示,大多數人沒有每天午睡,但如果能夠養成午覺習慣,應該有助於保護心臟。在地中海和拉丁美洲國家等地的心臟病死亡率較低,而午睡早已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

這篇最新發表的希臘研究是由波士頓哈佛公共衛生學校和希臘的雅典醫學院的Tichopoulos醫師和同事們所執行,共針對2萬3681位沒有心臟病、中風、或癌症病史的希臘居民進行研究,平均追蹤6.3年。

在嘗試控制飲食和活動量等心臟病風險因素後,研究人員認為,每星期3次以上午睡且每次午覺時間至少30分鐘午睡的人,會比沒有定期午睡的人減少37%死於心臟病的可能性。

Trichopoulos醫師表示,即使每天午睡確實能降低心臟風險,但這也只是為什麼希臘人比美國人少死於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許多解釋之一。其餘原因則包括傳統地中海飲食,攝取豐富的水果、蔬菜、豆類、榖類以及少量紅肉。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59:00 | 顯示全部樓層
新觀念!防心肌梗塞 先降內臟脂肪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8月31日 下午12:50

    相關內容
  • 看相片預防心肌梗塞發生,更重要的是降低身體內臟脂肪的比例。



                                                            義大犀牛隊總教練徐生明日前因心肌梗塞發作送醫不治而辭世,留下世人遺憾。預防心肌梗塞,除了控制飲食,以低鹽、多蔬果、少攝取肥肉與動物內臟為原則,更重要的是降低身體內臟脂肪的比例,從代謝症候群的風險防堵,就能遠離心肌梗塞威脅。

內臟脂肪與心肌梗塞之間有何關聯性?主要是內臟脂肪堆積會讓多餘的三酸甘油酯與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滲入動脈內壁,逐漸氧化、變質,使血管壁變厚、失去彈性,形成動脈硬化,進而演變成心肌梗塞、中風等致命性疾病。

內臟脂肪型肥胖 容易誘發心肌梗塞
有內臟脂肪型肥胖的人,糖尿病的發病率是一般人的7~9倍,心肌梗塞、中風的致死率更高達3倍。家醫科醫師納祖德表示,要降低內臟脂肪,正確的運動是不二法門;而運動的關鍵不在激烈程度,而在於能否真正燃燒脂肪。目前已有燃脂心率錶,能檢視消耗的卡路里等運動狀態,並協助個人在最適當燃脂區運動,而且是以簡單的健走方式進行,不致度疲憊,並達到運動消耗內臟脂肪的效果。
內臟脂肪如何檢視?量腰圍是個最簡單的檢測指標,關心自己與家人就是幫他(她)量腰圍,女性超過80公分、男性超過90分鐘即為警訊,一定要特別注意。

降低內臟脂肪發生 4點日常保健
1.攝取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有助排泄順暢,並吸收有害物質和膽固醇,重點是不想讓內臟脂堆肪,可以多吃膳食纖維,包括燕麥、綠豆、蕃茄、葡萄柚等。
2.吃五色蔬菜:每天維持五蔬果,最好加熱後食用,可提高代謝,並燃燒內臟脂肪。
1. 肌肉訓練:通過肌肉訓練能消耗掉內臟脂肪,這樣做也可以增加人體的基礎代謝率,使肌肉細胞有活力。
4.有氧運動:根據美國《預防醫學》(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維持每周3次、每次45分鐘的加強心肺有氧運動與重量訓練,可消除20%的內臟脂肪。

預防內臟脂肪型肥胖 先了解屬性
一旦內臟脂肪開始囤積,會使身體從小腹突出演變成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謝性疾病,甚至致命性的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疾病。因此,平時應該預防「內臟脂肪型肥胖」,並了解肥胖是屬於「內臟脂肪型肥胖」還是「皮下脂肪型肥胖」,最好趁早預防。
內臟脂肪雖然是危險的脂肪,幸好具有容易甩掉的特性,能在代謝症候群階段就杜絕病症的發展,避免慢性病、動脈硬化,甚至致命性疾病發生。因此平時更應該做好以上日常保健動作,避免內臟脂肪上身。

更多健康資訊請上 http://yahoo.top1health.com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1 03:16 PM , Processed in 0.02540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