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75|回復: 0

何日君再來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8-9 15:58: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費玉清
<iframe width="640" height="510"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9TcNnw_09wc"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cchpest
《何日君再來》是當年藝華公司所出品的影片《三星伴月》的插曲,-當年原唱者是周旋,後來黎莉莉、潘迪華、奚秀蘭、胡美芳、渡邊濱-子、李香蘭(山口淑子)等亦曾翻唱。此曲的曲出自劉雪庵手筆..-.

何日君再來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淚灑相思帶。
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 
喝完了這杯,請進點小菜。
人生難得幾回醉,不歡更何待? 【白】來來來,喝完這杯再說吧。
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

停唱陽關疊,重擎白玉杯。 
殷勤頻致語,牢牢撫君懷。
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 
喝完了這杯,請進點小菜,
人生難得幾回醉,不歡更何待? 【白】唉,再喝一杯,乾了吧。
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
 樓主| 發表於 2011-8-9 16:07:03 | 顯示全部樓層

何日君再来 by 邓丽君 Tresa Teng

<iframe width="640" height="510"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V37qYQzDPYc"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EHT123 於 2008-07-07 上傳

邓丽君 何日君再来

好花不常开 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 泪洒相思带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 请进点小菜
人生能得几回醉 不欢更何待

[白]来, 喝完这杯再说吧!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停唱阳关叠 重擎白玉杯 殷勤频致语 牢牢抚君怀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 请进点小菜
人生能得几回醉 不欢更何待

[白]哎!再喝一杯,干了吧!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a623874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11-8-9 16:15:47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8-9 16:44:11 | 顯示全部樓層

芳草無情

<iframe width="640" height="510"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9N_0f6lEl7Y"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麗君,妳那甜美、真摰、感人的歌聲,沒有半點做作和誇張,使人聽-得舒服。是我用來減壓和解愁的良方!

klcandtt 1 年 以前 7

千古絕唱。

xiemark 2 年以前 4

【蘇幕遮】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詞 范仲淹(宋) 曲 鐘肇峰 編 鐘肇峰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註釋】

  ①此調原為西域傳入唐教坊曲。“蘇幕遮”是當時高昌國語之音譯。宋代詞家用此調是另度新曲。又名《雲霧斂》、《鬢雲松令》。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②黯:形容心情憂鬱。黯鄉魂: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語。 ③追:追隨,可引申為糾纏。旅思:羈旅之思。     

  【作者簡介】

  范仲淹:969 -1052,字希文,吳縣(今屬江蘇)人。宋真宗朝進士。慶曆三年(1043)七月,授參知政事,主持慶曆改革,因守舊派阻撓而未果。次年罷政,自請外任,歷知州、鄧州、杭州、青州。卒謚文正。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成就亦傑然可觀。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詞則能突破唐末五代詞的綺靡風氣。有《範文正公集》,詞僅存五首。

  【品評】

  此詞抒寫鄉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碧雲天,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為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所本。“秋色連波”二句,落筆于高天厚地之間的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于天邊,而依偎著秋波的則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這裡,碧雲,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山映斜陽”句復將青山攝入畫面,並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同時,“斜陽”又點出所狀者乃是薄幕時分的秋景。“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芳草”歷來也是別離主題賴以生發的意象之一,如傳為蔡邕所作的《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李煜的《清平樂》:“離恨恰如草,更行更遠還生”。埋怨“芳草”無情,正見出作者多情、重情。下片“黯鄉魂”二句,徑直托出作者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說只有在美好夢境中才能暫時泯卻鄉愁。“除非”說明舍此別無可能。但天涯孤旅,“好夢”難得,鄉愁也就暫時無計可消了。“明月樓高”句順承上文:夜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團,反使他倍感孤獨與悵惘,於是發出“休獨倚”之嘆。歇拍二句,寫作者試圖借飲酒來消釋胸中塊壘,但這一遣愁的努力也歸於失敗:“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是真情流溢、大筆振迅之作。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8-9 16:50:25 | 顯示全部樓層
<iframe width="640" height="510"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EIAIp9vKJss"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相見歡】剪不斷,理還亂……

詞 李 煜(南唐) 曲 劉家昌 編 東 尼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註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李煜此詞即有將此調名標為《烏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②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 
  ③離愁:指去國之愁。 
  ④別是一般:另有一種。    

  【品評】

  詞名《相見歡》咏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係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於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後,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淒惋之神。“無言”者,並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裡,“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後“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或寫愁之長, 如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韆鞦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鹹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後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8-9 16:53:32 | 顯示全部樓層
<iframe width="640" height="510"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siY_eNaq8us"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書博山道中壁

詞 辛棄疾(宋) 曲 鐘肇峰 編 肖唯忱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新涼好個秋。


  【註釋】

  ①又名《採桑子》,四十四字,平韻。
  ②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③強說愁:無愁而勉強說愁。 
  ④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多少事,欲說還休。”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少年是曾聚眾參加耿京的抗金義軍。渡江南歸後,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淅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屢陳恢復大計,因而頗遭當權者之忌,曾長期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一帶。寧宗開禧年間,曾知鎮江府,不久又被罷黜。其詞與蘇軾齊名,多抒寫報國雄心和有志不伸的感慨,豪縱奔放,沉鬱悲壯,在南宋愛國詞中領袖一代。有《稼軒長短句》、《稼軒詞》。   

  【品評】

  這首詞以“少年”與“而今”對比,表達了一種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說少年時登高望遠,氣壯如山,不識愁為何物。無愁說愁,是詩詞中常見的文人習氣。下片轉入“而今”,轉折有力,不僅顯示時間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經歷。在涉世既深又飽經憂患之餘,進入“識盡愁滋味”的階段。所謂“識盡”,一是愁多,二是愁深。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說,有的不便說,而且“識盡”而說不盡,說之亦復何益? 只能“卻道新涼好個秋”了。比之少時的幼稚,這或許是老練成熟多了。其實“卻道”也是一種“強說”。故意說得輕鬆灑脫,實際上也是難以擺脫心頭的沉重抑塞。周濟說辛詞“變溫婉,成悲涼”。讀此詞者,當能辨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8-9 16:55:03 | 顯示全部樓層
<iframe width="640" height="510"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vN8NgNyt4Jc"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玉樓春(又名:木蘭花)】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詞 歐陽修(宋) 曲 劉家昌 編 東 尼

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淒涼多少悶。
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註釋】

  魚沉:無書。傳說魚雁可以傳書,如今魚沉水底,捎信無望。燼:燈芯燒後剩下的灰燼。此指燈已燃盡熄滅。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聖進士。官館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曆中任諫官,支援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謚文忠。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

  【雅鑒】

  分別,遠別,無音信,夜聞風竹,尋夢不成,燈又燼。千愁萬恨,由遠到近,自外及內,從幻到實,由淡及濃,讓人無處躲藏,亦無法消受。

  較之韋莊《木蘭花》的“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薛昭蘊《小重山》的“愁極夢難成”,此詞情境更深一層。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8-9 16:58:05 | 顯示全部樓層
<iframe width="640" height="510"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R_-uoSjsLwg"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但願人長久(詞牌:水調歌頭)

詞 蘇 軾(宋) 曲 梁弘志 編 肖唯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簡析】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的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氛圍,把自己遺世獨立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詞通篇咏月,卻處處關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圓月襯托別情,它構思奇特,畦徑獨辟,極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是蘇詞的代表作之一。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8-9 16:59:49 | 顯示全部樓層
<iframe width="640" height="510"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U6Hsg70iyH0"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幾多愁(詞牌:虞美人)  

詞 李 煜(南唐) 曲 譚健常 編 陳 揚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品評】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淒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禦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資訊,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徵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8-9 17:01:22 | 顯示全部樓層
<iframe width="640" height="510"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Yr3W0y9ZFLg"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清夜悠悠(詞牌:桃園憶故人)

詞 秦少遊(宋) 曲 古 月 編 東 尼

玉樓深鎖多情種。清夜悠悠誰共?
羞見枕衾鴛鳳,悶即和衣擁。

無端畫角嚴城動,驚破一番新夢。
窗外月華霜重,聽徹梅花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8-9 17:02:49 | 顯示全部樓層
<iframe width="640" height="510"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W8M4jt_C_Ak"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有誰知我此時情(詞牌:鷓鴣天)

詞 聶勝瓊(宋) 曲 黃 沾 編 顧嘉輝

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陽關後,別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 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
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8-9 17:08:26 | 顯示全部樓層
<iframe width="640" height="510"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CIorFC2hxHM"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胭脂淚(詞牌:烏夜啼)

詞 李 煜(南唐) 曲 劉家昌 編 奧金寶

  林花謝了春紅 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 留人醉 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烏夜啼》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相見歡》、《秋夜月》、《上西樓》。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謝:凋謝。 胭脂淚:指女子的眼淚。幾時重:何時再度相會。   

    此詞將人生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即景抒情的典範之作。

    起句“ 林花謝了春紅 ”,是傷春惜花之語;而續以“太匆匆”,則使這種傷春惜花之情得以強化。春去匆匆,其中不乏人生苦短、來日無多之喟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是說花命還是說人命?無論花命人命,如此都已不堪。無奈!無奈!換頭“胭脂淚”三句,轉以擬人化的筆墨,表現作者與林花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花本無淚,實際上作者移情于花。“留人醉”至“幾時重”,寫出了人與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無法實現的悵惘與迷茫,讀此可以使人心灰。 結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境界頓出。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8-9 17: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iframe width="640" height="510"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wNGbuMbWLpY"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人約黃昏後(詞牌:生查子)

詞 歐陽修(宋) 曲 翁清溪 編 東 尼

  去年元夜時 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 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 淚濕春衫袖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楚雲深》、《陌上郎》、《綠羅裙》等。

    此詞亦見朱淑真集,南宋曾慥《樂府雅詞》以為歐陽修作。曾氏曾將歐詞中諸多可疑者盡予刪芟,而不疑此詞,其著作權當歸於歐陽修。詞以靈光獨運的藝術構思,使今與昔、悲與歡互相交織、前後映照,從而巧妙地抒寫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感。上片追憶去年元夜的歡會。“花市燈如晝”,極寫元宵燈火輝煌。自唐代起,就有元夜張燈、觀燈的習俗,至宋而其風益盛。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記燈市景象雲“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可知,“花市燈如晝”乃狀其實況,略無誇飾。但描寫燈市不過是為了展示歡會的時空背景,因而一筆帶過,不多著力。“月上柳梢頭”二句含“賓”就“主”,再現那令人沉醉的情景。“黃昏後”,交待主人公與其情侶相會的時間。“月上柳梢頭”,既是對“黃昏後”這一時間概念的形象示現,也是對男女主人公約會的環境的補充描繪——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那樣富於詩情畫意!“人約”,點出男女主人公並非邂逅燈市,而是早有密約。這表明他們即便尚未私訂終身,至少也彼此傾心。值得稱道的是,作者沒有正面涉筆他們相會前的心馳神往,見面後的歡聲笑語以及分手後時的意亂情迷,而僅用一句“人約黃昏後”提示, 深得藝術三昧。 下片抒寫今年元夜重臨故地,不見伊人的感傷。“月與燈依舊”,說明景物與去年一般無二,照樣月光普照,華燈齊放。但風景無殊,人事全異。“不見去年人”二句情緒一落千丈:去年鶯儔燕侶,對訴衷腸,今年孤身支影,徒憶前盟,主人公怎能不撫今思昔,淚下如注。因何“不見”,一字不及,或話有難言之隱,或許故意留下懸念。全詞的藝術構思近似于唐人崔護的《遊城南》詩(去年今日此門中),卻較崔詩更見語言的迴環錯綜之美,也更具民歌風味。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8-9 17:11:14 | 顯示全部樓層
<iframe width="640" height="510"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Od77IdbfSvk"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相看淚眼(詞牌:雨霖鈴)

詞 柳 永(宋) 曲 古 月 編 陳 揚

  寒蟬悽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 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 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採作此曲,後柳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

    柳永多作慢詞,長于鋪敘。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亭送別的情景。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這與同樣表現離情別緒但出之以比興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時柳詞不但都下傳唱,甚至遠及西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避暑錄話》)。柳詞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這種明白曉暢、情事俱顯的詞風不無關係。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後情景。劉熙載《藝概》卷四:“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念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確實,“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為名句,不僅在於虛中有實,虛景實寫,更因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悽清冷落的懷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經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迴環往復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不盡愁思。宋人論詞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詞一向被判為“俗曲”。此詞上片中的“執手相看淚眼”等語,確實淺近俚俗,近於秦樓楚館之曲。但下片虛實相間,情景相生,足以與其他著名的“雅詞”相比,因此堪稱俗不傷雅,雅不避。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8-9 17:13:24 | 顯示全部樓層
<iframe width="640" height="510"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5pZSykoUsYQ"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思君(詞牌:卜算子)

詞 李之儀(宋) 曲 陳 揚 編 陳 揚

  我住長江頭 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 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 此恨何時已 只願君心似我心 定不負相思意


     又名《百尺樓》、《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雙調,四十四字,仄韻。

    借水寄情,始於建安詩人的徐斡的《室思》:“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但唐宋文人詩詞對這種手法的運用卻更為嫺熟、精到與豐富,而此詞則又是其中的獨出機杼、尤耐尋味者。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深于情、專于情的女子。其芳心早以有所屬,但心上人卻與她天各一方,別多會少。“我住長江頭”二句便揭示她們之間的地理距離,言外頗有憾恨之意。接著,“日日思君不見君”句則將這種憾恨之意和盤托出,令人想見女主人公徒自佇立江頭,翹首企盼的怨望情態。“共飲長江水”句復作自我慰解:兩地情思,一水相牽;既然同飲長江之水,自必心息相通。跌宕之間,深情畢見。“此水幾時休”二句仍舊寄情江水,卻又推進一層,以江水之永無竭時,比喻離恨之永無絕期。這是反用《漢樂府·上邪》中的“江水為竭”之意。同時,為求變化生新,作者還採用設問句式,使語感得以強化,令人如聞女主人公呼天告地時的心靈顫音。“只願君心似我心”二句是女主人公對心上人的期望——期望他象自已一樣心無旁屬,守情不移。“只願”二字,既表明女主人公別無所求,但求兩情天長地久也透露出其內心唯恐對方負心的隱憂。雖屬直抒胸臆之筆,卻亦有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全詞托為女子聲口,發為民歌風調,以滔滔江流寫綿綿情思,不敷粉,不著色,而自成高致。毛晉《姑溪詞跋》推許作者“長于淡語、景語、情語”,並稱讚此詞“真是古樂府俊語矣”,堪稱中的之論。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1 08:07 PM , Processed in 0.02302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