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3|回復: 0

學佛之妙方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4-23 11:32: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學佛之妙方

簡豐文 述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序言
末學學佛三十餘年,早期跟隨 空法師共同創辦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近年來也協助佛陀教育基金會,成立華藏教學園區、華藏檀林及佛陀教育學院,自己多年來也學講「心地法門」系列之經論,努力學習修福修慧,直至今日才發覺到一切修行之要門、就在於最初之「皈依三寶」上。佛弟子以堅定之意志力、由深信三寶、依止三寶而信託三寶,此真是入道要門之方便。若加以十善業、四念處及修學止觀、也就成了菩薩道之六度萬行,依此修行決定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成就無上菩提。
末學今日抱著以野人獻曝之心,將自己三十多年來學佛之一點心得,提供給諸位同參道友,做個修學佛法之參考。同時以至誠之心,祝願大家皆能離苦得樂,同證無上佛道。

末學簡豐文序於2013.2.24

學佛之妙方
一切修行法門,其目的就在於能「放下一切」恢復無所染的本心,此即是「見性成佛道」。然在今日末法時期,由於知識爆炸、物欲橫流、人心墮落、二障加深之時,實難做到心無所依止,證得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清淨本性,故須示以〝方便放下〞之「信託法門」,再運用十善業、四念處、止觀之修學,福慧雙修、止觀雙運,期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所謂「信託法門」者,信者、信奉三寶,託者、託付三寶,乃緣於吾人初入佛門之根本法要「三皈依」而建立;「皈」者,歸三寶家,「依」者,依靠三寶不可思議之大慈、大悲、大智、大願、大行、大威德、大神通力,視每一位眾生如獨子羅羅,而給予愛護救度,欲令成就無上菩提。故三寶唯有無條件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絕無惱害眾生之理。是故吾人可以學習〝一切放下〞,安心的將身心世界託付給三寶,由三寶來安排您的一切,乃至於未來的生死問題均信託給三寶。逢順境,感謝三寶讓您能修諸功德,若遇逆境時,也感激三寶幫您消業障、增福慧,無怨無惱的,深信三寶智慧之安排,唯心存感激。如此則能放下未來之得失、憂慮、掛礙等諸煩惱妄想心。未來心若能不生,則過去人我是非,恩怨情仇皆已是過去之事,自然也隨之不生追憶。未來心、過去心,既已放下,則吾人僅須處理現前所遇到之各項人、事、物、境而已,遇緣歷境根塵接觸之時,皆以自己所信託三寶中之法寶為依止,取法寶中易解之十善業、四念處為行事準則,並修學止觀來應對。若於十善業、四念處中無法得到答案,且事關重大不知如何處理時,則可請示所信託三寶中之佛寶、或僧寶來指示迷津。然今世上之假活佛與一些未斷見思煩惱之僧人及上師、喇嘛未必能圓觀一切,可能會判斷錯誤。吾人可於佛菩薩像前燃香恭敬禮拜、跏趺而坐、一心默求三寶及所依止之本尊指示明路,於至誠懇切心中,自然會感應道交,而得到解答;另可依地藏三經中之占察善惡業報經所教導之占察行法、占卜之,或以至誠恭敬心求觀音籤指示;另也可依民間習俗,以虔誠恭敬之心請示三寶。佛之玄通、無所不知,至誠感通,必能得到圓滿的答案。既已信託三寶,則應依三寶之指示行事,更不應生未來利害得失、人我是非之心。如此則近乎於活在當下,不再為過去、未來而生煩惱,也能趣向於無為法,此是信託三寶、方便放下之修行法門。
人之一生苦樂皆具,故古德常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也有云:「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該來的總是會來,不該來的總是不會來,更云:「萬般皆由命、半點不由人」(命運即是業力果報之顯現),而命運也唯有藉修行才能夠改變。故將身心世界託付給三寶,自己努力實踐十善業、四念處、以及修學止觀,不僅現世即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逢凶化吉、轉危為安、增長福慧(如了凡四訓之所述)。且既已信託三寶,命終之後,三寶必依吾人修學之因緣,以及修行之境界,圓滿妥善的安排吾人安身立命之處,絕對能夠親近三寶繼續學佛。這實在是以歸依三寶為方便,而得到十全十美、滿載而歸的修行捷徑。
三寶中無窮無盡的法寶,於中取其易解、易修,由淺入深之十善業、四念處、及止觀,普攝一切佛法,可說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茲分別說明如下:
十善業
一、不殺生,進而能放生、護生、素食、長養慈悲心。
二、不偷盜,進而能君子受財、取之有道,且能施捨財物。
三、不邪淫,進而能節慾乃至於梵行清淨。
四、不妄語,進而能說正直語、言行一致、表裏如一。
五、不兩舌,進而能勸息爭端、化干戈為玉帛。
六、不惡口,進而能說柔軟語、勸勉語、給人信心。
七、不綺語,進而能說誠懇語、增上語、給人希望。
八、不慳貪,進而能知足常樂、犧牲奉獻。
九、不瞋恚,進而能慈心包容、原諒他人。
十、不愚癡,深信因果、進而能深入佛法、通達實相。
四念處
一、身念處:觀身不淨,觀此身體,身外裹著一張皮、皮內包著肉、骨、筋、脈、膿血、腦、髓、五臟六腑,令人觸目驚心,體內更藏有痰、涕、屎、淚、臭汗、大小便利等污穢諸物,且不斷往外排泄,臭穢不堪,而且更有五種不淨(種子不淨、住處不淨、身體不淨、外相不淨、究竟不淨)與及九相不淨(死相、脹相、青瘀相、膿爛相、壞相、血塗相、虫噉相、骨鎖相、離壞相)。此身實在是污穢不堪,以對治緣身執淨,此觀能除身見。
二、受念處:觀受是苦,觀無常苦、苦苦、樂苦、五陰熾盛苦、以對治緣受執樂,此觀能淡泊五欲六塵。
三、心念處:觀心無常,心是「集起」義,集諸種子、起諸現行,因緣生法、生滅相續、變幻無常、非是實有,以對治緣心執常,此觀能脫黏解纏。
四、法念處:觀法無我,觀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一切法因緣有自性空、自性空因緣有,以對治緣法執我,此觀能破我執。
合十善業、四念處成八正道。
八正道
一、正見:明四聖諦、深信因果、依止三寶。
二、正思惟:根塵接觸以十善業、四念處、為正思惟。
三、正語: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四、正業:不慳貪、不瞋恚、不愚痴、三業清淨。
五、正命: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君子受財,取之有道。
六、正精進:精進於上品十善、四念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七、正念:不生惡念、邪念,念念與上品十善相應。
八、正定:四念處消歸自性,則身心寂靜、正住真空之理。
合十善業、四念處、止觀成六度萬行。
六度
一、布施:
(一)財施:上品不偷盜、上品不慳貪。
(二)法施:以十善、四念處及止觀、教化眾生。
(三)無畏施:上品不殺生。
二、持戒:修十善業、令身口意三業清淨。
三、忍辱:修上品不瞋恚、慈心包容一切。
四、精進:精進於六度之實踐,即是萬行。
五、禪定:依各人所學之法門,知一切萬法即心自性(心相)夢幻虛假、了不可得而修止,能止息一切煩惱妄想而得寂靜永安(證體)。
六、般若:依各人所修學法門知清淨自性(佛性)中,具足一切智慧德能而修觀,能利樂一切有情(顯用)。
合禪定、般若成止觀,依觀而修止(知一切萬法夢幻虛假、而止息煩惱),依止而修觀(依無煩惱心中,能生智慧、運用於處事、待人、接物,利樂有情而顯用),止觀雙運、定慧等持、體用一如。
修學止觀之前方便
一、自省功夫:省察自己之起心動念處,至能看清楚自己起心動念時,才能真正修行斷惡修善,以下二種方法應當要修學:
(一)每日早晚課中,內容須有十善業、四念處,以警覺自己要修學十善業及四念處。於晚課中檢討省察是否有不如法處,有則立即懺悔改正。
(二)於三餐、茶點、零食時,皆應供養,同時並觀想及思惟自己之身口意三業,其方法如下:
於前述之各項供養中,一心默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護法、供養法界無量眾生,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幫助一切眾生」。吾人因為有了三寶的教化、及護法之護持,才能如此順利的學習佛法、離苦得樂,當生感恩圖報之心。又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生中之六親眷屬,從事於各行各業,給我們食衣住行及生活上之各種方便,且做為吾人修行上之順逆增上緣,故也須要感激。供養時,同時思惟:供養佛,佛者覺也;供養法、法者正也;供養僧,僧者淨也;供養護法、護法者,護此一念心,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供養法界無量眾生,法界無量眾生者即是自性、與我同體,要生起慈悲救護之心。默念至願斷一切惡時,應檢視自己從上一次之供養至現在有否違犯十善業、起惡心、動惡念、造惡業,有則立即懺悔、改正、並彌補之。默念至願修一切善時,同時以十善業省察自己是否有應做而未做之事、有則悔改並彌補之。默念至願幫助一切眾生時,則激勵自己要發菩提心,即四弘誓願。若能持之以恆,隨各人之業力不同,快者半年、慢者年餘,即可隨時隨地看見自己的起心動念處。若起惡念時,則立刻除之;若生善念時,則增長之。如此供養、則自自然然而步入四正勤之修行,更能增長對三寶之信心及向心力,而生起了五根、五力,成為一位善根深厚的佛弟子。
二、動中修禪定:於處事、待人、接物、遇緣歷境中,攝心不亂、保持心平氣和,可依如下次第而行:
(一)恭念聖號或持咒攝心。
(二)還債想。
(三)菩薩道考。
(四)懺悔業障。
其方法說明如下:
平時若無他事,以恭念聖號或持咒攝心,以防妄念紛飛。若遇逆境現前,心情煩亂而聖號或持咒,無法調伏其心時,立即觀想作還債想,觀此逆境現前,即是過去生中所造作諸惡業,今日果報現前,怨親債主來討債,債務清償後、則無債一身輕,以還債想、令心平和。若遇順境,內心興奮、高傲得意時,應當思惟,此是我過去生中所造作之善因緣成熟、而所得到殊勝的果報,非是我能力高強、與眾不同,心中生起感激過去生的我,及今生中一切善緣的成熟,以感恩之心、捨除驕慢、自大之心,令心柔和。若觀此「還債想」時,仍無法調伏自己心時、應立刻警覺到此是菩薩示現之「道考」,今日若能通過考試,則智慧增長、境界提升,千萬不可火燒功德林、前功盡棄,立刻放下一切不平之心,令心安祥平靜,通過「菩薩道考」。至此若仍無法降伏自心,此時則確實體認到自己業力習氣深重,應至三寶像前至誠懇切懺悔業障;依三寶威德之力,必能漸除業力習氣。如是用功,業障漸消,最後只要一句聖號或持咒,便能攝心不亂、心平氣和了。
三、靜中修坐禪:令一心清淨,可依如下次第而修:
(一)恭念聖號或持咒,或數息由一數至十,數呼氣、不數吸氣。
(二)觀無念的心。
(三)放下萬緣一心清淨。
其大要略說如下:
先以恭念聖號,或持咒,或數息、由一數至十、數呼氣不數吸氣,至心無妄想時、觀此無念之心,至能觀之心智及所觀無念之心相漸趨消融時,則順其自然、放下萬緣得一心清淨。
動中修禪定,靜中容易得一心;靜中修坐禪,動中容易得禪定。動靜互濟,道業日增。
四、一門深入:一本專精、憶持不忘,能善修止觀。
於佛教十宗中,依自己根性,選擇契合自己之修行法門,有次第的深入諸佛了義教理。於相關系列之經論中,選擇一本自己最喜歡、最契機之經論,一本專精、憶持不忘,則善能生起觀照離相,根塵接觸時,隨處皆能了知一切萬境,夢幻虛假,因緣有、自性空,自性空、因緣有,通達諸法實相無生之妙理,依所修行法門、所悟的道理而修止觀。
以上解說,以皈依三寶之精神而建立之「信託法門」,吾人若能修此「信託法門」,而於現前生活之中以十善業、四念處為依止,並於歷緣對境中修學止觀以降伏其心,此人當生必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添福添壽、逢凶化吉、轉危為安,更能斷煩惱、增智慧、離苦得樂。命終之時,因身心皆已託付三寶,經多年薰習之後,對三寶已能深具信心、無一絲疑惑,故面對無常到來時,心中無有恐怖、憂慮、掛礙、顛倒等諸事,並能安心的任由三寶安排吾人安身立命之處,依止三寶繼續學習無上佛道、成就無上菩提,此法門直是學佛之妙方也。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5 07:15 AM , Processed in 0.02243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