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79|回復: 0

經絡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6-14 17:03:56 | 顯示全部樓層

經絡

經絡是甚麼?
中醫認為人體有一個微妙的分佈系統負責傳送「氣」、「血」、「津液」等精微物質﹝這些精微物質與西方醫學所指的生理組織有些不同,中醫認為這些精微物質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對維持身體健康非常重要﹞,這個輸佈網絡稱為經絡系統,它像一個巨大的網,將身體不同地方聯系起來,透過特定的途徑及時間,經絡系統組成了一個全面和複集的人體地圖,為身體各部提供氣血。經絡系統以哲學的方式解釋了人體的生命活動及生病的原因。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6-14 17:04:30 | 顯示全部樓層

經絡

經絡的字義
人體的經絡系統,分別由經脈和絡脈組成。早於幾千年前,中國古代醫學文獻《黃帝內經》已記載了經絡的概念:"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經」是路徑的意思,屬縱行的通道;「絡」則有網絡的意思,屬經脈的分支,多縱橫交錯循行全身。「經」與「絡」二字有聯系,連絡的意思,它們在身體中聯系在一起,組成經絡系統。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6-14 17:06:32 | 顯示全部樓層

經絡

經絡並非血管
經絡雖然像一個管導系統那樣輸送及傳遞氣血,但它並不一是個血管系統,亦沒有實質的管道結構。歷年來已進行了許多關於經絡的研究工作,並提出了不同的生理學假設如神經反射模型等,但目前研究員仍未能確切地以解剖觀點去完全描述經絡系統。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6-14 17:07:05 | 顯示全部樓層

經絡

[ 這篇文章最後由Onfire在 2005/06/14 09:07am 第 1 次編輯 ]

經絡學說的形成
根據古代中醫文獻的記載分析,經絡學說可能透過以下途徑形成:
1. 針感傳導的觀察
當皮膚某些部位被針刺時,會有痠、麻、重、脹等感覺,這種反應稱為"針感",針感常沿著一定方向及路線向遠部傳導。中國古代醫家透過這些觀察,總結及歸納了這些針刺部位﹝即穴位﹞在身體中的規律,並逐漸形成了經絡學說的基礎。
2. 穴位療效的觀察
古時中國人嘗試刺激不同的穴位以舒緩某些症狀及不適,當他們不斷作出這些"穴位試驗"時,他們發現某些療效相似的穴位往往有規律地排列在一條路線上,經過歸納分類,逐漸形成經絡系統。
3. 穴位與某些病變的關連
從日常的經驗,中國人逐漸發現當某些臟腑的疾病發生時,某些皮膚部位會有壓痛的感覺,並常常出現皮疹及色澤改變等現象,這些經驗和關係在中國古代的哲學如陰陽、五行等學說中不斷整理分析改進,逐漸形成一個結合了科學及藝術的經絡模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6-14 17:08:07 | 顯示全部樓層

經絡

經絡由穴位組成
經絡聯系了身體各部,並為人體輸送精微物質如氣、血、津液。經絡系統中的經氣常集中及輸注於某些體表部位,這些面積細小如點的部位稱為穴位。穴位雖然處於體表,但其作用會影響身體的內部功能。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每一個穴位都歸屬於特別的經絡,並與不同臟腑相聯系。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6-14 17:08:49 | 顯示全部樓層

經絡

經絡的分類
經絡系統主要由十二正經組成,它們分別與臟、腑及心包相聯系,中醫稱這關係為「絡屬」﹝臟與腑是中醫將人體生理功能歸納出來的功能單位,臟常指實心而無空腔的器官,分別包括肝、心、脾、肺、腎,腑則常指有空腔的器官,分別包括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凡與腑相絡屬的經脈均稱「陽經」,與臟相絡屬的經脈則稱為「陰經」。此外,還有奇經八脈,其中以任脈與督脈較為重要,因為它們有獨立非十二正經的穴位。另有絡脈,他們是一些較細並像網絡一般的經絡。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6-14 17:10:54 | 顯示全部樓層

經絡

從水流的比喻認識經絡系統
人體中的氣血有流動的特性,因此透過了解水流,我們可更容易明白整個經絡系統的特性。當水流從山上流下來時,會沿著從高處流向低處的方向,並按著地形,匯聚於最穩定的位置,地理學稱這地形為河流。河流不僅維持了水的自然流動,而且保持了水流的動態能量。透過減低紊流﹝水流混亂的流動﹞的出現,河流有效地將水傳送到下游地區,使河流附近地區享有豐富的水供應,植物得以生長茂盛,生命得以繁衍。
與自然界的水流一樣,氣的流動有著同樣的特性。氣從高密度流向低密度的地方,並按著身體的地形,匯聚於經絡。因此,經絡為體內氣的流動提供了一個自然的路徑,並穩定地將能量供應身體各部,就如河流將水供應給河岸的地區一樣。
若河流淤塞,下游的地區便會受到影響。由於缺乏水供應,生態平衡會受到影響,植物及動物都不能生存。同樣地,若身體的經絡系統受到阻塞,身體各部的氣供應便會受到影響,而受影響的部分往往與受阻的源頭相距甚遠。體內氣機的凝滯常引致臟腑失調,產生疾病。
要回復平衡和協調,必先使河流或體內經絡之氣的流動恢復正常。對於河流,我們可清理河床廢物及鞏固河道;對於身體,我們可透過刺激某些特定的穴位,以恢復經絡系統的平衡。透過這些方法,氣的流動可得到調節,而氣的能量則可有效地輸佈全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6-14 17:11:24 | 顯示全部樓層

經絡

經絡學說的應用
《黃帝內經》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可見經絡系統在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方面的重要。

生理方面的應用
《黃帝內經》這樣描述經脈的功用:"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經絡像一個網絡系統,將氣血輸送,遍佈全身,並把五臟六腑、四肢關節、筋骨皮肉等聯系起來,讓人體的「表」和「裏」得以溝通,形成一個緊密的有機整體。﹝中醫認為臟的功能屬較內在的功能,稱為裏,即裏面的意思;而腑的功能為較外在的功能,稱為表,即表面的意思。﹞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必須依賴經絡的傳注,才能輸布全身,以溫養濡潤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此外,由於經絡能行血氣而營陰陽,營氣運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使營衛之氣密布於周身,加強了機體的防御能力,起到了抗御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6-14 17:11:56 | 顯示全部樓層

經絡

病理方面的應用
中醫認為病邪會循著身體經絡而傳變,侵襲身體。病邪是一些引致疾病的因素,在中醫學中,可分為風、暑、濕、燥、寒、火。有時候病邪從一個臟腑傳到另一個臟腑;有時候,病邪會從表傳裏。
例如,一些感冒的疾病,即中醫所謂外邪侵襲肌表,初見發熱、惡寒、頭痛身疼,由於肺合皮毛,外邪循經入肺,繼而可見咳嗽、喘促、胸痛等肺的病症。臟腑疾病亦會透過經絡系統互相影響,如肝病影響到胃,胃病影響到脾等。此外,身體內部臟腑病變又可通過經絡反應到體表組織器官,如肝病脅痛,腎病腰痛,心火上炎舌部生瘡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6-14 17:12:29 | 顯示全部樓層

經絡

診斷方面的應用
由於經絡循行路線有一定的身體部位和臟腑絡屬,因而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經絡的病證。例如頭痛症,根據頭痛的部位,結合經脈在頭部的循行分佈規律,可辨別和診斷病在何經:前額連眉棱骨痛,屬陽明經頭痛;頭部兩側疼痛,屬少陽經頭痛;後頭部及頸項部疼痛屬太陽經頭痛,巔頂部疼痛則多屬厥陰經頭痛。這種診斷方法能按病人個別病情,為病人制定治療方針,以達至舒緩頭痛的最佳療效。
又例如肝臟失調的症狀,由於肝經循行兩脅及少腹,兩脅疼痛或少腹疼痛,多與肝經有關。此外,若臟腑出現毛病,其相關的經絡及一些經氣聚集的穴位上,可能會出現壓痛或結節,有時穴位部位的皮膚亦會出現變化。這些與經絡有關的症狀及穴位變化可作為中醫診斷上的參考。漢朝著明的醫家張仲景﹝公元2-3年﹞所創立的六經辨證,就是在經絡學說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辨證體系,這辨證方法對中醫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6-14 17:13:00 | 顯示全部樓層

經絡

中藥及穴位治療方面的應用
經絡系統的知識及其與臟腑的關係對指導中藥及穴位治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醫學治療的基本原則是調和身體內的陰陽,以及恢復體內氣血的流通。通過刺灸穴位,經氣可得以疏通,人體臟腑氣血的功能可得到調節及恢復,以改善身體不平衡的狀態,從而達到治病的效果。
經絡的辨證及歸經對中藥及穴位治療非常重要。從中藥治療的角度看,藥物對臟腑經絡有特定的選擇性,透過分經用藥,我們可針對病人失調的臟腑及經絡而選取藥物,有些藥更可用作引經,即將藥性及藥力引進特定臟腑及經絡,從而加強療效。
了解經絡的選擇性對於選擇穴位及針炙治療亦非常重要。如額前部頭痛,屬陽明經失調的症狀,治療可選取手陽明經的合谷穴﹝在虎口食指掌骨的中點處﹞。又如胃痛,屬足陽明胃經失調的症狀,治療則可選取胃經的足三里穴﹝在脛骨前肌外橫指處﹞。
綜上所述,經絡系統是中醫學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透過在中藥及針炙方面的應用,經絡系統為恢復人類的健康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6-14 18:54:02 | 顯示全部樓層

經絡

<u><font color=BLUE>fiend</font> 贈與 <font color=BLUE>Onfire</font> <font color=red><b>5000</b></font> 美元以示鼓勵</u>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6-14 22:10:37 | 顯示全部樓層

經絡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主要跟據臟腑、手足、陰陽而定名,包括手三陰經﹝肺、 心包、心﹞、手三陽經﹝大腸、三焦、小腸﹞、足三陽經﹝胃、膽、膀胱﹞、足三陰經﹝脾、肝、腎﹞,三焦及心包並非解剖學上的器官結構,而是中醫理論中的功能單位。亦須注意,中醫所指的臟腑是基於其功能而言,其含義較之西醫系統所指的器官較廣。由於十二經脈是經絡的主體,故被稱為"正經"。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6-14 22:34:21 | 顯示全部樓層

經絡

[ 這篇文章最後由Onfire在 2005/06/14 02:56pm 第 1 次編輯 ]

十二經脈分布部位簡表
[UploadFile=12_1118732091.jpg]
十二經脈
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胸。
奇經八脈
八脈在相互之間,並無固定的陰陽表裡的配偶關係,因而稱為〝奇經〞。十二經脈猶如〝江河〞,奇經八脈猶如〝湖澤〞。督─總督、任─總任、衝─衝要、帶─約束、蹻─蹻捷、維─維繫。

十二經別
經別是十二經脈除去構成上述整體循環的主要通路以外所別行的一部分,〝別行的正經〞,簡名〝經別〞。
手太陰經別: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陽,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入陽明。此六合也。
手陽明經別: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骨禺,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
足陽明經別: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裡,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安頁出頁,還繫目系,合於陽明也。
足太陰經別: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貫舌中,此為三合也。  
手少陰經別: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眥,此為四合也。
手太陽經別: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繫小腸也。
足太陽經別: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為一經也。。  
足少陰經別:足少陰之正,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直者,繫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此為一合。成以諸陰之別,皆為正也。  
手厥陰經別:手心主之正,別入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也。
手少陽經別: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
足少陽經別: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繫目系,合少陽於外眥也。
足厥陰經別:足厥陰之正,別 跗上,上至毛際,合於少陽,與別俱行,此為二合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6-14 22:36:52 | 顯示全部樓層

經絡

可唔可以貼到table? 或html?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3 06:35 PM , Processed in 0.02027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