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45|回復: 0

道医学入门 空净之疾病的内因机理(上)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9-22 07:05:09 | 顯示全部樓層

道医学入门 空净之疾病的内因机理(上)

<b><font color=red>版主模式: </font>用戶 情咒 2 → 3,
理由:感謝真誠提供.。
操作者: 沈蓮舟,本貼有威望操作記錄。</b>


道家学说中的疾病机理分为本因、内因、外因三大类,前面我们探讨了本因,全息因果律。现在继续探讨疾病的内因机理。疾病的内因机理,为了适应修真学的整体性特点,我们从物源性、质源性、玄源性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利于学习研究和不断充实丰富完善这一理论系统。
  现代中医学按照道家的阴阳学说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只是有一部分内容,特别是玄源范畴的疾病机理,已经少见这方面的阐述和说明。在传统的中医学典藉中,玄源病因是有大量阐述的,这一因素也是病因机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加以研究和探讨,在传统中医学中就缺乏其本来的完整性和体系性。我们在研究疾病的内因和外因时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对玄源病因作出探讨。
  病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病邪作用于人体,机体的正气必然奋起抗邪,而形成正邪相争,这种相争的过程破坏了人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或者使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或者使气血功能紊乱,或者使人体全息信息阴阳制约失衡,从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因此,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个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病机,但从总体来说,总离不开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经络和脏腑功能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疾病的概念
  疾病与健康是一对阴阳,这两者之间是相对而言。当人体生理组织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正常,隐显各类物质和全息信息都相对稳定,气血阴阳协调平衡,处在“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中时就是健康。当人体在某种隐态或者显态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异常,隐显物质和全息信息平衡制约被破坏,气血的阴阳平衡协调关系受到干扰,而导致“阴阳失调”,出现了各种临床症状,就称之为发生了疾病。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原因常常是错综复杂的,但是如果运用阴阳理论为纲进行分析,不外乎是人体小宇宙本身的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动态变化过程。正气,是指人体的整体的和全息的机能活动包括全息信息、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恢复阴阳平衡的能力,简称为“正”。至于邪气,是泛指各种显态和隐态的致病因素,简称为“邪”。疾病的发生和变化,都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和因素下邪、正在内外环境中斗争的反映。
  如果运用道家一气含三学说进行探讨,分析疾病的内外成因因素,都不离人体内环境和外环境中的物源、质源、玄源这三大范畴,以及这三大范畴中各自阴阳不同属性的非正常性生理变化。
  一、玄源致病内因
  玄源致病内因,分为阴性玄源部分和阳性玄源部分。玄源是非肉眼可见的、微观的、隐态的、全息性的、主导和质元性的生理组织和质能物质以及全息整体。玄源阳性生理组织主要由后天主观意识,识神这一系统隐态情志的活动组成。玄源阴性生理组织则主要由元性、三魂、七魄这三大类隐态全息性物元和质元组成。
  玄源阳性致病内因
  1 、七情内伤
  中医学研究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这种情志变化是一种隐态物质作用于人体机体,是玄源类的一种致病因素。一般都理解成七情是指机体的精神状态。严格进行释意,应是人体精微物质意识识神的变化状态。七情的展现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不超过生理阈值,一般不会导致疾病产生。只有在突如其来、量级较大或者长期持久地处于这类情志刺激状态,此七情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产生现在尚不知名的毒素和干扰素,被自己再吸收,就会导致人体的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医学中又将它称为“内伤七情。”
  2 、七情与内环境的关系
  人体的情志活动与人体内环境动态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五志生成的基础是五脏的一种气化而成,其形成过程是损耗五脏的精气的,而人体内环境的正常功能活动主要是靠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生成的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产生,又反过来影响五脏精气的聚集和储存。又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喜怒思忧恐,简称为“五志”。这说明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同样会影响情志的变化。例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中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所以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非常密切。但是这种双向性的影响和变化,是可以受到整体性的调节的,并不是不可调控。这个调控的枢纽就在玄源神运范畴中,可以通过炼己修心,陶冶情志,通过炼功调节五脏精气,由隐态玄源的全息体调节控制这种内环境的平衡,心神不动则情志自化。
  《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怒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里指出了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受损可涉及其它脏腑,修炼心神就可以制约情志,调和内环境。
  3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是三因中的内因,七情致病的特点不同于外因致病的六淫。六淫侵袭人体时,是经由皮肤及口鼻而进入人体内环境中,产生疾病的早期都是先见到表证,但是七情是一种“内伤七情”,是一种凡俗情志的自我损害损伤,六欲七情的非正常活动,都能产生毒素和干扰素,这些毒素和干扰素是直接作用和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内环境阴阳失衡,从而导致各种病变的发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篇》曾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这就说明内伤七情是一个由内至外的病理变化过程,也是一种“自作自受”的病因。直接损伤内脏:七情致病可以直接损伤内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不同情志的生发刺激,能够对各脏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又常犯脾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症。
  现代医学界对情志活动的研究不断有新的发现,最近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为了研究心理状态对人健康的影响,不久前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他把一支支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中,容器中的温度是摄氏零度。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吸时所收集的气水,在试管中是澄清透明,无色无杂质的。悲痛时收集的气水中有白色的沉淀,悔恨时有蛋白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爱尔马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了。由此爱尔马分析:人生气十分钟,会耗费人体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三千米的赛跑,生气时的生理反映十分剧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绪时都复杂,都更具有毒性。因此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很难长寿,很多人其实是“气死”的。
  这位美国科学家告诫人们:尽量不要生气,母亲切勿在生气时或刚生完气时给孩子喂奶,否则孩子会中毒,轻者长疮生疖,重者生病。动物在被屠宰时是非常气愤的,体内也会生出毒素,加上来自饲料污染的毒素,吃肉多的人因此会“吃肉积毒”,医学上的一些难治的怪病,与此关系密切。
  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而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又是气血生化的本源。所以情志所伤的病证,一般以心、肝、脾三脏以及气血失调较为多见。如思虑劳神过度,常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症。郁怒伤肝,怒则气上,血随气逆。可能出现肝经气郁的两胁胀痛,善太息等症;或者气滞血瘀,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或肿瘤等症。
  情志内伤的病理变化过程中还可以化火,也称为“五志化火”,可因化火而导致阴虚火旺等症或者导致湿、食、痰诸郁为病。
  4 、影响脏腑气机
  情志的变化可以影响内环境中气的正常活动和发挥功能。《素问·举痛论》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超常的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则可见其出现气逆而面红耳赤,或者呕血,甚至昏厥休克。《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逆于上,使人昏厥。”《素问·举痛论》中也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餮泄。”
  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中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这种“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以及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情志的紧张状态。从而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但是《灵枢·本神》中说:“喜乐者,神涣散而不藏。”这也就是说如果暴喜过度,却又能阳极生阴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至失神而狂乱等症状。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的悲忧而导致气的消耗。《素问·举痛论》中说:“悲则心和纱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可见过度的悲能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而导致肾气不固,气泄而下。临床上出现大小便失禁,或者因为恐惧不解而伤精,发生骨竣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到惊吓而出现气机的紊乱,以至神无所归,心无所倚,虑无所定,举止失措。炼内功中的惊功,就属于这类现象。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而导致神伤脾损的气机郁结。前贤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所以如果思虑过度没有节制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气结能导致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则会出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能导致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而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情志的剧烈异常波动,可以导致病情的突然加重,或者迅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总结,可以看出许多疾病的演变过程中,如果患者发生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会使病情明显加重,或急剧恶化。
  例如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如果因遇事恼怒,就会肝阳暴张,血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脑血管血栓形成,脑溢血昏迷,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心脏病患者,也可以因情志明显波动而导致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玄源阴性致病内因
  人体的生理基本组织结构分成三大部分,这就是物源生理组织结构、玄源生理组织结构、质源生理组织结构。这三大生理组织结构中又各自分阴分阳,成为独立不同的系统。玄源阴性生理组织主要是指形体中的基础全息性体,也可称之为本体全息性体。本体全息性体是生命的基本组织成分,是性命中的性,与命概念的形体躯壳共同维系生命的正常活动。本体全息体又由阴性本体全息体和阳性本体全息体共同组成。
  玄源阴性致病内因,是指本体阴性全息体中的元性、三魂、七魄的病理性变化,以及客居于形体内的外源性阴性全息体对生理正常活动的干扰破坏。研究全息体的致病机理,必需学习和掌握人体全息体系统的生理组织结构,人体内环境中的本体全息体是全息体学说中的基础部分,它们在人体内环境中既是分散而独立存在,又是不可分离的整体。传统中医学将元性、三魂、七魄的集合整体生理功能称为“神”或精神。这种“神”的概念就是对人体内全息体的一种总称,这一“神”的概念在修真界是低层次的,它只是内全息的一种生理功能的自然集合,并不具备修真界所研究的各类各层次神的质性,但对常人而言却是生命和健康的主宰。
  元性致病内因
  元性是内环境中人体生命的基本玄源元素之一,修真界在高维空间的微观中发现它的客观存在,传统上也将它称为:“一点灵光”。元性是在人出生时,才以一点灵光的物质运动方式,进入胎儿体内的。元性在时空中的存在转换和运动有三种方式,一类是逐层向下顺行运动,由高层次逐步向低层次进行进出生物形体的转换,这种转换将使灵光的能量逐步减少,活力下降。第二类是灵光在从高层高维时空一次性下落后,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逆返性完成进出生物形体的转换,这种运动方式的灵光,其能量和活力将逐步升质,直至复返高层次高维空间。第三类是反复升降式地进行进出生物形体的转换,这类灵光的质量存在着反复损耗又反复补充,时升时降的特点。
  元性在进入形体后,先居于人体天心一窍中,下丹田气穴内。继而很快经脐中这一窍,与从父母精血中所全息复制的阴性信息遗传密码相结合,生阴生阳组成人体内的全息信息:本体阴阳性体。
  这一过程是灵光的物质能量一部分散布在婴儿全身各脏腑器官中的过程,其余相当多的一部分则进入颅内的脑组织和脊髓腔内。师传丹经中所谓:“一点元阳落窍中,散在五行不相逢。”就是此意。
  ①遗传携带性:由于元性是先天本性,它在由隐合显,由合显分离又入隐的过程中,与生物的微观特性相同,具有信息物质的全息复制、遗传、携带的玄源物质生理特点。这一特点是遵循自然全息因果律的特性,善恶都是全息性携带,再由自然大道总规律所调控,完成自然因果律的一次运作过程。在完成自然因果律的人生过程中,这些全息性遗传“因性”全息信息,将会由于条件成熟而逐步释放,其中一部分就会转换成健康干扰素,引起机体器官组织的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的产生,这也就是所谓尝果受业报。
  ②能量损耗性:元性是以灵光这种物质形式进行转换运动的,这种特殊光质的元性既具有全息性,也是物质性的,物质的能量损耗和增加都因具体运动形式而定,逆向获能,顺向则耗能。能量损耗过多,能量过低则易引起发病。
  ③先天不足:灵光本身在进入躯体的运作过程中,就会有明显的损耗,如果原来本身能量不足,经此消耗后,进入躯壳的能量质量就更低,如果这一能量低于正常阈值,就是先天不足,先天不足将引起形体内整体性的主导性神运功能障碍,或者某些脏腑功能障碍。导致后天体质差,禀赋不足,或者精神性和神经系统的先天性疾病。
  2 、三魂致病内因
  肝属木,肝藏魂。肝为脏属阴,魂属阳。这一对阴阳共同构成肝脏的隐显阴阳生理组织结构。
  这一结构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共同完成肝脏的生理功能。三魂是指三个全息的性体,既能分别独立地主持内脏的生理功能,也能集约地主持某一内脏的生理功能。
  ①残缺遗失:分为先天残缺和后天遗失,先天残缺包括元性的全息复制功能障碍和以父母为本的全息遗传功能障碍两大类,这种残缺将引起先天遗传性疾病和整体性或者局部性生理功能障碍。
  遗失,是由于某种特殊的内因或者外因,造成三魂中某一全息体或者全部逸出形体之外,形成丢失现象。由此而导致内脏生理功能紊乱,这种内部的神运缺如,将产生精神性病症,以及生理功能障碍。
  ②能量损耗:由于某些内因或者外因,造成三魂个体和全体能量的过量损耗,不能维系内脏中的阴阳平衡,从而导致功能性疾病。
  3 、七魄致病内因
  肺属金,肺藏魄。七魄是体内全息系统中的阴性神运全息体,与三魂互为阴阳,共同组成体内的全息信息系统,完成内环境中全息神运的主导功能。
  七魄,是指七个既独立存在又能集合发挥功能的阴性全息体。它们既藏于肺又能分布于腑内主持六腑的生理功能。
  ①残缺遗失:分为先天残缺和后天遗失,先天残缺包括元性的全息复制功能障碍和以父母为本的全息遗传功能障碍两大类,这种残缺将引起先天遗传性疾病和整体性或者局部性生理功能障碍。
  遗失,是由于某种特殊的内因或者外因,造成七魄中某一全息体或者全部逸出形体之外,形成丢失现象。由此而导致脏腑生理功能紊乱,这种内部的神运缺如,将产生精神性病症和功能障碍。
  ②能量损耗:由于某些内因或者外因,造成七魄个体和全体能量的过量损耗,不能维系内脏中的阴阳平衡,从而导致功能性疾病。
  4 、寄生性全息体致病内因
  寄生性全息体,是由于自然全息因果律的携带,或者后天不注重生态平衡产生新的业因,从而导致外界某种或者某些全息体客居于形体之内,干扰和破坏内环境的生理功能造成疾病。
  外界全息体在体内的寄生,其一是先天携带, 其二是乱杀乱伐, 其三是“病从口入”, 因贪口味而招致一些高低不同品位的全息体客居于形体之中。
  二、质源致病内因
  人体内的质性物质是气和血两大类,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质性物质,气为阳,血为阴,气是隐态的,血是显态的。这两大类质性物质共同构成阴阳,与物源性的组织器官、经络系统,玄源性的生理情志、全息系统共同维系着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气血失常,是概括气和血这两类质源性物质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异常,以及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病理变化。《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体的气和血循环于全身内环境,是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气血失常,必然会影响到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但是,气和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因此,脏腑发生病变,不但可引起脏腑本身的气血失常,而且还会影响波及全身的气血,从而引起气或血的病理变化。所以,气血失常的病机,与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种临床疾病病机的基础。
  质源阳质性致病内因
  传统中医学以“气”高度概括隐显生命精华物质,《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产生的内在根本原因,中医的病因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能够卫外固内,病邪就难以侵入,疾病也就无从发生。《素问·评热病论》中说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性地虚弱时,不能卫外固内,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才可能乘虚而入,使人体的阴阳出现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导致发生疾病。《灵枢·百病始生》中曾说:“风主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由此可见在疾病的生成中,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主要原因。
  中医学认为邪气是发病的主要因素,用邪气一词高度概括疾病的内因和外因。中医学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不排除邪气对疾病产生的特殊重要作用。邪气是发病的外部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邪气甚至可能发挥主导作用。例如在高电压、高温、低温、枪弹、毒剂、毒蛇虫咬伤等情况下,即使正气是旺盛的也难免被伤害而产生疾病。其次还有疫疠之邪,烈性传染病,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指出的:“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这说明了多种传染病的发生,是一种能量较强大的邪气,对人体能产生强作用力,因而《内经》中指出应当“避其毒气”,趋吉避凶,进行预防。防止疫疠类传染病的交叉感染和大面积的传播。
  正气的盛衰,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产生和不产生。正邪相争,是指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的斗争,这种正邪的斗争不仅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否,而且还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在正邪的斗争过程中,如果邪气偏胜,正气相对不足时,邪气胜于正气,就会使脏腑阴阳失衡、气血失调,经络阻滞,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正能胜邪就不会发病,当邪气侵袭时,正气能立即调动起来抗邪,如果正气强盛,抗邪能力强,那么病邪就难于侵入机体内,或者虽然被侵入,但是短时间内就被正气及时消除,未能产生病理反映,就不会发病。自然界中实际上广泛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邪气致病因素,但并不是所有接触的人都会发病,这就是正能胜邪的结果。修真养生具有强大的预防和治疗功能,正是前人洞察了正气在生命中的关键作用,以气为根本环节,重视精、气、神三元素的培生和转换,因而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能较全面地预防和治疗各类疾病。
  1 、气的失常
  气的失常包括由于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而导致气的不足,气的某些功能减退,气的运动失常等。前两者多表现为气虚,后者则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气机失调病理变化。
  气虚,是指元气过量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防御抵抗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后天失养,或者肺脾肾的功能失调而导致气的生成不足。也可因劳倦内伤,久病不复等原因产生。例如:精神萎顿,倦怠,四肢无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等,都是气虚的具体表现。
  气和血、津液的关系极为密切,因而在气虚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波及血和津液,导致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或无故流失,从而引起血和津液的多种病变。
  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病理性变化。升降出入,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脏腑经络以及气血阴阳的相互关系,无不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如:
  肺的呼吸和宣发肃降,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心肾的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心火下降,肾水上升。
  以及肝主升和肺主降等等生理功能之间的协调平衡,都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正常的具体体现。气的升降出入异常,则能影响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各方面功能的协调平衡。如果气机失调,可以涉及到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等各方面的多种病变。气机失调可概括为:气滞,气的流通障碍。气逆,气的上升运动过强或下降运动不及。气陷,气的上升力量不足或下降力量过强。气闭,气的外出受阻。气脱,气不内守而外脱等。
  气滞,就是指气机郁滞不畅。主要由于情志内郁,神运无力,或者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影响到气的流通,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障碍。如果气滞于某一局部,可以引起胀满、疼痛,典型时可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由于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调整全身气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气滞不仅可见于肺气壅滞、肝郁气滞,或脾胃气滞。而且,肺、肝、脾、胃等脏腑功能的障碍也能形成气滞。
  气逆,指气机的升降失常,脏腑气逆上的病理变化。多由情志所伤,或者饮食寒温不适,或因痰浊阻滞等原因所致。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如果在肺,则引起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而易怒。由于肝为刚脏,主动主升,而又为藏血之脏,因此,在肝气上逆时,甚则可导致血随气逆,或为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窍而致昏厥。《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逆于上,使人晕厥”。一般地说,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如肺虚而失肃降或肾不纳气都可以导致肺气上逆;胃虚失降也能导致胃气上逆。这都是因虚而气逆的病机。
  气陷,是气虚病机的一种,以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机体内脏功能的相对恒定,全赖于气的正常升降出入运动。所以,在气虚而升举力量减弱的情况下,就会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由于“人受气于谷”,气生化于脾,脾主升,而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在脾胃气虚时,更易导致气陷,故气陷常称为中气下陷,中气是脾胃之气的合称。还可伴随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以及短气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等症。
  气闭和气脱,都是以气的出入异常为主的病理状态,其临床表现多为厥、脱等重证。气闭,大都由于浊邪外阻,或因气郁极甚,甚至气的外出亦为所阻,从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例如,接触秽浊之气所致的闭厥,外感热病过程中的热盛闭厥,突然精神创伤所致的昏厥等等,其病机都属于气的外出受阻而导致气闭。气脱,多由于正不敌邪,或正气的持续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等原因,气随血脱或气随津脱而致气脱,从而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实际上是各种虚脱病变的主要病机。
  2 、体质与正气的关系
  《灵枢·五变》中说:“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致病因素外邪的存在是疾病产生的重要先决条件,正气不足或相对不足是疾病产生的内在根据。由于人的体质不同,所以对于外邪也有强弱不同的易感性。一般来说,体质和精神状态决定着正气的强弱。《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出,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说明前圣已经认识到先天禀赋的不同决定着个体差异的存在。禀赋强者常体质比较壮实,因而脏腑功能旺盛,精、气、血、津液充足,其正气充足。体质虚弱者,大都伴有脏腑功能减退,精、血、津液不足,其正气也减弱。体质的强弱与先天禀赋,后天的饮食调养和身体锻炼有关。一般说来,禀赋充实的,体质多壮实,要注意后天的养护;禀赋不足的,体质大多较虚弱,但是还要看后天的弥补,结合后天饮食营养和养生体育锻炼。合理的饮食和必需的营养是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饮食量的不足,缺少必要的营养,就会影响气血的化生,可以导致体质虚弱。但是如果暴饮暴食,也会损伤脾胃。饮食偏于某类嗜好,就会使体内某些物质偏盛过多,某些物质未能摄入而不足,从而影响正常生理功能,不利于增强体质。养生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可以使人体的气血畅通,体质增强。但是过度的安逸,也可以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退,导致体质虚弱。
  3 、精神状态与正气的关系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过:“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疾病的生成,内在原因主要是人体内的各种精华和隐显之全息信息不能守于内,而是逸于外,纷扰外耗,内部气机则乱,病由此生。精气神的状态是受后天情志因素的直接影响的。情志舒畅,心无妄想,精神愉快,就会气机畅通,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协调,正气旺盛;如果情志不畅,心妄意乱,精神抑郁,就会导致气机逆乱,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正气减弱。因此,平时要注意精神调摄,修心定意,保持思想上的安定清静,不贪欲妄想,就能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所以,调摄精神,修心养性,除妄安内,就可以增强正气,从而减少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的说来,人体小宇宙中生理组织物源系统,生理组织质源系统,生理组织玄源系统,三位一体共同形成的正气,是正常生命机能的基础。正气的强弱则是疾病产生的内在根据。体质和先天后天的精、气、神状态,可以影响正气的强弱。体质壮实,情志舒畅,精气神旺盛,就能使正气充足,抗病力增强,邪气也就难于入侵,即使受邪气干扰,病邪也容易被祛除,病程将明显缩短。例如练内功者可能偶有感冒发生,但是与常人比较,则具有病程时间短、症状轻、用药少、易康复等特点。
  这就说明正气的强弱在疾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内在根据。
  质源阴质性内因
  质源阴质性物质,在人体生理中主要是指体液中的组织液和血液两大类质性物质,中医学以痰饮论组织液性病变,以瘀血论血液性病变。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这些病理性产物形成之后,能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所以又属于致病因素中的内因之一。
  1 、血的失常
  包括血液的生成不足或因出血、久病等耗损血液太过,或血的濡养功能减弱而致血虚;由于血热而导致血行加速;血的循行迟缓而导致血瘀等病理变化。血虚,指血液不足或者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失血过多,新血不及生成补充。或者因为脾胃虚弱,饮食营养不足,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或化源不足,而导致血液化生障碍。或因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导致营血暗耗等,均可导致血虚。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依赖于血的濡养。因而,在血虚时,就会出现全身或局部的失荣失养,功能活动逐渐衰退等虚弱的证候。如面色不华,唇舌爪甲色淡无华,头目眩晕,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形体瘦怯,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或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都是血虚的临床征象。
  ①血热:是指血分有热,血行加速的病理状态。血热多由于邪热入血所致,它可以由于情志郁结,五志过度化火而导致。由于血得温则行,故在血热的情况下,血液运行就加速,甚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邪热又可煎熬血的津液。所以,血热的临床表现,以既有热象,又有耗血、动血及伤阴为其特征。
  ②瘀血:瘀血的概念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中断了循环运行,包括离开经脉之血积存于体内,或者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或者脏腑内和组织器官间隙中的血液,统称为瘀血。瘀血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内在因素。
  ③血瘀:血瘀可导致瘀血。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气滞而致血行受阻,或气虚而血行迟缓,或痰浊阻于脉络,或寒邪入血,血寒而凝,或邪热入血,煎熬血液等等,均足以形成血瘀,甚则血液瘀结而成瘀血,所以,瘀血是血瘀的病理产物,而在瘀血形成之后,又可阻于脉络,而成为形成血瘀一种原因。血瘀反过来又可加重气机的阻滞,从而形成气滞导致血瘀、血瘀导致气滞的恶性循环。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类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发生凝滞。气行则血运,气虚或气滞,不能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或者由于寒邪客入血脉中,使经脉挛缩拘急,血液凝滞不畅;或者由于热入营血,血热搏结等,都可以形成瘀血。二方面是由于内外伤损、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④瘀血的病证特点: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又会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产生疼痛、出血或经脉瘀塞不通,内脏发生淤积,以及产生“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后果。瘀血的病证特点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异。如果瘀阻于心者,可见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者,则可见胸痛,咳血;瘀阻于胃肠者,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者,可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者,可致发狂;瘀阻胞宫者,可见小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黯成块,或见崩漏;瘀阻肢体末端者,可形成脱骨疽;瘀阻于肢体肌肤局部者,则可见局部肿痛青紫斑块。
  瘀血的病证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其临床的表现归纳起来则有几个共同的特点:疼痛,多为刺痛,痛点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可形成痞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瘀血的血色多呈紫暗色同并伴有块状。在望诊方面,久瘀可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浅表微细血管曲张形成血丝,舌质暗紫,或瘀点、瘀斑,舌下经脉曲张等征象。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
  2 、津液失常
  定的基本条件。津液的代谢失常,是指津液的输布失常,津液的生成和排泄之间失去平衡,从而出现津液的生成不足、耗散和排泄过多,以致体内的津液不足;或是输布失常、排泄障碍,以致津液在体内的环流缓慢,形成水液滞留、停积、泛滥等病理变化。
  津液的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由于多个脏腑的多种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代谢平衡,简要地说: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功能。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正常,津液的升降出入才能维持正常的平衡;气的气化功能健旺,津液才能正常地生成、输布和排泄。所以,气的运动和气化功能,实际上调节着全身的津液代谢。从有关脏腑的生理功能来说:津液的生成,离不开脾胃的运化,以及三焦的通调。这些脏腑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构成了津液代谢的调节机制,维持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如果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平衡,气化功能失常,或是肺、脾、肾等有关脏腑和有关生理功能中,任何一脏或任何生理功能的异常,均能导致津液的代谢失常,形成体内的津液不足,或是津液在体内的滞留,从而内生水湿或痰饮。
  ①津液不足:津液不足,是指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而孔窍、皮毛,失其濡润滋养作用,因之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状态。多由燥热之邪或五志之火,或发热、多汗、呕吐、多尿、失血,或过用误用辛燥之剂等引起津液耗伤所致。津和液,在性状、分布部位、生理功能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津液不足的病机及临床表现,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内则充盈血脉,润泽脏腑,外则达于皮毛和孔窍,易于耗散,也易于补充。如炎夏而多汗,或因高热而口渴引饮;气候干燥季节,常口、鼻、皮肤干燥;大吐、大泻、多尿时所出现的目陷、螺瘪,甚则转筋等,均属于伤津为主的临床表现。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是以濡养脏腑,充养骨髓、脑髓、脊髓,滑利关节为主,一般不易损耗,一旦缺损则亦不易迅速补充。如热病后期或热病伤阴,所见到的舌光无苔或少苔,唇舌干燥而不引饮,形瘦肉脱,肌肤毛发枯槁,手足震颤蠕动等,均属于阴液枯涸以及动风的临床表现。但须指出,伤津和脱液,在病机和临床表现方虽然有所区别,但津和液本为一体,二者之间在生理上互生互用,因为病理上互有影响,一般说来,伤津时并不一定伤阴脱液,而在脱液时必兼有伤津。
  ②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是津液代谢中的两个重要环节。这两个环节的功能障碍,虽然各有不同,但其结果都能导致津液在体内不正常的停滞,成为内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根本原因。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输布,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痰成饮。导致津液输布障碍的原因很多,涉及到肺的宣发和肃降、脾的运化和散精、肝的疏泄条达和三焦的水道是否通利等各个方面。肺失宣散和肃降,则痰壅于肺;脾失健运,则运化水湿和散精功能减退,津液环流迟缓,而生湿酿痰;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气滞而致津液停留,为痰为水;三焦的水道不利,不仅直接影响着津液的环流,而且也影响着津液的排泄。津液的输布障碍,虽然有上述多种成因,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脾的运化功能障碍。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致水液潴留,上下溢于肌肤而为水肿,津液化为汗液,主要是肺的宣发功能;津液化为尿液,主要是肾的蒸腾气化功能。肺和肾的功能减弱,虽然均可引起水液潴留,发为水肿,但是肾的蒸腾气化则起着主宰排泄的作用。这是因为,在肺失宣发,腠理闭塞,汗液排泄障碍的情况下,津液经过代谢后的废液,仍可化为尿液而排出体外,正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不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反之,如果肾的蒸腾气化功能减退,尿液的生成和排泄障碍,则必致水湿泛滥而为水肿。
  故《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应当指出,津液的输布障碍和排泄障碍,二者虽然有别,但亦常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其结果导致内生水湿,酿痰成饮,引起多种病变。
  ③痰饮:痰和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一般以较稠浓的称为痰,清稀的则称为饮。痰的概念不仅是单指咯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器官内和组织间隙中而未被排出的痰液,这种痰称之为“无形痰”,临床上是通过其所表现出来的证候来确定是否属于痰。
  饮,是指水液停留于人体组织中的局部,由于所停留的部位以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例如《金匮要略》即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各种命名的区分。
  ④痰饮的形成:痰饮的生成大都是由于外感六淫,或者内伤饮食及七情内伤等原因而形成。由于这些原因导致肺、脾、肾以及三焦等脏腑气化的功能失常,水液代谢发生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形成。由于肺、脾、肾以及三焦对水液的代谢过程关系密切。肺主宣降,能调水道,敷布水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的道路。所以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都可以聚湿而生成痰饮。当痰饮形成后,饮一般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而痰则可以随气机的升降而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证,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
  ⑤痰饮的病证特点:痰饮形成之后,由于所停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就并不一样,阻滞于经络的,就影响气血的运行和经络的生理功能。停滞于脏腑的,就影响脏腑的功能和气机的升降。痰的病症特点是:阻滞在肺者,可见喘咳咯痰;痰阻于心者,因心血不畅,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在经络筋骨者,则可导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痰浊上犯于头部者,可见眩晕、昏眩;痰气凝结于咽喉者,则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类之症。
  ⑥饮的病证特点是:饮在肠间者,则肠鸣沥沥有声;饮在胸胁者,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胸膈者,则见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饮溢肌肤者,则见于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中医判断痰饮病证,除了根据临床病证的特点之外,还要结合舌苔滑腻,脉滑或弦等体证全面综合分析进行诊断。
  阴阳质性内因的相互病理
  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属于阳,血属于阴,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阴阳相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气对于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统摄的作用;血对于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等作用。故气的虚衰和升降出入异常,必然影响波及血。修真养生贵在养气,营卫气、水谷气、肾气等真气保持充沛。如果气虚则血无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虚少;气虚则推动温煦血液的功能减弱,血必因之而凝滞;气虚而统摄功能减弱,则血必因之外逸而出血;气滞出血必因之而瘀阻;气机逆乱,血必随气上逆或下陷,甚则上为吐衄,下为便血、崩漏。同样,在血的虚衰和血的运行失常时,则必然影响及气。血虚,则气亦随之而衰少;血瘀,则气亦随之而郁滞;血脱,则气无所依而随血脱逸,临床上气血相互为用的功能失调,主要有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和气血不荣经脉等几方面。
  气滞和血瘀,常同时存在。由于气的运行不畅,导致血运的障碍,而形成气滞血瘀,也可由于闪挫外伤等因素,而致气滞和血瘀同时形成。在一般情况下,肝主疏泄而藏血,肝的疏泄在气机调畅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而气滞血瘀多与肝的生理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其次,由于心主血脉而行血,故在心的生理功能失调时,则大多先出现血瘀而后导致气滞。气滞血瘀,在临床上多见胀满疼痛,瘀斑及积聚包块等病症。
  气不摄血,是指因气的不足,固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减弱,血不循经,逸出脉外,而导致咯血、吐血、衄血、发斑、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其中,因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而导致血从下逸,则可见崩漏、便血、尿血等病症。
  气随血脱,气随血脱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也随着血液的流失而散脱,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脱的病理状态。常由外伤失血,或妇女崩中,产后大出血等因素所致。血为气之载体,血脱,则气失去依附,故气亦随之散脱而亡失。
  气血两虚,即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多因久病消耗,气血两伤所致;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因气虚,血的生化无源而日渐衰少,从而形成气血两虚。在临床上,可同时见到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形体瘦怯,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等气血不足之症。
  气血不荣经脉,是指因气血虚衰或气血失和,以致气血相互为用的功能减退,对经脉、筋肉、皮肤的濡养作用减弱,从而产生肢体筋肉等运动失常或感觉异常的病理状。如肢体麻木或运动不便,甚则不用;肌肤干燥、瘙痒、欠温,甚则肌肤甲错等,都是气血不荣经脉的具体表现。
  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如上所述,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依赖于脏腑的气化和气的升降出入,而气之循行亦以津液为载体,通达上下内外遍布于全身。同时津液的充足,亦是保持血脉充盈、运行通畅的条件。因此,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协调,乃是保证人体生理活动正常的重要方面。一旦津液与气血失其协调的关系,则可出现病理变化。
  津停气阻,津停气阻主要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潴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如水饮阻肺,肺气壅滞,宣降失职,可见胸满咳嗽,喘促不能平卧;水饮凌心,阻遏心气,心阳被抑,则可见心悸、心痛;水饮停滞中焦,阻遏脾胃气机,可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见头昏困倦,脘腹胀满,纳化呆滞;水饮停于四肢,则可使经脉阻滞,表现为肢体沉重胀痛等临床表现。
  气随液脱,主要指津液丢失太过,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之外泄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脱液,或严重呕吐耗伤津液等所致。《伤寒论·阳明病篇》说:“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此即汗出过多津液外泄,阳气随之亡失的病理变化。又如《景岳全书·泄泻》说:“若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气去则阳衰。”《金匮要略心典·痰饮篇》亦指出:“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此即说明频繁而大量的呕吐、泄泻,亦可使正气随津液的耗伤而脱失。人体内无形的质元物质“气”与有形的质源物质是一对阴阳,相互依存,互根互作,损此必伤彼,此乃带共性的一般规律。
  津枯血燥,是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血又同源于后天的水谷精微,若因高热伤津,或烧伤引起津液损耗,或因失血脱液,或阴虚痨热津液暗耗,会导致津枯血燥,表现为心烦、鼻咽干燥,或五心烦热,肌肉消瘦,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皮屑等。
  津枯血瘀,主要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郁滞不畅的病理状态。多由高热、烧伤,或吐泻、大汗出等因素所致,津液大量损耗,则血容量减少,血液循行滞涩不畅,从而可发生血瘀之病变。在原有津液不足的基础上,出现舌质紫绛,或有瘀点、瘀斑,或见斑疹显露等临床表现。故周学海《读医随笔·卷三》说:“夫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此即说明了热灼津枯导致血瘀的病理过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9-22 08:1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道医学入门 空净之疾病的内因机理(上)

<u><font color=BLUE>az8888</font> 贈與 <font color=BLUE>情咒</font> <font color=red><b>10000</b></font> 美元以示鼓勵</u>
感謝您的分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9-23 05:40:25 | 顯示全部樓層

道医学入门 空净之疾病的内因机理(上)


真好...值得收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9-23 23:29:59 | 顯示全部樓層

道医学入门 空净之疾病的内因机理(上)

<u><font color=BLUE>fiend</font> 贈與 <font color=BLUE>情咒</font> <font color=red><b>10000</b></font> 美元以示鼓勵</u>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7-12-8 00:37:39 | 顯示全部樓層
thanks a lot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11-28 20:33:47 | 顯示全部樓層

好像蠻多都是中醫理論

如旨

中醫應該吸收道教理論來完善自身
不過現在好像中醫比較熱心的是用西方的科學方法去證明他的科學性

苟能治病 又何必追求科不科學呢
科學也未必是真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12-15 13:19:07 | 顯示全部樓層
学习学习道教医学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3 07:27 PM , Processed in 0.02408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