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以下是今晚茶余饭后不成熟的讨论,还有大量式子,数学式子才是主要部分,但是因为数学式子不好输入,所以没有贴上来。因为这是不成熟的讨论,所以未经授权,不得转引、抄袭或剽窃,否则将不通过法律,而采取其他手段追究!勿谓言之不预也。
又及:无盐蛇蝎兄转引资料以作谈资,但是未注明所引资料来源,以我所见,当引自董恺忱主编之《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故与锐山文一并讨论,拙见浅陋,聊博一笑,以充引玉之砖耳。
一 锐山兄在该贴所说,其实只是《管子.幼官》的三十节气系统,这个系统属于“五行时令”,与《幼官图》配合得宜,这个系统并非银雀山汉简《三十时》的节气系统,虽然二者在外观上很接近,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比如都有三十节气,每个节气12日,正好360日,一节行地支一周,三节为一月等等。
《管子.幼官》节气系统,又有人名之为“四时五行时令”,但是考虑到文中的思路以及所处时代特征,我以为不甚妥当,我认为这只是“五行时令”系统,而不是“四时五行时令”系统。但是,当时光走到汉代时,也就是银雀山汉简《三十时》所处的时代,在《三十时》所反映出来的系统就是真正的“四时五行时令”系统了,甚至可以认定这就是《汉书.艺文志.术数略》“五行类”著录中《四时五行经》之总纲,可惜拟合“四时时令”与“五行时令”两个系统的《四时五行经》和专讲“五行时令”的《阴阳五行时令》已没,不可详考,只能依靠出土的断简残篇,来理清思路了。
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国的节气系统,有两个系统,其一是“四时时令”,其二是“五行时令”。四时时令采取四分法,将360日分为四个版块,也就是所谓“四时”,每时6节气,每节气15日,这也就是现在通行的“二十四节气”。五行时令采取五分法,将360日分为五个版块,也就是所谓“五行”,每行6节气,每节气12日。同样地,在《淮南子》里面也有这两个时令系统的身影,《淮南子.天文》取五行时令,其根源就是《管子.五行》;《淮南子.时则》取四时时令,其根源是《吕氏春秋.十二纪》。
三十节气按照原文依次为:地气发、小卯、天气下、义气至、清明、始卯、中卯、下卯、小郢、绝气下、中郢、中绝、大暑至、中暑、小暑终、期风至、小卯、白露下、复理、始节、始卯、中卯、下卯、始寒、小榆、中寒、中榆、寒至、大寒、大寒终。
但是有些节气名称当属转录之误,我同意以下名称是正确的,理由详见后文之注:
地气发、小卯、天气下、义气至、清明、始卯、中卯、下卯、小郢、绝气下、中郢、中绝、大暑至、中暑、小暑终、朗风至、小酉、白露下、复理、始肃、始酉、中酉、下酉、始寒、小肃、中寒、中肃、寒至、大寒、大寒终。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因为4、5互质,不能通约,所以这两个系统之间并不能很好地拟合,如果要硬生生地将二者拟合在一起,则显示如下:
1、春(八节):地气发、小卯、天气下、义气至、清明、始卯、中卯、下卯。 2、夏(七节):小郢、绝气下、中郢、中绝、大暑至、中暑、小暑终。 3、秋(八节):朗风至、小酉、白露下、复理、始肃、始酉、中酉、下酉。 4、冬(七节):始寒、小榆、中寒、中榆、寒至、大寒、大寒终。
注1:《管子》的《幼官》及《幼官图》,今通行本作“幼官”,此当是“玄宫”之误,“玄宫”者,“玄堂”也,在银雀山汉简中有《迎四时》一篇,讲的就是天子春居青阳,迎春于东郊;夏居明堂,迎夏于南郊;秋居总章,迎秋于西郊;冬居玄堂,迎冬于北郊。《管子》的《幼官》及《幼官图》篇名虽误,然因通行日久,积非成是,故从之。
注2:“地气发”即《礼记.月令》孟春的“地气上腾”,相当于“立春”。“小郢”的“郢”读为“盈”或“赢”,可训为“满”,“小郢”实即“小满”,但“小郢”在4月7日至18日,“小满”在4月16日至30日。“期风至”的“期”字是“朗”字之误,读为“凉”,《礼记·月令》孟秋七月“凉风至”,与《管子·幼官》的“朗风至”相符,接近于“立秋”。《管子·四时》记四时之气,冬季之气叫“寒气”,“始寒”相当于“立冬”。
注3:《幼官》的“清明”(2月19—30日)比二十四节气的“清明”早,接近于“春分”。“大暑至”(5月25日—至6月6日)与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大暑”均相及。“始前”(8月19—30日)相当于二十四节气的“秋分”。“寒至”(11月25日—12月6日)与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小寒”均相及。
注4:综合注2、3,“地气发”接近于“立春”、“小郢”接近于“立夏”、“期风至”接近于“立秋”、始寒接近于“立冬”。“清明”接近于“春分”、“大暑至”接近于“夏至”、“始肃”接近于“秋分”、“寒至”接近于“冬至”。但是正如上文所说,这个拟合是生硬的,因此所反映出来的三十节气与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只是大体接近而已。
注5:第2、6、7、8节气与第17、21、22、23节气名称,通行本同作“小卯”、“始卯”、“中卯”、“下卯”,当属转录之误。现有人以为第2、6、7、8节气名称当作“小卵”、“始卵”、“中卵”、“下卵”,而第17、21、22、23节气名称不变,仍为“小卯”、“始卯”、“中卯”、“下卯”。又有人认为第2、6、7、8节气无误,确当作“小卯”、“始卯”、“中卯”、“下卯”,而第17、21、22、23节气名称当作“小酉”、“始酉”、“中酉”、“下酉”,我今从第二说。
注6:第20节气“始肃”,《幼官》有“十二始节赋事”一语,有人就以“始节”为第20节气名,但《幼官图》作“十二始前,节弟赋事”,按照文意,“前”字不可能是衍文,故此节气名应以“始前”为是。在此基础上,有人认为“始前”也许是“始肃”之误,我以为此说极当,“前”、“肃”形近易误,且“肃”者,秋深气凉之谓也,正合时节。与上述同理,《管子.幼官》原文,第25节气名为“小榆”、第27节气名为“中榆”,亦属转录之误,应作“小肃”、“中肃”。
二 银雀山汉简《三十时》与《管子.幼官》尽管相似,但是依前文所述,《管子.幼官》是单纯的“五行时令”,而《三十时》则是“四时时令”和“五行时令”的拟合,因此,而这在严格意义上不是一回事。此外,二者节气名称也有很大差异,并不是锐山兄文中所称的那个节气名称体系。
依照今人隶定,《三十时》节气名依次如下:大寒始、大寒之隆、冬没、作春、少受、乃生、华实、□□、□□、中生、春没、始夏、渎(另简作“绝气”)、音、中绝、夏至、□□、夏没、作秋(简文作“凉风”,按:前有“作春”之名,此当为“作秋”。)、□□、帛洛(按:“帛”通“白”,“洛”通“露”,“帛洛”即“白露”。)、□□、霜气、秋乱、□□、秋末、始寒、贼气、中寒、□□。
注意,《三十时》这一套节气系统与《管子.幼官》不同,《三十时》节气系统起自“大寒始”而非“作春”,是很明显的子、丑、寅、卯……而《管子.幼官》节气系统起自“地气发”,是很明显的甲、乙、丙、丁……
同样,如果要硬生地、勉强地将“四时时令”与“五行时令”拟合到一起,将显示如下:
1、春(八节):作春、少受、乃生、华实、□□、□□、中生、春没 2、夏(七节):始夏、渎、音、中绝、夏至、□□、夏没 3、秋(八节):作秋、□□、帛洛、□□、霜气、秋乱、□□、秋末 4、冬(七节):始寒、贼气、中寒、□□、大寒始、大寒之隆、冬没。
问题来了,《管子.幼官》的“五行时令”是没有与“四时时令”拟合的,但是到了银雀山汉简《三十时》这里,“五行时令”与“四时时令”拟合到一起了。最明显的,其一、《三十时》十二月称为“春一月”、“春二月”、“春三月”……,以此类推,这与《月令》孟、仲、季一样,是“四时时令”的东东。其二、积日起自冬至子位,《三十时》节气系统起自“大寒始”而非“作春”。其三、节气名称“分”、“至”、“启”、“闭”特征明显,而这是“四时时令”的特色,绝非“五行时令”的特色。
我又发懒病了,就这样先!好了,现在大家好像可以讨论“土配四季”之得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