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2|回復: 0

以方程式分析自殺傾向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4-2 14:42: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以方程式分析自殺傾向



最近一名香港科技大學 ( 科大 ) 生化系應屆畢業生,因工作壓力過大而感到強烈的挫敗感,在舉行大學畢業禮之前一天,一時衝動跳樓自殺身亡,實在令人感到無限惋惜。剛畢業的青年人,本來應是躊躇滿志,立志要闖一番天地,奈何事業發展一開始便遇到阻滯,以致個人面對極大的困擾和壓力,假若一時想不開,便容易有自殺傾向。作為一個管理人,無論是自己和下屬,常常都會面對類似的困擾和壓力,究竟有甚麼方法可以避免和解決自殺的問題呢?

自殺傾向方程式

有關自殺的理論,最早是由19世紀法國社會學家杜爾幹 ( Emile Durkheim ) 提出。他認為「自殺傾向」不能單單以精神病、個人動機,或者其他個人因素來解釋,反而是源自於「環境變動」和「生活困境」所帶來的「極度失望」,所以自殺是與社會經濟地位的變遷有關。

杜爾幹的理論,是以整體社會的角度來分析自殺的或然率。對管理人來說,整體社會畢竟太大,倒不如以個人的角度來分析可能比較更實用。管理人不妨參考一下著名理論家法柏 ( M.L Farber ) 的看法。法柏在他的名著《自殺理論》( Theory of Suicide ) 中,提出了有關自殺傾向的方程式:

自殺傾向 = 威脅 能力 希望

根據法柏的分析,「自殺傾向」主要來自「威脅」( threat ),這可包括貧困、失業、失戀、失去自由、受虐待,甚至蒙受恥辱等。當人處身於重大威脅的時候,往往無法自拔而感到非常困擾和痛苦,因而產生自殺的想法。

幸好大部分人都能以兩種方法:「能力」和「希望」,來化解「威脅」的困擾。一個自覺有「能力」( competence ) 的人,能花盡心思來想辦法消除「威脅」。所用的方法,可以有以牙還牙、尋求代替品、另覓出路或強力扭轉局勢等。另一方面,人類亦可以「希望」( hope ) 來積極面對「威脅」,以「黑夜的背後便是黎明」來振奮人心,令自己有足夠信心堅持下去。

整體來說,生活的威脅愈多,自殺率愈高。但是當一個人愈有希望、愈自覺有足夠能力,自殺傾向便愈低;反過來說,當希望愈小及自覺能力愈低,自殺傾向便愈高。

如何消除自殺傾向

有人不禁會問: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種種生活上的威脅幾乎是無法避免,作為管理人,如何可以消除自己及下屬的自殺傾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4 02:00 AM , Processed in 0.02319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