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patton

考古、盜墓和風水(四)——上古墓葬(下)作者:lh1041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7-6 22:18:29 | 顯示全部樓層
十分高興看到lh1041網友們又再蒞臨術數縱橫網,更期待看到先生們的精彩文章,愚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7-7 08:38:5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lh1041 於 2006-7-6 09:34 AM 發表
沈先生早!老头子们没有来,这是一伙已近中年的年轻人,小的们向您问好了!



呵呵...已屆中年的年輕仔,向"已近中年的年轻人" 問安.


學無先後 達者為師.


誠摯希望 "前輩先進們" 來此指導.

引頸鵠盼 各位大駕.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7-8 03:52:22 | 顯示全部樓層
隨著一聲新年到,『財神爺爺』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財神爺爺』贈送現金3040個美元。


锐山先生、老平站长、沈先生,数日不来,简慢了!

说起接着往下写,小的们也想,也试过,但是怎么也写不好,为什么呢?因为写这一类文章,不比写论文,写论文的话,在材料充分支持、足以形成观点的情况下,规规矩矩,按部就班,按照规划好的章节目次,分析材料证据,步步推演出观点,一篇论文就写成了,别管语言何等乏味,总之在论证上不出问题就可以,而且可以任意使用专门术语,因为读论文的人一般都是圈内人士,不会发生理解困难。

但是写老头们的这类文章,要写得不使人们打瞌睡,一难;要写得谁都能理解,二难;要写得使人不瞌睡、使人理解之后,还要勾引——对不起,又使用一个不雅词语,但没有更恰切的词了——人们去研究,三难。从内容上说,需要由浅入深,又能够深入浅出;从架构上说,文中过渡接榫处又要尽量平顺自然,不显章节痕迹;还要有事实、有证据、有生活阅历,因为没事实没证据就成了写小说了,而没有生活阅历则不能见其厚重,反而容易流于轻浮;再则说了,面对浩如烟海的材料,你还要指哪儿就能打到哪儿,见啥都能说出个道道来,说出来之后还能归总到中心议题,收放自如……不管怎么说,反正小的们是办不了这种事情,小的们要是能办得了这件事,嘿嘿,说句粗俗的话,咱就算混出来了!所以,世上有好多科学家,自己水平很高,但是一听说要他们去写科普文章,立即摇手拧头,敬谢不敏,何以然?因为这不是件好办的事。还是等老头们来吧,说实话,小的们也想听呀。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7-8 03:53:25 | 顯示全部樓層
再粗略说一下锐山先生的话题。

大家应该基本上都知道,颅骨复原技术最早是在1877年由解剖学家Schaffhasen提出的,他认为颅骨的面部软组织与骨骼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颅骨完全有可能复原其生前面貌。

1895年德国的莱比锡市因扩建圣约翰教堂,著名音乐家巴赫的墓不得不迁走。由于墓穴密集和棺木损坏,在迁坟时许多白骨混在一起,以至无法辨认出哪一具是巴赫的遗骸。解剖学家His和雕塑家Seffner对被认为最可能是巴赫的颅骨,运用该技术复原了巴赫颅骨的塑像。这个模型同巴赫生前任一肖像相比都很相似,从而确定了巴赫的遗骸。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用科学的方法复原颅骨的生前面貌。此后,这项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古人类遗骸和化石面貌复原。

20世纪20年代苏联人率先把颅骨复原技术运用到刑侦工作中,用来查找无名尸骨的身源,特别是苏联人Герасимов写了一本《从头骨复原面貌的方法》,对这门技术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不仅表现在刑侦方面,而且表现在古人类遗骸和化石面貌复原方面。

目前在大陆来说这门技术主要运用于破案之中。虽然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复原者本人的想象,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复原者的先天资质和后天经验,除非是精于此道的大家,一般人充其量、说到底、撑死了只能做到形似,可要做到神似,那就难了。这就是人的先天资质和后天经验对人自身的约束,后天经验还可以积累,但说到先天资质,只好感叹地说一句,唉!

尽管如此,对那些失去了任何身源线索的无名尸骨的身源查找工作,这门技术仍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按照传统的颅骨复原法,干这种活儿的基本的程序是:

1、先根据颅骨的模样用石膏做一个雕像。这要求在此之前颅骨基本完好无明显破损,如果颅骨破损,那么首先要尽可能修复颅骨,然后再来做石膏像。

2、将石膏颅骨固定在特殊的支架上,使其保持在法兰克福平面。

3、在石膏颅骨上选取一些检测点,根据事先测量出的同类人颅骨面部软组织厚度的数据和变化规律,切取相应长度的可塑性物质,比如软塑泥、蜡、粘土等,将其做成小柱体,其高度是检测点处软组织的高度,然后将这些柱体粘附于石膏颅骨的相应检测点上,然后用可塑性物质逐一做成面部软组织的形状将这些标柱平滑地连接起来,填充其间的空隙。

4、接下来按照三庭五眼法划线,要在颅骨上画出眼内侧线、眼外侧线、鼻翼线、鼻底线、发际线、眉弓线、口裂线、下颚线、中心线。根据这九条线,就可以确定五官的位置、长度、宽度和大小了。(对不起,一不留神说起相学来了。)

5、最后对面部轮廓、五官和部分颈部进行细微调整,这样事情就算办完了。

这里还可以给大家顺便说一下,干这门活的人,只要干得精了,无一不是相学大家,看人直入骨髓,其可怕程度,绝非使用《英耀篇》蒙事儿的江湖相士可望其项背,别说望其项背了,连毛都摸不着。以前见过一供职于公安部的老头,就是干这个的,根本不看人,也不和来人说话,隔着帘子听呼吸声就能把人的来龙去脉说个清清楚楚,搞得我们每次一见到此老就头皮发麻,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这老头业绩辉煌,但是默默无闻,不为大众所知,也属于长期保密使用之列。

其实,从我以上的叙述中,大家可以看出,传统的颅骨复原技术程序复杂,而且不完全靠科学,您要是完全靠科学,做出来的活儿还真就不是那么回事!经验非常重要!人的资质更是极端重要!为什么传统的颅骨复原术作出来的作品与真实面貌的相差概率很大?为什么前面说一般人只能做到形似,难以做到神似?只有极少数精于此道的大家,做出来的东西,不仅形似,而且接近于神似,比如在刑事侦查中无名尸身的身源查找工作,您要叫一位二把刀来复原面貌,复原像发布出去要么毫无反应,要么同时有几家、十几家人来争领尸体,哭哭啼啼、大打出手;您若叫一位高手来做,发布出去,最多不出一月,就有死者家属哭着喊着上门来认领尸体,而且只此一家,不会出现几家人争抢尸体的现象。这就是经验呀!

经验还可以积累,可是资质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人去学,学出来就是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那些高手一见到好苗子,只要自己身体不是有病,或者是老的动弹不得,往往都追着赶着要人家给他当学生,其下贱程度,就好像南海鳄神追赶段誉一样。哪里还有让人交学费的?上赶着倒贴钱、一切开绿灯免费不说,还给安家费、帮着找工作、安排升迁、找机会让他露脸,这哪里是做学生,简直就是做大爷!唉,咱还是不行,没有这么好的待遇。由此也可见真正的老师,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不是牟利的工具。不过,尽管无比宠爱,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还是老师,学生还是学生,用通俗的讲法,这也叫“遵守课堂纪律”吧。

现在呢,普遍开始利用计算机应用软件来完成复原工作,但是这更需要非常庞大的原始数据库和材料的采集和储备,2001年西北大学率先研制成功,今年初在原有基础上又研制出来“中国人三维颅面鉴定处理系统”,这些都是建立在前人经验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面貌复原的软件。不过,饶是如此,前面所说的经验、资质同样重要,机器怎么也干不过人,遇到疑难案例,还是要靠人们手工操作,尤其在考古方面,由于古人类颅骨标本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残损,单纯依赖机器是不行的。

目前大陆干这一行都有刑警背景,这也是世界上干这一行的共同特征,沈阳的中国刑警学院不说了,招牌已经说明了一切;但是,吉林大学文学院的边疆考古中心,招牌就说明不了人员构成了;此外还有西北大学的有关机构,这是目前大陆考古界作颅骨复原项目主要依赖的三支力量。当然,他们还同时肩负刑事侦查的工作,毕竟打开门做生意,客户当然是越多越好了。

锐山先生问有没有给M45墓主人作颅骨复原,这倒没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考古学上,人类群体活动遗址的重要性要比单个孤立的墓葬重要得多,因为人类群体活动遗址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各个层面的形态,而单个孤立墓葬遗址,特别是人类文明早期的单个孤立墓葬遗址,由于当时处于文明早期,根本没有文字资料,史书记载也大多简略模糊、甚至不可征信,所以这种墓葬,其说明力就差多了。我敢说,如果M45是在一个大型人类群体活动遗址中被发掘出来的,其价值要成n倍地增长。可惜……不过这种在人类群体活动遗址中或者在人类群体活动遗址附近被发掘出来的墓葬,也不是没有发掘过,日后让老头们给您讲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要为其做颅骨复原的,人们总是把有限的资源首先投于最具价值的方面,然后再渐次推及价值稍逊的方面。

说到巨石阵问题,锐山先生可以关注一下陶寺遗址的考古报告,这个遗址被媒体誉为“中国的巨石阵”,我是不喜欢媒体的这一类词语的,毫无想象力!词汇贫乏!但是这个遗址在天文考古,尤其是各位关心的风水定向方面,具有标本意义。

大体情况就是这样,谢谢各位先生!

[ 本帖最後由 lh1041 於 2006-7-8 04:55 A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7-8 19:46:25 | 顯示全部樓層
每次聽前輩們講課,總是滿載而歸,受益非淺!原來前輩們是金庸迷,我倒喜歡和尚虛竹誤打誤撞,破了珍瓏棋局,然後奇遇地得逍遙派掌門七十年功力,和段譽在枯井盡吸鳩摩智幾十年功力,然後鳩摩智得到解救,我想有資質還要有奇遇才行,哈哈!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7-9 15:01:54 | 顯示全部樓層

        又是一篇好文章!好一句經驗可以累積,資質可遇不可求。當然,資質也包含了悟性。文章中先生們提到見過一位隔帘聽呼吸就可以把其人的來龍去脈道來的奇人異士,很多人會認為這是天方夜談。愚則認為這種人是千真萬确存在的。幾十年前,愚當時還較年輕,愚的一位朋友,也可說是師傅(因為沒有拜師,但愚的掌相知識卻是他教的),他只要和你打個照面,你可以馬上背過去,跟他隨便說三句話,他就可以說出你大概的一生。他也可以從你的掌上看到你祖墳的周圍環境。由於愚和他相處的時間只有幾年,加上當時各有各的工作,愚學不到他的絕技,他就駕鶴西去,愚至今仍引以為憾!
        再次多謝lh1041先生們發表的好文章!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8-26 10:33:2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lh1041 於 2005-9-13 07:33 AM 發表

其實我也在搞天干地支的問題,差不多了,過一陣子有個眉目咱再說說。

原帖由 lh1041 於 2005-9-13 08:39 AM 發表

您得找二十五史的律曆志,看一下律呂調陽,弄明白那個才能搞對納音問題。接下來就是《皇極經世》,這也是一本搞死人的書。干支問題,我想我抓到眉目了,到時再説。


老伯)))))),  干支的問題是否有些甚麼眉目嗎?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8-27 19: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smallbridge先生来了,我们乐意看到先生的文章,我们期待着→先生对我们有所教益。





簡單的說,我研究命理的心得算是非主流派,我不認同一般市面上的風水理論或是易經理論,總覺得少了「關鍵的連結」,我相信這些學問在應用上都是可行的,但是......在理論和應用的中間,總是少了一塊.........,

我研究命裡也不成體系,因為我不喜歡學沒有穩固基礎的體系,所以........我也說不出個學問來。

信不信隨你們,就當是聽故事吧!

我所知道的知識,都是「憑感覺來的」。我猜是上輩子的記憶吧,在看到某些段落文章時,我就是知道作者寫對了.............(河圖的12345是五大行星)

有一些是體會的,比如說,太陽在天空的位置不同,我感覺到→改朝換代。我也感覺到時間會影響情緒......,所以我相信奇門遁甲。

看到地形起伏就知道哪些地方可以聚氣,...........還有一些其他的感覺.................,我聽過、也相信,練某種氣功之後,「天會自動告訴你一些道理」..............。我隨著打坐的進步,也逐漸的就是知道一些事情,有一些感覺。

剛開始,我對風水、命理很有興趣,應該說是研究命理、風水的原理。研究河圖洛書的原理,但是都研究不出個所以然。隨著打坐的進步,還有看到ih1041先生的文章
,我現在主要在想,古人為什麼要發展出這一套學問?現在西方的學問主要都是為了個人生活的舒適、為了研究世界而發展,但是古人的學問,已經「至大無外」了,可以推算出宇宙、未來。簡單的說,為什麼要埋一個會被盜墓賊挖出來的墳墓?至大無外了,為什麼還是有集團、國家的分別?現在還是有許多古代的學問有被流傳下來,也就是說,

學問的內容不是問題,問題是,為什麼需要這些學問?

命裡的內容和西方科學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從歷史的角度看來,東西歷史的過程,都差不多!

命理和歷史的呈現有很大的差別。

站在一個能知曉未來的風水師立場,為什麼要選良穴下葬?

宏觀角度的中國學術,為什麼不能為中國創造出宏觀的歷史,卻只是和西方一樣的歷史週期毀滅?

最後,講一個我今天發現的新想法。

良穴,不只是埋人,也埋恐龍!

恐龍化石的出土地點,在風水(占星)上應該也有些研究的價值。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8-27 20:09:06 | 顯示全部樓層
→smallbridge先生还说:“……「八卦圖的起源,連五行學說的起源也一併說了,三合四→正、太一行九宮……也他娘的都在裏頭」……知道的就幫大家解說一下,……如果真的→有人知道的話……”


我打字的時候太隨便了, 這我要先道歉。

我是說,看到ih1041先生文章的網友,知道三合四正起源的話,為其他看不懂的人解說一下。我不是對ih1041先生不滿。我很感謝ih1041先生的熱心發表,絲毫不懷疑ih1041先生的學問。真的很對不起,我以後會注意的,應該不會再犯了。真的很對不起。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8-27 20:21:30 | 顯示全部樓層
既然都打了那麼多的字了,那我再說一下我自己對三合四正、八卦的想法。

古人沒有書、不寫文章。不像我們常常拿一大堆資料分析、堆理。

我猜古人是「直接看到三方四正」,然後把結果記錄下來。後人不容易理解「古人怎麼記錄、記錄代表什麼意思、記錄儲存在哪裡」,後人就用後人的方法,從其他事物上面找出和古人相似的結論,寫在文章上,用理論體系包裝起來,變成書本。

大概就這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10-30 19:46:14 | 顯示全部樓層
谢了。谢了,我想看一下结果如何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10-30 19:47:13 | 顯示全部樓層
谢了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7-12-29 18:44:36 | 顯示全部樓層
利用上班时间,从《自供状》开始至《考古4》结束,通读了LH1041老先生们的文章,以及各位前辈的讨论。只能用“受益非浅”,“大开眼界”形容。

老先生们的文章断续经过几乎一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有老先生仙去,晚辈实感遗憾。 此前,我一直认为科学院不过是官僚及其亲属们喝茶、养老的地界,通读文章后大开眼界。

我已从网上订购《中国天文考古学》一书,盼望拿到手后再更深了解。

今天是2007年上班的最后一天,在此留作纪念!

祝 老先生们身体安康!希望不久还能看到您们的发言为盼!

各位网友新年快乐!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4-15 14:55:05 | 顯示全部樓層
老先生们怎么不来了?研究京氏也不来了?锐山先生也不来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6-14 22:57:14 | 顯示全部樓層
精彩!
鼓掌!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1 09:34 AM , Processed in 0.02216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