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patton

道德經釋義總匯-純陽真人釋義(紫?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9-21 10:19:32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六十七章 三寶 慈首三寶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天下的人都說吾道昌宏廣大,看來似是甚麼都不像。

夫惟大,故似不肖。
就是因為宏高廣大,所以看似與物,無一相類同。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若像個甚麼的話,早就返歸復到微不足道的境況了!

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我有三件寶物,我常常持盈而保泰之:一曰是慈愛,二曰是節儉,三曰是謙躬退讓不敢僭佔天下人的先機先勢。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慈愛,為勇的本根,故能發乎真勇;節儉,乃廣聚的本源,故能儉約則積財而後甪處廣大;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不敢居天下人之先,器解為物,器物。器長即事物的首長。 故所以能成為掌控萬物的首長。

今捨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
如今捨棄了慈愛去倚重悍勇,捨棄了慳儉而去奉行奢侈,廣為使用,捨棄了謙躬居後而節節爭先。那就是死路一條了。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如果抱著慈愛的心,行仁義之師去打仗。那就一定勝利,如果抱著慈愛的心去防守,則一定堅穩正日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天道將會拯他,用慈愛來捍衛他。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1 10: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六十八章   配天        不爭之德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
善於調兵遣將的統帥不會揚威耀武去顯露軍力,善於在戰場作戰的將軍不會經易發怒而失去冷靜及沉著。

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
與解作鬥,古時相鬥叫做與。善於克敵制勝的軍士,是不會邀功去相爭相鬥,善於控御軍民的在上位者,總是卑躬愛下,謙謙君子。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
這就是不爭的大德,這就是用人的方法,這樣可以說是大德匹配乎天地,

古之極。
極即現代俚語的去到盡或作去到終極點的意思。也是自上古以來,就己經存在的至高無上的法則。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4 11:37:31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六十九章 哀兵 哀兵必勝

用兵有言:
擅長於行軍打仗的人有這樣的言論: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我不敢挑釁主動去發動侵略,只是採取應敵的防禦軍事行動,不敢督師冒進強行攻入別國一寸土地,反而移師以尺計去退卻。

是謂,行無行,
這就叫做,遣派了軍隊去打仗行軍,卻好像沒有行軍前進,沒有行軍的行軍,

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
舉高了手臂去作戰,卻像無臂可奮振,領了兵去對敵,卻像無敵可對,執起了武器,卻又像沒有兵甲裝備可用。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災禍沒有比輕視敵軍軍情更為嚴重,輕易與人為敵幾乎喪失了吾身中的至寶。

故抗兵相加,衰者勝矣。
抗兵就是說對敵的兩方,彼此的兵力相差不多,能互相抗衡的意思。故所以對壘的兩軍,雙方的兵力能互相抗衡,勢均力敵時,處趁哀心用兵,有無可奈何不得不戰的一方就是勝利者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4 11:38:19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七十章 知難 知我者稀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我的言論十分容易明了和理解,十分容易去付諸行動。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天下的人卻沒有誰能知道和了解,也沒有人能實踐履行。

言有宗,事有君。
言論是有宗旨和本源,處事是有主流的立場和依據。

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
唯獨是人們沒有真知灼見,所以沒法了解我。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了解我的人十分希少,能以我作為法則榜樣的就難能可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所以聖人的表現是薄其身而厚其神,故外表粗麻短襖,但懷內藏著珍玉美璞。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5 10:03:34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七十一章   謙知 謙其所和

知不知,尚;
了解到自己知道的不少,所以說不知道;稱得上高尚的了,自謙所知;

不知知,病;
不知道卻妄以為自己知道,那就是以無知誤以為有知,大錯特錯了;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不會犯這種錯誤的弊病,病病前病字為動詞,後病字為名詞,即以此病為病的意思。病這裏是指錯誤是作名詞用,用作動詞則有詬病或指責的意義。
正是因為他指責弊病就是弊病;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唯獨正是因為能詬病弊病,所以不會有這種弊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5 10:16:40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七十二章   愛己        自知自愛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
當人民不畏懼威脅臨頭的時侯,則在上者和在下的人就會崩潰散亂,官迫民反天誅將至,可怕的事就會發生。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狎即狹,即說文陝字,陝者隘也,有挾迫意思。不要脅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致令人民生無可戀。

夫惟不厭,是以不厭。
只有不迫使人民嫌願他們的生活條件,人民才不會厭惡反感。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因此聖人,自知自覺而不自以為高明,自珍自愛而不自以為高貴。

故去彼取此。
故所以捨棄了自見自貴而奉行自知自愛的原則。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6 11: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沒有必要的時候,儘量不說話

1 宋朝朱夫子朱熹,這是宋朝著名的學者,四書就是他編的。有一次他到寺廟裏面去遊玩,正好遇到寺廟裏面在吃午飯,一千多人在一起吃飯,一點聲音都沒有。

2 他從視窗經過的時候,不知道裏頭有一千多人在吃飯,到進門才看到,他也嚇呆了。沒有想到儒家講的“三代之禮”沒有了,卻在佛門裏看見,他佩服得五體投地。

3 沒有必要的時候,儘量不說話,這是佛門規矩。如果哪個道場,你看到住眾聚會在一塊,交頭接耳在聊天,張家長、李家短,這是是非道場,這不是佛道場。

4 真正的佛道場,修行功夫不間斷,日夜念佛不間斷,根本沒時間說雜心閒話。你看我們淨土宗初祖晉朝慧遠大師,他當年在廬山啟建蓮社,一起共修的有一百二十三個人,大家以念佛求生淨土為目標,個個成就,個個往生,這是我們的好榜樣

第七十三章   好還        天道好還

勇於敢則殺,?於不敢則活。
剛勇強梁,果敢任性一定會因殺而招殺,將勇氣去克服胡作妄為的刑殺,不決志殺人,回復不亢不卑,謙和承讓,放人生路願更不會大開殺戒,則生命就活得長久。

此兩者,或利或害。
這兩種情況,相對去比較分析真是利害難知,得失互見。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道所不喜勸的,有誰知道它的因由和原故?因此聖人也覺得為難。

天之道,
天道的規律就是,

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
無爭而能因勢制宜善於取勝,默言而能適時應機善於應變、

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不召而自然得到歸附,物盡其來,繟音展,解作紓緩之意。心性坦蕩,紓緩而能善於籌謀策劃。

天綱恢恢,疎而不失。
天道好還,就像一個廣大無邊的實羅網,雖則很疏闊,但善惡皆報,殊不漏失。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6 11:09:22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七十四章   法治        尊法明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人民不畏懼死亡,用死亡去威脅他們有甚麼用呢?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孰而殺之,
假若能夠使令人民時常畏懼死亡,奇有奸邪不正的意思。對付詭異亂群的歹徒,我就把他拘捕,執往刑場斬立決。

孰敢?
看看有誰再敢為非作歹?

常有司殺者,殺。
執行死刑是司法部門專責主管的事務。

夫代有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若果在上位者,還要越權代替刑法部門,去濫殺無辜,就等同代替木匠用刀斧去斬伐斫削。

夫惟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手矣。
若果代替木匠去弄斧砸鑿,很少有永不失手弄傷自己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7 10:05:36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七十五章 貪損 貪斂必損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人民飢餓的原因,就是因為居於上位的人,對管治下的食邑,征稅太多,因此饑饉才會發生;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無為,是以難治。
人民之所以難於統治,就是由於在上位者,苛索太多,有所強為,因此人民才會難於治理。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切,是以輕死。
人民之所以不怕死,就是因為在上位的人,產生了追求生活的奢華,無厭的厚斂。因此人民無以為生就視死如歸。

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貴於長生。
生為者是以追求享樂的生活為事務和目標的人。唯是以恬淡無為,求生計清廉作為生活起居的金科玉律者,是比較那些過著揮霍無度,厚養己身的生活的在上位者,賢良得多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7 10:06:30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七十六章 戒強 戒強處柔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剛。
人初生的時候是身體柔軟荏弱的,到死了之後就變得堅硬頑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脃,其死也枯槁。
萬物草木之初初生長時,也是柔軟脆弱的,到死了之後就變得乾枯是涸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故所以堅硬強頑者,是屬於死亡的一族。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弱則共。
因此軍隊的實力太強必招至滅亡,樹木太過剛強必招至折斷。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強大者實在處於下風,柔弱的一方實在處於上風。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7 11:07:37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七十七章 天道 天之行道

天之道,
天地自然的法則,

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就好像扳弓欲射的樣子嗎?瞄得高了,就要擺低一些,瞄向得太低了就要舉高一些;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弓弦張得太滿了,就要把它調校放鬆一些,弦線拉得不夠張力時,就要更加拉開一些;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天地的自然法度,是損去多餘過剩的而去補充匱乏不足的;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人世間的規律法制,則不以此為然,是吞損貧缺不足的,去奉獻給綽綽有餘者。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誰能肯將己身之有餘,奉獻給天下的人呢?唯是有道的人才能如此去做。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所以聖人辦了好事,也不恃才傲物,成就了大功業,也不居功自處,豈不是聖人不願意顯耀他的賢德嗎?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7 13:27:48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七十八章 崇柔 崇柔貴受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能攻堅克強者的本頒,沒有甚麼東西能勝過它,是沒有可能取代的。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弱可以勝強,柔可以制剛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普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無法去實踐履行。

故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所以聖人說道,能承受得國家內有藏污納垢的現象的屈辱指責,可以說是國家鄉梓的主人;

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能承擔得起國家天災人禍的不幸,才配作統領天下的王者。

正言若反。
正面的言論,卻好像是反面教材。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7 13:28:26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七十九章 善捨 善施善捨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調和排解淵深重大的怨憤,必然很難達到恩仇俱泯的效果,而且一定有難以化的剩餘怨恨,何可以為是處理怨懟妥善辦法呢?又怎樣可以去做善業呢?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左契古人立憑據時,刻條文於木片或竹片上,作為信物符契,然後分為兩邊,左邊的一半叫做左契,由借債人持有,右邊的一半叫做右契,由於債人持有; 用作日後處理糾紛之用。 所以聖人只是保留著債務人的借據符契,而不去問人收回債務。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有道德的人,單單只是管理契約,徹解為稅。論語()周法什一而稅謂之徹徹通也,為天下之通法。案:什即十,什一即十份之一。沒有道德的人則如狼似虎的去追討稅務債項。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道並沒有親私任何一方面的,恆常地報捨恩澤旋予有善德的人。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7 13:29:44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八十章 上國 理想之邦

小國寡民,
邦國是以細小為尊榮,人民是以稀疏為矜貴,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什伯之器乃兵器也。古代軍隊編制,十人為什,百人為伯。即使擁有十人、百人兵力的軍隊編制的武器,也擱置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使人民死於家鄉,落葉歸根為重而不移居到遠處。

雖有舟車,無所乘之;
雖然俱有船舟和車輿,無人常乘搭它,即使乘搭也沒有可去的地方;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雖然備有裝甲士兵,並沒有戰爭可陳兵列陣。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讓人民回復到結繩記事的時代。

甘其食,美其服,
享受僅有的飯菜都覺得是甘飴美食,穿甚麼衣著服飾都覺得舒適華美、

安其居,樂其俗,
居住在任何地方也覺得是個安樂窩,陶醉在他們的風俗習慣中樂而不淫。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與彼鄰的邦國山河阡陌互相眺望,雞嗚犬吠的聲音互相聽聞,人民皆各得其所安,直到老死於家鄉,彼此都不相往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9-27 13:30:36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八十一章 廣施 廣施無爭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誠實的語言是樸質的,並不是艷詞美句,俊美的語言是不信實的;

善者不辦,辨者不善。
以道修身善於辭令的人不會爭辯,用巧言令色去爭勝逞強的人,不是以道修身,不能止於至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明大道的人,不廣博於言教,廣言而博教的人,實不知道而去道遠矣。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聖人嗇道吝德,而不累於積集,既者盡也。已和以字相通。既已,解為盡量以。盡心盡力以德淳化別人而自已的德行更加厚積;盡心盡力以道輔佐或施予別人而自己的道行更益多修。

天之道,利而不害
天地自然的法則,是利時利勢去造福而不害人害物;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聖人行道的規律,為解作有所施。即是有所施,有所為。就是體道應天,奉獻施化而無所爭於人,無所爭於萬事萬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2 08:25 AM , Processed in 0.0195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