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MissC

【秋日養生特輯】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9-9-20 21:33:25 | 顯示全部樓層
大啖秋蟹要小心 過敏荷爾蒙過量惹病上身
中廣
(劉怡伶報導)



又到了秋蟹「膏黃肉肥」的季節,但醫師提醒,海鮮類高居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榜首,且因富含荷爾蒙物質,容易引起交感神經亢奮,造成發燒不適。另外,未煮熟海鮮還有海洋弧菌感染問題,民眾大啖螃蟹之餘,還是要注意新鮮、熟食。


根據調查國內容易引發食物過敏的頭號元兇是海鮮,大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童建學醫師表示,蝦蟹的過敏原和塵螨很相似,因此塵螨過敏的患者常常容易合併有蝦蟹過敏。


童醫師說,吃海鮮過敏會起疹子、口部或嘴巴會紅腫、身體發癢、腸胃不適或甚至呼吸困難,另外有些民眾吃完會全身發熱、發燒,這是因為荷爾蒙攝食過量所引發,與過敏不同。


會對海鮮過敏的人,只要吃到少量就會發作,有人對蝦過敏,連吃到蝦餅都會發生。


童醫師提醒,蝦蟹有沒有煮熟、新不新鮮都關係到會不會引發過敏;所以要吃蝦蟹還是要挑選新鮮的,且要熟食。


大林慈濟醫院感染科主任賴重彰指出,生食海鮮可能還有感染海洋弧菌的風險,罹患糖尿病、肝硬化的病人特別容易感染海洋弧菌,可能經食物感染或是由傷口侵入,兩者都有致命危險,民眾一定要小心。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20 21:33:57 | 顯示全部樓層
夏秋交替 關節保濕防搔癢發炎
蘋果日報



最近正處於夏秋換季之際,溫度和濕度降低,皮膚皮脂也因此減少分泌量,耕莘醫院皮膚科醫師楊志雄指出,氣候轉換之時,四肢關節處最易因乾燥而搔癢、脫皮,其中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更因角質、真皮層反覆發炎,水分流失快速而嚴重復發,建議一般民眾應於每天洗澡後,塗抹乳液或乳霜於四肢關節,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更應選擇塗抹保濕力強的乳霜或凡士林,洗澡時也應盡量避免泡熱水澡,以免皮膚更乾。


四肢關節最易乾裂
近來早晚溫差變大,空氣乾燥,不少人開始出現皮膚乾裂、脫屑,楊志雄醫師指出,近來已有不少敏感性肌膚和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皮膚過於乾燥而出現發炎、搔癢等症狀,部位以四肢關節最多,其次是脖子。患者常因耐不住搔癢,而抓得全身到處都是小傷口,流出組織液,若此時未仔細護理與清潔傷口,極可能造成深度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楊志雄醫師說,夏天因氣候濕熱,皮脂腺易分泌油脂,保養時僅需擦一般乳液,但入秋後皮膚油脂分泌量減少,皮膚水分又易散失,尤其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表皮細胞發炎遭破壞,更無法吸取空氣中的水分,所以患者最近應改用乳霜或凡士林等含有較多油脂的產品,較能保濕。


淋浴不超過30分鐘
氣溫下降,不少人開始泡熱水澡,但如果水溫太高,水蒸氣不斷蒸散,皮膚會被帶走更多水分,更易乾燥搔癢,因此浴後一定要擦乳液,而皮膚過敏、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都應避免泡澡,淋浴時間也要控制在30分鐘內,沖水過久會過分洗去油脂,使皮膚炎復發。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20 21:35:54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冬防疫大作戰 深海魚油抑發炎
NOWnews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面臨秋冬新流感反撲之際,三餐均衡攝取更顯重要,特別是omega3脂肪酸的攝取,除了可以抑制發炎反應外,科學家更指出能有效防治憂鬱症、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老年癡呆以及癌症。


1970年研究發現,住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比歐洲人低;日本人的壽命高於其他國家,雖然飲食習慣不同,卻都有一個共通點-食物富含omega3脂肪酸。


omega是一系列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人體自身無法合成,須從飲食攝取,除omega3,還有omega6、omega9。至於如何攝取omega3呢?新鮮海魚是目前大部分omega3主要來源,包括鮭魚、鯖魚、沙丁魚等,營養學家指出,水溫越低,魚體裡omega3的含量越高。若是購買罐頭,則注意整體營養價值,不要只看omega3,因為高鹽、高熱量會與omega3的好處抵銷。


專家表示,omega3是油脂中最具防疫能力的脂肪酸,可有效抑制細胞激素過度激化。面對新流感,睡眠充足加上每天兩份水果搭配三份蔬菜,定時定量且多攝取omega3脂肪酸,便能強化免疫調節能力。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19 17:59:12 | 顯示全部樓層
天涼好個秋 藥膳調養有助滋陰潤補
中廣
黃麗鳳報導




天涼好個秋,但也因氣候的變化,容易引發皮膚乾燥、呼吸道過敏等病症。中醫師建議,秋天是一個適合調養生機、滋陰潤補的季節,如果能在此時適度吃一些秋涼滋補的藥膳,有助祛病延年。

最近夏季的炎熱逐漸消散,秋天的涼風迎面襲來。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宜蘭醫院中醫科主任(黃林煌)表示,俗話說「秋收冬藏」,秋天是一個著重「收」的時節,適合調養生機、滋陰潤補,民眾可以選用金銀花、山楂、菊花、薏仁、甘草等藥材,適度搭配做成茶飲、稀飯和湯品,在家DIY保養身體,滋補又養顏。

秋天的養生藥膳著重清熱解毒、疏散風寒、與潤肺止咳,講究養生保健,預防重於治療,多半採用食補與調養體質等方式,蘊含老祖宗嚐百草、鑽研各種食材功效的智慧,建議民眾日常生活中多保養,健健康康過四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19 18: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深秋陽氣趨收斂易耗損津液造成秋燥問題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秋天季節常見秋燥問題。中醫師王靜修在一場養生講座中表示,秋季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尤其秋季後期之後,此時容易耗損津液,發生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秋燥問題。


中醫師王靜修表示,中醫認為,秋天季節在大地環境是屬於金,金對應的器官是肺部,所謂秋燥傷「肺」,包括指鼻、口腔、肺等呼吸系統。秋燥是指乾燥的秋天易使人的皮膚、黏膜水分快速蒸發,「燥」是無形之邪,常在當體質偏陰虛、氣虛時,就可能產生虛熱,伴隨手足心熱、大便乾結,等津液不足等現象。


醫師指出,秋天地氣清肅,自然界的陽氣由發散趨向收斂。古代養生家認為,此時睡眠宜早睡早起。順應陽氣的生長,使肺氣得以舒張;不宜終日閉戶或夜間蒙頭睡覺;要經常開窗通氣,使室內空氣流通,以利於減少呼吸道感染、頭暈、疲倦等問題的發生。


此外,要保持睡眠充足,神志清醒,以應收斂之氣。也有助於使人精神愉快,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也可以讓心情和身體都放鬆。


秋天氣溫變化大,應注意保暖。中醫師王靜修表示,秋季節氣溫變化很大,人體某些部位對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尤其三部位需注意保暖,包括胃部、腰部和腿部,都要特別注意保護;以避免胃部著涼易痙攣,腰部慢性勞損疼痛易復發,以及注意關節炎的血循受阻。


王靜修醫師表示,當天氣轉涼後,胃部容易抽搐,引起胃痛、腹瀉等症狀,尤其是身體比較瘦弱的人,胃部的保暖就更為重要。因為身體較瘦的人通常胃壁較薄,在氣溫變化的情況下更容易產生痙攣,輕者導致胃痛和消化不良,重者甚至可能產生嘔吐和腹瀉等情況。因此提醒一些身體本來就單薄的女性,在深秋時節,不要為了時髦美麗而穿得太少,否則會造成腸胃和身體雙重受損,得不償失。此外,要減少生冷食物,多吃熟食和暖食,避免腸胃受到過度刺激。


還有,有些人腰部老毛病這時易復發;通常天氣轉涼會使腰肌勞損、韌帶損傷等疾病的症狀加重,原本並不明顯的痛症會一下子暴露出來。秋天早晚溫差大,要及時增添衣服,防止腰背受涼,儘量讓腰部有衣物避寒。晚上睡覺時更要注意腰背保暖,防止因受涼而使腰痛加重。


另外,王醫師表示,腿部易犯關節炎,深秋是關節炎的始發期,很多人的關節在這時開始怕冷、怕風甚至出現刺痛。天氣涼要注意保暖,可多用熱水泡腳或用熱水敷膝關節。並且注意腿部循環,以免造成氣血「不通則痛」的問題。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19 18:01:32 | 顯示全部樓層
食療防秋燥清淡、清補、平補為宜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中醫食療可防秋燥乾咳問題。中醫師王靜修表示,人體的肺臟喜歡濕潤的環境,對乾燥比較敏感,尤其是支氣管較弱或是抵抗力較差的老人家及孩童,在秋天容易出現咽乾、鼻燥、皮膚乾澀等秋燥症,或口乾咽燥、乾咳、少痰,甚至有點喘的「燥咳」症。可藉由食療幫助調養。


王醫師表示,從秋季到冬季,氣溫下降,空氣也變得乾燥。這時肺功能可能減弱,也因此容易感冒。這時食物養生離不開潤燥、暖體、養肺、益氣。


中醫食療可預防秋燥乾咳,飲食調養應以清淡、清補、平補為宜。多吃可潤肺的食物,還有清熱、生津、養陰之品。可適量喝淡茶、豆漿以及牛奶等飲料;多吃些銀耳、水梨、蓮藕、百合、蜂蜜、芝麻、糯米、豆腐等,可幫助滋陰生津等作用。


醫師建議,偏寒涼性的瓜果最好少吃。飲食應避辛辣刺激上火之物,如辣椒、大蒜、胡椒等。濃茶、咖啡、酒也應少喝。另外,還可以多吃滋陰潤肺、清補柔潤的中藥,如核桃、山藥、紅棗、蓮子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19 18:02:30 | 顯示全部樓層
天涼好個秋 調養身體把握時機
中廣
(黃麗鳳報導)



華人祖先自古就講究按照四季節氣的變化調養身體,由內而外,讓身體得到自然的健康。


最近,夏季炎熱正在逐漸遠離,秋天涼風迎面襲來,氣候變化日趨明顯。中醫師(黃林煌)認為,這時候,容易引發皮膚乾燥、呼吸道過敏等病症,如果能適時適度吃一些秋涼滋補的藥膳,有助於祛病延年。


強調秋天在調養、滋補時機上的重要性,中醫師套用了「多事之秋」這句成語。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宜蘭醫院中醫科主任(黃林煌)說,秋天氣候由熱轉涼,三不五時又有「秋老虎」艷陽高照,寒熱變化很大,容易傷風感冒、引發舊疾;就中醫藥理而言,秋天的氣和人體的肺臟是相通的,秋屬金,通於肺,秋主潤燥,須護肺,建議少吃油炸,多喝含有黃耆,黨參,枸杞,山藥,百合,蓮子,銀耳,薏仁,菊花,紅棗,甘草這類的飲品,閒暇時在家DIY,利用電鍋多燉煮這類的湯品和飲品食用,有助於去燥熱、護養呼吸道,調養體質。


「藥食同源」!中國食療早就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遍傳世界各地,尤其是受到漢文化影響的國家,對於食療文化中藥膳調理養生保健更有一定的接受度。


中醫師建議4飲、3粥、3湯,一共10道「秋天的養生藥膳」,包括:銀菊飲、薑蜜飲、百合黃菊飲、生薑糯米粥、蔥白薑草湯、冬瓜甘草湯。


天涼好個秋,更是養生調理的季節,秋天的養生藥膳著重清熱解毒、疏散風寒與潤肺止咳,講究養生保健,預防重於治療,蘊含老祖宗嚐百草、鑽研各種食材功效的智慧,建議民眾日常生活中多保養,健健康康過四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19 18:03:20 | 顯示全部樓層
秋意濃 小心過敏.氣喘.皮膚炎
中廣
徐韻翔報導




秋意漸濃,早晚偏涼,醫師提醒,季節轉換、早晚溫差大期間,是呼吸道疾病好發期,容易感冒,此外,氣喘患者及過敏患者也容易在這段時間好發舊疾,需要更特別注意保暖、保濕,氣喘患者要掌握監測自己呼氣流量,隨身藥物備妥,今年秋冬面對季節流感與新流感病毒的威脅,自我健康衛生防護要多注意。


最近季節正在轉換,秋意明顯,臨床觀察,有些患者「異位性皮膚炎」老毛病又開始發作,據統計,國內約有三百萬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這種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疾病,發作時,皮膚常會感到紅腫乾癢難耐。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部主任邱品齊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由於缺乏一種特殊的脂肪代謝酵素,無法合成皮膚所需的脂肪酸,才會導致皮膚異常乾燥發癢,要對抗這種皮膚炎,止癢、消炎和保濕工作務必要做好。


台灣秋天早晚溫差大,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姚建安表示,包括感冒、氣喘以及過敏患者,在這個時節都有明顯增多現象,他舉出,特別是氣喘病患者在天氣忽冷忽熱時最容易發作,溫差大時,支氣管容易收縮誘發氣喘,除了隨身藥物要備妥,平日就應該利用呼氣流量器監測,切莫等到自己明顯氣喘症狀才就醫。


醫師呼籲,有氣喘病史及過敏體質者,例如鼻部過敏、有過敏性鼻炎患者,在這個季節要注意保暖,早晚與天冷時要適時添加衣物,平日可戴口罩,讓鼻部與外界溫差不會過大,皮膚不適時,應及早就醫治療,多注意保濕,適當塗抹乳液,也有舒緩效果。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19 18:04:09 | 顯示全部樓層
溫泉粉泡湯水溫過熱 恐罹皮膚炎
蘋果日報



近來氣溫驟降,不少人興起泡溫泉的念頭,一名32歲男子日前購買硫磺溫泉粉使用,不料泡澡不到10分鐘,竟全身發癢起疹。收例的新店耕莘醫院皮膚科醫師楊志雄指出,因泡湯時水過熱,破壞保護皮膚皮脂膜,使皮膚易受酸性硫磺刺激引發皮膚炎。建議泡湯時水溫應維持在40℃以下,以不燙為原則,放入溫泉粉後,也應先只浸泡手部或腳部10分鐘,沒有過敏反應再浸泡全身。


溫泉粉濃度難拿捏
楊志雄醫師表示,市售溫泉粉包裝上都有標明應加入多少水稀釋,但因度量水量麻煩,許多人都是憑直覺倒入,甚至有人異想天開,認為加倍倒入溫泉粉,能有加倍效果。他強調,一般天然溫泉區,由於礦泉珍貴,業者都會加入大量水稀釋,使得濃度普遍不高,接近中性。而自己在家放溫泉粉泡澡,很難拿捏濃度,常使得水質過酸,就容易引起過敏反應,建議應細讀使用說明,且全身浸泡前,也應先泡手腳試驗。


高溫泉水較酸易傷膚
另外,楊志雄醫師指出,溫泉一般被認為有解除疲勞、養顏美容功效,不過對於皮膚較乾燥、有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而言,就非常不適合泡溫泉,因有研究顯示,溫泉水溫愈高,PH值會下降,再加上泡的是酸性的硫磺泉、青磺泉,刺激度較高,只要浸泡10分鐘,就可能出現刺激性皮膚炎,因此在家泡湯時應注意水溫,維持在40℃以下,若皮膚感到燙、刺痛就代表水溫過高。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19 18:04:57 | 顯示全部樓層
憂鬱季節到 醫師:癲癇患者小心控制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市19日電)



秋天是多愁善感的季節,台中市澄清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謝良博今天表示,癲癇患者容易出現心情低落、激動、退縮等精神症狀,應小心控制病情,預防自殺念頭發生。


謝良博指出,秋天是憂鬱症好發的季節,癲癇患者易有心情低落、容易激動、退縮及缺乏病識感等精神症狀,患者要更小心控制病情及改善生活品質,預防發生自殺的危險性。


澄清醫院神經內科曾經對74名門診的癲癇患者(包括47名男性及27名女性;平均年齡35.8歲)進行憂鬱症狀的評估,結果顯示約有1/3的癲癇患者(31.1%)合併有憂鬱狀態,而屬於重度憂鬱症狀的約佔13.5%。


謝良博說,有潛在大腦病灶的癲癇患者及顳葉癲癇患者,都容易合併憂鬱症狀。使用多種抗癲癇藥物治療的患者相較於使用單一藥物的患者,也有較易罹患憂鬱症的傾向。


謝良博分析指出,較容易造成癲癇患者憂鬱狀態的可能原因,包括性別、基因或環境因素(有精神病家族史者),合併其他神經系統疾患,如腦中風、多發性硬化症、頭部外傷及老年失智症等。


他說,尤其遲發性癲癇、顳葉癲癇或是複雜性局部發作,較易產生憂鬱狀態;癲癇發作的次數愈高者,造成憂鬱症的可能性愈高。


至於癲癇患者合併憂鬱症的治療,謝良博說,包括適當的調整抗癲癇藥物,使癲癇發作的程度及頻率能得到更好的改善。


另外,則需要有家人及朋友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但是大多數患者需要使用抗憂鬱藥物治療。大約有60-70%的急性憂鬱症狀發作,藥物治療後就可以有效改善。981019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19 18:06:16 | 顯示全部樓層
寒邪秋燥最傷皮膚保溼與潤澤作用
台灣新生報
【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時過中秋,氣候開始轉涼與乾燥,對於脆弱的皮膚是比較明顯的考驗,有些人的皮膚又開始粗糙脫屑,容易搔癢,嚴重的甚至於敏感發紅皸裂,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任許堯欽博士指出,這就是「秋燥」為患。


許堯欽指出,秋冬的氣候存在著兩大不利皮膚的因子:寒邪(偏低的氣溫)與燥邪(偏低的溼度)。在乾冷的氣候之下,人體表皮層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的散失,但也造成皮膚層血液循環減慢,皮脂腺與汗腺功能的降低,導致皮膚表面的水份與脂肪含量大減,皮膚失去了保溼與潤澤的雙重屏障,再加上冷風的吹拂,那更是大大減弱了皮膚的扺抗力。


許堯欽說,皮膚與五臟六腑的氣血循環是息息相關的,所謂「有之於內,而形諸外」。可見「有充沛的氣血才有健康的皮膚」,最簡單常見的例子是長期生活失調、睡眠不足的人,皮膚一定顯得乾糙晦暗鬆弛,而且粉刺、痤瘡或色素斑頻頻發生,而生活正常、身體健康的人,皮膚必然細緻潤澤有彈性,少有病變。


許堯欽指出,錯誤的清潔習慣,常是傷害皮膚的幫兇,在門診就遇到這樣的病患,每到秋冬皮膚就搔癢,患者自己認為「癢是因為不乾淨所致」於是更勤於用肥皂清洗患部,結果反而越洗越癢,經醫師指正減少使用肥皂就不癢了。


許堯欽對於秋冬季的皮膚保養建議──「注意保暖」保持適當而良好的氣血循環,可使肌膚隨時維持在高活力狀態;「保溼潤燥」秋天的環境濕度偏低,這是所謂「外燥」,人體上皮角質層也比較容易因缺水而乾糙皸裂,這是所謂的「內燥」,乾性皮膚的人,應該隨時做好「保溼」的工作,適時適量地使用綿羊油或凡士林軟膏;適當的飲食禁忌如油炸烤物、醃臘食品、辣椒、咖哩、竹筍、蔥、蒜、糯米、巧克力、肥肉等;平時保持舒坦的心情與充足的睡眠也是保養皮膚不可忽略的重點。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19 18:07:52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冬好發輪狀病毒易為禍幼童
台灣新生報
【記者陳元春?台北報導】



輪狀病毒好發於秋冬,易侵犯五歲以下幼童,若上吐下瀉嚴重,易造成脫水。因小寶寶不會表達,衛生署雙和醫院家醫科醫師葉姿辰提醒家長,若小寶寶出現喝水會吐,且合併哭泣沒眼淚、皮膚乾、寡尿,因盡速帶小寶寶到醫院就醫,打點滴補充水分。

衛生署雙和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葉姿辰指出,好發於秋冬的輪狀病毒,易侵犯五歲以下幼兒,因五歲以下小寶寶表達能力不佳,提醒家長,若觀察發現小孩出現喝水會吐、無法進食,且上吐下瀉嚴重,應需注意小寶寶否有出現脫水、電解質失衡現象。

至於怎樣才能知道寶寶否有脫水狀況?雙和醫院家醫科醫師葉姿辰進而補充,如小寶寶出現哭泣沒眼淚、小便寡尿、皮膚乾燥、下眼瞼凹陷,恐就是因感染、腹瀉嚴重,加上喝水會吐,上吐下瀉嚴重造成脫水,提醒家長若家中小寶寶出現上述症狀,應盡快帶到醫院,打點滴。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8 17:42:37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天係虎頭蜂族群「存亡之秋」 署竹醫師:外出踏青謹慎
NOWnews
記者季從茂?新竹報導




衛生署新竹醫院急診科林保方主任表示,今日又聽聞「虎頭蜂傷人」事件,即烏來鄉泰雅原住民遭中華大虎頭蜂攻擊,而造成休克。在秋天這個時節,「虎頭蜂傷人」事件頻傳,甚至有人因此死亡。在新竹地區雖然尚未傳出因虎頭蜂而導致的嚴重傷亡事件,但隨著秋天的到來,民眾出外踏青活動增多,特別介紹虎頭蜂,以及提供民眾有關如何預防虎頭蜂攻擊以及蜂螫時的處理方法。


虎頭蜂跟蜜蜂、螞蟻算是親戚,它歸屬昆蟲綱-膜翅目-胡蜂科,台灣常見的七種胡蜂,因毒性強且體型較大,直接被命名為虎頭蜂。「黃腰虎頭蜂」因多生活於低海拔的校園、住家或果園中,人們常不經意侵擾到牠們,所以最常發生螫人事件;另外「黑尾虎頭蜂」生活於稍高海拔,也是近日常見蜂螫事件的兇手。秋天時為何虎頭蜂會更加兇猛呢?生態學者認為在春、夏季他們忙於補育幼蟲及構築蜂巢,所以警戒範圍小也無餘力主動攻擊;但秋天時,蜂后產下最後一批卵,這些卵將來會孵化為蜂后,這時正是族群的「存亡之秋」,所以警戒範圍就加大,對入侵者攻擊性就更強。


林保方主任表示,當被虎頭蜂螫時,對人體的危害可以分為兩方面來說,第一部分是蜂毒的成份類似神經毒性,被螫者會有暈眩、噁心、嘔吐等現象,局部會紅腫痛,但一般要致命可能要被連續攻擊200次以上;第二部分是蜂毒蛋白部分引起的過敏反應,可能會誘發氣喘,甚至過敏性休克。所以當被虎頭蜂螫傷送醫時,除局部給予冰敷外,儘速施打破傷風與抗過敏藥劑,有些延遲性過敏反應甚至4天後才發作,不可不慎!


林保方主任提出以下幾項建議供民眾參考,讓民眾出外踏青時能夠快樂出門,平安回家!


一、出外踏青時,不要噴抹香水,體香劑;也不要穿著鮮艷顏色的衣物,且長袖長褲為佳。二、居家或校園發現蜂巢,應及早請消防隊處理。三、若遇見單飛虎頭蜂在周邊盤旋,表示已進入其警戒範圍,不要攻擊牠並且要盡速遠離;萬一被追逐攻擊,宜採迂迴繞圈方式逃離。四、若為群體出遊活動,宜備醫藥箱,最好內含抗過敏藥劑,腎上腺皮質素…等,可在不慎遭虎頭蜂螫時緊急使用。


林保方主任說,當不幸遭蜂螫時,傷口處不宜用偏方如:口水、尿、氨水…等浸泡塗抹,只有儘速送醫才是當務之急!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8 17:42:57 | 顯示全部樓層
中藥進補不能過度 以免「束著」!
中廣




時序進入秋冬,許多民眾以中藥進補,但中醫師指出,不當進補可能刺激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造成民間常說的「束著」(台語)的現象,民眾不可不慎。

柳營奇美中醫師賴郁凱表示,很多冬令進補使用的中藥材如人參、當歸、四物湯、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都會刺激人類的免疫系統,如果在輕微感冒時不當進補,可能引起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中醫稱此為「外感化燥」,一般民間稱為「束著」,就像感冒未痊癒的患者誤食麻油烹調的食物,很快造成聲音沙啞、胸悶熱,反而使病程拖延更久。

賴郁凱表示,如果想對抗流感病毒,可用較溫和的茶飲,最簡單的就是「金魚茶」;以金銀花三錢、魚腥草二錢、桔梗三錢、生甘草二錢,加入2000CC的水煮成茶飲,水沸後持續以小火加熱15分鐘,即可當茶飲用。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8 17:43:25 | 顯示全部樓層
寒燥易致不適 鼻乾咽乾流鼻血
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盧碧颱風進入巴士海峽,恐與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也使得天氣轉涼,早晚溫差大,氣候進入典型的「寒燥」。中醫師林友寬表示,寒燥將引起鼻乾、咽乾、流鼻血等情形,甚至出現皮膚乾癢的症狀,身體也跟著出現一些不適症狀。


林醫師指出,最近民眾晚上睡覺時,有的人特別容易感覺口乾、咽乾,或是鼻黏膜乾痛,甚至早上起床擤鼻涕時,鼻涕有血絲或鼻血;有些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手部彎取、腳部彎取後面部位的嫩皮,也開始出現乾癢、搔抓情形,甚至抵抗力差的人開始罹患流行感冒。


秋冬氣候常比較乾冷,以致於外在的邪氣容易侵犯人體,在傳統中醫屬六淫辨證裡的「燥邪」,這種燥邪往往侵犯肺部;因肺開竅於鼻,外合於皮毛(亦即皮膚),且跟大腸相表裡,所以當燥邪侵犯肺部時,除產生感冒、鼻子過敏、氣喘、燥咳等呼吸道症狀外,同時也出現皮膚乾燥、鱗屑、搔癢、小便習慣、大便乾硬改變等症狀表現。


林友寬醫師進一步指出,燥邪對老年人也會產生影響,有些老人家可能會發現,最近半夜頻尿情形變得較嚴重,常常必須爬多起來如廁,而且小便清又長,皮膚也變得乾乾燥燥的,伴隨搔癢、掉屑及排便較乾澀等症狀,有的人還可能出現便秘的情形。


正常人在這段時間出現上述的症狀時,只要經過約廿天的調適,症狀會逐漸消失,這代表身體已經調過來,並準備好迎接年底或年初的寒冬。


寒燥來時養生應著重保暖。中醫師林友寬表示,身體強壯的人,比較不會受到寒燥的影響,但若身體對外在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差,症狀就可能會持續一個月以上,甚至症狀都無法減輕或改善,建議這時候最好調理一下體質,以避免轉成其他疾病。原則上,調理性以養陰潤燥為主,常用苦溫、辛溫或甘涼類藥材。


林醫師指出,當天氣轉涼時應特別留意身體的保暖,若汗濕衣服時應立刻更換,以免因身上穿的衣服冷濕而生病;日常生活起居也要正常化,讓身體維持在最佳狀態下,以便因應環境的變化;若民眾感到口乾、咽乾或鼻黏膜乾痛,可戴上口罩,以便吸入較溫暖潮濕的空氣。


除此之外,適當補充溫開水有助於溫暖、滋潤呼吸道。值得一提的是,若皮膚出現乾燥、搔癢時,其實可以用點麻油,在晚上睡覺之前,抹一點在手心、腳心上,然後用手用力搓揉到感覺出現烘熱感為止,接著再用面紙略微擦拭,讓皮膚表層覆蓋薄薄的一層麻油即可,這種保養方式,不但可以保護皮膚,還可以養顏美容。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6 09:06 PM , Processed in 0.02204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