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Onfire

常見誤用中藥材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5-7-5 05:28:39 | 顯示全部樓層

常見誤用中藥材

十五、萹蓄
萹蓄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1﹞。《中國藥典》記載其原植物為蓼科之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inn.,用乾燥的地上部分全草(2)。但據調查全省各地的藥行、藥房,都未發現有萹蓄正品。而取代萹蓄使用者,其原植物為大戟科(Euphorbbiaceae)之小飛揚草Euphorbbia thymifolium Linn.及其同屬近緣植物的乾燥全草混用﹝10﹞。
台灣市售萹蓄藥材經調查結果發現,32件萹蓄商品均為大戟科小飛揚草及其同屬近緣植物,蓼科之萹蓄都沒有發現。因兩者之功效幾近相反,以小飛揚草偽正品的萹蓄實屬不當,理應盡速正本清源,以確保臨床療效。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5 05:29:22 | 顯示全部樓層

常見誤用中藥材

十六、防己
防己為常用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1﹞。《中國藥典》分別收載了防己(防己科Menispermaceae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的乾燥根(2)和廣防己(馬兜鈴科植物廣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 Y.C. Wu ex L.D. Chou et S.M.Hwang的乾燥根(2)。前者利水消腫,袪風止痛,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風濕痺痛、濕疹瘡毒、高血壓症;後者袪風止痛,清熱利水,用於濕熱身痛、風濕痺痛、下肢水腫、小便不利。
為確實了解台灣防己藥材的使用情況,經調查比對結果,28件防己商品中,27件為廣防己,僅1件為粉防己。
經比較粉防己與廣防己之藥理活性發現﹝17﹞:以廣防己之鎮痛效果最好。以粉防己的抗浮腫效果最好。各種防己對正常大鼠並無明顯的利尿效果。因兩者均有鎮痛和抗發炎的作用,但在作用強度上有所不同。現時中醫應用防己的經驗:“漢防己(粉防己)偏於利濕而走裡,可利小便以消腫;木防己(廣防己)偏於去風而走外,用去風濕以止痛。”品種不同,療效各異,應區別使用,以確保臨床療效。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5 05:30:30 | 顯示全部樓層

常見誤用中藥材

十七、天仙子
天仙子原名茛菪子,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1﹞。《中國藥典》記載天仙子為茄科(Solanaceae)植物茛菪Hyoscyamus niger L.的乾燥成熟種子(2),定為大毒藥。具有解痙止痛,安神定痛之功效。常用於胃痙攣疼痛,喘咳,癲狂等。
目前中國大陸大多數省區使用的天仙子為茄科茛菪的種子,稱“北天仙子”。南方一些地區習用爵床科植物水簑衣Hygrophila salicifolia(Vahl.)Nees的乾燥成熟種子,稱“南天仙子”﹝18﹞。具有健胃,清熱,消腫之功效,外用治瘡癤。
調查結果,29件天仙子商品均為南天仙子。因29件商品全部遇水膨脹且粘結成團﹝19﹞。
南、北天仙子的功效截然不同,北天仙子屬毒性中藥,南天仙子無毒,絕不應混用或代用,而應以其名入藥為宜。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5 05:31:42 | 顯示全部樓層

常見誤用中藥材

十八、大青葉
大青葉,《中國藥典》記載為十字花科(Cruciferae)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乾燥葉,或爵床科(Acanthaceae)植物馬藍Baphicacanthes cusia Bremek.的乾燥葉,及馬鞭草科(Verbenaceae)植物大青Clerodendron cyrtophyllum Turcz.的乾燥葉,充當大青葉使用,基原相當混亂。
調查結果,30件大清葉商品中,其中14件為馬藍的葉,另16件為台灣特有之爵床科植物長穗馬藍Semnostachya longespicata(Hayata)Hsieh et Hoang的乾燥葉。菘藍的葉則未見使用。
大青葉為清熱解毒藥,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能。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青葉不僅有擴張心血管作用,而且對抗乙型肝炎病毒及抗癌均有較強活性。
長穗馬藍Semnostachya longespicata(Hayata)Hsieh et Hoang為台灣固有植物。主產於台灣東部及南部低海拔山區。全草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生肌、消腫之效。治感冒發燒,口腔炎,咽喉腫痛,肝炎黃疸,小便黃赤,疔瘡腫毒。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5 05:32:22 | 顯示全部樓層

常見誤用中藥材

十九、五加皮
五加皮,《中國藥典》記載為五加科Araliaceae植物細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的乾燥根皮。另有以蘿藦科植物杠柳Periploce sepium 的根皮充當五加皮,習稱香加皮。
調查結果,台灣市售之五加皮藥材全部為蘿藦科之香加皮。另藥材市場尚有一種刺五加,為五加科植物紅毛Acanthopanax giraldii var.hispidus的乾燥莖皮。
五加皮味辛、苦,性溫。具有袪風濕,補肝腎,強精骨的作用。用於風濕痺痛,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體虛乏力,水腫,腳氣等症。
香加皮具有袪風濕,強筋骨的作用。用於風寒濕痺、腰膝酸軟,心悸氣短、下肢浮腫等症。但含有毒化學成分強心苷,在臨床上曾出現服用本種而造成中毒死亡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5 05:33:27 | 顯示全部樓層

常見誤用中藥材

二十、冬葵子
冬葵子,《中國藥典》記載其為錦葵科植物冬葵Malva crispa L.的乾燥成熟種子。但目前藥材市場均大都以錦葵科植物茼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的乾燥成熟種子充當冬葵子使用。
調查結果,台灣市售之冬葵子藥材均為茼麻的種子。
冬葵子具有清熱利濕,解毒,退;用於赤白痢疾,淋病澀痛,癰腫目翳等。
冬葵子與茼麻子藥效相差很大,冬葵子具利尿下乳、潤腸通便的功能,而麻子具清利濕熱、退功能,兩者療效不同,不可混用。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5 05:34:08 | 顯示全部樓層

常見誤用中藥材

二十一、敗醬草
敗醬草其基元為敗醬科Valerianaceae植物的黃花敗醬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或白花敗醬P. villosa Juss.的乾燥全草。但目前藥材市場常以十字花科Cruciferae植物蓂Thlaspi arvensis L.的乾燥帶果全草當敗醬草使用。
調查結果,31件敗醬草商品中,其中30件為  名之帶果全草。
敗醬草具有清熱解毒,袪淤排膿的功能;主治腸癰、腸膿瘍、腸炎下痢、產後瘀血腹痛、癰腫疔瘡。而十字花科的  蓂具有清肝明目,和中解毒的功能。用於木赤腫痛、消化不良、脘腹脹痛、闌尾炎、腎炎、子宮內膜炎及瘡癤癰種等。
菥蓂和敗醬是來源於不同科屬的植物,本草記載的性味和功效也不相同。根據近代的研究發現,兩者所含的化學成分和藥裡作用差異很大。因此,把菥蓂作為敗醬草使用是不合理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5 05:34:53 | 顯示全部樓層

常見誤用中藥材

二十二、劉寄奴
劉寄奴為菊科(Compositae)植物奇蒿Artemisia anomala S. Moore的乾燥全草。但目前藥材市場常以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植物陰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的乾燥全草當劉寄奴使用。
調查結果,34件劉寄奴商品中全部為玄參科之陰行草。
劉寄奴為活血通經、逐瘀止痛藥。陰行草功能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袪淤止痛。雖然兩者在功效上有部分近似之處,但亦有不同之處,但應當區別使用。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5 05:35:53 | 顯示全部樓層

常見誤用中藥材

結 論
由調查結果可知,目前台灣中藥藥材市場依舊存在著一定程度之誤用、混用情況,這些複雜品種有些已證實物用、混用品種與正品之藥效相差懸殊,實不宜代用,因此對這些已證實不宜代用之品種應積極加強宣導、嚴格檢查監督,並透過藥政單位“以法治亂”,始複雜品種能正本清源、去偽存真,如此才能確保用藥大眾之安全。對於其它未明之品種應透過調查鑑定、本草考證、實驗研究、臨床驗證等一系列研究,以了解這些複雜品種的本來面目和來龍去脈,使其名實相符,以確保臨床療效及用藥民眾之安全。
參考文獻
1.清.孫星衍、孫馮翼輯:神農本草經,自由出版社,1988;45、65、69、81、87、99、156、160、169、209、213、223、227.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一部),廣東科技出版社,1995;27、31、40、41、50、58、90、92、96、125、169、201、214、266、271、297、314、327、330.
3.徐國鈞、徐珞珊: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第二冊),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75-181.
4.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中藥志(第一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116.
5.何玉鈴:臺灣市售牛膝類藥材之生藥學研究,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79.
6.許鴻源:台灣地區出產中藥藥材圖鑑,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1972;65、245、312.
7.張賢哲  蔡貴花:中藥炮製學(修訂版),中國醫藥學院,1995;256、701-704.
8.樓之岑、秦波: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北方編)(第一冊),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5;124、169、304、339、969.
9.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政管理局、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現代實用本草(上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559.
10.邱年永、張光雄:原色台灣藥用植物圖鑑(2),南天書局,台北1986;4、29、60.
11.邱年永、張光雄:原色台灣藥用植物圖鑑(1),南天書局,台北1987;31、131.
12.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彙編(上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950.
13.尚志鈞輯校:名醫別錄,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151.
14.黃進:安徽常用中藥材易混品種鑑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259.
15.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資源開發研究所等:中藥志(第五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846.
16.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新華本草綱要(第三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434.
17.鄧正賢:臺灣防己類藥材鑑別與品質評價之研究,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60.
18.廣東省藥材公司等:常用中藥材真偽鑑別,廣東科技出版社,1988;84.
19.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中藥志(第三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204、208、210-211.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5 05:38:51 | 顯示全部樓層

常見誤用中藥材

[color=#B22222]常見誤用、混用之中藥材
王鵬豪
目前台灣市場上中草藥誤用或混用的情況不少,其發生原因,歸納有三類:
一、同名之誤用或混用:
世界上每種動植物均僅有一個公認之拉丁學名,但俗名常因地而異,往往同一物即有多個俗名;此外,數種不同藥材亦常常有相同之俗名。因此,「同物異名」或「同名異物」造成名稱上的混淆,導致誤用及混用的情形發生,以下為台灣本地發生同名之誤用或混用之實例。
牛膝據中藥典籍記載有懷牛膝及川牛膝,懷牛膝用於腰膝酸痛,川牛膝用於活血化瘀。而台灣市售之牛膝藥材分別為莧科植物懷牛膝(Achyranthesbidentata,台灣市售稱懷牛膝)、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台灣市售稱杜牛膝)、味牛膝(爵床科腺毛馬藍Strobilanthes forrestii,台灣市售稱川牛膝)。購買牛膝藥材時,宜詳查其品種。
防己為常用中藥材,用於利水消腫、祛風止痛,市售品包括防己科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根及馬兜鈴科廣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根。抽查市售28件防己藥材結果顯示,27件為廣防己,僅1件為粉防己。據藥理文獻報導,粉防己的抗發炎效果較好,廣防己之鎮痛效果較佳,但二者皆無明顯利尿作用。
黃耆為補氣諸藥之最,又為內托癰瘡聖藥,中國藥典記載黃耆之基原為豆科膜莢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乾燥根(市售稱北耆),而台灣習以同科不同屬多序岩黃耆Hedysarum polybotrys根(市售稱晉耆)當黃耆用。抽查市售40件黃耆藥材結果發現,晉耆佔37件,而北耆僅3件。
茵陳蒿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用途為「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
抽查37件市售茵陳蒿藥材中,11件為菊科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另26件為唇形科植物野薄荷Origanum vulgare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5 05:40:09 | 顯示全部樓層

常見誤用中藥材

二、型態類似之誤用或混用:
道地藥材與代用藥材常因外觀相近而不易辨識,且採藥者多無專人指導,或師徒相授,延襲錯誤用法,往往誤採誤用。如台灣蒲公英Taraxacum formosanum與兔兒菜Ixeris chinensis、刀傷草Ixeris laevigata其花形相似,容易誤採。最近文獻報導顯示,抽查北市中藥店25件市售蒲公英藥材中,有14件為兔兒菜、8件為刀傷草,僅1件為台灣蒲公英。
白前與白薇因藥材外觀近似,自古就有混淆錯用的情況。白前為鎮咳祛痰藥,白薇為清熱涼血藥。抽查市售藥材發現,34件白前藥材中,白前僅4件,白薇佔30件。36件白薇藥材中,白薇僅5件,白前佔31件。由此抽查結果顯示,在台灣本地白前與白薇藥材亦存在極為嚴重的顛倒錯用現象。
薯蕷科植物黃藥Dioscorea bulbifera,因其地下球莖形似何首烏,故日本名稱為「何首烏芋」;然以訛傳訛後,又經大肆渲染其藥效,竟成為「千年何首烏」據研究報導,抽查青草店及山產店出售之何首烏18件檢體中,95%皆為黃藥偽充品。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5 05:41:46 | 顯示全部樓層

常見誤用中藥材

三、偽用或代用:
自南北朝以來,常藉由修飾偽品外表,企圖以假亂真,取代真品。而近代亦常聞不肖業者以鉛條填入冬蟲夏草,以增加收益等行為。
王不留行為常用中藥之一,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一般認為石竹科植物麥藍菜Vaccaria pyramidata之乾燥成熟種子為正品。但台灣市場上王不留行之進口藥材以桑科薜荔Ficus pumila之果殼(花托)為主,本地藥材則以野牡丹科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之莖木切片充之。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然不論藥材代用或混用,其作用差異多未,經嚴謹之臨床藥效評估,因此無論是無心之誤或刻意摻假,宜善用植物分類學、組織學及化學鑑別法等現代化分析方法,鑑定藥材真偽,並提供正確的藥材資訊,避免藥材不當使用,以保障醫療品質及國民健康。
參考資料:
1. FLORA OF TAIWAN, 2nd edition, 1998
2. 張永勳,中醫藥年報15(2):476-624, 1997
3.黃坤森、林隆達、曾千芳,藥物食品檢驗局調查研究年報7: 42, 1989
4. 徐雅慧、賴齡、曾信雄、張憲昌、溫國慶,藥物食品檢驗局調查研究年報16:51, 1998
5.邱年永、張光雄,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I) 南天書局
6.謝文全,本草學總論 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刊行
7.張永勳、何玉鈴、蔡輝彥、謝明村、陳忠川,J. Chin. Med. 8(3): 165-176, 1997
8.鄧正賢,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9.童承福,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5 05:44:08 | 顯示全部樓層

常見誤用中藥材

[color=#FF0000]市售藥材真偽鑑別與成分探討
張憲昌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局
中藥材是中藥濃縮製劑及飲片的原料,更是中國醫藥學術界與實業界保障國民健康的基本藥用資源,同時藥材之真偽與品質之優劣,更為影響醫療成效的關鍵。由於市售藥材之來源頗為混淆,而有同名異物,一名數物,一物數名之情形,並常有偽劣藥材充用,因而影響國民健康至大。
然而藥材之成分對於藥效方面有非常重要之關係,同屬異種植物間之成分亦有所差異,因此真偽藥材間之成分,則更有迴然不同之處,對於藥材使用的安全性及其醫療方面,宜應倍加謹慎,以免誤用藥材而對療效及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臺灣市售中藥材誤用或混用之現象亦常見,由於同名異構物或同物異名以及採購不易而有代用藥材之情形,甚至以偽品藥材混用等事。常見有如杜仲、黃耆、柴胡、馬兜鈴、蒲公英、白頭翁、牛膝、何首烏、王不留行、山藥、蛇床子、板藍根、篇蓄、茵陳蒿等藥材。唯近年來藥材市場及業者,對於誤用或混用藥材已多漸有更正。藥材之真偽鑑定以現代研究方法,由本草考察、性狀鑑別及組織鏡檢鑑定其來源,並以化學方法分析定量其有效成分,再配合藥理作用之試驗等一系列之研究,以確認藥材之品質及安全性、藥效為目的。
茲列舉數種易混淆之藥材予以探討。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5 05:44:46 | 顯示全部樓層

常見誤用中藥材

一、蒲公英
係以蒲公草始載於《新修本草》,至《唐本草》始有蒲公英記載。其來源主要為菊科(Compositae)植物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的乾燥全草。具有清熱解毒、散結、通乳汁、利小便之功效,主治脾胃鬱火、乳癰、 瘰瀝、疔毒、熱淋、乳少等症。其成分含有taraxasterol、choline、inulin、pectin、taraxacin、taraxarol、taraxol、asparagin等。藥理作用具有(1)抗菌作用,蒲公英之水抽出液在試管內可抑制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菌、白喉桿菌、傷寒菌等作用。(2)抗真菌作用,可抑制皮膚真菌作用。(3)利膽及利尿作用,在臨床有利膽及利尿作用等。
臺灣地區市售藥材多以兔兒菜Lactuca chinensis Makino菊科(Compositae)之全草充蒲公英使用。而且尚有以刀傷草(Ixeris laevigata (Bl.)Sch.-Bip.ex Max.)充用之現象,而甚少見使用臺灣產之臺灣蒲公英Taraxacum formosanum Kitanlura。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5 05:45:24 | 顯示全部樓層

常見誤用中藥材

二、何首烏
係蓼科(PoIygonaceae)植物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之乾燥塊莖。其性味苦、甘、澀、性溫,入肝、腎兩經。具有滋陰強壯、益精補血、補益肝腎等功效。治肝腎陰虛、腰膝酸痛、遺精、髮早白、腸風、久瘧、癰疽、瘰瀝等症。其成分含(l)anthraquinone:主要為chrysophanic acid,emodin,其次為rhein,emodin monomethyl ether,chrysophanic acid anthrone;(2)2,3,5,4’-tetrahyrostibene-2-O-glucoside,starch,lecithin,fat等成分。其藥理作用有:
(1)瀉下作用:何首烏能促進腸管蠕動而通便,有效成分為anthraquinone的衍生物。
(2)降低膽固醇的作用:何首烏對實驗性家兔血清膽固醇的增高有抑制作用,並能減少家兔對膽固醇的吸收,可係何首烏中成分與膽固醇結合,抑制膽固醇增加。
(3)緩解動脈又粥狀硬化的作用:防止類脂質(lipoid)在血清中滯留或滲透到動脈內膜沈著,可能與所含lecithin作用有關連。
(4)抗濾過性病毒作用:抗流行性感冒濾過性病毒之作用。
(5)其他:何首烏對疲勞心臟有強心作用,對離體蛙之心臟有興奮作用,能使動物血糖先升高後降低。何首烏中anthraquinone的衍生物能降低神經時值,有興奮神經系統作用等。
台灣藥材市場多以何首烏正品使用,唯在青草藥店及觀光旅遊地區,則常見以黃藥子Dioscorea bulbifera L.(薯蕷科Dioscoreaceae)的塊根充當何首烏使用。此外,其他地區亦見有使用白首烏,係蘿摩科(Asclepiadaceae)植物大根牛皮消Cynachum wilfordi Hemsl.之塊根當何首烏使用。此等藥材均是誤用藥材不宜充當何首烏使用。
黃藥子具有化痰消癭、止咳、止血等功效。治咽喉腫痛、癰腫疔毒、蛇蟲咬傷、諸瘡腫、咳嗽、氣喘、百日咳等症。其成分含有(l)terpenoids;有diosbulbin A、B、C、D等。(2)2,4,6,7-tetrahydr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2,4,5,6-
tetrahydr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3)tannin等成分。藥理作用有(1)抗菌作用,在試管內有抑制傷寒菌、腸炎菌、赤痢菌、肺炎雙球菌等作用。(2)抗真菌作用,對白癬菌等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等。
白首烏具有滋養、強壯、補血之功效。其塊根含有sarcostin、deacylmetaplexigenin、lineolin、kidjolamin、caudatin、penupogenin等成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7 04:41 AM , Processed in 0.02018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