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陳郁文

東南釋義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13:19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0000FF]文曲星君
  詩
中天炳炳燦文星,照耀人間學業精,大道氣通彌斗宿,無幽不至放明燈。
  闡:洩星宮秘奧之機
夫三千之大,斗宿之多,一言難盡矣。文曲吾宿,主照人間功名,垣中無數玉壁殿宇,斗內盡多玉律金科。儒子讀書於內,盡是英才。仙人安鼎其中.無非大智。才男跨青龍,而遨遊秀水。淑女駕丹鳳,而玩賞文山。春開富之花,紅映諸天,秋放清幽之菊.綠敷滿池。金橋接西池之聖域,王母年渡兩次。石井連極之神洲,木公歲探幾回。鶴食靈之,精神光彩。人斟玉液,相貌豐腴。是故文心瀟瀟,英才磊落。桃李滿園.春風化雨廣被。棟樑遍地.大器良材多生。世間之傑士偉人,皆從文曲星垣之降下。天上之雲仙羽客,赤向文曲斗局飛升。因此人心善,而星光燦。所以世道清.兩天理行。可見古代為學.無非樂天知命,而知星斗之秘奧,堪愁今世讀書,皆是背道虧心.而惑愚蒙之蒼黎。文曲星與地球人.互相有關,仙機盡矣。悟道客,共天界佛,合同無熄,真理參透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14:11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慈航古佛
    詩
屏棄魔心掃外綠,修心煉性學參禪,
靜神養氣知還本,自在逍遙有泰然。
   談:修性參禪之道
夫持齋禮佛,不修心性終何所益。聽經聞法,得參禪道始合其宜也。俗子求佛不求心,聖人求心不求佛。修道無拘地域,隨方皆好。安禪不論住行,到處悉宜,內障除開,掃退外緣。中庸道踐,上乘法修。清淨性天,光明心地,清池皓月,照於靈台。慧劍明燈,懸於寶塔,松觀靜雅,妙聽秋蟬,神入定。竹徑清幽,靜觀曉雁,意歸安。學道無他,只修心性。參禪不外,惟養精神,明善復初,知本來之面目。覺迷返本,悟元始之真如。
先天一氣,即我元神。後地三光,非我本性。事不擾心,靈光乃現。情無繫性,道氣自清。修心煉性,恰如淘沙取金。樂天知命,自是守真存道。清風道院,性竅和融。月朗禪房,心靈豁達。几夫愚昧,業造如山。佛性慈悲,恩施似海。指破玄關,開來覺路,引出紅塵火宅,拔登白玉梵天。脫離生死之門,斷絕往來之路,自在逍遙於法界,泰然安樂於天堂。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15:47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006400]南華帝君
九二原靈迷失兒,不知造化藏玄機,
沉淪六道何時了,性命雙修功莫遲。
說:造化之玄棧詩
蓋玄者物之原,物者玄之化也。大造有極。造化始終於十二萬年,玄宗乃歸本,悲乎:九二原人尚沉迷不醒,而無法回歸,造杓本乎成物,要者萬物莫失玄元之氣也,哲人痛惜者,迷人有失本來之根而不知也。蓮栽泥內而不染其污,得玄之清也。菊種籬邊而不失其芳,得玄之氣也。人生世上為何容易傾惡而不向善者:乃因迷其其本,而失玄性故也,嗚呼!玄性之失.即本來之根已變,而沉淪六道,無所歸宗。迷失一竅難以返本,豈只十二萬年乎?仍永遠不得歸其極哉。所以人應性命雙修,同天地而得其氣,同物類而得其生。大地有歸原之化,物類有復原之緒,而人豈可獨不察乎天地之機,物類之原,安危之燮,以至自戕而不可救乎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16:51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006400]述聖子思夫子
   述:心法十六字之真義
夫: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為心法十六字也。惟者獨也。危者險也,人者人也。心者神也。神藏於內,則為道心。神發於外,則為人心,視聽言動,思想過去未來,所以獨險,危殆不安。道心惟微,微者細也,小也。何也?人心危險,心神無定,豈有道心乎?二者,不可兼得,故道心微細,惟精惟一,精詳惟一,已往如今,眼耳鼻舌,諸神收回,返照玄關。神合其氣,氣合體真,體真者,先天真一之息,所以惟一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既得其真,惟精惟一者,此也。允厥中,允者信也,執者守也,厥者用也,中者不偏也,即中庸之道也。堯傳舜一句心法,舜傳禹.益.以三言,何也?因人心惟危,所以才得允執厥中之旨矣。世人不知中在何地,徒以血心為中者,非也。中者屬土,五行生剋以土為主。
金得土而生長。木得土而培植.火得土而不炎,水得土而不漏,故相生。血心屬火,五行分散,以火為主,金遇火而銷鎔,木遇火而化灰,水遇火而煎乾,士遇火而焦枯,故相剋,此火有形之火。有形何用何靈,死肉一團,何能任道。道者首也,首者頭也。頭者先生,所以為一身之主。血心能率一身之靈乎?況且死肉一團,有何靈哉。世人以血心為心,此乃精血所生,天干.地支.生之。我靈感之心,藏在血心之中者,亦非也。
范箴心經曰;心兮本虛,無物無跡,乃獸乃禽。血肉之心有跡乎?無跡乎?亦可能轉變乎?又曰:太倉黍米,參為三才,血肉之心,至少有二三兩重,豈黍米乎?世人以血心為心,焉能知心而修心。
人應知此一而推之,方能知心。不知孟子言三字經,指近而言者,善言也。近者;近在面前方寸之地,道心居神之所,至善至美,時不至,不敢輕洩,所以指道在首,近在面相而不遠也。道者頭也,首也,易曰;乾為首.乾失中爻之陽,而變離,知乾在首,燮離亦在首可知矣。離中虛?離為心,心兮木虛,在目前方寸之地,何以捨近而求追也。三教心法,存心養性。修心煉性,明心見性,尚心興性,相為表裡,在內為性.為乾.為道心,散外為心,為離,為人心。道心居在方寸,所以三點如星象,橫勾似月斜。披毛從此得,作佛也由他,血肉之心.能配三點乎?此三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以大略言之,大藏經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以此推之,心在首,不在腹,可知矣,何得執迷而不悟耶?必須勤學好問,望求高人,指明心性之所,修得造化之功。操則存.捨則亡。求刖得之,捨則失之。求師指示,傳授心法,一目瞭然,倘不求指示者,從有心法無口訣,傳授一字從何來,勸爾求問生死珞,悟得心經道驗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17:52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DC143C]文昌梓潼帝君
      詩
   誰知本體無生死,死死生生熟使然。
   性命雙修真道傳,冥冥杳杳叉玄玄。
   闡:修性了命之道
  夫學之大,莫大於性命.性命之說,不明於世也久矣。何謂之性,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何謂之命,先天至精一氣氤氳是也。然有性則有命,有命則有性。性命原不可分,以其在天謂之命,在人謂之性。性無命不立,命無性難存。而性命之理,乃渾 然合一者哉。故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中庸曰;天命之謂性,指此性之謂也。
迺玄門言;顓以氣為命,以修命為宗,以水府求玄立教。故群言命,而略言性,是不知性,究亦不知命也。禪家言:顓以神神為性,以修性為宗,以離宮修定立教。故詳言性,而略言命,是不知命也.究亦不知性。豈知性命本不離相,道釋原無二致,神氣雖有二用,性命則當雙修也哉。唯賢人之學.存心以養性,修身以立命。聖人之學,玄性而致命。謂性者神之始。神本以性,而性則末,神所由以靈命者,氣之始。氣本於命,而命別末。始氣,氣所由以生。身中之精,寂然不動。蓋剛健中正純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為命之根矣。心中之神.感而遂通。
蓋喜.怒.哀.懼.愛.惡.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為性之樞矣,性而心也,而一神之中,炯命而身也。而一氣之周流。故身心精神之舍,而精神性命之根也:性之造化,係乎心命之造化,心命之造化,係乎身見覺知,而我出於心哉。思慮念想者心役性也。舉動應酬出於身,語.默.視.聽.身累命也。命有身累,則有生死。性受心役,則有去來。有生死,不能致命也。有去來,不能盡性也。故盈天地間,皆是性氣參贊兩間,化育萬物,其命流行而不息者也。蓋性之理具於命也,盈天地間,皆是靈覺明光,上下照臨,日月且性之所以炳然而不昧者乎,炎廿之芰,本於性也。未始性而能性,我之性者性之始也,未始命而能命,我之命者命之始也。天竅圓,而成性。地竅方,而藏命,稟虛靈,以成性。中天地,以立命,性成,命立,其中有神。命蒂元氣,性根元神,潛神於心,聚氣於身,其中有道性,有氣質之性,有天賦之性,命有分定之命,有形氣之命,君子修天道之性,克氣質之性。修形氣之命,付分定之命,分之則二,言之則一。是以神不離氣,氣不離神,吾身之神氣,合而後,吾身之性命見矣,性不離命。命不離性,吾身之性命,合而後,吾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見矣。此乃吾之成性命,我之真性命即天地之真性,亦即虛空之真性命也。故聖賢持戒,定惑,而虛其心。煉精氣神而保其身。身保則命固,心虛刖性體常明,性常明,而命永固。則何生死,況死者僅形骸耳!而我之真性命則配天地,徹古今,永不泯滅也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19:41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 這篇文章最後由陳郁文在 2005/07/23 07:26am 第 1 次編輯 ]


[color=#20B2AA]
清虛府昭烈大帝

     詩
    參透三家理自然 無分仙佛聖真賢
    尼山原是修行路 大道分明在目前
    述:口傅心印復命歸根之道
    夫自古真言,單傳不示明性命之道。三教本一理。理者,乃三教之罹v也,然教雖分三,其理則一,一者何也?刮劃之則成一字,圈之則成無極,無者無天,無地.無人,無仙佛.無聖賢. 無萬物,極者,上極獨尊也,是為三才之根.萬物之源,五行之祖.八卦之母。無極聖母.不孕陰陽,於子時以一點清氣生天,
於丑時以一以點濁氣生地,天雖生,未曾得一,混沌不明,地雖生,未曾得一,混濁不分,天得其一,則有斗柄,即天一無極也,天之有道,日月會合,朔晦同宮,晝夜輪流,運行不息,普照大千世界,四時序焉。
    至聖云北辰,北極乃天之樞,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故曰:天得一以清也。地得其一,則地有崑崙,即地一無極也。地之有道,水火既濟,百物生焉,春發夏長,秋收冬藏,萬脈歸根,會聚崑崙,故曰地得一而寧也。待至寅時,又一陰一陽生人,蓋人未生以前,亦有無極,無眼.耳.鼻.舌.身.意,依色.聲.香.味.觸.法,有一無二,名曰性王,既生以後.性命失一,不能返本還源也。
    故一者,在人身中,道曰靈關.釋曰靈山,儒曰靈台。然此一字包涵性命。性為陽,命為陰,人有陰陽,人有道矣:若得性命雙修,陰陽會合,即可配乎三才。故曰人得一以聖。然而人不聖者何故,蓋因未離母腹,乃先天乾坤定位。性藏於乾,命立於坤。因十月胎足,哇啼一聲,乾失中爻變為離。乾者金也.離者火也。離火剋金,性命乃散。故散於眼則能觀,散於耳則能聽,散於鼻則知香臭,散於舌則知五味.散於五臟六腑則知飢知飽,散於皮毛筋骨則識痛識癢。儒云一本散於萬殊。坤得乾中之陽而成坎,坎者陷也。原土埋金,命沉于水,致令陰陽顛倒,性命相離,如枯木漂海,不結其根,浮生浪死,不能永命。不遇至人指示,萬殊不能歸一本。故一者,乃人性命之根本也。
    太上道祖有抱元守一,釋迦牟尼有萬法歸一, 至聖先師有執中貫一,俱是得天道這個一也。故成仙,成佛,成聖也。三教聖祖知此天道,非時不洩.非天命不傳,非有德不載。將此道理各著經典,道有道德經五千言,釋有金剛經三十二分,儒有周易一部,輪語二十篇,曾子作大學,子思述中庸,做救世之寶筏,登聖賢之梯航。以道心傳心,名曰真言,要口口相傳,脈脈相授,只可單傳,不可普度,試看堯傳舜,舜傳禹,釋迦傳迦葉,老子傳孔子,孔子傳顏子,不幸命短,復傳曾子,賢如子貢,尚有不傳之歎。故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後世之人因失真傳,昧却本來根源,往往徒尋枝葉,不能歸根復命矣。

周易一部,倫語二十篇稱,曾子作大學.子思述中庸,作救世之寶筏,登聖賢之梯航e以道之心傳,名曰真言。要口口相傳.脈脈相授,只可單傳,不可普授。試看堯傳舜.舜傳禹.釋迦傳迦葉,老子傳孔子,孔子傳顏子.不幸命短,復傳曾子。賢如子貢尚有不傳之歎,故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後世之人因失真傅,昧卻本來根源.往往徙徒尋枝葉,不能復命歸根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22:21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鬼谷仙師
     詩
   天道循環四季分,地昇五氣萬殊春。
   人存性德情和順,世界大同慶樂群。
    言:天道地遺人道之說
夫道乃理之假名:理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放之則瀰六合,卷之則藏於密,無所不包,無所不貫。彌綸天地,貫徹十方,萬物之真宰也,故道發於天曰:天道,發於地曰:地道,發於人曰:人道,相繼傳授曰:聖道,道為萬物之正宗軌道,萬有不可離,離道則險象頓生。
何謂天道?道生成萬物之基本,為宇宙真正本體,體用合一,實有不可思議之神妙,難形容其體質,賦以各物之性,成為各物之特殊能力,排成形形色色之境界。得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種不同界限,井井有序,不爽絲毫:言之
宇宙之機體,熙熙萬物,芸芸眾生,參伍錯綜,神祕繁複,其生變、化、合,苟無道主宰之。何以能井井有序,絲毫不爽者哉,故曰天有天道。
何為地道?地大綱五,金木水火土五種原料凝而成塊,搏而成球,上應大氣五行之變,下循地質五行之性,故萬物之大類曰五:羽.毛.鱗.甲.裸.五族分野。天以三百六十度運之於地,地以三百六十度應之變、化、合,苟無道主宰之。何以能井井有序,絲毫不爽者哉,故各族皆有三百六十種。
氣有五行,五日一候,周天以七十二候之變,三候一節,周天以二十四節以節之,茍無不變,則無天感地應。茍而無節,則變化亂度。雖曰三百六十度,然度度之氣各異,以致生成萬物有萬殊之不同。
因時間之分異,物分五族。
自冬至日一氣始動,上升至春分,為少陽,外險而內陽,循其氣而生者曰【毛】,其族三百六十種。屬木故食草,其毛像草,因陽在內,也有能嗚,也有不善嗚,但無珠。
自春分至五夏至為老陽,內陽外陽,循其氣而生者為【羽】,其族三百六十種。居樹其羽像葉,陽極則善嗚。
夏至至秋分為陰,外陽內陰,循其氣而生者為【甲】其族三百六十種.其氣入地未深,在水能游,入地能跳,不能嗚能生珠。
自秋分至冬至為老陰,內陰外陰循其氣而生者為【鱗】o其族三百六十種,其氣已入於泉,常居於水,故有魚龍變化。
人居中央。統四端兼萬善,鐘靈毓秀男女有分,長幼有序,通禮義,和道德,為萬靈之首,天之瞬息萬燮,地之成住壞空,萬物之生長衰化,雖然有萬殊之變化,純然合乎法度,苟無道主之,早不知其所以矣,故曰:地有地道。
  何為人道?人道為人類之道德律,為立身處世之根本,應人人貢獻其自然道德,以個性而推到群性,得以圓整道德世界。循乎基本之道德律,而人情和藹,家樂,國治.世界大同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27:03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朱喜夫子
     詩
隱微心物見機作,慎獨工夫宜守防。
天理假真由此造,德凝至道立禪功。
論:心物隱徹之說
夫隱微者,是心.物.欲動未動幽暗中間,見其顯現者,意.念心之心發於外也,人心可善,可惡,萬法唯此心所造。一念善,一念惡,莫不波動外現,天地鬼神悉皆共鑒,所以修性者宜戎涵養本源至真,護持正念於心,念欲動未動之中,所懼者心念動,善惡不得自主恐失權衡,所以君子須有戒慎恐懼之修也。讚嘆聖人所以為聖者,欽其初步工夫,《立志於隱念》為入德法門,而後修其至德,以凝至道,其化民教民,大仁大悲,功同天地,顯現大地兩間。
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所見於道者,莫不始於《隱念之立志》,憐憫世人為愚者。究其初入道時,《矢志於微念》,因在不明理之下,而後隨波逐浪,其心念波浪,性與能,發無止境,而現出邪念物慾。身物之行,壘罪如山.而為惡人,其所顯於惡者,其不始於《微念矢志》也。
故君子慎其獨者,乃慎隱隱微微心念之隱微也。言戒睹聞者,是由靜至動.君子必常存敬畏,以施存養之功,隱微慎獨,是由至靜至動,護念人心之失,尤當警惕。慨人心之失,多在於動,是由至靜至動之時,正視天理人慾之分,猶當慎其獨,存天理於未動,將動隱微之中。
大學曰: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主而後願然,排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異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主慎其獨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28:06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006400]濟公禪師
    詩
靜神養氣學禪機,悟得虛無識奧微。
一竅歸根通萬象,飛昇脫殼下丹墀。
論:禪機至妙之理
道者宇宙至妙之真理,強名曰道。其大無外,放之彌滿六合。禪者天下至中之玄德,強象一,其小無內,卷之藏於密,中乃道之體也,不中即不明性理,不禪即不識命功,故曰禪也者天下至妙真理。此理乃陰之本,在後天〈中〉〈禪〉渾然為和,中禪即是後天無微不入之至真玄德,一點之玄機,謂萬物之母。修之此母!方能以後天返回先天,性了命凝,性命歸根,乃真禪之心法也。
儒曰:執中。道日:守中。釋曰:虛中,中之至理,乃三教聖人之真禪。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經典言此真禪至中,所謂先天真一之氣是也。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故謂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不偏.不倚。非有,非無。非色,非空。無形之形,強形一與○。無象之象.強象一。無形,而能造
化有形。無象而能主宰萬象。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總而言之,莫非性命之本,陰陽之源,中道真禪玄竅中之妙也。
自古聖賢仙佛,皆從此真禪至中而得:悟之者立並聖位,述之萬劫沉淪,我此中乃精神統一,真禪之天道性埋心法, 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謂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故要谷神長生死須徙玄牝立根基。谷神即中也,玄牝為陰陽,即性命也。谷神不死,中含性命,玄牝基立。性命混成一中:守此中者.真禪聖人
也。夫此中者,不明性理凡夫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29:33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006400]鳥巢禪師       詩
學佛須知萬物空,勿為名利積心中。
氣財酒色迷人藥,沉醉何堪眼眛矇。
著空執色三心意,借假修真四相融。
赤子群黎遵規勸,慈航登上樂無窮。
   述:性命雙修之道
   夫雙修之法,內外合併,缺外功,則德行不全。缺內果,則本源不清。而外功本其心生,須使命無虧也。若能說一言必謹,言則有功矣。一行必慎,行則有功矣。做事不苟,一芥必嚴,莫非功之所積,功之所堆也。內功者何?惺惺勿致於昏昧,防意之動,如防城陷落之險,空空不著一物,守心更比守身之嚴,慎防真性,及妄心交鬥之會也。
今將內功重言而言之,蓋內功不可以色見,不可以相求。若能掃去一毫之色相,即有一毫之陽生,掃去無瑞之色相,即有無限之陽生。將人慾色相掃盡,不留絲毫,自得大白然,悟本初父母未生前之正理。此雙修之需要,不可不知也。倘只知修性,落於孤陰不生,及只知修命,落於孤陽不長,孤陰不生,孤陽不長,皆非先天大道也。
   修煉者,必知性命合一,才得爐火純青,若只修性,或只修命,如車之行,只前輪行,而從輪不走,終難得到會合之佳期也。吾今細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不生不減,不因智而增,因愚而滅,只因迷與悟之差,致而昇沉耳。所謂長迷不覺者,永墜苦海,佛是常覺不迷,故能永證佛道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30:35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中台星君          詩
   人間熟曉敬星辰,福祿何悠不及身。
   命內但能光彩現,無災無病健精神。
     閘:星宮祕奧真機
  夫星住於中天,而光照於下界,晝間色微而難見,夜間光顯而易瞻。鑑察無私而照人之本命,權衝至止而衛人之元神。善則施於福,惡乃降於殃。闡我星球之景象,爾世人而知之,得一新長一智,悟之而猛省了三心。星中之世界異於人寰,斗之光明同乎天界。人皆善艮而無殺,世都清淨而絕戰爭亂,已無殺人之兇器,豈有亂世之惡徒。自給自食,樸素以生活,自修自悟.清淨而逍遙。有農工,而無士賈,多菜鼓,而絕錢財,時令亦分春冬,陰陽亦別男女,娶妻無聘儀禮物之奢侈,嫁婿無隨奩儀品之勞煩,人心正直可與神通。世道公平,可與天合。
臨水而不網魚,登山而無擒烏。絕腥臭之食,皆清靜以居,得天年之長壽,修善因之妙果,地不生煙草,山有發藥花。故人皆不病,則世盡長春。星球與地球相通,終有科學之發達,神界與凡界互感,後有靈學之文明。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31:10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006400]善法大仙         詩
  修身為本是源泉,三五理同妙合玄。
  格物致知誠返本,貫通三教法無邊。
   述:皈戎保精養氣存神之道
   夫三皈五戒者,猶三網五常也。乃成聖賢之骨水髓,修仙修佛之本源。三剛即釋教之三皈,道教三寶也。天有三寶日月呈,天所以常清而常明。地有三寶水火風,地所以常靜而常寧。人有三島精氣神,人所以常壽而常生。天無三寶,黑暗不明。地無三寶,萬物不生。人無三寶,軀殼難存,故三教聖人成道,亦不外此三寶三皈三綱。道之三寶曰道經師,釋之三皈佛法僧,儒之三綱君父夫。但三教之中,世俗只知其外.不知其內。皈依佛,退照元神,皈依法,返保元氣,皈依僧,返煉元精。網者提綱也,神為氣綱,須存其神,氣為精綱,須養其氣,精為身綱,須保其精。三教言之雖異,無非是保守精氣神三寶也。儒之五常即釋之五戒也,一不殺生仁也,二不偷盜義也,三不邪淫禮也,四不久肉智也,五不妄語信也,夫此五常即先天之五元也。
   蓋人在西方性命合一,潔白光明,因投東土,性命失中,以至六慾障染,三業纏累,性散之而為神氣,命化之而為元精,元神住於心為識神,元氣住於脾為妄意,元精住於腎為濁精,故道教曰五行,而心屬火,腎屬水,脾屬土,肺屬金,肝屬木。心意妄動,以至水火不濟,五蘊遮蔽,而心主顛倒,一切殺.盜.邪.淫.妄語,漸造漸深,將一個靈光塵埋如黑漆,不能反白,人於西方。夫三綱真,則有三花聚頂,可免三途之厄,五常全,則有五氣朝元,可免五苦之害。三五合一,戊已歸中,性命結就刀圭,超出三界,不落五行,此乃三教聖賢成道之根本,否則天堂無路,援手難登,聖門廣大,由何而入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31:59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三丰祖師            詩
  總是東君造化成,青青白白本無形。
  桃紅柳綠梅花白,妙有無中宰群生。
   闡:大道性命之修為
夫無中之妙有者,空不異色.空則是色也。色空有無原一種,世人自分別也。聖賢當行平等智,不分別相。陰陽未判,二儀未分,三才未立,有甚汝我,元來皆是一理,空在色中,世人見,色空不異,妙理全彰。色可色非常色.空可空非常空,總歸太虛空。道無萬殊,則不能顯。萬殊無道,則不能生,是以三教聖人,不見有色有空。色空有無雙泯。如如常自然。空不空,無中之妙有,光明洞耀周遍沙界。豎穹三界,無所不有,無所不在.無所不包.橫闊十方,彌綸天地,包羅萬象。其大無外,不見其首。其小無內,隨之不見尾。鑽之彌堅,退藏於密,
在前,忽焉在後。無形,無名,無邊,無際,無中之妙有,實相,虛空大道也。
而造詣有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之分。清靜法身者,充實而有光輝,能照見五蘊皆空,乃大人之造詣之境也。圓滿報身者,念念自性自見,迴假返真,大而化,所欲不逾越聖人造詣之境也。千百億化身者,有聖而不可知深行,神人能變千百億煩惱,代為千百億菩提造詣之境也。本於至靜不動天之度,能自見實性有三身,分清,別濁.闡明,盡人合天之道。
所謂盡人合天者,盡人性以合天理也。何謂先天理天,生天者是。何謂後天象天,天生者是。生天者理也,至靜不動天也。天生者象也。經星緯星天也,理天,象天,先天,後天之間,一氣流行者宗動氣天也。頑心象也,上應經星緯星天,有象可見之心。縱情逐物萬事擾之,有生死限之也,人心氣也。上應宗動天,此變而有常之天,允執天人之中,致中和之修而造此者謂之賢關,賢人精進求道之關也。道心理也。上應不動天,此生天生地常而不變之天,造此者謂之聖域。儒曰: 大成至聖。釋曰:無上正等正覺。道曰:大羅天仙。三教歸一者,歸於理也。此理在天為天理,在人為性理。釋曰佛性。故曰萬物皆有佛性,物物各
具一天,人人各具一理也,中庸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人性天命也。率性乃盡人性以合天命也,乃天人合一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33:34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朱熹夫子         詩
      堯天舜日禹衹承,商紀湯王又日新
  文武周公熙敬止,孔思孟善養心人
   述:聖人十六之心傳
人為三才之一,理性俱備,萬物之靈長。心者萬物之中心,萬事之主宰也。人心之識神,為染污之妄心,所謂後天氣質之性,有善有不善也。蓋識神用事,情慾叢生,人心半陰半陽,可善可惡,非偏則倚。偏於陽則散亂,偏於陰則昏沉,昏沉散亂,危殆不安,故曰人心惟危也。
   道為天地之始,包羅萬象,眾生之祖也。道者智性也,清淨妙明之真心也。所謂先天本然之理性,無善無不善也,蓋智體圓明,性本虛靜,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微妙莫測,故曰道心惟微也。精者明之也,一者誠之也.惟精以治昏沉,惟一以治散亂。精而明之,一而誠之,惺惺寂寂,定慧相資,攝性歸性,轉識反
智,危者自安,微者自著矣。所謂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此即去妄存真,明善復初之用,故曰 惟精惟一也。
   允執者篤信隨順,遵守禮教,萬事能執其中則和,人心能執其至中,則諸緣自解,雜念妄想自滅,以中為虛空之性體,故厥中者真空妙有。前無始,後無終,豎窮三界,橫遍十方,三界正道,宇宙之真理,順其道,循乎真理而行。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孟子.是以儒宗之心法。故先聖後聖,以心印心,心在人中,故曰,允執厥中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34:20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DC143C]南極仙翁         詩
    詩
   眾生借假學修仙,心要專時志要堅。
   六慾紅塵恩與怨,一塵沾染自牽連。
   無明之火即須滅,半點污點就冒煙。
   求道須知心定靜,離開定靜難還原。
   闡:成仙作佛自求於心之釋義
夫三教聖祖,婆心度世,苦口化人,意欲使人人同歸覺路,使能共出迷津,蓋人如不能知心,即不知道,故修道者,必自煉心始也,然煉於未發難知,煉於既發易為,如遊心,放心.諸雜念心,皆既發之心也,而欲使之寂然不動,殆必守其心,定其心,收其心。夫守心之訣,在守其未動時,定心之訣,在定其必動時,收心之訣,在收其已動時,收之不易,先要察其機而隨起隨收,收之愈疾,守之愈堅,定之愈固,此乃修心之妙訣也。要者使此心空無一物。
蓋心者,即先天一氣之真陽結成。故心屬火,非純陽無陰也,陽中自有真陰,故心,形上有三數覆下,有偃月戴上,可見陽非陰不長,陰非陽不生。真陰從真陽,故以心名。所以動一毫妄念,心內就短少一分真氣。一事入心,便添一種魔障。故心一心,即不以心名,是名曰念。念字之形,人有二心也。人有二心,不能專一,故百事無成。欲其至於道,是欲向東而反之西,愈行愈遠矣。心為一身之主,有一無二。若起二心,是謂之念也。此念一萌,便生出許多虛妄之事,而心不能作主,致使此身陷於冗溺,而永難拔度矣。
   修心之道,儒家言正心,佛家言明心,道家言煉心,心皆一心,法皆一法,無有別也。修持各或有小異,證果則無不同歸。而作聖作仙作佛,總皆求於心。從心起修,則一真一切真,一得一切得矣。几修心之道,若寂然不動,昏昏默默,不見萬物,杳杳冥冥,不內不外,無緣毫念想,此是定心之要訣也。若隨境放縱,即心動,念聚,怎得定靜,必行住坐臥.宜隨時檢點此心,有何差錯,有何過失。務宜正其不正而歸於正,則至善矣。總以心不為物誘,不為習染,不為外動為要,一有動念.必即力下克己工夫,以降伏其心,使對境而不動心,降伏其物心人心,而使其道心天心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5 11:14 AM , Processed in 0.02147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