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中孚

转帖 藏 传 时 宪 历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5-11-16 11:03:01 | 顯示全部樓層
余论
舒迪特《藏历西历换算表》简介
  许多研究苦学的人希望得到一份藏历、汉历、公历逐日对照的历谱。现简单地介绍一下舒迪特历谱。

  西行舒迪特(Dieter Schuhe)所著《西藏历法史研究》(Unterchungen zur geschichte der Tibetis-chen Kalenderrechung)一书1973年出版后国际上评价甚高,书中的公元1027年至1971年八百四址余年的藏历西历换算表,长达243页,是用电子计算机作出来的,尤其受人瞩目。

  此处的“西历”,原文为“欧洲历”,而不是“公历”,这是因为欧洲的历法在历史上有过重大的变动,1582年10月4日以前为儒略历(Julian calender),其后跳过去十天(日历上这一年10月没有5-14日)1582年10月15日以后为格里历(Gregorian calender)才是现行的公历,所心不能简单地说是“公历”。而“欧洲历”一词,对中国的一般读者陌生,所以我们译为“西历”。

  这份表不是逐日的,而是逐月的,每月占一行,每三年占一页,已经长达二百多页,如果逐日对照则篇幅要大三十倍,篇幅过于庞大了。在这一点上此表的性质类似于陈垣先生的《二十史朔闰表》,而由于藏历有重日、缺日这一特点,而且要同时表达四种不同的藏历,如何安排颇为困难,舒迪特的安排设计是颇具匠心,有些世妙的。读者根据一个月的这一行,就可心自己排出四种藏历全月逐日的历谱来。虽然由于重日缺日这一特点,稍微有一点绕弯子,但并不深奥,只要看懂了其中的一行,其他就会迎刃而解。

  为什么会有四组不同的算法呢?原作者舒迪特说:“政治上长期的不统一和寺院有很大的独立性,一种新的历法被接受使用往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在西藏实际上同时实行着几种不同的历法”。书的正文中举出了十种,为了不使此表过于庞大,他选择了其中的这四种。

  这四种都是从公元1027年到1971年,这只是机械地按公式推算的结果。并不是说这九百四十年中一定都同时存在这四种不同的历法。例如新浦派产生于十五世纪,公元1027年当然不可能有这派的历书,所以在十五世纪以前的那些数字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更何况实际的历书上还会由于某种其他的考虑而临时改变闰月。他这个表是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出来的,原作者说他曾用之与第十六胜生周机编制出来的,原作者说他曾用之与第十六胜生周的第36至45(公元1962/1971)年印度Dharamsalam出版的藏历核对,除极个别处有微小差异之外,完全符合。我们用察哈尔格西(Cha-har dge-bshes)文集中保存的二百年前的嘉庆六年辛酉(公元1801-02)的历书核对,完全符合。这个历书在色多(gser-tog)文集中又重新引用,是藏族历算家们所承认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11-16 11: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余论
结束语
  现在讲西藏文化的历史根源有三种偏向,一种是僧人们过去出于宗教的虔诚,习惯称印度为“圣域”,有些人对一切好的东西都强调其根源于“圣域”,有些明明是本民族的,或者是有多种根源的事物,也要勉强拉扯或誇大其印度的一面,不少外国人也有这种倾向。无论其有无政治意图,都是一种偏向。另一种偏向是汉族人的,有些人总倾向于过分地强调,誇大其汉族方面的来源,尽量少讲其印度方面的根源,其实这也是不必要的,历史事实终归是历史,应该实事求是,藏文的化经从梵文译出的比从汉文译出的为多,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这也无损于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讲了一些中原的历法长期未能完整地系统地传入西藏的原因,有的人认为不讲为妙,我认为这也不必要,其实这并未影响霍尔月和汉历中许多项目在西藏的传播而且这恰恰从反而说明了时宪历传入西藏的难能可贵,讲历史还是应该实事求是。
  就拿《马杨汉历要旨》一书来说,它的正文只有短短的十六叶,可它是一个丹麦人研究的成果,经过藏族的宗教领袖和满族的执政者的倡仪与推动,由蒙汉两者译成蒙文,又转译成藏文,再经过蒙藏两族的学者学习消化之后精心改编而成的。它倾注了汉、满、蒙、藏四个民族几代人执着地追求真理的心血,是祖国民族团结合作的结晶,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大家应该珍惜它,不能因它比现代的科学落后就抛弃它,不能让它在历史上淹没无闻。这只是一个例子而已,有待于发掘,继承、研究、发展的事物还多得很。
  第三种偏向是把统文化里某些与现代科学或西方哲学不符合的东西勉强拉扯成符合的,例如前面说过的,把时轮历五要素里的sbyor-ba“会合”硬解释为“即月球绕地球的运行与月球、地球绕太阳的运行相结合的意思”,实在没有必要,这种治学的态度本身是违反科学的。
  附带声明一下:本书里有几处牵涉到了《西藏王臣记》《白史》和《西藏天 文历法史略》的汉文译者,和《藏汉大词典》的统稿者,这几位都是藏学办的耆宿,学问非常渊博、贡献很大的人物,也是我所敬重的老朋友,我直言不讳地用他们的几处错误为例,目的只是因为我想通过正反两面的讨论,给读者的印象,比单单正面的平铺直叙印象更深刻些,概念更清楚些而已。这些错误的发生是由于以前对于藏历的研究没有开展,那时还缺乏参考资料之故。我们不能用现在的微疵而已,瑕不掩瑜,绝不会因此而有损于他们在藏学研究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藏历是藏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汉历之外,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其水平是较高的一个,文献也最多,非常值得研究。过去进行深入探 讨者少,在国内的苦学研究中几乎是一个空白,难怪遭到一些误解。《藏历的原理与实践》一书有人誉之为“一个新的突破,填补了一项空白”。我们倒是可以不客气地接受这一称赞。但是所谓“突破”毕竟只是突破了一个缺口,打开了通道而已,并不是一切问题都已解决须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还多得很。例如:时轮历传入时经过哪些斗争,时轮历各派的差别究竟是什么?无中气置闰对周的调节作用怎样体现?等等,纵向的,横向的问题多得很,一部水平较高的中国科学史,尤其是中国天文历算学史的写作是摆在面前的任务,其中藏历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主持人找过我,我不敢应承,但心里总存着这件事。过去也有过几篇藏文的讲西藏天文历算史的文章,有的已有汉文译文,其写法都是写一代又一代历算家求学的过程,他的师承,他的重要弟子,他的著作书名。总之,是一连串人名和书名,而写出来某一重要学者其新的贡献内容是什么,比他的前人有什么新的资料,新的观点者不多。现在写一部像样的学术史、文化史,写不出这些来的是行的。有了这些才能进一步分析其社会背景,划分发展阶段,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才能叫做“史”。汉族的天文历算学史已有几百篇这样的论文基础,藏族的还很少,很少。至少要有十来篇这样的专题 骨架,一部西藏天文历算学史才能站得起来。我们的《藏历的原理与实践》只是通过局部 代表性的著作的翻译、注解、搬开了一般认为藏文历算书难懂的拦路虎,打开了这个宝库的门,开了一条路。总而言之,只是一个好的开端而已,离走完全程还差得远。因此我衷心热诚地呼吁年轻学者里有人立志继续作下去。我深知其中的甘苦,也得到其中的乐趣。我体会到做成这件事要具备几方面的条件:“一、真正熟悉这个专科的藏文典籍,二、熟悉现代天文学,三、能准确地翻译搭桥,四、国外进展的消息灵通,五、能及时地将研究成果发表出去。目前同时具备这样多条件的人是很难得的,不过也不必气馁,几个人凑起来合作还是能够完成的。最后再重复一遍那句话,希望青年人里有人继续努力使这颗民族文化宝库里的明珠在祖国的文化史上放出它的光芒!

第十七胜生周水鸡年室宿月初一日
1993年9月18日  于北京图书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11-16 11:03:54 | 顯示全部樓層
主要参考书目
  1、《时轮摄略经解说》(藏文),色多第六世文集。
  2、《五行算年首答问》(藏文),阿嘉第二世文集。
  3、《黑白算答问》(藏文),达赖第五世文集。
  4、铁猴年至木狗年历书(藏文),西藏天文历算研究所编(1980-1994)
  5、《怎样看藏历》(藏文),西藏天文历算研究所编,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5
  6、《天文历算学发展简史》(藏文),崔臣群觉,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3
  7、《藏历的原理与实践》(藏文、汉文)黄明信、陈久金 民族出版社 1987
  8、《清史稿•时宪志》中华书局排印本 1976
  9、《中国天文学史》薄树人主编,科学出版社,1981
  10、《中国天文学史》第一、三册,陈遵妫,科学出版社
  11、《历法漫谈》唐汉良等,陕西科技出版社,1984
  12、《西藏的历学》山口瑞风,铃木学术财团学报,1973
  13、Unterchungen zur Geschichte der Tibetis-chen Kalenderrechung 1973, Weisbaden.(西藏历算学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11-16 12:02:07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谢中孚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11-29 21:36:49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3 08:48 AM , Processed in 0.01877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