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中孚

时轮历(转贴)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5-11-16 11:23:35 | 顯示全部樓層
纪月法与月首问题
  纪月法包含两个问题:一是每个月的命名法,二是一个月里哪一天为首,即月首问题。
  一、月名问题,现在汉族习惯于以一、二、三等序数称呼它们,好像很自然,别无他法,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应该这样似的。其实不然。英文的十二个月名除了九到十二这几个月是序数之外,其他各月都不是。一月January是两面神的名字,二月February意为洗涤罪恶,三月March是战神名,四月April意为展放,新生……等等,其他的例子不胜枚举。印度古代有一种方法是用月亮“望”时在二十七宿中处于哪一宿,或其附近而命名,叫做“望宿月法”。望(即满月、月圆的时刻)在角宿及其附近那个月叫角宿月,相当于农历的二月十六到三月十五,氐宿月相当于农历的三月十六至四月十五,以下依次为心宿月、箕宿月、牛宿月、娄宿月、昴宿月、觜宿月、鬼宿月,至星宿月相当于农历的十二月十六至正月十五、翼宿月相当于农历的正月十六至二月十五,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必因不同的历法的年首不同而变更其名称,因为它有客观的天文学上的标志,不是人单凭自己的主观意志而任意规定的。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地方、哪个教派,都不能不承认它。玄奘的名著《大唐西域记》中说:“随其星建、以标月名、古今不易、诸部无讹。”就是这个意思。这种方法现在西藏也仍使用。此外还有把春、夏、秋、冬四季各分孟、仲、季(藏语中叫做上、中、下)的方法,也相当普遍。一年分四季对温带地区是合适的,不过热带有的地方分六季、三季,有的只分雨旱两季,所以四季的三分法,并非所有的地区都合适。
  二、年首问题,即一年以哪个月开头的问题。十二月是往复循环不已的,本来无所谓头尾。如果从天象上找标志,最容易观测到的便是冬至、夏至、或春分、秋分所在的那个月。汉历里的“周正”,就是以冬至所在之月为一年开头的“子月”,后来由于农事和生活上的方便改为以寅月、即雨水节所在之月为正月。时轮历则是以春分所在之月即角宿月年首。其他的历法还有其他的年首,各有其道理,不能一定说哪种好,哪种不好。藏历则保持了以角宿月为岁首的传统,由于角宿月大体上相当于农历的三月,于是就形成了历书上从霍尔月三月开头,对于习惯于从农历正月开头的人看来就有些奇怪了。天文学上以春分或冬至的真正时刻为计算的起点,有的人把它叫做“岁首”,与年首相区别。
  藏历的历书上以霍尔月三月开头,而生活上以霍尔月正月初一为新年。所谓“霍尔月”的特点有三个:(一)以寅月为正月。(二)以正、二、三等序数纪月。(三)以朔为月首初一日。这三条本来是汉族的“夏正”的办法,藏历中大体接受了它,不过计算闰月和大小月的重日、缺日,仍保持了时轮历传统的算法,所以它既不同于时轮历原来的“望终月”(即以望日为一个月终结的最后一天),其闰月又与汉历(时宪历)不同,是兼有印度历和汉历两种成份的方法,是藏历特有的方法,本应叫“藏月”,由于历史的原因,习惯上称之为“霍尔月”。
  关于霍尔月(hor zla)这个名称的来源,五世达赖喇嘛所著的《黑白算答问》(rtsis-dkar-nag dris-lan)一书中说:“成吉思汗于第四个胜生周火猪年(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隆重庆功,并以此月为蒙古岁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见称。”此书上距成吉思汗四百余年,达赖没有说出其根据,也许只是口头的传述,不过藏族的学者们都承认此说。日本的山口瑞风对此提出疑问说:“据元史本纪,成吉思汗灭西夏是在元太祖二十二年六月,而不是在正月,当年七月去世,这种传说是怎样形成的,无法猜测。”无论其确切年代为何年,最迟到十三世纪中叶,在八思巴(vgro-mgon vphags-pa 1235-1280)用藏文写的著作中,已经在用时轮历纪月的方式之间夹有这种新的纪月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实质上是汉族的夏历,但藏族是在元代通过蒙古族皇帝的监影响而引进的,因而称之为“霍尔月”则是没有问题的。
  霍尔月的引进也是经过抵制和斗争的。布顿大师(bu-ston 1290-1364)比八思巴晚大约六十年,他还在指摘八思巴,说他不应该穿蒙古服装,尤其在传戒述僧腊(即僧龄)时不该口称“蒙古某日”。不过后来还是普遍地接受了。历史上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往往是有一个渐进过程的。总之,霍尔月并不就是汉族的夏历、时宪历的月份,又与时轮历的纪月法有所不同,更不是单另有什么蒙古的历法(只有蒙古月而没有蒙古年、蒙古日)实质上是藏历中独特的算法,叫做“藏月”也许更恰当些,不过约定俗成,我们只有服从历史习惯了。
  三、纪月法里还有一个月首,即一个月从哪一天开始的问题。习惯于汉历的人可能觉得这不成其为问题,当然是从初一开始。其实不然,这个初一是根据什么定的?一个月的三十天是循环的,从哪一天开始可以采用不同的标志。当然最好的标志是月相的变化,月相是最显著的是新月和月圆。有一些历法是以新月为月首的。汉族古代称之为“朏”(fēi)。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有专职人员观察和通报新月的出现。
  但是新月不容易观察得很准确,而且从新月到月圆和从月圆再到新月这两段距离并不相等,用新月做月首有一定的毛病。后来才推算出距离相等的“朔”来。但是朔是看不见的,而月圆是用肉眼能直接观测到的,观察其前后几天变化,进行比较,更可以帮助准确判断,因此用月圆做为标志是最方便的,也是很古老的一种方法。
  用月圆做标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月圆放在月初还是月中?还是月尾?印度古代把一个个月分为两半,从朔到望叫“白分”,从望到朔叫做“黑分”,白分是初一到十五日,黑分也是初一到十五日,而不是十六到三十,所以并不别丑。黑分与白分哪个在前?有白分居前和黑分居前两种办法。时轮历是以黑分居前的,即以月圆后的次日为首,也就是《大唐西域记》里所说的“黑前白后合为一月”。这样一来朔就在月中,而望为一个月终了的最后一天了,这称为“望终月”。傣历也是这样的,望后第一天叫做“月下一日”。这样的规定有其宗教上的意义,黑分居前,白分居后,最后的一天月圆,象征着出家人修行的前一段是很艰苦的,后一半则越来越光明。月圆话在一个月的中间则象征着在家的俗人的一生,中间一段似乎美满幸福,而最后的结局是黑暗,痛苦的。所以寺院内有关戒律的活动一定要按黑分在前的方法去行。但同时也承认在一般的活动中允许适应环境,使用当地官府所颂布的历书,把它叫做“王者历”(rgyal-povi-lugs)
  现行的藏历虽然仍以时轮历为基础,但在民用历书中,已采用了以月圆固定为十五日,朔大致在初一或初二的算法。望终月的算法使用者已少。但是知道这种算法对于读古籍仍是有用的。
  时轮历以角宿月,相当于霍尔月三月为岁首,于是星宿月和翼宿月即霍尔月的一月和二月,就算到上一年里去了。知道这一点读古籍时是有用的,例如:法国石泰安(R.A.Stein)众《格萨尔传奇》引用一段话说:“格萨王于牛年三月八日入胎,住胎九个月零八天,于虎年十二月十五日诞生。”这里产生一个疑问,牛年三月入胎,住胎九个月,诞生应该在当年的十二月,为什么到虎年的十二月去了呢?若知道时轮历的年首则容易解答。牛年的三月八日离牛年的最后一天(三月十五日)只有七天,从三月十六日起就进入虎年了,所以牛年的三月初八日到虎年的十二月十五日之间是九个月零八天(此例转引自山口瑞风《西藏的历学》一文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11-16 11:24:04 | 顯示全部樓層
纪日法
  时轮历的纪日 法不是用初几、十几、二十几、而是用dgav(喜),bzang(善或贤),rgyal(胜),stong(空),rdsogs(满)等五个字轮流,每月分为黑分、白分各三轮。例如某月十九日在时轮历中记为该月黑分的第四天,即黑分的"空"日。请看下表即可一目了然。(此系按白分居前计算)。
         喜         善(贤)         胜         空         满

分         第一个
第二个
第三个         一日
六日
十一日         二日
七日
十三日         三日
八日
十三日         四日
九日
十四日         五日
十日
十五日

分         第一个
第二个
第三个         一日

十一日         二日
七日
十二日         三日
八日
十三日         四日
九日
十四日         五日
十日
十五日

藏历中也有用十二属肖纪日的方法,但是不同于汉历的六十干支纪日法。汉族的干支纪日比干支纪年更古,至少从春秋时代的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乙巳日食那一天起就没有间断或错乱,不受改朝换帝,历法变更、闰月和大小月推算方法变更的影响,自成体系,因而是考证历史时间的重要工具。藏历中的十二属肖纪日法则不同,它是每月初一固定为虎日或猴日,单月为虎日,双月为猴日,以下顺推。也就是说每两个月循环一次。以下月、二月两月为例,列表如下: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鼠         牛
正月初一         初
二         初
三         初
四         初
五         初
六         初
七         初
八         初
九         初
十         十
一         十


三         十
四         十
五         十
六         十
七         十
八         十
九         二
十         廿
一         廿
二         廿
三         廿

廿
五         廿
六         廿
七         廿
八         廿
九         三
十         二月
初一         初
二         初
三         初
四         初
五         初


七         初
八         初
九         初
十         十
一         十
二         十
三         十
四         十
五         十
六         十
七         十


九         二
十         廿
一         廿
二         廿
三         廿
四         廿
五         廿
六         廿
七         廿
八         廿
九         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11-16 11:24:29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四两月再循环一次,以下类推。这种算法是以太阴日为基础的,每月固定为三十天。没有大月小月,但是把这种算法用到太阳的日期上去,由于重缺日的有无,干支就会出现有间断的情况。这种算法,现在应用者不多,但在史籍上有时出现,所以也是读藏历时应该知道的一种常识。例如:
  蒙文的《俺答汗传》(一译《阿勒坦汗传》)内有两处日期在数字后还有动物属肖:
  一、第4页:"火吉祥母兔年(丁卯)十二月三十日牛日圣俺答汗生于博坦哈屯。"
    第37页:白蛇年(辛已)库胡列儿月(十二月)十九日虎日鸡时升天。
  这个丁卯年是明正德二年,这年汉历十二月小,没有三十日。明正德二年最后一天干支应该是戊戍,是狗日而不是牛日,怎样解释?有一位日本学者猜想这个三十日是二十日之误,因为这个月的二十日是牛日,而蒙文的的二十与三十字形相近(森川哲雄《Study of the Biography of Altan khan》114页注[24])。
  二、这个辛巳年是明万历九年,汉历这一年十二月十九日的干支是已酉,是鸡日而不是虎日,怎样解释。
  其实知道了上述的时轮历纪日的动物属肖,看了上述的表之后这个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十二月是双数月,其十九日正是虎日,其三十日正是牛日,与汉历的干支纪日没有关系。因此,那位日本学者猜想是不必要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11-16 11:25:06 | 顯示全部樓層
纪时法
  日,太阳日,是纪时最基本的单位,日以上的月、年、都是由日积累计算的,日以下的时间是用日的若干分之一计算的。时轮历里以下的时间单位是chu-tshod。不过藏文里的chu-tshud有三种不同的用法,不可不知。
  第一种用法是一昼夜的六十分之一,相当于24分钟,这是这个词的本义。24分钟的长度介于60分钟的一小时和15分钟的一刻之间,它离60分比离15分远,离15分钟比较近些,所以汉语中译为“刻”比译为“小时”更恰当些。《马杨汉历要旨》的编者也是这样认为的(见该书<47>节)。更不能译为“时辰”,因为一个时辰是8刻,120分钟,所谓“小时”,就是因为它是一个时辰的十分之一,所以加了一个“小”字以资区别。《藏汉大词典》808页这一条说:“叫做一个时辰。”是错误的,为了与下面所说的“弧刻”相区别,我们又加了一个“漏”字,叫做“漏刻”。因它原来是用漏滴水的方法来衡量的。
  第二个用法是现在一般的习惯,把小时叫做chu-tshod。这本来是不甚妥当的,不过既然已经流行,大家都这样说,也很难再改正了,约定俗成,不能不承认。不过还是应该知道这个词的本义和它的第三种用法,千万不能把chu-tsad与“小时”完全等同起来,凡见到chu-tshod就一律译为“小时。
  第三种用法是在表示天球的弧(比如说黄道经度)的时候,现代天文学是一周天=360度,1度=60分,1分=60秒,这种60分法是模仿借用时间的分秒而来的。时轮历表示天空的弧度也是借用时间的一套名词:一周天=27宿,1宿=60chu-tshod(弧刻),1弧刻=60chu-srang(弧分)。时轮学者们说这种chu-tshod是“假借命名。”
  这样一来,chu-tshud这个词既是时间单位,又是天球弧度单位,很容易混淆,必须想一个办法去区别。怎样区别呢?考虑藏文的chu-tshod本来直译做“水量”是由滴漏计时而来的,所以我们把作为时间单位的chu-tshod译为“漏刻”,(当然译为“水刻”也可以),与此相应,就把做为天球弧度单位的chu-tshod译为“弧刻”以资区别。
  正是由于不少人,包括某些杰出的翻译家,不知道chu-tshod的这三种不同的用法,凡见着chu-tahod就一律译为“小时”,产生了很大的错误。例如:《西藏王臣记》郭和卿汉译本上有一段译文:
  “释迦年满三十五岁,岁在甲午(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四月十五日,东方发白,黎明拂晓时,现证殊胜智慧而成佛。经中说‘是日出现月蚀,罗 罗及甘露饭王之亦于是日生。’这中间所说的月蚀,它是图象是依一曜位计三十八小时。而月和星中有十六座星位落空不计时,十六座罗 面星们计二十八小时,由这样推算而产生月蚀。这样的月蚀图象,是在很合标准而莹洁的镜面上显现出来的”。刘立千译本大致相同。郭译并加了译者注说:“在古代没有如现代的天文永远镜等工具时,用的是最莹洁的铜镜来照视镜面上所现在各星座,以那些星位的数目和距离来计时,而推出月蚀的时间。”(民族出版社版第9页)。这一段文字单看郭译汉文简直不知所云,令人莫明其妙。读者如需作进一步了解,可查藏文原书(民族出版社本7-8页)上的原文,即可知其内容就是《时轮历精要》的2.02节那一段。此外,民族出版社《藏历的原理与实践》132亦可佐证:
  “三十五岁甲午年氐宿月望日,黎明初现时证得无上菩提甘露。2753。”
  “这个望按太阳日计算的曜位为一,漏刻三十八。太阴日结束时月亮的位置在第十六宿,弧刻为零。罗 头第十六突,弧刻为二十九。《毗奈耶》等经中关于些时罗 食月的记载与此正相符合。
  这个2753的算法前面讲“教历”时已讲过:
  2753-1827(该书历元)+1=927(公元前)[郭注中所说“周敬王十三年公元507则是错误的。]第二段的意思是说:月亮与罗 同在氐宿尾。房宿头,相距只有29弧刻(相当于6°弱)非常接近。这些准确的数值显示必有月蚀。原文中的ris-mo这个词,一般的意义是图画,不过在历算书中作“数码”讲所以译为“图象”也是错误的。所谓“莹洁镜子”内是修辞上常用的一种譬喻,形容这些数值能如实地反映客体,纤毫毕现,一点也不变形。译注中所说的“照视铜镜面上所现的星位的数目和距离”云云,也不合实际。星宿的形象与位置在广袤的大地上去观察开阔的天空比在小小的铜镜上看它的反影清楚得多了。月蚀能用肉眼直视,根本不用铜镜;而日光则强烈刺目,日蚀不能用肉眼直视。藏族古代观察日食的方法是:“用深色器皿,内注清水,于无风处,观察其中日轮形象。”(见《时轮历精要》5•13节)如果用铀镜反射,则更加伤目,无法观察了。水盆中看到的日轮形象只能是大概地看出圆缺和食分大体上的大小,不可能看出精确的度数。文中的“漏刻”、“弧刻”的数值是推算出来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11-16 11:25:44 | 顯示全部樓層
二十七宿与二十八宿
  汉语中的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会,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五星的运动而选择的,作为观测标志的二十八个恒星。当初是月亮的轨道--白道附近的一些恒星。宿或舍都停留的处所的意思。印度古代称之为纳沙特拉(Nak shatra),就是“月站”的意思。藏语称之为rgyu-skar, skar 是星,rgyu是行走的意思,藏文的《时轮经释难》解释这样命名的意义,说是“诸曜运行所经过的星。”是从“所经行”而命名,不是从“行走者”而命名。《藏汉大辞典》rgyu-skar条一个字对一个字地译为“行星”,看来好像很帖切,而实际上意义却大错了,二十八宿都是恒星而不是行星。

  关于二十八与二十七的不同,印度原有廿八与二十七两种说法。十二宿出现较早,牛宿后加女宿为二十八宿。《时轮历精要》说:“牛、女两宿共只占一宿的幅度,并不多占”(127页)。所以二十七与二十八并不矛盾。

  所谓“共占一宿的幅度的意义”,二十七宿各宿之间的距度本来不是相竺的,相差很大。最大的井宿占到33度,最小的觜宿只占2度。而时轮历里则是把周天均分为二十七等分,用二十七宿云命名,与各宿实际所占的距度不完全相符。时轮历规定每宿再均分为六十分,借用时间单位里的chu-tshod(漏刻)这个名称,周天的弧度为27×60=1620chu-tshod。我们为了把这个究竟的单位与时间的单位相区别,译为“弧刻”,其作用与西方的360°分法相似。天空本身上面并没有画出或刻上什么道道,周天分为多少度本来就是人为的,人们各按他自己所认为的方便去分,不能说谁对谁不对。汉族古代也不是分为360°而是分为265又四分之一度,使它与一年的天数相应,一天刚好行一度。航海观察天象时分为一万度,都是为了计算上的方便。
  二十七或二十八宿是“月站”,即月亮轨道上标志,每个月是二十九天半,一天一站,为什么不分为二十九或三十宿,而要分为二十七、八宿呢?二十七和二十八哪个更合理呢?答:二十九天半是朔望月,而推算月亮的不均匀运动中所达到的位置是以其“近地点”为起点的。月球连续两次通过近地点,即从近地点出发,运行一周,再回到近地点,所需的时间称为“近点月”,其长度是27.55平太阳日。时轮历以“诞生宿(shyes-skar)即远地点起算,道理是一样的。27.55在二十七与二十八之间,所以都合里。

  此外还有恒星月,是月球连续两次通过某一恒星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为27132平太阳日,时轮历中称之为“按太阳日计算的月亮的周期”。

  十曜各有其自己的诞生宿(远地点),位置不同,而点星术所说的“诞生宿”则是指某个人诞生日期与所值的星宿,类似汉语中的“命宫”,不是天文学上的远地点。
  以上二十八宿的名称,是为了汉文读者的方便,使用汉语传统的名称。其实印度别有一套名称,在汉文的大藏经里讲到二十八宿 的有一部《摩登伽经》和一部《舍头谏太子经》,是同一部经的两部译本,一种译文保存了梵语的音译,一种则用了汉语传统名称。藏语里这些星宿的名称既不源于汉语,也不源于梵语,而是自成体系。这表明在汉、印的天文学传入之前,藏族的先民对于星宿早就有细微的观察,给它们起了自己的名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11-16 11:26:06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二宫
  作为诸曜(日、月、五星)运行位置的标志,除了廿八宿之外,还有一套叫做十二宫。十二 原来是从白道即月亮经行的轨道附近选定的;十二宫则是从太阳经行的轨道--黄道附近选定的一些星座。白道与黄道的交角不大,只有5度,古代的天文粗疏一些,就把二者等同起来,只做简单的比例换算,时轮历把1宫相等于二又四分之一宿,即135漏刻。

  黄道 十二宫,本来是以十二个星座命名的,它们与廿四节气有固定的对应关系,例如春分在白羊宫首(开头处),夏至在巨蟹宫首,冬至在摩竭宫首等等。后来时轮历的学者们在实测中发现有了变化《时轮历精要》第十章里说:“阿跋亚(a-bha-ya十一世纪印度人)在两至(夏至、冬至)前九天日中午用植圭测影的方法,实测此地,太阳入双子宫,人马宫之次日表影变化。”又说:“诺桑嘉措(nor-bzang rgya-mtsho 1423-1513)在仔唐桑丹寺(rtsis-thang bsam-gtan)植圭表测影,太阳在入双子人马宫后七天,日影发生夏至、冬至的变化。所以在求“总积日”时,定出须减七的办法。对于这种现象作者解释道:“时轮经和古音经所说太阳在双子、人马宫首时回归,意指南洲东区的中线而言,我们所居的这个地段,在南洲东区的中线再过去七个宫日之外,若从南洲中区的中线计算,则在其东二十三宫日之处,这是浦派的说法。”关于南洲东区与中区我们到讲时轮的宇宙结构时再讲。“宫日”在这里是借用时间单位的名辞来表示360度中的“度”。

  他们发现夏至点、冬至点在十二宫里的位置有了变化是对的,天文学上这是“岁差”的缘故。他们不知道这个道理,用地理经度的区另来解释入宫日期与节气不一致的原因是不科学的。

  现在十二宫是表示十二个30°,与十二星座已脱节。时宪历也是如此,不过改为以摩羯为零宫、宝瓶为一宫。例如说第四宫(金牛宫)15°就是30°×4+15°=135°

  时轮历中的宫宿是从白羊宫的娄宿(藏tha-skar梵aswini)开始的.印度古代以昴宿(smin-drug梵语:krittica)为首,以白羊宫的娄宿为首则在较晚的时期,这对于论证《时轮经》成书的年代也可能是一条重要的线索。
  关于十二宫命名的意义,《白琉璃》中是这样解释的:
  弓僵硬之时(指弓宫即人马宫)
  水兽张口向阳之时(指摩羯宫)
  瓶内酒味醇厚之时(指宝瓶宫)
  鱼类活泼游行之时(指双鱼宫)
  羊产羔之时(白羊宫)
  牛耕地之时(金牛宫)
  畜生发情之时(淫宫、双子宫)
  龟鸣之时(巨蟹宫)
  狮子交媾之时(狮子宫)
  少女容颜焕发之时(室女宫)
  秤衡茶油等物之时(天秤宫)
  蝎子蛰入洞穴之时(天蝎宫)
  其中“龟”直接用梵语karkata藏语为骨蛙,硬殻哇。这些可能是藏族学者自己做出的解释。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11-16 11:26:41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大行星

  时轮历里没有与“行星”、“恒星”完全相应的概念。十二宫与二十七宫都是恒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大行星时轮历里叫做曜(gav)但gav并不都是行星,太阳、月亮、罗 、刼火(dus-me)、烟雾长尾(藏语:du-ba mjus-ring 梵语:ketu慧星)也都称为曜,全称十曜。他们(这里不用“它们”字样是因为时轮历中认为他们都是有生命的)虽然与十二宫、二十七宿都在天空发光闪烁(罗 与刼火除外,他们是看不见的“隐曜”,有数无象)但有所不同。宫宿如同镶嵌在伞面上的宝石,伞转动时他们也随着动,但其伞面上的相对位置固定不变。十曜与宫宿不同,他们与宫宿的相对位置,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相对位置都是时时刻刻在恒星之间走动,行星之名由此而得。现代天文学家说太阳是恒星,月亮是卫星,时轮历里没有这样的名词。这些曜在天空中的位置用什么座标来表示呢?时轮历把周天平均地分为六十“弧刻”,共27×60=1620弧刻来进行计算的,其作用相当于黄经360°,现代叫做“恒星背景”。用个更形象一些的比喻来说,比如一个园形运动扬,周围设有二十七个看台区,每区横着有六十号座位,共1620号,太阳、月亮犹如运动员们在跑道上跑动,观察者位于运动声的中心,他报告运动员们的位置的方法就是报告说该运动员现在跑到了第几看台区的第几号座位那个方向,或者把1620个座位统一编号可以,又或者把全场分为十二个看台区,每区横着设了135个座位,12×135=1620也是一样,那就是按十二宫云标志的方法。

  至于五大行星运动方位的报告方法则比太阳、月亮要复杂得多。犹如观察者自己也参加了赛跑,他的位置不在最内的第一跑道上,也不在最外的跑道上,而是在第三跑道上。他的任务是一边跑,一边观察并报告其他各个运动员跑到了什么方位,从他自己所跑到的地方看出去,某个运动员跑到了哪一区的哪个座位的方向。那些运动员有的跑在他的外圈,有的跑在他的内圈,这就更增加了这种报告的复杂性和难度。时轮历里把诸曜分为文曜和武曜两类,在现代天文学上把水星和金星二文曜叫做内行星,火星、木星、土星三个武曜叫做外行星。不过时轮历中把月亮和长尾彗星也归入文曜(zhi-gzav)太阳则归入武曜(drag-gzav)。

  行星在天球上的运动有真运动与视运动之别,视运动就是上面的比喻里所说的做为观察者的人们从地球上观察到的现象,它有时与真实的情形不一致。五大行星的真运动总是从西向东(逆时针方向)绕着太阳公转,不会反向运动的。而其视运动虽然大部时间也是从西向东移行的,因其与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的方向一致所以称为“顺行”。不过却也有小部时间自东向西的反向运动,称为“逆行”。由顺行转为逆行,或由逆行转为顺行,行星在天球上的位置短时间不动,称为“留”。其轨道可分为四个阶段:
  内行星:上合→东大距→下合→西大距→上合
  看不见→昏→看不见→晨星→看不见
  外行星:合→西方照→冲→东方照→合看不见
  →午夜升起→整夜可见→午夜落山→看不见
  内行星在下合附近,我行星在“冲”的附近都会发生逆行现象。
  这些情况用语言来描述下如用图来表达更明白些,请看插图
  1.行星合运动示意图(采自《藏历的原理与实践》286页)
  2.外行星运动图解(采自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三册1599页)

  由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时轮历已经掌握了推算五星运动的原理和方法,已能准确地将五星运动的视运动分解成行星的自身运动,与因地球公转而引起的视差运动的合运动。它的推算方法是较为合理的。它所使用的运算方式是代数方法而不是几何方法,因此,与汉族的传统方法较为接近,与希腊的几何方法不同。它能够较准确地解释和预报五星的各种视运动,现象及各个运动阶段的运动快慢的变化,包括顺行、留、逆行等现象。这种方法对于古典天文学来说还是相当先进的。它所使用的恒星周期数值的精密程度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水星、金星与现代常用数值完全一致,火星准确到小数后第二位,木星也只有半日的误差,土星由于周期很长(10759日)因而误差也较大,达六日以上,误差率为百分之0.063(具体数值见后“余论”)。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11-16 11:27:08 | 顯示全部樓層
重要节日
  一、在神变节。相传释迦牟尼曾于一个星宿月的白分半月(霍尔月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中示现种种神通变化以制服众多邪魔外道。第七个胜生周的已丑年(公元1409年)宗喀巴于此节日中在拉萨大昭寺首创大愿法会(smon-lam chen-mo )至今奉行,汉语中称之为“传大召”。

  二、萨迦达瓦(sa-ga zla-ba),相传释迦牟尼入胎、成佛、涅槃三大行迹均在氐宿月望日(霍尔月四月十五日),故又称三重节。

  三、转法轮节 箕宿月(六月)六日释迦牟尼第一次说法的节日。

  四、迴降节 娄宿月(九月)二十二日释迦牟尼从天宫回到你间的节日。

  以上是佛教的四大节日,此外还有:

  五、药水节 据传,八月中气之日起,七天之内澄水星(riki)神殿与释迦牟尼顶髻相值,牟尼发心,仙人谛语,以是因缘,顶髻涌泉,能使一切水流皆成甘露,此时入水沐浴,能祛百病,清除罪孽。

  六、毒水日 太阳入双子宫后第十七日,霍尔月五月中气之日期再加十三分之九,为“彘日”(phag-zhag)此时有墓豕雌雄一双,攀缘南方瞻波梨叱(dsambu-briksha)树,上三天,下三天,树顶停留一天,此七日中,雨水受毒,谷物失营,忌汤药等饮用。

七、望果节(vong-skor)流行于藏族的农业地区,在夏末秋初庄稼成熟,即将收割之际,背负经籍,手执箭旂鼓乐,盛装结队,巡绕田间,歌牛欢乐。具体日期各地不同,拉萨大约在立秋前一周左右开始,江孜、日喀则等地约在大署前一周左右开始,节期三五日不等,节后即开始紧张的秋收。此节日渊源甚古,据苯教的记载,早在吐蕃王朝的第九代王(七世纪时的松赞干布是第三十四代王)布德贡杰(sbu-de-gung-rgyal)时期苯教(bon-po)的教主教导农人绕田地转圈,求天保丰收。汉文《唐书•吐蕃传》载:“其俗以麦熟为岁首”,可能就是指望果节。

  八、春牛 藏文历书全年总说部分里有一页,右上方画一条龙,下有一数字,下方站着一条牛其下或身上也有一数字,旁边站着一个人,藏装,手执鞭,乃是从汉族历书引进的春牛图。
  元旦后第几天的地支是辰,即几龙治水,龙太了主旱,俗话说“龙多四靠”,就是说管理的人太多了会开成无人负责。还有几牛耕田,几人分饼等等。
  鞭土牛劝农之俗起源甚古,汉朝时已有,其制为:立春先一日,府州县官史綵仗鼓乐迎春,于东郊祭拜勾芒神,迎春牛,安置于衙门之头门内。至立春本日,用綵杖鞭春牛,盖即出土牛,送寒气之贵意也。
  造春牛芒神,用冬至后辰日,于岁德方取水成造,用桑柘木为胎骨。牛身高四尺象四时,头至尾长八心象八节,牛尾长一尺二寸象十二月,芒神高三尺六寸五分,象三百六十五日;芒神鞭用柳枝长二尺四寸,象二十四节气。牛头色视年干(的五行,分为五色),牛身视年支……芒神老少……衣带色……髻(在耳前,耳后,顶上直立),行缠(裹随),鞋袴立牛左右等等各有所主之兆。
  春牛经传入西藏较时宪历为早,有几种不同的本子,藏族历算家对自己所得是否真本,存有怀疑。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康(kham)区的贡珠(gong-spral)活佛(公元1813-1899)还在寻觅真本,后得到云南的汉族历算家袁万灵(译音)的指导,得以把《公规春牛经》(载御制《协纪辨方》内),译成藏文,非常得意。钦铙诺布大师于第十六胜生周首(公元1927年)重刊《时轮历精要》时,物将此经全文补入基第十章尾,足见其重视。至于《春牛经》究竟有多少科学性,则尚有待于研究。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11-16 11:28:00 | 顯示全部樓層
宇宙结构
  

  时轮经所讲的宇宙结构与一般佛教典籍中所说的宇宙结构有所不同。一般佛书所说的宇宙结构,以《俱舍论》为代表,一般佛教的壁画,卷轴画等都依照其说法。其说法最简单地说来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中央是须弥山,山顶上为帝释天(brgya-byin)所居,四面山腰为四大天王所居,日月星辰都依着须弥山转动。山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外有铁围山所围成的咸海,咸海四周有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我们居住的是南瞻部洲。
  《时轮历精要》说:“器世间(物质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轮构成的,风轮处于虚空之中,其内是它所承托着的火轮,有七重,其第七重为金刚山,或名马面火山;火山的里面是水轮,也有七重,其第七重为盐海,它的里面是地轮,地轮的中央是须弥山,须弥山上下有五层沿圈,状如铜碟的边缘向外翻伸,下层最小,往上渐大,(即一个上在而下小,倒立的圆锥休)。须弥山根的外面有六重洲、六重海、六重山。洲海、册互相间隔,其最外面的第七重洲名为”大瞻部洲是一个环形地带。(注意:不是只有四方四洲中的南边一个叫瞻部洲。)宽二万五千由旬,(亦作踰缮那,印度古代计算里程的一个单位)。它分为南、东、北、西四个象限,每一象限为一洲,每州再均分为西、中、东三区(无论从哪一州看,须弥都是北,所以各洲的东南西方向是环形的)。我们住的这个南洲的中区的北半分为六个区域。由北而南为:1.雪山聚;2.苫婆罗(shambha la亦译“香拔拉”);3.汉域;4.黎域;5.蕃域;6.圣域即印度。蕃域即西藏,黎域指现在的新疆南部,雪山聚显然指大陆的最北端,至于苫婆罗究竟在什么地方?尚无定论。
  南洲中区的中线为经度的起点--零度。东洲中区中线就是这种经度的90度,南洲东区的中线就是东经30度,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段在南洲东区中线再过去七个宫日(kyim-zhag就是度)之处,若从南洲中区的中线计算,则在其东二十三宫日之处。时轮历家以此来解释入宫与节气相差七天的原因。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岁差”。至于什么是岁差,我们这里就不讲了。想得到初步了解的人可以查阅《辞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
  时轮历认为:天穹像一把大伞,它被风力推动不停地右旋,顺时针方向旋转。其中央最高处与须弥山顶相接,四周渐低,最低处与马首火山的顶端相接,高七万五千由旬。伞面是凹凸不平的。十二宫犹如伞的十二条肋骨,二十七宿则如镶嵌在伞面上的宝石,基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只是被伞带支右旋,每昼夜一周。这种旋转运动是极为明显易见的,所以叫做“显见行(snang-vgros)或“风行”(rlung-vgros)这就是现代天文学上常说的“周日视运动”。藏族学都的这种说法描绘得非常形象,易于被人们接受。
  天体有两类:有一类的相对位置是不变的,包括十二宫和二十七宿,都是恒星;另一类的相对应置是变化的,包括日、月、火、水木、金土五星,罗 头、尾,长尾彗星,星轮历把他们全称十曜(gzav),认为他们都是有生命的,太阳、月亮是天神(lha),五星是仙人(drang-srang),罗睺是阿修罗(asura),彗星是罗睺的化身。所谓“阿修罗”是一种似天神又非天神的生命,所以又叫“非天”(lha-ma-yin)罗睺只是其中的一个,汉文古籍中有时的把这两个名词等同起来,是不准确的。所谓罗睺头尾,在现代天文学上叫做黄道与白道的升交点与降交点,其位置是能够推算出来的,但并不是有形体的物质,所以说他“有数无象”。这十个曜里有恒星、有行星、有卫星,还有什么星也不是的黄白交点,所以现代天文学里没有一个相应的名辞,汉文里有“七曜”一辞,我们倣之而译为“曜”,罗睺算是“隐曜”。
  这此曜除了被动的显见行之行,又各自有他自已主动地按着一定的轨道和速度的旅行,这种主动的旅行秋为“本身行”(rang-rgros),这在现代天文学上称为“击年视运动”,对月球来说则为“周月视运动”十二宫和二十七宿有如他们旅途中歇脚、住宿的房舍,所以叫做“宫”和“宿”。他们行走的方向,罗睺 头尾与宫宿运动的方向相同,是历史文物,顺时针方向的。其他八曜都是趄着相反的方向左旋的。他们运动的速度不同,所以回到相对于宫宿的原位置的周期也不同,现代天文学上这称为其“恒星周期。”由于伞面凹凸不平,要上坡、下坡,所以他们的速度是均匀的,这种不均匀运动的起点叫做诞生宫(skycs-khim)或诞生宿(skes-skar)这就是现代天文学上所说的“远日点”或远地点“。这些曜的不均匀运动都可分为快行、慢行,由行、躍行四个阶段,前面在谈五大行星的运动时已用图介绍过,现代天文学上称为”近地点(或远地点)的周期。
  关于诸曜运行的轨道之间的关系和产生季节的原理,时轮历家内部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认为宫宿为一层,诸曜又各占一层,层层上叠,各层都是平行的,互相不交叉,因此名为“叠盔说”。另一大类认为诸曜的轨道有交叉,这一类又分为三种,第一种认为四洲的季节是相同的,第十种认为方向相反的两洲季节相同,另外的两洲相对,叫做“连环说”,第三种认为四季是转动的,其中又分三个支派,第一个支派认为宫宿和地上的四和都是左旋的,第二支派认为宫宿右旋,四季左旋,第三派认为宫宿和四季都是右旋的,宫与季的关系如同河流与船的关系,这一派叫做“船说”。《时轮历精要》的作者是主张“船说”的,这些不同的说法表明藏族的学者们是如何努力对天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并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对圣地印度传来的一切东西都奉若神明墨守教条,只会简单地鹦鹉学舌。这个图在许多寺院经堂大门外侧的壁画上常常见到,所以知道其内容大意也是一种常识。
  主要表示须弥山是一个上大、下小的倒立的圆锥体。上面许多横线表示从上至下居住着三办的三十一种有情(动物)。分为有形和无形两大部分,各高十万由旬,用人体的部位为比喻来说明:从顶髻到颈项为无形部分,共二十九层天,肩部以下为有形部分,有两层天。
  顶髻至发际   无色界   四天
  头额      色界    十六天中的风四处
  鼻       色界    十六天中的火四处
  颏颔      色界    十六天中的水四处
  颈项的上2/3   色界    十六天中的地四处       
  颈项的下2/3   欲界    六天中的上四天
          (其中第三层为著名的兜率天)
  肩部以下至脚  欲界    六天中的下二天:
忉利天(即三十三天)和四天王众天
  太阳、宫宿、季节关系示意图
  (采自《西藏唐卡》第五图)
  此图表示天上的太阳在十二宫内的运行与地上二十洲的四季十二个月的关系。
  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其周围的四方有四大八小共十二洲。东方三洲为圆形,图上为蓝色;北方三洲为半月形,图上为白色;西方三洲为正方形,图上为黄色;南方三洲为胛骨形,图上为红色。
  天上的太阳红着须弥山腰转动,其轨道总是偏离圆心的,而且上下浮动。偏了的方向、远近、高低等形成各洲的季节差别。
  六种不同颜色的十二个圆圈和扇形上的字表示太阳在十二宫运行时不同的轨道。
  白羊宫最偏西   双子宫最偏东
  巨蟹宫最偏南   摩羯宫最偏北
  其了八宫都有相应的偏度
  太阳离鞭洲最远、最低时该洲为冬至
  太阳离鞭洲最近、最高时该洲为夏至
  等距、等高的两洲为春分和秋分;
  其他八洲分别为各自的季节、月份。
  此说认为四洲四季不同时,十二洲分处于不同的月份,季节与宫宿都是右旋的。
  每一个扇形分为九个小格,表示周天划分为1620弧刻(相当于360°),15弧刻为一宿步,每宿有四宿步,每宫有九宿步,扇形内的每一小格为一宿步。二十七宿的名称写在该宿步中最后一宿步的小格内。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版权所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11-16 12:00:36 | 顯示全部樓層
好帖!

感谢王兄与中孚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11-29 09:50: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万分感谢!过去只见识过时轮计算,却没有见识过计算的基础,太好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5-7 22:09:37 | 顯示全部樓層
学习学习
谢谢谢谢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5 08:36 AM , Processed in 0.02207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