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csw

海瑞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8-1-2 17:39:30 | 顯示全部樓層
海瑞:四、難以成功的事

書名: 品人錄(每週二連載)
作者: 易中天 出版社: 馥林文化


  我們無妨再來比較一下海瑞和張居正。


  張居正和海瑞是不同的人。張居正懂政治,且能力極強;海瑞卻不懂政治,還有些意氣用事。按說張居正是不該倒楣的。他之所以倒楣,就在於他不僅想做官,還想做事,希望對帝國有貢獻,這倒是和海瑞相同的。可惜帝國並不需要有人做事。它只想在普遍貧窮的低水平低標準前提下維持所謂長治久安。所以任何想做點事的人在它那裡都討不到好,混日子的則官運亨通。不過,張居正自己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道德水平與海瑞不可同日而語。海瑞表裡如一,始終如一,張居正則口是心非、言行不一。這雖不是他死後遭到清算的根本原因,卻是其直接原因。


  萬曆小皇帝對張居正本來是極尊重且畏懼的。原因之一,就因為張居正是他心目中道德的楷模。中國古代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育。為帝王之師,就更要將德育放在壓倒一切的高度。我們帝國是靠道德與禮儀來治理的。如果皇帝本人不能做到有德有禮,則奈天下蒼生百姓何?所以張先生對小皇帝的德育抓得極緊,反覆告訴他一個為人君者,必須仁愛、寬和、節儉、勤勉,不能隨心所欲,也不能玩物喪志。在張先生的監督下,小皇帝每天要完成很重的功課,不能偷懶,也不能玩耍,甚至不能愛好藝術,因為張先生告訴他: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比如陳後主、隋煬帝、李後主和宋徽宗,都是喜愛藝術和精通藝術的。這些教導,都有聖賢的訓示或歷史的教訓為依據,當然絕對正確。小皇帝如有違背,太后就要罰他跪在祖宗靈前,直到叩頭痛哭保證下次不犯為止,或者要抄寫張先生代擬的「罪己詔」(其實就是公開發表的檢討書),直抄到小皇帝自己也臉紅。因此,小皇帝的童年,過得十分乏味,甚至有些清苦。


  然而張居正自己又怎樣呢?揭發者報告皇帝:他的起居十分排場,生活也極為奢靡。幾年以前,小皇帝聽說張先生要改建住宅,考慮到老師的官俸不高,曾給了一千兩銀子做資助,沒想到這次裝修實際耗銀一萬兩,這些錢是從哪裡來的?何況他這豪華的住宅裡還堆滿了珠寶和字畫,蓄養了許多絕色的美女,這些東西和人又是從哪裡來的?小皇帝還被告知:萬曆六年(公元一五七八年)張居正回鄉葬父時,坐的是三十二人抬的轎子,內分臥室和餐廳,還有小童兩名伺候。沿途的接待,也耗費驚人。每餐飯要上一百道菜,張居正居然還說沒有地方下筷子。至於平時其他種種聲色犬馬的享受,就算不上什麼了。


  這一狀告得極準。萬曆的憤怒立即被激發起來。年輕的皇帝想起了許多往事:在張居正當國的這十年裡,他雖然號稱天子,富有四海,實際上卻窮得一文不名。有時想拿幾個小錢賞賜宮女,都只能打白條,同幾百年後中國最基層的鄉鎮幹部一樣。有一次他不過只是和幾個小太監做了遊戲,讓兩個宮女唱了小曲(實際沒唱),就差一點被廢掉,而代之以皇弟潞王。為了表示對母親的孝敬,他想裝修一下太后的宮室,也被張居正阻止,還講了一大套愛民惜物的道理。他的外祖父李偉更慘:因為官俸太低,不得不承攬公物的採購,以便吃些回扣,也被公開申飭,當眾出醜。然而這個道貌岸然的張居正,卻在限制皇帝私欲的同時膨脹自己的私欲,而且佔盡了便宜。僅此一項,就該千刀萬剮!


  萬曆皇帝在憤怒之餘倍感傷心,在傷心之餘又極其灰心。他不知道,如果連張先生這樣的人,其道德品質都是靠不住的,那麼,天下還有沒有可靠之人?如果天下人的道德品質都不可靠,那麼,以禮儀道德為立國之本,還能不能成立?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海瑞的復出,無疑有著特殊的意義。

  萬曆和申時行對海瑞的再次出山,肯定有所希冀。因為實在地講,全國上下,像海瑞這樣真正清廉的官員,恐怕真的沒有幾個了。因此他們希望海瑞能夠成為一個榜樣,一個楷模,至少能成為一個象徵,一個點綴。關於這一點,申時行似乎很清醒。他給海瑞寫信說:「維公祖久居山林,於聖朝為闕典。」這意思很明顯:老兄一直住在鄉下,對朝廷和官場的情況並不甚了然。不過既然是政治清明的聖朝,也不能沒有老兄這樣的清官。潛臺詞其實也很清楚:做做擺設就好,別惹什麼事了!


  海瑞對自己的第三次復職也曾有過憂慮。他反覆問自己:我出來以後,能做什麼,該做什麼呢?難道像漢朝的魏恆那樣,說些「宮女千數,其可損乎;廄馬萬匹,其可減乎」之類無關痛癢的話麼?多年的閱歷,使他對前景已不存樂觀。


  然而海瑞畢竟是海瑞。儘管不抱太大的希望,他還是一如既往地颳起了廉政旋風。除採取種種廉政措施外,他又一次把矛頭指向了皇帝。他給萬曆寫信說,如果各省的巡撫都貪污,那貪污還禁得了嗎?如果中央各部都勒索,勒索還止得住嗎?如果天子腳下的是非對錯都辨不明白,反腐倡廉還有希望嗎?在這封奏摺裡,他還提出廉政要從皇帝做起,比如宮內該不該有那麼多怨女(指宮女)和曠夫(指太監)。當然,他也沒有放過那些貪官污吏。他提出,本朝開國年間之所以比較清廉,就因為用了重刑,貪贓枉法受賄八十貫,就要剝皮實草。如今要想真的肅清貪墨,也非用重典不可。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1-2 17:40:42 | 顯示全部樓層
這封惹是生非的奏摺再次掀起了軒然大波,彈劾海瑞的奏摺也再一次紛紛飛到御前。只不過這一回的攻擊有了新花樣:指斥海瑞是偽君子。


  表裡一致、言行一致的道德楷模海瑞,居然被指控為偽君子,這本身就是一件具有戲劇性的事情。同時它也說明,當時的道德已墮落到何種地步。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是由三根支柱支撐起來的,這就是小農經濟、孔孟之道和文官集團。小農經濟是其經濟基礎,孔孟之道是其意識形態,文官集團則是其上層建築的核心構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孔孟之道,因為無論是重農抑商,還是儒者治國,都包含在孔孟之道當中。孔孟之道的核心,是禮儀道德。因此,道德就成了帝國最重要的事情。它是立國之本,也是治國之道,不但可以指導行政,還可以代替行政。


  有明一代的許多制度和政策,就是依照道德原則制定的。依照這個原則,文官對於民眾,有兩個作用或者說有兩項任務,一是治理他們,二是教化他們。也就是說,文官不但是管理者,也是教育者,不但要執行國家的法令,還要宣傳國家的精神。這就要求所有的文官,在理論上應該是道德的楷模,足以垂範小民、感化小民。如此,文官們當然只能領取微薄的薪水,過簡樸的生活了。


  然而這樣一種理想化的政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是根本行不通的。因為即便官員們都很廉潔,起碼的生活水準和必要的官場體面也總得維持。何況低薪制度和官治體制(即「官本位」)也不相容。很難設想,在一個以「官」為「本位」的國度裡,官員們竟然會是一副捉襟見肘的寒酸相。本來,正確的做法是「高薪養廉」,即一方面大量裁減冗員,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官員的俸祿,同時禁絕一切「小費」,也不准公車私用、公費吃喝等。但這是做不到的。首先沒人敢提,因為「高薪」的方案,與前述道德原則不符,誰也不願去背道德的罪名。其次,許多官員也不願改變制度。因為薪水提得再高,也不會超過灰色收入。於是便只好對前面所說的「常例」睜眼閉眼,同時允許地方官的生活費、招待費、饋送上司的禮品費等等,均可以用公事的名義向地方攤派,或用公款報銷。


  這種變通辦法的依據,也是從孔子那裡來的。孔子的學說中原本就有「經」和「權」的說法。經就是經常,權就是權變,也就是允許在不改變政策的前提下通融,因此總算是有了「理論根據」。然而由此造成的後果卻很嚴重:官員們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不要說為民表率,能保住自身的節操也已經很不容易。


  結果,文官們便大體上分成了三類人。一種是像海瑞這樣極廉,這類人很少;一類是像嚴嵩那樣極貪,這類人也不多。更多的人則徘徊在兩者之間。他們從小飽讀詩書,明德知禮,知道一個正派君子在做了官以後應該廉潔奉公、自我犧牲,卻又無法抵禦那些「擋不住的誘惑」。於是他們多半採取這樣一種態度:隨波逐流地接受一些數額不大的「好處」,但也不做太出格的事情。這在當時,就已經算很不錯了。


  不過,高尚的道德總是要受到表彰和鼓勵的。在道德水準普遍下降的情況下,就尤應受到讚揚。這種讚揚不但出於政治的需要,也出自不少人的內心。於是一些人又發現了一種沽名釣譽、投機倒把的好辦法:販賣道德。


  人臣的道德,除了忠以外,無非兩種,一是廉,二是直。無論何種,都能贏得聲譽並成為自己的政治資本。但靠廉潔來獲取「清名」,遠不如製造「直聲」來得便當快捷。具體的做法,是找一個題目去批評皇帝,犯下大不敬的罪,受到廷杖、降職、罷官、流放等懲罰,卻可以贏得「直臣」的名聲,為今後東山再起、名垂史冊打下基礎。這樣一種「苦肉計」,就叫做「訕君賣直」,也就是訕議人君、販賣正直。臣僚靠誹謗君父來博取聲名,當然決非帝國制度設計者的初衷,卻是這種制度的必然產物。因為如前所述,帝國的制度已經默認了官員可以過雙重生活,同時又堅持以道德治國,並不肯承認那道德不過只是門面。


  海瑞政敵的做法,便正是誣衊海瑞「訕君賣直」。這一手是很毒的。首先,海瑞之所以打不倒,就因為道德高尚。但如果被指控並確認為「訕君賣直」,那就不但毫無高尚可言,而且是最陰險最卑劣的小人,要遺臭萬年的。其次,萬曆最痛恨「訕君賣直」,有一個名叫鄒元標的監察官便曾受到這一指控。這一回如果能把這頂帽子扣在海瑞頭上,他可就永世不得翻身了。因此,他們在海瑞頭上扣了一大堆帽子,有「貶奪主威」、「損辱國體」、「詆毀孔孟」和「崇詭飾虛」等,總之是要把海瑞說成既驕且偽、賣主求榮的壞人。顯然,政敵們的預謀,是不但要把海瑞鬥倒,還要把他搞臭。


  幸虧海瑞行得正站得直,一身正氣無懈可擊,萬曆皇帝也還不算十分糊塗。在攻擊者和捍衛者爭辯了一段時間後,萬曆表態說:「海瑞屢行薦舉,故特旨簡用。近日條陳重刑之說,有乖政體,且指切朕躬,詞多迂戇,朕已優容。」至於海瑞的工作安排,他也同意吏部的意見:職務應予保留,但不應有所職司。萬曆批示說,海瑞「當局任事,恐非所長,而用以鎮雅俗、勵頹風,未為無補,合令本官照舊供職」。這就十分荒唐滑稽了:有著高風亮節的人只能「鎮雅俗、勵頹風」(說白了就是做擺設),而不能「當局任事」,豈非反過來說只有道德敗壞、作風不正的人才能擔此重任?看來,皇帝陛下本人對所謂「以德治國」,也已經喪失了信心。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1-2 17:42:01 | 顯示全部樓層
當然,這話也可以理解為:只有既道德高尚又長於任事的人才是國家棟樑。但,比較有操守的人已屬鳳毛麟角,又上哪兒找德才兼備者去?


  海瑞看到皇帝陛下的朱批,一定是傷心至極。因為這不但意味著他本人已成為帝國的擺設,就連綱常倫理、仁義道德這些從前被當作立國之本的東西,也被看作了帝國的擺設。於是他一連七次向皇上遞交了辭呈,但每次都為御批所不准。這就等於不死不活地把他晾在那裡了。哀莫大於心死,何況海瑞此時已是七旬老人。沒過多久,他就鬱鬱寡歡地死在任上。


  其實海瑞用不著那麼傷心。因為他要做的,原本就是難以成就的事。海瑞對此,應該說多少有點感覺。早在十六年前辭去官職時,他就說過:「這等世界做得成甚事業!」既然如此,做他作甚!


  海瑞臨終前一定死不瞑目。


  海瑞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他的理想並不空洞。往大裡說,是如杜甫所言:「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往小裡說,也不過就是消除腐敗而已。腐敗對國家對人民都沒有好處,政府為什麼要放任,皇帝為什麼要縱容?他想不通。

  當然想不通的。海瑞不可能知道,腐敗是權力造成的。權力,尤其是不受限制的權力,天然地具有導致腐敗的潛在可能性。道理很簡單:當一個人手中的權力可以輕而易舉地換取種種個人利益(金錢、美女),又不會受到任何限制和懲處時,有多少人能抵禦誘惑、潔身自好呢?這簡直就像給了一個人大把的鈔票,卻又不准他購買任何東西一樣困難。


  權錢交易在海瑞出山前多年便已普遍存在。當時甚至有這樣的生意:一些放債人故意把錢借給窮困的京官。因為該官一旦外放為地方官,收回的利息往往極為可觀。還有人借錢給人去買官,收效也一樣。顯然,這種生意之所以能夠開展,歸根結蒂就在於權力是可以換錢的。


  歷朝歷代的政治家們不可能不懂得這個道理。然而他們開出的藥方卻是訴諸道德,寄希望於各級官員的道德修養。他們的邏輯是:既然帝國規定只有道德的人才能擔任官吏,則官吏必不腐敗,因為腐敗是不道德的。這種想法如果不是自欺欺人,就是天真爛漫。用道德來制禦權力,根本就靠不住。首先,道德是一種軟控制,它只能訴諸良心,而一個人如果良心已喪,道德也就無可奈何。其次,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可以偽裝的。「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這樣的人我們並不少見。第三,個人的道德品質還是可能發生變化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一個人身邊全是貪官污吏,便很難保證這個人出污泥而不染。那麼,帝國有什麼辦法識別真偽呢?沒有。有什麼辦法防微杜漸呢?也沒有。


  根除腐敗的唯一途徑是限制權力。權力有一種自我擴張的傾向。如不加限制,就會惡性膨脹。一旦權力膨脹到無所不能的地步,腐敗就會不期而至。但為了治理國家,又不能沒有權力。消滅權力是無政府主義的想法。所以權力不能消滅,只能限制。如能有效地限制權力,就能較好地防止腐敗。


  海瑞極力想維護的那個制度卻不可能做到限制權力。權力是它的命根子,是它必須竭盡全力不惜代價予以保護的東西,怎麼會去限制?當然,它也會部分地限制權力,比如限制相權。但這種限制的目的,卻是要保證君權不致旁落。也就是說,它對權力的限制,是為了保證擁有不受限制的權力。這樣一種完全不受限制的最高權力———君權,正是導致一切腐敗的總根源。因為這種最高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權力,只有通過一個層層遞減的權力系統,才能行之有效地加以使用。我們帝國的幅員是那樣遼闊,人民是那樣眾多,君王的指令不可能直接下達於草民,草民也無法直接效忠於君王,各級官吏總是不可或缺的中間層。因此,任何一個獨裁的君王都不能不賦予下級官吏以一定的權力,至少必須保證他們對子民們擁有這項權力。這種權力同樣是不受限制的,至少在對人民使用時是不受限制的。


儘管歷朝歷代都有監察彈劾制度,但它往往會演變成權力鬥爭的工具。官員們互相攻擊互相指責,目的卻是為了攫取更大的權力。帝王們為了確保自己的君臨一切,則又往往採取坐山觀虎鬥的態度,結果權力不但未能受到限制,反而導致了新的腐敗。同時,為了讓官員們盡力效忠,也得讓他們有些好處,因此對一般性質的權錢交易和以權謀私,也只能睜眼閉眼,聽之任之,只有「太不像話」時,才出來收拾。顯然,沒有人民的監督,權力是不會受到限制的。唯其如此,儘管歷史上有不少帝王試圖根除或遏制腐敗,但最終總是不能完全徹底,因為根子就在他那裡。


  甚至專制制度本身就是最大的腐敗,最大的罪惡。因為它公然把私人侵犯公眾利益和無償佔有他人勞動,以及強姦民意、踐踏人權、任意殺戮等等都視為合法。君王一不高興,動輒便可謀人性命,抄人家財,比任何一個謀財害命的江洋大盜都有過之無不及。相比之下,貪官污吏們那點小打小鬧,又算得了什麼!


  在這樣一種制度下,依靠所謂「道德振興運動」來鏟除腐敗,不但根本不可能奏效,而且很可能會南其轅而北其轍。因為專制制度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為人有自我意識。建立在自我意識基礎上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則是道德行為的保證和前提。我們知道,善,只有當它發自內心時,才是真實的善,否則就是偽善。但一個人如果沒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則發自內心的善也就無從說起。道理也很簡單:他既然必須依附於他人、聽命於他人,自己完全不能作主,又哪來的「發自內心」?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1-2 17:44:13 | 顯示全部樓層
正是在這最根本之處,專制制度與道德原則背道而馳。道德原則要求獨立思考,專制制度要求絕對服從;道德原則要求自由選擇,專制制度要求依附他人。一個只知依附與服從的人是不會有什麼道德上的良心和責任的。當所有的人都被要求服從和依附於他人時,所謂是非善惡的判斷最終只不過是上級和君王一己的好惡。更何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他人,把他人的人格踐踏於腳下,這本身就不道德。


  最不道德的社會制度卻以道德相標榜,並把道德視為或說成是這種制度的存在依據,天底下沒有比這更荒唐悖謬的事情了。顯然,只要這種荒謬一天不被消除,道德的墮落和腐敗的滋生也就永遠無法避免。這種荒謬當然不是依靠海瑞個人的力量所能消除的。因為它是這種制度的「胎毒」,與生俱來,終其一生,甚至連海瑞這樣的人也不能不被其毒害並陷入荒謬:為了堅持自己的道德原則,他一直都在試圖堅持獨立的立場,不偏私,不阿黨,不拉幫結派,不同流合污,不依附權貴,不出賣良心,甚至不惜和皇帝作對。但他的獨立立場,卻又只能以忠誠於帝國的專制政權為前提。於是,他也只能落得如此下場:身上所有的道德含量都被抽乾,然後作為一個空洞的商標貼在這個政權的屁股上,以為粉飾。


  海瑞是不幸的,因為他的努力都是白費。海瑞又是幸運的,因為他的努力又並沒有白費。至少,對我們來說,是如此。


  海瑞,公元一五一五年生,一五八七年卒,按照當時的計算方法,享年七十四歲。


  海瑞去世後,南京人民奔走相告,如喪考妣。出喪那天,不少店鋪自動停止營業以示哀悼。許多與海瑞素不相識、非親非故的普通民眾也紛紛前往參加送葬。送葬的人們白衣白冠,哀聲不絕於道,延綿逶迤的隊伍竟長達一百多里。人們為這位善良、剛毅、正直、清廉的官員,獻上最誠摯的感激和哀思。


  海瑞的各種故事和傳說也迅速在民間傳頌,而且照例被神化。最有趣的一個故事是這樣的:萬曆年間,京城裡抓住了一個作祟的妖怪。皇帝審問他時,還十分囂張,朝中的大臣他一個也不怕。最後萬曆皇帝急了,說你再敢胡鬧,就把你送到南京海瑞那裡去!這個妖怪當時就嚇破了膽,再也不敢說一個字。


  看來,海瑞是終究得以作為清官和硬漢而名垂史冊了。但這並不是他的初衷。他的本願,是要清除腐敗,重振道德。然而腐敗滋生、道德墮落的根源既在制度,便是一萬個海瑞也無濟於事的。何況,在這種制度下,也出不了一萬個海瑞。


  就連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也做不到,但雍正皇帝卻做到了。詳見下章。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6 06:44 PM , Processed in 0.01892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