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MissC

糖尿病介紹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8-5-5 20:55:26 | 顯示全部樓層
八成五糖尿病患 血糖控制差
蘋果日報
【甯瑋瑜╱台北報導】



台灣每二十人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患者血糖普遍控制差。據國內最新研究,八成五第二型糖尿病患,在血糖長期控制指標的「糖化血色素(HbA1c)」,都超過國際建議的百分之六點五。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許惠?說,患者切勿輕忽,因為英國最新研究顯示,糖化血色素每增加一個百分點,中風、腎衰竭、失明等風險會增加一至三成。

許惠恒最近發表此調查。該調查由國內十七家醫院共同進行,去年一至六月為六百多位病患監測血糖。以標準較寬鬆的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化血色素應小於百分之七,有六成八超出標準。若以國際糖尿病聯盟要求的百分之六點五,不合格患者高達八成五。

許惠恒說,血糖控制差,可能與傳統藥物低血糖的副作用有關。近三成受訪患者抱怨心悸、冒冷汗、頭暈等低血糖副作用,少數甚至偷偷減藥,不利病情控制。

新藥副作用少較佳

馬偕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李淳權說,去年底衛生署核准一種降血糖新藥「佳糖維」(Januvia),不同於傳統藥物作用在胰臟、肝臟、肌肉或脂肪組織,而是作用在小腸,患者沒有傳統藥物的低血糖、體重增加等副作用。曾有一位患者糖化血色素在服用佳糖維後,從極為嚴重的百分之十一點九,降為七點三。不過此藥尚未獲健保給付,每日服用一次,一顆約六十元。

糖尿病小檔案

◎國內狀況:120萬人罹患,約7成須治療,用藥者7成血糖控制不佳
症狀:三多(尿多、喝多、吃多),疲倦、體重減輕、手腳麻、傷口不易癒合,但也可能無症狀
◎危險因子:家族史、肥胖、高血壓、高血脂
◎併發症:失明、中風、心血管疾病、神經病變、腎衰竭、足部潰瘍甚至截肢
◎注意之道:飲食控制,監測空腹血糖、餐後血糖,每3~6個月回診測糖化血色素。控制血壓、運動、服藥規律、避免菸酒
◎治療方式:口服藥物、胰島素
註:查詢相關內容可上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網站(http://www.dmcare.org.tw/)
資料來源:許惠恒醫師、李淳權醫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5-5 20:5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血糖機 控制血糖好幫手
中央社
記者陳清芳台北十六日電



居家醫療器材在母親期檔期促銷,血糖機是其中之一,醫師及營養師指出,血糖機是幫助控制病情的好幫手,每天測量及紀錄飯前及飯後血糖,可以掌握食物以及運動對血糖的影響,進用採行「低升糖指數」的飲食,可保持病情穩定。

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游能俊醫師指出,有些病患以為自己吃得少,應該不會對血糖影響,結果喝了一碗稀飯、一杯牛奶,血糖卻就升高,高雄還有個知名的神經外科醫師愛吃薯條,雖然忌口只吃兩根,吃完還是血糖高,只好多做運動來消耗。

吃得少不等於血糖不影響,諸如糊化的食物如稀飯、小米粥、白米、糯米、麵條、薯條、麵包等精製食品以及糖份高的水果、糖果、蛋糕等,所含的醣類能使血糖快速升高,這類食物就是高升糖指數的食物。

游能俊說,吃多了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只要體內胰島素的分泌速度太慢,趕不上血糖增加的速度,就會造成飯後血糖值的急速上升;對糖尿病患而言,除了注意脂肪及熱量攝取外,採用高纖蔬果、全穀類食物等低升糖指數,飯前飯後血糖緩降緩升。

萬芳醫院糖尿病衛教護理師邱妃杏指出,市售的血糖機價差懸殊,不見得愈貴愈準,而是要注意是否有校正調碼、避免試紙受潮,除可供糖尿病患使用之外,家族病史、肥胖等高危險群也可以用來監測血糖,調整飲食。

邱妃杏也說,糖尿病患的空腹血糖值應控制在七十到一百三十之間,飯後在一百八十以下,飯前飯後應相差在三十到六十之間,患者常常不知道該怎麼吃才好,會變得神經緊張,臨床上發現,多測量血糖反而可以讓他們知道不同種類的食物及攝取量對血糖的影響。

另外附加的意義就是運動的效果,運動會讓血糖下降,病患如果運動前測量血糖值低於八十,適當補充一杯奶、一片吐司等升糖點心,可避免因運動而造成低血糖,也可間接減少低血糖的危險。針對不愛運動的患者,也因為運動讓血糖下降,為了實際感受這種效果,每天要更勤加努力做運動,以測量血糖來觀察血糖。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5-5 20:58:00 | 顯示全部樓層
2008.04.30  中國時報
糖尿病患血糖失控 3成有低血糖困擾
朱立群?台北報導



 「醫生,我明明是糖尿病患,怎麼還會血糖低下?」國內醫師大規模調查指出,國內總計約120萬糖尿病患,近半年接受口服藥物治療期間,大約3成患者血糖過低,出現心悸、臉色蒼白、冒冷汗、頭暈、疲倦等症狀。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台中榮總內科主任許惠恒率領17家國內醫學中心26位糖尿病醫師,近日完成〈真實醫療環境下糖尿病管理的效能及照護形態〉調查報告,採樣609例糖尿病患者中,病人回報受低血糖困擾比例高達3成,推算全國約40萬病患有類似困擾。

 按血糖低下程度區分,推估國內40萬受低血糖之苦的糖尿病患裡面,7成患者屬「輕度」低下,2成2患者是「中重度」低下,「極重度」人數也逼近1成。

 許惠恒最近於紐約舉行的「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會議上發表上述研究成果,且交換各國研究後發現,國內受低血糖困擾的糖尿病患比例,與世界各國不相上下。

 許惠恒指出,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患接受傳統口服藥物治療期間,雖試圖控制血糖,但卻也得忍受服藥後血糖低下副作用的困擾。

 此外,抽查病患的紅血球糖化程度(「糖化血色素」)也發現,國內有近7成病患超過美國糖尿病學會設定的標準(7%);若以門檻更高的國際糖尿病聯盟標準(6.5%)為指標,不及格比例更高達8成5。

 許惠恒憂心表示,上述數據顯示國內約有7成糖尿病患,沒有達到理想的治療標準。

 綜合血糖低下與血糖控制兩個面向,許惠恒建議糖尿病患飯後1至3小時內不要從事激烈運動,才能避免血糖值下降太快。

 他也建議患者監測糖化血色素值,並提醒6%以內才是正常值。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5-5 21:00:56 | 顯示全部樓層
2008.04.30  中國時報
遺傳機率 2型糖尿病高於1型
朱立群?台北報導



 糖尿病分1、2兩型,一般人常認為「第1型糖尿病是天生的」。馬偕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李淳權澄清指出,與第1型糖尿病相較,第2型與遺傳的關係其實更為接近。

 第1型糖尿病又稱「胰島素依賴型」或「少年型」糖尿病,治療方式必須終身注射胰島素。第2型糖尿病又稱「非胰島素依賴型」或「成人型」糖尿病,患者胰臟仍能分泌胰島素,但有胰島素不足或胰島素抗組(敏感性不足)的問題。

 按遺傳機率來看,李淳權指出,母親為第1型糖尿病患者,遺傳給子代的機會是3%;若患者為父親,機會升高到6%。第2型糖尿病方面,雙親之一若為患者,疾病遺傳給子代機會是25%;若雙親皆為患者,遺傳的機會最高更可達50%。

 針對第2型糖尿病,一般都用口服藥物治療。李淳權表示,國內去年底首度出現可在腸胃道作用的藥物「DPP-4抑制劑」,有助於促進胰島素分泌。他說,人體內會分泌「腸泌素」,促進胰島素分泌;但人體小腸內的二月太基脢卻會破壞腸泌素,可說是胰島素的敵人。DPP-4抑制劑要幫助胰島素打擊敵人,增進胰島素的分泌。但目前「DPP-4」沒有健保給付,每顆自費費用高達台幣60元。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5-20 18:36:25 | 顯示全部樓層
屁股大糖尿症風險低 研究:皮下脂肪會促進新陳代謝
NOWnews
國際中心編譯



嫌自己屁股大?這可不見得是壞事!美國6日提出的研究發現,腰細、臀部大的梨形身材,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比較低。

研究指出,囤積在臀部的皮下脂肪有助於提高控制血糖的胰島素敏感度,實驗中將這種脂肪移植到老鼠腹部深層後,老鼠即使飲食和活動量都沒有改變,卻還是出現體重減少,脂肪細胞變小等現象。

負責這份研究的哈佛醫學院的康恩博士說:「這是很令人驚訝的結果。我們實際上發現這是有好處的,尤其是囤積在腹部時。」

康恩說,他的研究一開始是要了解為什麼脂肪囤積在部位不同,對新陳代謝疾病,例如糖尿病的風險也不同。過去研究已經了解,內臟脂肪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臟病風險;而臀部和髖部較大的梨形身材比較不容易罹患這類疾病,現在發現,這樣的效果可能就是因為皮下脂肪。

康恩說,「這是個重要的結果,不只因為這表示不是所有的肥胖都是不好的,也點出一個需要做更多研究的面向。」國內專家認為,這項研究還有待臨床實驗,但可能成為研發糖尿病新藥的方向。

哈佛的這份研究刊登在「細胞新陳代謝」期刊。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5-20 18:38:42 | 顯示全部樓層
糖尿病患 應格外留意足部健康
自由
文/葉俊廷(作者為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傷科主治醫師)



「我的阿嬤長期吃藥治療糖尿病,最近吃得較少,血糖也控制得還好。然而腳指頭卻一根、一根地黑掉,請問醫師怎麼辦?」這是急診室常可以聽到的開場白,甚至病人是以敗血症的嚴重情況急診,顯示糖尿病患的足部健康需要份外留心。

◎什麼原因會造成足部潰瘍?可簡單分為三大類:

●外傷引起的傷口感染。

●神經病變引起的足部麻木及感覺遲鈍造成的潰瘍。

●下肢末梢血液循環不良引起的足趾壞疽。

這些成因會彼此同時存在,使得治療更為複雜與棘手。

一旦發生糖尿病足,首先要先診視其末梢血液循環,並改善其狀況也是重建的基礎。

清創手術是在了解基本的末梢血液功能後,清除壞死與感染物的必要手術。然而血液循環不良者的傷口還是會持續惡化,因此要配合血管內膜的重建或血管繞道手術,才能遏止持續惡化的宿命。

◎常見的疑問是為何傷口越清越大洞?

這是因為糖尿病患的血液末梢循環不良,再加上之前損傷的組織無法復原,慢慢地出現壞死的組織。同時血液循環是一切癒合的根本,更是需要適當的血流至足部,傷口才有癒合的一天。

神經病變是足部潰瘍的隱形殺手,剛開始只是腳部反覆受傷,患者卻完全不知情。等到發現時,已經傷口潰瘍、流膿、發炎。

感染是糖尿病患最怕的問題,因為這些病友們的血糖常常控制不佳,足以造成本身的免疫機轉下降,白血球功能不彰,使得細菌能夠肆無忌憚的肆虐,逐步破壞組織。

因此預防重於治療,嚴格的控制血糖是治療糖尿病患目前最重要的基本概念。時時檢查自己的腳,或由家人輔助觀察腳部的情況。若有傷口,應儘早請醫師評估與治療。必要時,要轉至整形外科做傷口治療與評估。才能對患者的雙腳進行最好的照護。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5-20 18:43:46 | 顯示全部樓層
糖尿病患少吃多汁低纖水果
蘋果日報



水果是許多人愛吃的飯後甜點,但對於糖尿病患來說,卻必須擔心水果中的葡萄糖、蔗糖和寡糖會加速血糖上升,使病情失去控制。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王治元主任表示,通常愈易消化和吸收的食物,升糖指數就愈高,易使血糖上升。所以糖尿病患應選纖維量多的水果,如柳橙、鳳梨或芭樂,因這些水果的升糖指數較低,能避免血糖上升過快而引起血糖不穩的情況。


避免榨成果汁喝
王治元醫師表示,纖維會和糖分鎖在一起,減少糖分在腸道被吸收的份量,所以糖尿病患在挑選水果時,不要選高水分、低纖維或入口即化的水果,如西瓜、木瓜、香瓜等,升糖指數較高,腸道吸收快,血糖就會出現劇烈起伏,容易引起血糖控制不穩的問題。糖尿病患可多挑選富含纖維且水分較少的水果,由於纖維在腸道吸收較慢,不會使血糖快速上升,只要每次控制在約2顆柳橙的份量,可較不用擔心血糖不穩的問題。但要提醒的是,水果一定要和果肉一起吃,不要榨成果汁來喝,因為1杯250c.c.的柳橙汁,約需要8顆柳橙的份量,會嚴重超出限制的攝取量,應盡量避免。


水果盡量隨餐吃
為了避免血糖在短時間內大起大落,建議水果應隨餐吃,在吃完正餐後立即接著吃水果,能減少糖分吸收量。不建議在一個時間點內單獨吃水果,因空腹時吸收完整、快速,應該避免。書田診所家醫科醫師何一成提醒,夏天盛產的水果如荔枝、芒果,甜度很高,2顆荔枝等於1顆柳橙的熱量,加上纖維少,腸胃道吸收速度快,就會影響血糖。提醒糖尿病患若要吃水果,應以簡單為主,種類不要太複雜,每次吃1種,才能清楚是哪一種水果影響血糖;最好列張清單,每2、3個月更換清單內容,以免影響血糖升降。若要吃甜度較高的水果,每次的份量要控制在1個拳頭大的數量,如5顆荔枝、半根香蕉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5-20 18:46:07 | 顯示全部樓層
吃水果口乾 小心糖尿病
蘋果日報
記者陳柏因



注意症狀
一名四十歲女性愛吃水果,一年前發現吃完後常口乾舌燥、尿多、眼睛不適,甚至口腔黏膜發炎,當她吃到中醫認為較上火的水果如荔枝、芒果、龍眼時更嚴重,自認是燥熱體質而不以為意,直到近期做健檢,才發現早已罹患糖尿病卻不自知。
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說,甜度較高的水果通常是高升糖指數食物,會快速拉升血糖值,若吃完水果出現上述症狀,勿單純以為是燥熱體質而忽視病症。


過量恐使血糖飆高

糖尿病衛教協會秘書長、北醫附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說,水果富含果糖、膳食纖維、維他命C等,與易致血糖飆高的蔗糖不同,正常人每天應吃二至三份水果,糖尿病患也適用,但更應注意控制份量。如香蕉水分少,每份約相當於半根,西瓜水分多,每份約三百公克,糖尿病患一餐吃一份水果並無問題,但要留意過量可能使血糖飆高,導致病情控制不佳。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5-20 18:50:22 | 顯示全部樓層
肉毒桿菌素 減糖尿病神經痛
國內首度實驗 領先全球 藥效可達3個月

蘋果日報
【陳柏因╱台北報導】



糖尿病患常會手腳神經痛,甚至痛到半夜睡不著。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率國際之先,將用來治療皺紋、偏頭痛的肉毒桿菌素,注射在糖尿病患神經痛部位上,能減緩疼痛且藥效維持三個月。由於傳統止痛藥效果有限,此創新方式可望提供患者更多選擇。


更多選擇

北醫附醫神經內科醫師胡朝榮說,去年四月起收治十八名門診糖尿病患參與實驗,都是罹病逾三年且排除血管、腰椎疾病,神經傳導檢查證實確有神經痛者,其中一人還特地從高雄北上參加。


疼痛指數下降2分
胡朝榮說,此為雙盲交叉實驗,病患抽籤分組後,有些人先打肉毒桿菌素,三個月後改打安慰劑,先打安慰劑者則三個月後改打肉毒桿菌素,醫師和病患都不知抽籤結果。
為患者雙腳腳背注射肉毒桿菌素時,每腳約十二個皮下注射點、注射價值五千元的肉毒桿菌素,結果原本患者平均疼痛量表分數(最高十分,如生產時的疼痛,最低零分,即無痛)為七點二六分,注射後一個月即降至四點七分到五點二分,約下降二分,藥效維持三個月。
注射安慰劑者,三個月內疼痛分數仍維持約七點一五分。此實驗本身免費,由於效果不錯,實驗後仍有兩名病患願自掏腰包,要求繼續施打。
胡朝榮說,約三分之一糖尿病患有神經痛困擾,睡覺時手指、腳背會像觸電般麻麻的,以針灸、藥膏貼布治療效果有限,吃止痛藥又增加肝、腎負擔。他說,肉毒桿菌素常被用來除皺或治療偏頭痛,尚未核准用於治療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痛,此國內首度進行、國際無人發表過的實驗,將可能做為藥廠申請新適應症的前驅研究,已投稿國際醫學期刊。


醫生:安全性較高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說,糖尿病患有神經病變或神經疼痛的比例不低,但痛到會影響生活作息者並沒那麼多;曾有病患向他形容痛到「痠麻辣痛」,這些嚴重疼痛者都以抗癲癇、抗憂鬱症藥物,當成適應症外使用,但治療糖尿病神經痛效果並不明確,新療法可提供多一種選擇。
北榮神經內科醫師王署君說,肉毒桿菌素除用於抑制偏頭痛,也曾有研究用於治療皰疹後疼痛,因肉毒桿菌素能有效抑制神經傳導物質,也只會影響注射部位的周邊神經傳導,不直接抑制中樞神經運作,安全性較高,但北醫附醫的實驗規模小,仍待更多實驗找出最佳施打方法。


糖尿病患注意事項
.勿吃高油脂食物,避免高血脂症
.注意飲食總熱量攝取,多吃蔬果等高纖食物
.盡量少吃荔枝、芒果、龍眼、葡萄等高甜度水果
.避免體重過重,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勿超過24
.男性腰圍勿超過90公分,女性勿超過80公分
.做適當體適能運動,每天維持固定30分鐘運動習慣
.戒菸,因吸菸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每年至少接受一次血糖、尿蛋白、眼底檢查
.配合醫囑服藥控制血糖,勿擅自減藥、停藥
資料來源:糖尿病衛教學會、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何一成醫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5-20 18:51:10 | 顯示全部樓層
2008.05.13  中國時報
多吃高糖低纖水果 小心糖尿病
朱立群?台北報導


 有位40歲愛吃水果女子,連吃3天水果冰淇淋下午茶後,嘴角破皮,喉頭有發炎跡象。她問醫生是否夏天「上火」?醫生診斷後發現,根源是甜水果吃太多,更糟的是,病人罹患糖尿病卻不自知。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表示,一般人吃水果後,血糖會些微上升;糖尿病患者若1次吃大量水果,血糖更會急速飆升。他建議民眾不管體質為何,1餐1次吃水果量不要超過2個橘子大小,才不會讓血糖不穩、糖尿病惡化。

 至於如何判斷何種水果較適合糖尿病患者,何一成建議參考「升糖指數」(GI值);也就是說,與吃葡萄糖相較,吃下食物後,體內血糖上升的情形。

 何一成表示,升糖指數較高者,具有以下缺點:

 飢餓感快速來臨:千萬不要以為多吃水果可以充飢!

 過度刺激胰島素分泌:胰臟操勞過度,恐會加速糖尿病提早來臨。

 糖尿病患者容易血糖急速上升,導致糖尿病惡化。

 水果怎麼吃才健康?何一成指出,升糖值較高的食物有纖維少、甜度高等特色,香蕉、鳳梨、荔枝、木瓜、芒果、龍眼等,傳統認為容易「上火」水果皆屬此類。升糖值較低食物具高纖維、低甜度特徵,例如番茄、櫻桃、葡萄柚等。至於水梨及蘋果雖是高纖高甜的水果,但內含的山梨醇不易被腸胃道吸收,因此雖然口感甜,但不易影響果糖波動。

 何一成提醒,水果要照3餐吃,萬萬不可「3餐做1餐吃」;水果食用量也必須適當,才能吃出健康。

 較高升糖指數水果:榴槤、荔枝、龍眼、木瓜、葡萄、奇異果、香蕉、鳳梨、西瓜

 較低升糖指數水果:柑橘、桃子、水梨、蘋果、葡萄柚、櫻桃、番茄、草莓、芭樂


醫師釋疑 水果飯後吃較好

 近來關於吃水果時機的討論紛亂,一說飯前吃水果營養吸收較好,且能飽足食慾;另一說則認為應按照傳統「先飯後果」,才能有助消化。看到這裡,水果下口前,您迷惑了嗎?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解答說:水果還是飯後吃較好,雖然進入腸道後水果營養吸收會減少20%至25%,但可避免空腹吃較酸的水果傷胃。再者,正餐與水果若能限量節制,也不會有「吃太飽」的問題。

 柿子、番茄,及檸檬(汁)等較酸的水果,不宜飯前空腹吃。他說,柿子、番茄含單寧酸,與胃酸交互作用會變成硬塊。而柳丁、草莓、鳳梨、等水果較酸,飯前空腹下肚,對胃並不友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5-20 18:57:26 | 顯示全部樓層
香港中大研究指減肥手術有效治療糖尿病
中央社
記者王曼娜香港十三日電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今天公布的研究發現,接受減肥手術的糖尿病患者大部分病情明顯改善,其中一半人無需再接受藥物治療。

中大醫學院外科稱學系和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最近進行兩項減肥手術對糖尿病人影響的研究,分析了一百二十二名接受胃內水球手術及七十三名進行腹腔鏡束胃帶手術病人的情況。

研究顯示,七十三名接受腹腔鏡束胃減肥手術的糖尿病人,平均在兩年內減輕體重二十公斤,相當於減去多餘體重的三成五。當中七成二糖尿病患者的病況有明顯改善,超過一半人無需再接受藥物治療。

至於一百二十二名接受胃內水球治療減肥手術的病人中,平均體重減輕十公斤,約有四成糖尿病人的病況受控,但一年半後,有七成病人體重出現反彈。

中大醫學院上消化道外科主任吳國偉表示,嚴重肥胖(超出體重指標三成)的人,患糖尿病風險比正常人高四倍,減輕體重可以改善糖尿病病情。

他又說,在減肥手術中,腹腔鏡束胃減肥手術比較有效,而胃內水球減肥手術未如理想。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5-20 18:58:37 | 顯示全部樓層
糖尿病患服靈芝 助降血糖
蘋果日報
【許佳惠╱台北報導】



台中榮民總醫院研究發現,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連續服用靈芝十二周後,有助於降低血糖。
中醫師表示,靈芝屬性偏涼,有助降低血管壁發炎的糖尿病患的血糖,但體質偏涼的患者並不適合服用,以免愈吃人愈疲憊。
台中榮總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許惠?以四十六位糖尿病患為對象,將其區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不停用既有藥物前提下,請實驗組每天口服三次、每次兩顆五百毫克靈芝膠囊,安慰組則吃安慰劑膠囊。

體質偏冷者不適用
十二周後發現,實驗組的飯後血糖值上升緩慢,尤其血糖原本控制不佳者,糖化血色素平均減少零點六,安慰劑組則增加零點四,顯示靈芝具有降血糖效果。許惠恒強調,該研究雖顯示靈芝可降血糖,但仍不足以取代藥物,只能作為輔助治療。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張家蓓表示,部分糖尿病患因血管壁發炎,導致血糖控制不易,屬性偏涼的靈芝,可發揮消炎作用,但這不適用於體質偏冷者;如服用靈芝後有口渴、口乾、心悸或吃完後感覺特別累,就不宜再用。

服用靈芝降血糖注意事項

.原有控制血糖藥物仍不可停用
.體質偏冷者、怕冷者,不適合用屬性偏涼的靈芝降血糖
.應選用經國家認證的膠囊劑型,含活性多醣體成分越多越好
.服用後若有口渴、口乾、心悸或感覺特別疲累,就不宜再用
資料來源:許惠恒醫師、張家蓓醫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5-23 18:23:11 | 顯示全部樓層
奇美醫院:糖尿病患注射胰島素 並非沒藥醫
中央社
記者張榮祥台南市二十日電



部份糖尿病患以為注射胰島素控制病情,等於是「沒藥醫」,奇美醫學中心表示,這是錯誤的觀念,注射胰島素是控制血糖最有效的一種藥物,且不用等到口服藥物失效才使用。

奇美醫學中心糖尿病衛教護理師柳素燕指出,台灣罹患糖尿病人口超過一百萬人,至少百分之二十的病患需要靠胰島素控制血糖,但有百分之三十的病患抗拒注射胰島素,許多人都是拖到血糖嚴重失控昏迷,才不得不接受胰島素的治療。

柳素燕表示,部份糖尿病患聽到醫師宣佈要注射胰島素,就好像法官宣判死刑一樣,多會採取抗拒的態度,有人誤以為糖尿病已到末期,才必須注射胰島素,也有人認為胰島素會破壞腎功能,更有人認為胰島素會像吸毒似地上癮,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

柳素燕指出,胰島素在於延緩胰臟功能被破壞的速度,糖尿病患胰臟功能每年以百分之四至五的比例喪失,胰島素可降低到百分之一以內,甚至維持現況,讓病患享受常人的生活,只要有效延遲併發症,患者將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5-23 18:26:06 | 顯示全部樓層
糖尿病患不舉 可能是嚴重心臟病警訊
中央社
台北二十日電



研究顯示,男性糖尿病患有不舉毛病,則罹患嚴重心臟病的風險升高,相較於無此困擾的糖尿病患,前者罹患心臟病的機率高達兩倍。

英國廣播公司引述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指出,糖尿病和勃起功能障礙的根本原因,可能都是血糖過高造成血管受損。專家建議,有不舉毛病的男士應該尋醫求診。

先前的研究已顯示,在男性第二型糖尿病患身上,大抵於出現心臟病症狀的大約三年前,會先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研究人員想要進一步探究這項關連。

研究人員召募二千三百零六名男性糖尿病患,其中僅超過四分之一有勃起功能障礙。但這些男性全都未曾出現任何明顯心臟病或中風徵兆。

在其後四年追蹤期間,有一百二十三名男子心臟病發作或死於心臟病、因動脈阻塞引發胸痛,抑或必須接受心臟繞道手術或心導管插入術。

相較於性功能正常者,有勃起功能障礙的男性落得此下場的機率約為兩倍。

主持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學唐俊業博士表示,「出現勃起功能障礙應該提醒病患和醫護人員,留心未來冠心病的風險。」

他說,高血糖濃度可能導致血管內部表面發炎,引發動脈硬化,造成兩條心臟動脈以及供應陰莖血液的動脈硬化。

此外,義大利四個醫學中心進行的另一項研究,聚焦於將近三百名男性,他們罹患糖尿病以及早期心臟病,其中有一百一十八人於研究伊始時已有勃起功能障礙,在其後四年,這批人出現諸如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等「嚴重心臟疾患」的機率高達兩倍,証實前述香港的研究結果。

但義大利的研究也顯示,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的病患,不論是否有勃起功能障礙,這類風險降低三分之一。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5-23 18:27:08 | 顯示全部樓層
破除糖尿病友迷思 胰島素不是嗎啡
自由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



有些糖尿病患者一聽到醫師建議注射胰島素治療,就誤以為用了胰島素之後就沒藥可用,甚至認為打胰島素像打嗎啡一樣會「上癮」,加上電台賣藥誤導「不必開刀、不必打針」,往往影響患者病情治療。

台南奇美醫學中心衛教護理師柳素燕表示,糖尿病患者在罹病幾年後,胰島細胞功能逐漸衰退,使得胰島素分泌不夠,必須補充外來的胰島素,預防糖尿病併發症,這與一般的藥物成癮或依賴不同,而且胰島素其實不是藥物,而是人體細胞分泌的一種荷爾蒙。

據她臨床經驗發現,不少糖尿病患誤以為糖尿病已到末期,才要注射胰島素,也有人誤解注射胰島素後會造成腎臟功能受損,一旦使用後,劑量會愈打愈重,因此有很多疑慮甚至拒絕,還有人退回醫師開的胰島素,形成另種健保浪費。

另外,坊間電台為了推銷宣傳保健藥品,誤導糖尿病防治觀念,就有患者一邊注射胰島素、一邊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干擾病情治療。

柳素燕表示,糖尿病人「過身」(死亡),主要是病情嚴重,以致出現如心臟病或中風等併發症,並不意味「打針致死」。另外,也有病人怕痛,或不知道如何執行,現在各種較新型的胰島素筆注射器方便攜帶使用,患者大可帶著它四處遊玩。

柳素燕表示,約30%病患強烈抗拒注射胰島素,許多患者都拖到血糖嚴重失控,甚至出現高血糖昏迷時,才不得不接受胰島素治療,其實胰島素可以有效降低血糖,糖尿病患者不要畏懼胰島素治療,唯有掌握黃金治療時機才能免於病情失控。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4 05:07 PM , Processed in 0.02277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