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patton

道德經釋義總匯-純陽真人釋義(紫?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5-22 22:27:19 | 顯示全部樓層
寵辱章第十三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 辱若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為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託天下.

註:此言名利之大害,教人重道忘身以袪累也。寵辱若驚者,望外之榮曰寵;謂世人皆以寵為榮,卻不知寵乃是辱,以其若驚。驚,心不安貌。貴大患若身者:崇高之位曰貴,即君相之位;謂世人皆以貴為樂,卻不知貴乃大患之若身。以身喻貴,謂身為苦本,貴為禍根,言必不可免也。此二句立定,向下徵而釋之曰:何謂寵是辱之若驚耶?寵為下,謂寵乃下賤之事耳。譬如僻倖之人,君愛之以為寵也,雖巵酒臠肉必賜之,非此,不見其為寵,及其賜也,必叩頭而噉之,將以為寵;彼無寵者,則傲然而立。以此較之,雖寵實乃辱之甚也,豈非下耶?故曰寵為下。且而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也,患失之。是則競競得失於眉睫之間,其心未嘗暫自安。由此觀之,何榮之有?故曰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此其所以寵是辱也。貴大患若身者,是以身之患,喻貴之患也。然身,乃眾患之本。既有此身,則飢寒病苦,死生大患,眾苦皆歸,必不可免,故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無身,則無患矣,故曰: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然位,乃禍之基也。既有此位,則是非交謫,冰炭攻心,眾譭齊至,內則殘生傷性以滅身,外則寇招尤以取禍,必不可逃。故日: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貴。無貴,則無患矣,故日貴大患若身。筆乘引王子搜,非惡為君也,惡為君之患也,蓋言貴為君之之患。莊子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祀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狐豚,豈可得乎。斯言貴為卿相者之患。老子言苟知身為大患不可免,則知貴為大患,亦不可免也。然且世人不知貴為大患,返以為榮,愛身取貴,以至終身之累,皆非有道之所為也。唯有道者,不得已而臨蒞天下,不以為己顯;雖處其位,但思道濟蒼生,不以為己榮。此則貴為天下貴,非一己之貴。如此之人,乃可寄之以天下之任。然有道者,處崇高之位,雖愛其身,不是貪位慕祿以自保,實所謂衛生存身以行道,是則愛身,乃為天下愛其身,非私愛一己之身。如此之人,乃可託以天下之權,若以此為君,則無為而治;以此為臣,則功大名顯,故道為天下貴也,故曰:貴以身為天下,則可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託於天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23 19: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為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為怳忽.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註:此言大道體虛,超乎聲色名相議之表,聖人執此以御世也。夷:無色也,故視之不可見。希:無聲也,故聽之不可聞。微:無相也,故搏之不可得。搏:取之也。此三者,雖有此名,其實不可致詰。致詰:猶言思議。由其道體混融而不可分,故為一。其上日月不足以增其明,故不皦. 皦,明也。其下爾暗不能以昏其體,故不昧。繩繩:猶綿綿不絕之意,謂道體雖綿綿不絕,其實不可名言,畢竟至虛,雖生而不有,故復歸於無物。杳冥之內,而至精存焉,故曰:無狀之狀;恍惚之中,而似有物焉,故曰:無象之象,是謂惚恍。此正(楞嚴)所謂 “罔象虛無,微細精想”耳。由其此體,前觀無始,故迎之不見其首;後觀無終,故隨之不見其後,此乃古始之道也。上皆歷言大道之妙,下言得道之人。然聖人所以為聖人者,蓋執此妙道以御世,故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吾人有能知此古始之道者,即是道统所係也,故曰: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紀:網紀,謂統緒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5 13:50:29 | 顯示全部樓層
不盈十五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若冬涉川。猶若畏四?。儼若客。渙若冰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敞不新成。


此言聖人體道深玄,故形神俱妙。人能靜定虛心,則故有常存也。莊子 嗜欲深者天機淺,蓋今世俗之人,以利欲熏心,故形氣穢濁麤鄙,固執而不化,不得微妙玄通,故天機淺露,極為易見,殆非有道氣象,皆是不善為士也。老子因謂古之善為士者,不淺露易見,乃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為不可識,最難形容,特強為之形容耳。然形容其行動也,豫若冬涉川,猶若畏四鄰。猶豫: 行不進貌。冬涉川: 謂不敢遽進。畏四鄰: 謂不敢妄動。此乃從容不迫之意。其威儀也,儼若客。儼: 謂蕭然可觀。若客: 謂謙退不敢直前。其氣也,渙若冰將釋。莊子 暖然似春 ,又云 冰解凍釋」,謂其氣融和,使可親愛之意。其外貌也,敦兮其若?。敦: 敦厚。樸: 無文飾也。其中心也,曠兮其若谷。曠: 空也。谷:虛也。外體敦厚樸素,而中心空虛寂定也。其?也,渾兮其若濁。渾,與混同,謂和光同塵也。蓋有道之士,心空無著,故行動威儀,氣象體段,胸次悠然,微妙玄通之若此。所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故可觀而不可識。世俗之人,以功名利祿交錯於前,故形氣穢濁,而不可觀。老子因而愍之曰: 孰能於此濁亂之中,恬退自養,靜定持心,久久而徐清之耶?蓋心水汨昏,以靜定治之,則清,所謂知澄濁水,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不能頓了,故曰徐清。人皆競進於功利之間,老子謂: 孰能安定自守,久久待時而後生耶?生: 乃發動,謂應用也。即聖人迫不得已而後應之意。筆乘謂老子文法多?韻。蓋清,生,盈,成,一韻耳。若言徐動,徐應,則不?矣。老子嗟歎至此,乃教之以守道之方,曰: 保此道者不欲盈。盈: 滿也。欲盈: 乃貪得無厭,不知止足之意。謂世人但知汨汨於嗜欲,貪得不足,殊不知天道忌盈,滿則溢矣,所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故此教之以不欲盈也。後乃結示知足之意,曰: 夫惟不盈,是以能敝不新成。敝: 故敝,物之舊者謂之敝。凡物舊者,最持久,能耐風霜磨折,而新成者,雖一時鮮明,不久便見損壞。老子謂世人多貪好盈,雖一時榮觀快意,一旦禍及,則連本有皆失之矣。惟有道者,善知止足,雖無新成之名利,而在我故有現成之物,則可常常持之而不失矣,故曰能敝不新成。觀子房請留辟穀之事,可謂能敞不新成者,此余所謂子房得老之用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6 15:12:50 | 顯示全部樓層
復命十六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此承上章要人作靜定功夫,此示功夫之方法也。致虛極守靜篤者: : 謂推致推窮之意。虛: 謂心體本來不動。世人不知外物本來不有,而妄以為實,故遂物牽心; 其心擾擾妄動,火馳而不返; 見利亡形,見得亡真,故競進而不休,所以不能保此道也。今學道工夫,先要推窮目前萬物,本來不有,則一切聲色貨利,當體全是虛假不實之事。如此推窮,縱有亦無。一切既是虛假,則全不見有可欲之相; 既不見可欲,則心自然不亂,而永絕貪求,心聞無事,如此守靜,可謂篤矣。故致虛要極,守靜要篤也。老子既勉人如此做工夫,恐人不信,乃自出己意曰: 我之工夫此亦無他術,唯只是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如此而己。並作: 猶言並列於前也。然此目前萬物本來不有,蓋從無以生有,雖千態萬狀,並列於前,我只觀得當體全無,故曰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復: 謂心不妄動也。向下又自解之曰: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意謂目前萬物雖是暫有,畢竟歸無,故云各歸其根。根: 謂根本元無也。物既本無,則心亦不有,是則物我兩忘,寂然不動,故曰: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命,乃當人之自性,賴而有生者。然人雖有形,而形本無形,能見無形,則不獨忘世,抑且忘身; 身世兩忘,則自復矣,故云: 靜曰復命。性,乃真常之道也,故云: 復命曰常。人能返觀內照,知此真常妙性,纔謂之明,故云: 知常曰明。由人不知此性,故逐物妄生,貪欲無厭,以取戕生傷性亡身敗家之禍,故曰: 不知常,妄作凶。人若知此真常之道,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此心自然包含天地萬物,故曰: 知常容。人心苟能廣大如此。則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其心廓然大公,則全不見有我之私,故曰: 容乃公。此真常大道,人若得之於內,則為聖; 施之於外,則為王,故曰: 公乃王。王乃法天行事,合乎天心,故曰: 王乃天。天法道,合乎自然,故曰: 天乃道。與天地參,故曰: 道乃久。人得此道,則身雖死而道常存,故曰: 沒身不殆。殆: 盡也。且此真常之道,備在於我,而人不知,返乃亡身殉物,嗜欲而不返,豈不謬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1 14:53:48 | 顯示全部樓層
知有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註】 此言上古無知無識,故不言而信,其次有知有識,故欺偽日生。老子因見世道日衰,想復太古之治也。太上下知有之者: 謂上古洪荒之世,其民渾然無偽,與道為一,全不知有; 既而混沌日鑿,與道為二,故知有之。是時雖知有,猶未離道,故知而不親。其世再下,民去道漸疏,始有親之之意。是時雖知道之可親,但親於道,而人欲未流,尚無是非譭譽之事。其世再下,而人欲橫流,盜賊之行日生。故有桀跖之非譭,堯舜之是譽。是時雖譽,猶且自信而不畏。其世再下,而人欲固蔽,去道益遠,而人皆畏道之難親。故孔子十五而志於學,至七十而方從心。即顏子好學,不過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可見為道之難,而人多畏難而苟安也。是時雖畏,猶知道之不敢輕侮。其世再下,則人皆叛道而行。但以功名利祿為重,全然不信有此道矣。老子言及至此,乃歎之曰:此無他,蓋由在上者自信此道不足,故在下者不信之耳。然民既巳不信矣,而在上者,就當身體力行無為之道,以?民信,清淨自正,杜民盜賊之心,可也; 不能如此,見民奸盜日作,猶且多彰法令,禁民為非,而責之以道德仁義為重,愈責愈不信矣,豈不謬哉!故曰: 猶兮其貴言。貴: 重也。此上乃歷言世道愈流愈下,此不乃想復太古無為之治。曰: 斯皆有為之害也,安得太古無為之治,不言而信,無為而成,使其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人人功成事遂,而皆曰我自然耶。蓋老氏之學,以內聖外王為主,故其言多責為君人者,不能清淨自正,?民盜賊之心,苟能體而行之,真可復太古之治。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2 09:59:50 | 顯示全部樓層
四有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此承上章言世道愈流愈下,以釋其次親之譽之之意也。大道無心愛物,而物物各得其所。仁義則有心愛物,即有親疏區別之分,故曰: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 謂聖人治天下之智巧,即禮樂權衡斗斛法令之事。然上古不識不知,而民自樸素; 及乎中古,民情日鑿,而治天下者,乃以智巧設法以治之。殊不知智巧一出,而民則因法作奸,故曰: 智慧出,有大偽。上古雖無孝慈之名,而父子之情自足。及乎衰世之道,為父不慈者眾,故立慈以規天下之父; 為子不孝者眾,故立孝以教天下之子; 是則孝慈之名,因六親不和而後有也。蓋忠臣以諫人主得名。上古之世,君道無為而天下自治,臣道未嘗不忠,而亦未嘗以忠立名; 及乎衰世,人君荒淫無度,雖有為而不足以治天下,故臣有殺身諫諍,不足以盡其忠者。是則忠臣之名,因國家昏亂而有也。此老子因見世道衰微,思復太古之治,殆非憤世勵俗之談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3 11:01:11 | 顯示全部樓層
樸素十九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智、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

此承前章而言智不可用,亦不足以治天下也。然中古聖人,將謂百姓不利,乃為斗斛權衡符璽仁義之事,將利於民,是所謂聖人之智巧矣,殊不知民情日鑿,因法作奸,就以斗斛權衡符璽仁義之事,竊以為亂。方今若求復古之治,須是一切盡去,端拱無為,而天下自治矣。且聖智本欲利民,今既竊以為亂,反為民害,棄而不用,使民各安其居,樂其業,則享百倍之利矣。且仁義本為不孝不慈者勸,今既竊以為亂,苟若棄之,則民有天性自然之孝慈可復矣。此即莊子所謂虎狼仁也,意謂虎狼亦有天性之孝慈,不侍教而後能,況其人為物之靈乎。且智巧之事,皆非樸素,乃所以文飾天下也,今皆去之,似乎於文則不足,於樸素則有餘,因世人不知樸素渾全之道,故逐逐於外物,故多思多欲。今既去華取實,故令世人心志,有所係屬於樸素之道。若人人果能見素抱樸,則自然少思寡欲矣。若知老子此中道理,只以莊子馬蹄胠篋作註解,自是超足。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4 15:03:42 | 顯示全部樓層
食母二十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似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此承前二章言聖智之為害,不但不可用,且亦不可學也。然世俗無智之人,要學智巧仁義之事。既學於己,將行其志。則勞神焦思,汲汲功利,盡力於智巧之間。故曰: 巧者勞而智者憂,無知者又何所求。是則有學則有憂,絕學則無憂矣。然聖人雖絕學,非是無智,但智包天地而不用,順物忘懷,澹然無欲,故無憂。世人無智而好用,逐物忘道,汨汨於欲,故多憂耳。斯則憂與無憂,端在用智不用智之間而巳。相去不遠,譬夫唯之與阿,皆應人之聲也,相去能幾何哉,以唯敬而阿慢。憂與無憂,皆應物之心也,而聖凡相隔,善惡相反,果何如哉!此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也。老子言及至此,恐世俗將謂絕學,便是瞢然無知,故曉之曰: 然雖聖人絕學,不是瞢然無知,其實未嘗不學也。但世俗以增長知見,日益智巧,馳聘物欲以為學; 聖人以泯絕知見,忘情去智,隨物離欲以為學耳。且夫聲色貨利,皆傷生害道之物,世人應當可畏者,我則不可不畏懼而遠之,故曰: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苟不知畏,汨沒於此,荒淫無度,其害非細,故曰: 荒兮其未央哉。央: 盡也。由是觀之,世人以增益知見為學,聖人以損情絕欲為學。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耳。眾人忘道逐物,故汨汨於物欲之間,酷嗜無厭,熙熙然如享太牢之味,以為至美; 方且榮觀不休,如登春臺之望,以為至樂。老子謂我獨離物向道,泊於物欲未萌之前,不識不知,超然無欲,故曰: 我獨泊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兆: 念之初萌也。嬰兒: 乃無心識愛惡之譬。孩: 猶骸骨之骸。未骸: 所謂骨弱筋柔,乃至柔之譬。眾人見物可欲,故其心執著而不捨。老子謂我心無欲,了無繫累,泛然應物,虛心遊世,若不繫之舟,故曰: 乘乘兮若無所歸。乘乘: 猶泛泛也。眾人智巧多方,貪得無厭,故曰: 有餘。我獨忘形去智,故曰: 若遺。遺: 猶忘失也。然我無知無我,豈真愚人之心也哉?但只渾渾沌沌,不與物辨,如此而巳。故俗人昭昭,而我獨昏昏。昭昭: 謂智巧現於外也。俗人察察,而我獨悶悶: 察察,即俗謂分星擘兩,絲亳不饒人之意。昏昏悶悶: 皆無知貌。我心如此,澹然虛明,若海之空闊不可涯量; 飂然無著,若長風之御太虛。眾人皆自恃聰明知見,各有所以。以: 猶自恃也。我獨無知無欲,頑而且鄙、亦似庸常之人而巳。然我所以獨異於人者,但貴求食於母耳。凡能生物者、謂之母; 所生者,謂之子。且此母字,不可作有名萬物之母的母字,此指虛無大道,能生天地萬物,是以道為母,而物為子。食: 乃嗜好之意。眾人背道逐物,如棄母求食於子。聖人忘物體道,故獨求食於母。此正絕學之學,聖人如此,所以憂患不能入也。前章絕聖棄智,乃無用之用; 此章絕學無憂,乃無學之學。後章孔德之容一章,乃無形名之形名耳。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5 11:28:51 | 顯示全部樓層
從道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此章言道乃無形名之形名也。孔: 猶盛也。謂道本無形,而有道之士,和氣集於中,英華發現於外,而為盛德之容。且此德容,皆從道體所發,即是道之形容也,故曰: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惚: 謂似有若無,不可定指之意。然且無象之中,似有物象存焉,故曰: 惚兮恍,其中有象; 恍兮惚,其中有物。其體至深至幽,不可窺測,且此幽深窈冥之中,而有至精無妄之體存焉,故曰: 窈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此正楞嚴所謂唯一精真。精色不沉,發現幽祕,此則名為識陰區宇也,學者應知。然此識體雖是無形,而於六根門頭,應用不失其時,故曰: 其中有信。此上皆無形之形,下言無名之名,謂世間眾美之名自外來者,皆是假名無實,故其名易去,惟此道體有實有名,故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也。閱: 猶經歷。甫: 美也,謂眾美皆具。是以聖人功流萬世而名不朽者,以其皆從至道體中流出故耳。其如世間王侯將相之名,皆從人欲中來,故其功亦朽,而名亦安在哉?唯有道者,不期於功而功自大,不期於名而名不朽,是知聖人內有大道之實,外有盛德之容,眾美皆具,惟自道中而發也,故曰: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9 09: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抱一二十二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此承前章言聖人所以道全德備眾美皆具者,蓋由虛心體道,與物無競,故眾德交歸也。曲: 委曲,即曲成萬物而不遺之意,謂聖人委曲以御世,無一事不盡其誠,無一人不得其所,譬如陽春發育萬物,雖草芥毫芒,春氣無不充足,若纖毫不到,則春氣不全。聖人之於人,無所不至,苟不曲盡其識,則其德不全矣,故曰: 曲則全。枉則直者: 屈己從人曰枉。直: 伸也。謂聖人道高德盛,則大有徑庭,不近人情; 若不屈己從人,俯循萬物,混世同波,則人不信; 人不信,則道不伸,由人屈而道伸,故曰: 枉則直。窪則盈者: 眾水所聚。地之最下者,曰窪。譬如江海最為窪下,故萬派皆歸,而聖人之心至虛至下,故眾德交歸,德無不備,故曰: 窪則盈。敞則新者: 衣之汙損曰敞。不敝,則不浣濯,不見其新以其敞乃新耳,以譬聖人忘形去智,日損其知見,遠其物欲,洗心退藏於密,欲不敞,則道不新,故曰: 敞則新。聖人忘知絕學,專心於一,故於道有得,故曰: 少則得。世人多知多見,於道轉失,故曰: 多則惑。是以聖人因愍世人以多方喪道,故抱一為天下學道之式。式: 法也。智巧衒耀於外曰見。自見者不明,故不自見乃為明耳,執己為必當曰是。自是者不彰,故不自是乃彰耳。彰者: 盛德顯於外也。誇功曰伐。自伐者無功,故不自伐乃有功耳。司馬遷嘗謂韓信,假令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於漢家勳,可比周召太公之徒矣,意蓋出此。恃己之能曰矜。長: 才能也。自矜者不長,不自矜者乃長耳。此上四不字,皆不爭之德也,惟聖人有之,故曰: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者。由其聖人委曲如此,故萬德交歸,眾美備具,故引古語以證之曰: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9 10:20:10 | 顯示全部樓層
同道二十三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有不信。

此章言聖人忘言體道,與時俱化也。希: 少也。希言: 猶寡言也。以前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由其勉?好辯,去道轉遠,不能合乎自然; 惟希言者,合乎自然耳。向下以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以比好辯者之不能久。然好辯者,蓋出憤激不平之氣,如飄風驟雨,亦乃天地不平之氣,非不迅激如人,特無終朝之久。且天地不平之氣,尚不能久,而?於人乎?此甚言辯之不足恃也。蓋好辯者,只為信道不篤,不能從事於道,未得玄同故耳。惟聖人從事於道,妙契玄同,無入而不自得,故在於有道者,則同於道; 在於有德者,則同於德。失者: 指世俗無道德者。謂至於世俗庸人,亦同於俗,即所謂呼我以牛,以牛應之,呼我以馬,以馬應之,無可不言,且同於道德,固樂得之,即同於世俗,亦樂而自得。此無他,蓋自信之真,雖不可,而世人亦未有不信者。且好辮之徒,嘵嘵多言,強聒而不休,人轉不信。此無他,以自信不足,所以人不信耳。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20 09:55:46 | 顯示全部樓層
不處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行作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此承前章言好辯者不能持久,猶如跂跨之人不能立行,甚言用智之過也。跂: 足根不著地也。跨: 闊步而行也。蓋跂者只知要?高出人一頭,故舉踵而立,殊不知舉踵不能久立。跨者只知要強先出人一步,故闊步而行,殊不知跨步不能長行,以其皆非自然,以此二句為向下自見自是自伐矜之譬喻耳。自見: 謂自逞己見。自是: 謂偏執己是。此一曲之士,於道必暗而不明。自伐: 謂自誇其功。自矜: 謂自恃其能。此皆好勝?梁之人,不但無功,而且速於取死。然此道中本無是事,故曰: 其在道也,如食之餘,如形之贅,皆人之所共惡。而有道之士,以謙虛自守,必不處此,故曰: 有道者不處,以其不能合乎自然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21 10:23:47 | 顯示全部樓層
混成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此承前言世俗之士,各以己見己是為得,曾不知大道之妙,非見聞可及,故此特示大道以曉之也。有物者: 此指道之全體,本來無名,故但云有一物耳。渾渾淪淪,無有絲毫縫隙,故曰: 混成。未有天地,先有此物,故曰: 先天地生。且無聲不可聞,無色不可見,故曰: 寂寥。超然於萬物之上,而體常不變,故曰: 獨立而不改。且流行四時,而終古不窮,故曰: 周行而不殆。殆: 窮盡也。天地萬物,皆從此中生,故曰: 可以為天下母。老子謂此物至妙至神,但不知是何物,故曰: 吾不知其名,特字之曰道,且又強名之曰大道耳。向下釋其大字。老子謂我說此大字,不是大小之大。乃是絕無邊表之大,往而窮之,無有盡處,故云: 大曰逝。向下又釋逝字。逝者: 遠而無所至極也,故云逝曰遠。遠則不可聞見,無聲無色,非耳目之所到,故云: 遠曰反。反: 謂反一絕跡。道之極處,名亦不立,此道之所以為大也。然此大道,能生天生地,神鬼神王; 是則不獨道大,而天地亦大; 不獨天地大,而王亦大。故域中所稱大者有四,而王居其一焉。世人但知王大,而不知聖人取法於天地,此則天地又大於王。世人但知天地大,而不知天地自道中生,取法於道,此則道又大於天地也。雖然,道固為大,而猶有稱謂名字,至若離名絕字,方為至妙,合乎自然,故曰: 道法自然。且而大道之妙,如此廣大精微,而世人豈可以一曲之見,自見自是以為得哉?此其所以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耳。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26 15:00:55 | 顯示全部樓層
輜重二十六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此誡君人者,當知輕重動靜,欲其保身重命之意也。然重字指身,輕字指身外之物,即功名富貴,靜字指性命躁字指慾之情。意謂身為生本,固當重者;彼功名利祿,聲色貨利,乃身外之物,固當輕者。且彼外物必因身而後有,故重為輕之根。性為形本,固至靜者。彼馳聘狂躁,甘心物慾,出於好尚之情者,彼必由性而發,故靜為躁之君。世人不知輕重,故忘身徇物,戕生於名利之門,不達動靜,故傷性失真,馳情於嗜慾之境。惟聖人不然,雖終日行而不離輜重。輜重: 兵車所載食者也。兵行而糧食在後,乃大軍之司命,雖千里遠行,深入敵國,戒其擄掠,三軍不致鼓譟以取敗者,賴其所保輜重也。聖人遊行生死畏途,不因貪位慕祿,馳情物慾,而取戕生傷性之害者,以其所保身心性命為重也,故曰不離輜重。縱使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之榮觀,但恬澹燕處,超然物慾之表,此其堯舜有天下而不與也。奈何後之人主,沉瞑荒淫於聲色貨利之問,戕生傷性而不悟,是以物為重而身為輕也,故曰: 身輕天下。奈何者,怪歎之詞。物重則損生,故曰: 輕則失根。慾極則傷性,故曰: 躁則失君。君,謂性也。莊子養生、讓王,蓋釋此篇之意。子由本云: 輕則失臣。然臣字蓋亦指身而言。齊物以身為臣妾,以性為真君,源出於此。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27 14:25:55 | 顯示全部樓層
襲明二十七
善行無轍?。善言無瑕?。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此言聖人善入塵勞,過化存神之妙也。轍?: 猶言痕?。世人皆以人我對侍,動與物競,彼此不忘,故有痕?。聖人虛己遊世,不與物忤,任物之自然,所謂忘於物者物亦忘之,彼此兼忘,此行之善者,故無轍?。瑕?: 謂是非辨別,指瑕?之意。聖人無意必固我因人之言: 然,然; 不然,不然; 可,可; 不可,不可,未嘗堅白同異,此言之善者,故無瑕?。籌策: 謂揣摩進退,算計得失利害之意。聖人無心御世,迫不得己而後應,曾無得失之心,然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此計之善者,故不用籌策。關鏈: 閉門之具,猶言機關也。世人以巧設機關,籠羅一世,將謂機密而不可破,殊不知能設之,亦有能破之者。歷觀古之機詐相尚之士,造為勝負者,皆可破者也。唯聖人忘機待物,在宥?生,然以道為密,不設網羅,而物無所逃,此閉之善者,所謂天下莫能破,故無關鍵而不可開。繩約: 謂繫屬之意。世人有心施恩,要以結屬人心,殊不知有可屬,亦有可解。然有心之德,使人雖感而易忘,所謂賊莫大於德有心。聖人大仁不仁,利澤施乎一世,而不為己功,且無望報之心,故使人終古懷之而不忘,此結之善者,故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處世,無不可化之人,有教無類,故無棄人; 無不可為之事,物各有理,故無棄物。物: 猶事也。如此應用,初無難者,不過承其本明,因之以通其蔽耳,故曰: 襲明。襲: 承也,猶因也。莊子庖丁游刃解牛,因其固然,動刀甚微,騞然巳解,意出於此。觀留侯躡足附耳,因偶語而乞封,借四皓而定漢,以得氏之用,故其因事處事,如此之妙,可謂善救者也,其他孰能與之?故世之善人,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善人之資,由其飾智矜愚,修身明汙,故皆知師之可貴。擇類而教,樂得而育,故皆知資之可愛。若夫聖人為舉世師保,而不知其師之可貴,化育億兆,而不知其資之可愛,所謂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忘己難。此雖在智者,猶大迷而不知,況淺識乎。斯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是謂要妙。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2 02:32 PM , Processed in 0.02311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