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自印度獨立以後,廢除了種姓制度,印度憲法(英語:Constitution of India)明文規定不准階級歧視,但是種姓制度對今天的印度社會特別是印度農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響。種姓層級最高的婆羅門不及人口的4%,卻佔有七成的司法權及接近半數的國會席次。就算在天災時,賤民亦飽受歧視,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同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爾邦的阿拉里亞發生水災,然而由於阿拉里亞為賤民的集中地,災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協助,令大量災民死於水災當中[17]。
批評
無論在印度境內或境外,皆有許多對種姓制度的批評[18]。這些批評有些出自印度教教徒,有些則不是。
歷史上的批評
釋迦摩尼與笩駄摩那,兩位受人敬重的佛教與耆那教創始人,或許都反對任何形式的種姓結構。許多虔誠派運動時期的聖人如拿那克、卡比爾(英語:Kabir)、采坦耶(英語:Chaitanya Mahaprabhu)、賽古魯奈安涅希瓦(英語:Dnyaneshwar)、阿克那斯(英語:Eknath)、羅摩奴闍(英語:Ramanuja)與杜卡拉姆(英語:Tukaram)拒絕接受所有以種姓為基礎的歧視並接受所有來自種姓的教派。許多印度教改革者如辨喜與實諦·賽·巴巴(英語:Sathya Sai Baba)相信印度教無種姓制度容身之地。15世紀聖人羅摩難陀(英語:Ramananda)也接受所有種姓成為他的信徒,這其中包括賤民。上述的聖人大都贊同中世紀時反對種姓精神的虔誠派運動。難陀那,一位低種姓的的印度教祭司,也拒絕接受種姓精神並接受達立特[19]。一些其他的印度教運動同樣歡迎低種姓成為他們的信徒,這些最早是成為虔誠派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