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MissC

【秋日養生特輯】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0-10-21 17: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季溫補 4茶飲改善過敏
搭穴位按摩 舒緩鼻塞皮膚癢

蘋果日報
報導╱張佩玉 攝影╱王文廷、吳朝奎




入秋後空氣逐漸變得乾燥,中醫師莊雅惠表示,入秋後因鼻子、皮膚過敏問診的人數,較夏天增加約3成,可用添加黨參、薄荷、桂圓、沙參等藥材的茶飲,舒緩鼻塞、鼻涕及咳嗽等症狀,而皮膚出現乾癢、紅腫情況者,則可喝加入薏仁、茉莉、何首烏、菊花等材料的茶飲,幫助潤膚止癢,以下茶飲一般體質皆可飲用;另可搭配穴位按摩,緩解鼻子及皮膚的不適情況。


茶飲這樣做

以下茶飲皆為將藥材加2000c.c.水,泡約半小時後以大火煮滾,再轉小火煮約1小時後,熄火燜約10分鐘,過濾後加少許冰糖、蜂蜜或紅糖調味即可飲用,可分2天喝完,每日飲用次數不限。
註:薄荷、荊芥及茉莉花、菊花等材料於熄火前加入。


鼻子過敏

黨參薄荷茶
材料:黨參3錢、麥冬5錢、防風1.5錢、紅棗3錢、薄荷1錢
功效:黨參益氣強肺、麥冬潤肺,防風可袪風及抗敏,薄荷助清涼解毒,紅棗能補氣及促進血液循環。
適用對象:易鼻塞、流鼻水及頭痛者。

桂圓沙參茶
材料:黃耆1.5錢、沙參5錢、桂圓5錢、桔梗2錢、珠貝2錢。
功效:黃耆補中益氣、沙參可滋養潤肺、桂圓則有助暖體、補血,桔梗及珠貝有助於止咳、化痰。
適用對象:易有鼻涕倒流、咳嗽等症狀的人。

印堂穴
作用:袪風清熱、開鼻竅及醒腦,可改善鼻塞、頭痛及頭暈等症狀。
位置:雙眉連線的正中間點。
按法:以指腹按壓,每次按約1~3分鐘,每日次數不限。
MN04_026.jpg

迎香穴
作用:袪風散寒、止癢、疏通鼻竅,改善過敏性鼻炎、鼻塞、乾癢及噴嚏等不適。
位置:鼻翼兩側與法令紋的交界處。
按法:以指腹按壓,每次按約1~3分鐘,每日次數不限。
MN04_027.jpg


皮膚敏感

薏仁茉莉茶
材料:淡竹葉3錢、白茅根3錢、薏仁5錢、荊芥2錢、茉莉花2大匙。
功效:淡竹葉具清熱、鎮靜功效,白茅根可涼血,薏仁袪風利濕、改善濕疹,荊芥能解熱、止癢。
適用對象:皮膚紅癢、有水泡、濕疹等問題者。

首烏菊花茶
材料:何首烏3錢、蜜黃精5錢、玉竹5錢、菊花2錢、浮萍1錢。
功效:何首烏解毒,蜜黃精養血潤膚,玉竹滋陰退熱,菊花可解熱,浮萍能袪風止癢。
適用對象:皮膚因乾燥而流血或有脫屑、搔癢情況者。
特別配方:易腹瀉者可加茯苓3錢,便秘者則可以蜂蜜調味。

曲池穴
作用:消腫及止癢,改善皮膚紅癢、濕疹等狀況。
位置:將手肘彎曲成直角,在肘彎橫紋的頂端處。
按法:以指腹按壓,每次按1~3分鐘,每日次數不限。
MN04_030.jpg

三陰交穴
作用:滋陰養血,調補肝腎及止癢,緩解皮膚過敏、紅疹及搔癢感。
位置:小腿內側、足內踝骨往上約4指橫幅處。
按法:以指腹按壓,每次按1~3分鐘,每日次數不限。
MN04_031.jpg


醫師說

飲食均衡加運動 增抵抗力
(中醫師 莊雅惠)
注意營養均衡及運動,幫助增抵抗力,飲食宜清淡少刺激,居家環境要清潔、乾爽,避免灰塵等造成過敏;皮膚乾癢者趁沐浴後肌膚微濕時,速擦乳霜潤膚。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0-21 17:09:56 | 顯示全部樓層
天涼吃火鍋 高血壓患者勿喝湯
蘋果日報



國民健康局統計,台灣約有400萬名高血壓患者,每年以10萬人幅度增加。

營養師林佩燁表示,高血壓患者的飲食需控制鈉離子攝取量,提醒患者吃火鍋時應忌食燕餃、貢丸等加工肉品,盡量以肉片、海鮮、蔬菜等新鮮食材為主,火鍋料在烹煮時所含油脂、鹽分會溶於湯中,因此不宜喝火鍋湯,以免攝取過多鹽分及油脂,導致血壓上升並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沾醬也需控制鹽分
高血壓患者吃火鍋時,還需注意沾醬鹽分是否過高,沾醬也不要用沙茶醬或豆瓣、辣椒、味噌等醬料,改以蔥、薑、蒜等辛香料及醋等來調配沾醬,醬油也是加愈少愈好,有些人會用低鈉鹽醬油取代一般醬油,但部份低鈉醬油的是以鉀取代鈉,有高血壓又有腎臟問題者則不宜食用。


高鉀食物控制血壓
無腎臟疾病的高血壓患者,可攝取鉀含量高的食物如芹菜、竹筍、菠菜、菇類、番茄和奇異果等,減少鈉離子堆積體內,以免多餘水分滯留增加血管壓力。火腿、香腸、肉鬆等加工肉品及蜜餞、醬瓜等醃漬品不建議吃,若想吃零食,可吃原味的高纖或蘇打餅乾,但餅乾上灑鹽粒的調味款則需避免。隨著天氣轉涼,高血壓患者起床最好先披件外套,起身及下床動作勿過快,防止因溫差過大及突然用力使血管收縮劇烈而引發中風。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0-21 17:10:22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季濕度溫度變化大 惱人鼻過敏治療有方
中時
張舜燕?台北報導



台灣時序已進入秋季,一天之內的氣溫變化大,清晨往往低溫有涼意,中午卻出現大太陽而酷熱逼人,此時過敏性鼻炎患者最難過!一名自稱是嚴重過敏一族的妙齡小姐,最近不僅鼻涕流不停、不斷擤鼻涕,臉龐上的黑眼圈又深又重,最近她在網路上聽聞一項消息,不當的擤鼻涕很可能會對腦部造成壓力,一不小心有可能會改變腦壓,甚至造成眼壓過高,令她擔憂不已。

秋風吹起,晨昏之間溫度及濕度變化甚大,平日患有鼻過敏的人們極易產生適應上的困難,台北市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暨宏仁診所院長李宏信就指出,病患的鼻子就像是氣象台,天氣變化之前,這些過敏症狀,如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等病症就會發作。若是出現連續打噴嚏的症狀,可以服用抗組織胺,現在有長效劑型,一天只需服用一顆,無嗜睡、頭暈等副作用,不會影響到病人的課業或工作。

至於鼻塞症狀,使用鼻噴劑能改善,不過長期受鼻過敏所苦的患者,往往已經產生抗藥性,會讓藥劑的效果隨使用時間增長而遞減。針對長期受鼻過敏影響的病患來說,若是藥物及噴劑治療無效時,可選擇手術治療,目前臨床上有一般開刀、紅外線、冷凍、雷射、電刀熱灼及微創等方式來治療鼻過敏。

關於擤鼻涕的動作,若是錯誤地大力擤,的確會造成鼻黏膜受到刺激而腫脹,甚至造成顱腔壓力增大,使人頭昏腦脹,最嚴重的還可能引起鼻竇炎或中耳炎。最安全的方式,請不要緊捏住鼻子,採取輕壓單側的方法,由鼻腔將氣緩緩吐出,就能避免對頭部造成傷害。至於鼻過敏引起的黑眼圈問題,主要是由於鼻腔黏膜腫大,壓迫到從眼眶回流的血液,導致血液循環變差,以至於眼睛下方肌膚出現暗沉黑青,形成較黑且較深的黑眼圈。

對於頑固且久治不癒的鼻過敏病患,若是已接受各種治療無效,可建議接受鼻過敏神經截除術。此項治療發表於1970年,經過多年來的技術改良,現在是以電波熱透底層根部的方式來處理,截除黏膜底層的神經及血管,以期達到不易復發的目的,其特點是不必開刀、傷口小、免住院,一般門診局部麻醉就可進行,病患的接受度高。根據台北中山醫院的資料顯示,有千餘例病患接受此項治療,鼻過敏症狀大約可改善八成,對於長期為鼻過敏所擾的病人來說是一大福音。

天氣驟然變化,前來門診就醫的鼻過敏或感冒病患增加約三成,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因為鼻過敏和感冒的症狀類似一般感冒,小朋友初次出現過敏反應時,家長往往會誤以為罹患感冒,因此錯失了治療黃金期。如果家族史裡有過敏體質反應,而且咳嗽持續一周以上者,請病患務必盡速就醫,避免病情惡化,或是引發氣喘或嚴重鼻過敏等症狀。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0-21 17:10:59 | 顯示全部樓層
天氣多變 防頭暈 眩暈
避免菸酒咖啡 注意保暖及通風

蘋果日報
報導╱張佩玉、張雅淳 攝影╱高凱新



入秋後天氣多變,耳鼻喉科醫師林鴻清表示,溫差大、病毒感染等因素,都可能讓頭暈、眩暈症狀變明顯,除了找出病因對症下藥,也需注意保暖及維持室內空氣流通,讓呼吸、循環順暢,並攝取抗氧化蔬果如小番茄、柳丁加強免疫力,避免菸酒、咖啡、巧克力等刺激性飲食,以免血管收縮、腦部循環變差,加劇頭暈、眩暈等不適情況。


先了解

頭暈 頭昏腦脹、腳步不穩。成因有壓力、偏頭痛或憂鬱焦慮、睡眠障礙等,或因腦部血液循環不佳造成。老年人神經退化,自主神經失調也會誘發。
眩暈 有天旋地轉、周遭環境在動的感覺,或有噁心、嘔吐症狀,因內耳前庭病變引起,如耳石脫落症、內耳積水引發的梅尼爾氏症,病毒感染造成前庭神經炎。


提醒你

中風危險群小心
小腦、腦幹中風會以眩暈症狀表現,若本身屬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族群且之前無眩暈病史者,若突然出現眩暈且持續好幾天,應就醫檢查為宜,尤其老年人更要注意。

聽力減損速就醫
當眩暈合併突發性耳聾或單耳聽力減損的狀況時,可能是病毒感染或內耳血管堵塞致內耳中風,若有此情況宜盡速就醫診療。

依病因對症下藥
引發頭暈、眩暈的原因多,若因代謝症候群引起頭暈,要控制血糖、血脂與血壓;梅尼爾氏症可藉服藥改善,耳石脫落症可以耳石復位物理治療。


這樣做

維持通風及保暖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乾淨,可減少頭暈、眩暈發作機會,開窗外,可用空氣濾淨機改善空氣品質,另可帶小外套,以免出入室內外因溫度變化引發頭暈等不適。

起床緩慢勿過快
睡眠時血壓低,起床過快易頭暈,老人可能因而中風、跌倒骨折,醒後應先躺30秒,再慢慢起身坐著30秒,然後將腳放下30秒,並稍微扭動手腳促進血液循環。

早睡助代謝正常
又稱「戰鬥荷爾蒙」的腎上腺素晚上11點後下降,天亮後漸上升,晚上11點前應就寢,並睡足6~8小時,避免作息失衡使荷爾蒙分泌失調、代謝異常,有助減少頭暈眩暈發作。

忌食刺激加工品
菸酒及咖啡、巧克力、紅茶、可樂等含咖啡因飲食易讓血管收縮,使腦部循環不佳。含鈉量高的罐頭、醃漬食品易讓水分堆積,內耳積水會加劇眩暈症狀。

出現不適要休息
頭暈眩暈發作時要休息一下再活動。耳石脫落症常在扭頭看後視鏡時產生眩暈感,應至安全處停車休息;梅尼爾氏症患者有眩暈感時要服藥,以免引起嘔吐。

抗氧化增免疫力
多攝取含抗氧化劑的新鮮蔬果,如小番茄、橘子、柳丁等,可增加免疫力,減少病毒感染機會,降低罹患眩暈病症如前庭神經炎的可能,對健康也有幫助。


專家說

藥物副作用 也會引發頭暈
(耳鼻喉科醫師 林鴻清)
藥物服用不當或過量也會導致頭暈,如降血壓藥、利尿劑、降血糖藥,可能使血壓、血糖過低而頭暈,應照醫師指示用藥。



[ 本帖最後由 MissC 於 2010-10-21 05:13 P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0-21 17:12:16 | 顯示全部樓層

秋燥風寒侵體歹落眠 冬來怕病磨
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不小心受到秋燥風寒所影響,晚上容易睡不好。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江昱寬表示,傳統中醫認為,秋天屬「燥」,這時候若是感冒,臨床上比較容易出現所謂「秋燥」的病理證型,往往會影響到睡眠,所以患者經常睡不好,治療上常用酸棗仁湯、歸脾湯、溫膽湯、天王補心丹等處方,助眠以「和」為原則。

江醫師指出,現在天氣轉涼,原本涼爽的天氣應該是最能幫助入睡的氣候,但如果這時候沒有好好地休息,讓身體恢復正常狀態,對於身體健康的影響就會變很大,例如感冒等上呼吸道疾病,治療上必須以滋潤的方式來柔和藥性,進而加強人體免疫力。

江昱寬醫師進一步指出,人與自然界要互相配合,才能順應自然的養生之道,這是中醫的觀點,因此,維持身體的健康狀態跟睡眠有很大的關係,若秋天的睡眠品質不良,不僅可能減低身體的抵抗力,緊接而來的冬天的生活也可能受到干擾。許多人因為溫差變化就容易感冒,這也跟睡眠不佳有很大的關連性。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失眠病患若屬陰陽不調者,也就是受到作息不正常影響,生理時鐘常被事情擾亂,但這種症狀較單純,只是不好睡,入睡後還是可以睡到天亮,算是較輕微的睡眠障礙;若屬虛勞不眠者,常因生活緊張、壓力等因素導致失眠,入睡後往往睡的淺,容易醒過來,應著重調節自律神經,同時舒解壓力。

若屬心神不寧者,常有不安、躁動、體虛或精神性的失眠,整體來說治療上需要安神鎮靜,或從其它臟腑調養的間接處理方式來調理。另外,還有因為疼痛等疾病症狀或噪音等環境因素所影響而導致失眠,這些因素也要一併考慮。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0-21 17:14:21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季濕度溫度變化大 惱人鼻過敏治療有方
中時
張舜燕?台北報導




台灣時序已進入秋季,一天之內的氣溫變化大,清晨往往低溫有涼意,中午卻出現大太陽而酷熱逼人,此時過敏性鼻炎患者最難過!一名自稱是嚴重過敏一族的妙齡小姐,最近不僅鼻涕流不停、不斷擤鼻涕,臉龐上的黑眼圈又深又重,最近她在網路上聽聞一項消息,不當的擤鼻涕很可能會對腦部造成壓力,一不小心有可能會改變腦壓,甚至造成眼壓過高,令她擔憂不已。

秋風吹起,晨昏之間溫度及濕度變化甚大,平日患有鼻過敏的人們極易產生適應上的困難,台北市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暨宏仁診所院長李宏信就指出,病患的鼻子就像是氣象台,天氣變化之前,這些過敏症狀,如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等病症就會發作。若是出現連續打噴嚏的症狀,可以服用抗組織胺,現在有長效劑型,一天只需服用一顆,無嗜睡、頭暈等副作用,不會影響到病人的課業或工作。

至於鼻塞症狀,使用鼻噴劑能改善,不過長期受鼻過敏所苦的患者,往往已經產生抗藥性,會讓藥劑的效果隨使用時間增長而遞減。針對長期受鼻過敏影響的病患來說,若是藥物及噴劑治療無效時,可選擇手術治療,目前臨床上有一般開刀、紅外線、冷凍、雷射、電刀熱灼及微創等方式來治療鼻過敏。

關於擤鼻涕的動作,若是錯誤地大力擤,的確會造成鼻黏膜受到刺激而腫脹,甚至造成顱腔壓力增大,使人頭昏腦脹,最嚴重的還可能引起鼻竇炎或中耳炎。最安全的方式,請不要緊捏住鼻子,採取輕壓單側的方法,由鼻腔將氣緩緩吐出,就能避免對頭部造成傷害。至於鼻過敏引起的黑眼圈問題,主要是由於鼻腔黏膜腫大,壓迫到從眼眶回流的血液,導致血液循環變差,以至於眼睛下方肌膚出現暗沉黑青,形成較黑且較深的黑眼圈。

對於頑固且久治不癒的鼻過敏病患,若是已接受各種治療無效,可建議接受鼻過敏神經截除術。此項治療發表於1970年,經過多年來的技術改良,現在是以電波熱透底層根部的方式來處理,截除黏膜底層的神經及血管,以期達到不易復發的目的,其特點是不必開刀、傷口小、免住院,一般門診局部麻醉就可進行,病患的接受度高。根據台北中山醫院的資料顯示,有千餘例病患接受此項治療,鼻過敏症狀大約可改善八成,對於長期為鼻過敏所擾的病人來說是一大福音。

天氣驟然變化,前來門診就醫的鼻過敏或感冒病患增加約三成,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因為鼻過敏和感冒的症狀類似一般感冒,小朋友初次出現過敏反應時,家長往往會誤以為罹患感冒,因此錯失了治療黃金期。如果家族史裡有過敏體質反應,而且咳嗽持續一周以上者,請病患務必盡速就醫,避免病情惡化,或是引發氣喘或嚴重鼻過敏等症狀。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0-27 17:32:27 | 顯示全部樓層
天氣多變 防頭暈 眩暈
避免菸酒咖啡 注意保暖及通風

蘋果日報
報導╱張佩玉、張雅淳 攝影╱高凱新



入秋後天氣多變,耳鼻喉科醫師林鴻清表示,溫差大、病毒感染等因素,都可能讓頭暈、眩暈症狀變明顯,除了找出病因對症下藥,也需注意保暖及維持室內空氣流通,讓呼吸、循環順暢,並攝取抗氧化蔬果如小番茄、柳丁加強免疫力,避免菸酒、咖啡、巧克力等刺激性飲食,以免血管收縮、腦部循環變差,加劇頭暈、眩暈等不適情況。


先了解

頭暈 頭昏腦脹、腳步不穩。成因有壓力、偏頭痛或憂鬱焦慮、睡眠障礙等,或因腦部血液循環不佳造成。老年人神經退化,自主神經失調也會誘發。
眩暈 有天旋地轉、周遭環境在動的感覺,或有噁心、嘔吐症狀,因內耳前庭病變引起,如耳石脫落症、內耳積水引發的梅尼爾氏症,病毒感染造成前庭神經炎。


提醒你

中風危險群小心
小腦、腦幹中風會以眩暈症狀表現,若本身屬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族群且之前無眩暈病史者,若突然出現眩暈且持續好幾天,應就醫檢查為宜,尤其老年人更要注意。

聽力減損速就醫
當眩暈合併突發性耳聾或單耳聽力減損的狀況時,可能是病毒感染或內耳血管堵塞致內耳中風,若有此情況宜盡速就醫診療。

依病因對症下藥
引發頭暈、眩暈的原因多,若因代謝症候群引起頭暈,要控制血糖、血脂與血壓;梅尼爾氏症可藉服藥改善,耳石脫落症可以耳石復位物理治療。


這樣做

維持通風及保暖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乾淨,可減少頭暈、眩暈發作機會,開窗外,可用空氣濾淨機改善空氣品質,另可帶小外套,以免出入室內外因溫度變化引發頭暈等不適。

起床緩慢勿過快
睡眠時血壓低,起床過快易頭暈,老人可能因而中風、跌倒骨折,醒後應先躺30秒,再慢慢起身坐著30秒,然後將腳放下30秒,並稍微扭動手腳促進血液循環。

早睡助代謝正常
又稱「戰鬥荷爾蒙」的腎上腺素晚上11點後下降,天亮後漸上升,晚上11點前應就寢,並睡足6~8小時,避免作息失衡使荷爾蒙分泌失調、代謝異常,有助減少頭暈眩暈發作。

忌食刺激加工品
菸酒及咖啡、巧克力、紅茶、可樂等含咖啡因飲食易讓血管收縮,使腦部循環不佳。含鈉量高的罐頭、醃漬食品易讓水分堆積,內耳積水會加劇眩暈症狀。

出現不適要休息
頭暈眩暈發作時要休息一下再活動。耳石脫落症常在扭頭看後視鏡時產生眩暈感,應至安全處停車休息;梅尼爾氏症患者有眩暈感時要服藥,以免引起嘔吐。

抗氧化增免疫力
多攝取含抗氧化劑的新鮮蔬果,如小番茄、橘子、柳丁等,可增加免疫力,減少病毒感染機會,降低罹患眩暈病症如前庭神經炎的可能,對健康也有幫助。


專家說

藥物副作用 也會引發頭暈
(耳鼻喉科醫師 林鴻清)
藥物服用不當或過量也會導致頭暈,如降血壓藥、利尿劑、降血糖藥,可能使血壓、血糖過低而頭暈,應照醫師指示用藥。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0-27 17:32:59 | 顯示全部樓層
5茶飲 舒緩感冒症狀
秋天要潤肺 多吃白色食物

蘋果日報
報導╱張雅淳、許芷維




秋意漸濃,溫差越來越大,許多人容易在這種季節交替的時候感冒,自行開業中醫師莊雅惠表示,氣候轉涼,人體的陽氣也逐漸衰微,因此格外容易感冒,她特別針對喉嚨痛、鼻塞流鼻水、打噴嚏、頭痛昏沉、咳嗽等,設計5 道簡易茶飲,讓你在感冒初期就能立刻舒緩症狀,莊雅惠中醫師建議,喝茶飲的同時也要趕緊就醫,才會復原得更快。在飲食原則方面,由於中醫理論中,秋天主要對應的器官是肺,應多吃白色食物潤肺,因此可多吃白蘿蔔、山藥、雞肉、洋菇等。


茶飲
以下5道茶飲做法相同,先將材料分為4份,每份加250c.c.熱開水沖泡,燜約3~5分鐘,即可飲用,一天可喝2~4份。另外,若是平時排便不暢,可再加磨碎決明子3錢來潤腸通便;若有脹氣、腹瀉問題,則可再加藿香3錢。

緩喉嚨痛 清熱解毒茶

材料:黃菊花、金銀花各3錢,防風、薄菏、桑葉各2錢、適量蜂蜜。
功效:黃菊花可祛風清熱、解毒,金銀花消炎鎮痛,防風抗菌鎮痛,薄荷散熱,桑葉涼血,蜂蜜能鎮靜安眠。

治鼻塞 殺菌通鼻茶
材料:蒼耳子3錢、辛夷3錢、白芷2錢、薄菏1.5錢、1.5錢。
功效:蒼耳子可發汗通鼻,辛夷能殺菌消炎,白芷解熱,薄荷可散熱解毒,甘草袪痰止咳。

打噴嚏 祛風消炎茶
材料:荊芥3錢、蒼耳子2錢、防風3錢、黃芩1.5錢、桑葉3錢。
功效:荊芥可祛風散邪,蒼耳子可發汗通鼻,防風抗菌鎮痛,黃芩抗菌消炎 ,桑葉祛風涼血。

解頭痛 發汗解熱茶
材料:川芎3錢、羌活3錢、紫蘇3錢、黃菊花2錢、葛根3錢。
功效:川芎有活血袪瘀、袪風止痛功能,羌活能使人發汗,紫蘇可散寒,黃菊花可祛風清熱,葛根發汗解熱。

抗咳嗽 化痰止咳茶
材料:紫蘇3錢、杏仁3錢、前胡3錢、桔梗1.5錢、黃芩3錢。
功效:紫蘇發汗散寒,杏仁能化痰,前胡降氣止咳,桔梗化痰排膿,黃芩抗菌消炎。


飲食

可吃白蘿蔔 山藥
中醫理論中,秋天主要對應的器官是肺,再加上氣候較為乾燥,因此涼潤身體、保護呼吸系統是首要養生原則,建議可多吃白色食物,例如白蘿蔔、山藥。

避辛辣 菸酒
天氣變涼,人體的陽氣也比較弱,若要進補,莊雅惠中醫師建議選擇溫陽的中藥材,例如黨參、紅棗、麥冬,另外,也要避免飲食過於辛辣、或抽菸喝酒,以免耗氣傷陰。


醫師說

勿空腹喝水
(莊雅惠中醫師)
秋天較為乾燥,容易令人口乾舌躁,寒性體質的人要特別注意,不要空腹喝水,以免腹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0-27 17:33:47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冬時節 當心乾燥性濕疹上身
自由
文?陳宥任(作者為台南市慶恩中醫診所院長)




「醫師,我最近感覺皮膚很癢,洗完澡後,癢的感覺更明顯…。」張阿嬤在門診中,主訴她的症狀;詢問病史後發現,她很喜歡洗澡,一天要洗很多次,而且水溫都很熱,飲食清淡,但油脂攝取不足。

觸診發現,她的皮膚乾澀,脈沉澀,舌淡暗,這是典型因為肝血不足引起的乾燥性濕疹,也就是冬季癢,開給她補血藥物調理體質,並給予適當衛教後,症狀已改善。

冬季癢又稱為乾燥性濕疹,以前是老年人或是中年人在秋冬時,最常見的皮膚病;現在因為上班族常待冷氣房加上運動量少,導致皮膚血液循環不佳,也很常發生乾燥性濕疹,尤其是身體較瘦的女性族群,在秋冬時節,身體常不自覺癢起來,或是到了晚上,蓋上溫暖舒適的棉被,卻覺得好像有許多蟲子在皮膚上爬來爬去,渾身不自在。

體質多屬肝血腎水不足

皮膚水分來自體內的血液循環供給,換季時,氣溫變化不穩定,導致皮膚表面微血管血液供應不穩定,加上秋天的節氣是屬於燥氣,體表水分很容易蒸發,氣溫下降又會使皮膚出油量減少,沒有足夠的皮脂來防止水分蒸發,導致皮膚表面的保護力變差,產生刺癢感。

以中醫角度來看,乾燥性濕疹病人多屬於肝血腎水不足的體質,也就是身體缺乏「濡養滋潤」身體的作用,這是中、老年人常見體質。現在年輕人則因為工作常在冷氣房,喜歡吃燥熱食物,熬夜、晚睡、少運動,也很容易造成這種肝腎不足的體質。

中醫治療乾燥性濕疹會從調補病人的肝血為主,再依病人的情況酌加活血或健脾藥物,另外,調整生活作息也很重要。

◎冬季癢患者生活注意事項:

●飲食不宜過度清淡,適量地攝取油脂是必需的,例如適量食用一些堅果類食物或橄欖油、苦茶油。

●適量補充水分。

●減少洗澡次數(但一天至少一次,給予皮膚必要的水分滋潤),水溫不可過熱,少用肥皂,或只用適合乾性皮膚的肥皂、沐浴乳。

●沐浴後,應塗抹含油性高的保養霜如綿羊油、凡士林等補充不足的油分。

●運動有益改善血液循環;泡腳也有益改善身體循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0-27 17:34:23 | 顯示全部樓層

秋風起 乾眼症病患增3成
蘋果日報




秋風起,氣候變得乾燥,眼科醫師王甯加指出,乾燥天氣與風,會使原本有乾眼症、淚液分泌較少的人眼睛乾澀加重,近日到門診求診的病患增加3成。「乾眼症」是眼科常見的疾病之一,眼睛淚液分泌量不足,或是淚液過度蒸發,都會造成乾眼症,眼睛會乾澀、紅腫發癢,也易怕風、畏光,對外界刺激敏感,建議除了每天至少喝水1500C.C.,出門應戴眼鏡防風,若需騎機車,最好戴全罩式安全帽。


防乾澀出門戴眼鏡
正常的眼睛表面有一層淚液,眨眼時,可讓淚液均勻分布在眼角膜及結膜上,形成潤滑保護膜,淚液中也存在許多抗微生物物質,可防禦外部感染,如淚液不足,容易使角膜受傷,引起結膜炎。王甯加醫師建議,在天氣乾燥時,有乾眼症的人出門最好戴眼鏡,避免風直接吹到眼睛,產生刺激,如要戴隱形眼鏡,也要減少配戴時間,每天不要超過8小時,避免眼睛乾燥時,隱形眼鏡滑動不易而損傷角膜。


電腦族用眼過度也易乾
除季節因素,長時間用眼,也容易罹乾眼症,例如使用電腦工作,專注看螢幕時,眨眼次數會由每分鐘22次降至7次,使眼球表面水分蒸發過多,造成眼睛乾澀。使用電腦時,要讓眼睛多休息,每看電腦1小時,要休息5至10分鐘,也可在電腦旁放杯熱水,增加周邊濕度,以減輕眼睛不適。在室內,要避免面對冷暖氣出風口或窗口,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幫助淚液分泌。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0-27 17:35:47 | 顯示全部樓層
秋補4茶飲 除疲勞添活力
搭穴位按壓 促進循環提升陽氣

蘋果日報
報導╱張佩玉 


   

中醫師鄒瑋倫說,入秋後天氣轉涼,加上日照時間減少,人體陽氣逐漸變弱,需更多休息時間來恢復體力,若睡眠與休息不足,疲累感會更明顯,除了每天需睡足6~8小時,可喝加入五味子、甘草等藥材的茶飲,幫助滋陰健脾、改善疲勞,若想增強體力與醒腦,則用石菖蒲、人參、刺五加等藥材入茶;再透過穴位按壓,促進血液循環、助陽氣升發,緩解疲累及提神。


消除疲勞

五味麥冬飲
材料:五味子10克、三七15克、麥冬30顆。
作用:五味子滋陰強壯,三七強肝補腎,麥冬潤肺。
做法:所有材料加1000c.c.水以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煮20分鐘。
用法:將茶飲分成2次飲用,早晚各喝1杯。

甘草蜂蜜水
材料:甘草10片、蜂蜜約1茶匙。
作用:甘草疏肝健脾,蜂蜜助潤心肺,所含蛋白質、胺基酸可增元氣除疲勞。
做法:甘草加500c.c.水燜10分鐘,變溫後加蜂蜜。
用法:可回沖2~3次,晚上10點前飲用,避免睡前喝利尿而影響睡眠。

泡腳法
作用:促進末梢血液循環,並藉熱度刺激腳底的湧泉穴,消除疲勞、安神定心。
方法:臉盆加約38~41℃的溫熱水後,雙腳泡約15分鐘;也可將五味麥冬飲殘餘的藥渣用滷包袋裝好後放入,加強除疲勞效果。
MN07_024.jpg

陽池穴
作用:增強體內血液循環,並且改善疲勞狀態。
位置:手背腕關節中央、於凸起的腕骨內側有一凹陷處。
按法:以指腹按約15~20下,每天3~4次;洗澡時也可用蓮蓬頭沖穴道約1~2分鐘。
MN07_025.jpg


增強體力

遠志菖蒲茶
材料:遠志20克、石菖蒲20克。
作用:遠志具安心定魂功效,可改善浮躁、焦慮;石菖蒲可通竅明目,有助醒腦與增強記憶力。
做法:材料加500c.c.水燜泡約10分鐘,再加少許紅糖或蜂蜜調味。
用法:可回沖2~3次,晚上6點前喝為宜,以免影響入眠。

人參五加飲
材料:高麗參或東洋參3~5片、刺五加10克。
作用:高麗參、東洋參及刺五加可補充元氣、增加細胞含氧量,並且能恢復體力,較不容易疲勞。
做法:材料加500c.c.水燜泡約10分鐘,再加少許紅糖或蜂蜜調味。
用法:人參味濃,回沖次數不限,晚上6點前飲用為宜,以免影響入眠。

光明穴
作用:助陽氣升發,增強腦力及體力。
位置:足部外側踝骨往上約7指橫幅處。
按法:以指腹或原子筆蓋重壓約5秒再放開,按30~40下,每天3~4次。
ap0701.jpg

百會穴
作用:增進體內血液循環,改善氣虛及精神萎靡、乏力的狀態。
位置:頭頂正中央凹陷處。
按法:將食指、中指併攏後,以指腹輕敲約10下,每天1~2次。
MN07_028.jpg


醫師說

泡澡可緩解疲勞
(中醫師 鄒瑋倫)
泡澡可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水溫38~40℃、較體溫略高即可,泡15分鐘後休息約10分鐘,重複進行3次,泡完後要擦乳液保濕,以免皮膚乾癢。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1-3 19:50:23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天食療5寶 養生潤肺
蘋果日報
報導╱張雅淳、張佩玉





秋天養生首重潤肺,中醫師莊雅惠推薦養生5寶,分別是花椰菜、白木耳、冬瓜、豆腐、白蘿蔔,以這些食材設計適合全家人的養生菜餚,以下菜餚皆為4人份。


花椰菜 生津止渴
花椰菜有增加食慾、促進消化、生津止渴、解熱毒等功效,同時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B群、胡蘿蔔素、纖維質。

時蔬總燴
功效:花椰菜屬平和食物,再搭配溫性食物的紅蘿蔔,可補氣滋潤、養血明目,增強免疫力。
材料:白花椰菜、綠花椰菜各1碗,紅蘿蔔片半碗,鹽及香油適量。
做法:炒鍋中放些許油,將食材與鹽、香油一起翻炒,加入些許太白粉水,稍微勾芡後即可食用。


白木耳 清涼潤肺
白木耳具有清涼潤肺、健胃整腸、生津止渴等功效。莊雅惠中醫師表示,白木耳含有多種營養素,但由於含滋潤膠質,咳嗽、痰多及易腹瀉者不宜多食。

生津銀耳羹
功效:白木耳屬涼性食物,搭配平和食物黑豆、溫性食物紅棗,可同時滋補肺、腎,滋陰強壯,潤膚美白。
材料:白木耳3兩,紅棗16顆,黑豆5錢,冰糖適量。
做法:白木耳泡軟,將去籽紅棗、黑豆放入紗布袋中,鍋中加5000c.c.水以大火煮滾,去除浮沫轉小火再煮1小時,加冰糖調味,熄火燜15分鐘放涼。


冬瓜 利水消腫
莊雅惠中醫師表示,冬瓜具有利水消腫、定喘袪痰等功效,冬瓜因不含脂肪,且含鈉量低,是常用的減肥食品,也可降低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

冬瓜海帶湯
功效:冬瓜屬涼性食物,搭配同屬涼性食物的海帶,以及平和食物豬肉、柴魚片,溫性食物薑,可清熱解毒。
材料:冬瓜半斤,豬肉片半碗,海帶1碗,薑3片,柴魚片、鹽、太白粉及香油各適量。
做法:冬瓜切片,豬肉片加鹽、些許太白粉備用,在鍋中加3000c.c.水,放入冬瓜、海帶、柴魚片煮開後,加豬肉片及薑片,煮滾後加鹽及香油等調味料即可。


豆腐 滋陰潤燥
豆腐具有生津止渴、滋陰潤燥,莊雅惠中醫師表示,豆腐不含膽固醇,又有豐富卵磷脂,可預防心血管疾病,而且含有胺基酸,更可保護肝臟。

補血豆腐雞湯
功效:豆腐屬涼性食物,搭配溫性食物雞腿、薑,可補血益氣,也適用婦女經後調理,加些許米酒可促進血液循環。
材料:豆腐1盒、雞腿2支、薑2片、米酒2湯匙、鹽巴適量。
作法:豆腐切塊,再將雞腿切塊後,以熱水汆燙去血水。在鍋中加入3000c.c.水,將雞腿、豆腐、薑一起放入鍋中煮約1小時,最後加入鹽、米酒即可食用。


白蘿蔔 化痰止咳
白蘿蔔可生津止渴、健胃消食、化痰止咳,含有蛋白質、纖維質、維生素C、B群、鈣、磷等營養素,也可潤澤頭髮。

養生關東煮
功效:白蘿蔔屬涼性食物,搭配平和食物小排骨、茼蒿、包心菜卷以及溫性食物蔥、薑,可滋補五臟、健運脾胃。
材料:白蘿蔔4兩、包心菜卷、金針菇、茼蒿各2兩、薑3片、蔥2支、小排骨1碗、米酒適量、鹽及柴魚片少許。
做法:白蘿蔔去皮切塊,和小排骨、薑、蔥、柴魚片、米酒及2500c.c.水,一起燉煮45分鐘,除了白蘿蔔及小排骨外,撈除其他材料後再加入包心菜卷及金針菇,煮開後加入茼蒿及鹽,水滾後即可食用。


醫師說

體弱孩童勿喝冷飲
(莊雅惠中醫師)
秋天早晚溫差大,要注意保暖,即使突然出現「秋老虎」的酷熱天氣,也不可貪涼喝冷飲,尤其是體弱多病的小孩,更需避免。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1-3 19:50:48 | 顯示全部樓層
入秋頭皮易敏感 落髮增2成
蘋果日報



換季天氣變化大,讓頭皮敏感、發炎機會增加,皮膚科醫師黃美月表示,入秋後因落髮問題求診的人數,較夏天增加約2~3成,原因在氣候由熱轉涼,頭皮的皮脂腺分泌降低而出現乾燥、發炎情況,除了會讓髮根毛囊的支撐力變弱,毛囊黑色素母細胞的血液循環也會變差,導致毛囊不健康,進而引發落髮問題,而每天掉髮量在100根以內屬正常範圍,若超過可能屬異常掉髮,宜至皮膚科進行診治。


按摩頭皮助循環
黃美月醫師建議,秋冬洗頭至少間隔3天,以免因頭皮過乾、刺激皮脂腺過度分泌,反而影響到毛囊黑色素母細胞正常的血液循環及代謝;洗頭時則可用指腹輕按摩頭皮約3~5分鐘,促進血液循環,使用潤髮乳及髮蠟等造型產品時,也要避免接觸到頭皮,以免當中的化學成分及油脂堵塞毛囊,造成感染或發炎,提高落髮機率。


少吃刺激性食物
掉髮嚴重者,可在醫師指示下服用柔沛治療,另可搭配照射於頭皮的低能量雷射療程,加強血液循環及活化毛囊,完整療程約14~16周,每周進行1~2次,每次約1000~2000元。日常飲食部分,太甜、辛辣及油炸等刺激性食物,易刺激雄性荷爾蒙分泌,導致頭皮不正常出油而讓落髮機會增加,應盡量少吃。另外,還要避免陽光直射頭皮,因紫外線會讓頭皮真皮層中的膠原纖維斷裂,使毛囊支撐力減弱,外出時最好戴帽子或撐傘,隔絕紫外線傷害。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1-3 19:51:13 | 顯示全部樓層
入秋乾涼 富貴手 汗皰疹 增3成
蘋果日報
報導╱張佩玉 攝影╱翁玉信



  
秋涼時節,手部易乾澀、脫皮,皮膚科醫師黃美月表示,本月因手部敏感求診的人數,較上個月增加約2~3成,主要以富貴手及汗皰疹兩大問題為主。富貴手主要是油脂分泌不足引起,皮膚會嚴重乾裂、流血,汗皰疹則因季節交替、代謝變慢導致汗腺阻塞,指腹或指頭側邊的皮膚會有紅癢症狀。除了用類固醇藥物治療,平時應注意不要太常洗手及過度摩擦手部,以減少刺激,並勤用護手霜等潤澤手部,為皮膚增添油脂屏障。


這樣做

洗手勿過度摩擦

除非必要如上完廁所等,洗手不宜太頻繁,以免乾癢情況加劇。洗手動作要輕柔,再用擦手紙輕按壓吸乾水分,勿用力摩擦造成刺激及角質層過度增厚,使皮脂腺及汗腺被堵塞,讓敏感症狀變嚴重。

霜狀保濕品鎖水
平常洗手後需勤擦護手霜保濕,建議選油脂含量高的霜狀產品,潤澤度較夠,液狀的嬰兒油等保濕品因水性成分比例高、容易蒸發,較難維持長效保濕力,沒有常補充反而會讓手變乾。

保鮮膜加強滲透
手部嚴重乾澀的人,除了隨時擦護手霜維持潤澤,黃美月醫師建議,睡前塗護手霜或凡士林後,可用保鮮膜包覆手部來增加封閉性,讓保濕成分能滲透到皮膚深層,加強滋潤效果。

2層手套防刺激
做家事或用手部工作如打電腦鍵盤時,最好戴2層手套保護皮膚,內層先戴棉質手套、外層戴塑膠手套,注意不要單戴塑膠手套,以免當中的化學成分刺激手部而引發接觸性皮膚炎。

飲食補膠原蛋白
皮膚易乾的秋冬季節,可吃豬腳筋、豬皮、木耳、海參等食物,補充膠原蛋白及油脂,並且每天喝約2000~
2500C.C.的水,讓皮膚維持足夠油分及水分,減少乾澀、敏感或小細紋等情況發生。


醫師說

避免用含皂產品
(皮膚科醫師 黃美月)
洗手乳不宜用起泡性強的含皂類型,選不起泡、溫和的胺基酸類產品較好;手部有敏感情況時,也不要戴戒指等配件,以免K金、銀等金屬成分刺激脆弱皮膚。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1-26 19:28:5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師 教挑 市售保健品
秋季勿大補 防便秘上火

蘋果日報
報導╱張雅淳 攝影╱高世安




正值季節交替,容易過敏、感冒,同時也擔任藥妝店商品經理的中醫師蕭亦伶表示,現代人生活忙碌,因此大多選購市售保健品補身,但假如挑錯保健品,反而傷身。由於秋天多乾燥之氣,蕭亦伶中醫師建議此時不宜大補,否則容易上火,會導致便秘、口破,應該要挑選滋陰涼補的商品,例如人參萃取液,秋天易因乾燥、過敏而久咳不止,可選擇含有冬蟲夏草成分的枇杷膏。以下挑選的保健品,所有體質皆適用,應按照標示上的使用方法服用。


這樣做

人參萃取液 可補氣
蕭亦伶中醫師表示,秋燥容易耗氣,因此補氣格外重要,這類高麗參萃取液除了可補氣,同時也能滋養肝腎。另外,還含有維生素B群、牛磺,具有提神功效。

花旗參茶 可涼補
花旗參即是西洋參,具有涼補效果,比高麗參溫和,適合體質較熱的人秋天飲用,除了可當茶飲用之外,也可一次使用2~4個茶包,同時加入約2000c.c.的水與烏骨雞燉煮,每天服用一次。

紅景天菁露 減疲勞
蕭亦伶中醫師表示,這類紅景天菁露、刺五加等成分可提昇血液中的帶氧量,快速補充元氣,減少疲勞感,同時也能滋陰涼補,提昇免疫力,適合秋天服用。

冬蟲夏草枇杷膏 緩久咳
久咳不癒,蕭亦伶中醫師建議可服用含有冬蟲夏草、蜂蜜成分的枇杷膏,因為久咳會傷肺,而大腸與肺對應,容易造成便秘,冬蟲夏草可補肺,蜂蜜可潤腸,解決久咳帶來的問題。

燕窩 膠原飲 潤肺美顏
蕭亦伶中醫師表示,中醫理論中,秋天主要對應的器官是肺,而冰糖具有潤肺功效,燕窩含有豐富的膠質,可解決秋天皮膚缺水的問題,另外,也可多喝膠原蛋白美容飲,滋養陰氣,同樣可養顏美容。


要注意

過於滋補 易上火

秋天不適合使用過於滋補的保健品,例如養命酒、十全大補帖(如圖)等,可能會導致上火,造成便秘、嘴破,建議等到入冬過後,再開始服用。養命酒中含有杜仲、淫羊藿,會影響女性荷爾蒙,懷孕與正值生理期的婦女不宜使用。

睡前服用 恐失眠
蕭亦伶中醫師表示,挑選市售保健品時,要仔細看標示說明與適用對象,另外,除了美容保健品之外,本次推薦的保健品,如人參萃取液、花旗參茶、紅景天等,勿在睡前服用,因為保健品多有補氣、提神作用,可能會導致失眠。


醫師說

提升免疫力
(蕭亦伶中醫師)
秋天正值季節交替期間,早晚溫差大,此時最易感冒,可使用保健品提升免疫力。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7 03:10 AM , Processed in 0.02405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