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MissC

【秋日養生特輯】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0-11-26 19:29:29 | 顯示全部樓層
醫師:起床前稍賴床 防心血管疾病
中廣




秋冬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最近門診中就有不少年紀稍長的患者上門求診。署立桃園醫院中醫科醫師建議要多注重保暖,如起床前可以稍為賴床一下,讓身體暖和點再起床,另外以藥膳食補,不過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不宜過量,免得造成反效果。 (李明朝報導)

受到最近的氣溫比較寒冷影響,心血管疾管患者增多,署立桃園醫院中醫科丁漢祥醫師表示,秋冬本來就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尤其對於一些年紀較大的患者而言,更要特別注意,比如早上氣溫冷,起床前最好稍為賴一下床,喜歡早起運動,也要等到溫度回升再出門。

 每當季節越冷,國人喜歡進補來保健,由於個人體質不同,丁漢祥醫師提醒有心血管疾病,想用藥膳的民眾,還是不能過量,一切都要適量,以免適得其反。

 除了心血病疾管,另外,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和氣喘的患者也不少,醫師建議患者生活作息要正常規律,從事一些運動及避免接觸過敏原,同時保暖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1-26 19:30:26 | 顯示全部樓層
入秋氣候不定 易長玫瑰糠疹
蘋果日報
報導╱張佩玉、許芷維 攝影╱楊明龍




季節交替氣溫變化大,前胸、後背如出現橢圓狀紅疹,皮膚不會特別乾燥但會癢,可能是罹患玫瑰糠疹。皮膚科醫師廖苑利表示,玫瑰糠疹病因不明,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溫濕度不穩定、病毒活躍的春秋季易發生,可透過止癢藥膏或光照治療紓緩,約8周會痊癒。中醫師莊雅惠指出,玫瑰糠疹在中醫觀點為熱症,上半身紅疹多且癢感嚴重者屬風熱型,若疹子範圍接近全身但癢感較輕微者,則偏熱毒型,可飲用添加荊芥、薄荷或銀花、連翹等藥材的茶飲,並搭配藥汁濕敷,調理發疹、紅癢等症狀。


先了解

斑塊呈線狀分布
玫瑰糠疹外觀是粉紅色橢圓形斑塊,好發於頸部以下、膝蓋以上的區域,通常會先出現在後背、腹部,略呈平行的線狀分布,有搔癢感、輕微脫屑。
MN05_0002.jpg


這樣做

先擦藥再擦乳液
雖然玫瑰糠疹並非皮膚乾燥引起,但洗完澡後仍可擦些乳液保濕,幫助緩解搔癢感,並先擦藥再塗抹乳液,以免乳液所含的油脂在皮膚形成一層屏障,影響藥膏中的藥性成分吸收。

光照療法緩症狀
症狀嚴重者,除了由醫師開立含類固醇、抗組織胺等藥膏,紓緩搔癢不適感,也可考慮進行紫外線光照療法或曬10~15分鐘的太陽,藉由紫外線刺激,讓免疫系統維持穩定狀態,對玫瑰糠疹治療也有幫助。

中藥茶飲助清熱
上半身紅疹多且癢感明顯的風熱患者,可喝加荊芥、防風、薄荷、浮萍及紫草根的茶飲助袪風清熱;若紅疹範圍上下身皆有但較不癢,則可喝銀花、蓮翹、野菊花、紫蘇及牡丹皮的茶飲來解熱毒。以上藥材每種各1錢,加 300~500c.c.熱水燜約5~10分鐘後飲用,要在1~2天內喝完。

藥汁濕敷止搔癢
將具清熱、解毒功效的黃蓮、黃芩、黃柏、苦參根各5錢置於鍋中、加水至蓋過藥材高度後,開火煮約30~40分鐘、將藥汁煮成略帶稠狀可關火放涼,再以消毒紗布沾取藥汁輕拍或敷於癢處。


提醒你

洗澡水溫勿過高
廖苑利醫師指出,洗澡水的溫度對玫瑰糠疹並無太大影響,但因皮膚仍處於輕微發炎狀態,不建議用過熱的水刺激皮膚,水溫最高約40℃,且勿用力搓洗,避免加重發炎。

不宜進行去角質
秋冬皮膚本來就比較乾燥,去角質次數不宜太頻繁,而在玫瑰糠疹發作的期間,也不適合去角質,以免對皮膚過度刺激,出現發炎情況變嚴重或因太用力破皮而導致色素沉澱的可能。

過敏體質宜忌口
廖苑利醫師表示,玫瑰糠疹與飲食習慣較無關聯,但體質敏感者仍要避免海鮮、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中醫師莊雅惠提醒,易上火的燒烤油炸,或鳳梨、竹筍、菇類等要少吃,以免皮膚敏感,症狀加重。


醫師說

勿抓癢刺激發炎
(皮膚科醫師 廖苑利)
發疹期間有些人會忍不住用手抓癢,但抓破皮可能引發感染,併發濕疹或局部蜂窩性組織炎,如要止癢,可用手輕拍。

早睡防肝火上升
(中醫師 莊雅惠)
應少熬夜及早睡,最晚不要超過晚上11點就寢,除了能讓免疫系統維持正常,肝火也較不易上升,而出現皮膚敏感、搔癢等問題。



[ 本帖最後由 MissC 於 2010-11-26 07:32 P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1-26 19:34:54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季天氣多變 氣喘患者增2成
注意保暖 持續胸悶咳嗽應檢查

蘋果日報
報導╱張佩玉、張雅淳 攝影╱楊明龍




忽冷忽熱、日夜溫差大的天氣,加上下雨潮濕等因素,都會讓呼吸道變敏感,胸腔內科醫師王秉槐指出,入秋後氣喘患者增加約2成,應隨身攜帶圍巾、外套等保暖衣物,並定期更換寢具,減少溫度變化及塵螨等過敏原刺激誘發氣喘。而氣喘早期症狀不明顯,若有胸悶及清晨、半夜特別易咳嗽情況且持續2~3周以上,也可能是氣喘徵兆,應盡早檢查。


看症狀

常胸悶久嗽宜就醫
氣喘初期以胸悶及清晨、半夜易咳嗽等症狀呈現,以上情形若超過2~3周,建議至醫院檢查確認;而過敏性鼻炎患者有3~4成會併發氣喘,或因感冒持續咳嗽、且咳嗽時會聽到喘息聲的人,也需注意是否有氣喘。


這樣做

藥物治療改善症狀
醫師會依病況決定適用藥物,無氣喘病史者通常以吸入型類固醇降低過敏、氣管發炎症狀,持續3個月後再視情況調整處方,症狀未改善者會搭配長效支氣管擴張劑或口服抗發炎藥來加強治療。

注意保暖減少刺激
王秉槐醫師提醒,日夜溫差大的秋季,即使白天溫度回升,氣喘患者外出時,最好還是要隨身攜帶外套或圍巾,以免因晚上溫度降低、沒做好保暖措施又吸入冷空氣,可能導致氣喘發作。

定期更換枕頭被單
天氣潮濕易讓塵蟎等過敏原滋生,除了室內使用除濕機,枕頭、被單等寢具也要至少每個月更換一次,以免讓塵蟎依附,導致誘發氣喘的可能,並趁天氣晴朗時曬棉被,幫助殺死塵蟎。

運動前先暖身用藥
有氣喘者運動前先暖身15~20分鐘,並在運動前10分鐘吸短效支氣管擴張劑,防止運動時支氣管突然收縮引發不適。進行戶外運動選早上8~10點太陽已出來,或下午2~5點溫度未降低的時段較好。


提醒你

擅自停藥可能惡化
氣喘治療期間即使情況轉好沒有發作,也不可自行停藥,應由醫師評估後決定,若氣管發炎狀況未完全獲得控制就擅自停藥,可能出現反彈效應導致症狀惡化,反而需加重藥量或花更久時間治療。

勿單靠短效擴張劑
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可救急紓緩氣喘時的呼吸困難,但單靠此方式緩解,沒有搭配其他藥物改善氣管根本的發炎反應,可能會導致氣管變窄、變形等問題,發作時反而會喘得更嚴重。

戒菸少吃冰涼食物
香菸中的焦油、微細粒子,易讓氣管得敏感而可能誘發氣喘,有抽菸者應戒除。至於冷飲、冰品等冰涼食物,臨床上也發現會引起咳嗽、胸悶,最好少吃或忌食,以減少氣管不適的機會。

吸類固醇後要漱口
吸入型類固醇的副作用較口服類固醇低,但部份藥劑可能會黏附在喉嚨,除了向醫師確認正確的吸入法,使用後則記得要漱口,以免藥物長期沉積而出現口腔潰瘍或聲音沙啞的問題。


專家說

打流感疫苗防感冒
(胸腔內科醫師 王秉槐)
有氣喘問題者,除了固定用尖峰呼氣流速器監測肺功能,在流行性感冒好發的秋冬季節,也可施打流感疫苗,防止因罹患感冒引發嚴重的氣喘狀況。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10-5 20:25:41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季養生》保健康防病痛 滋陰潤燥 護呼吸道
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專題報導



前言:

隨著秋季來臨,養生之道也跟著不同。傳統中醫認為,人體跟動植物一般,都必須順應自然,隨著自然界的改變而調整生活作息。

秋季在五行之中屬金,在人體五臟之中跟肺相對應,由於秋季溫差較大,所以容易發生呼吸道方面的疾病,這時候就必須趁早加以防範,例如秋季常有「秋燥」,養生應以滋陰潤燥為原則。

不過,傳統中醫所說的肺不但包含整個呼吸系統,也涵蓋肺循環和部分體循環在內,簡單來說,中醫常講肺氣,肺氣是否充盈連帶地會影響到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呼吸系統運作、水液代謝系統等都跟肺氣有關。肺位於胸中,上連喉嚨,開竅於鼻,在臟腑所處的部位裡面是最高的,而在秋季時節,中醫認為應特別重視「肺氣」的問題。

秋季來臨,如何養生才能夠順應自然、健康防病?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張盈瀅表示,秋季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個節氣,是由熱轉涼,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氣候變化歷經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暑熱還未消散,秋老虎還在發威,另一方面早晚有秋涼;第二個階段是,暑熱已消散,秋涼將逐漸加重而轉寒。

張盈瀅醫師指出,在這個季節裡,雨水少了,自然界萬物收藏,枝枯葉黃,碧草乾枯,一片肅殺的景象因應而生,秋季氣候與自然界變化的主要特點是「秋燥」。其次就是是自然界由生長時期轉向收藏時期,所以在這個季節裡,中醫認為最好早睡早起,同時收斂神氣,定志安寧,由於肺旺,秋氣燥,所以宜潤其燥。

古籍《黃帝內經》有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十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意思就是傳統中醫所說的秋季養生之道,也可說是秋天的養陰之道。

張盈瀅進一步指出,簡單來說,秋季時節陰氣已升,萬物果實已成,人們要早睡早起,使志意安逸寧靜,如此一來,就可以緩和秋季的肅殺之氣,只要適當收斂神氣,以應秋氣的收斂清肅,人的意志就不會受到外界的干擾,肺氣就得以清靜,這是應秋季收斂之氣來調養人體收氣。

若人體不順應秋季收斂之氣,這時候就很容易傷害到肺氣,可能民眾感覺肺氣受損無礙,不是太大的毛病,不過,如果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的時候就可能會發生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卻不足夠,到冬季奉養藏氣的力量不足所致。舉例來說,秋季由於早晚溫差大,所以鼻黏膜、嘴唇、口腔和皮膚就比較乾燥,甚至流鼻血、嘴唇乾裂、皮膚乾裂。

秋季乾咳的患者也特別多,這些患者通常抱怨喉嚨很乾燥,怎麼喝水也都沒辦法止渴。喉嚨裡面的痰也不容易咳出,這就是所謂的「燥咳」,傳統中醫認為,肺主肅降,若失調容易生喘咳;肺調水道,若失序容易影響水液代謝;肺朝百脈,若生病容易衍生心血管疾病;肺主皮毛,若失常容易誘發皮膚炎。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10-5 20:26:35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季養生》防燥邪 調養方重辛涼甘潤、化痰
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專題報導



傳統中醫有所謂外淫六邪的說法,其中之一就是燥邪,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張盈瀅表示,外淫六邪包括風、寒、暑、濕、燥、火,正常情況不會有外邪的問題,但在異常環境下,外在環境就會出現六邪,當人體受到外邪侵犯時,就很容易生病,因此,入秋後常有秋燥,這時候就應慎防燥邪傷身,中醫可以辛涼甘潤、化痰潤燥等方式來調養身子。

張盈瀅醫師舉例指出,燥邪容易誘發各種乾燥症狀,譬如呼吸毛病、各種皮膚炎、腸胃炎及心血管疾病。因此,為順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秋季特別要注意「滋陰潤肺」,也就是說要多喝開水,多吃補氣養陰的食物或調補的中藥材,像是西洋參、麥門冬、生地、玉竹、百合、沙參等。

原則上,秋燥咳嗽還分為溫燥、涼燥兩種。溫燥的主要症狀為咳嗽少痰、咽乾不舒服、鼻子乾燥、口乾、手腳心發熱等,如果民眾出現這些症狀,中醫治療宜辛涼甘潤,適合使用中藥為桑葉、玉竹、杏仁、沙參、貝母等中藥材;涼燥的主要症狀有乾咳痰少,咽乾、嘴唇乾燥、鼻塞、怕冷、頭痛等,如果民眾出現這些症狀,中醫治療宜化痰潤燥,適合使用中藥為半夏、陳皮、紫蘇、杏仁等中藥材。

秋燥是自然界變化和人體互相作用所致,因此,預防的方法主要是精神穩定、飲食調整。精神方面,應保持神志安寧,收斂神氣,不要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或心神不寧,白天宜以平常所好的事物,隨意玩樂,積極去參加一些有益而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藉此有助於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若受燥邪所傷,應盡早就醫診治,以中藥處方來調養身體。

運動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張盈瀅表示,民眾可以趁秋天時加強鍛煉身體,以便調整人體陰陽,提高身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例如健身操、跳舞、練氣功、吐納健身等都有助於增強肺臟的生理功能,有助於補益肺氣。

張盈瀅醫師指出,以吐納建身來說,這是一種很簡單的養生法,民眾可以將兩唇微後收,上下牙齒相合而不接觸,舌尖插牙齒上下之縫,微出,然後雙腿自然站立,輕輕吸氣、呼氣,之後兩手掌從小腹前抬起,逐漸轉掌心向上,一直到跟雙乳平行,然後兩臂外旋,翻轉手心向外成立掌,接著左右展臂寬胸推掌有如鳥張翼般。呼氣盡,隨吸氣之勢兩臂自然下落垂於體側,重複六次以調整氣息。

這種功法也可採用坐式練習,具體做法是在清晨時,於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三十六次,再用舌頭在口中攪動,等口中津液盈滿,分三次咽下,並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顎,用鼻吸氣,用意送至丹田,再將氣息從口中慢慢呼出,呼氣時不要出聲,如此反復做三十次。這些吐納的方式,有保肺健身的好處。

張盈瀅醫師進一步指出,健身操、跳舞、練氣功也是不錯的秋季養生運動,這些運動都很適合在秋季進行,但不管是哪一種運動或活動,最好是在空氣清新的環境下進行比較好,或是在公園、綠地等處運動,唯有這樣才能在良好的外在環境之下,補益人體肺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10-5 20:27:02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季養生》適攝酸味食物 生津收斂肺氣、養肝氣
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專題報導



張盈瀅表示,秋天來臨,在飲食上應多補充水分,日常生活可多吃綠葉蔬菜,幫助人體生津防燥、滋陰潤肺,適當食用酸味食物,以養足肝氣。但忌大量食用瓜果類食物,以便預防吃壞肚子而傷到脾胃,同時也應少吃蔥、生薑、大蒜、辣椒等燥熱性食物,以免體內夏熱未清,又生秋燥。

起居上,除注意天氣變化、適當增添衣物外,部分呼吸道系統較弱且容易罹患氣管炎的人,應增強體質,提高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古籍《黃帝內經》有云:「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意思是說人們應順從四季,養生之道就在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順應者即可常保健康,逆行者就容易生病或是身體出現異常反應。

張醫師進一步指出,雖然現在天氣仍然很熱,戶外溫度往往高達三十幾度,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夏天的高溫潮濕,因為秋天的氣候特點為乾燥。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立秋後肺功能開始處於旺盛時期,肺五行中屬金,其性為燥,所以中醫有「秋燥」的說法,如果肺氣虛則人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將會下降,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應促使肺氣清。

由於秋天剛開始的時候,氣溫仍然很高,各種食品很容易腐敗變質,所以不良的飲食習慣很容易導致腸胃疾病的發生。

以腹瀉來說,患者會短時間造成脫水的現象,通常會出現口渴、聲音嘶啞、四肢無力,對於一般腹瀉患者,除了要透過藥物治療和注意休息外,特別要重視飲食調理,以幫助患者減輕症狀,恢復健康。

在起居調養上,建議早睡早起,早睡可以調養人體中的陽氣,早起可促使肺氣得以舒展,防太過收斂。雖然秋天剛到時暑熱未盡,偶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早晚溫差大,白天仍然炎熱,秋季早睡,完全符合「養收之道」的養生原則。

張盈瀅醫師強調,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酸味可收斂肺氣,辛味可發散瀉肺,秋季養生「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蔥、生薑等辛味的食物,適當吃一些酸味的食物。因為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所以飲食方面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吃一些芝麻、蜂蜜、枇杷、鳳梨、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或是一些藥膳食補方。

張盈瀅醫師舉例指出,像是醋椒黃魚、銀耳蓮子粥等都是不錯的養生藥膳。醋椒黃魚能健脾開胃,填精益氣,民眾需準備黃魚一條、香菜、蔥、生薑、胡椒粉、麻油、鮮湯、烏醋、鹽巴、植物油等適量。做法分成六步驟,第一,先將黃魚洗淨後用菜刀斜切刀紋備用;第二,接著把蔥、生薑洗淨切成絲。

第三,把鍋子加入植物油加熱,黃魚下鍋後兩面煎至見黃,然後撈起來淋乾油;第四,鍋內放少量油,等鍋子熱了以後,將胡椒粉、薑絲入鍋略炒一番,隨即加入鮮湯、鹽巴、黃魚,第五,等魚熟,撈起放入盤子,散上蔥絲、香菜;第六,鍋內湯汁燒開加入烏醋、麻油攪勻倒入魚盤內即可。

銀耳蓮子粥能潤肺止咳、清心安神、健脾生津,相當適合做為早餐,民眾需準備銀耳四十克、百合廿克、蓮子十五克、白米八十克、冰糖適量。做法:先將銀耳、百合、蓮子、白米通通洗乾淨後一起煮成粥,等粥熟了之後加入適量冰糖即可食用。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10-5 20:27:24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季養生》秋冬宜養陰 愛做的事少做一點
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專題報導



秋天的性生活,也有適當節制的必要。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張盈瀅表示,為適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秋天的性生活應當有所減少。不過由於春秋兩季氣候宜人,所以在秋天人們一般性生活還是比夏天相對地頻繁,但這樣就不符合養生原則,因為在秋季節氣,人體陰盛陽衰,適度無礙,但過度頻繁的性生活對身體有害無益。

張盈瀅醫師指出,俗話說的好:「縱慾摧人老」,這並非危言聳聽,著名中醫孫思邈曾說:「恣意情欲,則命同朝霞也。」另外,根據現代研究顯示,縱慾過度,會導致內分泌失調,以及免疫防禦功能減退,導致對各種疾病抵抗力減弱。

盲目追求性解放,放縱性生活,甚至性生活紊亂,這都是有害健康的行為,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應節制性生活,因為中老年人的腎精已經虧少,如果再縱慾而不節制,恐怕腎精耗竭,只會促使身體衰弱,因此,中醫養生主張節制慾望,可以適當的性生活但不能夠縱慾無度。

張盈瀅醫師強調,養生應有適度的性生活而不是漫無節制,古籍《千金要方》有云:「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閉精不泄,若體力猶壯者,一月一泄。」由此可見,房事次數因年齡不同,精力和性的要求就有差異,也就是說,人不能超脫年齡和實際精力而恣意行事,違背養生的道理。

氣有八益,也有七損,不能用八益,去七損,則行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五十而起居衰弱,六十就耳目不聰,七十就下枯上竭。簡單來說,夫妻性生活最好做到八種有益保持精氣的動作,而避免七種有害的動作。如果不按照這麼做,則四十歲時精氣已耗損一半,五十歲時生活起居已感衰弱,六十歲就耳不聰,七十歲時體質虛損已極。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10-5 20:27:46 | 顯示全部樓層
食療增津液 有助滋潤人體黏膜防秋燥
台灣新生報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儘管時序已進入秋季,但台灣各地仍頗為炎熱,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劉佳祐表示,秋季是較乾燥的時節,有些民眾口腔咽喉或眼睛比較容易有乾燥感,如果乾燥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建議就醫了解身體狀況。

依傳統節氣養生觀點,進入秋燥時節,補充增加津液食材有助緩解不適。劉佳祐醫師指出,津液虧少使人眼乾、口乾、呼吸鼻子乾,這些症狀往往在秋、冬季天氣乾燥時會更為明顯。

他表示,民眾可以將梨去核,加入冰糖及貝母、百合,麥門冬等滋養津液的藥材燉熟食用,另如白木耳、黑木耳、海參、桑椹、山藥、山竺、生鮮瓜果等都能夠滋潤人體黏膜,可交替補充。

常用潤燥中藥有生地、麥冬、玄參、沙參、枸杞子、生地黃、茺蔚子、百合、五味子等。

劉佳祐建議,避免油炸食物、辣椒、胡椒、沙茶醬等辛辣厚味,或是龍眼、荔枝、榴槤、芒果等熱性水果。黏膜乾燥者不建議吃溫補或燥熱食物,例如羊肉爐、薑母鴨、酒、花生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10-5 20:28:10 | 顯示全部樓層
秋涼急進補 喉嚨乾皮膚癢
中國時報【邱俐穎?台北報導】



中秋節過後,天氣開始轉涼,早晚的溫差也變大,涼爽的天氣也讓不少民眾開始準備進補,但中醫師提醒,夏轉秋身體偏燥,此時食用十全大補湯、藥燉排骨、薑母鴨、燒酒雞等藥膳,補氣不成反而容易上火。

一名40多歲的中年婦人,日前天氣轉涼以黃耆、人參燉雞準備補補身,沒料到隔天起床卻覺得喉嚨相當乾痛,吃感冒藥未見成效,到中醫師求診才發現是吃補吃過頭,身體燥熱引發的喉嚨痛,而這樣的例子中醫診所還不少見。

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醫師黃中瑀表示,夏養陰冬養陽,秋天天氣轉涼,就容易出現乾咳、喉嚨乾、皮膚乾癢等症狀,食物應以潤燥、涼補為主,菊花茶、桑葉茶、蓮藕茶、木耳蓮子湯等都是清肺潤喉的秋季補品,梨子生吃、入湯對於止燥,防止咳嗽、喉乾、便秘的療效也很好。

十全大補湯、藥燉排骨、薑母鴨、羊肉爐、燒酒雞、麻油雞等溫補藥膳,建議先暫緩,等到立冬較為適宜,否則太補對身體可不見得是好事。

長庚醫院中醫部主任楊賢鴻指出,吃補過了頭,身體新陳代謝、血液循環太旺,易造成口乾舌燥、便秘、精神亢奮不易入睡,尤其「秋老虎」發威白天氣溫仍偏高,溫補還是稍緩為宜。

俗話說「秋收冬藏」,黃中瑀指出,身體的運行也如同季節變化一般,入秋後,人體的基礎代謝力變慢,但吸收能力將增加,以儲備冬天身體所需能量。

他提醒,秋天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太油膩、高蛋白食物都應避免,也要特別注意運動,否則很容易囤積過多脂肪,一旦進入冬天,整體代謝變得更慢,就容易一路胖下去。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10-5 20:28:51 | 顯示全部樓層
秋節啖蟹搭薑蒜 祛寒 去腥兼解毒
中廣
(劉怡伶報導)



中秋節,許多人喜歡大啖秋蟹搭配啤酒,餐後再來顆柚子或柿子,對於腸胃弱或有痛風毛病的人來說可能吃不消,營養師及中醫師建議,蒸煮螃蟹可以加一些紫蘇或薑、蒜,中和螃蟹的寒性,吃螃蟹的同時可以沾上薑末醋汁,除了增加美味之外,也可以祛寒、除腥兼解毒。

所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王淑秋表示,蟹味鹹性寒,可補益精氣、清熱養陰、強筋壯骨,確實是秋季滋補的佳餚,但並非人人適合享用螃蟹大餐!平常就容易消化不良、大便較軟、容易疲倦無力、手足冰冷、夜間頻尿等體質虛寒的民眾要謹慎食用,以免加重脾胃寒氣,造成腹痛、腹瀉;且螃蟹會延遲感冒患者的康復、加重胃腸負擔。另外,蟹膏、蟹黃膽固醇含量高,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硬化症者最好少吃,痛風患者也應避免。“

”就中醫的角度而言,柿子、螃蟹皆為寒涼之品,不適合共食。搭配的飲品部分,茶飲和啤酒具寒性,也不適合與螃蟹共食。

營養師張麗娟提醒民眾食用螃蟹之前一定要洗淨並煮熟,且蟹性寒,食用時以薑、醋調味,不但可去除蟹的寒性,也可去腥殺菌。另外,螃蟹骨骼及蟹殼,除了含有鈣質和甲殼素,還含有抗氧化的蝦紅素。所以張麗娟建議,選擇軟殼蟹不需要剝殼,經過烹調後連殼帶肉都可食用,整隻螃蟹的營養都吃得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10-5 20:29:10 | 顯示全部樓層
蟹可補益精氣、清熱養陰但性寒
台灣新生報
【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中秋佳節,許多人喜歡大啖秋蟹、鮮蝦搭配脾酒,餐後再來顆當季的柚子,但享用美食之際,胃痛、腹瀉甚至痛風發作的民眾不在少數;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王淑秋表示,蝦蟹味鹹性寒,可補益精氣、清熱養陰、強筋壯骨,順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秋蟹等確實是秋季滋補的佳餚,但提醒民眾,並非人人適合享用螃蟹、鮮蝦大餐。

王淑秋中醫師說,由於螃蟹、蝦類等性味屬寒、蛋白質含量高,平常就容易消化不良、大便較軟、容易疲倦無力、手足冰冷、夜間頻尿等體質虛寒的民眾要謹慎食用,以免加重脾胃寒氣,造成腹痛、腹瀉;且螃蟹會延遲感冒患者的康復、加重胃腸負擔。另外,蟹膏、蟹黃雖可補腎、強壯筋骨,但因膽固醇含量高,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硬化症者最好少吃。痛風患者也應避免。

「凡食柿不可與蟹同,令人腹痛大瀉」;就中醫的角度而言,柿子、螃蟹皆為寒涼之品,同時進食易加重脾胃虛寒導致不適,因此性質寒涼的瓜果類及梨子,包括當季盛產的柚子(性寒)均不適合與螃蟹等共食。此外,搭配的飲品部分,茶飲含鞣酸、啤酒具寒性,也不適合與螃蟹共食,紹興酒或高梁酒與螃蟹一起食用,反而更搭。如果一定要喝啤酒助興,除適量外,可同時飲用溫「薑湯」來中和其性冷。

雖然食用螃蟹等有一些限制,不過王淑秋中醫師表示,若搭配中藥材,大部分民眾還是可以放心享用。例如紫蘇,辛溫散寒,行氣寬中,可解魚蟹毒(類似過敏反應);在螃蟹下面墊一些紫蘇葉或是薑、蒜一同蒸煮,可中和螃蟹的寒性。

若進食螃蟹後有腹痛、腹瀉、嘔吐或皮膚抓癢者等不適,可以紫蘇葉搭配陳皮、藿香、生薑煎煮,早晚服用,便可祛寒、健胃、除腥、解蟹毒,緩解上述症狀。另外,吃蟹沾薑末醋汁除了可以增加蟹肉的美味,生薑辛溫袪寒,可治寒痛濕瀉,同時具有殺菌、去腥和解毒的作用,若搭配熱薑湯共食,可暖胃舒緩腸胃不適;且薑與醋皆可刺激腸胃蠕動,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10-5 20:29:30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季養生-秋老虎躁動 滋陰潤肺別熱補
中時
張翠芬?台北報導




最近「秋老虎」發威,白天氣溫高,晚上又偏涼,專家建議,季節轉換之際最需調養身體,多吃滋陰潤肺的食物,喝足量的水,才能安穩的迎接冬天。

大林慈濟醫院中醫科阮膺旭醫師表示,秋天空氣乾燥、早晚溫差大,常出現皮膚乾、口乾、鼻黏膜乾燥的症狀,感冒合併乾咳的人也變多,常抱怨喝再多的水也無法解渴,喉嚨裡有痰但不好咳出。

阮膺旭說,依據中醫五行理論,肺對應到秋天,在秋天皮膚及呼吸道較易出現乾燥症狀,如乾咳或皮膚乾癢問題,需適時補充適當藥物或食物。

他建議,秋天生活作息要早睡早起,穩定情緒、調適壓力,動作應放慢、不要太躁動,平時不妨多吃一些滋陰類藥材,如玉竹、麥門冬、天門冬、玄參、百合等,食物可多選蓮藕、木耳等,但要避免辣椒、胡椒、洋蔥、蒜頭等辛辣刺激。

此外,一天喝水至少要1500cc,避免含糖飲料或碳酸飲料。不宜太早進補,要盡量避免人參、當歸、黃耆等補類藥材,並藉由簡易的穴位按摩或藥膳來保養;以下提供兩道滋陰潤肺的藥膳。

★百蓮好合湯

主治:口乾舌燥或皮膚乾癢

材料:百合、蓮子、木耳、枸杞、冰糖

功效:滋陰潤肺,其中的百合、木耳具有養肺陰的作用,蓮子有降心火、寧神作用,枸杞可以養腎陰。

★潤肺茶

主治:乾咳、少痰、久咳不癒

材料:西洋參、麥門冬、玉竹

功效:益氣養陰、生津止渴,其中的西洋參具有補氣的作用,但不會像人參一樣的燥熱,麥門冬及玉竹有清肺熱,及潤肺作用。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10-5 20:29:52 | 顯示全部樓層
《保健錦囊》秋節後養生重點在肺養收潤燥是原則
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中秋節已過,養生之道仍偏重於肺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楊淑媚表示,秋季空氣乾燥,往往促使人的喉嚨、氣管、肺部等呼吸道彈性降低,並且容易生微小的裂口,呼吸道纖毛活動也跟著減少,所以養生重於肺,肺重於「養收」,但傳統中醫所稱的肺跟現代西醫有差異的地方。

楊淑媚醫師指出,傳統中醫所說的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和肅降;甚至通調水道,能夠起到運行及排泄等疏通調節的作用。西醫所稱的肺,指的是氧氣進入肺臟後,和血管交換氣體,而後輸送到全身的生理功能。兩者差異在於西醫的肺指呼吸系統中的肺臟,但中醫的肺除呼吸作用外,也跟身體的免疫力及水液的代謝有關聯性。

楊淑媚步指出,秋季燥氣當令,燥邪為患,與肺相應;秋燥最易傷肺,引起咳嗽或乾咳無痰、口乾舌燥、皮膚乾燥龜裂等症。養生保健必須重「養收」的原則,飲食保健當以滋陰潤燥為主要原則。

中醫所稱的肺還有一項功能,肺朝百脈,主治節,也就是肺將有用的氣體與心協調作用,互相配合,透過血脈循環輸布至全身供身體使用。若肺受損,可能會使排出異物或咳痰的功能減退,同時,呼吸道血流減少,也會降低肺部吸氣的功能。咳嗽是秋季好發的疾病,另外,氣喘、失眠也很常見。

中醫重視肺的保養,因為身體和肺有很多的連帶關係。中醫師楊淑媚表示,中醫認為憂愁和悲傷和肺最有關係,在秋季應避免情緒過度憂愁或悲傷,若造成肺受損,患者將出現咳嗽、咳痰、氣喘、呼吸喘促或不順暢等症狀。此外,秋季容易使人發胖,所以飲食也要節制。

楊淑媚指出,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肺在體表,其華在毛,所以有肺主皮毛的說法。人體的組織構造和肺最有關係的是皮膚,因為肺可潤澤皮膚,體表的抵抗力也和肺也有關,而人身皮毛的好壞、有無光澤,都可用來觀察肺的好壞,毛細孔的開合也與肺有關。此外,肺開竅於鼻,白色食物和肺最有關。

秋天逐漸由熱轉涼,人的味覺也在這個時候跟著增強,讓胃口變好,所以三餐飲食會不知不覺地吃太多,使熱量的攝入大為增加,以致於大量脂肪儲存於人體內,所以秋季要預防「肥胖」,若飲食上不加以節制,過完秋季後,民眾就會發現,「發福」的人好像變多了。

專家指出,人的肥胖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中醫認為,秋季是容易發胖的季節,所以克制食慾很重要,如果已經肥胖者更應注意減肥,如此才能避免引起其他疾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10-5 20:30:25 | 顯示全部樓層
掌握秋季養生六法門常保安康
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傳統醫學認為,秋季養生重在養肺。中醫師楊淑媚表示,秋季養生宜注意精神生活、衣服穿著、日常起居、飲食適宜、養生運動、自我按摩穴位等六大原則,民眾應隨時加以養生調理,如此才能時時保安康。

楊淑媚醫師指出,秋季氣溫下降促使氣候轉涼,陰沉沉的天氣容易誘發憂愁或悲傷的情緒,所以心情低落時記得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或保持身體的活力,時時保持樂觀的心情;秋季早晚天氣差異大,因此必須記得多加件外套,秋季雖有秋老虎之稱,有時還很炎熱,但是在傍晚氣溫會轉涼,所以應注意保暖。

楊醫師指出,秋季較涼,不似夏季酷熱,較涼的氣候比較好睡,因此睡眠可以較充足,不過,記得也要早起做運動,不然身體容易在秋天變得較肥胖。雖然秋季天氣較涼爽人們比較好入睡,但對有一些情緒障礙的人來說,氣候變化有時會造成睡眠障礙,所以必須調整心情保持快樂,並保持規律的作息。

飲食適宜方面,秋季進補不可隨便亂補一通,因為中醫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秋天氣候乾燥,可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適量補充些鹽水也是必要的一件事,補充時以少量、多次、慢慢喝為準則。

養身運動方面,秋季時節由於秋季早晚溫差大,人體陰陽精氣正處於收斂內養的階段,所以運動應適時、適量,避免身體流太多的汗水;另外,民眾可以自我按摩手三里、魚際、曲池、迎香、合谷等穴位預防疾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10-5 20:30:48 | 顯示全部樓層
冬季睡久點 也許能延年益壽
台灣新生報
【中央社巴黎14日法新電】



根據今天發布的研究,小型有毛哺乳動物壽命之所以延長,部分可能是因為牠們在冬季每天都冬眠很長一段時間。先前研究曾指出,冬眠和壽命有因果關係,但這是第一個或許能說明這項因果關係的生物機制研究。

針對加卡利亞倉鼠的實驗顯示,當這些小型齧齒動物暫時降低代謝和體溫,進入所謂的冬眠狀態,牠們體內與老化有關的染色體會停止自然分解,甚至逆轉。

維也納「野生動物生態協會」成員杜比爾(Christopher Turbill)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為25隻成年、未交配過的母倉鼠建立人工生活環境,在180天的實驗中,一半的倉鼠待在相對舒適的攝氏20度氣溫中,而另一半倉鼠則待在約攝氏9度較寒冷的環境。兩邊的倉鼠都可享自助式「吃到飽」的食物。

在測量結果時,研究人員將牠們的冬眠分為淺深兩種,前者體溫降到攝氏29度以下,後者降到25度以下,比正常低了10度。

杜比爾和同事猜想,節省精力、昏迷似的狀態會影響染色體端粒,保護珍貴的遺傳碼。端粒位於染色體尾端,作用就像蓋子一樣,與控制它們的端粒酉每是老化與壽命的重要媒介;每當細胞分裂,端粒就會受損一些,端粒酉每的任務就是部分重建端粒;最後端粒已不能再修的時候,就觸發細胞死亡機制。

研究發現,倉鼠冬眠保存了這些保護性的端粒,甚至修復它們。牠們每天的冬眠一般持續數小時,還是會起來進食。這項發現「可能也適用於其他採取某種形式休眠或冬眠的動物」,但不包括人類。

杜比爾說,冬眠與睡覺是完全不同的狀態,且可能互斥。人類睡覺時體溫不會大幅降低,新陳代謝減慢的速度也不能相比;目前科學家還找不到讓人類冬眠的方法。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7 12:12 AM , Processed in 0.02677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