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發表於 2009-2-19 02:58:19
|
顯示全部樓層
吾友曾有此一問﹕
有一次我做在一棵樹下沉思,看到一片葉子從樹上吊下,我突然感覺我得到了個什么,究竟得到什么.我也說不清楚,后來我才知道,我得到了一個"理"字.花開花落,欣榮凋零是自然在行使道德之功,人們其實不必太在意了,現在我心頭常存"人有其生,焉能不死".后來讀周子<通書>,看到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真是說得太對了.
我把"易卜生"(另一網友)的文章都打印了出來,仔細研讀,看到"以我心入圣人之心",我才知道"仁"是個什么東西,人其實是"仁"投射出來的,我之仁也就是你之仁,人不仁不能相知,仁的功用就是智,人們認識自然界的推其根源都是一個仁,所以我曾發貼說"學易不處仁,均于不學"
吾答之﹕
如果王陽明在生﹐我想他會如此向君開示。您樹下突然一感﹐即天地一氣充塞一處﹐此身者也。此中主宰即心之自然發動﹐乃謂之意。當時一刻的無比充實感就是仁在活動﹐所謂天理流行。意之虛靈明覺﹐即有一知覺﹐知至致知﹐此時涉著者乃一落葉﹐君即在格物矣。所以君之所謂得一理字即有格致之意﹐但工夫(誠意)未足﹐仁未能全面發揮﹐所以只得生死一理﹐一葉而知一秋﹐格一物得一理而已。如果君能從天地一氣充塞一處﹐當下有“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之真實感﹐則仁乃充沛琉璃﹐良知至善矣。一葉豈止知一秋而已﹗《中庸》之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不亦中節而樂莫大焉乎﹖所以吾嘗謂《大學》之三綱八目是良知至善說又何嘗異于《先天易》之三畫八卦是四象之說。《易傳》之謂“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即此之謂也。其實朱子從《大學》入手而及于《先天易》以為其理學形而上學之進路是有一定道理﹐但其不通于“易簡功夫終久大”終不免空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