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陳郁文

東南釋義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35:50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濟公禪師        詩
     詩
   心靈一致合虛空神氣運行用息風
   本性圓明種得好 無聲無臭法身康
     論:神氣交合之道
  夫欲修大道者.理無別訣.無非神氣而已。是故元精能養元神,天比之氣不交,則萬的沒有發生之事。易經云:天地氤氳,萬物化生,是以金丹之道,也在於此。神和氣不相交,無論如何,總不能求得真種子,也不能達到之妙處。
故曰:六祖壇經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所謂有情,不是慾念之情,乃是妙道中間的元氣,已經天地和同,草木萌動。故龍樹禪師會作偈頌說:人情濃厚道情微,道用人情世豈知,空有人情道無用,人情能得幾多時,就是指著此事而言。在開始的時候.有因物起念的人情,乃是慾念,這種人情是害道之物,所以說道情因此而微了。道是由於人情而得,解脫之物。故曰,世上凡人多是不知,只有人情,而沒有道的作用,便不能由於人情而得著救濟。
故壇經云:有情乃是有道作用之情。但世人心向五花十色,致使神氣分離,且精放縱而洩於外.神卻不能抑制它。蓋修道人,若能使神氣合而為一,道種子便從此處發生.是以神和氣合於天然:便可修成大道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36:23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006400]海潮聖人         詩
     詩
   二氣原來生死因 不生不死證吾身
   行屍走肉歸何去 夢覺黃梁正是真
    述:性命真覺
  夫事至而知,曰悟,未至而先知,曰覺,悟惟難,而覺則尤難也,中庸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呼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皆覺之功也。然非至誠則不能焉。又曰:誠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即化,夫至於明乎動.變.化.而覺之功用大矣。
莊子以人之生死等於夢覺,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感耶?惡乎知之非遠行而不知歸者耶。細玩斯言.則知人之夢而不覺者,因有生死之見存也。有生死之見,佛曰:斯有人.我.眾生壽者之相。所有貪.嗔.癡.愛之迷。愈迷則愈夢,愈夢則愈不覺,愈不覺則愈陷於輪迴之苦海,而不得脫,不亦大可哀哉。
大道合三教為一,老子虛無,主張保養虛靈,返還無極。佛之寂滅,主張返觀靜寂,滅除雜念。儒之明明德,主張私慾淨盡,天理純全。天理即靜寂,靜寂即無極。三教主張雖不同,而實質與功用圴無異。蓋人生本性原為無極真理,後為氣稟所拘,物慾所蔽,有而不知其有。譬如行路,起點本係光明大路,一經雲
霧遮蔽,淅入歧途,復遇障礙叢生,念行愈迷,墜在迷鄉,不知還原明路,即或知之,亦無從下手。三代以後世人愈趨愈迷,三教聖人乃應運而起,無非與人措示明路,俾資明性復初而已。佛重出世,儒重入世,教以出世,恐人貪戀紅塵,不知歸本還原,教以入世,恐人競尚名利以致敗壞世風。二者本屬一體,入世工夫為明德親民,出世功夫為修身煉性,究之不外乎守一合理。因三教分立,而有聖賢仙佛之名,至返本還原,靈光萬古不朽,有何分別乎?三教之所有偏重,乃應機運用耳。
人自幼至壯至老,有生必有死,壽高百歲,亦不免同歸於盡,惟聖人勘透此理,不於肉身求生,而於性身求生,不受肉體之死,而憂性身之死。老子曰:吾身既無.我有何患。 孔子曰:殺身成仁,如岳武穆王殉國而死,佛受哥利王節節支解,此皆聖佛攝生之模範:肉身雖死,真性常存,蓋肉身有形有質,有受死之地,所以有生有死,性身無體無方,無死之地,故能不生不滅。人能空此數十年必壞之肉身,而攝此千萬年不朽之性身,則為大覺仙人矣。
且人逐逐營營,奔走醉夢之場:而不自覺者,非性不明,乃物慾所蔽,故木本靜也,而所以動之者,風搖之也,水本清也,而所以濁之者,土渾之也。人本有覺也,而所以無覺者,慾炫之也。身之有慾,如樹之有蠍,樹抱蠍則還鑿自身,人抱慾則還自害,故蠍盛則木折,慾盛則身亡欲救吾身,先去情慾,欲去情慾,先斂五官,五官者情慾之門,嗜好之府也,人能閉宮絕慾,則內觀無我,外觀無物,而性明矣。性既明,則千百年以後之事,如在目前,千百里以外之事,如觀掌上,以此言覺,則無所覺,而無所不覺矣。
凡造十惡業者,六塵遍染,三業縈纏,要皆陷於不自覺。是以陰罪陽過,日累月深,背道違真,順邪棄正,生遭不測,歿受冥誅,身落三塗,欲求解脫而不得,艮可嘆也。
  今幸天道宏開,欲喚醒已溺之世界,及早扭轉,勿入沉迷之境,快登道岸,同期覺悟之生。當此萬惡世界,然非志士,誰能超脫凡塵。不過於處世接物之時,先行改過遷善,養性修真,悟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則是一覺也。即天堂地獄有別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39:46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光祿大夫        詩
    詩
  人生不過幾春秋,大道真銓趁早求。
  莫待光陰催人老,空留白髮恨悠悠。
   闡:朝聞道,夕死可矣之真義
道者.即大學之道.非別有一道也。人落後天,有生有死,不知所生,何以知死!生死大關,不可不知,生者父精母血,交感而成。十月胎足,唉一聲,魂入其裡,此乃三家會合,性也。
若魂不來,雖生不育,凡有下地不哭者,魂未到也。有小兒死,或勸父毋不哭,恐驚動其魂者,不能賦性也。死則一靈真性,離形命殼而去也。若能闡道修性了命,超出三界五行之外。雖天地有壞,而性常存,一了萬了。即如顏子何為命短,伯魚不為良知為性,良能為命何也?人一落後天,知能變假,陰陽失位,剛柔不中。性敝四大,命落苦海。即孟子所謂人之異於禽獸者幾稀!庶民去之也。
君子存此良知良能,修性了命,復其先天之真,超回西方,入於生路,逆之長也。小人失此良知良能,伐性殘命,順其從天之假,轉生東土,人於死路,逆之消也。六十四卦,上經首乾坤,天地定位矣。終變離坎,先天燮後天也。下經首咸恆,坎離交媾,煉後天也,終於未濟既濟,使成乾坤,返先天也。另於乾坤為門戶,示人以剛柔簡易之道也,六十四卦,無非坎人知其不簡不易,而欲燮之化之,共歸於簡易。君子小人,祗在知變化之別耳,此千古密秘心法,非人不傳,非時不洩。今因三期時至,洩漏玄機,若有緣之人,得遇明帥指點,至善之地,而其所言下,埋頭用功,則一目了然於心。即如大學之道,中庸言性,三教不二法門,能通千經萬典矣。

  
此篇全部文章由本人陳郁文網站拷貝過來↓網址如下
http://www.fang7.idv.tw/88/cgi-bin/topic.cgi?forum=72&topic=214&start=12&show=25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41:42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邱長春祖師       詩
    詩
   誠心悟道苦修身,涉盡塵泥究果因。
   一曰功成臨上境,方知性竅出精神。
   談:早悟修持性命之說
夫人之有魂魄,猶如大地之有陰陽也。天一屬陽,以靜而動,是以道生。地二而陰,由動而靜,乃因玄合,人三而為陰陽,猶魂而魂,是以體成,故人初生也,魂先魄後,魄隨魂來。人之將死,魂離魄散,魄墜魂昇,魂者先天之命,應魄而感染後天之性。地者從天之性,地魂而根繫先人之命。天命之謂性,陽中之陰,人性之外命。陰中之陽,乃觀年少血氣旺盛,純陽之候也,迨乎二八降生,陽極而虧,繼至八八,陽六已盡,精氣枯衰。是以修道者,在陽未極而知養,剝陰充陽,以還先天之氣,煉魂制魄,以窮從天之命,還虛充神,玄宗之理為失,從靜入妙,命功之學才得。大之精華,日月星辰,人之精華,精神氣血,三寶具存,而壽命全,三光耀,而天地泰。學從從無為成道,悟向有相了空,空而不著,成仙成佛,在相有為,在空無為,在俗在凡,走能探微察遠,悟本窮源也。
嘗聞大地如爐,太虛如鼎,丹藥燒成,奪回元始之道果。性命煉就,克復無極之玄功。身比天地,命繫陰陽,盡性知命,舉世無爭。窮理達源,人心自離險惡。生理含於婆心。由生而智慧愈含,故神聖無慾,而生智慧,而凡夫好爭,乃造果因。殺機起於慾念,因殺而果疊起。除慾念,而凡心可造聖神之心,戒鬥乎,而俗體即成仙佛之體。嗔癡由心起,孽緣乃造,色慾由意生,小我有相之著,乃造苦海道果難修,大乘無為之法,而超樂土。由誠以入定,慧劍剛持魔鬼伏。靜而還虛,靈台活潑聖神通。曇花朵朵,現如來之本相。香林處處,種仙佛之原根。菜根佳味,減輕五濁之穢,仙果清鮮,增重三寶之英。鬧市修身,一塵不染,便能見性,深山學道,千障未完,難得明心。雲出無心,道境皆同,花開有意,節候難勻,是以觀月養神,萬慮皆清,隨風鬥氣,百塵俱起,六通之法可學,動而行之,一竅之玄難開,修道者,可玩而得之。
難沘得明心.雲出無心,道境皆同,花開有意.節候難勻。是以觀月養神.萬慮皆清.隨風鬥氣,百塵俱起,靜而為之.六通之法可學。動而行之.一竅之玄難開,修道者,可玩而得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42:17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 這篇文章最後由陳郁文在 2005/07/23 07:43am 第 1 次編輯 ]

[color=#006400]司馬遷夫子       詩
    詩
   大道圓音筆下傳,金丹鍜煉法玄玄。
   良田有失須當補,慾海無邊不可填。
   了卻三心方合道,清除四相始參禪。
   身中二氣分清濁,陰盡陽純自是仙。
    修行有順逆之論
  此是後天工夫,然亦不可不知。人之精氣神洩於外者就是凡.向內收者則成聖,外洩為順行所以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修養之工夫,係一心清靜.迴光返照,離火自然下降.紅舌高捲,甘露由漕溪上升,升夕下嚥.直入丹田.與命門火相見。水化為氣,氣滿神足,努而不倦:既久前倦怠降復升.乾乾不息.道家名為運周天。佛家名為轉法輪。儒云:人欲淨而天理流.此即逆行工夫。要知凡人之氣.前升從降,真人之氣.前降從升.此非兩相反麼?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44:29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王陽明夫子       詩
         
如是我聞抽坎離,精神氣結好嬰兒。
綿綿不絕根深蒂,余利金剛真體時。
    論:真我假我之內義
  人之色體是二五之精,精母血妙合而凝,單以此體,尚不足為人。復有真五之性,和合而成,蓋以二五相交性命全,三五凝結貫人天。太上合元始之形,日月照未生之德,綿綿八節,默默四時。恍恍三乘,如如九轉,煉其假我,全其真我。本我之真,以合天地之真,因天地之真,以全我之真,誠能如是,則我精神,自與天地精神共往來。故古聖曰:《二五成形,三五成性》。性是真我,身是假我,身死後,葬於黃土即腐爛。
人常言曰:我冷,我熱.我痛.我癢,我餓,我渴,實皆假我也。惟有天性,才是真我。然真我在人身中,作主為善為惡,為善者,蓋為忠孝,為節義,受千萬人敬仰。為惡者,受千萬人唾罵,皆真我使然也。但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中之假者,慾心識神,所為者惡。假中之真者,天性真神,所為皆善。
夫真之歸性,是曰還元。真之歸命,是曰還丹。真之歸化,是曰還虛。即七返九還,原即天地之真。天地之真,原即我之真,人天共證,物我全真。全我之至真,合宇宙之至真,無成無毀,無生無死,而與宇宙永其至常,是曰真人。真人者,凡聖兩超,形神並妙,獨處於玄冥之境,而逍遙於恍惚之鄉,超然於形象之外,而玄應於造化之先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45:09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006400]邵康節夫子       詩
   重造混元氣化三,上中下界澤恩覃。
   惟精惟一開真覺,天地清寧人盡酣。
    誠一之心論
道祖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可見這個一字,是怎樣的精微奧妙了。人若得之,豈不是可成賢作聖嗎?所以允執厥中的中字,便是一貫之中。這個一字,就是聖聖相傳的心法。要想知道這個一宇的根源,非誠心求道不可,求道後,才能說明這個本身一字的真來歷。
俗云;講道不離身,打鐵不離鉆。故前聖有云;反求諸己而自得之,誠哉是言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46:14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006400]濟公禪師       詩  100
   詩
  大化流行空色相,視而不見聽無聲。
  無形無相生形相,無臭無聲聲臭生。
  牽連動靜乾坤定,相剋相生萬物成。
  細玩深思三昧得,方能盡己聽天聲。
   述:無極與人性真理
夫道者無極之真理也。無極者混沌也,混沌者太極未判有天地之先之元氣也。無極而生太極,始分陰陽,有動有靜屬陽,靜屬陰,靜極生動,陰動生陽,陽靜為陰,一動一靜分陰陽,天地開闢,乾坤定矣。
宇宙現象所從始,天地人萬物所從生,乃無極之真,先天之道,主宰之也。究之於先天地之先,莫知其始,窮之於天地之後,莫知其終。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乾坤依此而覆載,日月依此而照涼,虛空依此之寬廣,萬靈依此而變通。道也者真空實相之妙理也。神明莫測,真空而生妙有,真虛而統至實,無形而形天下之有形,無聲而聲天下之有聲,天命之性也。
蓋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則神,神則性,性則理,乃無極之真,萬化之主宰也。理貫三界,大化流行。物生物而有生命。物物造化,即所謂虛靈。在天為理,賦人為性。性本無形,動生萬善,仁義禮智信之所從生也,理生陰陽五行,陰陽五行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則賦之。人物之生,各得其所賦之性,以為健順五常之德。造化之氣,動為陽,陽之成長其性健,木火屬之。在天為元亨,在人為仁禮。靜而為陰,陰乃收藏,其性順,金水屬之,在天為利貞,在人為義智。土寄四者之中,得二氣之沖和。信貫四德之內,兼健順之剛柔,皆理之所生也。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吾性天所賦,本然至善,遵循本然,而行於事物,謂之道。循天理是謂率性。道乃事物之當然,順其當然則修道也。道者吾人稟賦天命之性也。性本天理,自然明善復初,悟徹率性循其本然性道之理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47:34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孟浩然仙翁     詩   102
     詩
   吾儒貫一守真陽,離位抽爻還坎宮。
   造化循環源祖氣,徹通事理萬殊窮。
    述;一貫之道要義
夫一者理也。貫者貫通也。由無極一理貫穿三極,而化育生成萬物。於人身而言,靈源一氣,流行貫注全身,而有知覺運動。此乃一本散於萬殊,順行之道也。人自有生之後,接觸後天習氣,六賊反主,情欲叢生,而敗德造罪也。聖人知用返本還原,功,守靜迴光反照,六神朝主,萬歸於一竅之中。久而久之,情欲斷,人心死,道心生。故孟子曰:善養吾浩然之氣。此浩然之氣,乃先天靈源,原始祖氣,亦曰無極之真氣也。由此一而生天地萬物之起源。今修逆歸一,歸根認祖,原自一理無二致也。一之在人為天理,在地為地理,在人為性理,在事為事理,在物為物理。所謂理失一即埋,窮理萬事靈通。天失一,星辰亂度。地失一,山崩海枯。人失一,沉淪生死。人能得一,通徹宇宙道理。修之可以復命歸根,還其無極本來面目也。此一,在人玄關之性。性則陽神,陽中有陰,曰真陰藏於丹田,雖曰真陰真陽,曰性曰命。本自一理。分性分命。為離位玄關,亦曰坎宮丹田。
今欲返原必須合一。此謂之抽坎填離。宜將心猿意馬制住。色慾除斷,守回六神,將女關一點真陰後還坎宮,採抽添之法,將丹田旋轉。一點真陽,採還離位,謂之抽坎填離,降離歸坎。如此復回乾坤本體也。蓋天地之一氣,被我之陰陽隔住。故沖破後天,方與天地合一,此一貫之道理,真一之門也。亦即為超生了死之道矣。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48:23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006400]茅濛仙翁    詩  104
洗靜塵緣見性天,空空色相可參禪。
不違仁德修三月,長凌玄功練百年。
學道可超情境外,降魔能出愛河邊。
若知返本歸原理,故鄉依希在眼前。
   論:性之本質
素為天地萬物之本質,亦為人性之本質。所以研究事物原始之象徵,為新舊派所爭論。尚不得維繫之真宰,僅以假我之感覺為信徵。終有﹝菅窺、蠡測﹞之誤。考萬物之最高本質,為【素】美,實無纖毫之瑕疵,因素而難見,故 老子能見素返樸。
孔子曰;繪事後素。素為五彩之原質,猶如人先將本性之美,再應發萬事,則萬事無不素美。又曰:素其位而行。性原始本素,無聲、無色、無形、無相、無一塵之垢。一落人身,因受喜、怒、哀、樂、之搖動,原有之素則不素矣。故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者,寂然不動之本相。本素既素,發而真善。故曰:和、和.動之恐有失素之本質。
中庸云: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耿行乎夷耿。素患難行乎患難:故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富貴.貧賤.患難,為身外境遇.何有得失之憂樂?苟能保全性之原素,無論遇何境界,不改本然之樂,其中滋味,明人深得,俗人不識。
故顏夫子簞食瓢飲不改其樂,足證性之本然自樂,如有因外境之失,則不樂矣,不改其樂者困頓覺其妙。每見人情,搖性為害之烈,因覺情終不可要。又見修道者修成頑空,因情終不得棄,例如明鏡幻照,物來隨物而現形,物去則毫無留痕,假設富,貴.貪.賤.憂.患.夷.狄.之來,本性不起喜.怒.愛.憎.之燮化,原質之素美則不失,性不為外物所搖,無入而不自得矣。
譬如水之原質素美之澄清,注於盂,因盂搖水動泥沙磨盪,遂失去原有本質之澄,而變為昏濁矣。欲澄其水,先止其盂.盂靜則泥沙自沉,而水亦自清。若再將泥沙設法取出,水自然澄清矣。故大學有止.定.靜.安.慮.之功夫,而得木質之素。 孔夫子之美,素不為外物所搖,始能從心所欲不踰矩,後尊之為素王。孟夫子四十而不動心,其心體常素,人之性原始素美,天之原始亦素美。世人倘能提高靈素,人都能復回原有之素美且美。發於事則事美,發於物則物美,發於人則人美,發於家則家美,發於國則國美,發於世界則世界皆素美,而天地萬物亦復自然生育之道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49:34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大魁夫子   詩  107
       欲修大道四心了,入定通禪造詣深。
   鍛煉工夫如琢玉,精神溫養似淘金。
   離家去世無牽罣,學法修真不古今。
   誠看虛空懸日月,照臨無意過光陰。
    論:心之起源
心者,為人生不可離之靈明之機物.其心原起於性,夫性者原起於天,天者,至虛.至靈.無聲,無臭,之體。故性體清靜無為,苟無心不足以證其體.心者為一切知識之源泉,靈明覺照,為萬事萬物之借鏡,寂然不動謂之性,動而朗照謂之心,心與性為一體之兩面。故其心曰善心,內含五常之真理,察其動態,即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表現,如因其心陷溺於氣體,就失去本來之靈明,以致世人迷而不知。人多以心與血肉心為心,故心理學家與唯心論學家,多看此二心之現象,為研究之琳象。熟知此二心人人具備,童叟皆知,以致迷心之大本,故佈曰:﹁明心。 孔夫子曰:正心。 老子曰;煉心。其意義皆令人尋其本來之心。故孟夫子嘆世人良心之失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含此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衷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間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矣。其大義,則人之良心已失.人人而不知求.苟有雞犬失之, 則知求之。雞犬之失.不過損其物,良心之失.實能損其性。損 物則小,損性則大。見小而忘大,良可慨也。此心究為何心?佛 曰:佛心。道;﹁道心﹂。儒曰:﹁良心名雖殊異,實則一目。故聖人脈脈相傳之法,即此心也。欲明此心,必先鑽研。一之來源。心之本質。三心之表現。四心之究竟。將此四種問題,研究明心之全體大用,則自明矣e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50:19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006400]伯魚夫子   詩  109
   啟化愚頑道急修,脫開生死樂悠悠。
   源流欲識須明性,故土何難不到頭。
   萬水澄清皆月照,一山青翠盡雲收。
   內情外境同忘了,駕鶴飛騰上九洲。
   釋明旁門說
三界內外,無量劫來,都是元會所管。一元之始.天地一開。一元之終.天地一合。天地從無極生來。無極之天,為天外之天,是諸佛菩薩歸根之所,一元會之終始,無極知之。諸佛菩薩,亦要應運下生,維持世界。天開於子.地闢於丑,人生於寅,生人之始,五老煉形,而一靈真性,從無極而來,本是仙根佛種。眾劫以來,改頭換面,年深月久,忘記歸家之路。九六原人,流落東土,貪戀紅塵,不得仙伸下凡點化.何能返本還原。這些原靈,何以定要度回。蓋元會盡時,天地有壞,人物一齊消化,真性靈光,也要散沒有了。在後來,造化乾坤,誰個分性,所以當此午會之末,要一齊度回,為無量劫後,生化人根之計。
在辰會時.初會龍華,太上掌道,度回二億。巳會時.二會龍華,釋迦掌道,度回二億。尚有九二原人,困在東土。這回普度,為三會龍華。上天為普度大事,早於數千年間,早日安排預備。諸佛菩薩,往往來來,都為普度之根基。周朝末年,三教並立,分為三大支,都是單傳先天之大道。秦漢而從,文治大盛,世事繁華,真道隱藏而不露,儒教亦衰矣。至五代梁朝時,西方二十八代祖師,達摩尊者,奉天命而來東土,為中華初代祖師。掃除文字,直指先天大道,乃普度之正脈,後傳二祖神光,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黃梅,六祖惠能,七祖白馬,八祖羅蔚群,在唐朝之時,七祖八祖法傳火宅,道歸儒家,此時普度尚早,上天把大道收回,祖脈不傳,八百餘年。
到了明末清初,大命黃九祖.遙接祖位,三期時至矣,九祖傳吳十祖,十祖傳何十一祖,十一祖傳十二袁祖,十二袁祖首開普度,通行道根,乃傳徐楊二祖,頂劫而歸先天。五老定會銀城,天人交接,定下牟度章程。十方十地,五十四頭頂,萬琊天恩,鋪張佈置,大道遍於九州,海角天涯,原人返本。此乃奉無極之勒命,千千諸佛,萬萬菩薩,都要皈依這個章程,才能成功定果。看起來,是何等罕見罕聞之大事,真奇緣奇遇也。萬劫一傳,只有一門,並無兩道,何以正道之外,又有許多旁門?
蓋普天之下,男男女女,不盡然是原根原種,有天魔,有地魔,有山精水怪.有草木之妖,輪回中,有千萬類之畜牲,是為異類.雖具人形.全無佛性。上天命眾仙佛,來收原人,又命眾魔王,來收異種,各做各的文韋。旁門比正道更多。如潘門,姚門,大乘門,道士清淨門,和尚三寶門,雖無真功,只能拔度。只有添大金丹二十四門,小金丹七十二門,文開門.武開門,喜怒哀樂四門,都是有象之雜法。招魔招病,沾不得的。更有邪門,專講法術。或假觀音或假彌勒佛,以騰雲駕霧,飛砂走石,能放飛刀,或使雷聲,有移山倒海之神通。此時六陽將盡,一陰已生,六萬年來,修成妖怪,都走出頭害人.擾亂世界。更有五斗天魔,只動干戈,大開殺運,直鬧得天昏地暗,鬼哭神號。任是鐵打漢子,也難逃出三期。就是原來種子,如何經得起這紅羊大劫?
所以萬佛下世,普泛慈舟.把老母兒女,接引在慈舟之上。這慈丹,亦無形無象,然而佛法無邊,神通廣大.妖見喪魂,鬼見忘形。且只度原人,不度異類。而千萬異類,冬專攥八千萬旁門,以魔引魔,各從其類。大道一明,那這異類.同歸消滅,只有正法能赴龍華,是真原人。實有慧心,絕不肯認旁門的。或起初誤入,經久必然明白,即急棄旁歸正,尚亦可以還原。也有那些異類旁法,又借此鍛煉個真人,魔歸正覺,夫旁門分明,本不同道,不無難辦矣。
一道之中,正變為旁,以旁亂正。道內生魔,分枝生葉,更是考人的地目。多少大角色,考得心亂眼花,認題目不一,文章做錯.選佛場中,去了名字矣,每逢交盤之時,有一代真祖師,又有一代假祖師作魔,當初水祖掌事時,周葛稱[尊,自立門戶,設下劍旗牌號,有形有象惑亂人心佈滿天下,玩害賢良,是為天魔。金祖掌事時,有假五行,自稱收圓,擾亂統系,亦大妖魔也。全祖歸西,密交姑太,風同道一,不幸三姑西歸,四川叉出小西華者,此乃天魔也,總而言之,一切去濁留清,一以借端考道.大凡根淺孽重者,貪高妄想,不依法則,種種毛病,一齊打入魔道,同歸於此而已,至於真原人,實要高舉慧眼,認清題目,何以根之所在,即祖之所在地,能歸根即能認祖,祖之所在者何?道根即祖也,男女眾生,寡聞少見,不識不知,隨波逐流.尚無大能,至於大小思堂,更要眼亮耳聰,站穩腳跟。若背天理,而信魔說,圖便宜而投魔事,自魔入,自誤誤眾,則一墜落,萬劫難翻。惟當靠定道根,從公從正,始終不二,自有成功之新奇熱。
改口訣,說天機,以收圓明道即在目前者,皆魔也。今年不改,又指來年,節節支誤,自行敗露,癡呆男女.甘受矇蔽,失誤今生事,都由累劫孽根,實是可憐,莫能救渡。若真正歸根,依法辦事,則守冷淡之家風,按平常之情理,不妄謀天機,不輕言劫運,韜光養晦,默天心,盡力隨緣,死而後已,斯可擇善固執矣。旁正二字,關係最緊,惟得正而輔之。毋論才之大小,功之巨細.皆有可靠.皆能沾光。總在龍華會中之人,若錯輔旁門,雖有才是枉用其才,雖有功白費其功,即是盡孝,反為不忠不孝,皆天命之故也,順天者存,逆大者亡,可不誠乎。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52:06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228B22]徐茂公仙翁      詩       115頁
  貫一真如法自然,真空不變卻隨緣。
  寂無所寂不知寂,玄之又玄難破玄。
  無所空時即是妙,有些念處也非禪。
  無邊佛法空色相,清靜真常遍大千。
   談:常清常靜之道
       常者真常,永久不變之謂。清靜者清心寡欲,以靜其神。常清靜者元神主事,真常得性之境界也。要到此境界必先寡慾以清心,澄心以靜神,故清靜經言:【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惟見於空】。乃內心.外形.遠物.即是欲界,色界,之謂。如是內觀無心而心空,外觀無形而身空,遠觀無物而境空。心,身,境,三者既空,則能兩忘而真性自在。時也超越三界,悟見性空,但  老子恐後人泥於頑空,而不知真空妙有之意,故又云:《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者.破空之執也。慧能祖師謂;《不應住於色,不應住於空,不應住於法》,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皆破執之法也。色相之執既破,性.法.之相更須空】。金剛經所謂;【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又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六祖亦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皆是性法皆空,妙行無住之境。既到此處湛然清靜,覺性圓明,不為聲色所奪,情欲所牽,豎窮三界貫通天地。故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乃是達本還源之實地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53:07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FF00FF]地         篇
[color=#FF00FF]大成至聖先師         詩     119 頁
三才大道誠心勤,清靜進修不染塵。
君主五倫行育德,師生言論玄機承。
修身純孝上天人,道德薰親志達仁。
一體同行存義理,明心見性歸元神。
述:修身立孝道
        夫孝之字筆劃,乃土字丿子之合成。概聖人之用意無所不妙。土者:五行之一,中央戊己土也,土加丿者;千人一體同行,心性一理相印也,子者:則善常守,保全其性命也。不能常守就要失去性靈也。又解孝字是七劃,以五:星金木水火土,合日月為之七政,七成也。實為之空虛靈也。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皆以明其天五,地五,變化萬物之由來。天能覆物,地能載物。聖人裁成輔相,以助天地之所不及,而能成物。蓋天地間萬物群生,惟人最貴.故人為萬物之靈。是故曾參問曰;甚哉孝之大也。
        吾乃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易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德載物,君子攸行,遂言民性之考,原於天地。天之三光,有度而民生,覆幬為常。故曰:經。地之五,土有性而承順,利物為宜。故曰:義。得天之性為慈愛,得地之性為恭順,是即孝也。孝為百行先,人所當常行者。故曰:民行。由是觀之,孝合三才以為大,在天為經,在地為義,在民為行,其實理一也。
        夫人修治身心,應對污濁氣物,弗為侵染,洗心滌濾之法也。
以及掃三心,去四相.排六恣,除七情,是故吾曰: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詩云;邦畿千里惟氏所正。黃庭之處也,除去一切舊染污穢惡習,開拓氣稟物欲之拘蔽,使本善之性天,自在靈明。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欲淨盡,天理流行,清靜經云: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皆作新民之謂也。日漸光明,而至善地之明明德也。蓋以盂軻曰:所謂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且不但使黃庭清淨而已,至於清淨絕滅無為境界,即謂修道培德。對己,對人,要有內外之冶,即學席之有內聖外王也。修治之功,尚須知其所先後審明,本末終始之序,遂能整潔其行,按理順序大道循吸之妙諦,然後無礙於進修矣,夫內聖之德,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行也。
        外王之功,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大學八條目也。當以君臣.父子.夫妻,三綱也,仁義禮智信,五常也。為先天修養達德達道之妙品。故君臣有義,人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乃五倫也。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也。是從天為人道理,是以山下出泉也。君子以果行育德,皆在天人一貫,是故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故天所賦之性,渾然至善,純乎天理,未嘗有惡。性乃心之所發,發於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羞惡之心,均能如琢如磨,內外整齊,乃可步青雲而直達九宵,超理域矣。此乃存心養性。大孝真義,庶幾乎則近道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54:28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FF00FF]太上道祖         李   
   
  詩
   122
   [color=#006400]清淨靈台慎勿迷,東南大道好修齊。
   異瑞邪說毋輕信,釋義真詮理可稽。
論:修道與迷信
                修道者,乃為修學其道理。理不明,則無道可修,欲修學道理者,應先明道之理。即仁.義.禮.智 忠.孝.廉.節也。此道理,乃自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直流傳至今。在此數千年來,之所謂中國固有之倫理文化道德也。
                迷信;乃為不瞭解道理,不遵方法,而盲目信奉,迷者,邪也。不瞭解道理,盲目信從.即為邪迷也。  凡一宗教,應具有嚴正而正確之道理。以誠其意,對國家盡其忠,對父母盡其孝,此乃自古皆然也。若不修道,則背道而行。其信奉者,皆是邪說異端,此乃為迷信也。人若能打破迷信暸悟真理,而勤修,則成佛,成仙,成聖.則不難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5 02:00 PM , Processed in 0.02243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