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MissC

糖尿病介紹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8-5-23 18:29:00 | 顯示全部樓層
糖尿病與高血壓會影響視力嗎?
uho
uho編輯部



什麼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呢?它主要是因為長期高血糖造成視網膜血管壁的損害,可分為非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和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分別的方式以是否發現視網膜新生血管為依據。而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因新生血管結構不穩定有可能發生玻璃體出血甚至視網膜剝離而造成失明。

《視網膜黃斑部水腫》是使糖尿病患視力減退的重要原因,也是因血管壁的損害而使通透度增加造成液體外滲而引起黃斑部水腫。

諾貝爾眼科醫師 劉淳熙表示,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危險因子,與患病時間愈長、血糖及血壓控制不良為主,據統計,糖尿病患發病五年,約20%的病患發生程度不一的視網膜病變,十年後增為60%,二十年則約為90%,不可不慎。

《預防勝於治療》長期穩定地控制血壓和血糖可降低視網膜病變發生率。定期追蹤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於檢查時發現高危險性增殖性視網膜病變或明顯黃斑部水腫,可接受視網膜雷射治療以延緩新生血管的進展,降低視力惡化的風險。

高血壓控制不好可能會引起腦中風,不僅會影響大腦,對於視神經延伸出來的視網膜也會造成類似的神經傷害,導致眼中風。

《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表現為視網膜動脈功能性狹窄、這是因為長期的高血壓造成血管壁壓力增加,管壁肌肉肥厚增生、纖維化,使得血管壁逐漸硬化,動靜脈交會處之靜脈因動脈硬化之擠壓而產生相對的靜脈血流阻塞。而視網膜小動脈之硬化程度也會逐漸加重。更甚者,視網膜小動脈會出現局部的管徑收縮而形成生理性的動脈血流阻塞。

血流阻塞之後就有可能出現微血管壁受損,視網膜出血,而造成缺血使得視網膜顏色呈現死灰,甚至黃斑部水腫,以及視神經水腫等現象,嚴重影響視力。所以高血壓性動脈硬化和視網膜病變,亦為反映高血壓嚴重程度和高血壓患病時間的重要指標。

劉醫師建議最好的治療方法還是控制血壓,例如衛生教育、控制體重、限制鹽分攝取量、運動、放鬆情緒以及調整生活方式,再配合藥物治療,以達到有效控制血壓。若出現視力模糊之症狀時,極可能已經發生視網膜嚴重病變,必須及早找眼科醫師檢查,必要時接受視網膜雷射治療。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6-6 18: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良好飲食與運動,徹底控制糖尿病
uho
uho編輯部



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和新陳代謝的疾病,病患的血糖會比正常人來得高。也因為身體血糖高,病患會容易有各種急性及慢性的併發症。

健康的人即使吃了大餐,身體也可以迅速的做出反應,讓身體的血糖維持在很平穩的狀態。然而在糖尿病的病人,身體無法有效的分泌胰島素,且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也比健康的人不好,結果就是血糖居高不下。而這些血液中多出來的血糖,很容易經由腎臟排出,因此造成多尿、口渴及體重減輕等症狀。

然而許多病患可能是因為血糖只有些微升高,或是本身沒有警覺,以致於沒有症狀,因而延誤了診斷及治療。

糖尿病要怎麼診斷呢?一般而言,空腹八小時後測出的血糖大於等於126毫克/百毫升,或葡萄耐受試驗血糖大於等於200毫克/百毫升,且經過兩次以上的檢驗,就可以被診斷為糖尿病。

恭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 張文彬表示糖尿病的種類包括第一型、第二型、其它型、以及妊娠型糖尿病。在國內,大部份的糖尿病是第二型,它的成因是遺傳、飲食過量、以及缺乏運動等。糖尿病目前並無有效的根治方式,所以病患需持續的控制血糖,控制血糖的方式包括飲食控制、運動,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注射。除了血糖之外,病患還需注意控制血壓及血脂肪。這些努力都是為了避免或減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所以糖尿病病患一定要和醫護人員配合,定期的追蹤治療,千萬不要因為沒有症狀就掉以輕心。

糖尿病的預防方式其實很減單,就是良好的飲食習慣,即低油、低熱量、高纖,以及持之以恆的運動。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6-6 18:26:15 | 顯示全部樓層
糖尿病男視力陡降 誤認老花
蘋果日報
【甯瑋瑜╱台北報導】



一名年約40歲的上班族,日前突然視力模糊,他以為是老花眼,換鏡片也未改善,就醫才發現,雙眼玻璃體已出血,進一步檢查才測出血糖值偏高,原來先前的視力驟降,是罹患糖尿病所致。


血糖高致眼部出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主任蔡景耀受訪時表示,這類因視力問題,被診斷出糖尿病的個案有增多的趨勢,上述男子沒有做健康檢查的習慣,不知血糖持續偏高,直至眼部玻璃體出血,才發現健康亮紅燈。
蔡景耀解釋,眼球血管分布密,當血糖升高,血管壁細胞就像泡在糖水裡,導致眼科病變,曾有一名30多歲的男老師,也因視力模糊就醫,患者形容視覺「像是水族缸被倒進墨水般,根本看不清楚」,抽血後也確診是糖尿病。所幸這兩位病患接受手術後,視力均有改善。
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說,糖尿病引起的玻璃體出血,有的是視力突變差,有的是眼前出現點狀黑影的飛蚊症,但也有患者視力突好轉,尤其有老花眼的人,若突然不需戴眼鏡也看得清楚,要留心可能是糖尿病引起水晶體腫脹,使近距離視物變得清楚。


預防糖尿病注意事項

.控制飲食,少糖、少高油脂食物。
.規律運動(每周5次,每次30分鐘)、減重、不抽菸。
.定期檢測血壓、血糖、血脂。
.若出現視力突然變模糊或變清楚、三多(尿多、喝多、吃多)、疲倦、體重減輕、手腳麻、傷口不易癒合等糖尿病症狀,應立刻就醫。
資料來源:蔡景耀醫師、呂大文醫師、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 本帖最後由 MissC 於 2008-6-6 06:28 P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6-6 18:30:11 | 顯示全部樓層
《糖尿病技術與治療學》特別期刊:自我監測血糖在糖尿病護理中非常重要
美通社
紐約州新羅謝爾電



據 Mary Ann Liebert, Inc. (www.liebertpub.com) 出版的同行評審期刊《Diabetes Technology & Therapeutics》(糖尿病診斷技術與治療學)2008年第6期特別增刊(第10冊,增刊1)的一組最新報道,更頻繁地進行自我監測血糖水平並利用該結果來調整治療方法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可實現更好的血糖控制。該增刊在 http://www.liebertonline.com/dia 網站上可免費獲得。

科羅拉多大學丹佛校區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Denver) 和健康科學中心 (Health Sciences Center) 醫學和兒科教授、醫學博士、主編 Satish K. Garg 在一篇增刊概要中寫道:“增加自我監測血糖的次數表明能顯著改善血糖控制。自我監測血糖不僅能彌補血紅蛋白 (A1C) 解結果,而且還能引導患者每日在家中對糖尿病進行自我管理。”

該增刊囊括了自我監測血糖的臨床、實踐和經濟方面的影響,其論文探索了尖端血糖儀技術和自我監測技巧、孕期自我監測血糖和亞太地區人們自我監測血糖。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醫學博士 Shoba Subramanian 和 Irl Hirsch 在一篇題為《The Utility and Recent Advances in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in Type 1 Diabetes》(1型糖尿病血糖自我檢測的效用和最近進展)文章中對經常進行自我監測血糖的支撐證據、血糖儀和自我監測血糖數據處理最近的進步、如何應用於更有效的1型糖尿病管理以及限制經常進行自我監測血糖應用性的潛在障礙進行了評論。

泰國佛統府 Silpakorn University(辛巴克恩大學)Nalinee Poolsup 博士 Nalinee Poolsup 和泰國曼谷瑪希隆大學 (Mahidol University) 藥學博士、博士 Naeti Suksomboon 和 藥學理學碩士 Warisara Jiamsathit 總結說,當自我監測血糖的結果被用來調整治療方法時,自我監測血糖能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 HbA1C 水平顯著下降。他們在《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Benefits of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on Glycemic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自我監測血糖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益處的繫統評論)中描述了自我監測血糖的益處。

在一份題為《The Future of Self-Monitored Blood Glucose: Mean Blood Glucose Versus Glycosylated Hemoglobin》(自我監測血糖的未來:平均血糖值與糖化血紅蛋白)的前瞻性報告中,美國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edical School) Roger Mazze 博士強調了自我監測血糖在每日監測血糖類型的重要性,而非僅僅依賴 HbA1C 或平均血糖水平,這可能是治療效果的誤導指標。

消息來源 Diabetes Technology & Therapeutics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6-6 18:33:15 | 顯示全部樓層
口服抗糖尿病藥物 吃對時間 才有效
自由
文/曹心怡(作者為國泰綜合醫院汐止分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



第二型糖尿病約佔糖尿病患的90%以上,大多數以口服抗糖尿病藥物治療。依照個別病人的特性,而有不同的藥物種類及劑量。單一藥物治療無效時,儘早採用多種藥物治療才能使血糖快速得到控制,讓糖化血色素達到治療的目標。

目前台灣原有的口服抗糖尿病藥物有5種,包含磺醯尿素類促進胰島素分泌劑、非磺醯尿素類促胰島素分泌劑、雙胍類藥物、胰島素增敏劑、阿爾發葡萄糖??抑制劑。在今年又新上市DPP-4抑制劑,不同於以往傳統抗糖尿病藥物的機轉,讓醫師及病患有更多的選擇。

傳統的磺醯尿素類以飯前30分鐘服用效果佳。但是非磺醯尿素類促胰島素分泌劑則以隨餐服用效果佳,特別要注意的是這類藥物因為作用快速藥效短,不建議延遲進食的時間。雙胍類藥物則因餐後立即服用可減少腸胃道不適。阿爾發葡萄糖??抑制劑的最佳服用時機則是與碳水化合物同時服用。

多種口服抗糖尿病藥物的使用,為目前多數病人的狀況,但是每一種藥物的服用方式不同,每位患者領藥後,是否能夠詳細看清楚藥袋說明,在藥物衛教之後是否能了解,回家之後是否能確切執行,在藥物的種類多樣化之後,在正確的時間服用正確的藥物,是糖尿病治療的重要課題。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6-9 20:30:55 | 顯示全部樓層
研究:飲食調節加上運動 可以延緩糖尿病
大紀元
記者郭慕法綜合編譯



根據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有糖尿病風險的人只要能夠改變生活型態,少喝一點酒、多吃一些蔬菜,再加上運動,就可以預防或是延緩糖尿病的發生。

研究人員指出,根據過去20年來對577名高危險群的中國人進行研究,飲食調節加上運動可以使糖尿病的發生率減少約43%. 在這長達20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這群高危險群的受研究者當中,未改變他們的飲食並進行運動的人,有百分之93%的人發生糖尿病;但是肯改變飲食習慣並進行運動的人當中才只有80%的人有糖尿病。

肥胖是導致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約90-95%的糖尿病患屬於第二型,而且幾乎都與肥胖及缺少體能運動有關。而第一型的糖尿病患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通常在童年時即可被發現。因此這項研究結果只適用於第二型糖尿病患。

有規律的運動可以提高體內各項器官與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使血糖較能維持在正常狀態;使用胰島素的病患,也許可以因此減少胰島素使用量;而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的病人也許也可以因此減低口服藥的劑量,甚至可以停藥。

規律的運動也可以增加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即所謂的好膽固醇)的濃度,而高密度脂蛋白則具有保護血管的功能,可以減低動脈硬化的發生。如果能採取規律的運動再加上飲食控制的配合而減輕體重,對過重的糖尿病患是非常有幫助的。要如何進行規律的運動,病患最好能向醫師諮詢,隨興而胡亂的運動反而增加危險性,

由於開發中國家日漸受到西方國家的生活型態影響,飲食趨向西洋化,未來將會有數百萬人罹患糖尿病。因此這項發現可以提醒這些飲食日漸西化人群,尤其是東方人,過度優渥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其實對健康反而不利。而這項研究結果真正所面臨的難處也在於如何將這些發現應用到臨床上,以減低高危險群發生糖尿病的機率。

醫師通常會建議糖尿病人一些健康飲食的原則與方法。因此糖尿病人可以請教醫師或營養師適合個人情況的飲食菜單。通常糖尿病人的飲食原則是每天所攝取的約五到六成的卡路里應從碳水化合物中取得,而約一到二成的卡路里應從蛋白質取得,只有低於三成是從脂肪而來。
這與一般人所認知的糖尿病人要少吃米食正好相反。

糖尿病人應採取少量多餐的習慣比較能幫助病人維持血糖在正常值,有些人以為少吃一二餐,血糖會更好的觀念是錯誤的。而病人如果要進行減肥,其方式也必須是漸進式,並且持之以恆,切忌急躁的節食,反而使病情加重,同時切忌隨便服用減肥藥,以免造成各項器官額外的負擔。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6-9 20:36:32 | 顯示全部樓層
施打適量胰島素 可有效延遲糖尿病併發症
NOWnews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醫生宣布要注射胰島素,好像是法官是宣判了死刑一樣,絕大多數的糖尿病患難以接受,奇美醫學中心糖尿病衛教護理師柳素燕指出,經由醫師評估施打適量的胰島素,或許可在罹病初期幫助胰臟恢復或保持。

分泌胰島素的功能,並且有效延遲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的時間,讓患者保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糖尿病患者不要畏懼胰島素治療,應掌握黃金治療時機才能拯救胰臟。

奇美醫學中心糖尿病衛教護理師柳素燕指出,一名林女士有糖尿病約10年之久,平常都是用吃藥的方式控制,日前到醫院回診拿藥的時候因為血糖到兩百多,所以醫生叫她改用注射胰島素的方式,每天需自行注射胰島素,林女士心情很不好,因為改成用注射胰島素的方式即是「沒藥醫」,感覺起來就很嚴重。

糖尿病衛教護理師柳素燕指出,對於糖尿病病人而言,如果醫生宣布要注射胰島素,好像是法官是宣判了死刑一樣,絕大多數的糖尿病患,就像這位女士一樣,一聽到醫師說:「必須注射胰島素治療」,都會採取「排斥」的態度。

許多人還誤以為是糖尿病已到末期,才要注射胰島素;也有人誤解注射胰島素後,會造成腎臟功能受損;柳素燕護理師說,在臨床中,常遇到一些糖尿病病人或家屬在聽到醫生建議使用胰島素治療時,顧慮很大或拒絕,認為「胰島素」是最後一張王牌,用上胰島素以後就沒藥可用了,或認為用胰島素像吸毒一樣會「上癮」。

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將因果關係搞混亂了,柳素燕護理師指出,針對第 2 型糖尿病人,全世界的治療經驗均發現,病人活得越久,胰臟細胞功能會逐漸老化,多數糖尿病患在被診斷發現時,胰臟功能都變差,胰臟功能的喪失是不可逆的;又一旦發病後,若未予有效控制,胰臟剩餘功能還會以每年 4﹣5%的比例持續耗失。

而糖尿病口服藥物或注射胰島素的功能,便在於延緩糖尿病患胰臟功能被破壞的速度,控制良好者,胰臟功能每年的消退比例可減少到1%以內,甚至有機會維持現況,享受與常人無異的生活品質。

柳素燕護理師表示,台灣罹患糖尿病人口超過100萬人,至少有20% 病患需要藉助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有30% 病患對於胰島素注射產生強烈抗拒,許多患者都是拖到血糖嚴重失控,甚至出現高血糖昏迷時,才不得不接受胰島素的治療。

柳護理師強調,胰島素是降低血糖最有效的一種藥物,不必等到口服藥物失效時才開始使用,經由醫師評估施打適量的胰島素,或許在罹病初期幫助胰臟恢復或保持分泌胰島素的功能,並且有效延遲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的時間,讓患者保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6-26 20:41:48 | 顯示全部樓層
糖尿病患選用維他命 防影響病情 須先請教醫師
自由
文/江珠影(作者為板橋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



糖尿病患的免疫力比較差,容易發生感染,日常飲食上也有許多限制,因此很多患者希望透過服用維他命,來補充營養和增強自己的抵抗力。

事實上,維他命並不是像一般人所想的「有吃有保佑」,使用過量不僅無法強身,還會加重身體負擔;有些維他命的某個成分若超過劑量,甚至會對糖尿病患產生負面影響。

像是其中一種成分—維他命B3(又稱為菸鹼酸)。菸鹼酸具有減少低密度膽固醇(俗稱壞的膽固醇)及增加高密度膽固醇(俗稱好的膽固醇)的功效,但它有可能會造成血糖升高,所以醫師在使用它來治療高膽固醇血症時,會特別注意患者的血糖變化。

不過一般綜合維他命裡所含的維他命B3劑量約20至40毫克,相對於治療高膽固醇血症所使用的1500至3000毫克,它的劑量相對低很多,綜合維他命裡所含的菸鹼酸總量,一般不太會影響血糖。

此外,水溶性的維他命C服用過量的話可能會增加肝腎負擔,維他命C跟鈣片合併服用容易導致腎結石,大家在使用前也要多加注意;脂溶性的維他命A、D、E、K,以及醫療用的單方維他命B1、B2、 B6 、B12,政府還是會以藥品管理,民眾應聽從醫師的指示後再使用。

其實,保持均衡的飲食、平日多運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可以增強免疫力,糖尿病患者並不需要額外服用維他命,反而要記得遵照醫師的指示按時服藥,將自己的血糖值控制在理想的範圍內,才是更重要的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6-26 20:42:08 | 顯示全部樓層
低血糖致命!糖尿病患睡夢中猝死!
聯合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只要一生氣憤怒,綠巨人浩克就會變成力大無窮的怪物,但日常生活中,有人只因血糖太低,沒能及時吃顆糖果,也彷彿變成另一個人,開始胡言亂語,沒理由就亂罵人,甚至脫光衣服。醫師提醒,可別低估了低血糖所隱藏的危機。

台北榮總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胡啟民日前參加美國糖尿病學會年度研討會,他說,低血糖所引起的副作用,已成為國內外醫學界矚目的研究焦點,甚至部分報告推測,低血糖可能導致猝死。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一項最新臨床研究報告意外發現,嚴格控制糖尿病患的糖化血色素,並不見得會有好處,與安慰組相較,血糖控制組總死亡率居然偏高,一年死亡率為1.41%,而安慰組為1.14%。

該研究總共收治了一萬名糖尿病人,一組透過藥物來控制血壓,將糖化血色素壓低至6.4(正常人為4至6之間),另一組則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5,原本五年的研究計畫在進行了三年半時,就喊暫停。因為研究期間,對照組死亡人數203人,嚴格控制血糖到6.4的這一組死亡人數卻有257人。

「低血糖確實可怕!」三軍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石光中表示,有些糖尿病的老病號在半夜睡覺時,突然發生低血糖,無法及時吃個糖果或是飲用果汁,可能只是掙扎幾下,就在睡夢中死亡。

胡啟民說,血糖降至50、60時,病患通常會出現心悸、冒冷汗等症狀,此時,部分交感神經病變的老病號卻沒有異狀,直到血糖降至30、40時,就會出現抽搐、痙攣、昏迷或是意識行為改變等症狀,必須緊急送醫急救。

胡啟民強調,有些糖尿病人血糖一低,就會脫光衣服、神智不清、胡言亂語、認知功能變差,整個人變得笨笨的,家人還以為是鬼魅附身。要是發生在睡夢中,病人來不及吃糖,躺在床上發出奇怪聲響,嚇壞了家人。

據統計,約有三成的糖尿病患有過低血糖的慘痛經驗,症狀不一,國外最新臨床研究也發現,在每一百名糖尿病人中,每年至少會有一人會出現嚴重低血糖,嚴重時,還可能導致死亡。

隨身要帶救命糖果

胡啟民提醒,糖尿病患們身上口袋裡一定得放幾顆糖果,當成救命藥丸,以備不時之需,要是已經陷入昏迷,就必須立即送醫急救。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6-26 20:42:29 | 顯示全部樓層
糖尿病患 這些五毒水果少吃!
聯合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最近西瓜、鳳梨甜又便宜,許多民眾一口氣買了好幾顆,回家大快朵頤。但醫師提醒,對於糖尿病患來說,西瓜、鳳梨、芒果、荔枝、龍眼等於是「五毒」水果,門診就收治到不少吃了甜分太高的水果,導致血糖急速上升的個案。

天氣炎熱,許多人愛喝解渴的西瓜汁。不過,西瓜汁攤販在打果汁時,就會多加了一大匙砂糖。一名糖尿病老爸喝了兒子買的含糖西瓜汁,血糖竟然飆高至快600,當場意識不清,急診醫師一檢查,原來就是西瓜汁惹的禍!

三軍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石光中指出,約有兩成糖尿病患不知道自己罹患了糖尿病,一直等到吃多了水果,或是喝了太多的含糖飲料,突然意識不清,被送至急診室時,一測血糖,才知早就患有糖尿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陳代謝科主任黃麗珊表示,糖尿病人千萬不可吃榴槤,有人才吃了兩三口,血糖就飆高至300多,身體不適,當場差點暈倒。

台北榮總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胡啟民表示,對於糖尿病患來說,越甜的水果反而傷害越大,一定要依照營養師指示,嚴格控制份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6-26 20:43:05 | 顯示全部樓層
胃繞道降血糖 糖尿病新療法
聯合
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臨床研究發現,病態性肥胖造成的糖尿病患在接受胃繞道手術後,近九成血糖明顯下降,其中大部分不用再仰賴服藥或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對一些胖到血糖難再有效控制的病患來說,是新治療選擇。

北醫微創手術中心主任王偉表示,台灣地區糖尿病患約一百萬人,其中3%?4%屬先天性的第一型糖尿病,其餘96%?97%則為後天性的第二型糖尿病,而後者又有部分和病態性肥胖脫不了關係。這些體型胖到不行、BMI(身體質量指數)已超過35的糖尿病患,不管再怎麼努力控制,血糖值還是居高不下,導致健康亮起紅燈。

減少熱量攝取 血糖也恢復正常

為了搶救這些患者,王偉採用胃繞道手術來減少胃的容積,再藉由減少熱量攝取的機制來降低體重,進而將飆高的血糖控制下來。近兩、三年來,他總共為37名病態性肥胖的糖尿病患施術,術後體重超重的部分減少67%,85%患者的血糖值恢復到正常範圍,不用再服降血糖藥或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成效令人滿意。

王偉表示,胃繞道手術採微創手術的方式進行,先在患者腹部開五個從0.5公分至2公分不等的傷口,伸入器械,分別將容量約20毫升的上胃部,以及胃部下方約50公分處的小腸截斷,再把這兩端接起來。如此一來,從口腔、食道進來的食物,只在容積約20毫升的上胃部消化吸收,接著就直接通到小腸,再經大腸、直腸排出體外。

由於食物不再經過大部分的胃,以及十二指腸的正常通道,不會被膽汁、胰液分解為食物單元,也就不會被消化吸收,熱量攝取量可降低到原有的三分之二左右,不僅體重會明顯下降,血糖值也有機會恢復到正常範圍。

胃繞道手術雖然可達立竿見影的效果,但王偉認為手段還是太激烈了點,術後患者會因缺鐵、缺鈣而導致貧血或骨質疏鬆症。因此,他建議BMI超過35的病態性肥胖糖尿病患才接受這項手術,至於其他患者仍應透過飲食、運動或藥物等方式來控制血糖。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6-26 20:43:32 | 顯示全部樓層
胃繞道手術 醫師:太激烈 少試為妙
聯合
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透過胃繞道手術來控制病態性肥胖糖尿病患的血糖,雖成效不錯,但不少醫師認為這種手術的手段過於激烈,且會伴隨貧血、骨質疏鬆症等副作用,除非必要,還是少試為妙。

台北市糖尿病聯合照護網執行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台灣地區八成左右的第二型糖尿病是肥胖引起的,若能少吃一點而將體重控制下來,血糖值就可明顯下降。

回歸基本面 控制飲食與運動


對於這些因肥胖引起的糖尿病患,洪建德建議應回歸基本面,從飲食控制及規律運動著手,如果還不行的話,就應依醫囑服用降血糖藥或注射胰島素。當這些方法都不見效,而且體型又胖到病態性肥胖的地步,才可考慮接受胃繞道手術等外科療法。

而且這些患者還是要將血糖值控制到一定範圍以內才行,否則身體免疫力降低,手術風險偏高,對患者未必是好事。台北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也認為,糖尿病的治療方式很多,有沒有必要採取外科手術如此激烈的手段,糖尿病患恐怕得再多想一想。

洪建德觀察發現,國內糖尿病患首次就醫後,一半左右不是換家醫院再看看,就是不再就醫,顯見台灣糖尿病治療仍有很大改善空間,如何建立正確醫療觀念,並讓這些糖尿病患乖乖就醫,才是當務之急。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6-26 20:43:55 | 顯示全部樓層
常喝咖啡或可降低糖尿病風險
中廣



芬蘭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經常喝咖啡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要低於不喝咖啡的人。

芬通社報導說,芬蘭國家公共健康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對6萬多名芬蘭人進行了長期跟蹤研究。結果發現,每天喝3到4杯咖啡的人,糖尿病發病風險比不喝咖啡的人降低了28%。研究還顯示,經常喝咖啡還有助於降低體重超重者和嗜酒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還不清楚喝咖啡和糖尿病發病風險之間的關係。他們對咖啡成分進行分析後推測,咖啡中的一些礦物質如鎂等可能對控制血糖有益。不過研究人員指出,對此仍需進一步研究。

據統計,芬蘭全國糖尿病患者人數超過50萬,約佔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6-26 20:44:16 | 顯示全部樓層
糖尿病前期 認知功能變差
蘋果日報
【邱俊吉╱台北報導】



國內一項研究發現,糖尿病前期、即葡萄糖耐受不良時,認知功能也會受影響。醫師指出,現代人肥胖問題普遍,血糖偏高者也漸增加,建議民眾糖尿病前期發生時,應立刻控制血糖,以免惡化成糖尿病。
研究成員、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傅中玲說,該研究是以七百二十名年齡在四十至五十五歲者為對象,將其分為三組後,進行認知測驗。
糖尿病組的標準為空腹時,血糖大於等於一百二十六毫克╱百毫升、喝糖水後兩小時,血糖大於等於兩百毫克╱百毫升。葡萄糖耐受不良組指不符糖尿病組定義,但喝糖水後兩小時的血糖介於一百四十至一百九十九毫克╱百毫升間,而不符合上述兩組定義者為正常組。

難以記住一長串數字
結果顯示,糖尿病組在認知測驗表現最差,其次為葡萄糖耐受不良組;排除可能影響測驗分數因子後,發現葡萄糖耐受不良者,對數字記憶力、也就是記一長串數字的能力,比起無葡萄糖耐受不良者,表現較差。
傅中玲說,以往文獻指出,老年糖尿病患認知功能不如一般老人,而從這項研究則可推論,就算未罹患糖尿病,若用餐後血糖偏高、達到葡萄糖耐受不良,智能也會受影響。
國泰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莉棋強調,肥胖者常有葡萄糖耐受不良問題,可能會演變為糖尿病,建議一發現發生葡萄糖耐受不良情形,便須積極控制血糖。

控制血糖注意事項
.定時測量血糖
.飲食定量、避免肥胖
.少吃富含精製糖類食物,如糖果、汽水、甜點等
.盡量少攝取油炸、油煎、油酥食品;宜多採清蒸、水煮、涼拌等烹調方式
.若用餐2小時後,血糖仍介於140至199毫克/百毫升間,即屬葡萄糖耐受不良,即為糖尿病前期,應積極控制血糖,以免演變為糖尿病
資料來源:黃莉棋醫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6-26 20:44:36 | 顯示全部樓層
憂鬱症患者 易罹糖尿病
蘋果日報
【劉怡女、高麗玲╱台北報導】



最新一期《美國醫學協會期刊》刊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研究指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罹患憂鬱症機率是常人的二倍;而憂鬱症病患也較常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機率高出四成二。國內醫師表示,臨床上憂鬱症患者確實較好發第二型糖尿病,憂鬱症患者應定期監測血糖值。
路透報導,該研究團隊針對美國約五千名、年齡四十五至八十四歲的民眾,在五年間進行三次測試分析。發現其中有憂鬱症狀的受測者,罹患糖尿病機率比其他受測者高出百分之四十二,且憂鬱症狀越嚴重,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機率越高。

與少運動發胖有關
該研究主持人高登解釋:「有憂鬱症狀的人,通常攝取較多熱量、較少運動等,這是造成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而憂鬱症狀易使壓力荷爾蒙濃度增加,擾亂胰島素正常分泌,導致腹部脂肪堆積。」
三軍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石光中認為,憂鬱症患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確實比常人高,這和患者少運動、發胖等有關,提醒憂鬱症患者每三至六個月,應監測一次血糖。

第二型糖尿病小檔案
◎原因:與肥胖、遺傳、年齡等因素有關,年齡愈高罹患機會愈高;內分泌、憂鬱症等疾病或有些藥物也可能引發
◎症狀:三多一少,多吃、多喝、多尿、體重下降
◎治療:飲食、運動控制、口服藥物、施打胰島素
◎注意事項:
.規則運動可改善糖尿病
.少吃油脂類、酒類等食物
.定期量血糖、血壓
資料來源:石光中醫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5 08:57 AM , Processed in 0.02284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