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patton

道德經釋義總匯-純陽真人釋義(紫?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8-1 13:54:26 | 顯示全部樓層
常德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不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此承上章行道之妙,而言聖人不以知道為難,而以守道為要妙也。古德云: 學道,悟之為難; 既悟,守之為難。然行道之妙,實出於守道之要耳,蓋此中知字,即悟也。知雄守雌者,物無與敵謂之雄,柔伏處下謂之雌。谿: 乃窊下之地,眾水所歸之處也。嬰兒者,柔和之至也。前云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然氣雖勝物,物有以敵之,而道超萬物,物無與敵者,故謂之雄。聖人氣與道合、心超物表,無物與敵,而能順物委蛇,與時俱化,不與物競,故曰: 知其雄,守其雌。由守其雌,故眾德交歸,如水之就下,故為天下谿也。由乎處下如谿,故但受而不拒,應而不藏,流潤而不竭,故曰: 常德不離。以入物而物不知,知嬰兒終日號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以能勝物而不傷,故曰: 復歸於嬰兒。知白守黑者: : 謂昭然明白。智: 無不知之意。黑: 昏悶無知之貌。式: 謂法則。忒: 差謬也。謂聖人智包天地,明並日月,而不自用其知,所謂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故曰: 知其白,守其黑。由其真知而不用其知,故無強之過謬,故可為天下式。然強知則有謬,謬則有所不知,既有所不知,則知不極矣。今知既無謬,則知無不極,故曰: 復歸於無極。知榮守辱者: : 乃光榮貴高。辱: 乃汙辱賤下。谷: 乃虛而能應者也。樸: 謂樸素,乃木之未雕斲也。謂聖人自知道光一世,德貴人臣,而不自有其德,乃以汙辱賤下,蒙恥含垢以守之,所謂光而不耀,仁常而不居者,虛之至也,故為天下谷。由其虛,故常德乃足。德自足於中,則不緣飾於外,故復歸於樸素也。以虛而能應物,故樸散則為器。聖人以此應運出世,則可以官天地、府萬物,故能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化行於世而無棄人棄物故曰: 大制不割。割: 截斷也。不割者,不分彼此界限之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8-1 14:48:05 | 顯示全部樓層
自然二十九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或嬴。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此言聖人道全價德備,應運出世,為官為長,當任無為無事,而不可有為太過也。由上章云,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老子因而誡之曰: 將欲取天下者,當任自然,不可有心為之; 而有心為之者,吾見其必不可得己,何也?且天下者大器,有神主之,豈可以人力私智取而奪之耶?故曰: 不可為也。而為之者,必反敗之,縱為而得之,亦不可執為己有,而執之者,必反失之。故如強力能併吞六國,混一天下,是為之也; 且誓云一世以至萬世,是執之也; 故不旋踵而敗,二世而亡,豈非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之驗歟!然而所以敗之失之者,以其所處過甚,而奢泰之極也。凡物極則反,此亦自然之勢耳。故物或行而在前,或復隨而在後,或呴而煖,或反吹而寒,或?而壯,或又尪嬴而弱,或正載而成,或即隳而?,此何以故?是皆用力過甚,而奢泰之極也。此皆聖人所不處,故曰: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8-2 10:31:20 | 顯示全部樓層
不道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巳。不敢以取?。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巳。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己。

此承上言聖人不為巳甚,故誡之不可以兵強天下也。凡以兵強者,過甚之事也,勢極則反,故其事好還。師之所處,必蹂踐民物,無不殘掠,故荊棘生。大軍之後,殺傷和氣,故五穀疵癘而年歲凶,此必然之勢也。然於濟弱扶傾,除暴救民,蓋有不得不用之者,惟在善用。善用者,果而己。巳者: 休也,止也。果: 猶言結果。俗云 了事便休,謂但可了事令其平服便休,不敢以此常取強焉。縱能了事,而亦不可自矜其能,亦不可自伐其功,亦不可驕恃其氣,到底若出不得己,此所謂果而不可以取強也。取強者、速敗之道。且物壯甚則易老,況兵?乎?凡物恃其強壯而過動者,必易傷,如世人恃強而用力過者,必夭死於力; 恃壯而過於酒色者,必夭死於酒色,蓋傷元氣也。元氣傷,則死之速,兵強亦然,故曰: 是謂不道,不道早己。已者: 絕也。又己者: 止也。言既知其為不道,則當速止而不可再為也,亦通義於孟子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其有聞於此斗。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8-2 14:39:55 | 顯示全部樓層
貴左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巳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居上勢、則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此承上言不以兵?天下,故此甚言兵之不可尚也。佳兵: 仍用兵之最精巧者,謂之佳兵。凡善用兵者,必甘心於殺人,兵益佳而禍益深,故為不祥之器。歷觀古今善用兵者,不但不得其死,而多無後,此蓋殺機自絕,而造物或惡之者,以其詐變不正,好殺不仁,故有道者不處。不但有道者不處,而苟有仁心者,亦不處也,何以知其然耶?觀夫君子所居則以左為貴,用兵則以右為貴、然右乃凶地,由是而知兵者,乃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也。萬一不得己而用之者,老子誡曰: 當以恬淡為上。恬淡者,言其心和平,不以功利為美,而厭飽之意,既無貪功欲利之心,則雖勝而不以為美; 縱不貪功利,而若以勝為美者,亦是甘心樂於殺人。夫樂於殺人者,必不可使其得志於天下,所謂造物或惡之也。若使此輩得志於天下,將為殘害而無涯量矣。且世之吉事必尚左,凶事則尚右。凶事: 謂喪事也。所以用兵則貴右,言其可哀也。故兵家以偏將軍居左,以上將軍居右者,蓋上將軍司殺之重者,言居上勢者,則當以喪禮處之也,故殺人眾多,則當以悲哀泣之,即戰勝,亦當以喪禮處之,甚言其不得己而用之,即不得巳而處之也。上二章,通言人臣不能以道佐人主,而返以兵為強者,故切誡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8-4 10:14:18 | 顯示全部樓層
知止三十二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也。

此承上章不以兵強天下,因言人主當守道無為,則萬物賓而四海服,天地合而人民和,自然利濟無窮也。常者: 終古不變之義。凡有名者,必遷變,道之所以不變者,以其無名也,故曰: 道常無名。樸: 乃無名之譬,木之未制成器者,謂之樸; 若制而成器,則有名矣。小: 猶眇小。謂不足視也。且如合抱之材、智者所不顧,若取徑寸以為冠,則愚者亦尊焉,是以名為大,而以無名為小。甚言世人貴名,概以樸為不足視,故以道曰樸曰小也。然道雖樸小,而為天地萬物之本,即愚夫愚婦,而亦知所尊,故曰: 天下不敢臣,但侯王不能守耳。藉使候王若能守,則萬物自然賓服矣,奚假兵力哉!然兵者凶器,未必賓服一國,且上干和氣,必有凶年。若以道服之,不但萬物來賓,抑且和氣致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兵來未必盡和民人,若以道宥之,則民莫之令而自然均調,各遂其生。無名之樸,利濟如此,惜乎侯王不能守之善用耳。若散樸為器,始制則有名矣。始; 猶方纔也,謂樸本無名,方纔制作,則有名生焉。且從無名而有名,既有名,而名又有名,將不知其所此矣。莊子所謂從有適有,巧歷不能得,故曰: 名亦既有。而殉名者愈流愈下,逐末忘本,不知其返矣,故老子戒之曰: 夫名者,不可馳騖而不返,亦將知止而自足; 苟不知止足,則危殆而不安,知止所以不殆也。由是而知道在天下,為萬物之宗,流潤無窮,猶川谷之於江海也。然江海所以流潤於川谷,川谷無不歸宗於江海,以譬道散於萬物,萬物莫不賓服於大道,此自然之勢也。意明侯王若能守,其效神速於此。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8-10 15: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盡己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此因上言侯王當守道無為,故此教以守之之要也。知人者: 謂能察賢愚,辦是非,司黜陟,明賞罰,指瑕摘疵,皆謂之智。但明於責人者,必昧於責己; 然雖明於知人為智,不若自知者明也。老子孔子: 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者也; 博辯宏大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惡也,去子之恭矜與智能,則近之矣,謂是故也。莊子云: 所謂見見者,非謂見彼也,自見而己矣; 所謂聞聞者,非謂聞彼也,自聞而已矣; 能自見自聞,是所謂自者明也。世之力足以勝人者,雖云有力,但強梁者必遇其敵,不若自勝者強。然欲之伐性,殆非敵國可比也,力能克而自勝之,可謂真強。如所云: 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者,所謂自強不息者也。凡貪得無厭者,必心不足。苟不知足,雖尊為天子,必務厚斂以殃民; 雖貴為候王,必務強兵而富國,即縱適其欲,亦將憂而不足,故雖富不富。苟自知足,則鷦鷯偃鼠,藜藿不糝,抑將樂而有餘,此知足者富也。強志,好過於人者,未為有志。惟強行於道德者,為有志也。所者,如北辰居其所之所,又故有之義,蓋言其性也。孟子: 性者故而巳矣。世人貪欲勞形,冀立久長之業,殊不知戕生傷性,旋踵而滅亡,誰能久哉?惟抱道凝神,而復於性真者,德光終古,澤流無窮,此所謂不失其所者久也。世人嗜味養生,以希壽考,殊不知厚味腐腸,氣憊速死,誰見其壽哉?惟養性復真,形化而性常存,入於不死不生,此所謂死而不亡者壽也。老子意謂道大無垠,人欲守之,莫知其向往,苟能知斯數者,去彼取此,可以入道矣。候王知此,果能自知自勝,知足強行,適足以全性復真,將與天地終窮,不止賓萬物,調人民而己,又豈肯以蝸角相爭,以至戕生傷性者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8-11 10:00:27 | 顯示全部樓層
成大三十四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註】    此言道大無方,聖人心與道合,故功大無外,以實前侯王能守之效也。氾者: 虛而無著之意。以道大無方,體虛而無繫著,故其應用無所不至,故曰: 其可左右。以體虛無物,故生物而不辭。以本無我,但任物自生,故生物功成而不名己有,以與物同體,故雖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其體所以真常者,以其至淡無味,無可欲也; 由無可欲,故不足視,似可名於小,若夫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則可名為大矣。然小大因物以名之,道豈然耶!是以觀聖人忘形釋智,圖於至細,志與道合,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若夫侯王專務於大,豈能成其大哉!言外之教,亦深切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8-12 09:57:18 | 顯示全部樓層
大象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此明前章未盡之意也。無象,謂之大象。大象無形,而能入眾形,有形者無不歸。聖人執無我以御天下,故天不莫不往,以其與物同體也。萬物恃之以生,故無往而不利,故云: 往而不害。然忘於物者,物亦忘之,故物各得其所而無不安; 物物相忘而無競,故無不平; 暖然如春,故無不泰。此所謂萬物賓,而天地合,人民和,故聖人終不為大,而能成其大也。前云道之所以常者,以其淡然無味,無可欲也。若夫樂之於耳,餌之於口,皆有味而可欲者。若張之於途,雖過客亦止之。然雖暫止,而不能久留,以其用之有盡,蓋不常也。若夫道之出口,則淡乎無味,不若餌之可欲;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不若樂之可欲,此可名於小。然而其體真常,故用之不可既。既: 盡也。故可名為大。此大象之譬,以譬人君苟能執大象以御天下,恬淡無為,雖無聲色以悅天下之耳目,無貨利以悅天下之心志,而天下歸往,樂推而不壓,此所謂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也。如此用之,豈有盡耶。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8-16 10:41:11 | 顯示全部樓層
微明三十六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此言物勢之自然,而人不能察,教人當以柔弱自處也。天下之物,勢極則反。譬夫日之將昃,必盛赫; 月之將缺,必極盈; 燈之將滅,必熾明,斯皆物勢之自然也。故固張者,翕之象也; 固強者,弱之萌也; 固興者, 廢之機也; 固與者,奪之兆也。天時人事,物理自然,第人所遇而不測識,故曰: 微明。斯蓋柔弱勝剛強之義耳。譬夫淵為魚之利處,但可潛形而不可脫,脫則塊然無能為。柔弱為國之利器,人主但可恭默自處,不可揭示於人,示人則致敵而招侮,將反見其不利也,夫是之謂微明。世之觀此章,皆謂老子用機智,大非本指。蓋老子所以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是已,殆非機智之端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8-17 10:52:35 | 顯示全部樓層
無為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不將自正。

此教人君乘流救弊之意也。以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故侯王但能守之者,而萬物不期化而自化矣,此言守道之效,神速如此。然理極則弊生,且而物之始化也皆無欲,化久而信衰情鑿,其流必至於欲心復作。當其欲作,是在人君善救其弊者,必將鎮之以無名之樸,而後物欲之源可塞也。若施之以有名,則不濟耳。然無名之樸,雖能窒欲,若執此而不化,又將為動源矣。譬夫以藥治病,病去而藥不忘,則執藥成病,故云: 天下將自正。自正者,謂不待正而自正矣。鎮: 猶壓也。如石壓草,非不生也。蓋以無名之樸,鎮壓之而己。若欲樸之心,亦是欲機未絕,是須以靜制之,其機自息。機息則心定,而天下自正矣。故雖無名之樸,可用而不可執,況有名乎。

老子道德經解上篇終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8-19 10:15:32 | 顯示全部樓層
道德經釋義卷之下
道德經釋義-明建鄴憨山道者釋德釋德清(紫?觀)

處厚三十八

上德下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也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 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此言世降道衰,失真愈遠,教人當返其本也。所言道,乃萬物之本;德,乃成物之功。道為體而德為用,故道尊無名,德重無為;故道言有無,而德言上下,此道德之辨也。上德者,謂上古聖人,與道冥一,與物同體,雖使物各遂生,而不自有其德,以無心於德,故德被群生,終古不忘,故云: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者,謂中古以下,不知有道,但知有德,故德出於有心,自不能忘,且有責報之心,物難感而易忘,故云: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失: 忘也。以: 恃也。然上德所以有德者,以德出有心,而又矜功恃為,故云: 有以為。由是觀之,道無真偽,而德則有真有偽矣,此世數淳薄之辨也。德又下衰,上德不稱,而下德為尊,於是始有仁義之名。然仁義皆出於下德,故皆不免有心為之。但上仁雖為,而無恃為之心,故云: 無以為。上義則恃之矣,故云: 有以為。且仁義上者為真,三王是己; 下則為假,五霸是已,故不足言。此又下衰,仁義之下,則禮為上矣。禮則但以虛名相尚,不復知有仁義,故上禮為之,有莫之應者。如孔子作春秋雖正名分,而卒莫能正,此莫之應也。不唯不應,且將臂攘而仍之。此五霸之餘,戰國之習也,且彼既不知仁義,則必相因而報復之矣。仍: 相因之意,又復也。此所以為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故其德下衰,至此己極,聖人亦無可為天下之具矣,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故禮乃忠信之薄,為亂之首也。所以愈流愈下者,乃用智之過也。前識: 猶言蚤智,謂明見利害於未然者。然蚤智在孔子,則為周身之防,所謂明哲保身之意。其次則如范蠡樂毅之儔,以為避名全節之計。又其次則為儀秦縱橫遊說之流矣。然在聖人,則謂之權; 在樂范,則謂之好高而務名。名者實之賓,故謂道之華; 在儀秦用之,則為愚之始也。此所謂才智,君子用之則成名,小人用之則殺身,豈非愚之始耶?故太上以道德為尊,而仁義次之,故大丈夫處厚而不處薄,務實而不務華,故去彼取此。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8-22 16:30:42 | 顯示全部樓層
得一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而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此言道無為而無不為,以明無用之用為大用。欲君人者,當以無為而治也。一者,道之體也。其體至虛而無為,精一無二,凡諸有為,莫不以之為本。以: 用也。意謂天地萬物,皆以道體而為本也, 故天得之而清覆於上,地得之而寧載於下。神: 指人心而言。謂人得之而為萬物之靈。谷: 即海也。海得之而容納百川,故長盈。萬物得之而各遂其生。侯王得之而為天下正。正: 猶長,所謂君長也。知此者,雖其跡不同,而推其本則一,故曰: 其致之一也。其下又返釋之曰: 天不得此,將恐分裂而不能圓覆於上矣; 地不得此,將恐發動而不能寧載於下矣; 人不得此,將恐生機休歇,而不能子子孫孫亹亹而無窮矣; 萬物若不得此,將恐絕滅而無有矣; 侯王若不得此,將恐顛蹶而不能安其貴高之位矣。此老子主意,只重在侯王無以正而貴高將恐蹶這一句,必欲人君當體道無為而治耳。凡人聽其所用?於人者,謂之下賤,此道之譬也。夫道本無名,故天地萬物皆得而用之,如人之下賤也。且候王不得此道,而處貴高之位,將恐蹶、豈不以是而為基本耶?故云: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且候王自謂曰: 孤,寡,不穀,此三名者,皆賤者之稱也,而侯王以之,其意豈不是以賤為本耶?非乎?所以稱此者,正欲人君忘其貴高之名,而體道凝神,知其無用為用耳。且而侯王所以貴高者,以百官執事總之而為君,若指其所用,而各有所事,至若人君,則無所用其事矣,所謂臣道有為,而君道無為也。若夫輪輻衡軛,會之而為車,故數其車,則件件可數,其車則無可數矣,以無可數,故得車之用。是故侯王以無為之道,而後方大有為也。然道之在物,本無貴賤高下之分,故侯王當體道忘懷,不可執貴高之名,而取顛蹶之患。故誡之曰: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謂不可視己琭琭如玉之貴,視物落落如石之賤也。苟忘貴賤之分,則人人皆為我用矣,豈非無用之為大用耶。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8-23 09:09:02 | 顯示全部樓層
反覆四十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此承上章以明道為天地萬物之本也。反者,道之體也。謂道體虛無至靜,為群動之主。世人祇知動之為動,不知動處即靜。易云: 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以其群動之動,皆自虛無至靜而發,不動而動,故云;反者道之動也。然道體至虛,柔弱無用,而為天下有用之本。世人衹知有用之用,不知無用之用為大用也,故云: 弱者道之用。是故世人衹知天下之物生於有,而不知有生於無也。苟知有生於無,則自然不事於物,而能體道凝神矣。豈易得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8-24 14:56:31 | 顯示全部樓層
聞道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貞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此言道出常情,而非下愚小智之所能知,必欲上根利智可能入也。謂上根之人,志與道合,一有所聞,便身體而力行之,如顏子聞者未嘗不知,知之未嘗不行,故曰: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若夫中人之資,則且信且疑,或日月至焉,故曰: 若存若亡。至若下根之士,即有所聞,了不相蒙,而且以為怪,故大笑之矣。以道出常情,非愚所測,此輩不笑,不足以為道,以其道與常情,每相反而已矣,何以知之。故古之建言者有云: 明道若昧。此下十二句,皆古之立言者之辭,老子引之以明相反之意,謂小人用智,恃知以為能:聖人光而不耀,以有智而不用,故明道若昧。小人矜誇競躁,聖人以謙自守,以卑自牧,故進道若退。世人崖嶷自高,聖人心與道合,同塵混俗、和而不同故夷道若類。世人局量扁淺,一毫不容,聖人心包天地,德無不容,如海納百川,故上德若谷。小人內藏瑕疵,而外矯以為潔,聖人純素貞白,一塵不染,而能納汙含垢,示同庸人,故大白若辱。小人一德不忘,必恃自多而責報於人,聖人德被?生,而不以為功,故廣德若不足。小人一善之長,必衒弄自售,欲求知於人,聖人潛行密用,凡有所施於人者,惟恐人之知己也,如泰伯三讓,民無德而稱,故建德若偷。小人隨時上下,見利而趨,望勢而變,聖人之心,貞介如玉,而不可奪,而能與世浮沉,變化無窮,無可不可,故質貞如渝。渝: 變也。世人圭角自立,一定而不化,聖人心如太虛,無適不可,故大方無隅。隅: 猶定向也。世人小智自用,以圖速效,聖人深畜厚養,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迫不得己而後應,乘運而出,必為天下之利具,故大器晚成。所以然者,譬夫大音之希聲,大象之無形,殊非常情之所易見易聞,宜耶?所以聖人之廣大難測者,以其有大道也。夫惟道也,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曲成萬物而不遺,故曰: 善貸且成。聖人如此,所以世人皆以大似不肖,而輕笑之。然不笑,不足以為道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8-24 15:53:31 | 顯示全部樓層

沖和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此承前言道體沖虛,而為天地萬物之本,誡人當以道為懷,以謙自處也。謂道本無名,?名之一,故曰: 道生一。然天地人物,皆從此生,故曰: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則萬物莫不負陰而抱陽也。所以得遂其生,不致夭折者,以為和,是則物物皆以沖虛為本也。且沖虛柔弱,與物不類,似乎無用,人皆惡之而不取,殊不知無用之用為大用也。即如世人之所惡者,唯孤寡不穀,以為不美,而王公返以此為稱者,豈不以柔弱為天下之利器耶。且孤寡不穀,皆自損之辭也,然而侯王不自損,則天下不歸,故堯舜有天下而不與,至今稱之,澤流無窮,此自損而人益之,故曰: 或損之而益。若夫桀紂以天下奉一己,暴戾恣睢,但知有己,而不知有人,故雖有天下,而天下叛之,此自益者而人損之,故曰: 或益之而損。以人人皆具此道,但日用不知,須待教而後能。且人之所教者,我亦未嘗不教之也,惟人不善教人,祇知增益知見,使之驕矜恃氣,好為強梁,殊不知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唯教人以日損其欲,謙虛自守,以全沖和之德,是故吾將以為教父,而風天下以謙虛之德也。教父: 猶木鐸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4 05:36 AM , Processed in 0.02209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