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易山人

丁日昌出生祖屋与父墓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3-18 10:21:49 | 顯示全部樓層
又有大作出来了,好事一樁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3-18 20:36:51 | 顯示全部樓層
学习学习。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15 10:48:20 | 顯示全部樓層
学习学习再学习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15 14:34:4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九紫江南 於 2010-3-5 03:48 PM 發表。
好好欣赏!多多学习啊。
穴高'無護主'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16 14:20:09 | 顯示全部樓層
?主辛苦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16 18:14:29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易山人 於 2010-3-3 12:57 AM 發表。
1,2丁日昌父丁贤拔墓卫星地图图片

3,4丁日昌道光三年1823癸未年六月初一于汤坑镇金屋围铁树园祖屋出生,其先祖原居潮州磷溪镇仙田村,移 ...

感谢分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16 23:50:5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16 23:55:21 | 顯示全部樓層
丁日昌(1823-1882.2.27),字禹生,亦作雨生、持静。广东丰顺县汤坑圩金屋围人。由廪生捐教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倡建蓝田书院于汤坑圩。咸丰四年(1854年)办团练,剿潮州土匪。七年(1857年),升任琼州府学训导。九年(1859年),因守城有功,升任江西万安县知县。丁日昌到任后,将历年积案一一整理结案,旋经广东巡抚奏调,办理广东洋务。八月,署庐陵县知县。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占吉安府,丁日昌与知府曾咏以失守被褫职。七月,两江总督曾国藩奏调随营委差,开复原官。在安徽期间,上条陈言江西吏治、丁漕利弊情形,拟生平经历
  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攻占广东高州,两广总督调丁日昌赴高州帮办军务。丁日昌主张在燕塘设炮局,铸造开花大炮。二年,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设上海机器局,因丁日昌平时留心西方科学技术,调任督办。因此结识郭嵩焘,引为挚交。淮军克复无锡后,丁日昌被保奏为直隶州知州衔,赏戴花翎,旋委办理营务处。三年(1864年),淮军克常州府,被保奏为知府衔。湘军攻克南京后,丁日昌被保奏为道员,留江苏遇缺即补。四年(1865年),授苏松太道,兼管海关。在办理对外交涉事务时,与英国领事巴夏礼据理力争,办理了驱逐洋兵驻扎城外、将违法外国轮船充公、索回吴淞口炮台地基、裁撤会防营向英法兵支付的兵费、禁止洋兵在洋泾浜收取赌规、将英国传教士陆和尚正法、拔除外商私设的浦东至川沙的电报线、将外国流氓遣送回国等洋务。同时,积极向西方购买机器,将上海机器制造局移址今江南造船厂处。清军攻克福建漳州后,丁日昌以支援军饷、军火不遗余力,被李鸿章评价为“才力过人”、“不避劳怨,操守亦甚清严”,保奏赏加三品顶戴并三代封典。八月,升任两淮盐运使,时两淮盐政多弊薮,丁日昌到任后严禁私贩,惩处贪官,由此税收大增。
  同治五年(1866年),扬州清龙潭以下堤坝决口,清廷命丁日昌就近负责修复堤坝。合拢后,加布政使衔。次年,擢江苏布政使,升江苏巡抚。时江苏因太平天国战乱结束不久,民气凋残,丁日昌培民气,锄豪滑,清理积案,制订月报词讼册、钱粮斗则,清廷命各省仿行。七年(1868年),奏设局编刻牧令各书,整理解决江苏历年钱漕税收,修筑常熟等地水利工程。同年呈曾国藩《内外洋水师章程》,其中所附《海洋水师战场别议》提出“专用大兵轮及招募驾驶之人”、“沿海择要修筑炮台”、“选练陆兵”、“建三洋水师”,使“北东南三洋连为一气”等建议。曾国藩阅后无甚反应,直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台,海防之议再起,才由广东巡抚张兆栋代为上奏,引起清廷朝野及地方大员重视。
  八年(1869年),丁日昌上奏,主张“举贤才,汰虚冗,益廉俸,先书吏,输漕粟,变武科”。九月,丁日昌出省城勘察水患时,其族人与人斗殴,致一水丁死亡。丁日昌自请交部严加查处,被清廷宽免。同月,与马新贻奏重修《江南通志》。十月,丁母忧。十二年(1873年)七月,回原籍安葬母亲时,得湿症。
  光绪元年(1875年),入京陛见后,以病请假回籍调理。清廷命赴津帮同北洋大臣李鸿章商办事务,只准假四月。十一月,任福建巡抚,兼船政大臣。次年夏,连日大雨,福州城内积水深达丈余,丁日昌亲自站在城墙上六昼夜,指挥散赈,救济灾民数十万,并命海关暂停征收米税,派船让商人贩粮至福州,使米谷价平。
  时台湾府土著多事,丁日昌抱病赴台巡视,民心安定。并派兵镇压凤山县境内悉茫社及狮头、龟纹诸社的动乱,立善后章程约束。台湾中部水埔等六社不谙树艺,丁日昌命雇汉人代耕。又命令地方当局按口给土著银两何粮食,教其耕作之法,并广设义学,教土著识字。又奏罢台湾府属渔户税和其他杂税,并上奏认为台湾若不认真整顿,不出数年,日本必出兵侵占,因而主张筑铁路、开矿产,用关税等赋税造轮船,增开航路。七月,以病情加剧乞假回籍调理,朝廷给假三月,准其在家专摺奏事。因病难速愈,屡上奏请求辞职。
  光绪四年(1878年),山西、河南大饥,人相食。丁日昌竭力筹款,派人至台湾、新加坡、暹罗等地募捐,得款三百余万两。四月,清廷准其辞职。病稍愈,即被清廷派往福州,办理乌石山教案。次年,回到家乡;闰三月,获总督衔,受命专驻南洋,会同沈葆桢及各督抚办理海防,指挥南洋水师全军。后又兼任各国事务大臣,丁日昌具疏力辞,并陈海防事宜十六条。
  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丁母忧去职,奏授丁日昌为直隶总督。消息传来,丁日昌已于正月初十日去世,终年60岁。丁日昌好藏书,多宋元校钞本,编有《持静斋书目》五卷,当时与范氏天一阁、黄氏百宋一廛齐名。定丁漕减价章程数十条,拟州县拟捐款、应裁应留条例数十条。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17 17:26:51 | 顯示全部樓層

看看

见识一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20 21:55:11 | 顯示全部樓層
丁日昌:干而优则仕 秀才当巡抚 [/td][tr]

    2007年08月19日    深圳商报

丁日昌:干而优则仕 秀才当巡抚
(之四十)
2007年3月29日,记者离开梅州,前往揭阳拜会一位晚清的重要人物丁日昌。他的一生有两大光芒四射的亮点。一是他不是举人出身,更不是进士出身,只是一个秀才,却有极强的任事勇气与组织能力,在潮州危在旦夕之际,一举募兵三千,击退“三合会”的进攻,解了潮州之围。他是“干而优则仕”,以累积军功进入官场。二是他在清廷风雨飘摇之际,表现出高人一筹的远见卓识,与时俱进,师夷制夷,兴办实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
秀才解潮州之围震动朝廷
丁日昌在揭阳的故居有两座,一座是他的别墅“洁园”,现在已成为揭阳华侨中学的校舍,另一座是他的府第,当地称为“丁府”,现改成丁日昌纪念馆与揭阳市民俗馆。3月29日,记者见到“丁府”规模宏大,房屋高敞,是一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府内有四条直巷,两侧有大小房间96个,其中主体建筑是中轴线上的光禄公祠。
“丁日昌纪念馆”展出了他多姿多彩、如同九曲回肠般的一生。从他的一生中可以悟出一个道理,没有举人、进士头衔,只要有真才实学,男儿血性,同样可以做出丰功伟业;今天的青年,如没有硕士、博士、留学生的头衔,只有高中、中专的学历,不必心恢气馁,丁日昌就是一个“干而优则仕”的榜样。
丁日昌(1823-1882),字禹生,广东丰顺县汤坑圩金屋围人。少年时,他在家乡极有名气,20岁中了秀才,但以后在科举的道路上屡试屡败,三次上广州考举人,次次不中,直到32岁还是一名秀才。按当时的做官要求,只有举人、进士才能做官,才有发挥才干的舞台,秀才只能当个教书先生或在衙门当名文书,也就是小吏,丁日昌也不例外。他在广东潮州惠潮嘉道台曹履泰府中当幕府,幕府就是师爷兼文书,一度郁郁不得志。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大展拳脚,显示才干,立下奇功,脱颖而出。那是清咸丰四年(1854),潮州一带的“三合会”受太平天国的影响,举兵造反,来势凶猛。先是潮阳县农民陈娘康、郑游春率兵起义,潮州知府吴均带兵进剿,但不是“三合会”的对手,很快败下阵来。“三合会”乘胜进攻惠来县,攻破城门,惠来县知县汤廷英被杀。“三合会”声势大振,大头目吴忠恕的部队达到两万余人,将潮州城围得水泄不通。吴忠絮的儿子在城外的虎子山架起土炮,猛轰潮州。更为可怕的是城内出了内奸,武生刘宝财与“三合会”暗中勾结,引导“三合会”占据了城外主要河流要道。潮州城内外交通断绝,城池危在旦夕,知府曹履泰束手无策,眼看城池就要陷落,而清朝军队忙于对付太平军,无力解潮州之围。
这时只是一个幕僚的丁日昌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以极大的勇气前往他的家乡丰顺县汤坑镇募兵。他有极强的组织能力与鼓动能力,居然一下子募来了三千乡勇,都是精悍健硕的壮年农民。这支乡勇赶到潮州城,在城外的笔架山与吴忠絮的“三合会”起义军展开了激战,终于将其击退,还生擒一百余人,潮州城转危为安,没有落入“三合会”手中。捷报到了北京,朝廷知道揭阳有位丁日昌,一位有勇有谋有血性的秀才,解开了五品知府都解不开的难题,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就破格任命他为琼州府府学训导,三年后实授江西省万安县县令。从此以后,丁日昌就脱颖而出,踏进了官场大门。
屡立战功六年升江苏巡抚
在江西高安县县令的任上,他遭遇到太平军的围攻,手中无兵,自得弃城而逃,朝廷以“失守城池”为由,将他削职为民。这时,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组建湘勇围剿太平军,正在广招各路英雄好汉,丁日昌就行至九江求见,曾国藩见他是个人才,就任命他为关卡卡员,办理收税事务。这样,一个削职的高安县县令就当了曾国藩的收税员。
清同治二年(1863),他应两广总督之邀,前往广州办理军火。这时他精通火器的才干就显示出来,在广州燕塘亲自设计并制造了大小棚炮36尊,开花炮弹2000余颗。这是一种近代的洋炮,与传统土炮完全不同,在近代火炮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射程达一公里以外,射出的不是铁砂,是开花炮弹,炮弹落地爆炸后,弹壳炸成了碎片,有很强的杀伤力。这种火炮与炮弹武装了李鸿章的淮军,成为清朝军队装备最为先进的部队。淮军在攻打无锡、常州、苏州的战斗中,这种火炮发挥出很大威力,所向披靡,连战皆捷,李自成的大刀与弓箭完全不是对手。丁日昌因此而连立战功,受到两江总督曾国藩与江苏巡抚李鸿章的高度赏识,从一个税务员,一下子升任为四品直隶州知府,同治四年(1865)升任苏(州)松(江)太(仓)兵备道,同治六年(1867)升任江苏布政,这时他才43岁。
“师夷而制夷”的实干家
清同治三年(1864),丁日昌江苏巡抚应李鸿章的邀请,筹办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被任命为首任督办。这时丁日昌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见识高人一筹。他认为太平天国不难剿灭,也不是心腹大患,真正的死敌是外国列强。他清醒地认识到,外国的长技在于坚船利炮,挟制中国命脉的也在于坚船利炮。外国既然可以恃其所长取我中国之利,我也可以取其所长为我所用。门外既有虎狼,当务之急是开出驱虎狼之方,闭门不出、消极避战、盲目浪战都不为长久之计。“师夷而制夷”就成为他的主导思想,这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思路基本一致。
在丁日昌的主持下,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有了长足的进展,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型兵工厂,内有黑色火药厂、子弹厂、炮弹厂、水雷厂与炼钢厂。同治七年(1868)我国第一艘以蒸气机为动力的轮船“惠吉号”在江南机器制造局下水,成为轰动全国的大喜事。这艘轮机为木壳轮,锅炉与船壳是自制的,蒸气机买自外国,船长18.5丈,宽27丈,马力达392匹,载重600吨,配有大炮九门,时速每小时37里。洋务运动有了良好的开局,这一年(1868)丁日昌升任江苏巡抚。
丁日昌在“师夷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中做了大量实事,洋务运动的重大项目,几乎都与他联系在一起。他促成了我国首次向美国派遣留学生120人,成为我国向国外引进智力的首先创举;他在任福建巡抚并主持福建船政学堂时,向英国与法国派出35名留学生,这是我国首批留英、留法的学生。留学归来的学生,如严复、刘步蟾、邓世昌、魏瀚、方伯谦、林永升、萨镇冰、蒋超英,都成为清朝海军的主要将领,有的成为传播西方先进学识的启蒙人。他在主持福建船政学堂现马尾造厂事务时,造出了我国第一批铁甲舰。“丁日昌纪念馆”的资深馆员陈少芬就对记者说:“洋务运动的领袖是曾国藩与李鸿章,理论家是郭嵩涛,冲锋陷阵办实事的是丁日昌,实干家也是丁日昌。”
43岁鬓发皆白身患重病
丁日昌为洋务运动耗尽心血,从出任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督办到出任苏松太兵备道,不到3年,年龄仅43岁,竟是“鬓发皆白”,身患重病。他在给他的恩师李鸿章的信中说:“入春以后,鬓发皆白,胸膈抑塞,郛房结核如桃,将成郛癌,多方调治,渐将消灭,而肝气骤发,又成心跳之症,头晕目眩,动已不能会客临民,静不能构思握笔。医生谓此系劳思过度,以致水不养木,若一成血症,即成不可救药。”看来丁日昌患的是肺结核,后来他任福建巡抚时多次大口吐血,症状与肺结核基本一致。肺结核在当时是一种不治之症。
清同治九年(1870),丁日昌母亲去世,年九十,按祖制,丁日昌要丁忧开缺,也就是免去职务,守孝三年。这时的丁日昌虽贵为江苏巡抚,但家徒四壁,没有自己的田产,他母亲的灵柩要租屋而停放,丧葬费用靠向亲友借贷。
面对严重疾病,丁日昌一度想回家养病以老终生,不愿出任内定的福建巡抚之职,但李鸿章要他抱病视事,再任封疆大吏,视早死为常事。在信中,李鸿章激励丁日昌抱病为国效力,信中说:“人生不过百年,早迟皆有一死,公岂能畏死哉。阁抚之职(指福建巡抚)固不必辞,可专巡台湾与福建船政,即使调到云南或甘肃,亦不必推辞,使天下人都知道你不是规避取巧之人,使朝廷时时相信你不是苟免危难之人。以公之才望,何事不成,何人不得耶?”他还送来人参四两,慰问丁日昌。
看了李鸿章的信,丁日昌对死的看法是豁然开朗。他在回信中说,“自今年以来,开始勘破人生只有一死,并无二死,早死是一死,迟死也是一死,彭祖以活得很久而远近闻名,也难免一死。刀锯斧钺,马革裹沙场固是一死死,参苓祈祷、妻痕绕床、嘤嘤哭泣、病终亦是一死,然则死者固人生所必有之事,有可甚惧?”这一年,他下定了抱病视事为国效力的决心。光绪元年(1875),丁日昌出任福建巡抚兼船政大臣,第二年夏天,福州连日大雨,城内积水深达一丈余,他站在城墙上六昼夜,指挥赈灾,救济灾民数十万,并命海关暂停征收米税,派船让商人贩粮至福州,使米谷价平。
大水退后,丁日昌的病情加重,当时上海的《申报》有这样的一则新闻,说:“丁雨生抚军政,体违和,不能出署已及匝月,闻水水警后力疾而起,登南门堞楼,督视救护灾民并分赈各事,兼代之筹居之所者,凡四日不回宪署,真有爱民之心也。”大水退后,丁日昌病情加重,在给李鸿章的信中说:“脖肿至膝,血不断口,脚不能行,血不能止,事多心急,无暇医药,病势日见日深。”丁日昌任福建巡抚是透支生命,到光绪七年(1881),无法支持,只得回揭阳养病。第二年脚气上冲,痰瘀气逆,病势骤变,于正月初十病逝,年六十。

作者:本报特派记者钱汉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28 21:43:56 | 顯示全部樓層
有東東歐...趕寫樓主發帖...感恩!!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28 23:34:3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5-5 13:49:57 | 顯示全部樓層
谢谢楼主的美图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5-7 11:57:04 | 顯示全部樓層

看看英雄格局

看看英雄格局,谢谢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5-18 17:43:2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易山人 於 2010-3-3 12:57 AM 發表。
1,2丁日昌父丁贤拔墓卫星地图图片

3,4丁日昌道光三年1823癸未年六月初一于汤坑镇金屋围铁树园祖屋出生,其先祖原居潮州磷溪镇仙田村,移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4 05:07 PM , Processed in 0.02459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