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fiend

快棋比赛,奥巴马技高一筹!中韩失意!ZT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12-24 02:37:2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fiend 於 2010-12-24 02:22 AM 發表。

两参一改三结合(这方面的资料我收藏很多),这个我学习过,是个宝贝。日本和欧洲国家的管理方法中有他的影子。但现在不适合我国公司领导,对领导的约束太大了。而现在我们的企业都在学习6S日企管理方式。(最没有用的,见效最慢的,在企业太表面化。只是把责任推到员工身上。感受太深了。)

东北企业要想发达的话,必须给工人权力。把主人翁体现出来,而不是吃喝送礼的人,如果还是厂长负责一人说的算的话,那其他的都是假的,还应该让现在的干部好好学习“通钢事件”。以及“张钦礼”造福一方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怎么保证工人的权力? 我说的是“权力”,不是“权利”,有了前者,自然会有后者。采取工会形式?工会现在混进了大量的投机分子,用以前的老话说,那就是“工贼”!怎么干?或者说,最要害的监察权和罢免权怎么实施?怎么在目前的环境下实施“企业高管参加劳动普通工人参加管理”这个最要害的环节,因为屁股决定脑袋,只有使企业高管参加劳动、普通工人参加管理,这两个屁股才能坐到一张凳子上去。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2-24 08:55:39 | 顯示全部樓層

企业管理重器--鞍钢宪法ZT

简介:企业管理重器--鞍钢宪法ZT

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
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

企业管理重器鞍钢宪法
当今天的很多管理者对“丰田管理方式”,“装配岛方式”,“后福特主义”、“全面质量管理”和“团队合作”理论等趋之若骛时,孰不知,早在50年前,在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就诞生了这些理论与管理法产生的精神母体——《鞍钢宪法》。

       钢铁长子

鞍钢始建于1916年,其前身是日本为掠夺中国资源建立的鞍山制铁所,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

屈辱史
1916,振兴铁矿无限公司在奉天成立,在千山设采矿总局,两年后总局迁鞍山。1917年-1921年,先后获得了大孤山、樱桃园等10多个矿区的开采权,1926年—1933年采量达480万吨。
1918年初,满铁又建成鞍山制铁所。1933年,在鞍山制铁所基础上,又兴建了制钢厂、轧钢厂,成为钢铁联合企业,全称株式会社鞍山昭和制钢所。1940年,昭和制钢所出资兼并了原振兴铁矿无限公司,形成了采矿、选矿、炼铁、轧钢连续生产作业系统。
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仅40多天里,鞍钢的机械设备被卸运出达2/3,其中各种关键性设备的损失、破坏更为严重,厂区内到处残垣断壁。


鞍钢解放了
1948219,鞍山解放。此时的鞍山满目疮痍,鞍钢更是一片废墟。由于战争破坏,没有一台可以转动的机器,一位留用的日本技术人员说:鞍钢要想恢复战前水平谈何容易,至少需要美国的资金和设备,日本的技术,还有20年的时间。”

然面,仅十个月后的1226,新的鞍山钢铁公司就组建了。194979,鞍钢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在抢运器材、护厂、修复生产、献交器材运动中,鞍山市涌现出141名功臣,其中特等功臣9名,一等功臣44名。
辽沈战役胜利后,孟泰跟随解放军从通化铁厂回到曾经工作过的鞍山钢铁厂。望着千疮百孔、七扭八歪的高炉群,孟泰心痛不已他冒着严寒,刨冻雪抠备件,迎着臭气,扒废铁堆找原材料,把埋在地下和废铁堆里的各类器材一件件收集起来。在他的带动下,全厂工人都行动了起来,短短数个月,回收了上千种材料,捡回上万个零备件。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到194967,鞍钢炼出第一炉铁水、炼铁厂修复的三座高炉用的材料,没花国家一分钱。孟泰成为鞍钢人的旗帜,他的名字传遍全国。
19491216,重工业部在北京首次召开全国钢铁会议,确定东北为1950年钢铁生产的重点。到1949年年底,鞍钢已经恢复了3座高炉、4座平炉、5座焦炉和3座矿山。
1950327,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苏联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恢复和改造鞍山钢铁公司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书》。中共中央于195254批示:“要集中全国力量首先恢复和改建鞍山钢铁公司。”同时提出了“全国支援鞍钢”和“为鞍钢就是为全国”的口号。

“三大工程”

“一五”时期,中共中央将建设鞍钢列为“重中之重”。
鞍钢进入大规模建设和发展时期,最初的表现就是人口迅速增长,当时从全国48个城市70多个单位集中了55000多人开赴鞍山,其中县团级以上干部就有500多人,当时被称作“五百罗汉”。
1952年下半年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改建高潮在鞍钢掀起,重点进行了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7号炼铁高炉等“三大工程”建设。
     1953年,鞍钢三大工程相继完工,鞍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恢复和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有了钢,就可以搞建设,盖厂房、造机器、造汽车、造拖拉机,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之初,用的钢板都是鞍钢的钢。
当“三大工程”建成投产时,毛主席给鞍钢职工发来了贺电。鞍钢把第一根无缝钢管切下一段,献给了毛主席,《人民日报》刊登了毛主席手捧第一根钢管的新闻照片。
19531224,毛主席给鞍钢全体职工复信祝贺:“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第七号高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
鞍钢大型轧钢厂
我国第一座规模巨大、具有最先进技术设备的大型轧钢厂,是我国重轧生产基地之一,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修铁路、建厂房、桥梁,以及巨型机器的机架、机座等的材料、轮船兵舰上的龙骨、拖拉机上的履带、制造无缝钢管的管胚,都由大型轧钢厂来轧制。

“鞍钢制造”无处不在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鞍钢就为新中国造船事业的发展,开发出了中国万吨巨轮所需要的2C3C4C造船板。新中国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所用钢材就是由鞍钢生产的。我国目前建造的最大的30万吨超大型油轮中,鞍钢船板使用比例达90%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产一、二代主战坦克全部采用了鞍钢研制的“603装甲板”,而我国第一颗地对地弹道式火箭所用的蒙皮和内外壁用钢板均为鞍钢生产。
鞍钢是我国铁路重轨生产基地,重轨产品已经用于京九铁路、青藏铁路、秦沈客运专线等重点工程,还为胶济客运专线提供了一批时速为250公里的单根百米长钢轨,这条客运专线因连接着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地青岛而被誉为“奥运专线”。在“水立方”项目中,鞍钢共提供8000多吨优质钢材,约占“水立方”所需建筑结构用钢的三分之二。
在三峡水利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工程、上海磁悬浮列车工程……“鞍钢制造”无处不在。
  
                                       鞍钢宪法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广大基层的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开始对社会上盛行的长官意志,一言堂,不尊重科学,浮夸蛮干等官僚主义行为产生反感,尤其对苏联式“一长制”极为不满,迫切需要一种人性化、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出现了一场革命,诞生了一个中国式的企业管理理论,被毛主席命名为“鞍钢宪法”。

马钢宪法
解放初期,鞍钢150万吨的生产能力,几乎就是中国的全部钢产量。
1956年,随着“156项”的引进,中国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这时,很多苏联专家来到了中国,随同专家回来的是一批到过苏联学习的干部。同时也带回了苏联“三大件”——皮夹克,波罗的海收音机和俄国老婆。不知不觉中,当初那些穿着破棉袄,腰系麻绳的“进城干部”也渐渐地洋气起来。
那时,苏联对中国的帮助是很大的。尤其是在重工业方面。但同时,苏联的集权化管理方式也被同时引进到了中国。
前苏联马格尼沃托尔斯克(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联合企业是俄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对工厂的管理有一套完整的规程、规范,甚至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这就是著名的《马钢宪法》。鞍钢当时实行的就是这套苏联标准。
在苏联专家全面指导下,鞍钢系统地引进了苏式工业管理模式,“马钢宪法”也被照搬过来。苏式工业管理模式核心是实行一长制。鞍钢所属各个厂矿全面落实了一长制经验,并相应建立起总工程师、总工艺师、总化验师、总检验师、总会计师制度。
但是,苏联经验的照搬,并不适合中国具体情况。随着“一长制”的推行,领导干部的脾气也越来越大,变得难以沟通了。如果说《马钢宪法》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使用空间的话,那么如果把苏联的僵化管理同官僚主义结合在一起,则完全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广大基层的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对苏联式“一长制”极为不满,迫切需要一种人性化、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鞍钢宪法》的尝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双革”运动
1953年起,鞍钢有步骤地加强了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经济核算和责任制。仅技术管理而言,1953年到1955年间,鞍钢共制定和修改技术标准243种,技术规程417种,建立与健全了各项技术规程和质量监督工作,但并没有产生轰动全国的管理经验。
当时的一初轧厂是日本留下的德国克鲁伯轧机,年产150万吨,二初轧厂是苏联乌拉尔重型厂1150轧机,年产180万吨。解决初轧机产能不足的问题,成为提高鞍钢产量的瓶颈。解决这个瓶颈的就是初轧机超压下实验。苏联的管理规程是很严格的,对轧机的压下量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对压下规程的修改要冒很大的风险,做出了成绩却鲜为人知,可是如果出了事故,将意味着必须负法律和政治责任。
当时二初轧厂的孟泰对初轧机超压下实验非常支持,孟泰对工程技术人员宋必达十分重用和信任。“你们放心大胆地干吧,出了事我来担着。”正是有了这样的干部参与,才使得初轧机超压下实验有了前提和成功的可能。初轧机超压下实验终于结出了果实,这便是双锭轧制和七双经验。初轧机的产量几近翻番地增长,达到年产320万吨。经验推广到鞍钢全公司,各厂纷纷响应,一场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开展起来。这就是鞍钢“双革”(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由来。
   
毛主席论管理
50年代中期,毛主席提出“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的、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搬,机械地运用。”1957年,毛主席在八届三中全会上又指出:“我们学习苏联,要包括研究它的错误,研究它错误的那一面,就可以少走弯路。”
1958年,毛主席号召破除迷信,两条腿走路,寻找一套中国企业自己的法则。
195912月至19602月,毛主席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深入地探讨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后的管理问题,说:“教科书讲到苏联劳动者享受的各种权利时,没有讲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鞍钢报告
根据中央召开全国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会议的通知和省委的指示,1960311,经过调查研究,鞍山市委经辽宁省委向党中央递交了一份《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
报告说,参加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人很广泛,已占全区工业战线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出现了领导干部、新老工人、技术人员、勤杂人员、职工家属以及在鞍实习的一千五百多名大专学校师生,人人奋勇争先,个个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竞相革新的大好局面。
鞍钢职工干劲很大,许多厂矿职工,为了摆脱笨重体力劳动,往往都是日夜苦战,不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不下火线。海城五金合作工厂的职工,在大干十天实现了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后,工人兴奋的说:“这回可和老君爷留下的大锤、风箱离婚了。”
鞍钢提出大搞技术革命规划时,有的干部认为“设备是第一流的,轧辊是国外进口的,轴承是国外设计的,改革设备是违反设计原理”,“谁也解决不了辊道掉牙的问题”,说得技术革命比上天还难。而提出生产规划时,有的干部认为生产中的潜力已经挖尽,再跃进必须增加场房四处、吊车七台、工人五百名等,按照他们的办法,也只能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四十。
厂党委坚决地批判了这种错误的论调,采取鸣放辩论,就虚论实,发动群众,不断进行思想革命,鞍钢第二初轧厂组织了一百五十三个三结合突击队,采取“七包”,即包思想发动、包提出方案、包进行试验、包技术鉴定,包组织实现,包总结推广、包纳入规程,发挥了显著作用。海城五金合作工厂,前几年就提出了“三化”口号,但是过去只是依靠少数人搞,搞了几年也未实现;现在把任务交给群众,大干了十天,就实现了“八化”。

毛主席批语
看了鞍山委的报告后,322号,毛主席代表中央为该报告写了近700字批语,将这份报告批转全国:
鞍山市委这个报告很好,使人越看越高兴,不觉得文字长,再长一点也愿意看,因为这个报告所提出来的问题有事实,有道理,很吸引人。鞍钢是全国第一个最大的企业,职工10多万,过去他们认为这个企业是现代化的了,用不着再有所谓技术革命,更反对大搞群众运动,反对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方针,反对政治挂帅,只信任少数人冷冷清清地去干,许多人主张一长制,反对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他们认为‘马钢宪法’(苏联一个大钢厂的一套权威性的办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以前的情形,这是第一阶段。一九五九年为第二阶段,人们开始想问题,开始相信群众运动,开始怀疑一长制,开始怀疑马钢宪法……现在(19603月)的这个报告,更加进步,不是马钢宪法那一套,而是创造了一个鞍钢宪法。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毛主席作了重要批示后,“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即进入第三阶段。主要表现在:在工人参加小组管理方面:小组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管理范围逐渐扩大了,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了,“基本实现了人人参加管理”;在干部参加劳动方面:实现了经常化、制度化,参加劳动的形式和方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在改革规章制度方面:主要是破了根据一长制原则而建立起来的一套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根据专业管理与群众参加管理相结合、破与立相结合的原则,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大大减少了科室业务工作量,使干部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参加劳动,也为工人管好小组生产工作创造了更方便的条件;在三结合方面: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管理干部)的三结合,不只是在技术工作上党的群众路线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发展,而且是企业管理工作上专业管理与群众参加管理紧密相结合的具体表现,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治与技术相结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工作方法。
实践证明: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不仅是当时企业管理的一项根本制度和调整企业内部矛盾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而且也是广大职工学习政治、学习管理知识、学习生产技术和学习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马宾宪法”
毛主席命名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鞍钢宪法”,马宾功不可没。这期间,还有毛主席戏称“马宾宪法”的趣话。
东北解放后,马宾出任鞍钢总经理,在他领导下,鞍钢出了许多著名劳模,如孟泰、王崇伦等。但出乎许多人意外,马宾放着总经理不干,却要去念书。经申请批准,从1951年到1956年,马宾到苏联西伯利亚一所大学读冶金,读了四年本科又加上一年研究生,当年的中学生终于成了“硕士”(苏联时称副博士)。
回到鞍钢,让他当总经理,他却执意干生产总指挥。1960年,由马宾主持创造的鞍钢经验,毛主席命之为“鞍钢宪法”,以区别于苏联的“马钢宪法”。
因鞍钢经验报告是马宾执笔写的,毛主席曾当面对马宾笑语:“苏联有个‘马钢宪法’,咱们中国有个‘马宾宪法’!”
“鞍钢宪法”是几十万鞍钢职工的创造,是整个中国工人阶级的创造,是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他们还在继续创造,是要“中国式”(“中国特色”),但更是社会主义方向的创造。马宾说:“我们鞍钢工人阶级把它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大法遵行,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来学习。”

推广鞍钢宪法
  “鞍钢宪法”批示后,工业战线广大职工和技术人员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积极性、创造性十分高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如洛阳有色加工设计院和洛阳铜加工厂研制的“三机架冷连轧可控硅供电”,郑州轻金属研究所研制的“铵光卤石法炼镁”等,这些成果不但在技术上是先进的,而且经济效益也非常显著。
工业战线上各级领导,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认真转变领导作风,在生产第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密切了干群关系。有的厂矿还实行了“三三制”,规定干部1?3参加劳动,l?3调查研究,l?3坚持做好日常工作,这样一来,促进了机关工作人员作风的转变,摆正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使广大生产工人受到鼓舞。正如工人所说;“工人三班倒,班班见领导,领导带头干,群众劲更高。”
通过学习“鞍钢宪法”,不少冶金厂矿企业都建成了一个团结战斗、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严格党的组织纪律,坚持无产阶级党性,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对于执行制度,各企业都能做到一个“严”字,严格要求、严格对待、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首先从思想上、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做遵守制度,执行纪律的模范。
在加强企业管理中,有不少企业还特别注意发挥老工人、老劳模的作用,重大问题主动征求他们意见,重大事情主动同他们商量,碰到技术难关主动请他们出来当“诸葛亮”,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
大庆是中国工业战线上一面久不褪色的红旗。大庆经验基本内容除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外,还包括“三条要求,五个原则”、“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内容,是“鞍钢宪法”的继续和发展,是在工人民主管理基础上落实岗位责任制,实现了企业内部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管理体制。

“鞍钢宪法”精髓
用“宪法”这样一个词来形容鞍山钢铁公司创造的这套企业管理办法,表现了毛主席对它的高度欣赏和充分肯定,也表达了毛主席对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且有实效的工业管理方式的迫切心情。
鞍钢创造了“鞍钢宪法”,是工人民主管理探索实践的成功经验总结。它一方面强调干部参加劳动,有利于厂长经理体会工人处境,限制厂长经理享有特权,保证国营企业社会主义性质;另一方面强调工人参加管理,让工人为了自己利益在企业有说话权和管理权,从制度上保护工人权益,进一步确立工人阶级在企业中的领导权。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鞍钢宪法”成为我党领导工业企业的指导方针。它对于调整企业内部的各类人员的相互关系,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重大作用,各行各业,许多企业因此而获益,中国石油工业突飞猛进、核工业的诞生、航天工业的从无到有……无不体现着鞍钢宪法的精神实质。
中国能够提出鞍钢宪法,并得到毛主席高度肯定,这是与中国长期革命战争期间形成的深刻的群众运动经验分不开的。干部和工人分工虽不同,但都是主人翁。正是这种“主人翁”地位的优越感,以及长期享受“领导阶级”的政治待遇,鞍钢才会出现“鞍钢宪法”,“鞍钢宪法”才能在鞍钢通过并施行。

企业管理重器
鞍钢创造了“鞍钢宪法”,堪称中国现代企业史上第一次管理创新。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一些新兴企业也对企业文化建设做出积极的探索,和《鞍钢宪法》一样,华侨城有《华侨城宪章》,华为有《华为基本法》,都是企业管理法方面的探索。
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谈到企业成功因素时说:“我相信,一个公司惟有在一个哲学的方针受到遵循时,才能成功。”。
作为中国企业重器,“鞍钢宪法”影响了一大批新兴企业家。
华为是当今中国最令人瞩目的企业之一,任正非则是中国企业界最为人熟知的“学毛标兵”,直到今天,任正非仍然坚持学习与应用毛泽东思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华为,每个人都有机会与他面对面沟通与交流。据称,华为在内部还有例行民主生活会,不变的主题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墙外更香

对鞍钢宪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罗伯特·托马斯教授评价说:毛的主义是“全面质量管理”和“团队合作”理论的精髓。而到了七十年代,日本的丰田管理方式,日本的全面的质量管理和团队精神实际上就是毛泽东倡导的充分发挥劳动者个人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鞍钢宪法精神。
1870年后,大批非熟练移民工人来到美国,他们缺乏与雇主的谈判力量,无力拒绝雇主将“社会分工”化约为“技术分工”的努力,而移民生活的艰辛,使社会平均消费偏好较少注重产品质量,而倾向于接受标准化大众产品,美国成为率先实现斯密式分工体制和大批量生产的国家,其最具象征性的体现即是亨利福特1913年建立的“T模型”——“福特生产方式”。
“大批量生产”本身并无不好,在人们需求稳定且单一的情况下,它的确能实现“规模”,降低单位成本。但问题在于,福特主义的“大批量生产”是一种僵化的“大批量生产”,一旦需求出现多样化、特殊化和不稳定,福特生产方式便陷入“尾大不掉”的危机。终于在7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由石油危机触发)中自食其果,在汽车和行业上被日本和德国打败。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了向“后福特主义”的转变。而全面质量管理”、“无库存生产”,恰恰旨在发挥每个劳动者的主动精神。
1983年以来,美国已经有27个州修改了公司法,取消了股东是企业的唯一所有者的概念,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而且要对广大的“利害相关者”负责,而劳动者是“利害相关者”中的主要成员。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每个团队负责人和各级管理岗位均配备两人,一人由高层管理者选定,另一人由工会选定。这的确有点“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味道了。
欧美和日本管理学家认为,“鞍钢宪法”的精神实质是“后福特主义”,即对福特式僵化、以垂直命令为核心的企业内分工理论的挑战。用眼下流行术语来说,“两参一改三结合”就是“团队合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L·托马斯明确指出,“鞍钢宪法”是“全面质量”和“团队合作”理论的精髓,它弘扬的“经济民主”恰是增进企业效率的关键之一。
上世纪60年代后,全世界学习中国。日本企业也开始了对“鞍钢宪法”的研究,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许多大企业在学习中都保留了鞍钢宪法“工人参加管理”,“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的内容,日本的所谓“丰田生产方式”,就是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团队合作”,不固守僵化的技术分工,随时随地解决“无库存生产方式”中出现的问题。
而瑞典的Volvo汽车公司,为了发挥“团队合作”的效率优势,于1988年开始,将“装配线”改造为“装配岛”,使工人不再像象从前那样在装配线上重复单一的任务,而是8至10人一组,灵活协作,组装整车。美国也不甘落后,195521国会开始辩论“团队合作法案”。因根据1935年通过的劳工法,“团队合作”是非法的,故美国现在必须对劳工法提出修正,才能充分利用“团队合作”的效率潜力形成了“丰田管理方式”,“全面的质量管理”和“团队精神”。
1966年,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考察了日本的质量控制圈小组(简称QC小组)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益后,发表了这样的感言:“通过推行这个(QC小组)活动,日本将在世界上进入质量领先地位。”日本的这个名为QC小组的活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的质量培训教育。当时,参加培训的工人每12人组成一个质量控制圈小组,学习结束后,小组以从事各项质量问题的改进为课题开展活动,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制度。日本的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曾说:“日本的QC,实际上也借鉴了中国的‘鞍钢宪法’。”
     西方刮起的“后福特主义”世界旋风中,毛主席所推崇的鞍钢宪法,以其时间最早、旗帜最鲜明,向僵化的福特式分工体制提出挑战,而格外受到世界瞩目。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2-24 09:02:25 | 顯示全部樓層
重温“鞍钢宪法”(转新华网)
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在鞍山钢铁公司《关于工业战线上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报告》上批示,宣称“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今天,四十多岁以上的人也许还能记得一些,“鞍钢宪法”的内容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鞍钢宪法”确定的不仅是保护劳工的权益,并把这种权利延伸到参加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后来在西欧与日本逐渐得到推广与发展。到了80年代中期,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引入中国,全面质量管理的“三全”,即内容与方法的全面性;全过程控制;全员性。后来管理学者们发现这是“鞍钢宪法”却是经历了“墙里开花墙外香”的过程又回到中国。日本人强调的“团队精神”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全员性”是汲取“鞍钢宪法”中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并没有提出“干部参加劳动”,但是它却体现重视了“工人参加管理”。重视工人在企业管理的地位与作用,这也就是丰田生产方式。
随后是欧洲和美国,许多工业管理学家认识到, “后福特主义”的精神实质也汲取“鞍钢宪法”的精髓,福特公司在改变管理的模式中把“僵化的、以垂直命令为核心的企业内分工理论”也注入“团队精神”。此后瑞典的voivo汽车公司,为了发挥“团队合作”的效率优势,于1988年开始,将“装配线”改造为“装配岛”,使工人不再像从前那样在装配线上重复单一的任务,而是8至10人一组,灵活协作,组装整车。其实美国也不甘落后,1995年2月1日国会开始辩论“团队合作法案”。林林总总都是缘于“鞍钢宪法”的启迪。
如果说西方的管理学者在泰勒时代仅仅是关注科学的规范系统中人的活动,并进行设计,使这些任务的实施过程变得尽可能的简单、有效和便于控制。列宁对此的评价是:它“既是资产阶级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又包含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如果说泰勒把劳工称之为“经济人”,认为资本家是为了获取最大利益而开设工厂,而工人则为了获得经济报酬来工作,只有劳资双方共同努力,大家都可以得到好处。那么提出“团队精神”之后的西方管理中却注入了“社会人”的概念,由此“社会人”的观点比“经济人”的观点有了很大的进步,它强调了人的社会需求,突出了人际关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鞍钢宪法”产于中国,却在西方的现代管理中产生巨大的影响。今天当我看到中国接连不断的发生矿难,于是我就想到了“鞍钢宪法”。中国频发的矿难中都渗透了经营管理者不顾劳工的安全的违章作业,为的是让井下工人创造更多的财富。获利者可能并不能用“资本家”概括,这些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他们的管理思想中只有一个概念,就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这种最大化的经济利益的过程,不但没有“团退精神”,就连泰勒“经济人”的观点都不如。因为所做的一切连泰勒“最丰富的科学成就”都没有,不把劳工当人如果是资本家的最卑鄙的手段,那么这些出现了矿难的企业都是秉承了这最阴暗最丑恶的一面,也是最危险狠毒的一面,剩下就是如何瓜分劳工所创造的财富。
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政府有监管整个社会劳动生产安全的管理机构,同谁也监管维护劳工的权利,当这些机构一旦成为虚设的时候,出现频发的矿难也就是并不奇怪的事情。我在这里回顾“鞍钢宪法”和它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时,我想强调的不仅是一个“团队精神”,而是希望政府的监管部门要发挥自己的职能,维护职工的权利,这个权利不仅是劳动的权利,而且要包含在劳动过程中享有安全生产环境和保障的权利。如果我们能重新振兴“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那么发挥的效益不仅是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益,也维护劳动者的权利。今天最需要维护这种权力的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大多数是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他们需要生存,从是矿井繁重危险劳动的劳动者多数是从农村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他们也是人,也需要做人的尊严。这对这个行业的特点,也针对中国的紧急发展中的这个现象,井下安全作业必须受到更大的关注。这也是政府、监管机构、企业、经营者必须遵循的原则。
中国的改革是要发展竟经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改革不能把维护劳工权利改掉,也不能把劳工参加管理的先进理念改掉。犹如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倒了出去,而是要重振“鞍钢宪法”的精神,尊重劳工的权利,由此振兴中国的经济。


简答 “鞍钢宪法”议题

一、“鞍钢宪法”的历史成因和历史作用;它在经济社会管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鞍钢宪法”产生于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的时期,他的作用是集中全社会全单位领导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人的劳动,管理,智慧,参与热情干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他的地位和意义不可估量无可替代,可以变通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育,医疗,军事,工业农业各个领域。  
二、在引进西方“现代公司制度”后,为何“鞍钢宪法”受冷落?它是否与西方“现代公司制度”不相容?  
因为现代西方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要实现,少数人剥削多数人,是个人管理经济的模式,所以必然导致鞍钢宪法受到冷落。他与现代公司制度不容。就好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容。  
三、西方“现代公司制度”是不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  
答:西方“现代公司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人剥削人,人奴役人的企业管理制度。  
   
四、“鞍钢宪法”受冷落的根本原因何在?工人阶级究竟能不能当家作主?  
答:原因在于社会抛弃了社会主义方向,价值观,和人民当家作主。工人能当家作主,但是必须在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社会。  
五、“鞍钢宪法”产生于中国,为什么后来会导致“墙内开花墙外红”?西方学者、企业界是怎样评价、利用鞍钢宪法的?  
答:因为“鞍钢宪法”能增进企业的凝聚力,集中大家的智慧,所以西方也看中这一点。后一点我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六、“鞍钢宪法”与“马钢宪法”、“福特制”、西方“现代公司制”各有哪些长处和短处?  
:鞍钢宪法的短处是不适合目的为榨取利润的管理目的,现代公司制的长处是便于董事长经理操纵一切,个人管理经济一手遮天。让自己先富起来。  
七、怎样看待“鞍钢宪法”在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  
鞍钢宪法将会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同呼吸共命运。  
八、怎样看待新中国60年来在经济社会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  
如果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就会丧失殆尽。党的路线决定一切。  
九、为什么说,能否创造出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最先进的企业和社会的科学管理模式,将决定未来中国的成败?  
这个命题本身就是错误的,那个模式曾经不是创造出来了吗?中国现在还不是走了修正主义道路。  
十、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汲取各家之长,创造出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最先进的企业和社会的科学民主管理模式?  
只有国家的权力掌握在真正的马列主义者的手中,踏踏实实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后面的一切才有可能。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2-24 16:01:1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初中生 於 2010-12-24 02:11 AM 發表。


可惜当年马来亚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都上了人家的当,被搞垮并且被妖魔化了,手里没枪,说话就不硬,要是俺来干,还是要搞& ...


当年马来亚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上了英国人的当,
現在
被妖魔化了,他们不敢承认这段歷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2-24 21:00:44 | 顯示全部樓層
两则消息:
1,中俄贸易以本国货币结算
2,中巴铁路预建通往中东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2-25 01:25:0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winners7 於 2010-12-24 04:01 PM 發表。

当年马来亚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是上了英国人的当,現在是被妖魔化了,也是他们不敢承认这段歷史了.....


唉,不是不敢承认,敢担当的人还是有,例如俺最近学习了很多当年马来亚共产党老同志的回忆汇编,看得兄弟我心潮澎湃,当年的何等热火朝天、何等峥嵘岁月呀!他奶奶的,一转眼地盘越搞越小,后来就被搞垮了!后来60年代又有一波形势,马共、印支共(越共和寮共)、印尼共、泰共、菲共、缅共、柬共,除了印度支那共产党以外,其他的也是没有很大成就,几乎都垮掉了,东南亚现在还剩下一个菲律宾共产党。

不能说吃了英国人的亏,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对殖民地解放运动是向来要采取镇压政策的,不管明的暗的,它横竖总是要镇压你,这本是可以预料的。我看还是二战结束后,当时不知道该怎么搞,没有提出一整套的土地革命路线,从而也就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也就没有凝聚起人心。帝国主义这个外因是透过其对立面的内因来起作用的。

1949年3、4月间,俺们土共要打过长江去,苏共其实也不赞成,因为那会打破雅尔塔体系,引起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动,但是我们不但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有群众基础和一整套的土地革命路线,结果还是打过去了,也确实站住了脚跟。武装力量固然是重要因素,没有不行;但是在有了武装力量以后,它反而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兴衰成败,兴衰成败呀!

他奶奶的,扯了半天造反理论,都别听我的,好好过日子,好好赚钱,娶他十个八个老婆,生他几十个儿女,早日过上醉生梦死的生活,好好地腐败腐败,那才是正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2-25 05:57:3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fiend 於 2010-12-24 09:00 PM 發表。
两则消息:
1,中俄贸易以本国货币结算
2,中巴铁路预建通往中东

第一艘航妈华盛顿号,第二艘航妈卡尔文森号,现在第三艘航妈里根号。

当年打伊拉克,派了四艘航妈;后来准备打伊朗,派了六艘航妈;现在准备打朝鲜,由于后面站着中俄,看来三艘航妈不够,起码要十艘航妈才行。——威胁尚未成功,美帝仍须努力。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2-25 11:59:3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初中生 於 2010-12-25 01:25 AM 發表。


唉,不是不敢承认,敢担当的人还是有,例如俺最近学习了很多当年马来亚共产党老同志的回忆汇编,看得兄弟我心潮澎湃 ...


"他们"这里承认当年抗日,独立歷史.
"他们"是担当的,因为功劳都是他们拿了.....

英国人独立契约,对我们是没大好处的.
因为其他的共党成就大,所以我们其他的他们好....

当年的何等热火朝天、峥嵘岁月.....不太清楚这段歷史的....

英国人,帝国主义....
我们和他们什么深仇大恨?
当年日本日本侵略中国,他们贷款给日本的吗?

醉生梦死,好好地腐败腐败,帝国主义当年给印第安人这样生活!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2-26 02:33:1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winners7 於 2010-12-25 11:59 AM 發表。
"他们"这里承认当年抗日,独立歷史."他们"是担当的,因为功劳都是他们拿了.....

英国人独立契约,对我们是没大好处的.因为其他的共党成就大,所以我们其他的他们好....

当年的何等热火朝天、峥嵘岁月.....不太清楚这段歷史的....

英国人,帝国主义....
我们和他们什么深仇大恨?当年日本日本侵略中国,他们贷款给日本的吗?

醉生梦死,好好地腐败腐败,帝国主义当年给印第安人这样生活!

他承认你马共是抗日主要力量,那么岂不是要承认他这个从英帝国主义手里继承来的政权,其合法性与代表广泛性是有问题的了吗?要知道,现在的政权不是打江山打出来的,而是从英国人手里继承来的,凡是不是打出来的江山,执政的人是缺乏代表广泛性的,从而心里也是没有底气的,他是要搞欺神骗鬼那一套把戏的,否则他怎么坐得稳江山?

再一个,你华人是那里整体文化程度最高的族群,高人辈出、英雄辈出,但是在人口上并不占优势,英国人就利用这一点来搞你!第一条,利用占人口优势的族群来压制那些人口处于劣势、但是文化程度高的族群;第二条,在那些人口处于劣势、但是文化程度高的族群中培植代理人,引起你们的分裂,让你们“勇于内斗,怯于公战”,这一条最狠!第三条,在族群之间挑动宗教、文化冲突,例如当年印度自治领独立,就用这一条将印度分成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后来又再分裂出一个孟加拉。

凡是英国人经手的事情,他们都是会留下后手的,那就是让你们在那里斗来斗去,他老人家才有机会在旁边左右制衡,一会儿拉这个打那个,一会儿拉那个打这个,趁机大捞好处。就算美国人在二战胜利以后,凭借如日中天之国势,捞到了日不落帝国在全球的大部分战略遗产,可是丘吉尔一篇“铁幕演说”,就忽悠得美国人急吼吼地打了一场朝鲜战争;后来冷战结束,在9.11之后,布莱尔又趁机忽悠小布什打阿富汗、打伊拉克,两场仗打下来,他奶奶的冷战胜利捞到的好处又给败光了,所以布莱尔后来说他一点都不后悔做出参加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决定,英国人里那些大傻逼还在骂人家布莱尔,其实英国人在那两场战争中才入了多少股份?微乎其微!以微乎其微的股份作为杠杆支点,在中、俄这两片磨盘的碾压下,成功败光美国人的家业,这等手段,何等令人佩服!——虽然英国人也没有捞到短期利益,但是这种“损人不利己”的长远战略眼光,确实令人赞赏!因为败光了美国人的家业,就意味着英国人捞到了更大的主动权,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实力最大的美国仆从,捞到了主动权就意味着可能重返棋手位置,这不,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现在开始热烈地眉来眼去了,以前看他敢不敢?借他俩胆子都不敢!

由以上种种事例,我们也可以想见英国人在马来亚独立过程中使过多少花招,例如1955年华岭会谈的失败,英国人在幕后的黑手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可这却是很多回忆所不曾提及的。

当年马共自身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有这么几条,随便扯一扯:

1、自身组织纪律性不强,缺乏铁的纪律,组织竟然反复被内奸破坏。据回忆说,有一回竟然叫殖民地当局抓了大部分党的中央委员会委员,他奶奶的,这是完全难以想象的!又竟然由一个家伙假冒共产国际代表,窃据党的总书记位置很长时间,想来更令人毛骨耸然。

2、没有很好地发动群众,尤其没有致力于发动占人口优势的族群中的劳苦大众,工作面大多集中于华人;在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中,占人口多数的族群,例如马来籍的中央委员比例不高,这又进一步阻碍了向马来人做发动群众的工作,所以导致群众基础不深厚。

3、对于党内路线、方针、政策的争论,没有一整套程序来解决,导致了党的反复分裂,并进一步导致了党的削弱;而且在历次分裂中,族群和地方势力的影响很大,可以说,简直就是由族群和地方势力主导了党的分裂。

4、党的理论问题始终没有下大力气解决,没有形成一整套适合当地形势的阶级分析学说,因此在党内,族群之间的矛盾和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就没有被整合成一致对外阶级联盟力量,族群之间的鸿沟和地方势力之间的鸿沟始终难以弥合,同志之间彼此也存在或多或少的成见,而当这种成见以牢骚形式发挥的时候,往往表现为:“某某是哪里哪里人,所以怎么怎么样!”或者“某某是什么什么族人,所以怎么怎么样!”等带有严重族群矛盾和地方矛盾色彩的言论。

5、党的干部培养问题也没有始终一贯地切实掌握,毛泽东讲:“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可能是由于理论素养的缺乏,导致干部培养能力的薄弱,理论、宣传、战略规划、群众工作(尤其是农民工作)、统战工作(尤其是针对大资产阶级的工作)、军事、财经、组织方面的人才储备可能不足。(这一点有点揣测,因为缺乏数据。)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2-26 10:30:27 | 顯示全部樓層
你说的真的是全中! 看来"他们"欺神骗鬼那一套把戏的也是从英国人手里继承来的,
1.利用人口优势来压制那些人口处于劣势的族群,
2.在那些人口处于劣势的族群中的代理人制造分裂,让他们内斗,
3.在族群之间挑动宗教、文化冲突,
  
凡是英国人经手的殖民地,留下族群冲突问题的,英国人!
在这个时代,英国人
应该可能重返棋手位置....
美国人战争中捞到好处战争中败光了....



不太清楚这段歷史的....
但是
我们族群之间的鸿沟和地方势力之间的鸿沟,同志之间彼此也存在或多或少的成见事实.
哪里地方
的,什么族現在还是时常的.


[ 本帖最後由 winners7 於 2010-12-26 10:40 A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2-27 21:06:58 | 顯示全部樓層
那就这样——
image.001.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2-31 00:38:41 | 顯示全部樓層
美国人三艘航妈到位、日本人跃跃欲试、韩国人狐假虎威,朝鲜人稳坐中军帐、伊朗人醉里挑灯看剑、中俄英法德准备开搞,齐心协力揍老大。

大家快快搬凳子看戏,本剧集融汇枪战片、谍战片、商战片、动作片、悬疑片、科幻片以及伦理片于一炉,十分精彩,从速购票入场,认真观摩各位领衔主演炉火纯青的表演功力。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1 12:05:25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1 15:40:31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不能低估美国的战争意志

近日来,美日韩高烈度军演接连不断,战争阴影仍在东北亚上空盘旋,这里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这里的每一个细微举动都可以挑动无数人的神经。今天俄罗斯的两架轰炸机让如火如荼的美日军演一度中断,美日以怕俄罗斯窃取绝密情报为由自找台阶。朝鲜继延坪炮战后再次用炮弹说话让韩国人揣测半天,韩国无奈以炮弹落在朝鲜境内置之不理。中国高官也著文批评美日韩军事同盟的冷战思维不合时宜。随着美日军演接近尾声,众多的中国人松了一口气,认为仗打不起来了。我前天也写过一个《朝鲜稳如泰山,中国凶险万分》的帖子,和我的大多帖子一样,仍然是支持者众,反对者寡,但有个别人认为让美国的民主和自由普照朝鲜有什么不好的疑问。今天我再凑个热闹,给大家提个醒:美国的的战争意志不容低估。



“兵者,凶器也。”一般不到万不得一的情况下是不会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的。战争也是政治的延续,如果政治外交难以解决而又非解决不可时就会爆发战争。前两次世界大战是因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无法自我解决引发的,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都是因为萨达姆和米洛舍维奇不配合美国引发的。对于大国来说没有比战争胜利更能刺激经济发展的,日本当年甲午战争战败中国,用中国的巨额赔款奠定了现代化基础,美国用二次大战的胜利奠定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自从美国用意识形态战争将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美国一家独大,世界就开始进入最不安定时期,只是由于核武器的出现打乱了美国的战争步伐,这种可以毁灭人类的武器让战争进入了没有赢家的时代,所以尽管美国想打战争也不敢太过分,只能欺负一些弱小国家从中得利,象中国和俄罗斯这样的核武大国,美国还是会尽量避免直面交锋的。因为从理论上讲,这样的交锋就预示着同归于尽。据网络资料,美国有核弹头四千多枚,中国有三百四十多枚,中国能将美国消灭一次和美国可以将中国消灭十次一样可怕,谁都死不起。大家认为美国不敢和中国开战的依据大概也就在这里。


但理论的东西只有和现实结合才有意义,现实情况如何呢?如果向美国发射核弹有两种方式,一是陆地上的,二是在深海用核潜艇发射。陆上的我想不用说,中国军工企业都全世界招聘高管了,毛泽东时代用十年修建的预备打核战争的地下建筑都成了旅游景点,这样的开放程度,中国的陆上核弹头对美国还有多少威胁是个问题。如果美国先发制人,这些核设施只能是活靶子。海上发射中国唯一的深海地区是南海,但现在海南岛也成了国际旅游岛,美国间谍船几个月的勘测是否已经掌握了中国的核潜艇相关信息也不可知。而如果有几艘航母开过来就完全可以阻断中国核潜艇通往外海的通道,实在难以猜测中国的核潜艇对美国还有多大威胁?而这次军演,华盛顿号已经洞穿了中国领海的东大门,随时可以威胁中国的京津心脏地带,这是一个非常威胁的信号。如果美国真要有把握将中国的核威慑解除,用一艘航空母舰的代价先发制人灭掉中国的心脏,中国还会有强有力的组织能力吗?这样的战争还能打吗?当然这也是一种假设。这样的情况美国必须在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才能用,真用也要计算几个核大国的态度。但古语说得好:“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将中国置于这样的的处境,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都是战略短视的一种表现。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中美目前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但最近爆发战争的危险因素在加大,在未来不远时间内爆发战争的可能性非常大,中国如果这时以为自己拥有核武器万无一失有可能会铸成大错。之所以我今天要特别提醒大家一定不要低估美国对中国的战争意志,原因有三:一是目前美国的处境和两次世界大战前的处境差不多,经济危机深不见底,靠掠夺和军工起家的美国本身摆脱危机的可能性是零,必须用一场战争来摆脱困境,从美国的角度考虑,这种战争意识肯定是有的,只是选择时间和地点的问题。二是这样长时间的军演,虽然表面针对朝鲜,实际剑指中国的目的已经明确,连美国、日本自己的媒体也已经毫不掩饰了,这样一个大国对另一个大国公然实施强奸的流氓行为令人发指,并且强奸后还要变相进行一番羞辱就更让人义愤填膺了,这其中必有蹊跷。如果真要是为中国的金币而来,即便纳贡称臣可解一时之危,但从长远考虑如抱薪救火以肉伺虎,初一不打十五也要见仗。三是从世界范围来看,本来朝鲜是在必除之列的,但由于朝鲜这块骨头肉少质硬不太好啃,只能先落一下,俄罗斯是个大国,现在态度强硬也碰不得,伊朗和中国这两个国家,按常理来说应该先易后难,但内贾德也就点表现不俗,一时这个衰落帝国也不好下牙口,就中国目前而言整体经济世界第二,并且其经济总量百分之七十在东南沿海,是最不愿意打仗的国家,这样的构成使中国成了美国最易敲诈成功的国家,于是美国在中国开始对其说不的时候,就开始用武力威胁,公开抢掠了,实践证明非常有效。但历史上的绥靖政策,真正赢得和平的有吗?毕竟一场战争胜利获得的实惠要比主动送的要多得多,只要和中国打一场有限的战争,美国就非常有可能摆脱目前的经济危机,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能避免战争吗?




依目前的事态,战争的决定权在美国,美国想打就能打,中国一定是不想打。中国用目前的方式摆脱不了战争,只能加速战争的爆发。如果要阻止战争的爆发,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战备,做好最坏的打算,只有用战争制止战争才能有效地防止战争。对于美国这样的邪恶帝国来说,仁义道德是感化不了的,就如景阳岗上的老虎,刺激不刺激一个样,只有用武松的方式才能解决。




我个人的判断:如果中国做好了战争准备,很可能美国要先打伊朗,等打下伊朗后再对付中国,如果中国不做战争准备,有可能美国先在中国周边支持日本或越南等国打一个代理人战争,看形势再是否将战争扩大。总之,美国急于要打仗,中国决不能太小看美国的战争意志,切实加强战备才是上策。


作者 东方必胜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1 16:19:02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6 08:50 PM , Processed in 0.02694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