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化蝶 [被冯玉祥万般看重的刘伯坚,是伏龙芝军事学院的高材生。老冯对他的看重也给刘伯坚带来了不幸——后来因为与博古不合,在红军长征时,刘伯坚被留在了中央苏区根据地,后在马岭激战中负伤被俘。刘立即被人认出,因为他太有名了!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军官都见过他的照片......一代英豪,以“主义”之争而杀之,老蒋太忍!]
这个旁证,说来不甚光彩,就是日本右翼所编的《南京事件真伪检证》,此书的目的在于否定“日军在中国的暴行”,特别是“南京大屠杀”的存在。——这种图书在日本颇有市场,然而却不值一辩。你的文字再漂亮,能够掩盖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那些沉默的白骨么?纸写的谎言,终究难掩血写的事实!
然而,此书的作者确实有厉害之处,那就是他找到了一个“推翻历史”的“突破点”——中国历史文献中使用的日军暴行照片。他通过对这些中国历史文献中使用的照片进行考证,说明有些照片是误用,从而制造“中国人在说谎”的印象,进而否认历史上曾经存在“南京大屠杀”和其他的日军暴行。
的确,在法律上,如果认定一方的物证无效,确可以陷其于十分被动。
然而,你能够面对一些被错用的照片洋洋洒洒,可你为什么不敢面对那些在抚顺万人坑中至死还戴着镣铐的骷髅、那些在南京挖出的带着刀痕的儿童尸骨?这些沉默的证人,可是你视而不见就能够消失的?
不过,日本右翼对于照片的考证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这也算是给我们作这方面研究的朋友提了醒!——在这种事情上要认真啊,不然有理的事儿,也自乱阵脚,给人没理的印象了!
《南京事件真伪检证》一书中“检证”的照片有些颇有名气——
比如《海军长江抗战纪实》中,被日军“误击”搁浅的美国海军“帕耐”号炮舰照片,检证结果是,这本是江阴抗战中壮烈战沉的中国海军“宁海”号巡洋舰,两艘舰艇线型、吨位都差别很大!
再如若干出版物中常用的一张日军731部队活体解剖照片,实际是日本军医在为通州事件中死于中国张砚田起义部队之手的日本侨民作尸检。
另外,一张被剖腹的女尸照片曾被广泛用作日军暴行证据,书中却判断为“在鸡公山被奸杀的日本护士”(个人推测可能是慰安妇),是日军在夺回鸡公山后,为保留“重庆军施暴”的证据而拍摄的。(日军在占领武汉后,称中国国民政府军队为“重庆军”,以表示仅认为蒋介石国民政府是一个地方政权)——为了证明他的观点正确,作者提供了中方图书中所用照片,和日方保留的原始照片进行对照,其中中方照片显然是从日方原始照片上截取的一部分,日方照片上在女尸之外,还有其他穿着类似和服衣服的死者,如果不是此书作者在搞PS,那么中方引用这张照片的时候,可能确实犯了错误,同时也从一个间接的角度,说明了鸡公山确实发生过前面所提的事情。
至于以“纪律严明”著称的第七军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兽行”?看日方的材料,死者不仅一人,不似个别施暴,而是有一定规模的行为,可是第七军有关的材料也确实没有记录。我的判断,可能问题出在随同第七军行动的地方部队上。
随同第七军行动的地方武装,来自大别山区,这里曾经是红军的老区,而所谓的“地方武装”,其实就是五次反“围剿”中的地主“还乡团”之流的反动武装,在“围剿”后那些“反攻倒算”中,以“茅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著称的地主胡汉三们,是出了名的残忍凶悍、目无法纪,在加上对日军在中国各种暴行的仇恨,做出些出格的事情,恐怕也毫不奇怪。
至于错用照片的事情,这个日本作者归结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行为”。其实,从我的了解,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是特务出身的国民党将军康泽,和共产党倒是关系不大。
康泽在国民政府中负责“宣传揭露日军暴行”的工作,在武汉、重庆等地多次组织过“揭露日军暴行”的展览和记者招待会,主持发行过相关文献资料。不过,由于康泽本身并非这方面专家,而且战时仓促间难以组织充分的审订,因此康泽作宣传使用的材料中,错用照片、谬误地名等等随处可见,而后来的研究者往往以为既然是“国民政府官方公布”的材料,自然可靠性高,不加区分而进行引用,就使问题进一步扩大了。
言归正传,吴佩孚在鸡公山上一面读书,一面和湖南赵恒惕等军阀眉来眼去、互通有无。转眼间,北方的直鲁联军就乱打成一团,奉系旧将张宗昌向吴大帅输款投诚——因为都是山东人,“山东人不打山东人”!
吴佩孚下山重整旧部,一路上势如破竹,直抵长辛店。这时候吴大帅显示了他的为人——当时正逢郭松龄叛变,张作霖父子举止失措,奉系军队几乎解体,吴佩孚取之已经易如反掌,但吴佩孚联想到冯玉祥的背叛,将心比心,于是下令停止对奉系作战,且把他预先派到东北绥芬河抄张家父子老巢的部队也撤了回来。——这一下子直系奉系顿时化敌为友,后来打冯玉祥的时候,两家就跟亲兄弟似的。
此时,吴佩孚在河南的势力不大,只不过托庇而已,当看到国民军第二军大乱,河南有机可乘时,吴佩孚突杀回马枪,挥军南下,他的先锋官是民国名将靳云鹗,一路势如破竹——早说过吴大帅善于“将将”,他是很少亲自出马的。就象前面说的,国民军第二军在河南本来就趋于崩溃,基本没有抵抗,只有个蒋世济在信阳死守。
蒋世济这人也是西北军中一个怪物,如果从影响来说,不应该写他,但是他的情况太个别,不写可惜。
蒋世济的部队人数不多,训练也不好,可是独当靳云鹗的虎狼之师,其部队的军心却十分稳定,原因是蒋世济此公竟敢在阵前大抽鸦片烟。——蒋世济是大烟鬼中的特殊品种,人家抽大烟越抽越瘦,他却越抽越胖,长了一身烟膘,完全违反医学常识。
蒋世济自己抽大烟,而且让部下也跟着抽,前方炮火连天,他却在战壕里和弟兄们镇定自若地互点烟枪,抽得不亦乐乎。蒋世济抽大烟还有一套奇怪的理论,比如他说:“兔子不抽大烟,因为它三片嘴,衔不拢烟枪;王八和鳖不抽大烟,因为它侧不过肩膀。”——这话通过冯玉祥一个朋友传给冯,让冯觉得既新鲜又啼笑皆非。
蒋世济这家伙的镇定也算出色,当兵的真服,就靠这一点死守信阳三十多天,直系军队几易主帅,愣是打不进去,最后还是河南全省都归顺了吴佩孚,蒋世济才解甲出降。吴佩孚喜欢英雄,特别嘱咐让蒋世济到他的住处来好好犒赏“这条好汉”——犒赏的当然也是大烟了。
这大概就是“双枪兵”的来历,后来“双枪兵”的“徒子徒孙”还有贵州的王家烈和四川的孙圃。前者学得不象,让老毛、老蒋合伙端掉,不去提他。这后者在武汉战役的时候和日军交手出了邪的,刚交火几分钟就全体跳出战壕猛冲,着实让以为“中国兵只会死守”的日军开了眼界,措手不及的日本兵当然不明白孙圃也是迫不得已——再耗下去,弟兄们烟瘾犯了就麻烦啦!
所谓“得陇望蜀”,吴佩孚也不例外,拿下河南就想吃羊肉泡馍了。这回大帅还是自己不出马,他想起了那位当过几天陕西省长的刘镇华来,结果就是西安的大围城。
冯玉祥对刘镇华的老底儿非常清楚,知道此人没有斤两;但是刘镇华的五弟刘茂恩善于用兵,不同寻常。冯玉祥既决定出兵,以少对多的仗,指挥官的选择就颇为重要——冯指定的前敌总指挥是原属国民军第二军的邓宝珊,邓宝珊的两员副将是孙良诚和吉鸿昌。
这个配置可谓极有心计。
邓宝珊作总指挥可以一举三得:
第一、邓是国民军第二军的,这样任命可以表现对于胡景翼的老弟兄们决无歧视——国民军第三军的徐永昌投了阎锡山,冯玉祥可不愿意第二军再走这条路;
第二、国民军第二军的部队为了自己的总指挥邓宝珊,在解围战中必出死力;
第三、邓宝珊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也确实胜任这个职务。——邓当年帮助冯玉祥打河南督军赵赒,曾经给冯留下深刻印象。邓宝珊的部队打仗很勇敢,但是当年还没脱去“靖国军”的民军习气,当双方激战正酣时,一声“开饭”,邓的队伍立刻放下枪,一窝蜂的回来吃饭,战壕里连个哨兵也没有,吃完了回去抄起枪来,继续猛冲猛打。河南的北洋军被这一手闹得头大,不明虚实,哪敢进逼?
孙良诚和吉鸿昌是一对儿长期搭档的熊虎之将。
孙良诚在甘肃帮助刘郁芬作战的时候,堪称“孤胆英雄”,是西北军在“北伐战争”中的头号猛将。此外,他还是当时中国最出色的足球运动员之一,这个知道的人就少了。孙曾经领衔西北军足球队在南京和大学生足球队交手,互有胜负,其出色的脚法,到解放后中国足球队李凤荣等足球前辈还有提及,当然李凤荣他们和孙良诚比,又是后辈了。
吉鸿昌,河南扶沟人(怎么不是河北?),人称“吉大胆”。他自己作了一只饭碗,篆刻“做官即不许发财”,掷地有声!后来做到宁夏省主席,在江西剿共前线加入了共产党。1933年5月,参与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同年7月,率领所部收复内蒙古多伦,是1931年“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从日伪军手中收复失地;同年10月,“抗日同盟军”失败;1934年11月9日被国民党当局诱捕,旋于11月24日被枪杀于北平陆军监狱。——吉是西北军中两位最著名的共产党人之一,另一位是张自忠的副手、西北军训练专家、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
孙良诚和吉鸿昌这两个人搭档,对这次敌众我寡、但我强敌弱的行动来说,实在是最合适的选择。
还有一个重要的位置,那就是援军中的政治部交给谁负责?当然最好是深孚众望的刘伯坚出马。但是冯玉祥对刘伯坚太喜爱了!刘伯坚此人胆大如斗、身先士卒,假如到前线出了问题怎么办?老冯实在舍不得。正好共产党又派了人来,看这个人文质彬彬的,应该不会上去跟人拼刺刀,而且还是个矮子,就算是到了前线,挨枪子儿的目标也小些。就是他了!老冯决定派这个叫“邓希贤”的共产党到邓宝珊那里负责政治部。——老冯这个决定,差点儿断送了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层,因为这个不起眼的“邓希贤”,后来的名字叫做邓小平!
这一仗是西北军值得骄傲的一战,刘镇华部再加上新招的部队,人数达到十三万人,而西安城里城外的西北军加在一起不过三、四万,竟然打得“镇嵩军”大败亏输,狼狈逃出潼关。1926年11月,西安解围,刘镇华走投无路,最后只好自缚请降,投入冯玉祥门下,成了西北军的第八军。
到这里,西北军已经站稳了关中,冯玉祥面向河南,出兵潼关——这一次不再是军阀混战了,西北军有了一个新的响亮的名字:国民革命军。这一次的出征被写入了史册,融入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一个情节——北伐战争。在这次战争中,西北军达到了它辉煌的顶峰,也走向了它衰落的起点。
至此,西北军基本成型,开始在中国的现代史上留下它自己的足迹。直到1949年,最后一支西北军部队在淮海战役贾汪前线,由西北军名将张克侠、何基沣率领阵前起义,才宣告了这个军事集团的基本结束,而西北军的种种传奇,无疑将被不断的流传下去。
[ 本帖最後由 初中生 於 2011-4-4 08:48 AM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