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一片雲

邀請本網站好朋友一起抵制中藥熊胆及吃狗肉猫肉的野蠻行為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3-3 13:19:22 | 顯示全部樓層
呵呵,有人说:“在中国,凡属洋奴,都是狗屁!”我原来以为这个论断太绝对,现在看来,起码我还没见过这条定律下的反例!

在中国的所谓“动物保护组织”,都是国外基金会资助,无一例外!这说明什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近年来,国家安全部门屡屡介入这类事涉动植物、表面上看来与人类无关的事件,而且介入的力度越来越大?呵呵......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3-3 13:24:3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一本初衷 於 2012-3-3 08:53 AM 發表。

看不懂啦 你每次講話都長話篇篇 落落長 我都沒有看啦 你真的很像老人家耶 人家說一句 你說十句以上 我不要聽啦~~~啦啦啦~~哼哼哼~~~

呵呵,你当然不要听,你本来就是来祸害人的,你怎么会喜欢听到揭发你的言辞?我写的也不是让你看的,而是告诉大家,你们要干什么!

你没有别的选择,只须好好招供你们的阴谋就行了!你说得越多,狐狸尾巴就露得越长,反面教员的价值就越大,大家就越能看得清你们的真面目!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3-3 13:34:53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HAU 於 2012-3-3 11:46 AM 發表。
非典型性肺炎-临床及临床表现

症状与体征的具体表述为“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C,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其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少许湿罗音

摘錄自傷寒論:

太陽傷寒,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出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太陽中風,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方見上)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桂枝三兩 乾薑三兩 甘草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方見上)

对于您的意见,为了避免有嘴炮之嫌,我的建议是,您最好先给自己感染一下非典病毒,然后再使用您自己开的药方,亲身体验一下药效如何,如果您有幸存活于世,再将此次临床体验的报告呈交,那样会更有说服力一些。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3-3 13:54:0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fiend 於 2012-3-3 01:05 PM 發表。

看先生出的方看也是行家,现在的大陆医生基本都是以西医为主,包括一些县级市的中医院都是这样,用脉像分析也基本都不会了。就是& ...


     現今的中醫的確幾乎都是學西醫出生的,許多傳統中醫的四診大都不精,然大陸還是有十分厲害的中醫師,在下的中醫基礎,便是從郝萬山教授講傷寒論,還有參考劉力紅醫師的『思考中醫』而來的。後來始知傳統中醫尚有經方與時方之差別,經方是以《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和《傷寒雜病論》為主而替人治病,四大醫典裡面的內容博大精深,研究個好幾年說不定還難窺堂奧。例如有的人一看到「發炎」,就會馬上想到「要清涼退熱」,結果就猛加一堆清涼藥,敬熱藥而遠之,卻忘了,發表補正才是主力。
     又如有些人看到喉嚨痛,就說要用板藍根、金銀花之類消炎退火,也不辨驗脈是否為弦為細?是少陰或少陽?而在少陰咽痛中就有:
【桂11-31?宋310】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桂11-32?宋311】
少陰病,二三日,咽中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桂11-33?宋312】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痛引喉旁,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桂11-34?宋313】
少陰病,咽中痛,脈反浮者,半夏散及湯主之。

而這些內容還許要參考經方派老師的說法,才能理解的更深更多。
閣下所提問的問題,郝萬山先生的視訊裡面,也都有解釋了,在下就不贅言了。


郝萬山教授講傷寒論: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3292542.html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3-3 14:03:46 | 顯示全部樓層
有一等的中醫師
卻又有劣質假中西藥材

人為財死

無良奸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3-3 14:16:5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HAU 於 2012-3-3 01:54 PM 發表。


     現今的中醫的確幾乎都是學西醫出生的,許多傳統中醫的四診大都不精,然大陸還是有十分厲害的中醫師,在下的中醫基礎,便是從郝萬山教授講傷寒論,還有參考劉力紅醫師的『思考中醫』而來的。後來始知傳 ...


呵,FIEND的本意是,既使是药方对了,药量也要因人而异,搬书没什么用,临床疗效才是硬道理。。。

再说回中药,古代的中药是如本草纲目所说的有生长地点和采摘季节的,如今的很多是人工的,用大棚的也有,所以即使是同一种药,药效也远远不足,不信,拿同仁堂的跟自己做的比比

而自然熊胆,在药效上应该更有保证,说人工熊胆与熊胆药效差不多,想一想,可能吗,鸡胆,狗胆可能与熊胆一样吗

所以初大的中药保护防微杜渐工作要大力推广,要粉碎某些集团和人的阴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3-3 14: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摘錄自傷寒論十四講


《 傷寒論》 的歷史變革

《傷寒論》 原名叫《傷寒雜病論》 。也有人叫《傷寒卒病論》 ,考“卒”字乃是“雜”字的誤寫。
     這部書是西元196 年-204 年後漢人張機(字仲景)所寫的作品。
     張仲景,南郡涅陽人,約生於西元150年-219年,他的事迹漢書無傳。據唐《明醫錄》載.“甫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于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典,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所能及。”
     東漢末年,連年戰爭,百姓流離失所,導致了疾疫流行,死的人很多。張仲景家族是擁有兩百多人口的南陽大族,在疫情的危害下,還不到十年時間就死亡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其中死於傷寒的則占十分之七。

張仲景在序文中曾哀歎地說:“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從而激發了他著書活人的志願。爲了著書濟世,他勤求古訓,博采衆方,廣泛地吸收了漢以前的醫學成就,並給合自己的體會,在前人的基礎上而又有所創新。經過了辛勒的勞動和反復的印證,終於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

   這部作品問世不久,就遭到了兵火的摧殘,致使原書十六卷殘缺不全。
   西元256年一316年,西晉太醫王叔和搜集了一些殘存之書,進行整理並撰次成篇,但只整理了十卷,對十六卷的原貌已不復見。所以晉以後的《隋書經籍志》 和《唐書藝文志》 只載《傷寒論》十卷,而不再稱十六卷。
   到了西元1065年,宋朝的治平年間,政府指令高保衡、林億等人校正醫書,把開寶年間節度使高繼沖進上的《 傷寒論》十卷,總二十二篇,加以校正,同時梓板而頒行於世。在這個時聞,翰林學士王沫在館閣日,從蠹簡中檢得的《金匱玉函要略方論》三卷,也加以校正而刊行於世。

《傷寒論》 是一部什麽書

《傷寒雜病論》本來是傷寒與雜病有機聯繫,相提並論的一部書。自宋治平梓板簡稱《傷寒論》,而林億等人又有十卷論傷寒,六卷論雜病的說法,使人誤解爲《傷寒論》是專論傷寒,而《金匱玉函要略方》則專論雜病,這一看法一直流傳至今。
   爲了正確理解本書起見,先介紹一下什麽是傷寒,什麽是雜病,以及傷寒與雜病的內在聯繫,方能對本書作出正確的評價。
   先說傷寒:傷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這句話是指廣義傷寒面言,及於狹義傷寒,則只限風寒,而不包括風寒以外的其他邪氣。
    考《傷寒論》 的內容則是主論風寒,兼論雜病,它雖亦提及溫病等證,乃是與風寒進行鑒別,作爲傷寒類證而出現。所以,不象傷寒那樣論述全面,也沒有系統的治法。因此,還不能說《傷寒論》就是講的廣義傷寒。
    再說雜病.漢時對疾病的分科,尚無今日內外科之稱,當時對外感發熱的急性熱病,皆叫做傷寒;對傷寒以外的疾病,包括了許多慢性病,都稱之爲雜病。
    傷寒與雜病。本來是兩種不同的發病形式,但張仲景把它們共揉一書之中,而相提並論的理由是和以下幾個問題有關的:
     1、 因傷寒單純發病者少,而與雜病相兼者則多,故傷寒與雜病合論則全面。

2、人分男女,體有強弱,感邪雖一,發病則異,而且內因是變化的根據,故辨證不明雜病,不明臟腑的寒熱虛實,則亦不能明傷寒。所以,只論傷寒,不論雜病,則不能曲盡辨證之長。

3、有的病人先患它病,後感傷寒,內傷外感,病情雜遝,難求一致,無法用傷寒一種發病形式而統攝諸病。

基於上述的問題,故柯韻伯對此深有體會的說:“傷寒之中最多雜病,虛實互顯,故將傷寒、雜病合而參之,此扼要法也” 。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傷寒論》 是通過傷寒與雜病的具體的事實,以反映它的辨證方法。也可以這樣說,傷寒與雜病必須共論,方能顯示六經辨證以統攝諸病的意義。故柯韻伯又說:“蓋傷寒之外皆雜病,病不能脫大經,故立六經而分司之。”反映了六經辨證以統攝傷寒、雜病這一事實。

同時應該指出的是,《傷寒論》這部書言簡意賅,極盡含蓄吐納之能事,故在辨證說理中有其潛移默化的感染力,起到了文以載道的效果。
   另外,還應看到作者在六經辨證中,只講某經之爲病,不講某經之傷寒,把百病兼括於六經而不能離其範圍,所以它只在六經上求根本,而不在傷寒上求枝葉,因而突出了六經辨證的特點。
   方中行也認爲《傷寒論》是論病之書,非爲傷寒一病而設,這些提法,確實抓住了《傷寒論》的主要精神。

根據上述理由,說明了傷寒與雜病互相共論以闡明辨證論治之理,本來不存在傷寒在前,雜病在後;或十卷論傷寒,六卷論雜病的說法。學習《傷寒論》目的是在於辨證論治,絕不可降格以求而滿足於辨傷寒之一病。

六經的概念

六經的實質:《傷寒論》以六經辨證爲核心,究竟六經的實質是否存在,在傷寒學中也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有的學者把六經爲病,歸納成六類證候,用以概括陰陽表裏,寒熱盛實等證情,如丹波元堅在《傷寒論述義》中曾說“傷寒論一部,全是性命之書…… 所謂病者何也?三陰三陽是也。熱爲陽,寒爲陰,而表裏虛實,互有不同,則六著之分,於是立焉。”
    可以看出,他是把六經建立在陽熱陰寒的證侯之上,而不把六經證候建立在臟腑經絡之上。爲此,他又指出:“至於經絡臟腑之言,經中間或及之,然本自別義,非全經之旨。惟以寒熱定陰陽,則觸處朗然,無不貫通也。”

由此可見,丹波元堅的學術觀點,是反對從《素問·熱論》 的六經理論來探討六經實質的。這種思潮在國內也大有人在,實有加以澄清之必要。
    我認爲《傷寒論》的六經,是繼承了《熱論》的六經學說,而有其臟腑經絡的物質基礎,所以,六經是物,而並不是六個符號。如果離並中醫的傳統經絡學說而去解釋六經那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爲從《內經》到《傷寒論》臟腑經絡學說,本來是一脈相承的,如本論的太陽病提綱,先揭出頭項強痛一證,它和《熱論》說的“其脈連風府”的精神而完全符合。
    論中除湯液治病以外,還有許多按經取穴的針刺之法。如果象丹波元堅沒有經絡的說法,豈不成爲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所以,我們不能離開臟腑經絡而去講辨證論治的。

但是,《傷寒論》卻又和《熱論》不一樣。它在六經辨證上比《熱論》有了發展。它不但能辨熱證和實證,而且也辨陰證、寒證和虛證。可以這樣說《熱論》的六經只辨傷寒,而《傷寒論》的六經,既辨傷寒,又辨雜病,從而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
   六經是臟腑經絡,而辨證則是臟腑、經絡、生理病理的反映和客觀地分析。由此可見祖國醫學的辨證思想是建立在臟腑經絡的物質上,而決不是空洞和抽象的說教。

六經辨證方法

《傷寒論》在古典醫籍中,以辨證論治的方法見稱。然而,辨證論治的方法,也並不是從《份寒論》開始。觀序中的“並平脈辨證爲傷寒雜病論十六卷”的提法,可見古代已有辨證的專著。日人山田正珍氏說:“《平脈辨證》諸書,今皆不傳”。其實早在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的陰陽學說引進醫學領域以後,就大大開擴了醫學家辨認疾病的眼界,並以此奠定了中醫的辨證思想基礎。
    爲此,張仲景的三陽三陰六經辨證,以及後世的八綱辨證,無不以陰陽爲辨證之綱,這完全符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的“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的精神實質。因爲診病時,能運用陰陽的辨證思想,就能“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否則,就“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治不久”。所以,陰陽學說滲透到祖國醫學學術領域的各個方面,它不僅用以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而且也用以指導臨床的診斷和治療。

    張仲景繼承了陰陽學說,並結合臨床實踐,使之又有了新的發展。《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就是以陰陽爲綱,即用三陽、三陰的陰陽兩綱總統六經。所以,六經辨證應首先解決病發于陰,還是病發予陽。陰陽病性既明,則是治病求本之道,也是以綱帶目之法。然後在陰陽兩綱指導下,進一步探求病位之所在,病情之所屬,病勢之進退,而判明表、裏、寒、熱、虛、實的情況,自可迎刃而解。八綱辨證可以說是辨證中的先決條件。但是,如果只辨到八綱程度爲止,那還是不夠的。因爲它還沒有具體地把人體的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結合起來,就好象找人只找到了街道,還沒有找到住戶一樣, 仍然不能確切而深刻地闡明各種複雜的病理變化,並進一步指導臨床治療。而六經辨證就怡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它把八綱的內容落實到臟腑經絡之上,使八綱辨證與髒肺辨證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也就彌補了八綱辨證之不足。

由於六經辨證貫穿著八綱而聯繫於髒附經絡,尤其是以臟腑經絡生理,病理變化作爲物質基礎,使辨證言之有物,而不是空中樓閣。前人在研究《傷寒論》六經時曾指出:“經者,徑也”,據經則知邪氣的來去之路;“經者,界也”,據經則知病有範圍,彼此不相混淆。有了範圍,有了界限,就能使我們在辨證時而一目了然。如見頭項強痛,可知是太陽經受邪,見緣緣面赤、額痛、鼻幹,可知是陽明經受邪;見耳聾、胸肋苦滿,可知是少陽經受邪,見腹滿時痛, 可知是太陰經受邪;見咽痛,可知是少陰經受邪,見擻頂痛、幹嘔吐涎沫,可知是厥陰經受邪。如果離開經絡學說,對上述各個證候的發生與機理,就無法進行解釋。又由於經絡系統的聯絡交會,使人體的五臟六腑、表裏上下、四肢九竅、皮肉筋脈等各個組織器官聯結成爲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 因此六經辨證也特別注意臟腑經絡病變的表裏相互影響。如發熱、惡寒而脈浮者,是屬太陽經表受邪,若脈不浮而反見沈象,則知太陽表病而又內累少陰。太陽與少陰互爲表裏,當少陰陽氣不足而外感風寒時,可以兩經同時受邪,形成太陽與少陰的“兩感”證。脾與胃互爲表裏,在發生病變時亦相互影響,故有“實則太陽,虛則少陰”的說法,這種病機的相互影響,表現在具有表裏關係經絡臟腑之間聯繫,所以辨證決不能離開經絡,治傷寒須識經絡,不識經絡,······說明了認識經絡的重要意義。

六經爲病傳變

六經爲病不外正邪鬥爭的進退變化,然正氣有強弱之分,邪氣有徽甚之別,因而就有傳經與不傳經的問題。一般地講,凡邪氣由表入裏,由陽入陰,屬於邪盛而病進,若正氣抗邪有力,能拒邪外出,由裏出表,或由陰轉陽,屬於邪衰而病退。但是決定是否傳經,在於正氣的盛衰和治療、護理是否得當,其中尤以正氣的抗邪能力爲先決條件。

辨病邪傳變,對治療和頂防都有現實意義。其辨認方法,正如論中所說:“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爲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爲傳也”。接著仲景又說:“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爲不傳也。”他說明了分析傳經與不傳經,要從其脈證變化入手,而不是按六經順序自然發展入手;更不是日傳一經,以日而計傳經爲目的。

邪氣傳經的形式,歸幼起來約有三種情況:
1 、一般傳經.如太陽之邪或傳陽明,或傳少陽。

2 、表裏傳經:如太陽之邪,內傳少陰,或少陽之邪,內傳厥陰等。

3 、越經傳。太陽之邪,不傳陽明、少陽而傳于太陰等。一般傳經以外,若其人髒氣不足而又有“直中”之說。直中,指病邪不經太陽、陽明、少陽而開始發病即見少陰證候,就叫做“直中”。這豐要由於陽氣虛衰,抗邪無力,邪氣長麾直入而直接中髒。所以,它比以上的傳經之病更爲嚴重。

傳經以外,還有“合病”,與“並病”。合病與並病的情況,據丹波元堅說:“合病並病者,表裏俱病是也。方其感邪,表裏同時受病者,謂之合病;表先受病,後傳與裏,而表猶在者,謂之並病。合病則劇,並病則易。此合、並之略也”。以上丹波元堅的話,突出說明了“合病”與“並病”的各自特點。由上述可見,凡兩經、三經同時發病,不分先後次第的叫“合病”,合病多爲原發。

合病共有四種:分爲太陽陽明合病,太陽少陽合病,少陽陽明合病,三陽合病。
   若一經之病未愈,繼而另經之病又起,而有先後次第之分的叫“並病”,並病多爲續發。
   並病有兩種:分爲太陽陽明並病;太陽少陽並病。

三陰經病雖無合病、並病之稱,然確有其實際的內容,這裏不多談了。

《 傷寒論》治療法則

《傷寒論》 這部書是有理法方藥程式的。理,是指六經辨證之理,前邊已加介紹。法,是指治療的方法和指導治療的原則。辨證最終目的在於治療,用什麽方法去治療,用什麽觀點去指導治療,確是臨床上一個重要課題。

《傷寒論》在治法上,確立了兩個前提:一個叫“陰陽自和”,一個叫 “保胃氣,存津液”。
    陰陽自和的意義:是說治病求本,本於陰陽,陰陽不和則病,使其陰陽自和則愈。因此,在治療時,要從陰陽的大前握入手得體;

   “保胃氣,存津液”的精神、是說治病時要把人、病、藥三方面的關係擺正,其中的“人”是主要的;這是因爲治病服藥、無非爲的是人,因此,治病時就不要傷了人, 因而提出了“保胃氣、存津液”的法則。若沒有這個法則,很可能在治療中先傷了正氣,正氣先傷,則抗邪無力,而導致了邪氣的滋長和發展,則使治療處於被動。
   《傷寒論》的治病方法,歸納起來,有麻、桂的汗法,瓜蒂的吐法,硝、黃的下法,薑、附的溫法,芩、連的清法,參、草的補法,柴、芩的和法,則(zhe)、蛭爲丸的消法等等。

   中醫的治療八法,從《傷寒論》而體現,後世醫家奉爲圭泉。臨床治療,離不開“八法”的範圍,所以,必須在“法”的正確指導下而後進行處方用藥。

《傷寒論》 的方劑

方劑的記載在現存的古醫籍中,最早見於《黃帝內經》 ,它僅載13方,遠不能滿足臨床治療的需要。到了漢代,由於藥物的不斷豐富與發展,特別是複方的廣泛應用,使方劑學在配伍理論、臨床實踐方面,均有較大的進展。近幾年出土的漢代醫藥木簡,爲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可靠的文物根據。從1972 年12月在甘肅武威出土的一批東漢早期的醫藥簡牘來看,內有醫方30多個,而且幾乎全是複方,用藥約100種,可見當時的方藥已有相當水平。由此可見《傷寒論》 中所載的方藥,並不是張仲景所獨創,但張仲景對於繼承並發揚僅代以前的醫藥學遺産,將理、法、方、藥一脈貫通,開創辨證論治的洽療原則,而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傷寒論》 的方劑,上溯岐黃,下逮百世,有方書之祖稱,其主要成就有下述幾點:
1、體現了治療八法,在臨床的具體應用上,莫定了方以法立,法以方顯的理論。
2、組方精簡,配伍嚴密,經億萬人次實踐而療效顯著。

3、方證結合緊密,確能解決“證”的要求,成爲有證必有方的治療體系。
4、組方不拘一格,隨證處施,不偏於一家之見,可爲後世法。

學習《傷寒論》的方法

學習《傷寒論》,主要是學習它的辯證論治的思想和方法,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祖國醫學的基本理論,特別是有關陰陽學說,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變化要融會貫通。從其臟腑變化的客觀反映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劃分所屬的六經範圍,以制定相應的治法。同時要反復閱讀原文,領會書中精神,記住證侯特點,以及方劑的宜忌,劑量大小和煎服方法與“方後注”的要求。同時還必須把條文之問的關係和意義加以弄清,以增強對原文的深入體會,爲此,第二講專門討論條文組織排列意義。
    學習六經辨證方法要結合臨床來學,陳修園主張的看病與讀書結合起來是很有道理的,因爲這樣學習《傷寒論》收穫就大,而且對《傷寒論》 也能有所發展。

[ 本帖最後由 HAU 於 2012-3-3 02:40 P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3-3 14:22:59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HAU 於 2012-3-3 02:17 PM 發表。
《傷寒論》的歷史變革
《傷寒論》原名叫《傷寒雜病論》。也有人叫《傷寒卒病論》,考“卒”字乃是“雜”字的誤寫。     這部書是西元196 年-204 年後漢人張機(字仲景)所寫的作品。     張仲景,南郡涅陽人, ...


傷寒論还有个桂林版的,还有,应该考虑五运六气和大司天吗
这个贴子是说熊胆的,说傷寒論还是去医学版吧


[ 本帖最後由 子醇 於 2012-3-3 02:24 P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3-3 14:26:5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子醇 於 2012-3-3 02:22 PM 發表。


傷寒論还有个桂林版的,还有,应该考虑五运六气和大司天吗

您說的沒錯,但還有康平版,而各種版本都有其擁戴者。
五運六氣較為深奧,在桂本也有提到。


原帖由 子醇 於 2012-3-3 02:22 PM 發表。


这个贴子是说熊胆的,说傷寒論还是去医学版吧

閣下說的沒錯,但在大陸說不定就有經方家能根治流感,就不需要用到熊膽了。

[ 本帖最後由 HAU 於 2012-3-3 02:30 P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3-3 14:27:3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HAU 於 2012-3-3 01:54 PM 發表。


現今的中醫的確幾乎都是學西醫出生的,許多傳統中醫的四診大都不精,然大陸還是有十分厲害的中醫師,在下的中醫基礎,便是從郝萬山教授講傷寒論,還有參考劉力紅醫師的『思考中醫』而來的。後來始知傳 ...

谢谢给的链接,有时间看看,非常认同你的看法,我只是个中医的门外汉,主要是在本论坛,有中医高手的指点,才知道一二的,我认同痰热清是因为,他能象西医的抗生素一样,按照大人和小孩的剂量来注射。疗效非常好,而副作用和抗生素相比就是基本没有或少之有少。只代表个人主观意识。不一定正确。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3-3 14:39:3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HAU 於 2012-3-3 02:26 PM 發表。

您說的沒錯,但還有康平版,而各種版本都有其擁戴者。
五運六氣較為深奧,在桂本也有提到。



閣下說的沒錯,但在大陸說不定就有經方家能根治流感,就不需要用到熊膽了。




首先,流感不可能根治,五运六气使人病,活在地球上,就要被气侯影响
几千年的中医历史都没把流感消灭
其次,还是那句话
防微杜渐,这次运动搞熊胆,下次牛黄,再下麝香,再下乌龟。。。再下就到植物了,而且,说实话,草木之精在补的方面确实不如动物的,不信,您吃一段时间全素,看看还胖吗

[ 本帖最後由 子醇 於 2012-3-3 02:41 P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3-3 14:52:29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HAU 於 2012-3-3 02:17 PM 發表。
《 傷寒論》 的歷史變革

《傷寒論》 原名叫《傷寒雜病論》 。也有人叫《傷寒卒病論》 ,考“卒”字乃是“雜”字的誤寫。
這部書是西元196 年-204 年後漢人張機(字仲景)所寫的作品。
張仲景, ...

你的文章我有时间慢慢看,主要现在的关键问题是“用活体熊胆”是应该支持还是反对,要客观的分析,不要因为这个问题,最后在外国的势力的左右下用我们自己的手,把祖宗留下的宝贵经验,毁在我们这一代。对外来说,我们应该支持,对内来说我们应该多研究一些这方面的成方。最后来替代。还有我们如果反对的话,后面的禁止破坏环境提案也出台了。本草药材也会越用越少。再来个中草药细菌超标提案。最后等待中医药的是什么?希望以大局为重。不要做了别人的马前卒。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3-3 15:06:2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子醇 於 2012-3-3 02:39 PM 發表。




首先,流感不可能根治,五运六气使人病,活在地球上,就要被气侯影响
几千年的中医历史都没把流感消灭
其次,还是那句话防微杜渐,这次运动搞熊胆,下次牛黄,再下麝香,再下乌龟。。。再下就到植物了,而且,说实话,草木之精在补的方面确实不如动物的,不信,您吃一段时间全素,看看还胖吗


首先,是人不依自然的生存法則(規律)下去生活,所以才會生病。
所以內經才會說:
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
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
歧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
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
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
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而人不能順其自然法則去生活,所以便先自病,而後大環境才能影響之。

不取熊膽而用其他方案替代,許多人只是發揮同理心而已,不需冠上這麼大的一頂帽子,如此而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3-3 15:20:1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HAU 於 2012-3-3 03:06 PM 發表。


首先,是人不依自然的生存法則(規律)下去生活,所以才會生病。
所以內經才會說:
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夫四時陰陽者 ...


在如今的社会,你能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吗,风雪暴雨,你要上班的还要上班,要跑业务的的还是要在风雨中跑,要熬夜的还是要熬夜,生活所迫,你能不违反自然规律吗,所以人是铁定要生病的,五运六气铁定会产生作用

而且说到熊胆,抗非典、流感、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重症的特效药剂——痰热清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熊胆,而在战争中的外用特效药剂——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也有熊胆,在某些势力灭亡中药的企图没破灭前,熊胆还是不能禁用的,要禁用也要等找到确实能替代它的东西,再来说不用熊胆吧,
你找出来了吗?有临床疗效吗?


[ 本帖最後由 子醇 於 2012-3-3 03:26 P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3-3 17:57:4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子醇 於 2012-3-3 03:20 PM 發表。
而且说到熊胆,抗非典、流感、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重症的特效药剂——痰热清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熊胆,而在战争中的外用特效药剂——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也有熊胆,在某些势力灭亡中药的企图没破灭前,熊胆还是不能禁用的,要禁用也要等找到确实能替代它的东西,再来说不用熊胆吧,你找出来了吗?有临床疗效吗?


在下已經說的很清楚了,經方中醫隨證治之。非典、流感、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是西醫的說詞,傳統中醫沒這樣的說詞,而它們之間的症狀,傷寒論裡頭也有,與其爭論這些,倒不如找經方家或在經典中找答案。

[ 本帖最後由 HAU 於 2012-3-3 06:33 P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4 04:22 AM , Processed in 0.02349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