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陳郁文

東南釋義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55:42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FF00FF]著書正主席   岳       詩   123
  [color=#006400] 三教莫非勸善遷,修身養性勿心偏。
   立功立德行天道,莫藉名門假聖賢。
    言:宗教正信與修持
    夫今天下所謂宗教,以為冥冥中有神靈之主宰也。因而崇奉之:或有祈禱,或有懺悔,或言果報,或言性理,無非匡正人心,勉人遷善,恐人為惡之教也。吾儒以仁義道德為本,冶國平天下,謂世人道之教也。道救以庶無清靜,長生化煉,邈不相涉。釋教以空相寂滅,因果報應,故度慈悲為念。故國有異,而教亦別。抑其教者,要因人性質思想賢愚不同,所以要講究其教法也,庶幾免逸其常規,涵養其道德,啟發其智慧,悟性理,而棄嗜慾。信報應而化惡念。驚醒社會人心之不愧於天地鬼神者,是誠宗教之所以裨世道人心也。故於人,若非所信仰之宗教,亦不可梅慢而生誹謗。蓋宗教雖異,而化導於世之善意則一也。夫天地者,人之主也。宗教者,人之師也。人生世上,勿論信仰何教,無外乎,由人道而天道。修其孝怫忠信,教以禮義廉恥,不失倫常,無虧德行,愛己愛人,立功立德,方可與言宗教。人道無虧,可稱完人。人道常存,何處不是天堂。
    孔夫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苟無人道,何存天理。若徒負宗教之虛名,陽為慈善,陰藏奸險,藉宗教而作惡,假慈悲,而為非亂為,言不顧行,行不顧言,雖口讀孔孟經書,持齋念佛,祈禱赦罪,有何益乎?悠悠斯世,焉能恢復天性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56:58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FF00FF]廣成子仙翁       詩   125
     [color=#00008B]詩
    千真萬聖渡慈舟,了願立功伴佛遊。
    全在斯時勿錯過,光前裕後萬年秋。
     述:天道之降世
人生之初,性本至善。既生之後.先天氣泯,後天氣接,性與後天氣合.變為氣性。漸長為環境所染,物慾所蔽,又變為質性。愈變愈昧,而本性遂失。倘任質性所為,必至惡多善少。故上天生人以道隨之。設道以化萬民,冀其滌浴心身,恢復本性,成為良好世界。然真道乃應時運用,三代以上人民渾厚,教化易行,道義無庸廣飾。
三代以下,人心漸壞, 孔夫子應時降生,大行其道。無知後世學者,雖苦讀儒書,不明真義,以讀書學文為進身之工具,不知身體力行為讀書之要素。居上者亦不知讀書實行為真學問,反以文藝技能拔取人才,遂致一般人士兢逐名利,忘本從末,人心險詐,世風愈壞。於是佛教應運而興,提倡出世法以資救濟。近世歐風東漸,美雨西來,競爭愈烈。三教泯滅,道德墜落,惡化益甚。欲想挽回,雖三教聖人復生,亦難收效。人力固有不及,而神教亦置若罔聞,世風頹壞至此,實堪不能收拾。
故而上天普降大道,揮鸞宣化,諸般顯現,令人知有天, 而不敢妄為。令人知有神,而有所畏懼。神光普照,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放之瀰滿六合,卷之退藏於密。人之一舉一動,均不能隱瞞,因果報應無時不爽。人定固可勝天,但天定終能勝人。世人如不順天應時,抱道奉行.天時一至.悔之晚矣。祈爾諸男女,得之有真,須修之得訣,真修實煉方可以成。學永生之法。便是無為法,真空無物,正合哲學之理。精神無相,自是性命,只在靜觀,修不死之功,惟在絕念。菩提云非樹,明鏡說無台之學。道也,德也。修自能圓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58:04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006400]金闕內相孚佑帝君   呂    詩/ 127
     
   天地初開二氣藏,上清下濁判陰陽。
   彌綸造化玄機妙,萬物霑恩感莫忘。
    談:三才之大義
三才者.天地人也。上古天開於子,地闢於丑,人生於寅,混沌之中.雖有天地,輕清上浮者為天,重濁下凝者為地。天清純陽也,地濁純陰也,天為空虛之體,無象無名。以○代象,故以圈名。地有東南西北四方之名,以口代象,故以方名。
天不動曰無為。地在轉曰有為。天動乾圓也,地靜坤方也。夫天之精華,顯象於日月星辰。地之精華,顯象於山河草木。天地氣交,毓秀為人。人者仁也,大德敦化在其中,天地之心也。此心初露,天地心現於人,乃仁之端也。而靈秀得以發用。人有天地:而形神得以俱妙。然人而不仁,則天心亂也。天心亂,則地道兇。地道兇,則人類亡矣。人而至於滅亡。天地倘使之而不知,尚何三才之有說,才之有哉。而天地不得全其好生之德,則三者皆歸於無才矣,蓋日月缺蝕,兩晴旱澇亂而無章,天下大亂。而天不位於上,山崩川竭。而地不位於下,故萬物滋育滋生,同失本性。
三期劫數原因,蓋由是矣。致使普渡生收圓,挽化群生。曾子曰;吾日三省 吾身,謹保此仁。故天心有所奇託,而挽劫。地道有所憑籍,而 昭靈。日月會精,河山通氣,紫霞貫於斗牛,玄英應乎奎壁。得以轉栘造化,昌明聖教,判斷陰陽,而三才乃定。是故聖人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也。惟聖人繼天立極,斯天地之才,不可勝用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5:59:52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DC143C]西方然燈古佛     詩/ 129
   勸眾修身在素心,諸賢素口未臻真。
   心猿意馬宜拴住,莫犯賊偷與亂淫。
    談:學道須知
   學道之人,要置生死於度外,破得一個死字,方可為不死之人。道有三乘者,虛無之道也。一絲不掛.一塵不染,如皓月當空,萬里無雲,只一點靈根,能奪天地之造化,可參陰陽之正理。。以法煉之,可使有歸於無.其為又能生有.故能與天地同老,日月同參,此上品天仙之道也。中乘者,稟虔誠而齋戒,奉聖真以禮拜,誦 天尊之聖號,念 太上之秘文,一念純真,萬慮俱清。上格蒼穹萬靈洞鑑,靈光不滅,一點真性,直達虛無,位列仙班,此中乘之道也。積功累行,廣行方便,濟人利物,樂善好施,常檢點過失,真性自可不昧,靈明覺顯著,或現或隱,與仙無異,此下乘之道也。
   
    學道者,必先有一番看破塵俗各利之意,求道之心,方可謂之真心修道。若一時妄俋想成仙,或因氣忿,或貪安閑,而出家者,是借道為由,而實安頓其身也。故猛勇心易起,長遠心難得,認為道可有可無,終失玄妙。但來在三寶地,都是有緣之人。既入吾門,當體吾心,上者參玄打坐,中者誦經禮悎誥,下者忍苦做工,亦可了出家人之事。
   人所不能者,我勉而能之。絕情慾,忍者能忍以寒,如此則過於人矣。要使心中空虛,勿容一毫帳礙,勿起一點偏私,不惟無人,更且為我,以我既無,而魔從何有哉?要在此虛無之中求道,工夫自得,若於做作上下工夫,反失真道。凡事量力而行,無過無不及,識其大者成其大。識其小者成其小。遵繩墨而去,循規矩而來,雖不能成仙佛,亦不失為好人,也不枉修道一場。若只知挽鬚是道,削法是佛,五蘊不空,四相未除,外面儼然衣冠,內裡幾同禽獸,名利心不淡,是非之心常存。奢華為念,只恐衣食不及人。僥倖在意,常望所作所為皆如願,如此之人雖出家,實未出家。名為修道,全不在道。以此看來,不如還俗歸家染苦為樂,何必久戀玄門?指道營生,造下無邊罪遏。今生既不能超拔,來世猶墜於苦海,是今生之福果未得,而來世之罪孽早種。當自思省,修成大道出迷途,算不愧今生為人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6:01:49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006400]金闕內相妙道天尊 呂  詩/  132
   昔日終南道德修,未曾飛劍取人頭。
   也從一覺黃梁夢,始駕千年白鶴遊。
   絕色美人迷俗子,無情妖物害塵儔。
   誰知猛省身逃脫,學得仙真樂自由。
    總論:東南釋義綱要
   蓋中庸為天地最高之原理,大學為天地提高之原則。中庸多
言道,重於內聖,為存養省修已之要法。大學多言德,重於外
王,為立身治世化人之大道。兩經有合一並重之要求,決不可偏廢。是故學庸為天地之大經,聖人之大本,為人生處世作人之基本標準,無論智.愚.老.幼.人人均有研究之需要。
  大學者,即廣褒偉大之學也。宇宙一切空間,萬事萬物,盡其本性之良知良能,而盡學之,夫宇宙之大,事務之繁,天地尚無全功,聖人尚無全能,即畢身心血,何敢學盡宙宇宙之事理乎
?聖人尤恐人畏難而興嘆,示川三綱領八條目,以為研究之對象
。綱領雖分為三,實則一明明德耳。先研德之定義,方可入手,
夫德者為天賦之本性,原質本明,故其眾理即包括整個空間,應
萬事能控制整個時間。因氣稟所拘,物所收,有昏而不明,以致迷而忘本。如果察明本性之明德.宇宙雖大,事物雖繁,無所不明矣。察明個人之本性為明明德.察他人之明德為親民,天下人,盡能明明德為至善也。
1.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能包括一切空間,一切時間之萬事萬物。恪.致、誠、正、修.齊.治.平.皆是為之事,均由時間嬗遞之過程。天下國家身心意知物,皆為之物。物均有間佔據之現象,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大學之道矣。
2.知.物,皆為之物,均有空間佔牧之現象,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大學之道矣。
3.三物有本末.天下以國為本.家以身心為本,心以意為本意以如為本,知以性為本,如本便可知末矣。
4.事有終始,格物為始.乃至物格為終,推至平天下為始。乃至天下平為終,換言之.譬如行路,去美國為始,是否能到,為一大問題?俟其身修方為之終。
5.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6. 誠.正.玖.格.為成己。修.齊.治.平。為成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7.成己以智.仁.勇.充實其明德。智無昧其德.則德高明。仁,勿私其德,則德博厚,勇、能執其德,則德悠久。內聖之道也。
8. 成物以孝.悌.慈.發揚其明德。孝:修身則道立,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一悌;尊賢則不惑.敬大臣則不眩,懷諸侯則天下畏之,〈慈〉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外王之道也。
9. 德者本也,為性之全德,合內外之道也。故隨時,隨事.隨人,隨物,無不合宜也。此德為天下之本質,為人生之原素。因一落人身,為物慾動搖而不能止,故昏而不能明,愈昏愈搖,愈搖愈昏。欲明其明德,必先知止,然遂動,若存若亡。茍由定而靜,由靜而安,性即不為外物所搖也,方為之止於至善之地也,如 孔夫子之不踰矩,盂夫子之四十不動心,其性安妥,自在自如,然後慮而出之,無不至善矣,始得其明德矣。
10.德之發於心為之忠,發於心外為之恕,忠者修乎身,乎善.恕者以恕矩度也,擇其善端,固執其目的也。
11.瓣而明則物格而知至。思而得則意誠,問而知則心正。學而能則身修。行而篤則家齊,國治.天下平。
12.內聖為明明德。自誠明,謂之性,其性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後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窮。如此者,不現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故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遇惡。
13.外王為親民,自明誠為之教,其教為之曲,袖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可謂聖神功化 之極也。
14.誠者為入手,明者為了手,乎天下苟不誠,則天下何以和平?治國苟不誠,則國何以安治?天下平,則天下明。國治,則國明。以此之,便明全景。
15.  明者為自性之明也。性明發於意,則意明。發於心。身、家.國.天下.無不明矣。其明也,聰明濬智.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如天,淵泉如淵。現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悅。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化及蠻夷,舟車之所至,人力之所通.天之所覆,地之听載,日月之所照,霜露之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敬愛親。
16.中:堯曰:允執厥中。 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孔子曰:君子而時中。子思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嗚呼:中也者為聖人之秘法也。此中無形無象,放之則彌滿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非內外之中,非方向之中,不可言形,不可字測,搏之則無,議之則非。古人以其理削其形,強名曰中,為性之領域,為至善之境,明此者立足聖域,諸賢尤應鑽研者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6: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 這篇文章最後由陳郁文在 2005/07/23 08:07am 第 1 次編輯 ]


[color=#006400]復聖顏夫子   詩  138
門庭樹德俗風移,家道賢良有正基。
聖教久俾今欲盡,何人繼起重扶持。
君子修齊德性敦,融通道義本吾門。
外王內聖尊儒法,忠恕參歸至道存。
闡:古今家誠孝敬之道
父母之於子女,受之深,故其為之顧慮也精。但如深愛而偏
,恐反有害及之,此乃為父母者之戒。須知父母教子女之責重,
所以應慈嚴並施可也。親情因愛之深,及稍長要教之以嚴,使保
持天性之發展於良善也。
夫愛敬本無所待教,但愛敬雖人類所同具,聖人恐其溺欲而忘了本,故教人之以啟其良心,啟其本性,其使因外誘而昧其心性也。
父忘子孝,乃為天性之本然,但確有上下尊卑之分,父子之中,發自天性,而不可解之情也。又有君臣之義,也出自天性之自然也。為人子之身,氣始於父,形成於母,其體本相連續。所謂親其親者,上要承祖考,下以傳子孫之連,人倫之道,至親之連續,執大於此。
所謂家有嚴君者,父母之謂也,父母既為我之親,人為我之君,而臨乎其上,則恩義之厚,執重於此乎?此乃愛敬之心也。



[color=#DC143C]以下待續,謝謝...恭祝你智慧開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3 18:23:13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5-7-23 23:09:06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陈先生,能否将此书的原版本扫描上传啊。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4 05: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下面引用由2005/07/23 03:09pm 發表的內容:
陈先生,能否将此书的原版本扫描上传啊。
這些文章都是我用掃描之後,用丹青自動翻譯係統而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4 05:15:31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文昌梓潼帝君    張    詩 140
       歸根修煉脫沉淪。無息至誠道果純。
   識得剛柔相濟法,合符火候現金身。
    闡:性命大道藏於四書
   聖經賢傳,無非聖人為垂教而設。然而其最關重要者,其不載之篇首,此不言之言也,人當初讀書時,必先誦三字經,初習字時,必先寫上大人。遍十萬墊,何其廣也。行數百年,亦云久矣。而三字經首言性,且急訓以教之道,貴以專,上大人善化人。又特示以修仁。可知禮,觀此亦可知所先務焉。
  四書:流傳千古,聖君賢相,奉為箴銘。其開章第一義,尤為彰明較著,如論語之學而時習,使學人明善,而復其初也。大學之明德,親民。使人人各還其固有之性也。中庸之率性修道,使人究夫天命之性,蓋必究其所由來,乃可返本復性,歸根復命耳。
古聖賢雖不言命,而其功則無不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即孟子之嚴戒乎利,而急講仁義,亦深知人情之壞,皆因乎利。天性之復賴於仁,居仁由義,自能盡其性。而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故曰:亦有仁義而已矣。蓋仁無不愛人,決不遺親。義無不宜人,必不後君。由仁行義滿乎其量。性在是,命亦在是。
   故聖人以單刀直入,大聲急呼,直欲世人,恍然大悟,乃噘然而起,此當今之耍務,亦從世之良圖也。奈何哉?聖賢誨之諄諄,世人聽之藐藐,將此性命大事,置之度外,吾本崇末,沽愛章句,變成腐迂,因釀累劫。故大兵之後,繼以凶年,天道反常,人心叵測,災害並至,無如之何也。  
然而亂極恩治,有心世道者,早為躊躇焉。  孔子大學聖也,知來之事於百世之上,預為木鐸,防於未然。齊魯兩論,大學中庸原為末世起死回生。其中明講人道,暗講天道,令人盡人道, 而合天道。孔門傳授心法,終言聖神功化之極,真無中生有之妙 ,爐中再造化之功也。乃千古常秘妙道,非時不傳,非人不傳。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此中所以鮮能也。
  時逢三曹普度,東南帝厥著造瑤章,三教聖真承命,暗使木鐸散於八方,莫非欲人究天命之性,率性而行道乎。群生讀聖賢之書,豈專崇詩詞章句,而沾沾於名利哉。其深究最關緊要,乃當務之念也。苟少知自愛,切計及於性命大事,存心當如何?應事當如何?用功又當何如也?顧思之,願重思之,更賴群生共思之。

這些文章放置處
  
http://www.fang7.idv.tw/88/cgi-bin/topic.cgi?forum=72&topic=214&start=36&show=25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4 05:19:30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FF00FF] 南天總院 岳    詩 142
   [color=#006400]良心仁德修身行,博學慎思審問明。
   養性天人合一體,致知格物意誠榮。
    闡:仁之道
    夫仁之道為物之核心。是以仁字二個人合成。一個真人,一個假人。如桃核中之桃仁為真人,外禿是假人,為人則天性為真人,人身凡軀為假人。故能仁者,即能全其生命者也。即盡為人之道也。聖人察天之道,推知賦與之性,亦無異,由源及上下一貫。蓋顏子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孔子曰:仁者人也,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人曰: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是以最能顯現人類的道德性,仁即是博愛也。論語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接.仁者壽。中庸曰:故為政在人,取以人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記曰,中心安仁,
易曰:安土敦仁。皆求仁得仁。里仁為美.仁者安仁。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以仁為木德,屬東方甲乙木。木德主生,生生不已。故大德曰生。天有好生之德,慈愛萬物,故不殺生謂之仁。仁者人心也。人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存仁德之心.行仁德之事,則古星佑之,災厄免之。百老歸天,即登聖域,而成聖入。如是反之,則為不仁。作麻木之事,有不道德行為,貪圖口腹,恣僉殺生.喜聽讒言,為惡多端,死時靈性從耳而出,投胎生為圓毛畜生。
如今道德之修養,論語有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中庸有曰;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如恥近乎勇。皆仁者人的心德,心德者性靈的良知,良知就是天理。這天理乃人的元性,體天地好生之仁德。孟子曰:見其生,不忍見又死。君子學道先要保守自己的良心。儒曰:忠恕。道曰:感應。佛曰;慈悲。是以聖諭惻隱為重,使人復還天地公心天理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4 05:21:00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FF00FF] 九天教化真君   鄭    詩 145  
   [color=#0000FF] 性地光明極樂天,惡心報應地牢煎。
    貧窮富貴自身作,革面洗心造福緣。
      天堂地獄之說
   夫天堂者.光明也,快樂之天也。地獄者,黑暗也.苦惱之地也。人存光明之心,行光明之事.為佛為仙,必登光明之境。人存黑暗之心,行黑暗之事,變為鬼畜,必入黑暗之界。故曰善人登天堂,惡人墜地慾。但世人有不信,謂人生如是,死亦如是,何有天堂地獄乎?不知此乃愚昧之說耳。果如是則富貴者恆富貴,何以生為宰相.死從為耕牛。
宋朝秦檜,生為狀元.死為犬乎?果如是則貧賤者,恆貧賤.何以慧能祖師,生為樵夫,歿為佛聖。石音夫生為乞兒,卒為神仙乎?再如不信陰司,有天堂地獄,豈不信陽世,有官府監獄乎?在公堂上,鋪氈結,前護後擁,左忝右隨,在上一呼,在下百諾者,何人也,官史也。官吏者,由積善而得也,天堂也:否耶?
又觀牢獄中,垢面蓬頭,遭形犯憲,手枷足鎖,食苦如辛,呼號涕淚者,何人也?囚犯也。囚犯者,由惡而來也,地獄也。否耶?不特此也,現處富有之家,高樑大廈,足食豐衣者,亦夫堂也,現處困窮之家,愀隘囂塵,缺衣缺祿者,亦地獄也。猶不止此也,為人聰明伶俐,品貌端嚴,神氣清爽者,亦天堂也。
為人癡聾暗啞,官體不全,皮膚腥臭者,亦地獄也。比如清潔,是天堂。殘忍,是地獄。遵章是天堂,違律是地獄。善功是天堂,過惡是地獄。福祿是天堂,禍患是地獄。歷歷可考,般般足徵。人苟欲免地獄,而登天堂者,須於存心行事中注意焉。可比天堂地獄之說也。聖人云: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此千古之鐵證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4 05:23:13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006400]復聖夫子    詩 147
  知行合一致中和,性命雙修學佛陀。
  心腎相交水火濟,靈光現以上天河。
   述:大學之道
大學者.大人之學。道者.路也,理也,引導也。就是學做大人一絛約正路,走宇宙獨一無二之真理。唯得一之人。能把理於不失,行理於大用,是以學天地的大道理,返本還源。是故大者,人一也。人得一為大,一者何?是先天真一之氣。即吾夫子所謂吾道一以貫之也。夫一,在先天本無極一點之伸也。無影形,無邊岸,至靜不動,包羅後天之外,貫乎後天之中。乾坤內外皆真一之光,無一時不在焉。古人云:得此一,萬事畢。所以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聖。蓋聖人之教,經文所分為三綱領,八條目。皆內聖而養其德性,亦可外王而行其王道。乃體用兼賅,知行合一。即性命合一之修也。
故學之字劃,乃臼爻丷了一,而合成。臼者,精米之臼也,爻者,禾也。禾置臼中精煉。必侍先棄殼及糠,煉至純白之米珠。必由學而得之,所學者何?即乾爻三連,坤臼六斷,乾坤交泰,離冗中虛,坎子中滿,乾坤坎離合一,是以乾之陽爻,入於坤臼之內,用離鼎之虛火,羅罩坎中子水,用火剋水.使潛龍自動,地雷復嗚,水內陽金自出,魚躍于淵。乾卦見龍在丹田,道經採藥歸壺,煉得工夫純熟,一超直上,填入離中虛,即為鳶飛戾天.乾卦飛龍在玄天,道為丹藥升鼎,利見大人,比即拆坎成坤,補離成乾,金木自並,水火既濟,乃煉後天返先天也。此乃大人所學之心法。四象合和,皆大人之法身,法身即丈六金身也。
學字十六劃,即性命相交,十六兩成一斤之數,乃為丈六金身,性八兩,命半斤,是以大人之學成矣,故之之字劃乃一丿乀而成之者,玄關一竅,一者:理也。丿者,真陰下降,乀者.真陽上昇。採取坎中真陽。曲屈之行,前降後升,逆轉黃河,七返九還,超出太虛之路程,一時一刻不放之意,行持復初之工夫。蓋道字乃首與走也。首者頭也。走者.行持也。乃人必由之路徑,行功培德之正途也。
言修道是頭一宗好事。夫道者.通天徹地,達古貫今,無始終,無邊岸。是故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蓋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覆萬物者,曰天道,載萬物者,曰地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曰人道。盡性至命曰聖道。盡性至命者,即性命雙修也。其法以神。 者氣也.A者精也,一者惟精惟一也。天道無極之本體也。三家會合,在自巳首上,自然走動,m者,前降也。/者.後廾也。返還至善之路也 s則行至善之道。此則道之全體大用,是大自然之真理,人人應由之路徑也。是故人欲靜盡淨,天理流行,一竅開通,百脈疏泰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4 05:24:11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150
    詩
   世人學道吃心齋,定靜靈神掃俗埃。
   感化群生真我養,不修性命實堪哀。
    述:人生吃心齋之道義
   夫欲修其心,甚然純一之謂齋,肅然警惕之謂戒,是以三教道德最高上者,可惜世人,自幼而壯而老,未詳萬物之養分,故不知齋戒之真味。菜根譚云: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蓋人生於宁宙之間,保存性命,大道已包括在內,不單是吃齋,心無雜念曰齋。戒除,貪嗔癡愛惡欲,色聲香味觸法,一切不良嗜好也。明聖經曰:急宜戒殺放生,不食牛犬竽肉,可免牢獄囚刑。
   倫語鄉黨篇, 孔子曰:齋必有明衣布,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齋必變食,居必遷坐,孟子離婁下,孟子曰: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祀上帝。易經繫辭上傳曰: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故莊子南華經人間世曰:顏回曰:敢問心齋, 孔子曰 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唸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侍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故曰:五蘊皆空,蓋於於六度,能除心中之毒。如布施度世貪,持戒度邪淫,忍辱度嗔忿,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痴,心專一定靜。猶齋戒摒除殺,盜.淫.妄.酒。不見殺,不自殺,不為我殺,止惡揚善,去濁留清,了因果,養慈悲,所謂醒世也。佛曰: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上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它下修。是以遵守真我戒律。抱 老子的樸,守 孔子的矩。樸是吃苦耐勞,低聲下氣,實行作到,能免了輪迴之苦。矩歧不驕,不貪,不妄,不癡。記住這四絛,本性自然光大,這才算完全的人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5-7-24 05:25:42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南釋義

[color=#FF00FF] 托塔天王    李    152
     [color=#0000FF] 詩
    著書立說有來因,醒化頑迷脫俗塵。
    重振倫常宣八德,消除暗影向光明。
      述:知命與立命
    古今之修道者,都為自己之性命,到處尋求明師,以指點生死之路,何以成道者鮮矣?蓋因天時未至,明師難遇?真道難逢,不得其門而入,無法知命,更不知立命。現今 皇天開恩,明師應運降世,真道普傳。有緣者得聞上乘大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真修者,皆明心見性。明心乃知命,見性即立命。如知天命而不立命,空落一生,如入寶山而空手回。惜矣: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知行合一,即能安身立命。成聖,或墜入四生六道者,皆操之在自已之心。
    壇經云;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善積則命移。性雖由上天所賦,命實由自已所立,若能修道立德,多辦善功,皆可超凡入聖,與聖賢仙佛同行。
    語云:忠臣孝子即神仙,若為父慈,為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乃盡倫常之道,亦是盡性。盡性就能立命。富人樂善好施,貴人引人向道。貧人自食其力,安貧樂道,助人行善,皆能長天命。再擴而充之,推己及人.普度眾生,代天宜化,繼往開來,行功立德,使人人得遏天道。找到返回先天之路,悟證三教聖人之心傳,則可與聖賢齊肩,與仙佛為伍。神仙本是凡人做,為聖,為仙,為佛,皆在自己知命與立命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5 04:29 PM , Processed in 0.02201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