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注册
搜索
熱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樓主: MissC

糖尿病介紹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8-7-1 18: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注射胰島素傷腎傷眼?坊間錯誤觀念
自由
文/陳品汎(作者為大林慈濟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



糖尿病患需要「斤斤計較」血糖的控制,一旦控制不好,可是後患無窮。只是當吃降血糖藥效果不彰,而經醫師建議,要注射胰島素時,許多糖尿病人的心情頓時會往下沉,以為注射胰島素會造成腎臟或眼睛的傷害。其實,這只是民間口耳相傳的錯誤觀念。

根據國外相關研究指出,注射胰島素並不會傷害身體,並且能快速有效的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如果血糖失控,包括眼睛、腎臟、神經以及大血管等,都有可能會產生嚴重病變。現在對於糖分控制的目標都很清楚,空腹血糖要在130mg/dl以下,飯後兩小時的血糖不要超過180mg/dl,不管吃藥或是用胰島素,只要能把血糖控制好,就能減少對身體器官的傷害。不過,糖尿病的進展是胰島素細胞逐漸變壞的過程,除了透過持續加藥控制外,當口服藥量到達極限時,就必須仰賴胰島素注射,使血糖控制在目標值內,也就是早期使用胰島素。

胰島素是由胰臟製造的一種荷爾蒙,能讓葡萄糖進入體內,提供熱量。當胰臟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會導致葡萄糖無法充分進入體內,血糖濃度就會升高,便會形成糖尿病,因此使用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是再自然不過的。

對於注射胰島素的問題,國外的糖尿病人擔心的是打針會痛、不方便,以及血糖過低;至於國人則是擔心會傷害眼睛和腎臟,其實這是不應該擔心的事情。但是當醫師建議施打胰島素時,表示體內的胰島素細胞已經變差了,必須要趕快接受胰島素治療,讓血糖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控制,才能預防眼睛和腎臟被糖分傷害。

現在最新的治療觀念是不管過去的血糖控制有多糟,眼前就是要想盡辦法在3個月內,將血糖控制在理想的範圍內,這樣對未來糖尿病的控制才是最有保障的。

要在90天內做到並不容易,重點是要配合飲食控制、每月定期就診由醫師調整藥物,必要時,必須及早使用胰島素,當達到標準血糖後,再減藥,這樣就能有效控制糖尿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7-1 18:21:02 | 顯示全部樓層
地中海式飲食可預防糖尿病發生
作者﹕康妮編譯




「地中海飲食」泛指希臘、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南部等位處地中海沿岸各國,以大量的蔬菜、水果、海鮮、五穀雜糧、堅果和橄欖油,以及少量的牛肉和乳製品、酒類的飲食風格。

這些元素不但符合目前「高纖、高鈣、抗氧化」的健康風潮,研究更證實──地中海飲食可以有效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預防心臟病、中風、防癌、抗老化。最近西班牙的一項研究顯示,堅持採用地中海飲食方式,可防止心臟病的發生和避免糖尿病的出現。新的研究發現,吃地中海飲食的人群不大容易患新發糖尿病,地中海飲食的好處在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尤其明顯,如有超重、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壓和其他危險因素的人群。

據路透社報導,西班牙的研究者表示,他們對一群健康者,評定他們食用地中海式食物和發生糖尿病的關係,結果發現採用地中海式飲食對減少糖尿病發生的程度大大超出了他們的預期。進行傳統的地中海飲食者比沒有遵照這樣飲食者,罹患第二類型糖尿病的機率要少百分之83,這項研究已於2008年5月30日發表在英國藥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

西班牙納瓦拉( Navarra)大學的流行病學教授Miguel Martinez-Gonzalez的研究團隊在1999年至2007年間針對13380名、沒有糖尿病史的大學生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追蹤他們的飲食習慣和健康狀況,以研究地中海飲食和糖尿病發病之間的關係。

這些個案一開始就完成一份包含136種食物食用頻率的調查問卷,問卷中包含使用的油脂、烹調的方式,以及營養的補充如維他命等飲食狀況。結果發現,嚴格堅持吃地中海飲食的人患糖尿病的機率比其他受訪者降低83%。

研究者們還發現,被調查者中有較高罹病風險者,如年紀較大、體形較胖、或有家族糖尿病史和吸煙史等,但由於他們堅持採用這種飲食,因而糖尿病發病率沒有升高,所以筆者提出地中海飲食可能具有潛在的降低患糖尿病風險的作用。

世界健康組織估計全世界超過18億人有糖尿病,罹患第二類型糖尿病的人據統計有90%罹患肥胖和心臟病,全球因此而死亡者據統計佔全球死亡總數的6%。世界衛生組織(WHO)公開推崇地中海金字塔飲食法,是促進人體健康、長壽,使人充滿活力的最佳飲食法。

Martinez-Gonzalez表示,接下來將每2年進行問卷調查,來收集有關於飲食、生活方式、危險因素和醫療情況的資料再進行深入研究。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7-7 20:45:14 | 顯示全部樓層
糖尿病控制不良 十年病患約1/3視網膜病變
中央社
記者陳清芳台北一日電



國內百萬糖尿病患百萬人,但控制不良比率始終高居不下,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台北榮總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蔡世澤今天指出,十年左右的糖尿病患,就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病患已出現各種程度的視網膜病變。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於2003年委託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的調查,發現四十五歲以上的人有一成四的女性、一成五五的男性血糖過高,在這些血糖過高的人中,有七成六的女性、近六成七男性知道他們的血糖過高。

這項調查顯示,血糖過高的人之中,百分之五十五點三的男性、百分之六十五的女性有服藥,而這些服藥的人,有六成左右沒有把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整體而言,所有血糖過高的人當中有八成的人血糖控制不好。

蔡世澤指出,最近幾個大型的研究顯示,大多數成年人的糖化血色素值以六點五到七為宜,國內糖尿病患的糖化血色素值大多控制在八到九之間,以致罹病十年的患者,超過三分之一就有程度不一的視網膜病變。

他說,據美國喬士林糖尿病中心與哈佛大學在今年六月發表於「眼科學誌」的三年研究顯示,糖尿病患使用胰島素增敏劑,可減少中度視網膜病惡化成重度,成效達三分之二;在遏止病患從重度演變成嚴重視網膜病變的比率也近六成。

另外,根據全球二十多國、為期五年、一萬一千一百四十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將糖化血色素值控制六點五以下,能夠減少發生腎病變的危險機率達分之二十一,且對遏止大血管的病變也呈現正面的效益。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7-7 20:45:32 | 顯示全部樓層
2008.07.02  中國時報
自行停藥 糖尿病患血糖飆升急診
張翠芬?台北報導



 醫師強調應積極控制血糖,可防止微血管病變,特別是嚴重併發症的產生。

 「糖尿病嚴格控制血糖並無助益?」30歲張小姐,本身是第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一向都控制在標準值,但她看到外電報導,以為降血糖治療會引發心血管疾病風險,自作主張停止治療,結果導致酮酸中毒,血糖破表飆升至600多,而被送進急診。

 ■研究結果讓患者人心惶惶

 今年2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一項萬人的大型研究顯示,嚴格控管血糖值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反而高於不怎麼控管血糖的對照組。這項結果讓糖尿病專家大吃一驚,部分病人因此片面自行停藥,造成糖尿病情惡化,甚至危及性命。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台北榮總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蔡世澤昨天表示,參與這項研究的多是有心血管病史的第2型糖尿病患,實驗嚴格要求病患控制糖化血色素在正常人6%的標準,血壓和血脂也都要比照正常人,由於這些人血管已經有病變,要再回復到正常相當困難,有些人甚至可能過度嚴格控制血糖而導致低血糖致死。

 這項研究發表後,美國糖尿病協會1周內接到4萬通諮詢電話,蔡世澤則強調,糖尿病患千萬不可因一項研究就放棄治療,因為積極控制血糖可防止微血管病變,特別是視網膜病變、腎衰竭、截肢等嚴重併發症的產生。

 蔡世澤表示,今年舉行的糖尿病年會,也公布一項在全球20多國、為期5年,共有11140名患有第2型糖尿病患者所進行的ADVANCE研究,結果發現,積極治療組將「糖化血色素」目標控制在≦6.5%者,能夠減少發生腎病變的危險機率達21%,對遏止大血管的病變也呈現正面的效益。

 另外,美國喬士林糖尿病中心與哈佛大學在6月發表在「眼科學誌」的最新研究顯示,胰島素增敏劑Rosiglitazone可延緩視網病變惡化的風險。這項為期3年的研究,以282名第2型糖尿病人為研究對象,實驗組較對照組,降低從中度惡化成重度視網膜病變的比率達65.1%,遏止病患從重度演變成嚴重視網膜病變的比率達59.5%。

 ■血糖控制因人而異

 蔡世澤表示,台灣已有100多萬的糖尿病人口,血糖控制可朝「因人而異,設定目標」的務實方向,例如已經7、80歲的糖尿病患,若沒有其他併發症,糖化血色素不必刻意降到健康人不到6的標準,7至7.5都是能接受的範圍,因為讓血糖盡量降到接近正常值,就算未必達到標準,至少不易產生小血管病變所引起的視網膜、腎臟等毛病,糖尿病還是應控制好血糖,千萬不可自行停藥,以免造成嚴重的後果。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7-7 20:45:47 | 顯示全部樓層
糖尿病非小病 併發症別輕忽
中時
鍾玉玨紐約時報二日報導



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等文明病,哪個比較嚴重?若以1-10分評比(10分代表最嚴重),受訪者多半給癌症、心臟病打9或10分,給糖尿病4或5分。顯示一般認為癌症、心臟病的嚴重性遠高於糖尿病。

「美國糖尿病學會」執行長霍斯納說,社會大眾普遍認為糖尿病「有藥可醫」、「糖尿病患者氣色超好」、「從來沒聽過有人死於糖尿病」,顯示大眾對糖尿病的認識少之又少。

但糖尿病絕非小病。霍斯納說,糖尿病會影響全身功能,諸如聽力、視力、性能力、睡眠甚至心理健康。該病會併發失明、截肢、腎衰竭,患者也是心臟病、中風的高危險群。

糖尿病係因身體無法將血糖轉換為能量。第一型糖尿病患問題出在胰臟不分泌或僅分泌微量的胰島素,泰半是自體免疫系統出了問題,破壞分泌胰島素的細胞,病患以孩童與青少年為主;第二型糖尿病患好發於肥胖或缺乏運動者,約佔所有糖尿病患的90%-95%。

對糖尿病的認知與實情落差過大讓專家憂心不已。全美糖尿病患持續激增,「聯邦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上周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糖尿病患已突破2400萬人,佔人口8%,另外有5700萬人血糖值異常,已符合「糖尿病前趨症」的診斷標準。

糖尿病的確有藥可醫,不過患者得時時提高警覺、注意飲食、改變生活習慣,始能控制病情。

北卡羅萊納大學醫學院教授布斯說,病患若能多注意病情,定期接受治療,活得長壽、活得健康並不困難。

不過一些病患太忙,未妥善照顧身體;有些低收入戶因為負擔不起醫藥費,無法定期回診;就算病患有醫療保險,須定期回診與拿藥,自付額是一筆吃不消的開銷。

糖尿病之所以嚴重,在於它會併發其他疾病。《美國醫學會期刊》上周報導,憂鬱症病患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偏高,反之亦然。可能是憂鬱症會影響病患的自主管理,導致飲食、體重、血糖等控制全亂了套。

身體從頭到尾逃不過糖尿病的影響,不僅會誘發憂鬱症,也會造成失眠、中風、失明、影響牙齒健康、聽力喪失等。

糖尿病也是肝病與腎臟病的元兇之一,重者會造成胃癱瘓、腸蠕動無法自主。因為血液循環差,每年約有8萬6000名病患遭截肢。

此外,糖尿病會影響男女關係。約50%-80%男性病患有勃起障礙,女病患喪失性慾。

為了扭轉病患對糖尿病的認知,美國糖尿病學會明年開始將加強醫師與病患之間的溝通,讓病患了解病情之嚴重。協會強調,調整策略並非在嚇唬病患,而是讓病患正視該病的嚴重性,達到預防之效。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7-7 20:46:06 | 顯示全部樓層
水果吃太多 小心罹患糖尿病
常春樂活
記者:文/李政純



一位40歲女性非常喜歡吃水果,但總是在食用許多水果之後,尤其是傳統中醫學認為容易「上火」的水果,像是荔枝、芒果、龍眼等等,就會覺得口乾舌燥,眼睛不舒服,甚至是口腔黏膜發炎並且疼痛;因為長久以來以為自己是中醫所謂的「燥熱體質」而沒有就醫,直到健康檢查時的空腹血糖值為180mg/dl,甚直高達192mg/dl,才發現糖尿病已悄悄上身一段時間了。.

即將來臨的夏天是許多水果的產季,很多人也喜歡在夏天利用水果來代替正餐,不但開胃又可以減肥;不過醫師提醒,經常吃太多容易「上火」及升糖指數高的水果,不但無法達到減肥的效果,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1餐勿超過2個橘子大小份量

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表示,一般人在吃完水果之後,血糖值就會升高,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會因為內分泌失調的關係,在享用水果之後血糖上升得特別快速,特別是吃了傳統醫學中表示容易「上火」的水果,例如荔枝、龍眼、芒果等高升糖指數的水果更是如此。

然而高升糖指數的水果,並不是不能吃,而是要限制每一餐食用的量。何一成建議1餐的量不要吃超過2個橘子大小的份量,而糖尿病患者更需要控制,因為只要吃超過1個橘子的量時,就容易出現口乾、尿多等典型糖尿病症狀,但卻常常被認為是中醫所說的「上火」,而忽略了就醫治療,因此加重了病情。


低升糖指數食物可穩定血糖

食物百百種,究竟要如何分辨食物的升糖指數呢?何一成指出,高升糖指數食物有2個特色:

1.纖維少。
2.甜度高。
#代表食物:含糖飲料、甜點、白米、白麵包、香蕉、鳳梨、荔枝、木瓜、芒果、龍眼等。
#注意事項:糖尿病患吃多了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因為體內胰島素的分泌速度太慢,趕不上血糖增加的速度,就會造成飯後血糖值的急速上升;因此,糖尿病患除了注意脂肪及熱量攝取之外,建議採用高纖蔬果、全穀類食物等低升糖指數,讓飯前飯後血糖緩降緩升。

而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則也有2個特色:

高纖維
低甜度
#代表食物:番茄、櫻桃、蘋果、水梨等水果以及全麥、燕麥、糙米等。
#注意事項:除了建議糖尿病患可以選擇以控制血糖變化之外,一般健康人也可以作為平日的飲食內容,以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最後,醫師提醒,有很多疾病的症狀表現不是非常明顯,經常會讓人自以為只是體質的問題而已,因此耽誤了就醫檢查的時機,長期下來沒有治療,會對身體造成嚴重的危害,千萬不可不謹慎。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7-14 20:26:17 | 顯示全部樓層
糖尿病患不慌糖 168天好習慣血糖值有效降
中廣
徐韻翔報導



統計發現,成年後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第二型糖尿病,就高達九成,許多病患在這項飲食運動以及血糖控制的長期計畫中,常面臨許多困擾與挑戰,糖尿病衛教學會推出「不慌糖168新生活運動」建議,把握健康吃、持續運動與定時血糖監測等原則,一週養成一個好生活習慣,臨床發現,六週後平均可瘦1公斤、血糖值下降10%,控制病情更有幫助。

「不慌糖168新生活運動」的意思,是藉由為期24週(168天),幫助糖尿病患改變生活、飲食習慣,重拾健康的自我管理學程。國內在今年五到六月間推行為期六週的新生活運動營,結果發現,16位病友學習了正確習慣後,每人平均減下1.1公斤,空腹血糖值降低了10%左右。

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蘇秀悅表示,控制糖尿病需要循序漸進,其實許多病患都知道相關的知識,卻很難落實到生活中,如果生活中,能夠把握「一週改變一個生活習慣」的原則,例如第一週養成每天定時監測血糖值,第二週學會計算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及熱量等,循序漸進不操之過急,能夠更有助控制血糖。

蘇秀悅舉出,例如營養控制常是最困擾糖尿病患者,卻也是治療計畫中最重要的一環,無論病情輕重或不同藥物治療方式,都該搭配飲食控制,食物種類應該吃到30種以上的種類才算多元,注意熱量與內容標示物,只有「空熱量」的含糖飲料盡量避免飲用,都有助糖尿病控制,避免病況惡化。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7-14 20:26:38 | 顯示全部樓層
2008.07.12  中國時報
糖尿病患自我管理 www.不慌糖168.tw
黃天如?台北報導




 全球首創計畫,美國設立網站,2年來已幫助逾32萬病友控制病情,昨日登台。

 全台糖尿病患約120萬人,其中又以後天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第2型糖尿病居大多數。為幫助病友做好自我管理與控制,2年前由1家藥廠透過網站率先在美國推動的「DCFL不慌糖168新生活運動」(Diabetes Control For Life),昨(11日)宣布正式登台。

 ■全新生活模式 為期24周

 DCFL是「糖尿病患自我管理」的英文縮寫,那168呢?主辦單位表示,由於該活動是1個為期24周的計畫,而24周換算下來正好是168天,希望藉此幫助糖尿病患者建立有助病情控制的全新生活模式,故稱為「不慌糖168」。

 據指出,此一全球首創完全免費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計畫,2006年率先在美國設立網站,2年來已幫助當地逾32萬病友控制病情,問卷調查顯示,使用者24周後平均體重減少7.5%、空腹血糖值降低14%、逾3/4更注重飲食選擇…,卓越的成功經驗讓加拿大、墨西哥及泰國等國都陸續跟進。

 有鑑於此,在美商亞培台灣分公司及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的積極爭取下,昨天「DCFL不慌糖168新生活運動」中文網站(www.DCFL.com.tw;www.不慌糖168.tw)在台上線。

 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蘇秀悅表示,為引導國內病友未來多多使用「不慌糖」線上提供的各項專業資訊,1、2個月前該會特與亞培合辦了1個為期6周「濃縮版」的不慌糖新生活運動營,共募集了16名糖尿病友參加,除了健康資訊,還安排每周1次的衛教課程。

 學員之一的39歲翁先生今年4月間突然自覺有「吃多、喝多、尿多」的3多症狀,原本不信邪的他仗著年輕,始終抗拒就醫,直到偶然間借了親友的血糖機一用,他發現自己的飯前飯後血糖竟高達3、400(正常值約100左右),嚇得他一度懷疑可能是機器故障所致。

 ■學員感覺比發病前還健康

 然而經過6周課程,在專家與其他病友的鼓勵下,翁先生積極改變生活作息,盡量避免熬夜,並從外食族改成自行料理3餐、養成固定運動好習慣,再配合藥物治療,現在他整個人神清氣爽,感覺比發病前還健康呢!

 另一名病史2年的查先生則帶著才剛發病的另一半連袂參加生活營。查先生感性地說,發現太太也得了糖尿病,比他當初得知自己的病情還要訝異,也很自責「在關心自己的疾病控制之餘,卻忽略了太太的健康」。經過溝通之後,他們夫妻決定成為戰友,要一起為下半生的健康努力。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7-14 20:26:59 | 顯示全部樓層
糖尿病網路自療 24周見效
依指示控制飲食作息 6成患者血糖降低

蘋果日報
【邱俊吉╱台北報導】



國內四十五歲以上民眾,平均每百人就有十五名糖尿病患,醫界為鼓勵廣大患者「自救」,將國外的「網路自療」法引進國內,民眾只要至「不慌糖168新生活運動」網站(www.dcfl.com.tw)登錄為會員,依網站內的指導來控制作息,可望在二十四周內改善血糖值。

國外引進
由糖尿病衛教學會與藥廠合作架構的「不慌糖168新生活運動」網站,是美國兩年前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計劃」(DCFL,Diabetes Control For Life)的中文版。該計劃已有加拿大、泰國等國跟進,昨於國內起跑,開放給網友使用。

記數值繪曲線
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蘇秀悅表示,這項計劃須進行二十四周、共一百六十八天,因此名為「不慌糖168新生活運動」。她指出,從國外經驗來看,接受該網站二十四周飲食、生活型態調整課程後,糖尿病患體重平均減去百分之七點五;空腹血糖值平均降低百分之十四;六成血糖值獲得改善;六成五更常監測血糖;六成二體能轉好;七成五更注重飲食選擇。
該網站免付費,登錄為會員後即可使用,包括自動傳送衛教電郵至網友信箱,提醒會員注意血糖;會員也可將每天血糖、血壓值登記在網站,網站將繪出曲線圖,供網友追蹤血壓及血糖;另也提供食譜,每點選一樣菜餚即跳出卡路里,供會員掌握進食熱量。

「腦子變清醒」
在此網站上路前,糖尿病衛教學會已先招募十六名病友採行該網站計劃,僅六周,每人平均減重一點一公斤、空腹血糖值降百分之八;參與計劃病友、三十九歲的展場設計師翁家慶說,空腹血糖值原本超過三百,飯後更高達四百,但如今空腹僅一百一十,飯後約一百四十,「體能變強,連腦子好像都清醒了。」
國泰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劉文正說,一般人的空腹血糖值為一百以下,飯後在一百四十以下;他說,糖尿病患若有規律作息、健康飲食配合,某些患者有機會免服藥即改善症狀。

控制血糖注意事項

.用餐時多選低油、清淡的食物,如水煮、涼拌等。若無法避免油炸食物,可剝皮後食用
.多吃蔬菜增加飽足感,但勿將湯汁一起食用,好降低油脂攝取
.不鼓勵習慣性喝酒,因酒熱量偏高,易造成肥胖
.減少糖、醋菜餚和甜品,以水果當飯後點心
.減少沙拉醬的攝取
資料來源:劉文正醫師、蘇秀悅營養師、不慌糖168新生活運動網(www.dcfl.com.tw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7-14 20:27:23 | 顯示全部樓層
治糖尿病偏方14


1.兔肉250克,同適量淮山藥共煎濃汁。放冷,渴時即飲。

2.蕹菜梗100克。玉米須50克,水煎服。

3.鱈魚去內臟,洗淨。如常法烹熟或煮湯服食(鱈魚胰腺含豐富胰島素)。

4.豬胰(牛、羊胰亦可)數具,洗淨切碎焙乾研細,裝瓶備用。每飯前服3-5克,日服3次,連續用。

5.豬胰1具,薏苡仁50克或黃芪100克,水煎服食,每日1荊,連用10天。

6.豬胰200克,玉米須30克,水煎分2次服用,每日2次。

7.海小蚌取肉,搗爛炖熟,每日數次溫服。

8.鮮菠菜根100克,干雞內金15克,水煎飲服,每日2~3次。

9.芹菜500克,搗絞汁煮沸飲用,每日2次。

10.鮮蔥頭10HD克洗淨,開水燙過切細,加食油少許調味,佐飯食之,每日2次。

11.鮮柿葉洗淨,以食鹽浸漬,每日吃5?6片。

12.麥麩和精製麥粉適量,雞蛋1個,瘦肉100克剁成末,蔬菜剁碎,加油、鹽調味.做成餅團或糊膏當主食吃。不吃白米或精面。

13.大田螺20個,養於清水盆中,漂去泥沙,取出田螺肉加黃酒半小杯,拌和,再以清水炖熟,飲湯,每日1次。

14.以蘑菇為菜或煮汁飲服,可改善糖尿病症狀。

來源:中醫中藥秘方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7-14 20:27:44 | 顯示全部樓層
控制「三低」及備妥藥物 糖尿病患樂自在
軍聞社
記者孔繁嘉台北十三日電



對糖尿病的患者而言,要如何吃才是健康?台北榮總新陳代謝科黃維人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最重要的是要控制血糖,平時應以低油、低鹽、低糖來料理食物,白開水或茶代替飲料,切記絕不吃零食,如此才可有效控制血糖正常含量,保有健康的身體。

黃維人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者除了飲食要控制以外,也要注意慢性藥物是否足夠,特別是在特定日子,例如:連續假期醫院休診或要出國旅遊,以及使用胰島素注射治療的病人,更不可中斷藥物治療。

黃醫師也特別提醒糖尿病患者,要正常作息,每日保持廿至卅分鐘的步行運動,千萬不可熬夜,因為熬夜對血壓或血糖等慢性病的控制都不好;也要固定做血壓和血糖的監測,以及測量體重,以確保自己的身體狀況。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7-14 20:28:21 | 顯示全部樓層
避免第二型糖尿病 多吃葉菜及整顆水果
(路透紐約11日電)



新研究顯示,希望避免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婦女應該多吃綠色葉菜類蔬菜及整顆水果,但是也許要避免飲用果汁。

「護理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在18年間,研究7萬1346為婦女,發現每天額外食用3份完整水果,或多1份菠菜、甘藍或類似的葉菜類綠色蔬菜,與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低有關。

紐奧良(New Orleans)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 )公共衛生及熱帶醫療學院(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Tropical Medicine)的巴薩諾(Lydia A. Bazzano )醫師說:「如果你有許多、許多風險因子而且過重,這無法讓你免於糖尿病,這是預防策略中的一項工具」。

巴薩諾及同僚分析「護理健康研究」參與者的飲食,其中4529人在追蹤期間罹患第二型糖尿病。他們根據蔬果攝取量,將婦女分成5群,並根據果汁攝取量來將他們分群。

他們發現,一天額外食用3份完整的水果,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減少18%,每天多吃1份葉菜類綠色蔬菜,可以將罹病機率減少9%。然而,每天多喝1份果汁,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增加18%。

雖然這項發現還需要重複驗證,巴薩諾表示,果汁會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這項機制,似乎是可信的。她特別指出:「果汁糖分高,因為是液體,人體吸收快」。中央社(翻譯)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7-28 17:24:52 | 顯示全部樓層
避免潰瘍截肢 糖尿病患要選雙適合的鞋子
中央社
記者張榮祥台南市十五日電



糖尿病患者足部潰瘍截肢時有聽聞,奇美醫學中心建議患者要妥善照顧自己的腳,每天用37度C溫水洗腳,還要用乳液擦拭,最重要是選一雙合適的鞋子,莫讓足部產生水泡感染。

奇美醫學中心傷口護理師黃文珮、莊玟玲指出,台灣四十五歲以上人口罹患糖尿病盛行率約百分之十二,其中八成六足部潰瘍,這些潰瘍病患中,二成七組織壞死或截肢。

糖尿病患的足部照護非常重要,每天應以37度C溫水洗腳,再用乾毛巾拭乾及檢查足部有無傷口或硬皮,假如發現硬皮,就得用溫水軟化硬皮,及用浮石輕磨硬皮。

趾角過長,也得修剪,不可剪得太短或過尖,以免受傷,足部每天得擦拭乳液保護。

臨床顯示,大多數患者常穿不合適的鞋子走路,使足部產生水泡,嚴重時還會感染,所以患者最好選雙合適的鞋子,鞋頭要夠寬,容納整個腳掌,鞋底要夠硬有彈性,綁鞋帶的鞋子比較不會滑脫,足底才不會和鞋底磨擦。

若是病患發現足部皮膚紅腫、有傷口、傷口久未癒合、組織變黑、傷口流膿、分泌物增加、異味增加、長雞眼等時,得儘速就醫,避免面臨潰瘍或截肢的威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7-28 17:25:08 | 顯示全部樓層
疼惜您的腳 糖尿病患者小心足部保護
NOWnews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由於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感覺遲鈍,皮膚上的觸覺較不敏銳,奇美醫學中心傷口護理師黃文佩與莊玟玲指出,當皮膚破損或紅腫時,患者往往不自覺而導致傷口惡化或截肢,尤其當足部不乾淨時,更容易造成傷口感染與不易癒合。

根據統計,台灣地區45歲以上人口罹患糖尿病的盛行率為12%,其中有足部潰瘍的患者有86.7%,有潰瘍病患中26.9%產生組織壞死或截肢,因此;正確的「足部照護」對於預防糖尿病患者產生足部傷口,是相當重要的。

糖尿病患者平時該如何作足部自我照護呢?奇美醫學中心傷口護理師黃文佩與莊玟玲表示,包括每天以37℃的溫水洗腳,洗完腳後以乾毛巾拭乾;接著以可調整角度的鏡子置於足底,檢視足部有無傷口或硬皮;若發現足底有硬皮,可以先以37℃的溫水泡腳軟化硬皮,再以浮石輕磨硬皮;為了預防趾甲嵌入趾縫,需修剪過長的趾甲,修剪時要注意沿著指尖的邊緣採平行修剪,不可修剪過短或過尖,以免受傷,最後以乳液擦拭。

鞋子的選擇,以鞋頭寬度夠,可容納整個腳掌,鞋子的深度可以讓腳趾頭自由的伸展,鞋底要夠硬有彈性,綁鞋帶的鞋子較不易滑脫,走路時足底與鞋底才不會產生摩擦;襪子以白色、棉質吸汗、透氣為佳。

患者每天穿鞋子前,需先檢查鞋子內是否有異物,以免因神經遲鈍,異物壓迫導致傷口產生,糖尿病造成的神經病變會影響到走路時需要用到的肌肉,造成受力處的皮膚硬度增加形成硬皮,俗稱繭。足底的繭若未作適當的處理,硬繭下的組織容易形成壞死,皮膚抵抗力下降,因而產生神經病變性的潰瘍。

傷口產生時該如何處理?奇美醫學中心傷口護理師黃文佩與莊玟玲表示,患者不知道足部有傷口也可以洗腳,往往傷口上是一層又一層的舊藥膏覆蓋在傷口上,導致新藥膏無法接觸到受傷的組織,或者紗布沾黏在傷口床上,導致患者每次換藥時,新長出的組織又被破壞且疼痛與流血。

多數的民眾不知道傷口的敷料,除了紗布以外,還有多種現代性敷料可供選擇,以減少傷口換藥過程產生的不舒適以及加速傷口的癒合,比如人工皮、泡棉、玻尿酸、含銀制菌性敷料。

黃文佩與莊玟玲強調,在臨床經驗中,大多數患者因為穿不合適的鞋子走路,導致足部產生水泡,患者常常經一年半載的照顧,仍未見癒合,嚴重時還會感染,到醫院經由傷口護理師的處置,應用適合患者傷口的敷料,傷口才日漸好轉。

黃文佩與莊玟玲提醒民眾,當足部皮膚出現紅、腫、傷口產生、傷口久未癒合、組織變黑、傷口流膿、分泌物增加、異味增加、足部長出雞眼、硬繭,以及指甲向內長時,患者均需提高警覺及早就醫,以預防糖尿病足潰瘍與截肢。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7-28 17:25:25 | 顯示全部樓層
糖尿病患罹肺結核 風險增3倍
蘋果日報
【劉怡女、邱俊吉╱綜合報導】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罹患肺結核的風險是非糖尿病患的三倍;國內專家針對此呼籲,糖尿病患應每半年就接受一次胸部X光檢查。
路透報導,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綜合台灣、南韓、美國、英國等國共十三份研究,與超過一百七十萬個人資料做分析,結果顯示,糖尿病患感染開放性肺結核的風險,約是沒有糖尿病者的三倍。研究人員還發現,中國、印度的結核病例,有一成可能與糖尿病有關。結核桿菌通常為空氣傳染,例如咳嗽或打噴嚏。全球約三分之一人口體內有結核桿菌,但多數在免疫力下降、或健康惡化時才會發病。

每半年應照X光
國泰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劉文正說,糖尿病會使免疫力下降,當血糖值達到一百八十至兩百以上,人體白血球的吞噬力及活動力都將大幅減弱,因此糖尿病患積極控制血糖,還可增強預防疾病的能力。
防癆協會第一胸腔病防治所醫師索任則說,國內以往有類似研究,發現糖尿病患染肺結核風險是非糖尿病患的七倍,還高於國外研究;由於糖尿病可能影響免疫力,建議患者每半年就照一次胸腔X光。

預防肺結核注意事項
.主要病因是受到肺結核患者傳染、吸入結核桿菌所致,因此每當有咳嗽症狀時,即應主動戴上口罩
.病人居住處應保持空氣流通、陽光充足,以降低空室內的結核菌濃度、減少傳染機會
.常有咳嗽、吐痰等呼吸道症狀者,應盡快送痰至當地衛生所或慢性病防治所檢查,不收費用
.糖尿病會使免疫力減弱,4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最好每半年接受1次胸腔X光檢查
資料來源:索任醫師、劉文正醫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小黑屋|術數縱橫

GMT+8, 2025-10-24 07:42 PM , Processed in 0.02157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